2009年5月28日

向買進持有策略說再見吧



Bye-Bye To Buy And Hold@CNBC


經過時間考驗的買進持有投資策略(buy-and-hold)已經變得不那麼流行了,即使是過去的那些擁護者現在也不太提這件事情了。

現在,「買進並獲利了結(buy and harvest)」以及「買進並交易(buy and trade)」的說法已經取代了過去的「買進並忘記(buy and forget)」。

這些改變是因為現在每天24小時,每週七天不間斷的財經新聞和資訊,而這種爆炸的資訊使得買進股票以後,隔五年、七年或十年才去看績效顯得不再合理。

Matt Havens說,買進持有和被動投資的方法在某些環境下可以表現得很好,可是在另一些情況下則不然。在80和90年代,買進持有是好的策略,不過現在這個時代積極一點是比較有利的。

那些把股票抱得緊緊的投資人在信貸危機的時候,親眼看到他們的投資組合隨著主要的指數損失超過50%,而即使再樂觀的投資者也承認,要花很多年市場,才會再回到2007年十月的水準。

而在同時,那些足夠敏捷的投資者卻可以因為在適當的時候進出股市而減少他們的損失。

Emily Sanders就用GE當作一個例子,來示範他「買進並交易(buy and trade)」的策略。

在最糟的時候,GE跌掉了82%,不過自從三月以後,GE從低點上漲了兩倍。Sanders說,當像是GE這樣的公司出現了交易的機會的時候,你真的要採取「買進持有並且忘記」(buy-and-hold-and-forget-about-it)的策略嗎?你無法忘記任何事情,沒有任何事情可以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即使是這種超級知名的公司。

不過對散戶來說,當股票大跌的時候想去抓住那個趨勢的尾巴其實並不太恰當。

大多數的投資組合經理人很害怕去預測市場或是個股,而選擇利用分析價值或採用技術分析等方法,甚至兩種方法都採用,來決定什麼時候應該買和賣。

而散戶則必須決定使用這個第二十世紀大牛市最常採用的策略,然後避免每天看盤,或是正視今天的現實,也就是整個股市的波動比起過去已經大了四到五倍。

John Buckingham說,買進持有的定義其實有點模糊,許多人認為這是要你買進一些股票,然後在幾年內什麼事都不要作。可是這不可能是我們採行的策略。

所以Buckingham描述他認為比較好的策略:「買進並獲利了結(buy and harvest)」,也就是長期投資但是保持彈性。這個策略就是買進被低估(undervalued)的股票,賣出被高估的股票(overvalued)。不過他說,很不幸的是,有些人會認為「買進並且忘記(buy-and-forget)」相反於「買進並且持續監控(buy-and-continue-to-monitor)」。

在快速變化的環境中,你可以持有一些股票,然後期望他們在一週內上漲100%。如果你並沒有預期有這種獲益,你其實就不會是一個主動的投資人。

不過「買進並獲利了結」的策略對一些主動投資人來說,風險還是存在的,像是Charles Massimo就幫被動管理的策略辯護,不過Massimo也承認買進持有只是公式裡面的一部分。

投資組合的再平衡過程(Portfolio rebalancing)其實顯示了投資人的觀念到底是採取哪一種策略。維持平衡和讓投資多樣化比起跟隨市場而起伏其實更重要,如此一來也才能達成目標並且把風險最小化。

這意謂著如果債券在一個特定時間表現得非常好,那麼在資產裡面債券就會變成佔有比較大的比重。這時候如果進行再平衡,就會把投資組合轉移到較多的股票部位,這麼一來可以讓投資者在債券上漲的時候留住獲利,並且為將來股票的上漲作準備。這也就是所謂的「買進持有並且進行再平衡(buy and hold and rebalance)」的策略。

Massimo說,客戶永遠不想冒他們同意以外更多的風險,而這個策略可以達成客戶的需要,而第二個好處是這樣的策略讓我們可以賣在高點,買在低點,因為我們總是把表現得最好的資產賣掉,而再平衡的過程中會買進當時表現最差的資產。

Matthew Kaufler則說,沒有人在市場往上走的時候會多想任何的事情,因為市場正在朝他們想要的方向走,可是當市場往下走的時候,所有人卻都覺得一切都出乎意料之外了,可是這其實也只是市場的常態,說起來挺荒謬的。Kaufler也說,你不會因為太老,而射殺你最喜歡的狗。

Kaufler相信在市場拉回的時候,就是大好時機,可以趁機買進那些打折特賣的好公司,也就是「買進持有,並且買進下跌的好股(buy and hold and buy the dips)」

而對一些經理人來說,他們都發現賺錢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讓情緒干擾。所以不管是買進持有、買進並獲利了結或是買進然後問電腦(buy and ask the computer),都沒關係。

Matthew Tuttle說,即使沒有水晶球,我想投資者仍然需要更主動的方法,不過重點在於,不管如何,你所依循的規則都不能讓情緒左右你所作的決定,不論買或賣。

Tuttle是一個依靠電腦軟體告訴他要怎麼做的經理人,他說,我們用我們全部的創意和判斷力來設計電腦軟體,然後電腦軟體會告訴我們什麼時候應該買和賣,不過令人不安的是,當電腦告訴我們要作些什麼的時候,通常就是我們要賺大錢的時候。

Comments:
1. 如果有人跟你說,因為現在是資訊爆炸的時代,網路上房地產買賣的資訊很多,所以你應該常常買賣房子和搬家,你應該會覺得那個人怪怪的。那麼在an age of 24/7 financial news and information,就一定要頻繁操作股票嗎?買進策略最終的驗收是你的獲利,而獲利與資訊的快速傳遞或是操作股票的頻度是怎樣的關係,可以好好思考一下。

2. 我不否認現在比起過去股市的波動比較高,但這並不意味著你就一定要更主動積極去操作你的資產。老話一句:買進策略最終的驗收是你的獲利。請記得,波動大的時候風險就大,除非你有神力可以明確看出市場的高點和低點,不然在波動大的時候越頻繁的操作,結局通常是越難看而已。你看到市場大漲,於是進場了,結果一進場就大跌,一跌你就放空,然後股市又大漲,這就是波動市場。

3. those who were nimble enough to get in and out of positions(那些足夠敏捷的投資者卻可以在適當的時候進出股市),有這種神人嗎?

4. 「買進並且忘記(buy-and-forget)」當然是太過誇張,相對來說「買進並且持續監控(buy-and-continue-to-monitor)」是比較合理的,每季或每年對自己的資產作一下評估是應該做的事情,然後作投資組合的再平衡(Portfolio rebalancing),所以個人想法是buy-and-monitor-and-rebalance。

5. The best way to make money without letting emotions interfere(賺錢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讓情緒干擾),這句話很重要!你明明知道當市場大跌的時候,應該買進,可是你的情緒是恐懼的,而市場大漲的時候應該賣出,可是你的情緒又很貪婪,如果你follow你的情緒,而不是你的投資哲學和策略,那麼就很難成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