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30日

Target Date Fund

人生週期基金

人生週期基金(Life Cycle Fund)是近年來非常受到投資人青睞的退休理財新商品。在目前全球基金市場中,人生週期基金已成為近幾年中,基金規模成長最快速的基金類型。人生週期基金的特色,是依據個人追求財富的目標與承擔風險能力,在不同人生階段作最佳的資產配置。

人生週期基金主要可以分成以下兩大類型:

1.「目標風險」基金(Target Risk Fund):是依投資人不同年齡和不同的風險承擔能力進行資產配置,基本上在持有期間,基金投資組合是固定不變。在台灣友邦投信、彰銀安泰投信以及國泰投信等公司,已於2004年起陸續推出此類型基金。舉例而言,友邦投信所發行的三檔「目標風險」基金商品,依風險屬性又分為保守型的安穩組合基金、穩健型的平衡組合基金以及積極型的成長組合基金。

2.「目標日期」基金(Target Date Fund):是依投資人不同退休年齡作資產配置,愈接近基金設定的目標日期,投資股票的比重愈低,而債券及固定收益型資產之比重愈高。目前德盛安聯投信與台新銀行也陸續推出此類型基金,此種基金的名稱通常以預定退休的年份命名,例如:德盛安聯投信公司於2005年發行三檔「目標日期」基金,分別為:目標2015、目標2020及目標2030。

相較於其他退休投資理財工具,人生週期基金提供了一種既方便,又能有效累積退休金資產的方式。「目標風險」基金可以針對不同風險承擔能力,在不同人生週期階段提供多種選擇,適合想要自己做退休理財卻又不知道如何做好資產配置之投資大眾購買。

但是,隨著距離退休時間越短時,投資人仍須自行轉換到較保守的「目標風險」基金。為了彌補此缺憾,「目標日期」人生週期基金更進一步提供投資人在退休前一次做好全方位投資策略(one-stop solution)的方便性,對於退休理財知識完全摸不著頭緒之投資大眾,以退休日期為目標,提供完整方便的資產配置轉換機制,投資者只需將希望投資的金額交給基金公司,有關退休前的資產配置問題就完全交由基金公司去管理,如懶人般地不必花太多心力,也能達到退休資產管理的投資目標。因此,此種基金非常適合較不具投資理財專業知識或沒有時間做資產配置的投資人購買,而且買了之後也不需擔心基金轉換問題,可以一直擁有到退休。

(本文由投信投顧公會委託王儷玲教授撰稿)

130/30 Funds

多空皆宜 130/30基金搶灘亞洲

2008/06/26 工商時報 徐晨縈/台北報導

最近兩、三年,美國非常流行所謂的130/30基金,大約有650億美 元的資金流入,儘管國內尚未有基金採取這種多空投資模式,但是, 近來這股風潮有逐步吹向歐洲和亞洲的趨勢。

什麼是130/30基金?此類基金投資的方式介於傳統的作多型基金 ,以及多空策略型的避險基金。

根據摩根士丹利資料顯示,採取這種操作的投資人,主要是政府或 私人企業退休金,產品形式有共同基金或是代客操作,都是機構法人 大戶在使用,近年來,逐步推向零售市場的趨勢。

市場預估,未來10年間將有高達20%的大型股企業會採此投資策略 。

130/30的數字,前者代表在資產部位中,多頭部位的比重,後者 則為空頭部位的比重,也就是說,資產擴張信用到130%,投資於多 頭組合,30%做空。

舉例來說,如果一支130/30基金有100萬元的資產,可以用100萬 買入一個股票組合,並且放空30萬元的股票,然後,用放空所得的3 0萬原資金,再去購買更多的多方股票部位,這樣基金的投資就完成 130%的多頭部位、30%的空頭部位組合,也可以說以100萬元的資本 完成了價值160萬元的投資組合。

友邦證券總經理陳智泉指出,雖然130/30基金利用槓桿效益追求 投資報酬率,但是和一般多空策略避險基金不同,避險基金主要目的是,降低下檔風險、追求最大化的絕對報酬。

130/30基金基金和傳統的共同基金一樣,追求打敗投資標竿的相對績效表現,投資組合也比避險基金透明。

目前,國內尚未有130/30基金,陳智泉認為,目前環境來看,境外基金或境內的海外投資基金,將來有機會引進這種投資機制,同時 ,券商設計的相關金融商品當中,也可以嘗試引進這種多空投資組合 的策略。

投資專家們現在怎麼找機會?

Where Investment Pros See Opportunities Now

晨星(Morningstar)舉辦了專業經理人研討年會,SmartMoney剛好就趁機訪問了一些專業經理人,看看他們最近這段時間都把錢放在哪裡了?而且順便請他們報了一些名牌。

Small Company Fund Managers: Same Old Story
這段在說即使去年股市大崩盤,但是大家的作法並沒有因此而有所不同。

The Inside Scoop on Trading Costs
這段在說基金的頻繁進出造成了很多交易的成本,而這些成本根本在帳簿上都看不到,你看到的報酬實際上已經扣掉這些成本,問題是沒有人知道交易成本到底多少,你也就無法預期未來的獲利。基金的週轉率其實不夠用來判斷交易成本,還有很多要考量的,例如每筆交易的大小等。最後你可以選擇的方式就是去找一個週轉率低,然後最好和類似的基金比起來規模比較小,資產配置比較不集中的基金,這樣或許你選到的基金交易成本會比較低。

Finding Gems Among the Teenisest of Companies
這是電視訪問的片段,我沒去看,主要是對小公司市場基金的討論。

Rodriguez II: U.S. Credit Rating in Jeopardy
知名經理人Bob Rodriguez的演說,認為美國的信用評等會被降低,目前的刺激方案並沒有效果,並把加州的財政看成指標,如果加州掛了,整個美國都不會好過。

Great Companies, Cheap Prices
這是電視訪問的片段,我沒去看,主要是對便宜的大公司進行討論。

Bob Rodriguez Gets a Standing Ovation
對葛林斯班大批一番,然後認為目前的措施有很大的問題,不只是花出去的錢,而是整個錯誤政策的後果。個人儲蓄率從2%跳升到8%,將來要花十年才可能讓經濟恢復到過去的水準。政府不應該把錢給買房子的人,而應該把錢花在那些失業的人身上,或是讓快要失業的人不會失業。另一個重點則是赤字問題,這會讓美國死得更慘一點。反正全世界會處在如地獄一般的狀況超過十年。這樣的言論觀眾怎麼反應呢?全部起立鼓掌。

Bogle: Buy and Hold Isn't Dead
因為柏格是指數型投資的領袖人物,所以他的演講自然有許多的粉絲關注。首先最受關住的是他老人家的健康,雖然心臟有問題,過去幾年也在醫院度過一段時間,不過目前並沒有大礙。

關於最近討論熱烈的buy-and-hold策略是不是已經死了,柏格則認為這種策略永遠不會死,他說如果你把資產的50%放在S&P 500被動投資,然後另外一半主動交易,結果會怎樣?不論你用一天、一週、一個月、一年或是十年來看,buy-and-hold的投資可以獲得S&P指數100%的報酬,可是另外一半卻可能只有15%,因為交易成本吃掉了獲利。這是很簡單的數學,所以千萬象是逃避瘟疫一樣的避免任何的過度交易。

他最近因為(跟不上)基金產業上面的一些創新而被嘲笑。目標日期基金(Target date funds)?柏格說,我對這些東西越來越感到不安了!假設有兩個人在2015年退休,他們可能因為社會保險、退休金等各種狀況而需要不同的投資策略。此外,他也不相信配置。他說,如果你基金有60%的股票配置,但是卻沒有70%股票配置的基金好賣,那麼你因為銷售的壓力可能就會迫使你將基金的股票配置提昇為70%。而最後,柏格總結,大多數的目標日期基金都太貴了。

那麼絕對報酬基金或是130/30基金呢?柏格說大多數情況下,基金產業的創新只是要賺錢,或是因為對手有,所以我們也要有。不過不管有什麼新東西,在試驗之後,終究敵不過指數型基金。

最後,柏格討論到ETFs,這種他過去一直批評的基金。他說:恐怕我的懷疑越來越深了。他很感謝任何投資者買進持有大量股票的ETF(像是Vanguard’s Total Stock Market ETF),這種基金長久下來可能比指數型共同基金剩下一點錢。所以買這種ETF並不是不合理的。但是他說,ETFs終究是一種你整天隨時都可以交易的共同基金罷了,可是有怎樣的瘋子會想這麼作呢?他舉有七億股的蜘蛛當例子(SPY,是一隻ETF的代號),光是去年就有800億股的交易!柏格認為ETFs就是一種股利投資人短期交易的基金,而短期交易之下交易成本就會侵蝕獲利。

Bill Gross Envisions a New, Grim Investing World
債券傳奇葛洛斯還是持著熊市的看法。關於美國的信用評等,目前美國債務大概是GDP的60%,葛洛斯估計再四年就會達到100%,這對美國非常不利。關於失業,葛洛斯認為將來會一直維持在7%到8%。關於「春燕」,葛洛斯提醒還是要小心。而葛洛斯認為別去幻想道瓊會回到14000或是經濟會回到過去的巔峰,也別認為房市會回復到你購買那時候的價格。在將來,信用是很昂貴的。加州的狀況很慘,而加入這種慘況的可能會有越來越多的州。最後葛洛斯認為,過去美國靠投資賺錢,可是在新的時代,他認為大家會回到勞動工作的時代。

Morningstar ETF Analysts Give Their Top Picks
隨著市場不斷成長,交易所交易債券(exchange-traded notes or ETNs面臨了信用的風險。通常ETNs是由銀行等金融機構發行的,針對一些流通性比較差的金融商品,像是外匯、商品、海外市場等。而風險就在於像是雷曼這樣的倒閉,他所發行的ETNs就全部失效了,一毛錢都拿不回來。雖然大多數的投資人會在倒閉之前贖回,不過風險還是很高。你只能相信發行銀行的評等,但卻不一定可信,你還是得隨時監控發行銀行的資產狀況。

專家們同時也提醒投資人小心槓桿型的ETFs,尤其是利用選擇權或其他方式讓獲益達到市場好幾倍的ETFs,其實這些是交易所交易的衍生性金融商品(exchange-traded derivatives),有著很大的風險和很重的稅賦。尤其當波動很大的時候,這種商品特別具有殺傷力。專家們提醒,這種商品最好只持有一天,千萬別長期持有。

經過篩選,專家們推薦Elements S&P Commodity Trends Indicator ETN (LSC),此外還有Powershares Financial Preferred ETF (PGF)。如果你比較保守,那麼專家推薦這兩隻:Vanguard Dividend Appreciation (VIG)、iShares Barclay TIPS Bond (TIP),前者是Vanguard發行的高股息ETF,後者是非常知名的抗通膨債券ETF。(後兩者也是我觀察的標的)

Growth Manager Moves Into Tech
這是電視訪問的片段,我沒去看,主要是說一些成長股票型基金把重點放在科技類股。

Navigating the Bond, Equities Markets
這是電視訪問的片段,我沒去看。

Value Managers Split on How to Play Market
這一段在講即使都是價值型投資,不同的經理人看法就差很大。

Grantham on Emerging Markets
價值型投資大師Jeremy Grantham已經預言熊市好幾年了,不過在三月初S&P 500指數狂跌破底之際,他卻寫文章說市場已經超跌了30%,S&P 500指數應該在900左右。這預測看起來很準確,因為目前市場就剛好在這附近盤整,那麼將來呢?

Grantham的演講持續了一個小時,從GDP到消費,不動產投資等的資料,利用各種圖表來上一堂歷史課,告訴聽眾不同的資產有怎樣不同的表現。他說他有各種理由預期市場會上漲到大約1000或1100左右,不過我們面對的問題不會快速離去。

他對目前持有現金而不知道什麼時候可以返回股市的投資人這樣建議:如果你來不及跟上這一波上漲,就承認你在第一回合輸掉了,可以試著逐漸進入市場,不過記得留些現金,這樣市場再次大跌的時候你才有本錢。

不過Grantham說相對於美國股票,新興市場也許會有更好的報酬。相對於已開發國家人力不足,成長率也衰退的狀態,新興市場有龐大的人力作為後盾,所以成長速度也會遠比歐洲日本或美國快很多。

商品則可能是另一個好標的,或許我們可能解決能源問題,找到石油的代替品,但是重點是我們不斷地消耗鐵礦等其他資源,即使煤炭也只夠用70年,到時候我們該怎麼辦?

Grantham的演講結束前,告訴聽眾不要害怕泡沫,因為泡沫驅動了市場,所以你一定要和泡沫在一起,而泡沫不應該被害怕,因為這是金錢的由來。當然,最聰明的人也會被泡沫傷害,例如牛頓。不過就如牛頓說的,泡沫比人類的行為好預測多了!

Are Health-Care Stocks a Good Buy?
有許多投資者認為人口老化會讓保健產業更賺錢,而相對來講現在的股價很便宜,可是也有人認為美國在這方面已經花得太多了,隨著將來健保制度的建立,政府插手後,保健產業可能會不如想像中的賺錢。

Who's Calling the Shots at Marsico?
看看專業的主動型基金經理人可能會讓你的資產造成什麼樣子的損失吧!

3 Prominent Managers: Growth Is Still Global
三位經理人都認為全球還是在成長狀態。

Staying a Step Ahead of Inflation
這是電視訪問的片段,我沒去看。

Five Areas Where Chris Davis Sees Opportunities
這個經理人過去績效很好,不過去年也一樣被市場狂電,他的開場是用巴菲特的價值投資,演講中提到如果經理人的客戶無法接受虧損,應該在將來三年把資產放在被動的指數型基金。以下是他推薦的五個領域:
  1. Globally dominant businesses:Johnson & Johnson
  2. Beneficiaries of crisis:Berkshire Hathaway和Lowe's
  3. Select financial companies:Wells Fargo和JPMorgan
  4. Energy, commodities and agriculture:重點放在中國和巴西
  5. Special situations:例如Harley Davidson的債券

金價40年走勢分析(WSJ)


這是華爾街日報的分析,主要是要讓讀者知道金價雖然上漲,但是長久看下來是被通膨打敗的。由於是互動式的,所以還是請大家連結到原本的地方去使用。

巴菲特進場指標 股市市值╱GNP

"If the percentage relationship falls to the 70% to 80% area, buying stocks is likely to work very well for you." by Warrant Buffett
「如果股市總市值與GNP的比率落在70%到80%之間,進場購買股票可能會很有利」

* * * * * *

巴菲特進場指標 股市市值╱GNP
城國賓【2008/10/27 聯合報】

密藏多年的「巴菲特進場指標」﹕股市市值╱GNP

對於長期投資者來說,究竟有什麼良方,可以避開照後鏡現象呢?巴菲特建議,大家需要一個數量化的指標,這樣一來,就不必要求自己絕頂聰明,但也不會跟市場一樣陷入瘋狂。

在此,巴菲特公布了其密藏多年的「進場指標」,這是評判總體市場布局的重要指標。這個指標並不複雜,即所有上市公司的市值,佔全美生產總值(GNP)的比重。巴菲特指出,儘管這個比值並非萬能,卻可能是在特定時點,「衡量市場價位高低的最佳指標」。此一比值,若大幅降低,代表企業產生的經濟價值,嚴重被低估,買進股票,會有不錯表現。反之,若如同1999年、2000年的狀況,急劇竄高,代表已經「名不副實」,是危險狀況(但此時的市場氣氛,往往也最樂觀)。

透過新近整理的附圖,可以發現,該比值在近期急劇下滑至94%的水準,甚至較2001年網路概念股泡沫化、2002年安隆、世界通訊案時更低。敏銳的投資者可以了解,這是巴菲特近期之所以大舉出手百億以上,看準優質企業、低價搶進持有機會的原因所在。

逢低進行事業投資,是最重要關鍵

綜觀而言,巴菲特對市場的觀點,主要有二,值得留意:首先,市場變化只是巴菲特的參考因素,他真正關注的,仍是企業個體的價值。其次,市場股價的推升,會使股票的收益率降低(因為買進成本提高了),所以巴菲特樂見股市的下跌,股票收益的優越性,在此條件下,得以大幅提升。

我們也可以發現,巴菲特的長期投資績效遠勝其他人,關鍵並不在其摸底抓高的功力了得,而在「事業投資」的心態。根據統計,巴菲特9成持股都有帳面虧損紀錄(可口可樂就曾套牢達三成),但無論市場波動如何,都不會影響其長期持有的基本態度。透過與企業的共存共榮,長期分享其經濟價值(包括股價成長、股利、以及公司運用保留盈餘創造的複利成長效果),構成巴菲特投資事業成長的原動力。

黎明前,漫漫長夜,唯知識與思考,得以永恆財富。市場混亂之際,巴菲特對市場的觀點,更值得投資者深思。

2001年VS.2008年

巴菲特的市場觀點,發表於2001年底,當時S&P指數已暴跌46%,台股當時國際情勢及政經因素的影響下,亦重挫達62%。

而2008年次貸風暴以來,台、美股市皆已下跌42%以上,退回多年前水準。市場氣氛與2001年底相同,已由貪婪轉趨恐懼與保守。

* * * * * *
黑暗中的聲納 巴菲特獲利祕訣解析
城國賓【2008/10/27 聯合報】

自《華爾街日報》稱之為「黑色9月」的日子以來,華爾街消失殆盡、全球金融版圖劇烈洗牌,各國股市亦面臨巨大震盪,市場人士莫不驚懼,甚至憂慮「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是否重演?」可以說,現今的市場氣氛,以往「恐懼」的一端,巨幅傾斜。

市場氣氛黯淡,值此時刻,華倫巴菲特於2001年底,發表於《財星》雜誌的觀點,格外有其參考價值:該文發表的時間點,正值網路股泡沫化、911事件之後,當時市場對於經濟前景,多有憂慮;且近期美國股市的大跌,已跌至2001年當時水準。兩者的時代背景及市場氣氛,相當類似。

巴菲特在文中,罕見提出其「市場觀點」,包括影響市場的關鍵、及其祕藏多年的「巴菲特進場指標」,本文將詳細介紹,對於長期投資者來說,當能有所啟發。

影響市場的關鍵因素

巴菲特定義,所謂「投資」,就是「將目前現有的錢儲存起來,因而在未來,能得到更多錢。」依照此一定義,巴菲特導引出三個影響市場的關鍵因素,前兩個是經濟因素,第三個則是心理效應,三個因素,互有關係。

第一個關鍵因素,是利率。巴菲特指出,利率像是地心引力一樣,無所不在地影響各類金融資產的價值。利率越高,各類投資商品提供的報酬,會變得較不誘人,價格就須向下調整,也影響股票及債券價格。

因此,投資的「第一要務就是先比較無風險利率」,此即投資者的機會成本。

另一個影響市場的因素,是投資者對企業獲利的預期:企業成長的預期越高,則市場的成長幅度也就越大。但巴菲特也發現一個奇怪現象:並非企業成長幅度越大,股市表現就越好。

巴菲特做了一個比較,將1964年至1998年之間,劃分為前後各17年的兩個階段,第一階段(1964-1981),是當時聯準會主席沃爾克(Paul Volker)主導的時代,美國歷經低利率、企業高成長的狂飆時代;在第二階段(1981-1998),則是利率升高、企業成長放緩的慢步時代。

看到這裡,許多人可能猜測,兩者相較,股市必然是在第一階段成長較快囉?事實不然!儘管第一階段的國民生產總值(GNP)是後者的兩倍以上,但當時道瓊工業指數成長幅度,卻不到1%,而在第二階段,卻足足成長10倍以上!

散戶、法人,難脫「照後鏡現象」

何以有「股市表現完全與經濟基本面完全脫節」的現象?巴菲特試圖找出原因,終於發現,除了與前述的利率、企業獲利預期有關之外,另一個「市場心理因素」,更是影響市場的重要關鍵。

巴菲特觀察,「人們在投資的決策上,習慣性地受到近期經驗的影響,就像只依據照後鏡的影像來開車一樣,在揮之不去的『餘悸猶存』狀態,失去方向。」這種「照後鏡現象」,使得市場在經濟力大幅成長的1964-1981年,向後看,只看到過去經濟衰退的陰影,遂覺得一片黑暗;而在企業成長趨緩的年代,卻又恍若大夢初醒般,急忙入市。

這種「餘悸猶存」的現象,不只發生在一般散戶身上,理應最沒有時間壓力的退休基金經理人,也會受到傳染。巴菲特觀察,在1971年,私人退休基金經理人對股市十分看好,紛紛將9成以上的資金,投入股票,而後股市見頂、反轉直下,股票變得更便宜時,他們反而因為先前的下跌經驗,覺得眼前一片黑暗,而縮手不願買進,總想著「會有更便宜的價格出現」,投入股市的比重因而低得異常,僅有13%。

巴菲特認為,儘管這個現象十分匪夷所思,但在許多市場人士(包括基金經理人)之間的「從眾心理」(herd mentality)下,「這種依照過去經驗的模式,不但在人類歷史上讓我們付出很高的代價,而面對未來時,其代價恐怕也不會有所減少,」這種端視市場氣氛來決定動向的操作策略,往往會受制於外,演變成追高、殺低,徒然使得持有成本拉高、甚至錯失逢低布局的大好機會。此一缺乏「事業導向」(business-oriented)的短線操作,不容易累積長期投資績效。這是巴菲特的投資績效上,勝過許多許多聰明才智不相上下的市場人士,最大的分野。

無風險利率小檔案

編按﹕長期以美國10年期公債利率為指標,短期則看美國庫券,投資報酬率須高於上述兩項指標,投資才有價值,不然不如存在銀行。

2009年5月29日

幾個我時常拜訪的財經網站

主流的財經新聞和評論:
1. 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有中文版:是投資領域不能不閱讀的資訊來源,評論非常有份量。
2. 彭博(Bloomberg):線上訊息更新快速的財經新聞網站,也是紐約的財經新聞主流。
3. 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其實是新聞頻道,所以跟隨新聞的頻率更新,快的話約一小時,有很多重要的訪問都是由CNBC執行的,像是巴菲特都是常客。
4.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其實不是財經為主的媒體,但是因為紐約的華爾街市斤榮中心,所以其實紐約時報的財經新聞很多,也很受重視,甚至連巴菲特投書都是選擇紐約時報,而網站的內容非常豐富,介面也做得很好。
5. CNN Money:CNN是國際主流媒體,而在財經新聞還特別獨立出來。
6. 路透社(Reuters):路透社是很重要的財經訊息來源,光提供財經資訊就賺翻了。
7. 富比士雜誌(Forbes):全球知名的財經雜誌,可能大家印象最深刻的是富比士提出來的全球百萬富翁排名,不過其實也有很多重量級的經濟分析。
8. 霸榮週刊(Barron's):可能在台灣比較陌生,可是在美國財經領域,霸榮的評論可是非常重要的,而霸榮也是華爾街日報的集團成員之一。
9. SmartMoney:是財經雜誌,但是也有點像是投資專用的入口網站,網站工具非常傑出,也是華爾街日報的成員之一,所以同集團的有霸榮、SmartMoney和這邊沒提到的MarketWatch
10. 財星雜誌(Fortune):重點財經雜誌。

三大財經入口網站:
1. Yahoo! Finance:雖然我是Google擁護者,但是我不得不承認在財經這個領域,Yahoo!無論在市佔率或是各方面都比Google好很多!注意,這裡不是指中文版的!而由於是入口網站之一,所以其實上面一些重要媒體的文章也會在Yahoo!出現,只是通常會經過篩選,如果很忙沒時間就直接看Yahoo!篩選過的吧!不過個人建議可以的話還是到各大媒體去看原汁原味的報導比較好。
2. Google Finance:雖然Yahoo! Finance做得比較好,不過因為我用到的功能都很簡單陽春,所以其實我大部分時間只用Google Finance,看看報價和走勢圖,以及個股相關新聞而已,要再多看其他的也沒有,總之就是簡單方便。同樣的,也有連結很多新聞。不過有個缺點就是首頁的報價不會自動更新,要自己手動更新,很麻煩,可是個股的網頁卻又可以有即時報價。
3. MSN Money:應該說各方面都不好不壞,我也沒特別有習慣去用他,就是知道而已,不過有朋友特別喜歡這個介面,所以看個人囉!

介於專家與散戶之間的財經網站:
1. The Motley Fool:這是個很有趣的網站,其實如果對資訊新聞比較瞭解的可以想像成是財經領域的Engadget或是Mobile01,本來只是兩個兄弟分享自己投資的論壇,可是後來逐漸徵集了越來越多的作者,而且文章淺顯又有趣,不過言論是否可信,還是讀者自己要去思考的。有時候新聞媒體的文章可能是只會喊多的偏見,而所謂的專家也常常犯錯。而這種菲專業領域的投資訊息有時候又顯得太過龐雜和沒有方向,這都需要讀者自己去仔細判斷。
2. Seeking Alpha:也是由一堆投資人集合而成的論壇,算是一個Blog群集。散戶如果文章寫久了,讀者多了,就逐漸變成專家了,這個網站的一些有名氣的作家大多是這樣發跡的,至於他們到底是散戶還是專家,請自己判斷,因為人氣或是網站上的排行絕對都會有偏差。
3. BloggingStocks:也是一個Blog群集,不過是由AOL創立的,而且也有像是Jim Cramer這種媒體人在上面寫文章,所以並不純粹只是散戶,而是比較介於媒體與散戶之間的網站。裡面的文章也請自行判斷。其實看這種論壇有個好處,你會知道現在市場上的散戶怎麼想的,然後據以判斷自己的投資行為。例如你覺得散戶都是反指標,你想在大家都恐懼的時候進入市場貪婪一下,都可以把這些網站的文章當成指標之一,不過如果是看到這些網站推薦的股票然後就想去買,請三思!

John Bogle給投資人的六個建議


1) Beware of market forecasts, even by experts.小心市場的預言,即使是由專家提出的。在2008年剛開始的時候,12家華爾街主要券商的策略專家預言年底的S&P 500指數,平均是1640,收益約為97美元。不過實際上完全不是如此,事實是,在2008年底,S&P 500的指數只有903,而收益只有50美元。當然,策略專家並非總是錯的,但是他們總是認為每年市場都會上漲,而且大概會上漲10%。所以他們在2004, 2006, 2007年是對的,不過在2000, 2001, 2002是錯的,而2003年的復甦他們也沒有料到。請忽略那些永遠都預測未來是牛市的專家說的話吧!因為預測熊市的專家無法在華爾街存活。

2) Never underrate the importance of asset allocation.永遠別低估資產配置的重要性。投資並不是只買普通的股票就夠了,股票在過去的報酬完全不代表將來也可以繼續獲利。所有的投資者應該在投資組合裡面放進一些中期、短期的債券。2008年很不好受的投資人想必一定在這堂課學得很不好。那麼應該買多少債券呢?一個不錯的策略是買進和你的年紀一樣的百分比,雖然我並不是完全擁護這個規則,例如在2000年的時候我擁有65%的債券,而到現在那些債券獲利已經達到50%,而我的股票基金卻是負的25%,結果現在我的投資組合有75%是債券,和我的年紀其實還是差不多。如果你因為看好股票過去的回報而投資,也別忘了債券。在你想到股票未來獲利的機率時,也別忘了當你錯了會怎樣。

3) Mutual funds with superior performance records often falter.有輝煌績效的共同基金通常會衰退。去年就是很好的例子,當S&P 500下跌了37%,Legg Mason Value Trust下跌了55%,Fidelity Magellan Fund下跌了49%。即使是Vanguard的主動基金也一樣。只有時間會告訴我們哪些基金在未來會恢復。不論是基金經理人的技術已經不行了,或是他們的運氣剛好用完了,追求過去的績效通常會變成是失敗者的遊戲。基金的經理人或許應該明白地告訴投資者,在他們追求打敗大盤績效的時候,可能三年裡面只有一年達得到這個目標。

4) Owning the market remains the strategy of choice.擁有市場,但是採取不做選擇的策略。這樣的策略可以讓你擁有僅僅稍微落後市場的報酬,但是比起主動管理的股票型基金則遠遠領先。為什麼?因為主動管理的股票型基金非常的昂貴,每年因此而收取了2-3%的費用,典型的費用大約1%-1.5%,而隱藏的費用大約0.5%到1.0%。如果是先收型的基金,5%的費用平均十年來看,每年也要0.5%到1.0%的費用。而另一群人投資指數型基金,他們之所以贏,並不是因為效率市場(因為市場效率時有時無),而是因為他們整年下來只收0.1%-0.2%的費用。而在2008年指數型基金贏得更多,低價、低週轉率和沒有其他費用的S&P 500指數基金贏過了70%的股票型基金。而這並不是特例,因為自從33年前有了指數型基金以來就是如此。而債券的指數型基金表現甚至更好。總之,主動管理策略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他們很昂貴。被動指數化策略知所以成功,就是因為他們很便宜。

5) Look before you leap into alternative asset classes.在你投資其他的資產時要小心對待。在2006-2007期間,無論是投資已開發國家或新興國家的股票型共同基金,其實和美國股票市場都有很高的相關性。在那段期間,美國投資人從其他地區的共同基金賺到了兩兆八千五百億美金,而在美國市場只有賺到350億美金。看起來好像很棒,可是在20078年,已開發國家下跌了45%,新興國家卻下跌了55%,原本的國際多樣化策略卻讓我們失望了。商品也沒有不一樣,隨著全球的衰退,商品基金也大跌了甚至50%。請永遠記得,當你認為欄杆另一邊的草看起來更綠的時候,在你跨越欄杆之前,請在多看幾次。

6) Beware of financial innovation.小心金融的創新。為什麼?因為大部分的新產品設計來讓那些提供新產品的人更加富有,而不是幫投資者賺錢。試想一下,銷售者、服務提供者、銀行、擔保人、券商的層層收費,這些新產品在2005-2007年讓這些提供產品的人賺大錢,但是卻在2008年讓他們的客戶賠大錢。我們的金融系統有一個很不公平的地方,那就是銷售金融產品的人佔有資訊上面的優勢,而且這幾乎保證他們會獲勝。

2009年5月28日

投資的五堂課


投資的五堂課

Here is the Golden Rule of investing: Don't be overconfident.投資的黃金準則:不要過度自信!

"Remember, the market is smarter than you are," 記住,市場比你還要聰明!

那麼從哪裡開始呢?閱讀葛拉漢的智慧型投資人這本聖經吧!如果你已經讀過,再讀一次。

你會發現所謂的投資專家其實只是不切實際的夢,這些專家只會提供過多的選擇,推銷過熱的投資領域,鼓勵你從事令人恐懼的交易並且讓人誤解好像只有他們這家專家才知道答案。你其實可以訓練你自己在投資上做出更好的決定,以下是幾個步驟:


1. Too much expectation太多期待
Problem: How much should you make each year from a stock? Five percent? Ten percent? Twenty percent?
你期待你的股票每年幫你賺多少?5%、10%還是20%?
Solution: Do a reality check. Hope for the best, but manage expectations by preparing for the worst.
請先找出你的投資策略最差最差的情況,然後看看你能不能接受。在股票市場,即使你預期每年有一定的獲利,但是這在股票市場是不可能的,沒有應該要怎樣的事情,所以你應該準備好迎接最壞的狀況,然後預期自己可以獲得最好的情況。

2. Too much performance chasing期待太多績效
Problem: Opportunity knocks for investors every day. It also knocks them down. If you're like most investors, by the time you race to where the money is being made, the money has been made.機會每天都在敲門,但是也每天在打敗投資者。追隨最熱門的投資標的是否可以帶來想要的績效?
Solution: Focus on the present. What's driving that hot sector -- fundamentals or speculation? Is it a good value or overvalued? To find out, you'll need patience and keen powers of observation.專心一點,到底是什麼驅動你看到的那個熱門的投資標的?基本面還是投機行為?那個投資標的很有價值還是已經被高估了?你需要耐心和觀察力去發現這些問題的答案。記住以前你怎麼學習過馬路:停、看、聽!同樣的,你在投資上也應該如此。

3. Too much trading太多交易
Problem: Buy or sell, it's all commission. Active trading will make your broker rich, but it's costly for you.券商為了賺手續費,他們會盡可能的製造短線交易的機會和想法,可是主動交易只會讓你的券商富有,對你則一點幫助都沒有。加州大學的研究指出頻繁交易的投資人每年只賺5%,遠低於市場至少7%。
Solution: Don't just do something; sit there.坐穩,別老是想作些什麼!舉例來說,當券商建議你能源股,告訴他這不是你要買的東西。

4. Too many choices太多選擇
Problem: More is not always better. More choices cloud judgment, generate feelings of self-doubt, force hasty and expensive decisions, and make it difficult to choose to do nothing.多未必就好。太多的選擇可能會造成自我懷疑的感覺,也更難讓投資人選擇什麼都別作其實比較好。

Solution: Take away choices.縮小你的投資標的,也縮小你的資訊來源,當你對一個問題有很多解答的時候,選擇最簡單的那一個。

5. Too little research作太少研究
Problem: Buyers will put more effort into a $600 washing machine than a $6,000 stock investment.投資人可能會花更多的精神去研究600美金的洗衣機,卻不去研究6000美金的股票投資。很多投資人並沒有花時間去學習怎麼評估一家公司或閱讀他們的財報,反而只是不斷的追逐最熱門的投資標的,不斷的作交易,做出不合理的預期以及過度自信。

Solution: Be an investor, not a browser. "Most people don't like to get into the numbers, and you've got to get into the numbers to determine if a stock is overvalued or undervalued,"太多人不看數據,可是你不看數據怎麼知道你投資的股票是被高估還是低估的?除了MarketWatch,你還可以多看看orningstar.com和MSN Money,或是去圖書館找Value Line Investment Survey來看。如果你不想投資你的時間,那你最好不要自己作決定。

Comments:
1. 你可能因為機會每天都在敲門而失去耐心,可是請想想看,就是因為機會天天都在敲門,所以你更可以有耐心去仔細作決定。
2. 所有的資訊都在宣傳你應該買怎樣的股票,例如能源類股、生技類股等等的,是這些東西真的很棒還是那些媒體不知道應該寫些什麼?是那些基金公司真的希望你賺錢還是他們其實只想從你身上賺到錢?
3. 如果你自己不做功課,那你最好不要自己作決定。如果你自己不做決定,只好聽專家說的話,而專家說的如果有用,他們早就變成大富翁了。所以還是自己作功課,然後根據你自己的判斷去作投資吧!

Barron's 2009 Broker Survey


Blue Chips-Barron's brokerage survey


這篇我並不全部翻譯,想看全文請自行閱讀原文,我只摘錄一些我有興趣的券商。

1. 哪些投資人適合什麼券商:
分四類:長期投資最好的券商、選擇權交易最好的券商、頻繁交易最好的券商、國際交易者最好的券商

2. 我觀察中的券商:
Interactive Brokers (www.interactivebrokers.com)
非常全方面的券商,尤其在選擇權方面,尤其期貨、選擇權、股票、債券的交易整合得很好,不過對一些非專業的投資人,因為功能太強大反而顯得不容易上手。

E*Trade (www.etrade.com)
網路功能越來越棒,而選擇權交易的功能也大大改進了。對長期投資者,也提供了退休計畫。在各方面都取得不錯的平衡,而且手續費也不高,是值得考慮的券商。

Scottrade (www.scottrade.com)
在華人世界非常知名的券商,也致力於改善選擇權交易,並加強教育功能,不過把選擇權交易獨立出來成為另一個系統和網站,有好有壞,如果可以整合在一起還是最理想的。

SogoTrade (www.sogotrade.com)
最大的缺點是除了股票,什麼都沒有,雖然今年會把選擇權也加入。最大的好處則是每筆交易只要三美元,而且在交易介面做得還不錯。

Firstrade (www.firstrade.com)
對中文使用者是最和善的券商,而在網路介面也有所改善,可是網頁設計不夠人性化。

Zecco (www.zecco.com)
免費交易的門檻越來越高,所以對於資產不多的人吸引力就下降了,而在稅務規劃還要另外到別的網站處理,很麻煩。此外,整個網站充滿了廣告,對使用者而言是很大的干擾。

目前我使用的是Firstrade和Sogotrade,如果有需要推薦可以跟我說,Firstrade部份我會獲得50美元,你會獲得五次免費交易。Sogotrade部份請直接連線這裡註冊或用這組推薦識別碼:370991,我會獲得25次免費交易,而現在開戶則是100次免費交易。

SmartMoney's 2009 Broker Survey


SmartMoney's 2009 Broker Survey


SmartMoney's 2009 Broker Survey總共分成四部份,主要的部份我翻譯在下面,其餘三個部份請自行閱讀:"Ranking the Full-Service Brokers," "Give Your Broker This 5-Part Test," and "Should You Dump Your Broker."

你希望可以從你的券商得到什麼?抱歉,他們沒辦法把市場推回到最高點的地方。不過在佣金、研究、投資工具以及顧客服務的提供上面,就是你選擇券商的重點了。

為了找出每個類別裡面最好和最差的券商,SmartMoney做了第17次的券商評比。他們有自己的評比方法和分析、調查,而且盡可能不忽略細節,例如對一些券商來講是免費服務的退休帳戶結清,在WellsTrade和Banc of America竟然要收費75美金。而OptionsXpress在打電話問他們現金帳戶的利率時,讓SmartMoney等了四分鐘,可是當SmartMoney問Fidelity的時候,卻能夠馬上得到非常滿意的答覆,甚至還恭維地說這是個好問題。這種評比很累人,很多努力都不會被注意到,不過ConsumerSearch網站終究還是認為SmartMoney做了件很棒的事情,所以評選他們為雜誌以及報紙領域最棒的券商評比。

Commissions & Fees
Best: Just2Trade
Worst: WellsTrade
這部份很簡單,Just2Trade在股票和共同基金交易上只收費2.5美金而榮登寶座。這是一家創立於2007年的券商,他們不只收費低廉,也號稱有最低的利差(interest margin)。而Zecco也是便宜的選項之一,比Just2Trade更早創立幾年的時間,並且在初期只要你的資產超過2500,就提供每個月40次免費的交易。可是也因此惹惱了一些客戶,因為他們把最低資產需求提高到25000美元,同時免費交易次數減低到10次。而對沒有達到基本要求的使用者,每次交易收4.5美金,當然不算貴,但是也無法奪下最便宜的寶座。

而WellsTrade最貴,雖然他們提供每年100次免費交易,可是這只有當使用者有母公司富國銀行(Wells Fargo)的帳戶,並且連結為證券帳戶,資產還要大於25000美金才有這個優惠。否則每一次交易要收19.95美金,甚至對一些需要券商協助的交易,收費要60美金。

Investment Products & Mutual Funds
Best: Fidelity
Worst: SogoTrade
這部份其實Fidelity、Charles Schwab和TD Ameritrade都不錯,他們都提供了遠比SmartMoney希望還要多很多的投資商品,包括市政府公債也都有,不過因為Fidelity有超過16000的共同基金,而且很多都不收手續費,所以奪冠。

Just2Trade和ShareBuilder則提供比較少的共同基金,也沒有公司債、市政府債或國庫債券等商品,不過最少的則是Zecco和SogoTrade,他們連ETF都達不到SmartMoney的基本要求,其中SogoTrade評價最低,因為他完全不提供共同基金的商品,而該公司宣稱他們的主要客戶是那些需要低佣金的主動投資者。

Customer Service
Best: Muriel Siebert
Worst: WallStreet*E
低價券商的客戶通常不會過份要求他們的券商提供額外的服務,不過在今天這種動盪的市場,客戶還是會希望當他們打電話或寫電子郵件過去的時候,可以得到券商的回覆。尤其在這種金融風暴的時刻,客服更顯重要,所以SmartMoney很訝異WallStreet*E竟然不回覆電子郵件,而Banc of America和WellsTrade甚至連e-mail都沒有提供。

WallStreet*E回覆電話是最快的,通常在20秒內,而且還會提供一些額外的服務,像是辦信用卡等等的。不過他們的客服電話並不是24/7的,而整體來說Muriel Siebert則提供了最好的客服。

Trading Tools
Best: TD Ameritrade
Worst: ShareBuilder
去年十月,道瓊指數曾經一天震盪超過一千點,這是112年有史以來首次發生的,而之後市場的波動也沒有真的減緩,所以在這種快速變化的市場,投資者需要更快的交易工具。TD Ameritrade提供了13種交易工具,包括盤前和盤後交易(Premarket and aftermarket trading)、對投資者設定的個股提供最新訊息並且直接寄到信箱,甚至也提供了手機下單的功能。

當然,如果交易要花很長的時間,那太花俏的工具就顯得很沒必要了,SmartMoney和Gomez合作,分析從登入、填寫交易單要花多少時間,最快的是Scottrade,只要四秒,而TD Ameritrade和E*Trade的五秒也很棒,WellsTrade則是從2007年的21秒進步到17秒,還是很慢。而ShareBuilder幾乎什麼工具都沒有,只提供了股息再投資,他們說他們希望一切都盡可能簡單就好。

Banking Services
Best: Fidelity, E*Trade and WellsTrade
Worst: SogoTrade and Scottrade
Banc of America是Bank of America的券商,而在銀行服務方面提供了很多SmartMoney清單上面有的選項,Fidelity和E*Trade之所以可以排名更前面是因為他們很多服務都免費!像是線上付費、即時轉帳等。WellsTrade也提供很多免費又很棒的服務。可是Scottrade和SogoTrade就幾乎沒有提供什麼銀行的服務,Scottrade說他們會加強這方面的服務,而SogoTrade則說他們並不想吸引投資人單純只把券商當銀行把錢存進來。

Research
Best: Charles Schwab and E*Trade
Worst: Zecco and WallStreet*E
投資者越來越擔心投資工具的安全性和適切性,所以也更希望看到一些華爾街分析師寫的標準研究報告。這或許也可以解釋為什麼Scottrade的教學影片在iTune是投資方面的前20名。而看到這個趨勢,其他券商也紛紛增加投資教學的提供,甚至也發現越來越多投資者希望知道怎麼自己去分析和研究。

Charles Schwab和E*Trade這兩家公司都提供了很棒的新資訊,Schwab提供了新穎而容易使用的網站,而E*Trade則多提供了超過50%的網路研討會。相較之下Zecco和WallStreet*E在網站的瀏覽上要花很長的時間,而且在研究功能上也很貧乏。

當然,不是每一家公司都想在每個類別做到最好。例如SogoTrade就只希望吸引那些尋找最低佣金的主動交易者,而ShareBuilder則希望吸引自動化交易股票和基金的人。

向買進持有策略說再見吧



Bye-Bye To Buy And Hold@CNBC


經過時間考驗的買進持有投資策略(buy-and-hold)已經變得不那麼流行了,即使是過去的那些擁護者現在也不太提這件事情了。

現在,「買進並獲利了結(buy and harvest)」以及「買進並交易(buy and trade)」的說法已經取代了過去的「買進並忘記(buy and forget)」。

這些改變是因為現在每天24小時,每週七天不間斷的財經新聞和資訊,而這種爆炸的資訊使得買進股票以後,隔五年、七年或十年才去看績效顯得不再合理。

Matt Havens說,買進持有和被動投資的方法在某些環境下可以表現得很好,可是在另一些情況下則不然。在80和90年代,買進持有是好的策略,不過現在這個時代積極一點是比較有利的。

那些把股票抱得緊緊的投資人在信貸危機的時候,親眼看到他們的投資組合隨著主要的指數損失超過50%,而即使再樂觀的投資者也承認,要花很多年市場,才會再回到2007年十月的水準。

而在同時,那些足夠敏捷的投資者卻可以因為在適當的時候進出股市而減少他們的損失。

Emily Sanders就用GE當作一個例子,來示範他「買進並交易(buy and trade)」的策略。

在最糟的時候,GE跌掉了82%,不過自從三月以後,GE從低點上漲了兩倍。Sanders說,當像是GE這樣的公司出現了交易的機會的時候,你真的要採取「買進持有並且忘記」(buy-and-hold-and-forget-about-it)的策略嗎?你無法忘記任何事情,沒有任何事情可以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即使是這種超級知名的公司。

不過對散戶來說,當股票大跌的時候想去抓住那個趨勢的尾巴其實並不太恰當。

大多數的投資組合經理人很害怕去預測市場或是個股,而選擇利用分析價值或採用技術分析等方法,甚至兩種方法都採用,來決定什麼時候應該買和賣。

而散戶則必須決定使用這個第二十世紀大牛市最常採用的策略,然後避免每天看盤,或是正視今天的現實,也就是整個股市的波動比起過去已經大了四到五倍。

John Buckingham說,買進持有的定義其實有點模糊,許多人認為這是要你買進一些股票,然後在幾年內什麼事都不要作。可是這不可能是我們採行的策略。

所以Buckingham描述他認為比較好的策略:「買進並獲利了結(buy and harvest)」,也就是長期投資但是保持彈性。這個策略就是買進被低估(undervalued)的股票,賣出被高估的股票(overvalued)。不過他說,很不幸的是,有些人會認為「買進並且忘記(buy-and-forget)」相反於「買進並且持續監控(buy-and-continue-to-monitor)」。

在快速變化的環境中,你可以持有一些股票,然後期望他們在一週內上漲100%。如果你並沒有預期有這種獲益,你其實就不會是一個主動的投資人。

不過「買進並獲利了結」的策略對一些主動投資人來說,風險還是存在的,像是Charles Massimo就幫被動管理的策略辯護,不過Massimo也承認買進持有只是公式裡面的一部分。

投資組合的再平衡過程(Portfolio rebalancing)其實顯示了投資人的觀念到底是採取哪一種策略。維持平衡和讓投資多樣化比起跟隨市場而起伏其實更重要,如此一來也才能達成目標並且把風險最小化。

這意謂著如果債券在一個特定時間表現得非常好,那麼在資產裡面債券就會變成佔有比較大的比重。這時候如果進行再平衡,就會把投資組合轉移到較多的股票部位,這麼一來可以讓投資者在債券上漲的時候留住獲利,並且為將來股票的上漲作準備。這也就是所謂的「買進持有並且進行再平衡(buy and hold and rebalance)」的策略。

Massimo說,客戶永遠不想冒他們同意以外更多的風險,而這個策略可以達成客戶的需要,而第二個好處是這樣的策略讓我們可以賣在高點,買在低點,因為我們總是把表現得最好的資產賣掉,而再平衡的過程中會買進當時表現最差的資產。

Matthew Kaufler則說,沒有人在市場往上走的時候會多想任何的事情,因為市場正在朝他們想要的方向走,可是當市場往下走的時候,所有人卻都覺得一切都出乎意料之外了,可是這其實也只是市場的常態,說起來挺荒謬的。Kaufler也說,你不會因為太老,而射殺你最喜歡的狗。

Kaufler相信在市場拉回的時候,就是大好時機,可以趁機買進那些打折特賣的好公司,也就是「買進持有,並且買進下跌的好股(buy and hold and buy the dips)」

而對一些經理人來說,他們都發現賺錢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讓情緒干擾。所以不管是買進持有、買進並獲利了結或是買進然後問電腦(buy and ask the computer),都沒關係。

Matthew Tuttle說,即使沒有水晶球,我想投資者仍然需要更主動的方法,不過重點在於,不管如何,你所依循的規則都不能讓情緒左右你所作的決定,不論買或賣。

Tuttle是一個依靠電腦軟體告訴他要怎麼做的經理人,他說,我們用我們全部的創意和判斷力來設計電腦軟體,然後電腦軟體會告訴我們什麼時候應該買和賣,不過令人不安的是,當電腦告訴我們要作些什麼的時候,通常就是我們要賺大錢的時候。

Comments:
1. 如果有人跟你說,因為現在是資訊爆炸的時代,網路上房地產買賣的資訊很多,所以你應該常常買賣房子和搬家,你應該會覺得那個人怪怪的。那麼在an age of 24/7 financial news and information,就一定要頻繁操作股票嗎?買進策略最終的驗收是你的獲利,而獲利與資訊的快速傳遞或是操作股票的頻度是怎樣的關係,可以好好思考一下。

2. 我不否認現在比起過去股市的波動比較高,但這並不意味著你就一定要更主動積極去操作你的資產。老話一句:買進策略最終的驗收是你的獲利。請記得,波動大的時候風險就大,除非你有神力可以明確看出市場的高點和低點,不然在波動大的時候越頻繁的操作,結局通常是越難看而已。你看到市場大漲,於是進場了,結果一進場就大跌,一跌你就放空,然後股市又大漲,這就是波動市場。

3. those who were nimble enough to get in and out of positions(那些足夠敏捷的投資者卻可以在適當的時候進出股市),有這種神人嗎?

4. 「買進並且忘記(buy-and-forget)」當然是太過誇張,相對來說「買進並且持續監控(buy-and-continue-to-monitor)」是比較合理的,每季或每年對自己的資產作一下評估是應該做的事情,然後作投資組合的再平衡(Portfolio rebalancing),所以個人想法是buy-and-monitor-and-rebalance。

5. The best way to make money without letting emotions interfere(賺錢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讓情緒干擾),這句話很重要!你明明知道當市場大跌的時候,應該買進,可是你的情緒是恐懼的,而市場大漲的時候應該賣出,可是你的情緒又很貪婪,如果你follow你的情緒,而不是你的投資哲學和策略,那麼就很難成功。

基金經理人推薦的新興市場股票


Fund Managers' Top Emerging Market Stock Picks@CNBC

根據美林基金經理人調查報告,十個裡面有七個基金經理人認為中國和其他的新興市場會領引全球的經濟復甦,並且認為在美國以外的國家有很好的投資機會。MSCI的新興市場指數已經上漲了31.75%。

以下是幾個經理人推薦的股票:

1. 分眾傳媒Focus Media Holding Limited (FMCN),中國的數位廣告公司,在高交通流量或是商辦大樓作廣告。而最近正和新浪網SINA Corporation (SINA),華人世界非常著名的入口網站進行合併,預料將在華人世界的廣告市場佔有非常高的市佔率。

2. Votorantim Celulose e Papel SA (VCP),巴西造紙暨紙漿大廠,是目前世界上數一數二的森林公司。

3. 安徽海螺水泥Anhui Conch Cement Company (AHCHF),尤其是目前大陸正在積極建設,而且海螺水泥也已經更新他們的設備,減少了許多污染,讓水泥的製造更環保。

4. 台積電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TSM),台灣的半導體公司。

5. Naspers (NPSNY),南非的多媒體公司,不過在中國印度和巴西也都有經營,尤其在中國是第一名的即時傳訊系統商。成長率都超過兩成,但是卻沒有負債,這是一家非常有價值的公司。

6. Haci Omer Sabanci Holding (HOMJF),是一家土耳其的控股公司,旗下有非常多樣的68家公司,像是金融、零售、能源、汽車、紡織等。目前股價下跌了三成,因此對長期投資人來講風險很小,很有吸引力。

不過經理人也有提到投資人應該特別小心,因為新興市場的風險就是這些國家在金融環境、規定以及透明度方面都還不成熟。

Comments:我可以想像當記者不知道要寫什麼的時候就只好找一些專家報明牌,我也理解當專家被訪問的時候只好從自己管理的基金持股裡面隨便找一些個股來推薦,然而讀者自己應該要去作功課,而不是看到好像是經理人或是專家推薦的就一定會賺錢。把這篇留著,兩三年後再來看看,可能有一部分會變成笑話,而你的辛苦錢要跟隨這種笑話去投資嗎?還是自己作功課比較實際。

對這類文章有興趣的話,可以也看看這一篇:Bargains in Re-Emerging Markets,推薦的是HDFC Bank(印度的主要銀行)、China Mobile(中國移動通信)、Vale(巴西礦產公司)、 Sociedad Química y Minera de Chile(智利化學產品生產公司)、CNOOC(中國海洋石油)。

2009年5月26日

MARKET SITUATION對目前市場的看法

本站在Sidebar新增一個Market Situation,發表我對目前市場多空的看法,原則上一週更新一次,更新日期會在下面。
Trend趨勢部份:
Long-term Market:這是看超過一季的時間尺度,如果覺得目前是牛市,會給”Bull”的評價,如果覺得是熊市,給予”Bear”的評價。
Medium Term Market:這是看大約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尺度,如果大漲,會給"Rally"的評價,大跌的話則是”Slump”,盤整是”Consolidation”。不過還會有熊市反彈”Bear Rally”、牛市下跌”Bullish Falling”等狀況。
Short-term Market:這是看大約兩週(10 Days)的時間尺度,如果大漲,會給"Rally"的評價,大跌的話則是”Slump”,盤整是”Consolidation”。
Trade交易部份:
By and Hold Investor:對長期投資者來說,我大多都是建議買進”Buy”,除非市場很牛,我會建議”Keep Cash”,而如果需要提領現金,也可以在”Keep Cash”的時期提領。
Short-Term Trading Investor:對短線投資者或是順勢投資者,可以參考我對買或賣的看法,大多是中短期趨勢處於熊市我會建議買進”Buy”,處於牛市則建議"Sell",如果狀況不明會建議"Keep Cash"。有作空的投資人則可以在”Sell”狀態下同時作空。不過如果是順勢投資者,買賣記得要反過來




Trend
Long-term:Bull
Medium-term:Bear
Short-term:Bear
Trade
By and Hold:Keep Cash
Short-Term:Sell
Update: 2010-05-06


本功能將暫時取消。

價值投資者的部落格

  1. The Inoculated Investor:雖然是很新的Blog,不過裡面有很多豐富的內容,像是LUK或是BRK的股東年會會議記錄,而作者自己也是分析師,還正打算繼續進修!
  2. Value Investing World:價值投資領域經營比較長久而著名的Blog,他的文章和Link都很值得仔細去閱讀。
  3. Value Investing News:價值投資相關新聞的收集網站。
  4. Todd Sullivan's – ValuePlays:也是經營很久了,不過有點雜。
  5. Reflections on Value Investing:價值投資的一些文章發表與收集。
  6. SimoleonSense:以價值投資、行為財務學、神經經濟學....等為主題的專業網站。
  7. Contrarian Value Investing Blog:這個網站也是以價值投資法為主,然後用一個Magic Formula Stocks的方法來篩選股票,此外也有Doddsville和Seth Klarman以及Buffett的相關文章。
  8. Vinvesting.com:這個網站比較像是論壇或是社群的形式,以價值投資和巴菲特、坦伯頓等人的理念為討論主題。
  9. The Graham Investor:這個部落格主要也是以葛拉漢投資理念為主的網站,也可以用所謂的葛拉漢價值指數來篩選股票。
  10. Graham And Doddsville:這個部落格主要以葛拉漢與陶徳投資理念為主的網站,從首頁的證券分析一書的照片就可以看得出來,價值投資和證券分析是這個站的主題。

Warren Buffett巴菲特相關網站

  1. BERKSHIRE HATHAWAY INC.:波克夏公司官方網站
  2. AN OWNER'S MANUAL OF BERKSHIRE HATHAWAY INC.:如果你想成為波克夏股東,請先看看巴菲特對你說的這些話。
  3. Letter to Partners:從1959到1969年,巴菲特以合夥的方式取得資金進行投資,而這就是他寫給合夥人的信。
  4. SHAREHOLDER LETTERS:巴菲特寫給波克夏股東的信,一年一封,這也是唯一巴菲特親手寫的,整個看下來其實就是巴菲特教導投資人怎麼投資的教材。從1977年開始到現在。
  5. 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中英對照的版本,從1977年到2005年都有。
  6. 巴菲特新聞情報網:繁體中文的部落格,專門收集巴菲特中文新聞以及相關訊息。
  7. 巴菲特班 洪瑞泰:學習巴菲特投資方法的部落格,作者同時著有巴菲特選股魔法書、巴菲特選股神功─看漫畫學投資兩本書。
  8. 城國斌的巴菲特相關文章:聯合理財網的寫手,內容都和巴菲特以及價值投資相關。
  9. 巴菲特價值投資討論區:以價值投資方法為主的部落格,作者同時著有股市精華導覽、價值選股評論等書籍。
  10. Warren Buffett Watch - CNBC.com:CNBC專門為巴菲特闢了專區!而且還有波克夏持股的追蹤
  11. Warren Buffett News Watch:英文新聞的收集部落格。
  12. Everything Warren Buffett:英文新聞的收集部落格。

Leucadia National Corp. (LUK)

  1. 在Yahoo! Finance的討論區
  2. 在Google Finance的討論區
  3. 在The Motley Fool的討論區
  4. 在MoneyQ的討論串
  5. 在The Motley Fool的CAPS評價
  6. Leucadia National: the Next Berkshire Hathaway?
  7. Leucadia: Better than Berkshire
  8. Berkshire和Leucadia曾有合作過,可從這一則新聞看出。
  9. 2009 Leucadia Annual Meeting Notes
  10. 2008年的年報

Leucadia是由Ian Cumming和Joseph Steinberg經營的控股公司,其中Ian Cumming也是gurufocus有重點觀察的傑出經理人,可以在gurufocus看到他的投資理念和持股以及績效。很多人都認為LUK可能是下一個BRK,是否如此?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到目前為止,LUK的績效都不錯,當然這次的金融風暴LUK也深受其害,尤其LUK有不少金融類股持股,不過從底部上漲也一倍了。許多人都說如果連BRK.B都買不起,那麼就買LUK吧!不過LUK有幾點和BRK不一樣的:1. LUK會配息,BRK從來不配,所以BRK才會一直漲到一股十幾萬。2. LUK投資範圍比較活潑而且廣泛,BRK如巴菲特說的,不投資他不懂的公司,所以在科技領域幾乎一片空白。有興趣的可以多瞭解一下這家控股公司。

2009年5月25日

MarketWatch

MarketWatch跟SmartMoney都是WSJ集團的一部分,不過操作介面有些許的不同,目前用起來MarketWatch比較適合用在共同基金和ETF上面,或是比較長期投資的使用上,而SmartMoney則是比較適合股票以及看盤使用。不過兩者都值得使用看看,然後找出自己最適合的網站,或是根據不同的需求去使用這些免費但卻很強大的功能。這是首頁,如果就首頁來說我比較喜歡MarketWatch:


這則是Portfolio,資訊比SmartMoney少很多,不過如果只是兩三天或是一週看一次績效的長期投資,那麼這些資訊不但足夠,而且簡單又清楚:

不過其實MarketWatch最著名的不是Portfolio的功能,而是財經文章!

ETF相關網站

Daily Pricing:按照大類來瀏覽,其中的CEF指的是Close-end ETFs/Fund (封閉型基金),ETF則是Exchange Traded Fund (交易所基金),不過都可以在交易所跟股票一樣買賣,唯一的差別是CEF有固定的單位數,當達到預計的發行規模後,發行公司不再發行新的單位,也因此熱門的CEF很容易有溢價,因為大家搶著要,而冷門的CEF則會有折價,因為賣出不容易。Equity是股票型基金,Fixed Income是固定收益型(債券型)基金,Tax Exempt則是免稅基金,Taxable則是需要課稅的基金,Global是全球型基金,National是國家型基金,而State則是美國不同的洲,例如紐約州發行的債券基金。

Find A Fund:可以按照代號(Ticker)或是CUSIP(證券統一識別程序委員會)號碼搜尋,或是各種符合你需求的方式,甚至以發行公司(Sponsor)也可以。還有一些字彙,知道了大概就會用了:Auction Rate Preferred Stock拍賣利率優先股(ARPS)、Leverage槓桿操作、Premium溢價、Discount折價。

Fund Sponsors:按照發行公司來找基金,這是我比較常用的功能,因為每一家發行公司都有其獨特的理念,因此發行的ETFs也會用類似的方式來運作,所以可先找到志同道合的發行公司後,再從該公司去找你要投資的領域。

Fund Sorter:按照折價、溢價等來對ETFs作排序,然後再去找ETFs。

Tools:Interactive Charting Tool可以對選擇的ETFs繪製走勢圖或是作一些簡單的技術分析,這功能也還挺常用的。Funds Sorter前面有說了,Protfolio Tracker是連結到MarketWatch,而Current Market Summary則是重要指數的摘要,這些資訊到處都有。

Industry Links:一些重要連結。

Education Center:基金的簡介、常見問答、字彙解釋以及其他資源。

不過基本這這個網站我個人最常用的方式還是直接在首頁的搜尋框裡面打入代號,例如SPY,來找自己要研究的ETF資訊,像是看看過去淨值和市價的走勢以及折價溢價的情況,歷史配息、過去的績效、持股的類股和工業類型以及投資的國家比例等。

Performance:從績效來排序ETFs
Relative Strength Factor:從相對強弱因子來排序ETFs
Screener:自己設定各種條件來篩選ETFs

因為個人並不會這樣挑選ETFs,也不鼓勵這樣挑選ETFs,所以我也就不多作介紹了,如果有疑問再問我,我懂就盡量幫忙。

左邊則是按照各種規則來區分ETFs,例如近期表現最強和最弱,而不同的Style有這五種:根據晨星九宮格分類所發行的ETFs、S&P/Barra價值/成長指數型基金、Russell指數型基金、道瓊型指數基金、先鋒被動管理基金。或是根據不同的市場來區分。

同理,我也是直接在首頁的搜尋框裡面打入代號,例如SPY,來找自己要研究的ETF資訊,像是看看過去的走勢、績效,並且可以和其他ETFs作比較,以及下面有表格顯示整個ETFs資料庫裡面和這個ETF最相關和最負相關的是哪一些ETFs,這也有助於發覺和瞭解有哪些以往沒留意到的ETFs。


4. ETF首頁-FundDJ基智網:由於是中文的網站,就不多作介紹了,不過說實在的,基智網做得很不錯!這是首頁的截圖:

在搜尋頁面可以用發行公司來找ETFs,例如這是用Vanguard來看這家公司發行了哪些ETFs:

這個表格可以點選最上面的欄位就可以依照你所希望的方式進行排序,例如用成交量。然後選擇了其中一個基金VTI,這就是這個ETFs的淨值表:

ETF的基本資料:

行情報價:

技術分析:

績效表現:

持股狀況:這裡特別重要,總不能買了ETF卻不知道所買得ETF持股是什麼吧?

最後是配息狀況:

當然還有很多工具、分析、排行等,反正是中文的,大家有空好好玩吧!其實這些對我來說其實用處都不大就是了,網路上的選股工具相當多,而ETFs的Screener也用類似的方式做了出來,重點是這些篩選工具並不保證賺錢,而個人覺得如果真的認同「過去績效不代表未來績效之表現」這句話,那麼這些篩選工具大概就真的玩玩就好了。不過其實還是有幾個東西應該仔細去篩選的:
1. 費用:購買ETFs的費用率越低越好
2. 發行公司:好公司不太會發行爛基金,爛公司很難找到好基金
3. 折溢價:雖然如果有好價位,這不一定重要,但是如果可以以低於淨值的價位買到ETFs的單位,持有成本也就下降了。
4. 規模:規模太小的ETFs費用很難壓低,而且買賣可能會有困難。
5. 指數連動:大多數ETFs追蹤某個指數,然而追蹤的連動性到底怎樣,其實這方面的資訊很少,但卻是很重要的。

AnnualReports.com

AnnualReports.com是一個可以查詢和下載美國公司年度財報的網站。


可以直接打公司的名字或是打代號(Ticker)搜尋,例如我搜尋巴菲特最愛的可口可樂,代號為「KO」,就可以得到這樣的結果:


其中只有第一個是可口可樂公司,所以點選第一個Coca-Cola Co.,會得到:


而如果要看整個紐約交易所的上市公司清單,可以點選這裡:
不過要注意的是目前好像都只有2007年的,所以可能是再久一點的要付費,而2008年的還沒有看到,或是習慣看紙本的也可以付費。大家就開始學巴菲特看財報吧!我打算先看3M和KO的!

後來發現如果要看財報,尤其是季報的話,比較快的方式還是直接用gurufocus,例如這是LUK的資訊,左邊下面Quarterly/Annuals Reports就是所有財報的資料,很方便!

BullandBearWise.com

BullandBearWise.com是一個用圖表來看美國各種主要經濟指標的網站,在投資美國股市的時候,對美國影響股市的一些經濟指標不能不注意,而這個網站則是最容易理解那些經濟指標變動的方式。首頁看起來是這個樣子:

其中左邊藍色那些連結就是各種經濟指標,例如:
Growth成長率
  Gross Domestic Product國民生產毛額,簡稱GDP
   Non-Farm Productivity非農業生產力
   Non-Manufacturing ISM非製造業指數(ISM是美國供給管理人協會Institute for Supply Management)
Labor勞工
   Initial Jobless Claims首次申請失業保險給付人數
   Unemployment Rate失業率
Commodity日用品
   CRB Index商品研究局指數(CRB: Commodity Research Bureau Index)
   London Gold倫敦黃金定盤價
   Sweet Crude紐約輕原油
Consumer消費者
   Consumer Credit消費者貸款
   Personal Income個人所得(PI)
   Retail Sales零售業銷售額
Manufacturing製造業
   Capacity Utilization設備使用率
   Durable Goods耐久財訂單
   Factory Orders工廠訂單
   Industrial Production工業生產指數
   Manufacturing ISM製造業指數
Inflation通貨膨脹
   Agricultural Prices農產價格
   Consumer Price Index消費者物價指數(CPI)
   Producer Price Index生產者物價指數(PPI)
Financial金融
   S&P 500 Index標準普爾500指數
   S&P 500 P/E Ratio標準普爾500本益比
   DJIA/S&P 500 Divergence道瓊/標普500指數背離
   Advance Decline Ratio漲跌比率
   Money - Zero Maturity流動性資金年增率
   Officer Loan Survey高階授信主管調查
   U.S. Treasury Yields美國政府公債利率
   Volatility Index (VIX)波動率指數(恐慌指數)
Investment投資
   Housing Market Index (HMI)房市指數
   Housing Starts新屋開工數
   New Homes Sales新屋銷售
Trade貿易
   Dollar Cash Index美元指數
   Trade Balance貿易餘額
註:中文名詞大致引用台灣銀行基金大觀園的金融小百科

還有其他的就不一一列舉了。而中間則是用日期來顯示哪一天公佈了什麼經濟數據,例如圖中的五月21日公佈了「首次申請失業保險給付人數」,而這個數據對市場而言如果是正面的,就會顯示「Bearish」,如果是負面則是「Bullish」,Prior release是指上一次數據公佈,Latest release則是這一次的數據公佈。

右邊BullandBearWise Index則是這個網站在判斷市場為熊市或牛市的指數,這個指數從0到100,點進去後可以看走勢圖和趨勢,這個網站一般都是五年的圖,紅線則是平均移動線,例如下圖就是200日平均移動線(200 day moving average),而且都會寫那個指標是每週(Weekly)、每月或每季公佈一次。

下面的Compare with則可以選擇要和其他的指標或指數作比較,例如我選擇S&P 500指數和這個熊市/牛市指數作比較,可以看到這樣的圖:

大家就可以依此去判斷指標和指標或是指標和指數之間有什麼樣子的關係了。

PS: Weekly chart showing five years of money supply (M1, M2, M3) rate of change

PS: Dow 1929 Comparison

PS: 牛熊對決

2009年5月20日

美股相關字彙網站


  1. 美股交易辭彙翻譯:大陸網站,不習慣看簡體可以先貼到MS Word作繁簡轉換。
  2. InvestorWords.com:很棒的網站,雖然是英文的,不過很容易看得懂,可以搭配市面的翻譯使用。
  3. 台灣中央銀行雙語詞彙:這算是比較官方的翻譯了,盡量以此為準囉!
  4. 證券暨期貨專有名詞中英文對照表:證期局的官方中英對照。
  5. 羅網財金商業科技辭典:參考看看。
  6. 台灣銀行基金大觀園的金融小百科:參考看看。
  7. 英漢證券期貨及財務用語匯編:香港證監會官方的用語。
此外,有時候也可以用Google字典

一手(lot)和一股(share)

一股的英文是share,一手的英文是lot。美股和港股的一手都是一百股,不過美股大多是以share為交易單位,港股則是以lot為交易單位,台灣的一般交易單位則是一張,其實英文也是lot,只是一張是一千股,也就是lot of 1000 shares或是1000-share lot,所以也可以說是一手,反正不管手還是股,要知道你交易的單位是什麼就好了。

如果以美股來說,最恐怖的當數BRK.A,也就是巴菲特的波克夏,現在一股是92998美金!沒錯,換算成台幣一股就要305.5萬,如果算波克夏的歷史高點147000,一股就要483萬台幣,這才恐怖,波克夏A股一股我賣房子都還買不起,所以才會發行1/30的B股。

lot:Multiple shares held or traded together, usually in units of 100.

round lot:The normal unit of trading of a security; 100 shares of stock or 5 bonds. also called normal trading unit or even lot or full lot. opposite of odd lot.

odd lot:Less than 100 shares of a stock; or less than 10 shares of a very thinly traded stock. Some brokerages charge higher commissions for such transactions (often 1/8 of a point per share, called the differential). also called broken lot or uneven lot. opposite of round lot.【Google字典:零股 (又稱為 broken lot , 在證券交易或期貨交易中, 指交易數量低於交易單位 ( trading unit ) 者, 通常的交易單位為 100 股)】

2009年5月17日

巴菲特在10月16日於紐約時報投書之全文


DEAR   ALL

美國和海外的金融市場一團糟,金融問題已殃及經濟。短期內,失業率將上揚,商業景氣轉弱,報紙頭條仍會怵目驚心。所以,我已不斷買進美股,是用自己的帳戶。以前除美國公債外,我沒有別的投資。(這不包括我在波克夏公司的持股,那已預定捐出來做公益。)如果價錢仍具吸引力,我波克夏以外的資產很快會全部轉成美股。

為什麼?有個簡單的買進規則:別人貪婪時應恐懼,別人恐懼時應貪婪。現在瀰漫的是恐懼感,即使投資老手也逃不過。投資人提防借貸比率過高或競爭力弱的企業是對的,但對許多體質健全公司的長期展望憂心忡忡卻沒道理。這些企業的獲利偶爾會打嗝,但多數大公司會在5年、10年或20年後締造新的獲利紀錄。

有一點要說清楚:我無法預測股市的短期走勢,不知一個月或一年後股價會漲或跌。然而,行情可能在市場信心轉強或經濟改觀前就走高,也許漲幅可觀。你若要等知更鳥啼鳴,春天可能已結束。

來談一點歷史:大蕭條期間,道瓊指數在1932年7月8日跌到41點的谷底。但經濟持續惡化到羅斯福1933年3月就任總統時。不過在此之前,股市已勁揚30%。又如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美國在歐洲及太平洋戰事皆不利,但股市在1942年4月觸底,比盟軍時來運轉早得多。再者,1980年代初,買股好時機是通膨肆虐而經濟重挫之時。簡言之,壞消息是投資人最好的朋友,讓你可用低價投資一小塊美國的未來。

長期來說,股市新聞會變好。在20世紀,美國歷經過兩次世界大戰和其他代價慘重的軍事衝突,以及大蕭條、十幾次衰退和金融恐慌,還有幾次石油危機、一波大流感,及總統丟人現眼後辭職下台。但道瓊指數照樣從66點漲至11,497點。

你可能以為,20世紀漲幅這麼大,幾乎不可能賠錢,但就是有些人虧錢。這些倒楣人只在覺得放心時買股票,一瞥見令人不安的新聞就賣出。今天,手中持有現金及約當現金的人覺得心安,其實不該如此。他們選擇了可怕的長期資產,幾乎不生財且注定會貶值。沒錯,政府為緩解危機而採行的政策勢必引發通膨,進而加速現金帳戶的實際價值下滑。

股票未來十年的表現勢必勝過現金。現在緊抱現金的投資人,是賭他們稍後可算準時機再進場買進。在等待好消息時,他們忽視冰上曲棍球巨星葛瑞斯基(Wayne Gretzky)的建言:「溜冰時要滑向曲棍球餅預料會到的地方,而不是現在的位置。」

我不喜歡對股市發表意見,容我再次強調,我不知市場短期走向。然而,我會仿效一家餐廳的作法,這家餐廳在空盪盪的銀行大樓開業,廣告標語說:「錢放哪裡,就在哪裡吃。」今天,我的錢和我的嘴都嚷著要「股票」。

*  *  *  *  *  *  *  *  *  *
By WARREN E. BUFFETT
Published: October 16, 2008

THE financial world is a mess, both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abroad. Its problems, moreover, have been leaking into the general economy, and the leaks are now turning into a gusher. In the near term, unemployment will rise, business activity will falter and headlines will continue to be scary.

So ... I’ve been buying American stocks. This is my personal account I’m talking about, in which I previously owned nothing but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bonds. (This description leaves aside my Berkshire Hathaway holdings, which are all committed to philanthropy.) If prices keep looking attractive, my non-Berkshire net worth will soon be 100 percent in United States equities.

Why?

A simple rule dictates my buying: Be fearful when others are greedy, and be greedy when others are fearful. And most certainly, fear is now widespread, gripping even seasoned investors. To be sure, investors are right to be wary of highly leveraged entities or businesses in weak competitive positions. But fears regarding the long-term prosperity of the nation’s many sound companies make no sense. These businesses will indeed suffer earnings hiccups, as they always have. But most major companies will be setting new profit records 5, 10 and 20 years from now.

Let me be clear on one point: I can’t predict the short-term movements of the stock market. I haven’t the faintest idea as to whether stocks will be higher or lower a month — or a year — from now. What is likely, however, is that the market will move higher, perhaps substantially so, well before either sentiment or the economy turns up. So if you wait for the robins, spring will be over.

A little history here: During the Depression, the Dow hit its low, 41, on July 8, 1932. Economic conditions, though, kept deteriorating until Franklin D. Roosevelt took office in March 1933. By that time, the market had already advanced 30 percent. Or think back to the early days of World War II, when things were going badly for the United States in Europe and the Pacific. The market hit bottom in April 1942, well before Allied fortunes turned. Again, in the early 1980s, the time to buy stocks was when inflation raged and the economy was in the tank. In short, bad news is an investor’s best friend. It lets you buy a slice of America’s future at a marked-down price.

Over the long term, the stock market news will be good. In the 20th century, the United States endured two world wars and other traumatic and expensive military conflicts; the Depression; a dozen or so recessions and financial panics; oil shocks; a flu epidemic; and the resignation of a disgraced president. Yet the Dow rose from 66 to 11,497. 

You might think it would have been impossible for an investor to lose money during a century marked by such an extraordinary gain. But some investors did. The hapless ones bought stocks only when they felt comfort in doing so and then proceeded to sell when the headlines made them queasy.

Today people who hold cash equivalents feel comfortable. They shouldn’t. They have opted for a terrible long-term asset, one that pays virtually nothing and is certain to depreciate in value. Indeed, the policies that government will follow in its efforts to alleviate the current crisis will probably prove inflationary and therefore accelerate declines in the real value of cash accounts. 

Equities will almost certainly outperform cash over the next decade, probably by a substantial degree. Those investors who cling now to cash are betting they can efficiently time their move away from it later. In waiting for the comfort of good news, they are ignoring Wayne Gretzky’s advice: “I skate to where the puck is going to be, not to where it has been.”

I don’t like to opine on the stock market, and again I emphasize that I have no idea what the market will do in the short term. Nevertheless, I’ll follow the lead of a restaurant that opened in an empty bank building and then advertised: “Put your mouth where your money was.” Today my money and my mouth both say equities.

1996年巴菲特給股東的信 (摘錄)


Let me add a few thoughts about your own investments. Most investors, both institutional and individual, will find that the best way to own common stocks is through an index fund that charges minimal fees. Those following this path are sure to beat the net results (after fees and expenses) delivered by the great majority of investment professionals.

對於各位個人的投資方式,讓我提供一點心得給各位參考,大部分的投資人,不管法人或是散戶,可能會認為投資股票最好的方式是直接去買手續費低廉的指數型基金,當然這樣的做法所得到的結果(在扣除相關手續費用之後),應該可以很輕易地擊敗市場上大部分的投資專家。

Should you choose, however, to construct your own portfolio, there are a few thoughts worth remembering. Intelligent investing is not complex, though that is far from saying that it is easy. What an investor needs is the ability to correctly evaluate selected businesses. Note that word "selected": You don't have to be an expert on every company, or even many. You only have to be able to evaluate companies within your circle of competence. The size of that circle is not very important; knowing its boundaries, however, is vital.

其實你也可以選擇建立自己的投資組合,但有幾點是大家必須特別注意的,智慧型投資並不複雜,當然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投資人真正需要具備的是給予所選擇的企業正確評價的能力,請特別注意"所選擇"這個字,你不必像很多專家一樣同時研究許多家公司,相反的你要做的只是選擇少數幾家在你能力範圍之內的公司就好,能力範圍的大小並不重要,要緊的是你要很清楚自己的能力範圍。

To invest successfully, you need not understand beta, efficient markets, modern portfolio theory, option pricing or emerging markets. You may, in fact, be better off knowing nothing of these. That, of course, is not the prevailing view at most business schools, whose finance curriculum tends to be dominated by such subjects. In our view, though, investment students need only two well-taught courses - How to Value a Business, and How to Think About Market Prices.

投資要成功,你不需要研究什麼是Beta值、效率市場、現代投資組合理論、選擇權定價或是新興市場,事實上大家最好不要懂得這一些理論,當然我這種看法與目前以這些課程為主流的學術界有明顯不同,就我個人認為,有志從事投資的學生只要修好兩門課程-亦即"如何給予企業正確的評價"以及"思考其與市場價格的關係"即可。

Your goal as an investor should simply be to purchase, at a rational price, a part interest in an easily-understandable business whose earnings are virtually certain to be materially higher five, ten and twenty years from now. Over time, you will find only a few companies that meet these standards - so when you see one that qualifies, you should buy a meaningful amount of stock. You must also resist the temptation to stray from your guidelines: If you aren't willing to own a stock for ten years, don't even think about owning it for ten minutes. Put together a portfolio of companies whose aggregate earnings march upward over the years, and so also will the portfolio's market value.

身為一位投資人,大家其實只要以合理的價格買進一些很容易了解且其盈餘在未來五到十年內會大幅成長的企業的部份股權,當然一段時間下來,你會發現只有少數幾家公司符合這樣的標準,所以要是你真的找到這樣的公司,那就一定要買進足夠份量的股權,在這期間,你必須盡量避免自己受到外界誘惑而偏離這個準則,如果你不打算持有一家公司股份十年以上,那最好連十分鐘你都不要擁有它,在慢慢找到這樣盈餘加總能持續累積的投資組合後,你就會發現其市值也會跟著穩定增加。

長期投資的榮譽聖殿-10個傳奇的投資者



The Buy and Hold Hall of Fame: 10 Legendary Long Term Investors


這篇文章分成兩大部份:
Real Life Buy and Hold Legends
  1. Warren Buffet
  2. Charlie Munger
  3. Benjamin Graham
  4. John Bogle
  5. Sir John Templeton
Web Buy and Hold Legends
  1. FMF
  2. J.D. Roth
  3. Ramit Sethi
  4. Trent
  5. Jim
第一部份應該大家都聽過,主要就是那些傳說中的投資傳奇人物,不過巴菲特和孟格都在波克夏,分開提就把名額佔了大部分了,然後竟然也把巴菲特的老師葛拉罕都擺進去了,同一票人佔了五分之三,六成。而柏格其實主要還是推廣指數型投資為主,坦伯頓則是低買高賣的投資。其實就如同巴菲特所說的:"If you aren't willing to own a stock for ten years, don't even think about owning it for ten minutes."這就是長期投資!

第二部份則是一些"鄉民",大家有空就去拜訪一下吧!


2008年底的十週金融危機


10 Weeks of Financial Turmoil@The New York Times


巴菲特對指數型基金的看法



Buffett Say Yes to Index Fund - John Spencer of Market Watch, May 2007

<本文為主要為翻譯文章,僅部份翻譯>

世界最著名的投資者也無法抵抗ETF,而建議投資者選擇換匯契約選擇權(plain-vanilla)和低成本的指數型基金(low-cost index mutual funds)。在2007年波克夏的股東會上,巴菲特對那些沒有時間去研究每個公司的小投資人重申:便宜的指數型基金是股票投資市場上最好的選擇。

"The best way in my view is to just buy a low-cost index fund and keep buying it regularly over time, because you’ll be buying into a wonderful industry, which in effect is all of American industry,” Buffett told CNBC anchor Liz Claman.巴菲特告訴記者說:在我看來,最好的投資就是隨著時間持續不斷地買入低成本的指數型基金,因為這表示你正在買下一個很棒的產業,也就是整個美國的產業。

“If you buy it over time, you won’t buy at the bottom, but you won’t buy it all at the top either,” the billionaire investor said.而這個億萬富翁繼續說:如果你隨著時間過去一直買進指數型基金,你不會買在底部,可是你也不會買在高點。

相對於一般基金由經理人主動選股,持股廣泛的指數型基金則是試著追蹤一些有名的指數,像是S&P 500來跟上整個市場的績效,由於不必選股,只是被動跟隨市場,因此指數型基金能夠比主動管理的基金收取更低的費用。

“If you have 2% a year of your funds being eaten up by fees you’re going to have a hard time matching an index fund in my view,” Buffett said. “People ought to sit back and relax and keep accumulating over time.”巴菲特說:如果你的基金每年被收取超過2%的費用,那麼在我看來你將很難超越指數型基金。人們應該坐下來,放輕鬆並且隨著時間持續累積持股。

而巴菲特也加入了傳統指數型基金和ETFs的論戰,所謂ETFs,就是可以在各交易所交易,並且像是個股一樣買賣的一籃子股票。ETFs也追蹤指數,不過不像是指數型基金,ETFs在交易日可以隨時買賣,而指數型基金只有當市場關閉後才有一天一次的報價。

“I have nothing against ETFs, but I really think an index fund that just charges a few basis points for management is pretty hard to beat,” Buffett said. “You put it away, you have nobody encouraging you to trade it next week or next month … your broker isn’t going to be on you.”巴菲特說:我對ETFs沒有偏見,但是我真的認為只收取一點點基本管理費用的指數型基金是很難打敗的。如果你不投資這種產品,沒有人將會在下週或下個月鼓勵你投資這種產品,因為你的經紀人根本不會為你著想。

而已經有許多學術研究指出,散戶投資人(individual investors)在追蹤股票市場起伏的時間點上表現得很差勁,因為他們通常追漲,而導致買高賣低。

而另一位著名的投資者,先鋒集團(Vanguard Group )的創立者John Bogle,也時常在電視節目或寫文章來表示他對ETFs持保留態度,因為ETFs很容易交易。而Bogle自從1996年從先鋒集團的執行者職位退下來以後,就成為推廣指數型基金給散戶投資人最努力的人,而先鋒集團本身就以低成本的指數型基金聞名,不過這家矛盾的公司也開始如同ETFs爆發的市場,建立了一些ETFs。

在華爾街日報二月九日的文章中,Bogle就質疑經由交易ETF而去整天進行即時交易是否真的有需要。

“If long-term investing was the paradigm for the classic index fund, trading ETFs can only be described as short-term speculation,” he wrote. He also criticized ETFs’ movement to narrower market segments and warned that brokerage commissions and taxes can ratchet up investors’ overall fees when they trade ETFs a lot.在文章中Bogle說:經典的指數型基金才是在長期投資的情況下的典範,而ETFs卻只被描述為短期投機的標的。Bogle還批評ETFs在小市場的漲跌幅,並認為投資者如果太過頻繁交易ETFs,給券商的手續費和稅金會啃蝕掉獲利。

Yet in fairness to ETFs, Bogle said that if they are not traded, they can often match regular index funds. “In this format, used in that way, ETFs are solid competitors to their classic forebears,” he wrote.不過公平地說,如果沒有一直被交易,Bogle也認為ETFs其實還是可以跟上指數基金。

* * * * * * * * * *
“Most investors, both institutional and individual, will find that the best way to own common stocks is through an index fund that charges minimal fees. Those following this path are sure to beat the net results (after fees and expenses) delivered by the great majority of investment professionals,” notes 1996 Shareholder Letter by Warren Buffett, Chairman of Berkshire Hathaway

* * * * * * * * * *

當一名30多歲股東求教這一年齡段的最佳投資主意時,巴菲特說:「我會把資金用來購買低成本的指數型基金。除非我是在大牛市期間購買,否則我有信心獲得強於市場的收益……而且我還能夠回來繼續我的工作。」--2008股東會問答紀錄

* * * * * * * * * *

我的看法:雖然兩大投資專家都認為傳統的指數型基金比ETFs好,但是如果不是過度交易而是長期投資,而外國投資者也比較沒有稅上面的考量,那麼這兩者其實就沒有太大的區別,尤其如果要投資的標的兩者同時都有商品,那麼就選一個費用最低的買即可。如果要比較ETFs和Index Fund,可以看綠角的「該買ETF還是指數型基金」以及Altruist Financial Advisors的"ETFs vs. Index Mutual Funds"。

* * * * * * * * * *

PS: 翻譯完才看到經濟日報當時已經報導過。

巴菲特:低成本指數基金 報酬高

【經濟日報/編譯吳國卿/道瓊社紐約八日電】 2007.05.09 02:25 am

指數股票型基金(ETF)最近頗為風行,有股神美譽的巴菲特雖不反對投資ETF,但建議散戶買指數型基金,主要是ETF容易頻繁交易,會侵蝕報酬率。

投資大師巴菲特並不反對指數股票型基金(ETF),不過如果有選擇,他寧可投資手續費低廉的指數型共同基金,理由是可以像股票一樣頻繁交易的ETF,容易讓投資人買高殺低。

巴菲特7日在內布拉斯加州奧哈馬舉行的波克夏公司年度股東大會上,建議沒有時間研究個別股票的散戶投資人,購買低成本的指數基金是投資股市的最好方法。

巴菲特接受CNBC訪問說:「最好的方法是買低成本的指數基金,並且長期有規律地購買…如果你長期買,雖然無法買在低點,但也不會買在高點。」

積極管理型共同基金由投資組合經理人挑選股票,但指數型基金只求達到和市場一致的績效,通常追隨標準普爾500種指數等大眾化的市場指數,消極管理也讓指數基金得以收取較低的手續費。

巴菲特說:「如果你的基金每年費用吃掉2%的報酬率,想要趕上指數基金的績效就很困難。投資人應該放輕鬆,只要長期累積投資就好。」

巴菲特也拿傳統指數型基金,與晚近衍生的類似商品ETF作比較。ETF組合了許多檔證券,可在交易所掛牌,交易方式和買賣個別股票一樣。ETF也追隨指數,但ETF可在交易日中任何時候買賣,而指數基金只在每日市場收盤時計算價格。

巴菲特說:「我認為成本極低的指數基金報酬率最高。如果你買指數基金後就不去管它,不會有人鼓勵你下周或下個月賣掉…你的經紀人不會來慫恿你。」

許多學術研究發現,散戶投資人最不善於掌握股市的高低點,通常是因為散戶會追逐熱門股,導致買高殺低。

另一知名投資人先鋒集團(Vanguard)創辦人柏格(John Bogle),也表示對ETF持保留態度,理由是ETF太容易交易。已在1996年卸下先鋒執行長職務的柏格,曾大力推廣低成本指數型基金,使先鋒成為業界的標竿;不過先鋒最近也跨入快速成長ETF業務。

柏格今年稍早在華爾街日報發表文章,質疑藉由ETF隨時交易標準普爾500等指數的必要性。他說:「如果長期投資是傳統指數基金的模範,那麼交易ETF就是短線投機。」他也警告,頻繁交易ETF產生的佣金和稅負,會侵蝕投資人的整體報酬率。

【2007/05/09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