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8日

巴菲特條款 美財部封殺出局

2010-04-28 工商時報 【記者劉聖芬/綜合外電報導】

     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參議院民主黨議員周一同意將他們提出的衍生性商品法案中所謂的「巴菲特條款」刪掉,此一變化恐將迫使巴菲特掌控的柏克夏海瑟威公司須拿出多達80億美元的保證金。

     美國參議院農業委員會上周在內布拉斯加州民主黨參議員尼爾森(Ben Nelson)的要求下,在該委員會所提衍生性商品法案中加入條文,豁免既有的衍生性商品合約受到新的保證金要求規範。

     柏克夏極力遊說納入前述條文的動作,因巴菲特曾對衍生性商品的潛在風險發出警告,並將之冠上「大規模毀滅性金融武器」,而格外引人注目。因為事實上,柏克夏手上有高達630億美元衍生性商品合約,巴菲特對該公司只拿出非常少的保證金頗為自豪。

     巴克萊資本指出,經過周一的變化,柏克夏恐怕得撥出60億到80億美元做為追加保證金備用款。目前柏克夏手上約有200億美元現金。

     居間運作封殺「巴菲特條款」的美國財政部官員主張,法規應有要求公司在他們對較廣泛的金融體系造成威脅時,追加保證金的彈性。如發生美國國際集團(AIG)在2008年的類似狀況時,就能引用。

     柏克夏主張既有的衍生性合約應被豁免,是因這些合約都具法律效力,不能被回溯修訂。

     根據美國獨立監督機構回應政治中心(Center for Responsive Politics)的數據,柏克夏員工捐給推動「巴菲特條款」的尼爾森參議員75,550美元政治獻金。另根據最新財產公布資料,截至2008年底,尼爾森手上有介於50萬到100萬美元的柏克夏股票。

     尼爾森的發言人上周五表示,金錢並不影響尼爾森在此事所扮演的角色,而且尼爾森一直覺得新法不應回溯適用既有合約。不過,該位發言人並未回應華爾街日報周一打去的電話或電子郵件留言。柏克夏方面也未發表評論。

Comments:巴菲特批評的是沒有監管機制的衍生性商品,而不是衍生性商品本身。其實一直以來,巴菲特從來就沒有排斥衍生性商品,只是怎麼去運用,那才是最重要的問題。巴菲特對衍生性商品的看法和態度,其實在Janet Tavakoli的「巴菲特親自幫我上的一堂課」這本書裡面,算是有最透徹的解析了。Janet Tavakoli本身就是衍生性金融商品的專家,無論在學術界或是在金融界都是,但是她最主要的使命也是在提醒衍生性金融商品過度擴張信用所造成的後果,這個理念和巴菲特是一致的,因此也才會讓巴菲特想要去邀請她到Omaha一聚。如果以為巴菲特提出警告就不解巴菲特為什麼其實也使用衍生性商品,那其實是犯了邏輯上的錯誤。試想,一個計程車司機,跟你說開車很危險,請小心,你會不會不解為什麼這個司機還一天到晚開著車?所以巴菲特對衍生性商品提出警告,這很合理,尤其他又相當瞭解這些商品的風險在哪裡,重點是他認為自己有能力處理風險。而如果是波克夏股東,不認同的話,其實就別當股東就好了。


那麼,巴菲特在股市,或是在衍生性商品上的賺或賠,又代表了什麼?其實就是他長期的績效來決定他在投資市場上的名聲阿!2008年巴菲特帳面損失也很慘重,但是2009又完全不同了不是嗎?投資一定有風險,即使連巴菲特也不是穩賺不賠,那麼衍生性商品如果面臨損失,我想就跟巴菲特在股市的損失一樣,一定又被媒體拿出來說兩句:股神不神了?或是巴菲特違反自己的原則而蒙受損失之類的話。反正市場上,總是不斷有人質疑巴菲特,包括我也常常這麼作。

2010年4月23日

從利率期貨判斷升息或降息的機率

利率期貨是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的重要交易標的之一,其實叫做Federal Funds 30 Day Futures,中文叫做美國聯邦基金利率期貨,簡稱為FFF,期貨的交易標的是Federal Funds Rate,中文為聯邦基金利率,簡稱為FFR。我們先來看看報價:

以現在的低利情況,報價都是接近100的,如果是5%左右的利率,那報價就會接近95。這些報價可以在許多網站找到,例如這兩個:CMETradingCharts.com。但是知道了期貨報價又怎樣呢?要怎麼判斷什麼時候會升息?其實升息的機率,就是用期貨報價算出來的,所以我先介紹期貨報價。而升息機率的公式 =〔(100-聯邦基金利率期貨結算價-聯邦基金利率)÷ 預期變動幅度〕×100%

目前聯邦基金利率為0.25%(請查詢New York FED),預期變動幅度假設是升息一碼,那麼就是0.25%,而假設我們想知道的是今年年底升息一碼的機率,那麼就看Dec 2010的期貨報價,看上圖得知為99.540,所以升息一碼的機率 =〔(100-99.540-0.25)÷ 0.25〕×100% = 84%。可是如果看八月升息機率呢? =〔(100-99.730-0.25)÷ 0.25〕×100% = 8%,所以如果以60%機率當評估標準,目前市場的預期是11月才會升息一碼,機率為64%。所以請留意FOMC(聯邦公開市場委員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在11月的會議(FOMC Meeting Calendars)。

不過其實也不用這麼辛苦自己算,Cleveland FED網站上就幫忙算好了:
這就是八月會議是否升息的機率預測,可以看到0.50%(升息一碼)和0.75%(升息兩碼)的機率都很低。

當然,這樣的預測會隨著市場的情勢而改變,如果經濟情況好轉許多,升息預期提昇,那麼利率期貨報價就會下跌,升息機率就會上升,而這種靠期貨作預測當然未必準確,但是也是一種「群眾智慧」或市場氣氛的反應,可以讓投資人有一個參考的依據。在維持將近兩年的低率情況,升息將會對股市、匯市、債市以及房市均造成短期的影響與衝擊。

其他參考資料:

美百元鈔全新改版

2010-04-23 工商時報 【記者顏嘉南/綜合外電報導】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將發行新版100美元紙鈔,採用3D等多重防偽設計,以嚇阻偽造。被美國財政部稱為「下一代的100美元」紙鈔,預計於2011年2月10日開始流通,未破損的舊版的百元紙鈔仍將持續流通。

     100美元紙鈔上的美國開國元勛之一:班傑明富蘭克林的頭像繼續保留,不過象徵開國元老所使用的羽毛筆圖案,與獨立宣言的字句重疊,另外鈔票中間的3D防偽帶更能引人注目,將鈔票傾斜時,防偽帶上的圖案會移動。

     這些防偽設計的目的都是為了嚇止仿造,美國政府已經十分熟悉推出新版紙鈔的流程,過去10年,面額20、50、10以及5美元的紙幣都曾經經過改版。新版的百元美鈔出爐意味著政府的第2次大改造完成,前一次的百元美鈔紙幣改版係在1996年3月。

     按照以往經驗,美國政府每隔7至10年就會進行一次鈔票改版,因為科技進步使得非專業罪犯也可印製偽鈔。貨幣改版最基本的是要防止偽造,並使得民眾易於辨識真偽。

     考量到目前在市場流通的百元美鈔有65億張,其中有三分之二在美國以外國家流通,改版並不是一件簡單的工作。

     1996年重新設計的百美元紙鈔,增加了肖像水印、內含防偽線,數字100還可變換顏色,本次重新改版則增加了兩項最特殊的新設計,包括3D防偽帶,和墨水瓶內的大鐘圖案。

     百元美鈔改版後的印製成本,將由原先的1張8美分增加至11.8美分,而1張百元面額紙幣的使用壽命平均為7至8年。


Picture from Wikipedia

Comments:感覺美鈔越來越花俏了,不過這新鈔我還挺喜歡的就是了!有機會應該拿個一萬張放在眼前看看是什麼樣的感覺?Wikipedia裡面還有新鈔的介紹影片,音樂真的是超磅礡的!也可以去官網看看!

2010年4月22日

世銀提供200多國民生數據

【聯合報╱記者傅依傑/即時報導】
2010.04.22 03:23 am

世界銀行為提升各國政策制定透明度與問責制,決定免費提供大量各國民生統計數據。

世銀20日宣布,免費開放2000多項有關各國經濟、金融、商務、衛生、發展等統計數據,以往這些數據僅提供給付費用戶。

世銀稱,以免費、公開且易於查詢方式提供各國民生數據,有助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員和民間跟蹤政策進展,制定新解決方案並更準確評估。

世銀開放數據涉及2000多個指標,包括200多國數據,部分數據可上溯50年。用戶可以快速查詢或下載某個國家或指標全部數據集。

此外,世銀首次以英文外其他語言提供數據,首批已有330種指標譯成法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

數據來自世銀185成員國、30多國際機構、民間和非政府組織。目前開放的數據庫包括「世界發展指標」、「非洲發展指標」、「全球經濟監測」、「全球營商環境報告」、「全球發展金融」等報告數據庫。

各界可通過世銀專設網站獲取這些數據,網址是:data.worldbank.org

【2010/04/22 聯合報】

Comments:很不錯的資料庫,找機會試試看再跟大家分享!

2010年4月21日

五家投資銀行的比較—現在買高盛算撿便宜嗎?

最近公佈的高盛財報其實不但是優於預期,而且其實是相當不錯的情況,當然,高盛詐欺案對高勝的股價有相當的影響,然而這個影響是不是一個機會,其實就要投資人自己去研究了。今年幾個事件,其實是後去看,大多都是一個投機的機會,像是希臘、歐債事件,以及豐田汽車的事件,那個這次高盛詐欺案,是一個逢低買進的機會,或是其實只是一連串事件的開端,現在沒有人知道,但是對於投機者來說,本來就是一種對賭未來趨勢,但是賭也要有些依據,所以這次金融海嘯受傷很慘的五家銀行,拿出來比比看,現在看起來像落水狗的高盛,究竟和其他銀行有什麼區別?(PS:高盛相當的惡名昭彰,如果投資哲學裡面有Don't be evil!這一條的,就請忽略高盛吧!)

先來看同樣也是巴菲特重要持股的富國銀行,最近的Rolling EPS反而比2009年低,而P/E ratio則不斷上升,雖然19倍也不算太高,但是已經是高盛的將近三倍了。而從$10以下漲到$35,目前雖然趨勢仍然往上走,但Yield和P/E ratio都不吸引人了。

BAC是這次比較的五家銀行股裡面,從谷底往上漲幅最大的,我自己的持股到目前的報酬就是500%以上(不過當時買進是以投機為考量,並沒有持有太多股份)。然而如果看BAC的Rolling EPS,其實是很難看的,而P/E ratio也因為EPS負值而沒有計算,但是如果看最後有資料的數值,也已經高達五十幾倍,而Yield接近零,所以也一樣屬於不吸引人的股票。

C比BAC更慘的是連股價都沒有漲多少,同時買進的C現在報酬率還沒超過100%,主要就是因為不斷在賠錢,EPS一直都在負值(不過看趨勢應該快要轉正了),而Yield和P/E ratio根本都可以不必看了。而C也是這些銀行股唯一在2009年初之後就不再發股息的,所以要買進C的原因,也是以投機為考量,一來是EPS持續向上,二來是股價並沒有漲太多(但不代表就很便宜,便宜與否不能只看市價一股多少錢)。

MS已經盤整很久了,EPS、Yield都沒什麼變動,而昨天公佈財報,EPS是$0.57,市場認為相當不錯,但是這樣的獲利並不足以支撐MS的股價脫離盤整,所以MS同樣是不吸引人的股票。

所以每一股要$160的GS算貴嗎?聽起來好像比C的$5要貴很多,但是如果看其他指標而不只是市價,其實可能就會有不同的看法了。

PS:這一篇主要是來自FaceBook專頁上的討論所獲得的想法。也歡迎大家多多討論。

2010年4月19日

以不變應萬變的懶惰投資組合

華爾街日報  2010年04月14日

十年前差不多現在這個時候﹐我們寫了《下一次崩盤?不好意思﹐你永遠不知道它會來》的專欄文章。在2000年﹐美國股市漲到了11,722點的歷史高位﹐而眼下﹐道瓊斯指數仍徘徊在11,000點以下。我們還預言了華爾街2007年的危機。在過去的這個十年﹐我們都見證了華爾街的行內人士發家致富﹐而與此同時﹐他們卻讓美國老百姓的退休金蒙受了20%以上的損失。

更糟糕的是﹐我們認為這一幕會在2010至2020年再度上演。不過﹐執掌“太過貪婪而不能倒閉的”銀行的那些傲慢、健忘的華爾街大亨們仍然相信﹐他們有理由得到數千萬美元的薪水。

喜劇演員傑伊•萊諾(Jay Leno)或許會如此描述投資者的困境:“讓我問你一個問題:如果你讓那個在過去十年間讓你虧了20%的人在未來十年里繼續為你投資﹐那麼是誰的大腦更有問題﹐華爾街大佬還是老百姓?

這個矛盾說法我能理解:我不僅相信華爾街在2010至2020年這個十年會再虧損20%﹐我還相信﹐華爾街那些“太過貪婪而不能倒閉”的銀行會再次瞎了眼﹐以至於它們看不到可能發生在2012年下屆美國總統大選時的市場崩盤。而在這個過程中﹐懶惰投資組合的表現將繼續壓過華爾街。

沒錯﹐懶惰投資組合將在2012年大崩盤之際壓倒標準普爾500指數的表現。

搖滾界的傳奇人物布魯斯•斯普林斯汀(Bruce Springsteen)和愛因斯坦(Einstein)知道如何欣然接受每天的謎題。他們讓我一下子看到了兩個相似的現實:即將到來的“美利堅帝國的垮台”和“文明的結束”﹐正如歷史學家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人類學家賈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和其他學者所預言的那樣。然而﹐與此同時﹐我和愛因斯坦一樣相信奇跡﹐相信未知。這讓我在“走向新聞媒體舞台”的時候遠離“瘋狂”﹐切實相信這兩個矛盾的現實:

1、懶惰投資組合:為什麼我會相信﹐相比在2010至2020年的十年間在華爾街為失敗者而設的賭場里再賭一把﹐懶惰投資組合對於保護9,500萬普通投資者未來的退休金來說是個好得多的方式呢?而且與此同時……

2、2012年崩盤:為什麼我還能一直提醒投資者﹐華爾街那些太過貪婪而不能倒台、目光短淺的銀行大亨們注定看不到下次市場崩盤的到來﹐下次崩盤對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要大得多﹐而由此引發的第二次大蕭條讓華爾街和其華盛頓傀儡們無法再次將後果轉嫁到下一代的頭上。

以下就是懶惰投資組合的致勝原因:這一策略的基礎是獲得諾貝爾獎的現代投資組合理論(Modern Portfolio Theory):由3至11支低成本、以淨值出售的指數基金組成的簡單而分散化的投資組合﹐它們不需要主動交易﹐也無需管理。你可以完全無視Kiplingers曾向讀者推薦的另外一萬多只基金。讓你的懶惰投資組合在沒有主動交易和資產分配的情況下自動運行吧。只要從你日常的儲蓄賬戶劃入新的資金來進行再平衡並為你的退休金儲蓄添磚加瓦。

下面就是現代投資組合理論如何在懶惰投資組合中發揮作用:有六個簡單的原則能夠幫助你分散投資、降低風險、消除牛市/熊市週期﹐以及不用買入高費用的主動管理型基金或者浪費你的寶貴時間去挑戰市場就能得到超出市場大盤的回報率。按照這六條原則建立起你自己的懶惰投資組合﹐你就會在市場中制勝。

更重要的是﹐你會有很多的空閑時間去享受那些真正有意義的部分﹐比如你的家庭、朋友、事業、運動、愛好和生活。

1、市場時機是為傻瓜準備的

市場是隨機、非理性和不可預知的。你無法戰勝市場。市場熱愛馴服那些強大的對手。主動交易對於美國9,500萬被動投資者來說沒有意義﹐因為費用、傭金和稅收會“殺死”回報率。

2、節約、儲蓄VS財務肥胖症

長期投資者已經非常熟悉像儘早開始、自動儲蓄計劃、平均成本法、節儉生活等等這些竅門。相信你節約的本能──量入為出。這是美國“鄰家百萬富翁們”普遍具有的品質。

3、複利的爆炸力

經常性的儲蓄、爆炸性的擴張──建立在這之上的是金錢的力量。儘早開始儲蓄﹐只要每月存上100美元﹐退休時你就會成為百萬富翁。

4、分散投資──被遺忘的“平均”技巧

別貪婪﹐達到平均水平就好。如果你把所有雞蛋放進一個籃子裡﹐比如參與投機性炒房﹐那麼如果投資失敗﹐那麼你就只剩下一攤燒糊了的煎蛋卷了。

5、買進(高質量股票)持有──永遠不賣。

別理睬所有最近華爾街有關“買進持有策略已死”的宣傳。他們希望哄騙你進入高額費用和傭金的圈套。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最喜愛的持有期間是“永遠”﹔他最佳的賣出時機是“永不”!所以別管華爾街的“技巧”﹐自己做功課﹐買進指數基金﹐頭腦里要有永遠不會賣出的念頭﹐最後你就會成為贏家。

6、自己動手:烏龜永遠跑贏兔子。

用很長遠的眼光來思考問題:我記得里克•埃德爾曼(Ric Edelman)所作的一項非常棒的研究:百萬富翁們每個月在個人理財方面花費的時間不足三個小時﹐相當於每天六分鐘。所以﹐當你做好了準備﹐踏上起跑線﹐然後像烏龜一樣賽跑吧。你會發現美國最緩慢、最懶惰的投資組合會讓你在退休時成為一個有見地的百萬富翁。

Paul B. Farrell

本文譯自MarketWatch
※原文為:Lazy Portfolios or a 2012 Collapse: It's OK to believe in both

Comments:想瞭解更多怎麼建立一個「懶惰投資組合」的投資人,可以看這一篇文章:Build Your Own 'Lazy Portfolio!' 6 Rules—Yes, you can build a million dollar nestegg, its simple, you can do it. 而本文作者Paul B. Farrell也整理了八個「懶惰投資組合」(Lazy Portfolios)放在MarketWatch供大家參考,並且提供即時的績效。



而所謂的懶惰投資組合怎麼來的?2007年美國一名二年級小學生的投資組合引起了媒體的注意(主要是WSJ),他用父母給予的一筆錢建立了懶惰投資組合。 截至當年6月,這個組合已經連續三年打敗標準普爾500指數。 該名小學生組合:
● 60%先鋒美國整體股票市場指數基金(VTSMX) (ETF:VTI)
● 30%先鋒全世界除美國股票指數基金(VGTSX) (ETF:VEU)
● 10%先鋒整體債券市場基金(VBMFX)(ETF:BND) 

2010年4月12日

葛洛斯急急出脫債券 因為預期美國利率將大幅上升

2010/04/13 01:45 鉅亨網

【鉅亨網編譯郭照青 綜合外電】

九個月前,葛洛斯的Total Return基金將50%資金 投資美國公債。現在該比例僅餘30%,為該基金23年歷 史中,最低比例。

葛洛斯為何出脫公債?

二項主要擔憂:

通貨彭脹

未來幾年,美國需要籌集大筆資金,將增加公債供給,壓低價格,推升利率。

更廣層面而言,葛洛斯相信,美國利率已下降了逾 25年,現今這個時代,利率將上升,而非下降。

葛洛斯的PIMCO公司將資金轉往了公司債,及外國 公債,包括德國。

※原文的報導:PIMCO's Bill Gross Frantically Dumping Treasuries, Thinks US Interest Rates Will Soar



Comments:這是一則非常簡短簡單的新聞,但是卻有許多可以談的地方。首先,利率如果升高,那麼股市的平均收益也會升高(因為風險市場如果沒有比固定收益有更好的收益,那還有誰願意承受風險?)。所以如果Gross真的預期利率將上升而且速度和幅度都逼得讓他不得不趁現在大量出售債券,那麼其實也意味著未來幾年如果沒有其他危機出現,美股會有相當不錯的收益(但是收益不等於股價會大漲)。而股市本來也就會對通膨進行反應,所以如果Gross的推論是正確的,那麼股市未來幾年表現會很不錯,只是最好的進場時機已經過去了,除非將來EPS快速增加,而股價卻不動或有一定幅度的下跌,不然要買到物美價廉的股票很難了。而至於債券,就等升息後債券價格更低一點,殖利率更高一點,再進場買便宜貨吧!

Firstrade支票提領經驗

以下是不願具名的網友分享的:

  1. 三月三日開盤賣出某檔ETF,並在Firstrade網站申請支票提領。
  2. 當天收盤時就收到Firstrade確認信函,並告知「Funds from sell transactions settle in three business days.」,而三月6,7日為週末,所以實際ETF賣出後資金入賬應該是三月八日。
  3. 三月八日,Firstrade已經看到帳戶扣除該筆提領金額,並顯示「CHECK PAID」。
  4. 三月15日,收到郵寄的支票,並前往台銀分行托收,但因為工作地分行並非開戶分行,所以無法托收,轉往聯邦銀行托收,簽署托收同意書之後,順利完成,並被告之約一個月的時間才會入賬。銀行收取300元台幣的手續費與300元台幣的郵電費,共600元。
  5. 四月八日,聯邦銀行以電話告知款項已入賬,可隨時前往補褶。
  6. 四月12日早上,前往聯邦銀行補褶並取得收據,除手續費以外,還有一筆19.02的費用,名目為「Sold to NTD」結售為新台幣。總計提領成本為1200元新台幣(以31.5的匯率計算,約38美元)。
  7. 由於時效長,實際提領成本也不低,建議以後以電子轉帳提領,手續費為$35,但款項立即入賬,比支票提領更具優勢。
  8. 由於兩種提領成本都差不多,因此建議提領金額至少在$3500以上,才能把提領成本降到1%以下。

2010年4月11日

海外券商投資應留意遺產稅問題

如果把投資人的身份分成三種,那麼在遺產稅部份會因為身份而有所不同。重點就在Domicile,不過跟所得稅定義不一樣,還有意願的因素在裡面。
  1. 美國公民(無論是否美國居民):有一定的免稅額,全球資產(含壽險理賠)都算遺產
  2. 美國居民而非公民身份:課稅方式同美國公民,包含綠卡身份
  3. 非美國居民與公民:目前的免稅額為$60,000,只有美國的資產算遺產(房地產、股票、事業等各種投資),且不含壽險理賠

而免稅額和遺產稅的稅率每年都不同,請見下表:
Source:Estate Tax Planning(有試算工具)

因為原本美國有打算將遺產稅取消,所以2001年小布希政府通過減稅計畫後,可以看到免稅額逐年增加,最高稅率逐年降低的現象,但是歐巴馬競選時並不主張取消遺產稅,而遺產稅的爭議目前在美國國會也還沒有定論,所以目前所知道的是2010年完全取消,但是2011年免稅額或課稅的起徵點只有一百萬美元,而且稅率高達55-60%(似乎尚未定案,所以是一個範圍,也有免稅額五百萬、稅率35%的說法)。

其實美國遺產稅的開徵,都開籌措戰爭經費有相當大的關係。因此在目前沒有大戰的情況,加上其實遺產稅也並沒有佔稅賦收入太大的比例(大約1%上下),所以其實不少經濟學者都主張廢除,但比爾蓋資、巴菲特等人卻認為取消遺產稅將使富豪子孫永遠富有而非自己努力,有為社會公平與美國的創業精神,因此主張應該維持遺產稅。這是巴菲特的說法:「“(如果沒有遺產稅),會造就一個貴族階級,等於挑選2000年奧運會金牌得主的大兒子充當2020年的奧運選手。(如果沒有遺產稅,)將使國家出現財富貴族,意味著某些人將依靠世襲而不是依靠才幹來掌握國家資源。” 」

如果身份跟我一樣都是非美國公民,也不是美國居民的投資人,其實最正確的遺產稅申報(file estate tax return)參考文件就是IRS的這份說明:Some Nonresidents with U.S. Assets Must File Estate Tax Returns,規定是要在去世後九個月內申報(九個月內申請延緩可多延半年再申報),而且美國是先繳稅再分配、繼承,所以如果沒有額外的資金可以繳稅,就要先變賣資產拿到現金繳稅之後,才可進行剩下的遺產分配和繼承。如果要拋棄繼承,也要再九個月內申報。

其實遺產稅還有分聯邦政府課的遺產稅和州政府的遺產稅,而聯邦稅法是把遺產稅(Estate Tax)與贈與稅(Gift Tax)二合一,州稅法在遺產稅則有分為Inheritance Tax和Estate Tax,但都是遺產稅,只是名稱不同,而俗稱都叫做Death Tax。稅率的部份,採用累進制度,最低約18%,最高達55%,但是如果是非美國居民,則最低約6%,最高約35%,稅率較低,但免稅額也低許多。但是美國遺產稅雖然採取累進稅制,實際上當統一扣抵額(unified credit)用完之後卻是固定稅率45%,有興趣的請看Wiki的說明


聯邦和州的課稅很複雜,每一州都不同,還好的是海外投資人不會面臨這個煩惱。大概說一下,有的是聯邦課稅時會將州稅先列入扣抵額,有的州是聯邦課稅,州就不課稅,有的是州和聯邦都會課稅,而有的州甚至還分成Inheritance Tax和Estate Tax,兩者都扣。其中Estate Tax是對將被繼承的遺產資產進行扣稅,而Inheritance Tax則是對繼承到的資產進行扣稅。

目前跟我一樣的海外投資人,如果資產總市值在六萬美元以下,可以不必擔心遺產稅的問題,而如果在六萬美元以上,則會面臨15-35%的遺產稅課徵。而美國和17個國家有稅賦協定(Tax Treaty),像是日本、澳洲等,如果是這些國家的居民或公民,則可能遺產稅的規範又不一樣了。目前台灣和美國並沒有稅賦協定,所以還是按照正常的規定去申報即可。而怕六萬免稅額在以後會不夠的,其實不必太擔心,因為如果遺產稅沒有停徵,免稅額也會隨著物價和通膨逐年調整。只是如果資產增加速度遠大於免稅額的上調,那還是要想辦法避稅。

不過要注意的是免稅額是一生累計的,所以生前的贈與(尤其是死亡前三年內)和死後的遺產繼承,都要累計。而計算稅額的基準是以死亡當天或死後六個月的市值計算。要注意的是,遺產的總值並不等於可徵稅遺產總額,要先扣除債務、喪葬費用、慈善捐贈等,再扣除「豁免稅額」之後,才是可徵稅遺產(taxable estate)。

美國公民繼承美國公民配偶的遺產是不課稅的,而如果非美國居民要將美國投資的資產贈與配偶,分成兩種狀況,一種是配偶為美國公民或居民,那麼完全不必課稅,另一種是配偶也不是美國居民和公民,那就只有十萬美元的終身贈與免稅額,而果是給子女,則每人每年有一萬美元免稅額,需要在每年四月15日前申報,且不列入終身贈與免稅額。所以如果夫妻各贈與兩名子女,則一年合計有四萬元贈與是免稅的。如果贈與未申報,罰款是5%不斷累計到上限25%。

而如果要避免猝死等情況,資產超過六萬美元的投資人可以和配偶或子女在海外券商開戶時直接開設成聯名帳戶(Joint Account),只需將死亡證明及法院文件傳給券商,共同帳戶的存活持有人即可將資產取出(目前知道Firstrade支援這樣的服務,其他券商請自行查詢)。如此一來便可以不需擔憂海外投資的遺產稅問題。


但除了聯名帳戶,投資人也可以使用定期壽險來作規劃,假設投資資產有一百萬美元,沒有其他方式避稅的情況下,可能有35%會被遺產稅扣除,繼承人只能拿到65萬美元,而投資人就可以選擇購買35萬美元左右的定期壽險來補足,拿到理賠就可以先支付遺產稅而不愁沒有現金,且非美國居民的壽險理賠不列入遺產稅。而購買定期壽險的花費並不會太高,至少跟資產比起來是相當低的賦稅轉嫁成本。


而前面也有提到,遺產稅對居民的定義比較模糊,跟所得稅不同,所以如果的確有往來美國,且能夠證明「有意願」在美國居住,也可以算是美國居民,享有更高的免稅額。只是如果這種情況,可能要事先諮詢專家和進行安排了。

你應該投資私募基金嗎?

華爾街日報 2010年04月12日

普通投資者應該把自己的錢委托給私募基金公司嗎?

這是一個應景的話題。具有傳奇性的私募基金公司Kohlberg Kravis Roberts是因20世紀80年代的經典影片《門口的野蠻人》(Barbarians at the Gate)中那場納貝斯克公司(RJR Nabisco)爭奪戰而聞名於世的﹐現在它將要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了。其對手阿波羅全球管理公司(Apollo Global Management)也在爭取進行首次公開募股(IPO)。

並非僅是這幾家公司而已。競爭對手百仕通集團(Blackstone Group LP)和Fortress Investment Group LLC公司也在幾年前上市。如果最新的這些上市努力獲得成功﹐有理由相信會有更多公司效而仿之。

Oppenheimer & Co.公司的分析師克里斯•可特維斯基(Chris Kotowski)說﹐該行業正首次以單獨板塊的面目出現在華爾街。“這和投資銀行和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最初開始上市時很像﹐”他在最近發表的一份報告中寫道﹐“私募基金公司目前被視為是一種'曇花一現'的怪物﹐對其財務和交易史人們知之甚少。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情況會有所改變。雖然現在我們認為還為時尚早﹐可潛力是巨大的。”

曾幾何時﹐“私募基金”只對最富有的個人和機構開放。但現在﹐任何人都可以分一杯羹了。這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麼呢?

要說清楚投資私募基金公司是怎麼回事其實也很簡單。分析師們會告訴你說在過去幾十年來﹐私募基金的表現超過了公眾市場﹐最頂級的私募基金公司所買下的公司為股東創造了極大價值﹐而它們的這種能力已展露無遺﹔它們做到這一點﹐一方面是通過其金融專業知識﹐另一方面是改善了所購公司的運營狀況。分析師們聲稱﹐如果市場和經濟繼續恢復下去﹐那它們會獲益非淺。

此外﹐隨著金融危機的發生﹐這些公司必能有很多撿便宜貨的機會並用來把錢投資到私募基金里。因為在市場低迷的時候買下了資產﹐這些基金通常都表現得最出色。公司的估值現在仍遠低於其2007年時的高峰﹐儘管它們已經從一年前的低點反彈了很多。 KKR公司剛剛開始分紅﹐以目前的價格﹐它的收益率接近了相當不錯的3%。

看來是有戲唱。但是﹐我認為除了最敢冒險的私人投資者之外﹐其他人應該到別處看看。

為什麼?

這裡有五個很好的理由。

首先﹐我Groucho Marx那裡得到了一點啟示:我唯一想投資的私募基金公司就是不允許我投資的那家公司。

畢竟﹐無論你說得如何天花亂墜﹐私募基金公司是通過戰勝普通的股民來賺錢的。他們以低於其價值的價格買下上市公司使其成為私有公司﹐然後再以高得多的價格回賣給普通投資者。即使他們不想給予普通投資迎頭痛擊﹐他們如果留下很多肉給別人吃﹐那他們的生意也很難維持下去。

為什麼會有人買內部人士願意出售的私募基金公司的股票呢?

我們只要看看記錄就可。

三年前Fortress 和百仕通的公開上市就是資產泡沫吹到最大的跡象。那些在Fortress上市時投資這家公司的人迄今已經賠了75%的錢。在首發後的頭兩年里﹐其股票暴跌了95%。至於百仕通﹐它的股票自上市以來已跌去了一半。即使把股息也算上﹐普通投資者也已損失了20多億美元。中國政府也被套得夠嗆:約在同一時期﹐通過北京萬德福投資有限公司(Beijing Wonderful Investments)﹐中國政府買下了百仕通10%的股份。說它是WONDERFUL(譯者注:精彩)真是有點名不副實了。

再來看看KKR公司﹐它馬上就要在紐交所上市﹐但好消息是它不會籌集任何資金。相反﹐它是從阿姆斯特丹泛歐交易所(Euronext Amsterdam)轉到紐交所的。但是﹐阿波羅則會籌集資金。KKR公司轉到紐約上市的主要原因是為了流動性方便。這將使內部人士在他們需要或想要套現股份價值時更為容易。所有投資者最好密切關注內部股票的銷售情況。

第二個需要注意的也是前面提到過的﹐即在投資華爾街公司時需要保持謹慎的態度﹐這樣做是明智的。這牽涉到的不僅僅是信任的問題。

因為在大多數華爾街公司中﹐絕大部分的股票價值幾乎最後肯定是落在明星員工而不是你的手中。為什麼不是你手中呢?因為人才市場是一個自由市場﹐這些人如果不為自己爭取最大利益﹐是無法獲得成功的。如果到手得太少﹐他們可以隨時走人。普通的股東和共同基金的投資者則俯拾皆是﹐而另一方面﹐真正神通廣大者則少之又少。

第三個問題是﹐私募基金公司﹐如同大多數的金融機構一樣﹐都是按所謂的“順週期”運轉的。廣義上來說﹐它們最容易在經濟繁榮時期一發沖天而在經濟衰退時低迷萎縮。唉﹐你自己的財政情況可能也是如此吧。當經濟衰退時﹐你可能不會再有加薪的機會﹐而你20多歲的孩子更可能呆在家裡而找不到好工作。你的房子的也可能貶值。你果真需要在你生活中出現更多的跌宕起伏嗎? (其必然的結果是﹐投資這些類型的股票的最好時機就是在市場陷入極度恐慌之際﹐而這也正是你最缺錢投資之際)

第四﹐投資於你尚不能徹底理解的東西總是樁危險的事情。而投資私募基金公司其難度要更高於其它類型的投資。衡量私募基金公司的季度利潤的方法應是“經濟淨收入”﹐而不是普通的淨收入或是現金流這樣常規的東西。而即使是資產和負債的精確值﹐它們在任何特定的時刻都是有爭議的。作為一個投資者﹐你不買什麼往往變得比你買什麼更重要。對許多人而言﹐在過去幾年里令他們的懊惱的是﹐他們發現投資金融股時﹐其風險往往超過了回報。在這樣的一個股票板塊里﹐一個局外人要找到優勢幾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第五個也是最後一個有關投資這類公司的問題﹐則可能更為至關重要。

私募基金領域已過於擁擠。最近幾年里大量的現金湧入了這個領域。無論媒體炒作或是市場共識怎麼說﹐這種情況意味著﹐要想回報接近過去的水平是不可能的。供求關係的定律並不複雜。

情況到底壞到什麼地步了呢?據總部位於倫敦的金融研究公司Preqin宣稱﹐在過去五年中世界各地的私募基金所籌的資金已達驚人的9500億美元之巨。而比起10年前﹐這個數字僅為2220億美元。而上世紀90年代初﹐這個數字更是只有區區500億美元。

難怪私募基金公司在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的表現如此風光。那時他們沒有太多對手﹐也沒有大把的錢用於投資。那時他們可以挑挑揀揀。

今天﹐情況可就不同了。投資者需要提高警惕。

Brett Arends

(編者按﹕本文作者Brett Arends是《華爾街日報》網絡版專欄作家,他的專欄《投資回報》幫助投資者分析最新時事并做出相應投資決定。)

Comments:校產基金就用了不少私募基金來達成相當高的報酬率,而這也是一般投資人無法複製的原因,然而私募基金如果普遍化,那能不能維持過去的表現其實就有待觀察了,更何況,其實表現好的私募基金其實也只是少數,私募基金平均的報酬率只稍微領先共同基金而已,但是公開揭露的資訊少,管理費用高,卻也是投資人應該要審慎考量的。


對了,好像許多投資人認為WSJ是很爛的媒體,不知道這個印象是怎麼來的?其實在我眼中,WSJ提供了不少有深度和值得思考的議題,這部份是其他媒體少有的,但是如果以預測未來趨勢的角度來看的話,WSJ肯定是錯誤連連,因為如果真的可以預測未來,那WSJ的作者們大概都比巴菲特有錢了。而看新聞想獲得對未來正確的預測,那也真的是緣木求魚罷了。況且媒體為了生存,刊登讀者想要知道的行情預測、不斷喊多,或是誇大或以聳動方式報導,都是我們讀者無法改變的現況。所以我並不認同因為某些預測對或錯就貶抑或讚許某一個媒體,畢竟閱讀這些資訊之後,讀者本來就應該要有自己的判斷。但是如果在時間有限的限制下,對目前網路爆炸的資訊,作一些區隔和篩選是一定要做的事情,那麼我會認為,去挑一些能夠讓你思考的文章,或是對一個議題整理得很好的文章,會比較有幫助。NYT和WSJ都是我認為在整理一個龐雜議題時,可以寫出很有資訊而且很有邏輯的文章,所以如果要轉載新聞,我也是轉載這類的文章為主。

美國的稅

我們先來看看美國邊際稅率的歷史變動:

以所得稅為例,所謂邊際稅率就是超過免稅額的所得所課稅的比例。例如收入為100元,免稅額為60元,而稅額為15元,那麼邊際稅率就是15/40=37.5%。在過去將近一百年的時間裡,竟然有超過一半的時間,最高稅率維持在70%-90%,最近二十年左右則都維持在最高35%,最低10%的稅率。而比較起來,台灣的所得稅最高邊際稅率為40%,最低為5%。而美國平均稅率則如下圖(平均稅率=稅額/所得,同上面的例子,就是15/100=15%),整體來說,過去27年平均稅率大約是13-15%,跟台灣15%差不多:


那麼美國的賦稅算重嗎?其實並不算太重,在OECD的30個會員國中,是排名倒數的,2006年稅收只佔GDP的28%而已,請看下圖:

目前美國的平均收入是$43,650,而美國整體所收的稅金大約2.333兆,如果換算每十億美元的稅收,大概有$5是剛好拿平均收入的人貢獻的。但是如果收入是一百萬美元的人,則在十億美元中會貢獻$230,如下圖:


而整體稅收的來源有:
  • $1050 Billion (45.0%) comes from Individual Income Taxes
  • $939 Billion (40.2%) comes from Social Insurance/Retirement Receipts
  • $221 Billion (9.5%) comes from Corporate Income Taxes
  • $76 Billion (3.3%) comes from Excise Taxes
  • $20 Billion (0.9%) comes from Estate and Gift Taxes
  • $28 Billion (1.2%) comes from Federal Reserve Deposits
  • $16 Billion (0.7%) comes from other miscellaneous sources

那麼,想知道美國的納稅錢被用到哪裡去嗎?請看Death & Taxes的整理


PS:本來是想整理海外券商投資的情況下,遺產稅怎麼計算和處理,但是看到這些有趣的訊息,就先分享給大家了。

ETF Industry Highlights/February 2010

根據iShares的ETF Landscape report,到2010年二月底止,全球的ETFs是直達一兆美元,來自115個發行投信公司和40個證券交易所。今年已經新發行143檔ETFs,而歐洲有907檔ETFs,美國有807檔,目前申請發行的ETFs還有840檔。

全世界目前的2090檔ETFs中,資產最大的前一百名佔了全部市值的65%,而有404檔ETFs資產小於一千萬美元。而平均的每天交易量則大約是741億美元,今年以來已經成長47.3%。全世界最大的ETF發行公司是iShares,437檔ETFs共佔全球ETFs資產的47.1%,第二名則是SSGA,107檔ETFs佔全球ETFs資產的14.4%。

指數編纂者則以MSCI為最大,使用該公司指數的有293檔ETFs,資產有2345億美元,第二名其實也不相上下,為S&P的2324億美元,有259檔ETF使用S&P的指數,而第三則是934億美元市值與75檔ETFs使用的Barclays Capital。

以下是一些截圖:
全球與各區域的ETFs或交易所交易商品的產業現況

ETFs或交易所交易商品的數量成長情況

世界前25大ETFs發行公司

全球ETFs在各資產所佔的比例,北美股票型最大,新興市場股票次之,固定收益則只有16.5%

全球指數的主要提供者與使用該公司指數的ETFs數量,MSCI和S&P就佔了快一半

全球前十大ETFs,分別以資產總值和每日平均交易量來排序

全球前十大ETPs(交易所交易商品),分別以資產總值和每日平均交易量來排序,投資黃金的GLD最大

ETFs或交易所交易商品的資產總值成長情況

美國的ETFs發行者現況,橫式紅框為前五大,直式紅框為該公司將要發行的ETFs(本截圖非完整表格)

美國ETFs在不同類別資產的比例,大型股票佔大約兩成,固定收益佔15.3%,新興市場和國際股票各佔13.7%左右。

美國的ETFs和開放型共同基金平均費用率的比較,ETF平均為0.31%,共同基金為1.06%。ETF部份,最貴的是槓桿型與反向ETFs(接近1%),主動管理和商品ETFs其次(大約0.6%),而股票型ETFs費用平均是0.32%,固定收益為0.25%。

法人機構對ETFs的使用呈現穩定成長的情況

這個圖非常重要,購買槓桿型或反向ETFs前請先瞭解這個圖表。一個指數在十天內上上下下,到最後一天回到跟第一天一樣的指數,完全沒變,但是如果持有兩倍槓桿型ETF、反向ETF、反向兩倍槓桿ETF,則都獲得了負的報酬。

投資國際型ETF,請注意費用率和稅之間的關係。



如果對ETF產業有興趣的人,可以前往ETF Landscape from BlackRock去查看最新的報告,如果跳出詢問請選擇Professional Client。而以下這兩個文件也很有參考價值,請點選iShares-Factsheets下載:
  • iShares Factsheet Book Q4 2009 - Fixed Income Funds
  • iShares Factsheet Book Q4 2009 - Equity Funds

2010年4月9日

公債殖利率是股市走勢先行指標嗎?


2007年的七月,美國十年公債殖利率達到高點,然後就一路向下,但是三個月後,股市才到高點。而2008年的十二月,公債殖利率跌到低點,然後一路往上,但同樣也是三個月後,股市才到低點。這兩次都是一季的差異,而在這一季之中殖利率反轉後的變化都有0.7%。

債券價格和殖利率成反比,也和股市有負相關的關係,因此殖利率和股市走勢相關性高這也不意外。但是即使目前觀察到債券利率的走勢可能是股市長期走勢的先行指標,但是其實很難判斷當時的債券利率是高點或低點,因此也很難實際應用。

例如上圖的2009年八月,公債殖利率漲到了快要3.9%,而股市也從666漲到超過一千,而接下來連續兩個月殖利率從3.9%下跌到3.2%,也達到了0.7%的變化。如果以為這就是股市漲多要反轉的訊號,那麼其實事後會發現這是錯誤的判斷。

投資就是這樣,有時候即使很明顯的趨勢,但卻不能掌握,有時候看似很理想的指標,卻不一定很好運用。

StockCharts.com的Blog其實提供不少豐富的資訊,推薦大家可以訂閱他們的RSS。

2010年4月7日

世界各國外債排行

CMA(Credit Market Analysis)這家公司是CME group的分支機構,每季會整理發行全球個國外債(sovereign debt)的風險評估報告,昨天公告的是2010年第一季的狀況(Global Sovereign Credit Risk Report,1st Quarter, 2010)。因為今年第一季有希臘等歐盟國家的債信危機,所以這份報告特別受到重視,原文只有29頁,其實很快就可以看完,我這裡只摘錄重要的一些圖表。

十個外債風險最高的國家

這十個國家的CDS Value走勢

十個外債情況最安全的國家,美國名列其中

這十個國家的CDS Value走勢,可以看出二月初受希臘事件影響程度

上季風險增加最嚴重的五個國家與變化情況

這是用CPD排序的清單,有所有CMA分析的全部國家,可以看到CPD、CDS和信用評等
(只擷取前面一部分)

名詞定義:

CDS Values are calculated by CMA DataVision

Cumulative Probability of Default (CPD) quantifies the probability of a country being unable to honour its debt obligations over a given time period. Unless otherwise stated, all stated values are for the 5 year CPD. CPD is calculated using an industry standard model fed with proprietary credit data from CMA DataVision.

2010年4月6日

債券存續期間的重要性

Rates are Rising: Bond Fund Duration Is Important


隨著十年期公債殖利率的上升,其實投資人應該要留意的不只是殖利率(Yield),也要留意所買債券的存續期間(Duration)。為什麼duration這麼重要?目前兩年和十年公債的duration是多少?yield的改變會造成債券價格多少的變化?而目前市場上最受歡迎的債券基金duration是多少?

目前十年公債的yield大約是4%,duration大約是8.44年,而兩年公債的yield大約是1.18%,duration則是1.99年。這意謂著當十年公債的yield從4%漲到5%的時候,這1%的yield上漲會讓十年公債價格的期望下跌幅度為8.44%,而如果兩年公債從1.18%漲到2.18%,則兩年公債會下跌1.99%。而反之亦然,如果yield是下降的,那麼公債價格則分別預期會上漲8.44%和1.99%。

(這個例子可能不容易理解,我舉一個更簡單的例子。假設十年公債的yield是1%,duration是10年,那麼投資人持有1000美元債券十年,應該會有1000+1000*1%*10=1100,而當yield漲到2%,則投資人會預期持有十年後同樣也有1100,那麼1100=X+1000*2%*10,此時X=900,也就是債券的market price跌了1000-900=100,而100/1000=10%,這10%就是yield變化量乘上duration。)

所以短期公債和長期公債的yield變化量如果都相同(假設是1%),但是因為短期公債的duration比較短,所以價格的變化就比較小。換句話說,yield的變化對長期債券的價格影響比短期債券大很多,越長期越大,所以如果升息幅度相同,持有短期債券的損失會比較少,但還好的是長期債券的yield變化小,即使升息劇烈,通常也只影響短期債券的yield。

那麼假設如The Kiplinger Letter預言的,10-yr rate將會上升到4.25%,那麼十年公債的價格應該會下跌0.25%*8.44=2.11%,可是這樣的價格下跌,其實只要持有半年就可以用利息補回來了。即使是50個基點的上漲(10-yr rate=4.50%),也是一年的利息差異而已,剩下的每一年你都有4.5%的收益,而當債券到期你還將收到等於債券面值的現金(假設你用900買到1000的面值,那就是10%的報酬)。下圖為十年公債價格與殖利率的走勢圖。


從上圖擷取一些重要的殖利率參考點與價格的大略對照:
3.00%-->$122
4.00%-->$115
4.25%-->$112
4.50%-->$108
5.00%-->$104
5.25%-->$100

而債券基金的duration其實稱為average effective duration(平均有效存續期間)或average maturity,因為基金持有許多債券,並沒有一個固定的duration,也沒有固定的yield。

然而這種平均算法會有一些問題存在。例如有一檔基金持有兩年公債和十年公債,則average maturity是六年,可是另一檔基金持有五年公債和七年公債,average maturity也是六年,但是這兩檔基金對yield curve的變化會有很不一樣的反應,通常yield curve的變化是短期債券變化比長期債券還要大。所以當你在持有債券基金的時候,你應該知道三項重要資訊:

  1. average (effective) duration。平均存續期間
  2. the spread of durations存續期間的差期(例如該基金最短2年最長8年,差期為6年)
  3. yield or interest rate殖利率


以下則是十二檔最受歡迎的債券ETF目前的average duration,至於spread就請自己查囉!

  • BND美國綜合債券指數基金: 4.5
  • BSV美國短期政府與信用指數基金(1-5 yr): 2.6
  • BIV美國中期政府與信用指數基金(5-10 yr): 6.3
  • BLV美國長期政府與信用指數基金: 12.1
  • SHY巴克萊1-3年美國公債指數基金: 1.9
  • IEF巴克萊7-10年美國公債指數基金: 7.2
  • TLT巴克萊20+年美國公債指數基金: 14.9
  • CSJ巴克萊1-3年信用債指數基金: 1.9
  • LQD投資等級公司債基金: 7.1
  • HYG高收益公司債指數基金: 2.5
  • JNK巴克萊資本高收益債指數基金: 4.7
  • MUB美國地方政府債券指數基金: 5.9


而關於其他債券請參考債券ETF總整理一文。

2010年4月5日

美國最受尊崇企業

【經濟日報╱編譯莊雅婷/路透波士頓五日電】


經濟衰退導致民眾對美國企業的整體觀感不佳,但「股神」巴菲特旗下投資公司波克夏(Berkshire Hathaway)仍備受好評,登上今年全美最受尊崇企業的榜首,嬌生(J&J)和Google分居二、三名。

根據哈里斯互動公司(Harris Interactive)調查,81%的受訪者認為企業名聲「不佳」或「很糟」,主要可歸咎於景氣衰退迫使美國政府投入數千億美元為企業紓困。

不過,今年民眾對企業的觀感已稍有改善。去年有高達88%的受訪者認為美國企業名聲不佳,比率是哈里斯互動公司自2002年開始詢問這個問題以來最高。結果最好的是2004年,只有68%的民眾認為企業名聲不佳或很糟。

有效管理能改善外界對企業的觀感,從福特汽車的表現可見一斑。福特是美國三大車廠中,唯一未接受政府紓困而能避開破產命運的公司,在全美最受矚目的60家企業中排名第37,比去年的第51名大幅躍進。

波克夏從去年的第11名躍上今年的冠軍寶座,反映民眾欣賞巴菲特擔任執行長的表現,他不僅有效率地經營公司,也沒有領取高額的薪資或享受優厚福利。

哈里斯資深副總裁弗蘭克說:「此結果彰顯了巴菲特的謙遜和負責。他從不鋪張浪費,一直使用同一個辦公室。他會讓自己孩子過好日子,但他們不會變成億萬富翁。」

備受推崇的前五名企業還有嬌生集團、Google、3M和未上市公司莊臣(S.C. Johnson & Son)。

受訪者心目中名聲最差的美國企業前五名依序是:房地美(Freddie Mac)、美國國際集團(AIG)、房利美(Fannie Mae)、花旗集團(Citigroup)和高盛(Goldman Sachs)。

房地美是政府控股的全美第二大房貸公司,成為自恩龍公司(Enron)因假帳醜聞倒閉以來,名聲最差的企業。

按產業類別區分,最獲推崇的是科技、旅遊和零售業;金融、菸草和汽車業最聲名狼藉。

哈里斯互動公司自1999年起每年進行這項調查,本次共有近3萬人受訪,根據主管領導能力、公司財務表現、工作環境、社會責任、感召力以及產品和服務的品質等六大項目對企業評分。

弗蘭克表示,歷經景氣嚴重衰退後,民眾更重視企業的效率和責任,有別於以前較重視企業產品和服務的品質與成本。

【2010/04/06 經濟日報】



Harris Interactive今年是第十一次公佈Annual RQ Study(Reputation Quotient,企業聲譽商數),官方網站有Summary版本可以下載。以下是一些PDF中的截圖:

今年評比的60家公司,波克夏第一名,RQ有82.33分,房地美最後一名,RQ只有38.94分。

跟2008年比較,RQ上升最多的是Ford,下降最多的是Bank of America。

這個圖是最高信賴度和最低信賴度,其中比較值得觀察的是明年的Toyota。

最想投資的公司,BRK、JNJ等排最前面,願意推薦的股票也類似。

Comments:這份PDF大約29頁,還挺有內容的,推薦大家有空可以看看。

2010年4月1日

哪些低價美股有上漲空間?

華爾街日報 2010年04月01日

自2009年3月美國股市觸底之後﹐標準普爾500指數已經上漲了70%。然而目前仍有可能發現市盈率低於10倍的股票﹐包括一些市值可能被嚴重低估了的股票。

在剔除了所有市盈率在10倍以下的保險公司之後﹐《巴倫週刊》發現了19個市盈率較低的公司﹐包括多家醫療和能源公司、高盛(Goldman Sachs)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兩大銀行﹐以及多家消費品企業﹐其市盈率遠低於14.9倍的市場均值。其中一些公司的市盈率低有著充分的理由:伊士曼-柯達公司 (Eastman Kodak)的市盈率為8.7倍﹐隨著數碼影像技術越來越流行﹐市場對膠片的需求一落千丈﹐為了應對這一變化﹐它已經苦苦掙扎了十多年。但另一些公司發放了豐厚的紅利﹐且很可能會時來運轉﹐這其中就包括禮來公司(Eli Lilly)﹐其市盈率僅為7.7倍。

從歷史上看﹐價值股擊敗了成長股﹐這從另一側面說明應重視我們的名單。晨星公司(Morningstar)數據顯示﹐過去82年間﹐大盤價值股的年化回報率為11%﹐而大盤成長股為 8.7%。

輝瑞公司(Pfizer)的市盈率為八倍。它和禮來公司均曾是成長股﹐但隨著更多暢銷藥品的專利保護期期滿﹐仿製品佔據市場份額﹐和許多製藥公司一樣﹐它們的增長很可能將放緩。輝瑞公司的降膽固醇藥──立普妥(Lipitor)明年將失去專利保護。這是它銷量最大的產品﹐佔公司銷售業績的四分之一。禮來公司的抗精神病藥物──再普樂(Zyprexa)的年銷售額達50億美元﹐其專利保護也將於2011年到期。這家位於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的製藥公司近期警告說﹐未來幾年其收入可能下滑。

由於金融股具有收益波動性﹐因此通常以折扣價在市場銷售。但金融體系幾近崩潰給該行業帶來的監管不確定性使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均進入了清倉甩賣之列。高盛的交易價格為預期收益的9.5倍。自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市場就信貸違約掉期、高管薪酬及其它問題的爭論一直困擾著高盛﹐但它仍成功地憑借其盈利能力使華爾街震驚。儘管摩根士丹利繼續在一定程度上通過自營交易賺錢﹐它也在試圖通過收購美邦(Smith Barney)經紀公司而加大其零售業務的主導地位。雖然買入這兩只銀行股的策略均有風險﹐但以兩家目前較低的估值水平而言值得一搏。摩根士丹利的股價是 1.1倍市淨率﹐比其五年平均值低20%。高盛股價稍貴一些﹐為1.4倍市淨率﹐比其五年平均值低10%。

雖然去年油價上漲﹐五家能源公司的股價仍然不足其收益的10倍。令人高興的是﹐它們均支付股息﹐收益率各不相同﹐最低的是Chesapeake Energy公司﹐1.3%﹔最高的是Diamond Offshore公司﹐9.6%﹐後者會定期支付“特殊”股息。

《巴倫週刊》年初時對雪佛龍公司(Chevron)持積極態度﹐目前其前景仍然樂觀。康菲石油公司(ConocoPhillips)由於勘探成功的消息較少﹐不得不依靠併購和削減成本以實現增長﹐歷史上其交易價格與其它大型綜合能源公司相比曾大打折扣。它現在計劃放棄盈利性較差的資產以促進利潤的增長﹐並計劃利用部分收益回購50億股股票。為了向股東示好﹐公司還保證把其兩美元的股息再提高一些。

定價壓力與可觀的債務負擔使Constellation Brands公司舉步維艱。目前這家世界領先的酒類經銷商的股價為16美元左右﹐是其預期利潤的9.7倍。經濟的好轉輔以該公司重點關注主打品牌的努力將有助於將其明年的股價提升到20美元或以上的水平。

在我們的名單當中﹐磁盤驅動器製造商西數公司(Western Digital)的市盈率最低﹐但這並不是一種恥辱﹐特別是西數公司上個季度輕鬆地超出預期收益。

DIMITRA DEFOTIS

本文譯自巴倫週刊(Barron's)

Comments:原文為「High Hopes for Some Low-P/E Stocks」,如果想看該作者更多的文章,請點選:Dimitra Defotis。這些各股僅供參考,評估股票的價值並不只有本益比(市盈率)和股價淨值比(市淨率)而已。

2010年Q1投資與Blog回顧

這一季我的投資組合績效有超越S&P 500,不過其中有UNG的虧損。UNG大概在二月上旬我認為沒有Contango的影響了,但是儲存量還是相當高,而寒冷的氣候並沒有助於天然氣行情的上漲,所以就在農曆年前賣出,虧損為20%。而現在距離我賣出的時候,又下跌三成了,看來UNG要reverse split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了。兩年前,UNG股價大約是天然氣的五倍,而現在只剩下兩倍,或許一年後會變成同步的股價吧?

整體持股中,BAC依舊是最好的,已經有495%,BRK.B在split以及加入S&P 500的效應之下,也有46%的好表現。而C還在跟$4.0的關卡奮戰當中,依舊沒有股息。LUK也一直維持在$22-$25,不漲也不跌。

ETF部份,VWO表現最好,已經有120%,VTI的67%雖然遠不如新興市場,但是也已經比VGK、VPL好了。VT當然就是中間值。

從去年三月進場到這一季結束,整體報酬率為84.6%。



而在Blog部份,三月十日開張的FaceBook粉絲團目前已經有202人,差不多剛好是每天有十個人加入,感謝大家支持,當然加入的人數不會繼續以這樣的速度成長,不過目前加入的人我想是平常也常用FaceBook的群眾。從一些分析大概可以看出這個部落格閱讀者的一些特性,以RSS訂閱來說,目前大約有500位訂閱者,而FaceBook的加入者則有200位,其中有85%是男性,15%為女性,不過FaceBook上面的互動則只有10%為女性(包含讚、留言等),九成都是男性。年齡層則以25-34歲居多,佔了66%,而這個年齡層的互動也最踴躍,佔了90%的互動。

而FaceBook那邊開張後,很明顯的就是我可以把一些瑣碎的資訊在那邊分享,其實發現也可以增加互動,可能是FaceBook的介面比較容易讓大家互動,Blog的留言對互動反而有拘束感。而Blog這邊就比較少轉貼新聞類的文章或是分享一些網路看到的小訊息,目前已經漸漸適應這兩者的區分了!而已往我有發現Blog的拜訪人數會隨著張貼文章而變動,所以如果許多即時性或是新聞類轉貼都在FaceBook分享,那Blog文章減少後拜訪人數可能會下降,不過目前看不出有明顯的差異。

前幾天,在Blog也新增了相關文章的功能,的確有稍微增加每次拜訪人數的閱讀文章數。而這一季有寫了四篇文章在Richi平台預購,其中三篇是當週第一名,所以刊登在非凡商業週刊,不過原本以為對Blog流量會有助益,只是我無法察覺出有任何影響。反而是在PTT的Fund基金版,一篇版友others寫的「推薦一個不錯的部落格」(文章代碼AID:#1BJgtXuX)影響力大很多,一月14日之前,Blog的日拜訪人數大約在100-200人左右,但是這篇文章刊登之後,日拜訪人數就爆增為400-500人左右,而且一直持續到現在,所以很感謝others的推薦!也謝謝各位網友們的支持!

債市相關新聞數則

美國債券市場歷史性牛市將盡?
華爾街日報  2010年03月31日

美國政府的一項重要支持政策在公司債券市場掀起了一輪歷史少見的行情。就在這項政策即將結束之際﹐3月份﹐投資者仍將大量資金投入了高風險企業。

截至本週二﹐共有315億美元的新發高收益債券、亦即垃圾債券投入市場﹐刷新2006年11月創下的月度發行紀錄。背後的部分推動力量在於美聯儲(Federal Reserve)大規模的抵押貸款債券收購計劃。這項計劃於週三結束。

美聯儲共計買入1.25萬億美元本來缺少買家的抵押貸款債券﹐這讓投資者手中有了現金﹐使他們可以拿去買其他東西。在有美聯儲撐腰的情況下﹐投資者去買進風險更高、收益也更高的證券﹐公司債券是他們的當然選擇。

債券市場的良好行情刺激了股票市場和整個經濟的反彈﹐回過頭來又加強了債券市場的漲勢。美國投資公司學會(Investment Company Institute)編制的數據顯示﹐2009年﹐投資者向債券類共同基金投入了3,754億美元﹐規模空前﹐同時從股票類基金撤回87億美元。

同在週二﹐一項廣受關注、跟蹤高收益債券回報情況的指數達到歷史峰值﹐較2008年12月的底部上漲82%。這項指數是美銀-美林(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 indexes)編制的。即使是平時波瀾不驚的美國投資級公司債券﹐其回報也較2008年10月份的底部上漲了35%。

僅18個月前﹐在金融危機達到最嚴重階段、美國信貸市場陷入凍結的時候﹐出現這樣的行情基本是不可想象的。當時﹐雷曼兄弟公司(Lehman Brothers)已經破產﹐投資者一古腦地拋售債券來滿足短期現金需求﹐目的只有一個:生存。就連一些全世界信用最好的公司﹐它們能不能存活下去也都引起人們越來越多的懷疑。

目前﹐在美聯儲抵押貸款債券購買計劃壽終正寢之際﹐人們的討論話題正轉變為經濟形勢能否支持債市繼續上漲。從今以後﹐公司債券的上漲越來越有可能受到限制﹐這是因為其漲勢已經達到很高水平﹐政府的支持減少﹐而利率也有可能上升。

人們的注意力在很大程度上集中於經濟增長的力度。很多投資者認為﹐市場能否進一步上揚﹐取決於經濟增長不快不慢的狀態能否持續。資產管理公司Lazard Asset Management首席固定收益投資經理拉莫斯(Joe Ramos)表示﹐如果經濟增長乏力﹐那麼債市中的多數已經被高估﹔從可產生的現金流來看﹐從市政債券到公司債券﹐一切都已被高估。


他所謂復蘇“乏力”﹐指的是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速遠低於經濟學家預測的3%﹐同時失業率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復蘇過猛會帶來加息﹐可能讓投資者拋售債券而買進股票。

看多的投資者反駁說﹐經濟增長加快、失業率快速回落會降低公司的違約風險﹐使投資債券更加保險。投資管理公司Payden & Rygel高級投資經理薩爾尼(Jim Sarni)表示﹐收益率仍然不高﹐而對更高的收益率仍然存在強烈的需求﹔這將成為一個自我維持的機制。

薩爾尼和其他人還指出﹐如果經濟復蘇乏力﹐這將使美聯儲維持短期利率﹐從而也會對固定收益投資形成保護。

Mark Gongloff




美國國債市場發出警告信號
華爾街日報  2010年03月30日

美國國債市場狀況令人不安﹐這是技術因素所致﹐還是美國財政困境最終開始試探債券投資者耐心底線的證據﹖

上週美國國債拍賣情況不容樂觀﹐10年期國債收益率從3.7%大幅上升至3.88%﹐在人們記憶中首次突破10年期互換利率﹐這些都是市場承受壓力的信號。

毫無疑問﹐美國財政狀況憂慮引發了最初的市場不安。美國通過9,400億美元的醫療改革法案重新點燃了人們對美國財政赤字的憂慮﹐從而推動國債收益率上升﹐以及與互換利率的價差(簡稱﹕互換價差)收窄﹐而這往往是國債供應增加預期導致的。互換價差出現負值可能意味著美國國債需求低迷或人們對美國財政的公信力產生懷疑。

但醫療改革和赤字已不是什麼新問題。技術因素似乎也在這輪拋售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當美國國債收益率開始上升時﹐互換利率卻因銀行在最近大量國債發行之後尋求對沖固定利率敞口而被推低。

在上述因素的綜合作用下﹐互換價差開始趨近於“零”。這似乎讓一些押注該價差重新走上正常軌道的投機者猝不及防。這些投資者於是被迫出售手中的美國國債以了結頭寸﹐從而使交易商出人意料地成為多頭﹐進而導致新債拍賣需求下滑、國債收益率攀升、以及互換價差大幅下降並出現負數。

當然﹐互換價差出現負數不會立即威脅到美國的借貸成本。在財政憂慮更加緊迫的英國﹐10年期互換價差從2月初以來一直是負數。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s)週一重申﹐如果英國再不為削減赤字採取進一步可靠舉措﹐其“AAA”評級可能會被下調。

不過﹐下週10年期和30年期美國國債拍賣現在已經變得舉足輕重。美國財政部希望本季度結束後需求將有所上升﹐交易商或許願意承擔更大風險。但如果上週黯淡的拍賣情況重新出現﹐這將意味著美國的財政操控空間並不像想像的那麼大。

Richard Barley




葛洛斯:股債市未來幾年報酬率 只有常態的一半
2010/04/01 03:00 鉅亨網編譯張正芊 綜合外電     

全球最大債券基金公司 Pimco (Pacific Investment Management Co.) 共同首席經理人葛洛斯 (Bill Gross) 周三 (31 日) 提醒,投資人應該要習慣,無論股市及債市,未來數年間報酬都將低於正常水準。

Pimco 持續預言在當前遲緩的經濟成長環境下,將出現「新常態」。在此框架下,葛洛斯預期股債市的報酬率,將由投資人過去常見的年獲利 8% 左右,降至一半而已。

葛洛斯接受《CNBC》訪問時指出,投資人應該預期報酬降低而非增加,一如新常態取代舊常態。「我們應該預期,全球民間經濟正逐漸降低槓桿,意味消費及家庭收入成長,將較幾年前來得低。」

葛洛斯進一步表示,這意味無論股票或高收益債券,甚至只要是債券等風險資產,報酬率終將反應此經濟成長走軟趨勢。「換句話說,你應該預期風險資產的報酬率,將由 8%-10% 降至 4%-6%。」

事實上美國 10 年期公債殖利率,目前正低於 4% 水準。葛洛斯認為,這正是寫實的成長預期。他警告為小孩準備讀大學費用及準備退休的投資人,別仰賴過高的報酬率,應該降低預期。



Comments:最近股市沒什麼特殊事件,要等earnings season開始,所以大概不會有什麼大漲大跌,一切等財報出來再表態,短期大概只有美國政府賣花旗股票和蘋果電腦的不斷飆漲這種小事情。但是債市的新聞都是比較重要而且宏觀的,投資人其實應該要留心這部份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