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31日

投資王道 股債平衡

投資王道 股債平衡


【經濟日報/Buffettism】

資產配置的「資產」隨著時代的演變以及投資工具的創新,而不斷加入新的成員,從最剛開始的股票與債券,拓展到現在新加入的房地產、黃金與石油等各種商品。

但根據基金資料庫的統計數據顯示,其實最主要的基金投資,還是以股票及債券為主。

台灣的投資人已經逐漸瞭解資產配置的重要性,但其實「知道」與「行動」,往往是兩回事。2010年以前,很多人根本沒有持有任何債券資產,但是在今年債券展現出不錯的績效,以及債券市場熱度逐漸升溫之後,卻又一窩蜂把資金投入各債券市場,這種資金運用其實根本與長期投資的資產配置無關,只是短線投機操作罷了。

許多經典的資產配置書籍都會建議投資人,即使只採用最基礎的股債各半配置,也已經是很好的資產配置作法。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如果一個投資人在2008年初持有股債各占一半的資產配置(假設分別持有十萬美元的SPY和BND二檔ETF),雖然該年度S&P 500指數下跌了37%,但該投資人的資產卻只有損失15%,而資產的波動率也只有21%,遠低於S&P 500指數的41%。的確,即使這麼簡單的配置,也已經可以達成資產配置所預期的目標:降低風險。

當然,這樣的配置到了2009年結果會有所不同,當S&P 500 指數上漲26%時,該投資人的資產卻只上漲16%,這的確是降低風險所帶來的副作用。

但如果該投資人在2008年的年底有進行資產配置的再平衡,在股市跌深的時候,買進股票以維持股債各半的配置,那麼長期下來,整體的投資組合風險降低,而報酬卻提高了。

換句話說,資產配置本身可以降低風險,而透過再平衡卻能將資產配置所帶來的低報酬副作用給降到最低。

市面上有許多股票和債券的基金,因此要進行股債配置並不難,但是如果一個投資人根本不知道怎麼選股,那要選到對的基金恐怕也是艱難的任務,因此指數型基金或許就是一個不必傷腦筋的選項。

過去台灣50算是投資台股市場的主要代表,具有費用率低、和大盤指數相關性高等特性,成立七年多以來,就算投資人不賺價差,平均每年也有高於定存至少一倍的殖利率,雖然績效並不是每年都名列前茅,但從成立至今累積下來報酬能贏過台灣50的共同基金可就屈指可數了。但是債券部分呢?一個不錯的消息,那就是台灣第一檔債券型ETF「寶來富盈債券基金」就要發行了。

提到這檔基金並不是要幫忙打廣告,而是這是一個我期盼已久的基金,雖然我並不滿意,但的確也象徵了台灣的投資人可以在國內市場,就能夠以指數化投資的方式進行最基礎的資產配置。該基金追蹤的是櫃買中心的「台灣指標公債指數」,持有5年、10年及20年期公債,的確對台灣的公債市場相當具有代表性。

那麼為什麼我會不滿意呢?主要還是費用率偏高的老問題,債券型的ETF收至少0.495%的總費用率,跟我目前在美股市場買到的BND這檔總費用率只有0.12%的債券ETF比起來還是高了許多。當然國內市場規模小,還有交易手續費以及證交稅等支出,或許都是這檔基金費用無法更便宜的因素,但這也讓這檔基金比起其他固定收益的共同基金,缺少了費用上的優勢。

目前台灣的公債平均年化報酬約為1.5%左右,如果扣除費用,投資人實際拿到的報酬只有1%,還低於CPI的年增率,也就是如果不賺價差,投資這檔基金甚至還輸給了通膨呢!

因此,市場上雖有了新的商品,但是投資人最好還是做好功課,並持續觀察一段時間,再決定是否採用,反正對於長期投資的人來說,晚個一年也不算太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