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4日

公司法定股數的分佈


一個公司在公司建立的文件中,或是在申請上市的時候所繳交給監管單位(如SEC)的文件中,會提到Authorized shares(法定股数),也就是這家公司可以發行多少股數的股票,如果要變更這個股數,例如進行第二次股票發行來籌措資金,那麼就必須跟監管單位申請,取得許可之後才能變更。

假設有一家公司的法定股數為一千萬股,即將要上市了,也就是進行所謂的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s,首次公開發行),就會確定這些法定股數裡面,要怎麼分配成以下三個部份:

1. 庫存股(Shares retained in the treasury):也就是由公司所持有的股數。
2. 公司高層持股,又稱內部人持股(Executive Ownership or Insider Ownership):由公司高層,包括董事、大股東等人所持有的股數,可以自由交易,但需申報。
3. 公眾流通持股(public float):在市場上進行交易的股數。

如果一家公司的法定股數為1,000萬股,IPO的時候可能發行600萬股,這部份就是公眾流通持股。另外有250萬股是由公司高層所持有,剩下的150萬股則是公司的庫存股,加起來會等於法定股數1,000萬股。

不過這些數據都不常在公開資訊裡面可以看得到,能查到的大多是「在外流通股數」(Shares outstanding),那麼這個數據又是怎麼來的呢?其實很簡單,就是公司高層持股加上公眾流通持股,或是法定股數減去庫存股,也就是所有能進行交易的股數。以上面的例子來說,在外流通股數就是850萬股(600萬+250萬,或是1,000萬-150萬)。

而這些數據也隨時會變,例如內部人(Insider)從市場上買了更多該公司的股票,則公眾流通持股就會減少,但是在外流通股數不變。例如董事長認為公司情況很好,一方面鞏固投資人信心,一方面也逢低買進,所以買了50萬股,這時候原本是600萬股的公眾流通持股就會減少為550萬股,而原本250萬股的內部人持股就會增加為300萬股,但是在外流通股數維持不變,還是850萬股。

不過如果是公司買回股票,那情況就不一樣了。例如公司現金很多,而公司的股價又很便宜,因此從市場上買了150萬股,這時候庫存股就會從150萬股增加為300萬股,而在外流通股數則會從850萬股減少為700萬股。而實施買回庫存股會影響市值,因為一般市值的計算是以在外流通股數乘上股價,例如股價為100元,在外流通股數有850萬股,則市值為8億5千萬。但如果買回了150萬股,則市值會降為7億。

此外,也並非所有市值都是用在外流通股數來算,台股的加權指數正式的全名為「台灣證券交易所發行量加權股價指數」,採用的就是公眾流通持股來算(不過稱為公眾流通量,Free Float)。


上圖可點擊放大,這是BAC的資料,可以看到在外流通股數為107.8億股,公眾流通持股則有107.6億股,差距很小,所以內部人持股只佔0.01%。而用107.8億股乘上11.96的股價,就可以得到市值為1298.1億美元。

1 則留言:

  1. 根據台灣證券交易所網站(http://www.twse.com.tw/ch/products/indices/tsec/taiex_2.php)上的說明,台灣證券交易所發行量加權股價指數似乎是以「在外流通股數」來編製的,而非以「公眾流通持股」來編製的。

    另外,根據TWSE的這份文件(http://www.twse.com.tw/ch/products/download/TWSETwIndex01.pdf),台灣50指數才是以Free Float來編製的。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