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0日

王伯達:從中國製造到美國製造

本文轉載自王伯達的最新作品《誰把台灣經濟搞砸了?:解開薪資成長停滯之謎》一書中,第七章的一小部份,已徵得作者同意轉載。


同樣的現象也發生在近年的美國。

美國總統歐巴馬在一次的餐會上曾問蘋果前執行長賈伯斯:「要怎樣才能讓iPhone在美國生產呢?」,會這麼問是因為歐巴馬自上任以來一直致力於降低美國的失業率,而賈伯斯的回答非常的明確:「這些工作機會不會回來了。」。只不過在二O一二年底,蘋果現任執行長庫克卻向媒體表示:「明年起蘋果將在美國生產。」。

除了蘋果表示將在美國設置生產線以外,台灣的鴻海也發表了類似的看法,然而這樣的「鮭魚返美」潮似乎不僅止於電子產業。例如台塑集團在便宣布要加碼十七億美元進行新廠擴建,而包括美國鋼鐵巨擘Nucor在內的數家鋼鐵廠也在全世界鋼市低迷的環境之下宣布擴建美國投資,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些分屬於不同產業的業者紛紛回到美國生產呢?

根據美國經濟諮詢機構HIS在二O一一年所提出的一份報告顯示,中國的製造業產值在二O一O年佔全世界比重為十九.八%,略高於美國的十九.四%,在這一年,中國正式成為全世界最大的製造基地,奪回了她失去一百五十年的製造業霸主地位,只不過這樣的霸主地位在前述的趨勢之下看起來是岌岌可危。

中國在二OO八年實施勞動合同法以保障勞工權益,但也因此提升了企業的經營成本,加上近年來勞工薪資的調升、土地成本的上漲與人民幣的升值都對於該國過去以廉價生產要素驅動的經濟發展模式產生衝擊。

除了像前面幾章提到的愛迪達去東南亞尋找更便宜的生產要素外,部分企業則是選擇了用更先進的生產技術來提升生產力,而蘋果、鴻海、台塑與鋼鐵業者之所以會瞄準美國作為生產基地,最主要原因就在於美國的頁岩氣技術革命,這將讓美國重新奪回能源自主權並改變製造業的生態。

一直以來在全世界許多地方的頁岩層裡都存在著所謂的頁岩氣或著頁岩油,只是過去一則不符合開發成本,二來開採技術尚未成熟所以未大量開採,然而在近五年來這一趨勢卻逐漸的改變。

頁岩氣的開採主要是採用水平井的技術,將高壓水注入水平井,因為氣體或石油比水輕,所以注入水後,頁岩氣就會向上排出。而以全世界頁岩氣的蘊藏量來看,中國其實是最多的,美國排名第二,其他像阿根廷、加拿大、墨西哥、南非、波蘭等等都有一定的蘊藏量。然而這樣的開採技術卻不是每個國家都有,更重要的是這需要大量的水資源才可能實現,也因此目前只有美國能成功的達成商業化。

我們可以發現這樣的技術演進,所達成的效率相當驚人。天然氣的價格從二OO八年的十一美元/ mmBtu下跌到近期的三美元/ mmBtu左右,短短四年跌幅高達七十%。現在美國大多數的發電開始逐漸的採用便宜的天然氣,這讓美國的能源供需缺口逐漸縮小,過去最大的差距約有三十%的缺口,但接下來幾年這樣的缺口將會縮小在十%以內,美國實現了真正的能源自主。

這樣的發展會帶來什麼?

美國在近幾年的批發電價下跌了五十%以上,這讓美國的製造業有相當大的生產成本上的優勢,這也是為什麼陸續有製造業要移轉回美國的原因。但這樣的生產基地並不會完全的轉移,有些設計變動頻繁的商品,如手機可能無法全自動化處理,但例如電視或個人電腦這樣的商品很可能就會移轉到美國,利用便宜的電力與自動化設備進行生產。

另一個會影響到的就是天然氣相關製品,例如乙烯或是氮肥都可採用天然氣生產。這也是為什麼台塑集團會大動作的釋股並且擴大美國投資規模,因為美國每公噸乙烯僅五百多美元,幾乎是亞洲市場的一半,這讓乙烯相關的衍生製品在美國有相當高的生產誘因,而台塑美國的據點附近即有油廠已順利開採,台塑美國直接用管線拉進廠區就能生產製造。

鋼鐵產業的部分也是一樣,過去業者將鐵礦砂精煉成鋼的過程多半使用煤炭,然而有另一種技術可以採用天然氣來代替煤炭。雖然這樣的技術在三十年前就已經存在,只不過過去的天然氣價格太高,因此這一技術並沒有實質上的效益。然而頁岩氣革命後,以此技術冶鐵的成本約每公噸三二八美元,比傳統高爐碳煉鋼的每噸成本低了八二美元或二十%左右,也使得各國鋼廠紛紛競相赴美投資。

從前述的趨勢我們可以發現一連串的新工業革命正在發生,因為若天然氣可以衍生出便宜的鋼鐵與塑化原料,那麼耗用鋼鐵與塑化原料的產業,如汽車或家電很可能也會選擇在美國生產,這過程就如同當年英國工業革命從紡織帶動煤炭、鋼鐵、鐵路等產業一樣,從中國製造到美國製造很可能只是個開始而已。

各位發現了嗎?更多的就業機會與成長並不是來自於美國的消費能力增加了,而是來自於美國的生產能力提升了,現在的美國因為有了新的技術所以才可以用更低的成本來生產商品,這些產品才得以在國際市場中競爭,進而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而這樣的成長模式才會是一個正向並可延續的經濟發展。

以目前的殖利率曲線來判斷美股市場

基礎知識請參考舊文:殖利率曲線是好用的水晶球嗎?

2000年3月24日為該波段高點,之後就是網路泡沫的大跌,可以看到當時短期與長期債券的殖利率基本上是差不多的,甚至扣除最短期的殖利率,殖利率曲線是呈現負斜率的情況,這本來就預警著情況不妙了。


網路泡沫崩盤後,短期殖利率大幅下跌,長期殖利率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殖利率曲線轉為正斜率,一直到2002年10月10日,股市最低點,這時候的殖利率曲線如上圖,是正斜率的直線。


低點之後其實是很快速的反彈,股市永遠早一步反應,S&P 500指數從803.92漲到了1140.84,是超過四成的報酬,但是短期殖利率和長期殖利率並沒有太大的變化,而中期殖利率則早就往上提了,果然在這一天開始展開升息。大家要預測升息,或許可以參考一下殖利率曲線是不是長成這個樣子。


這是2004到2006那一波升息的最後一次升息,殖利率曲線已經回到水平線,不過這時候才要展開另一波上漲。升息過程中的兩年,S&P 500從1140.84漲到1272.87,大約是11.6%。


真正的負斜率其實出現在2007年三月左右,還沒創新高,但是這已經是警訊。一直到2007年9月18日,聯準會宣佈降息,股市也都還沒到高點。不過如果看到負斜率,又遇到降息,投資人還沒有警覺,那是有點大意了。下圖是降息前的殖利率曲線,其實市場上已經將殖利率曲線調回來正斜率了,比降息還早一步。





2007年10月11日,S&P 500漲到最高點,之後就一路下滑。這一天,短期殖利率已經下修了不少,殖利率曲線回復正斜率,但是如果這個時候進場,就真的是去接掉下來的刀了。


2009年3月6日,美股跌到最低點,這時候短期殖利率幾乎躺在零點,甚至長期殖利率也低得很可憐,這時候也是我大買股票的時候。請注意20年殖利率高於30年,而且長期殖利率幾乎在最低點。

現在呢?聯準會說2015才會升息,所以距離升息恐怕還久。大家可以看一下,現在的殖利率曲線最接近上面哪一張圖?或許可以讓你知道現在應該怎麼做。

美國1994與2004兩次升息


前兩次主要的升息,分別是1994年以及2004年,1994那次花了一年,從3.0%升到6.0%,2004那次則花了兩年的時間,從1.0%升到5.25%。如果這次是2015年升息,那麼就很剛好是10年一個循環了。


我們先來看1994那一次的升息,從1994二月到1995二月,第一次升息當天S&P 500重挫2.27%,之後就維持盤整,到第二次生息之後連跌五天,來到最低點附近,不過從升息前的高點到升息過程中的最低點,其實只有10%左右的跌幅而已。而在那之後,就是一路往上連漲五年:


以下則是2004年的升息:


可以發現,兩次升息都有一些共通點:1. 一升息就下跌,幅度大約10%;2. 升息過程不會有太大的漲跌幅,大多維持盤整局勢;3. 停止升息後就開始上漲。


1994年的升息,從最低點開始算,連續漲五年到2000年的高點,報酬高達250%。2004年的升息,若從最低點算起,到2007年最高點的報酬大約將近50%,而如果從停止升息開始算,則其實只漲了一年多,漲幅為25%左右。當然,沒有人能夠買在最低點,賣在最高點。

至於這次什麼時候升息?維持多久?升息的終點是哪裡?股市的報酬是多少?那就沒有人知道了。

2013年6月5日

Vanguard Total International Bond ETF

以下資訊來自公開說明書,也非常建議各位在購買ETF之前,要詳閱公開說明書等相關文件。


Vanguard這檔新的ETF填補了該公司在國際債券的空缺,於昨晚掛牌開始交易,代號為BNDX。其費用率如上表,年度管理費為0.15%,加上0.05%的其他費用,總費用率為0.20%。其投資策略為追蹤以下指數:Barclays Global Aggregate ex-USD Float Adjusted RIC Capped Index (USD Hedged),因為是持有國際債券,因此有做美元匯率避險,投資非美國發行、非美元計價的投資級債券。

涵蓋到期日超過一年的政府債券、政府機構債券、公司債券和各種證券化的固定收益型投資商品,該ETF以採樣的方式追蹤指數,這對於流動性不佳的債券市場來說是可以理解的,不過基本所持有的債券到期日會跟指數保持一致,也就是在5到10年之間,以最後的統計資料來看,持有的債券到期日為8.2年。

主要的風險包含以下:利率風險、收益風險、信用風險、贖回風險、國家或地區性風險以及過度集中風險、匯率避險的風險和指數採樣的風險。各風險的程度如下:


關於匯率避險,基金會花費成本進行匯率避險,但通常不可能對基金的外匯暴險部位進行完美避險,基金有可能會因為在某個幣別弱勢的時候避險不足,或是某個幣別強勢的時候過度避險而產生損失。不過在基金的評估中,避險風險並不高。

以2013年3月31日的指數資料來看,持有債券的國家分佈如下:

由以上可以看到,都是以成熟市場為主,因此如果對新興市場的國際債券有特別的興趣,請參考同一天發行的VW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