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6日

J.P.Morgan 2014第一季市場報告-Part 5 資產類別

接續Part 4

前面幾部份分別討論的是美股美國總經固定收益國際市場,最後這部份要討論的是資產配置,這邊的讀者應該有不少是採取被動投資或是以指數化投資工具做主動投資,因此這部份應該是相當重要的。

這張圖裡面的資產配置(Asset Allocation),指的是持有25%的S&P 500大型股,10%的Russell 2000小型股,15%的MSCI EAFE歐澳遠東成熟市場股市,5%的MSCI新興市場股市,25%的Barclays綜合債券、5%的Barclays1-3月短期債券、5%的市場中性指數、5%商品和5%的REIT。

過去十年,這些資產類別中,表現最好的是新興市場,累積報酬達197.7%,年化有11.5%,不過在2013年則是倒數第二名,只有-2.3%的報酬。而Russell 2000的美國小型股累積報酬也有138.3%,年化有9.1%,比S&P 500的累積104.3%,年化7.4%好上不少。一般認為有避險效果的市場中性指數,的確是有效果,只有一年墊底,只有一年報酬是負值(-0.8%),但是報酬在股市中並不算理想。另外,成熟市場的10年累積報酬有104.1%,跟S&P 500差不多,但是距離新興市場一大段距離,過去10年算是新興市場的黃金十年。

在房地產部份,REITs過去10年累積報酬有128.5%,年化報酬有8.6%,即使中間經歷過次貸危機,不過現在的表現看起來還是相當不錯。至於綜合債券,過去10年的累積報酬為56%,年化為4.5%,跟股市差距不小,即使過去幾年債券市場相當熱絡,但看來債券的報酬還是偏低。那麼如果持有現金呢?過去10年持有現金也有17.1%的累積報酬,年化則大約是1.6%,而且這並不是表現最差的資產。

最差的資產其實是商品,過去10年的累積報酬只有9%,年化之後甚至還不到1%,只有0.9%的年化報酬率。

如果按照這張圖所建議的資產配置,則過去10年的累積報酬為100.1%,年化之後為7.2%,剛好是72法則數字。持有這樣多樣分散的投資組合,過去10年的資產績效大約都在中間位置,贏過一些資產,也輸給一些資產,表現最好的年度可以上漲12.5%,表現最差則一年就下跌了24%。以2013年為例,S&P 500上漲了32.4%,而這個資產配置則只有14.9%的表現,這是資產配置的投資人要認清的一個現象:當某一個資產表現得特別好的時候,你的資產註定不會獲得相同的績效,因為你還持有其他表現比較差的資產。

那麼資產配置好處是什麼?以2008年為例,S&P 500下跌了37%,但是資產配置則只下跌24%。取得合理的報酬,承受適當的波動風險,不需要去預測什麼資產將來表現會比較好,如果猜錯可能賠更多,這就是資產配置的好處。

畢竟,有人在2013年初就先猜到Russell 2000會是表現最好的資產嗎?又,有人現在就能說出什麼資產在2014年會是表現最好的資產?

這個矩陣比較了12種資產在過去10年的相關性以及年化波動性。這兩項資訊對於進行資產配置來說,是相當重要的參考依據。先從最上面開始看,美國大型股(S&P 500指數),跟成熟市場股市相關性最高,達0.89,避險基金0.81也不低,新興市場股市和REITs則都是0.77,高收益債也有0.76,而商品則只有0.30。負相關的則有市政債的-0.11、綜合債券的-.026,以及美元指數的-0.46。其實,美元指數跟矩陣中的資產都是不相關或是負相關。

如果以股票為核心資產,那麼要另外配置一些比較不相關或是負相關的資產,首選應該是債券(綜合債券或市政債),不過從矩陣中可以看得出來美元指數的負相關這麼明顯,如果不是長期持有的總報酬不理想,在降低波動的應用上倒是更理想的工具。

REITs、高收益債,其實都跟股市很高度正相關,並沒有太大的降低波動效果。至於商品,雖然跟其他資產大多接近不相關或正相關的關係,不過長期持有的總報酬也是不怎麼理想。

這12項資產中,波動性最大的是REITs,有26%,而新興市場居次,也有25%,商品排名第三,為21%。至於波動最低的,則是綜合債券以及市政債券的4%,近年來最受歡迎的高收益債,波動程度有12%,甚至還高於避險基金,僅稍低於S&P 500。

這邊則是10種另類資產的年度報酬變化。以過去10年的報酬排名,分別有私募股權、業主有限合夥(MLPs)、不動產、不良債權避險基金(Distrsd.)、全球股市、相對價值避險基金(Rel. Val.)、避險基金綜合指數(HF Agg.)、併購套利避險基金(Mrgr. Arb.)、全球宏觀策略避險基金(Glb. Macro)以及市場中性避險基金(Eq. Mkt. Ntrl.)。其中六種都是避險基金,而大多現在也都找得到ETF了,像是:

另外,私募股權也有ETF:PowerShares全球上市私募股權ETF〈PSP〉


最右邊的兩個欄位是這10種另類資產過去10年的年化報酬與年化波動率,可以看得出來一個明顯的趨勢,年化報酬越高的,波動率也都很高,而年化報酬比較低的,波動率也相對比較低。年化報酬最高的是私募股權,達15.1%,如果跟本文第一張圖表相比,其實也還是表現最好的一種資產,不過跟全球股市的波動程度相比(16%),私募股權的波動反而是比較低的(10.4%)。另外,常春藤的校產基金也持有很多私募股權,這在《哈佛耶魯教你一輩子的理財規劃》一書中也有討論。只是對一般投資人來說,好的私募股權投資管道很有限。

另外值得留意的是業主有限合夥(MLPs),現在已經有超過10檔ETF可以用來投資MLP了,這是一種高殖利率,性質比較接近固定收益商品的投資工具,有興趣的投資人可以看一下之前的介紹。MLP年化報酬也有15%,其實不輸私募股權,但是波動性很高,達18.2%,僅落後給房地產的25.4%。而房地產這麼高的波動,卻只有8.5的年化報酬,雖然也不差,排名第三,但是投資人要承受的資產波動想必非常煎熬。

那麼,在避險基金部份呢?以綜合指數來看,年化報酬有5.8%,落後給全球股市的7.3%,所以避險基金的報酬並沒有特別好,不過波動情況倒是平穩許多,只有7.9%,而全球股市則有16%。避險基金的細分類中,只有不良債權類別表現比較好,有7.7%的年化報酬,可惜目前沒有這類的ETF。而其餘幾類避險基金,波動性很低,但是報酬也很低。

這張圖則是基金流向,也是許多投資人關注的訊息。從2007年開始,美國的國內股票型基金資金是每年都在淨流出,而且在2009年以後並沒有縮減規模,反而流出情況越來越大,從2009年流出290億美元,成長到2012年流出1,560億美元,直到2013年才開始轉為淨流入,但規模也不大,只有150億美元。那麼,錢都跑到哪裡去了呢?國際股市和債券。其中債券部份前幾年都有兩三千億美元左右的淨流入,但是2013年則淨流出130億美元(19-32),但是還沒有明顯轉向,市場期待的是資金從債市流出,流進股市的Great Rotation,2014年很有可能看得到。

不過在國際股市部份,2013年的資金淨流入卻反而相當明顯,高達910億美元。此外混和型基金也吸收了590億美元的資金,過去幾年來持續成長,顯示投資人想要棄債轉股,卻又有疑慮,所以就透過混和型基金讓經理人來幫自己決定股債配置。而唯一資金流出明顯的,是貨幣型基金,流出了680億美元。

左下角則是股票型和債券型基金與ETFs過去幾年的累積資金流向,債券基金從2007年開始到2013年11月已經累積了13,460億美元,相當龐大的規模,平均每年有將近200億美元左右,不過在2013年開始下降了。而股票型基金則只有累積了4,980億美元,但是在2013年,資金流入的情況相當明顯。

右下角則是每個月資金流進股票型基金和債券型基金的差額,2009年以來都是流進債券型基金比較多,直到2013年才轉向。2013年11月,股票型基金流進資金比債券型基金多了410億美元。

上面的圖示S&P 500在各時期的報酬,藍色是股利報酬,灰色是資本增值的報酬,在1980年以前,S&P 500的股利報酬大約都還有平均年化4%以上的表現,但是在1990s到2000s這20年間,只剩下2%左右而已。至於資本增值的部份,變動就很大了,1930s是年化-5.3%,但是在1990s則是15.3%。所以生長在什麼樣的年代,投資股市的報酬就會有很大的不同,如果是在1980s到1990s投資的人,可以拿到年化14%左右的績效,但是如果是在1930s到1940s投資的人,卻只能獲得「資本減值」:投資一定有風險。

左下角的柱狀圖是各國股市的殖利率,藍色菱形則是該國10年公債的殖利率,美國1.9%和日本1.7%都算是很低的,而澳洲的4.2%和英國的3.5%則是相對來說比較高的,全球平均則是2.4%。右下角則是各國REIT的殖利率,日本3.3%、英國3.4%和美國4.1%都是比較低的市場,而比較高的則有澳洲、新加坡、加拿大和法國,約在5.8%左右,全球平均則是4.4%。以殖利率來看,房地產市場比股市更高。

在商品部份,過去10年中表現最好的是貴重金屬,有130%的報酬,而工業金屬次之,有大約60%的報酬,剩下的三種商品則都是負報酬,包含榖物、牲畜和能源,尤其是能源商品,在金融海嘯之後,就一直維持在很低迷的狀態。

右上角是黃金的價格,咖啡色走勢為通膨校正,可以看到1980年那次金價只有800左右,但是通膨校正後比起這次金價1900還要高。不過金價已經從高點跌到1200左右了,如果跟上次回跌的情況類似的話,應該會跌到800左右。

右下角則是商品指數的年報酬(橘色)與CPI年增率(灰色)比較,兩者有一定程度的相關,不過可以看到商品的長期報酬幾乎接近零,而如果考慮到通膨的話,甚至還無法抗通膨。

這邊比較持有的期間和報酬率的分佈,綠色的是持有股票,藍色為持有債券,而灰色則是股債各半的配置。如果持有一年,則股票可能的報酬範圍在51%到-37%之間,波動相當大,債券則是43%到-8%,比起股票來說,上漲的幅度稍小,但是下跌的幅度就小很多了。圖中也比較了持有5年、10年的情況,不過接下來討論20年的情況。

在1950到2013年,持有股票長達20年,則不管是從什麼時候持有到什麼時候,都是正報酬,報酬介於18%到6%之間,最差也有年化6%的報酬,算是相當不錯。而如果持有債券,則最好有12%,最差只有1%。至於股債各半的配置,最好有14%,最差則是5%。

在配置之後,報酬比單獨持有股票差,但是波動風險也比較低。平均來說,持有股票20年,可以得到年化11.1%的報酬,債券則只有6.1%,而股債各半的配置則是9%的年化報酬。

上面兩個圓餅圖比較的是兩個不同的資產配置在1994到2012年的表現,左側是傳統的三種資產,持有55%的S&P 500,15%的MSCI歐澳遠東成熟市場,以及30%的巴克萊綜合債券,這個組合可以獲得年化7.43%的報酬和10.80%的標準差(波動),而右側則是八種資產的配置,分別是市場中性避險8%、商品8%、REIT也8%、S&P 500持有22%、Russell 2000持有9%、MSCI歐澳遠東13%、MSCI新興市場4%和巴克萊綜合債券26%。這樣更多樣的組合可以獲得更高的報酬(7.72%)和更低的波動(9.87%)。而各種資產過去20年的年化報酬則在下面的柱狀圖。

最右下角的藍色,顯示的是投資人的平均報酬,只有2.3%,甚至還無法打敗通膨的2.5%。所以如果長期持有上面任何一種資產配置,都能贏過很大部份的投資人。這部份可以看我之前對Dalbar研究報告的文章

這邊則是現金帳戶的分析。在2006年,在銀行存10萬美元,可以拿到5,240美元的利息,但是2013年卻只有270美元的利息。

而下面的柱狀圖則是家庭資產中現金所佔的比例,在2009年三月份的時候,來到最高有大約22%左右,而現在則降到只有17%左右,顯示投資人已經不再像是金融海嘯那時什麼資產都大跌,所以寧願持有現金。

最後則是確定給付退休計畫(DB,Defined Benefit)和捐贈基金(Endowments)的情況,退休計畫持有27%的股票,9%的債券,20%的避險基金、16%的私募股權、17.7%的房地產,而捐贈基金則主要集中在48%的股票和38%的債券。

(全部結束)

3 則留言:

  1. 請問博士, 表58,59中 Market Neutral 的 Ann. Return 及Volatility 分別為5.0%及14%; 但在表60中,卻變為2.7%與3.6%???

    回覆刪除
  2. 官網上,這是公開的,有一些網路媒體也有放在自己的網站上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