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4日

用反向ETF避險本身就是一種風險


上圖為元大標普500ETF傘型基金的公開說明書第49頁所舉的一個範例(頁數與範例可能會隨公開說明書的版本更換而有所不同)。我認為這是一個不錯的例子,這個範例是取用2008年8月27日到2009年3月9日這段期間,剛好就是金融海嘯的下跌段,如果投資人使用反向的ETF,會有什麼樣的效果呢?

從圖上我們可以知道,S&P 500指數下跌了47.21%(紅色),可能很多人都以為,那反向的ETF應該就是會有47.21%的獲利才對啊!但是並非如此,S&P 500反向指數總共提供了60.53%的報酬(藍色),比預期的還要多,差距達13.31%。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反向指數或反向ETF是單日報酬的反向,不是一段時間累積報酬的反向。下圖出自同一份公開說明書,一個比較簡單的例子就可以說明這樣的情況:


第一天S&P 500指數跌2.94%,第二天跌3.19%,累積起來跌了6.03%。但是反向指數第一天同樣漲2.94%,第二天也是漲3.19%,幅度都跟S&P 500指數一樣但是相反,可是累積報酬卻不一樣,因為反向指數第一天的漲幅在第二天會有「複利」的效果出現,於是反向指數的累積報酬比S&P 500指數還要更大。

也就是說,當趨勢非常明確,每天都同一個方向(都跌或是都漲),這種反向或槓桿的ETF會帶給你比指數還要更多的獲利或損失。

所以回到金融海嘯那個例子,如果有經歷過的人應該還記得,當時其實大多數時候都是下跌的,所以複利效果有機會作用,反向指數最後繳出比S&P 500下跌幅度還要多13.31%的佳績。金融海嘯那時候的S&P 500指數不是沒有漲,而是連續小跌幾天之後會出現一次大漲(銀行利空不斷冒出於是每天都小跌,最後政府釋放救市訊息而大漲),於是反向指數上漲方向的複利作用比下跌方向大,最後累積出來的報酬就會比S&P 500的跌幅還要高。避險效果有128%,比預期還好。

但是如果下一次股災是反過來的,出現一次大跌之後連續小漲幾天(政府預防泡沫而政策性緊縮所以大跌,但是企業獲利沒那麼難看於是每天都小漲),情況就會反過來,反向指數下跌方向的複利作用就會比較大,假設S&P 500下跌的幅度有20%,投資人會預期反向指數是上漲20%,可是因為複利作用是出現在小幅下跌的方向,於是最後反向指數其實只能給投資人5%的報酬。原本投資人是希望持有反向ETF來避險的,結果卻幾乎沒有任何避險效果。真的會這樣嗎?下面這個例子就告訴我們,S&P 500指數跌了7.94%,反向指數只漲了5.77%,避險效果只實現了73%。



換句話說,拉長時間之後,就算你真的賭對了方向,指數如你預期跌了50%,但是你持有反向ETF,會拿到多少報酬,沒有任何人知道。就像上面的範例,金融海嘯的時候你甚至拿到比指數跌幅還多13.31%的報酬,但是下一次股災,也有可能指數跌了50%,你持有反向ETF卻只拿到15%報酬。


這就是為什麼公開說明書的一開始,就以最明顯的紅字告訴投資人,槓桿型的ETF或反向的ETF,不適合長期持有,不適合長期持有,不適合長期持有。


不只投信公司自己在公開說明書強調,連證交所也一再的宣導,槓桿或反向的ETF,不適合長期持有,不適合長期持有,不適合長期持有。

至於長期是多長?如果上面的文章你真的看懂了,那你一定知道下面這句話是對的:「你不該持有這種ETF超過你可以正確預測趨勢的天數」。

如果有人要你長期持有這種ETF避險,你該避的險是這種人。如果有人要你長期持有這種ETF擴大報酬,你真正被擴大的不是報酬而是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