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6日

【RSS】ETF Expert


比起ETF Trends,ETF Expert每週大約十篇的文章量就少多了,而文章的品質比較高,內容比較充實,但也有許多文章是以話題性為主的。雖然更新速度與頻率沒有ETF Trends那麼快,而談論的話題也沒有那麼多,但真的寫的內容都比較紮實一點。

對這個Blog有興趣的人,可以訂閱RSS:http://feeds.feedburner.com/EtfExpert

印度模式直追中國模式

2010年 11月 26日 00:00    香港商報記者顧安安

    印度模式直追中國模式

    如果時光倒流回10年以前,沒有多少人會認為印度會成為充滿生機和前景的國家,但如今變革賦予的活力,推動印度經濟每年以8%以上的速度增長,表現僅次於中國。從1947年獨立至今,這個國家究竟經歷了怎樣的變革?印度這頭「奔騰之象」,與高速奔跑的「中國龍」,以怎樣不同的方式取得了同樣耀眼的經濟奇跡?事實上,服務業優先、消費驅動以及發達的私營經濟,構成了印度經濟均衡發展的內核,這亦成為中國下一個30年希望遵循的發展路徑。這個世紀是印度的還是中國的?只有留待時間來驗證了。

    印度奇蹟晨光初現

    2010年10月第一期《經濟學人》雜誌,以《印度的增長將怎樣超越中國》作為封面故事。這本在中國經濟學界頗受青睞的雜誌鄭重闡述了印度超越中國的可能,卻並未在中國引起一絲漣漪。在很多中國人的思維中,印度還停留在《大篷車》的水平,對於「印度能否趕超中國」的命題,沉醉在「中國奇跡」讚美聲浪中的中國媒體、學界和政界幾乎全無興趣。不過,西方媒體卻並未低估這個在中國光環下茁壯成長的國度。2009年底,《華爾街日報》發表文章,將過去十年稱為「印度的十年」,稱「印度由一個初級產品供應商變成全球經濟的重要玩家」,並認為這可能為一個「印度世紀」鋪好了道路。美國《時代》週刊和《紐約時報》最近在比較了兩國發展模式後,得出了「孟買共識」優於「北京共識」的結論,認為曾讓全世界矚目的中國奇跡可能會在印度身上重演。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學家斯蒂芬.羅奇長期以來一直強調著印度的潜力。他表示,多年來,印度擁有比中國「更好的微觀狀况」,如今印度正穩步克服「宏觀缺陷」,未來幾年印度可能會成為「亞洲最大的奇跡」。事實上,印度本國也毫不吝嗇對自己半個世紀以來成就的讚美。《金融時報》說,「歷屆入主新德里跑馬場路7號的主人都不時宣稱,這將是『印度的世紀』。」早在1947年印度獨立之前,後來成為印度首任總理的尼赫魯就在《印度的發現》一書中寫下了他對國家的憧憬--「印度以它所處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麼成為一個大國,要麼銷聲匿跡。」2002年,時任印度副總理阿德瓦尼兩度發出「21世紀屬於印度」的豪言壯語,總統卡拉姆也表示「印度總理要與八國首腦平起平坐」;2004年3月,總理瓦杰帕伊發表過著名的主題演講--構築「印度世紀」;印度《經濟時報》在2005年開年刊文稱:印度世紀晨光初現。

    經濟學人:印增長速度將超中國

    在上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印度經濟一直只有2%至3%的年增長率,根本無法跟上人口無節制增長的步伐。今年4月,《紐約時報》發文指出,那個貧窮落后的時代早已結束。近10年來,印度的經濟增速一直維持在7%-8%。印度中央統計局數據顯示,印度去年GDP增長為7.2%,總值1.33萬億美元。印度財長預測今年的GDP增速將達8.5%。今年2月,印度財政部公布的一份報告說:「在今後4年之內,印度有可能進入兩位數的增長領域,成為世界上經濟發展最迅速的國家。」在西方眼中,印度經濟的光芒也隨時有蓋過中國的可能。美國高盛公司在其發表的研究報告《邁向2050》中預測,印度的經濟增長率將在2010年超過中國,在2040年成為繼美國和中國之後世界第三大經濟體,這與世界銀行在《2009世界發展報告》中的預測不謀而合。英國權威經濟情報機構《經濟學人資訊社》(EIU)亦指出,未來5年印度經濟增長率平均將達8%,並將在2018年趕超中國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經濟體。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印度能取得這樣的成績的確有理由自豪。在金融危機中,印度基本沒有推出大規模的經濟刺激措施,也是最早宣布「退出」計劃,並率先加息來防止通貨膨脹的國家。儘管還有很多經濟學家對印度崛起還不那麼有信心,但無可否認的是,隨著經濟振興以及中產階級人口不斷壯大,印度作為一支重要的經濟力量已在世界舞台粉墨登場。

    「孟買共識」正贏得喝彩

    相對於中國學者的「中國模式」論,印度的經濟政治模式顯得不那麼清晰。奧巴馬的經濟政策助理薩默斯在最近一次演講中把「印度模式」稱為「孟買共識」。他提出,「孟買共識」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更有效和可持續,相比「北京共識」,「可能會最終取得勝利」。《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阿卡什.卡普爾日前撰文指出,隨著印度的經濟成就受到國際社會普遍認可,越來越多的印度公司開始在世界各地展開併購,印度模式的輪廓正逐漸變得清晰起來。印度經濟學家普拉桑塔.羅伊.喬杜里更聲稱,儘管中國現在走在印度前面,但印度的經濟模式卻優於中國。他表示,印度能否超過中國要取決於經濟發展的持續性、耐久性和品質。無論是「孟買共識」還是「印度模式」,本報綜合各種說法,大致可以歸納為三點:一是經濟增長方式以優先發展高科技為先導的服務業;二是以內需為主要拉動的消費型社會;三是自下而上的、市場主導的經濟運作。

    基建落後貧民眾多

    儘管從GDP增速和很多指標看,印度經濟發展並不遜色於中國,但印度卻很容易被低估。該國糟糕的基礎設施和大量流落街頭的貧民,以及時常發生的恐怖威脅,令外界對印度的印象大打折扣。復旦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張軍教授告訴記者,與中國很多大城市相比,新德里和孟買的基礎設施還停留在20年前的中國的水平。事實上,這個國家急需公共品、道路和排污設施、基礎教育和初級醫療服務。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印度8個地區貧窮人口估計有4.21億人,超過了非洲最貧窮26個地區的窮人總數。印度還有一半兒童營養不良,全國60萬個村莊中,有四分之一不通公路。《紐約時報》發表文章稱,印度能否在未來幾十年改變窮人的生活水平,將會決定它能否成為世界經濟強國,以及中國的競爭對手。黃亞生對此卻有不同看法,他認為,印度取得的很多成績主要是在看不見的制度領域,如金融改革和私有化,而主要的不足則是在能看得到的硬件基礎領域。與黃亞生持相同觀點的還有張軍,他指出,中國的經濟實力更多地物化在了建築物、廠房上面,而印度的經濟實力則由它的潜力決定的,是軟的,因而是不大看得見的。也許因為這個原因,印度時常被忽略。張軍指出,「我們無需認為印度模式才是『標準模式』,但印度經濟的起飛,讓我們多了一隻認識中國自己的眼睛。」

    優勢1 優先發展服務業

    數十年來,印度經濟發展的路線與亞洲其他國家有顯著的不同。北京學者秋風曾對中印兩國的經濟結構進行比較,他的結論是,「印度模式比中國模式更有吸引力」。秋風在接受本報採訪時指出,一般國家的經濟增長都是按照農業-工業-服務業的次序展開的,中國就是這樣的一個典型。「但印度似乎是工業革命模式的一個例外,比較發達的產業是服務業,特別是面向全球的外包業務。」秋風說,上世紀90年代初,印度也想效仿中國搞經濟特區,引進外資搞加工貿易,但遇到了土地和勞工法兩大難題,而基礎設施更是嚴重不足。於是,印度人著力發展軟件和軟件服務業外包。如今,軟件產業成了印度增長最快、最引人注目的「旗艦產業」。讓印度人引以為豪的還有高速發展的金融業。曾實地考察過新德里和孟買的復旦大學張軍教授告訴記者,孟買的證券交易所世界聞名,現在印度有23家交易所,上市企業超過6000家。印度的資本市場早於中國實現了自由化,股票市場上有將近一半資金是國外機構投資的。據張軍了解,印度的國有商業銀行和私人商業銀行共存,但銀行部門的呆帳率低於10%,「這反映了印度金融部門良好的運行制度和監管水平。」他指出,從20世紀90年代初,印度就開始推行私有化、金融改革、迎接全球化,而經濟自由化的重點則放在了金融自由化方面。「這與中國的改革策略正好相反。在中國,金融沒有自由化,使得國有銀行與國有企業部門的關系得以持續地發展,限制了中國的私人企業的成長空間。」張軍說。

    優勢2 消費驅動促良性增長

    秋風向記者表示,產業結構決定了GDP的結構特徵,在印度,消費是GDP的主體,這無疑是一種比較均衡和良性的經濟增長方式,值得過度依賴出口和投資的中國學習。據印度報紙報道,2009-2010財政年度,印度私人消費開支占社會總開支的57.6%(上一年度為59.5%),而印度出口對GDP的貢獻只有15%左右。正是由於這種依賴國內市場而非出口,依賴消費而非投資,依賴服務業而非工業,依賴高技術而非低技能制造業的經濟結構,給了印度內生增長力量,在經濟危機面前顯得應對從容。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學家羅奇說,印度消費驅動的增長方式可能要優於中國的資源動員模式,因為比起其他發展戰略來說,這種消費驅動模式能更有效地造福民眾。對此,秋風表示,同樣是經過20多年的高速增長,中國的收入分配問題凸顯,印度的不平等增加幅度卻遠低於其他發展中國家。以基尼系數來衡量,2009年印度是0.36,美國為0.41,而中國是0.47。按國際標準衡量,印度基尼系數處於收入分配相對合理區間,而中國的收入分配則顯著失衡。

    優勢3 自下而上的運作

    自下而上的、市場主導的經濟運作,這是西方輿論很感興趣的,因為他們認為中國實行的是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導型的經濟運作。沃頓知識在線的馬歇爾.邁耶認為,印度經濟依賴於私營部門,與中國模式形成鮮明反差。「中國政府一直控制著國內規模最大的100家企業,從而直接握有近50%的GDP。在中國10大公司榜單上,8家是國有企業。而在印度,10大公司中近半數屬於私人所有。」作家兼商人古爾恰蘭.達斯則認為,「中國的增長是以國家為中心的,印度的增長則是企業驅動的。由此導致的一個重要經濟後果是,中國的宏觀經濟增長表現奇好,卻沒有產生偉大的企業。」這也是印度不斷產生世界級私營公司的主要原因。目前,印度私有企業的產值已占到GDP的75%,成為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一些西方學者把印度經濟的成就歸結為其民主政體打下的良好制度基礎。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黃亞生是極少數推崇印度模式的中國學者。印度的批評者經常以印度效率低下為由,聲稱民主體制不利於經濟增長。對此,黃亞生認為,這並非民主的失敗,而是治理的失敗。達斯先生認為,給予創業活動更大空間是民主的固有本質,「印度企業擁有比中國企業更大的創新空間」。印度TATA汽車公司是發展中國家民族品牌崛起的成功個案。

推漲金價的傳奇基金

華爾街日報  2010年11月26日

創新舉措向大眾敞開了黃金投資的大門﹐並推動金價今年突破紀錄高點﹐呈現牛市行情﹐這一創新是一家知名度很低的黃金開採業行業團體在絕望中所採取的行動。

旨在推銷黃金的世界黃金協會(World Gold Council)當時正為生存而掙扎。全球金礦企業是其成員﹐它們因該協會不能遏制金價20年來的低迷走勢、以及無力為越來越多的黃金找到買家而苦惱。八年前﹐他們考慮從該協會撤資﹐若當時真這樣做﹐將實際上使這一協會停止運營。

世界黃金協會主席湯普森(Chris Thompson)指出﹐該協會需要擴大黃金買家的數量﹐尤其是在美國。在交易所買賣黃金這一想法已提了多年﹐但各種阻礙使其難以在美國付諸實施。

在那些黑暗的日子裡﹐世界黃金協會最終創新出的東西超出了它最大膽的想像──它2004年11月推出了性質為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的SPDR Gold Shares﹐該基金以它的交易代碼GLD而被大眾所知﹐目前已發展成為擁有567億美元資產的龐然大物。

根據研究機構理柏(Lipper Inc.)的說法﹐目前GLD是迄今發展最快的大型投資基金﹐而且是市場上最活躍的黃金交易商之一。它的出現幫助金價在近年內上漲了兩倍﹐本月升至紀錄新高。週三黃金在紐約商品期貨交易所(COMEX)的結算價下跌0.33%﹐報每盎司1,372.90美元。

作為全球最大的民間金條擁有機構﹐GLD每天吸收價值3,000萬美元的黃金﹐把它們儲存在倫敦一個金庫內。目前倫敦這一金庫儲藏的黃金數量相當於全球所有金礦約六個月的產量。

GLD的擁躉說﹐它使黃金市場民主化﹐為各種各樣的投資者直接涉足黃金舖平了道路。它有近100萬名投資者﹐其中包括普通散戶﹐像Northern Trust Corp.這樣的機構﹐以及約翰•鮑爾森(John Paulson)這樣億萬身家的對沖基金經理。

但持懷疑態度的人認為﹐如果黃金漲勢急速反轉﹐GLD可能將成為洪水猛獸。他們說﹐GLD的大量買盤已使金價猛漲﹐從而使市場和眾多小投資者面臨金價快速下跌的風險。規模較小的盲目跟風基金加劇了這種風險。

CPM Group的創始人克里斯蒂安(Jeffrey Christian)說﹐我們告訴客戶小心風險﹐因為真正的風險確實存在。該公司在黃金投資方面為全球主要投資者提供建議。

就在這種質疑情緒出現之際﹐ETF作為一個整體正在受到更嚴格的審視﹐有人擔心它們有可能造成市場扭曲。ETF受到廣泛歡迎﹐而且增長迅速﹐其涵蓋了股票、債券和硬資產﹐但這類基金使更多資金有可能進出原先流動性不強的市場。

GLD的股票在紐約證交所、東京、香港、新加坡和墨西哥城交易。每股代表1/10盎司的黃金。實際上﹐這使投資者有機會從出售整根金條所獲收入減去費用後剩下的那部分收益中獲利。在GLD增發新股前﹐它會吸納必要多的黃金以支持增發股票。當GLD股票的賣家多於買家時﹐該基金會拋售掉一些黃金。

在世界黃金協會幫助下創建的該基金﹐依賴於許多合作伙伴。它通過道富環球投資管理(State Street Global Advisors)來營銷﹐後者具備基金銷售專長。匯豐(HSBC PLC)負責儲存並保護金條。紐約銀行(Bank of New York Mellon Corp.)負責處理日常運營業務﹐比如計算該基金的資產淨值等。基金經理們說﹐儘管GLD的規模和涉及範圍很大﹐但運營起來卻相對簡單。以紐約銀行為例﹐大約只需十幾名員工來負責該基金的日常運營。

這使該基金成為所有參與者的搖錢樹。世界黃金協會為設立該基金花費1400萬美元﹐自成立之初到9月30日﹐共獲利約1.5億美元。收入是資產淨值的0.15%。道富銀行(State Street)也使用同樣條件﹐同期也獲得約1.5億美元利潤。如果GLD明年規模不變﹐那麼世界黃金協會和道富銀行將會獲利8000多萬美元。

世界黃金協會能獲得成功﹐很大程度是由於時機。由於擔心通貨膨脹﹐人們開始對黃金的興趣日漸濃厚﹐想把黃金作為躲避金融危機的避風港﹐這時﹐世界黃金協會成立了基金。自此﹐黃金價格一路飆升﹐從444.80美元漲了三倍多﹐11月9日達到歷史新高1,409.80美元(未扣除通脹因素)。

近期黃金價格上漲背後有很多因素﹐GLD僅是其中一個。美元穩步貶值﹐因此一些投資者買進黃金來對沖美元。開發新礦脈越來越難。金融危機過後﹐人們對經濟停滯感到懼怕﹐擔心政府應對經濟復蘇會造成通貨膨脹﹐因此黃金立刻大熱。

而GLD被廣泛認為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相對投資黃金期貨或購買金幣﹐購買基金股份更容易也更便宜。現在﹐GLD包攬了全球近1300公噸的黃金供應﹐使得市場更緊俏。GLD的影響為自己在黃金業贏得了擁護者。

Gold Fields Ltd首席執行長霍蘭德(Nick Holland)說﹐它讓黃金價格漲了﹐這很不錯。Gold Fields Ltd是一家大型礦業公司﹐也是世界黃金協會的成員。

計算GLD及其成員造成的影響遠不能達到精確的程度。但包括英國黃金礦業服務公司(GFMS Ltd.)分析師克里斯丁(Christian)和克拉普維克(Philip Klapwijk)在內的行業觀察人士預計﹐由於不斷遞增的需求﹐黃金ETF可能使每盎司黃金價格上漲了100到150美元左右。

也就是說﹐黃金ETF使今年黃金礦工生產出來的所有金條的總價值增加了90億美元。

許多投資者認為黃金還有很大的升值空間。但有些人擔心﹐在連續上漲十年後﹐總有一天會出現急劇逆轉。從GLD成立開始﹐黃金市場就沒有經受過嚴峻考驗﹔但出現了更小的黃金交易基金。

許多GLD投資者在黃金投資方面沒有經驗。世界黃金協會總經理圖森特(Jason Toussaint)說﹐60%到80%的GLD投資者以前從未買過黃金。沒人知道這些新手在金價急劇下滑時會作何反應。

如果GLD股東遭遇金價下滑時全體拋售﹐那麼該基金就需要拋售黃金進行彌補﹐可能會促使其他人拋售更多黃金而導致價格下跌加劇。由於GLD是在交易所進行交易﹐那麼任何拋售都會立即可見﹐這與一般的買賣黃金的不透明性不同。

美國聖母大學(University of Notre Dame)資產管理首席投資官馬爾帕斯(Scott Malpass)說﹐我們比剛開始的時候更關心這些問題了﹐情況隨時都會變化﹐來勢會很快。這所大學的資產管理部從2005年開始購買GLD股份﹐目前共投資了約7000萬美元。眼下﹐馬爾帕斯認為投資黃金的好處大於風險﹐該基金管理的不錯。

在GLD的規劃階段﹐全球金礦開採者們的野心都不大。

黃金價格剛剛開始從20年來的熊市蘇醒﹐許多公司還在極力保持盈虧平衡。投資黃金有很多障礙。購買難﹐儲存難﹐投保難。一些投資者選擇持有金礦公司的股票。

世界黃金協會長期以來將重點置於黃金首飾﹐黃金首飾佔需求的80%﹐但該行業深受經濟衰退的影響。在911恐怖襲擊後的2002年﹐黃金首飾的需求跌了11%。

黃金行業認識到﹐吸引投資者才是要走的路。世界黃金協會主席湯普森希望為協會找一個首席執行長﹐希望他能獲得美國投資者的信任﹐從而實現這一願景。他瞄準了伯頓(James Burton)﹐伯頓當時是加州公務員退休基金(California Public Employees' Retirement System﹐簡稱Calpers)負責人﹐Calpers是世界最大的機構投資者之一﹐但沒有直接的黃金投資。

2002年7月﹐伯頓飛往倫敦會見湯普森。伯頓充滿懷疑﹐但很好奇。他們的討論持續了12個小時──包括在談話期間已經打了一場高爾夫球﹐吃了兩回飯﹐喝了啤酒。湯普森描述了黃金市場的概況﹐還像推銷員一樣解釋了為何吸引個人投資者的時機已經成熟。最後﹐伯頓動心了。

2002年8月﹐已經離開Calpers的伯頓接手了這家黃金協會﹐隨即對該協會的108名員工裁員60%﹐並關閉了22家辦事處中的一半﹐開始著手打造今天的GLD。

這家黃金協會希望有一種產品可以讓普通投資者買入和拋出﹐就像是一只股票。問題在於讓股票追蹤金價的走勢﹐就很像是一只指數基金。最終的解決方案是成立一家信托機構充當GLD金條的法定所有人。

產品後來在澳大利亞和英國推出了﹐但在美國推出的時間要比該協會預料得晚。

礦業界支持這個想法﹐但擔心它可能會分散投資者對於金礦類股的需求。由於這將是第一只完全由一種實體商品支持的美國基金﹐監管機構還在試圖理解這種概念背後的機理。伯頓和湯普森說﹐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花費了數月時間試圖掌握有關該產品及黃金市場的情況。

這家黃金協會還得聘用各類參與者──信托公司、營銷人員和金庫保管員。這一過程也不是一帆風順的。

巴克萊(Barclays PLC)為這一項目開展了幾個月的工作﹐隨後退出﹐組建了同樣持有黃金的自己的基金iShares Gold Trust。巴克萊2009年6月將iShares交易所交易基金業務出售給了貝萊德(BlackRock)﹐自那以後它相對規模較小的黃金基金成為了一個強有力的競爭者。

對於這只基金將會獲得多大的成功﹐該協會也不確定。據監管部門的文件﹐它向瑞銀證券(UBS Securities)支付了400萬美元用以承銷首批230萬股GLD股票。瑞銀拒絕置評。

伯頓說﹐我當時覺得要說服人們購買這種證券化形式的黃金將需要進行更大力度的宣傳。

然而隨著 GLD開始發售﹐被抑制的投資者需求一下子釋放出來。三個交易日過後﹐這只基金的資產規模達到10億美元﹐僅僅兩年後就達到了100億美元。

道富交易所交易基金的負責人羅斯(Jim Ross)說﹐它的增長十分迅速。截至9月30日﹐該公司管理著120只交易所交易基金﹐只有SPDR S&P 500基金的規模比GLD大。羅斯說﹐老實說﹐它是我們第二成功的產品﹐這一事實仍然讓我覺得意外。

對GLD的中傷也早早地就有了。一些黃金投資者質疑該基金持有的黃金數量是否和它宣稱地一樣多﹐這最終促使該協會在其網站上公佈了獨立公司Inspectorate International Ltd.的審計報告。這家獨立公司每年對GLD在倫敦的金條數量進行兩次清點。

黃金投資界的一部分投資者還是更願意找到一個私人儲藏地。有些人希望可以迅速拿到金條﹐尤其是發生嚴重危機的時候。金庫保管公司正下調費用來吸引這類投資者。

競爭對手也在強調該基金可能面對的最糟糕的情況。總部設在倫敦的Hinde Capital旗下管理著一只黃金基金﹐該公司首席執行長戴維斯(Ben Davies)指出﹐GLD的金條沒有投保。根據招股書﹐如果這些黃金出現丟失、損壞、被盜或是被毀的情況﹐該信托基金也許沒有充足的賠償資源。

圖森特說﹐該協會認為匯豐的安全措施以及這家銀行的其他承保責任總額提供了保護。他說﹐這是我們首先選擇將黃金存放到金庫的全部原因。

儘管GLD取得了成功﹐可即便是那些涉足該基金的人也承認這種漲勢終將結束。道富的羅斯說﹐我們認為黃金不會一直漲下去﹐沒有哪一種投資會這樣。

Liam Pleven / Carolyn Cui

2010年11月25日

定期定值投資 獲利新思維

定期定值投資 獲利新思維

【經濟日報╱Buffettism】

相信幾乎所有的基金投資人都聽過定期定額的投資策略,也就是每個月選一天,從銀行帳戶中扣繳固定金額申購基金,例如設定每個月的16日買入3,000元的A基金和5,000元的B基金。採取這樣的投資策略,投資人可節省很多時間和精神。

事實上,就算花了時間研究如何投資基金,也未必有更好的報酬。我曾問過一個每天花一個小時研究基金投資的網友,他的研究成果在投資報酬率上如果換算成時薪,每個小時的所得是多少,他算了一下,沒跟我說答案,不過從此就只使用定期定額的投資策略了。

當然,願意嘗試自己找到最佳買點和最佳賣點的投資人,沒有人會阻止你去嘗試,只是我也建議你算一下自己在研究投資上的「時薪」到底值不值得。搞懂自己所要投資的東西是絕對應該的,但是想要找到最好的買賣時機,恐怕就不見得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事情了。

所以對於不知道買點和賣點的投資人來說,定期定額其實是一個不錯的方法,但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呢?或許大家也可以嘗試一下定期定值的策略。

我用買米來舉例。假設米價就像股價一樣每天有所波動,那麼應該怎麼買米比較好呢?定期定額的方式就是每天固定買一定金額的米,所以米很貴的時候也買100元(例如一斤50元,只能買兩斤),米很便宜的時候也買100元(例如一斤20元,可以買到五斤),而一年累積下來所花的成本就會趨近於這一年的平均米價。

但為什麼要在米很貴的時候買那麼多?而卻不在米很便宜的時候買多一點呢?所以就有人提出了定期定值的方式,也就是每天固定讓家中米的總價值增加100元,例如第一天米價一斤50元,只能買兩斤,此時家中米的總價值為100元。第二天米價跌到20元,而家中米的總價值應該要變成200元,但因為家中的兩斤米只剩下40元的價值,所以要買下160元的米才能讓總價值變成200元,因此第二天要買下八斤的米。

這個方法會讓你在米價便宜的時候多買一點,米價貴的時候少買一點,甚至還要賣出一點米才能讓家中米的總價值維持在預期的金額,而長久累積下來,買到米的平均價格就有機會比每天固定買100元的策略還要低(並不是絕對,可以思考一下如果米價不斷上漲的話,又會如何?)。

這樣的策略也可以運用在基金投資上,只是一般的共同基金只有定期定額和單筆買入兩種方式,因此定期定值如果要用在共同基金的話交易成本會很高,但對於像是台灣50這種跟股票一樣交易方式的ETF基金來說,就很適合。

若以台灣50上市開始到今年6月底,剛好滿七年的資料來驗證的話,設定每個月最後一個交易日的收盤價作為買入價格,則定期定額取得的平均價格為49.19元,而定期定值策略取得的平均價格則為44.36元。很明顯的,即使投資人只被動地投入資金,但使用不同的進場策略也會有高達一成的成本差異。

當然,採取這個策略會比較麻煩,也有其缺點,但一個由哈佛金融學院教授Michael E. Edleson所推薦的方法卻少為人知,我覺得很可惜,因此特地介紹給大家。而如果真的要詳細了解,建議閱讀該教授的學術研究論文或「Value Averaging」一書(中譯版書名為定期定值投資策略)。

2010年11月21日

【RSS】ETF Trends


這個網站算是相當知名的ETF部落格,但其實我個人並不是太欣賞。創辦人為Tom Lyndon,時常可以看到他在CNBC或是CNN Money講ETF的資訊,已經變成名嘴了,但其實這個部落格的文章都很淺顯,而且老實說,並沒有很讓人有所收穫的資訊,例如三不五時就寫一篇文章談ETF的幾大好處,然後過一兩個月又寫一次類似的文章這樣,或是分享一些新聞性或流行性話題的ETF,例如哪些ETF可以抗通膨、哪些ETF可以投資黃金,對於找主題性投資的人來說或許是很方便的資訊管道,但是如果採用「主題性投資」,很容易就會變成追逐流行,而買高、賣低,不斷賠錢了。

不過Tom Lyndon其實是很用心經營的,所以ETF相關的新資訊其實都可以透過這個Blog以最即時的速度取得,這是我到現在還訂閱這個Blog的主要原因,不然其實大多數的文章對我而言並沒有什麼參考性,其實ETF的初學者大概訂閱這個Blog的RSS一季左右,就可以知道為什麼我這麼說了,因為有很多話題是不斷重複的,而且寫得非常的淺,內容其實並沒有什麼幫助,大概就是讓你知道有這件事情,但是完全無法跟投資決策扯上關係,所以就把這個Blog當成ETF的新聞資訊站吧!每週大約50篇左右的文章量,其實是很多的。

不過如果不談文章,這個站的一些ETF的工具其實還挺好用的,例如我之前介紹過的ETF RESUMÉ @ ETF Trends

有興趣的人可以訂閱這個RSS:http://feeds.feedburner.com/etftrends-feed

2010年11月19日

如果全球湧向黃金

華爾街日報 2010年11月18日

上週二金價短暫突破了每盎司1,400美元﹐如果世界銀行(World Bank)行長的言論可以當作指南的話﹐投資者或許應該持續買入。

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Robert Zoellick)在《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上撰文說﹐世界需要新的貨幣體系以取代現有的美元本位制﹐他建議黃金應該是新體系中的一部分。

這不完全是呼籲回到金本位制。事實上﹐佐利克支持建立一個基於日圓、歐元、英鎊和人民幣等一攬子主要貨幣的新外匯儲備體系。但他將黃金納入其中﹐確實是個新聞。

如果想知道這對黃金市場可能意味著什麼﹐那就看看當前的形勢吧。

西方國家政府通常在其外匯儲備中持有大量金磚。根據世界黃金協會(World Gold Council)最近發佈的數據﹐美國72%的儲備為黃金﹐德國為67%﹐意大利和法國均為66%﹐荷蘭為56%。歐洲央行(ECB)儲備中的26%為金磚。

許多情況下﹐這是世界處於金本位制度時積累下來的黃金。

但在全球經濟中﹐西方國家處於下滑態勢﹐它們在全球經濟產出中佔有越來越小的份額。包括美國在內的多數西方國家都有非常龐大的經常項目赤字。

現在看看一路走強的亞洲國家吧。

截至9月份﹐印度的外匯儲備中僅有7.4%為黃金﹐印尼為3.5%﹐馬來西亞為1.4%。


那麼大國中國呢?僅有1.5%。

黃金在許多方面是可笑的。它既不實用又花哨俗氣﹐沒有什麼奧秘或魔力可言﹐不管黃金狂熱者告訴你什麼﹐它無非就是“錢”而已。

說句不好聽的﹐它作為貨幣的吸引力非常簡單。

但以上所說都不是。

黃金既不是美元、歐元、日圓、英鎊、也不是人民幣﹐黃金是一種“貨幣”﹐不受任何一個國家的控制﹐不能貶值﹐這使它成為了外匯儲備中有吸引力的成分。

如果世界的外匯儲備體系從以美元為主導轉變為以包括黃金在內一籃子貨幣為主導﹐那麼你可以想見所有主要央行都將買入黃金。

如果不斷崛起的亞洲大國將他們外匯儲備中的一小部分轉化為黃金﹐那會意味著什麼?想想數量吧。

中國的總體外匯儲備為2.65萬億美元﹐其3,400萬盎司黃金在外匯儲備中僅佔470億美元。如果中國希望將黃金持有量增至2,650億美元﹐使之佔外匯儲備的10%﹐以今天的價格計算﹐中國需要再購買1.55億盎司黃金。

在此背景下﹐全球黃金總供應量僅為每年1.29億盎司﹐金礦產出僅為8,500萬盎司。

而如果中國希望讓黃金在其外匯儲備中佔有25%的份額﹐相當於歐洲央行的黃金持有比重﹐那麼中國需要以今天的金價再購買4.4億盎司黃金。

這相當於全球所有黃金開採商未來五年的全部黃金產量。

這將使美國存放在肯塔基州諾克斯堡(Fort Knox)和其他存放處的2.62億盎司黃金相形見絀。

這種情況會發生嗎?顯然不會﹐沒有可能發生﹐但它顯示了亞洲央行任何小的調整﹐都將對黃金市場產生重大影響。

許多民間投資者通過購買金條﹐或是像SPDR金ETF(GLD)這樣的黃金基金來押注黃金。還有其他可能的選擇﹐一個是多次在此推薦的買入GLD的買入期權。買入期權可以通過任何一家經紀商買入﹐其押注金價上漲。

這讓你在不用太多資金的情況下押注金價上漲﹐也讓你得以進行槓桿式投機。

解釋:GLD的價格為136美元﹐但執行價為150美元的GLD買入期權的每股價格僅為10.60美元﹐期權在2012年1月前都有效。這將使你在未來14個月的任一時刻﹐都有權以150美元買入GLD的股票。

所以如果金價持續上漲﹐你就可以獲利了結﹐但如果金價下跌﹐你的損失也僅限於每股10.60美元。

請注意﹐期權交易實際上是每個期權單位為100股﹐成本為1,060美元﹐擁有一個期權單位你就有權買入100股GLD股票。請注意﹐槓桿也有價格。如果GLD沒有及時升至150美元上方﹐那麼你為購買期權所投入的錢將血本無歸﹐所以人們應該對期權只進行較小的押注﹐它們不像股票﹐也不像共同基金。

Brett Arends

2010年11月18日

美元匯款 變快變便宜

【經濟日報╱記者夏淑賢/台北報導】
兆豐銀行美元清算業務預定11月底開始試營運,12月6日正式開辦,屆時國人在台灣的銀行間辦理美元匯款,不僅無時差,成本也可降低。


兆豐銀指出,美元清算業務上路後,民眾、企業每筆境內美元匯款,約可省下15美元(約新台幣450元)手續費成本,同時匯款可以當日即時、無時差,可降低匯兌風險與避免損失利息。而且當有需要查詢匯兌過程時,查詢也更為便利、低成本。

此外,美元票券市場也將開始運作,企業籌措美元資金管道將可增加,可望比貸款成本便宜。初期美元票券最長可能以30天期為主。

兆豐銀美元清算業務開始後,對一般民眾來說,會產生差異,僅限國內銀行間匯款,比方把美元從兆豐銀帳戶轉到台銀帳戶,可以少掉過去要轉到兩家銀行紐約分行的清算程序,因此匯款速度將快的多。但倘若民眾把國內銀行帳戶的美元,轉匯到海外銀行帳戶,就沒有差別。

兆豐銀行前年9月獲中央銀行遴選擔任國內唯一美元清算銀行,今年8月完成美元清算銀行營業計畫書,送交央行審理,票券商也積極準備發行美元票券,預定11月底開始測試,12月6日上路。

兆豐銀行指出,美元清算業務上路後,除了國內美元短期票券、商業本票等金融商品發行可同步開始外,證交所規劃引進外國企業來台第一上市以美元交易,也將因兆豐銀美元清算業務上路,達到提升時效、降低成本與匯兌風險等三重利益。另外,兆豐銀已經是人民幣現鈔拋補銀行,未來也規劃爭取擔任國內人民幣清算行,未來美元及人民幣在同一平台清算運作,節省全體國銀成本,對兆豐銀更是雙重利多。

另外,證交所規劃引進外國企業來台第一上市以美元交易,以及美元計價國際板債券的還本付息等作業,都將因兆豐銀美元清算業務開跑,得以提高時效、降低成本。

投資大亨們的最新投資組合是什麼?

週一投資界的一些大亨披露了他們的持股情況﹐其中有些情況讓人有點意外。

管理資產規模超過1億美元資產的許多投資者每個季度都須披露包括股票在內的某些類型證券的持有情況﹐披露時間是在當季結束後的45天內。

多數對沖基金經理和其他投資者直到最後一刻才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呈送文件﹐披露截至9月30日的季度證券持有情況。

這些所謂的13-F披露讓公眾瞭解了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和約翰•保爾森(John Paulson)等主要基金經理最新的投資組合情況。這些情況對於普通投資大眾來說猶如風向標﹐讓他們知道某一領域或大型公司受到密切關注的數據已經改變了路線。

約翰•保爾森

對沖基金經理約翰•保爾森對美國金融服務業股票持有量下降﹐本次報告不再持有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 Group Inc.)股票﹐並減持了花旗集團(Citigroup Inc.)、 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 Corp.)和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 & Co.)等金融企業的股票。

保爾森在他呈送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最新報告中﹐沒有提及此前報告的110萬股高盛股票。該報告顯示﹐他持有的花旗集團股票從5.07億股降至4.24億股﹐美國銀行股票從1.68億股降至1.38億股﹐摩根大通股票從2,570萬股降至2,370萬股。保爾森的公司名為Paulson & Co.。

-- Brendan Conway


沃倫•巴菲特

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Berkshire Hathaway Inc.)第三季度持有價值5,200萬美元的紐約銀行梅隆(New York Mellon Corp.)股票﹐同時減持或不再持有其他幾家公司股票。

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出售了家得寶(Home Depot Inc.)、 CarMax Inc.、Iron Mountain Inc.、 NRG Energy Inc.和垃圾搬運公司Republic Services Inc.的所有股票。

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還減持了Comcast Corp.、Ingersoll-Rand PLC、 Nalco Holding Co.、耐克(Nike Inc.)和Fiserv Inc.的股票。幾年來Comcast和耐克股票一直存在於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投資組合中﹐而Fiserv的頭寸則是三個月前首次披露的。在第二季度末﹐除耐克以外﹐幾乎所有公司的價值都不到2.50億美元。

-- Erik Holm


喬治•索羅斯

在第三季度﹐億萬富翁投資大師索羅斯的對沖基金增持了藍籌股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 Inc.)和孟山都公司(Monsanto)。

索羅斯曾說黃金是終極泡沫﹐他將對黃金交易所交易基金標普存托憑證黃金信托(SPDR Gold Trust)的直接持股減少了50.13萬股﹐目前持有470萬股。

索羅斯旗下對沖基金同時也披露﹐在第三季度末增持製藥公司Dendreon Corp.180萬股﹐價值7480萬美元。

-- Brett Philbin


大衛•艾因霍恩

由對沖基金經理艾因霍恩負責的Greenlight Capital Inc.在第三季度增持蘋果公司(Apple Inc.)52.5萬股﹐還增持了Broadridge Financial Solutions、Ingram Micro Inc.和半導體解決方案服務商Verigy Ltd的股票。

呈交文件顯示﹐Greenlight同時增持的還有海上鑽井公司Ensco PLC、抵押銀行業務公司NVR Inc.、Symmetricom Inc.和再保險公司Transatlantic Holdings Inc.。

-- Amy Or


卡爾•伊坎

億萬富翁投資者伊坎披露﹐他增持了玩具製造商美泰公司(Mattel Inc.)和建築產品生產商Masco Corp.的股票。

伊坎以其激進立場和與董事會的交鋒而聞名﹐他在遞交的13-F文件中說﹐他增持美泰243萬股﹐增持Masco 502萬股﹐這兩家公司都依賴於美國消費者的支出。

但同時他還披露﹐截至9月30日﹐他已不再持有快餐連鎖店Wendy's/Arby's Group Inc.和雅虎公司(Yahoo Inc.)這兩家更引人注目公司的股票。

-- David Benoit


比爾•阿克曼

從監管文件上看﹐激進投資者阿克曼所在的Pershing Square Capital Management在第三季度不再持有百勝餐飲集團(Yum Brands Inc.)的股票。百勝旗下擁有肯德基(KFC)、必勝客(Pizza Hut)和Taco Bell。

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報告中﹐阿克曼還透露在第三季度減持了卡夫食品(Kraft Foods Inc.)和Target Corp.的股票。

阿克曼是一位經常持有大額股份的激進投資者。他在上個月公佈持有J.C. Penney Co.的16.5%股份。

他還公佈持有Fortune Brands Inc. 11%的股份﹐因為他認為該公司股票估值過低。

-- Amy Or

2010年11月16日

巴菲特2010年第四季度完全持股名單

2010年11月16日 00:21

新浪財經訊 “股神”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哈薩韋公司(Berkshire Hathaway)剛剛披露了截至2010年9月30日的最新持股名單。這是我們能夠獲得的巴菲特最新的持股數據,盡管個別持倉9月底以來可能略有變化。這一次披露的主要倉位變化是新買進了紐約梅隆銀行,似乎已經將家得寶、CarMax、Iron Mountain、NRG Energy和Republic Services完全平倉。另外還增持了強生和富國銀行,減持了Comcast、英格索蘭、Nalco Holding、耐克、Fiserv和穆迪。下列名單是按照公司名字母順序排列的。

美國運通(American Express)(AXP) 超過1.516億股,與上一季度相同。

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BAC) 500萬股,與上一季度相同。

紐約梅隆銀行(Bank of New York Mellon)(BK) 這是一個新頭寸,持股數量為199.2759萬股。

Becton Dickinson(BDX) 188.9萬股,與上一季度相同。此前曾連續增持至當前股數。

可口可樂(Coca Cola)(KO) 剛好2億股,與上一季度相同。

Comcast(CMCSA) 這是一個被減持的頭寸,几乎被徹底斬倉,披露持股數僅為18.6897萬股,而上一季度為1200萬股。

Comdisco Holdings(CDCO) 大約150萬股,與上一季度相同。

康菲石油(ConocoPhillips)(COP) 大約2910萬股,與上一季度相同。此前曾連續減持至當前股數。

好市多(Costco Wholesale)(COST) 433.3363萬股,與上一季度相同。在此之前曾有減持動作。

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XOM) 42.18萬股,與上一季度相同,不過最初買進時持股數曾高達127.6萬股。

Fiserv(FISV) 減持至391萬多股,上一季度剛建倉時為440萬股。

Gannett(GCI) 174萬股,與上一季度相同。此前有連續減持的動作。

通用電氣(General Electric)(GE) 777.7萬股,與上一季度相同,但沒有包括2008年年底的巨額優先股投資在內。

葛蘭素史克(GlaxoSmithKline PLC)(GSK) 151萬股,與上一季度相同。

CarMax(KMX) 伯克希爾沒有披露CarMax的持股情況,上一季度為772.59萬股。可視為一個已平倉頭寸。

高盛(Goldman Sachs)(GS) 高盛不在名單上,因為伯克希爾持有的並非高盛普通股,而是優先股和認股權證。巴菲特說他依然持有這些優先股和認股權證。不過有消息稱,高盛打算償還巴菲特的貸款,但由於針對接受TARP銀行的償債和派息規定,高盛一直未能如願。

英格索蘭(Ingersoll-Rand)(IR) 大幅減持至63.66萬股,上一季度為563.6萬股,一年多之前為778萬股。

強生(Johnson & Johnson)(JNJ) 增持至4262萬股,上一季度為4130萬股。這已是巴菲特連續增持強生,不過仍低於2008年最高峰時期的6200萬股。

卡夫食品(Kraft Foods)(KFT) 1.0521億股,與上一季度相同。此前有減持動作,在巴菲特批評卡夫收購吉百利交易前為1.38億股。

Lowe's Companies(LOW) 650萬股,與上一季度相同。

M&T Bank(MTB) 536.3萬股,與上一季度相同。此前曾有減持動作。

穆迪(Moody's)(MCO) 減持至2887萬股,上一季度為3078.3萬股。此前巴菲特曾連續減持穆迪。

Nalco Holding(NLC) 減持至614.23萬股,上一季度為915萬股。

雀巢(Nestle)美國存托憑證(ADR) 340萬股,與上一季度相同。

耐克(Nike)(NKE)減持至364.2929萬股,上一季度為764.1萬股。

寶潔(Procter & Gamble)(PG) 增持至超過7670萬股,上一季度為7007.1萬股,前兩季度為7831.7萬股,再往前兩個季度分別為8750萬股和9630萬股。

哈雷戴維森(Harley-Davidson)(HOG) 不在披露名單上,原因也是所持並非普通股,但巴菲特仍可能持有其優先股和認股權證。

家得寶(Home Depot)(HD) 平倉,上一季度持有275.7萬股。

Republic Services(RSG) 平倉,上一季度為1082.7萬股。

NRG Energy(NRG) 平倉,上一季度為600萬股。

Iron Mountain(IRM) 此前兩個季度曾連續增持,但這次沒有出現在披露名單中,上一季度為800萬股。

賽諾菲-安萬特(Sanofi Aventis)(SNY) 406.3萬股,與上一季度相同。

Torchmark(TMK) 大約282萬股,與上一季度相同。

US Bancorp(USB) 大約6900萬股,與上一季度相同。

USG Corp(USG) 1707.2萬股,與上一季度相同。

United Parcel Service(UPS) 142.9萬股,與上一季度相同。

沃爾瑪(Wal-Mart Stores)(WMT) 略超3900萬股,與上一季度相同,不過此前曾連續增持。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WPO) 超過172萬股,與上一季度相同。

富國銀行(Wells Fargo)(WFC) 增持至3.364億股,上一季度約為3.25億股,此前幾個季度曾連續增持。

Wesco Financial(WSC) 570.3萬股。這一頭寸几乎無關緊要,因為巴菲特和芒格已經表示出興趣平價收購公司剩餘股份。(誠之)




波克夏 增持嬌生、富國銀

【經濟日報╱編譯何信彰/綜合外電】 2010.11.17 02:53 am

「股神」巴菲特掌舵的投資公司波克夏(Berkshire Hathaway)第三季投資組合新增紐約梅隆銀行(BNY Mellon),並加碼嬌生(J&J)和富國銀行(Wells Fargo)持股,同時減碼或出清部分工業及消費產品類股。

根據波克夏15日的申報資料,上季已全數出脫五家公司的持股,包括家得寶(Home Depot)、汽車零售商CarMax、資訊管理業者Iron Mountain、NRG能源,以及垃圾處理公司Republic Services。

上述持股占波克夏投資組合的比重不高,五家持股在第二季末的總值約為8.6億美元。許多追隨波克夏持股的人一直認為,這些股票可能是由波克夏另一位投資經理人辛普森(Lou Simpson)所挑選。

果真如此,那這份申報資料顯示波克夏正在調整「後辛普森」時代的持股。辛普森準備在年底退休,巴非特10月時宣布將由康姆斯(Todd Combs)接手部分的投資水位。

波克夏上季減持的股票包括寶鹼、耐吉(Nike)、康凱斯特(Comcast) 、穆迪(Moody's)、Ingersoll-Rand、Nalco控股和Fiserv 等七家公司。耐吉和Comcast已在波克夏持股名單中達數年之久;不過,Fiserv是波克夏三個月前揭露持投時前才首見納入的公司。

對巴菲特投資歷頗有研究的美國大學Kogod商學院務助理教授馬丁說:「這個時間點很有趣,剛好是辛普森要離開、新人(康姆斯)要加入的候時。」

波克夏第三季共減持或出清了12家公司的股票,相較之下,增加持股的標的只有富國銀行和嬌生兩家。

波克夏把富國銀行持股提高5%至3.36億股,以15日收盤價計算,加計新股後的富國持股共值93億美元,已是波克夏最大持股之一。

波克夏還把嬌生持股增加3%至4,260萬股,根據15日收盤價,這部分持股值27億美元。

波克夏第三季共買入6.11億美元的股票,並賣出18.2億美元的持股。

管理超過1億美元以上資金的經理人必須在每季結束後45日內向美國證管會(SEC)揭露持股。包括波克夏在內的許多公司往往會等到最後一刻才進行申報。由於9月30日之後的45天適逢周日,因此第三季的申報截止期限落在11月15日。


【2010/11/17 經濟日報】

【RSS】The Stock Wizards

這個Blog主要針對的是小型股,包括Penny stock、粉紅單市場、OTC市場、OTCBB市場等。以上面截圖的文章為例,就是提供目前最熱門的十檔panny stock的資訊,以技術分析為主,例如:

BLOKA — Blockbuster, Inc.

Is Blockbuster ready to make another surge higher?  The stock has traded above the 20-day moving average for the last five trading days, and now it could be ready to breakout and make new short-term highs.

TSW will be watching the .21 cent resistance area but more importantly will be looking for Blockbuster to challenge the 50-day moving average at .24 cents this coming week. The breakout above the 50-day moving average can produce some big momentum runs. TSW will be monitoring this event very closely.

對這些Penny Stock有興趣的投資人,可以考慮訂閱這個Blog的RSS:http://thestockwizards.net/feed/

2010年11月11日

【RSS】Dividends Value


這個網站我曾經介紹過,不過也值得我再介紹一次,並推薦大家訂閱這個Blog的RSS。顧名思義,這個Blog就是以高股息股票為主題,股息當然並不必然是成功投資的主要條件,但是有許多價值型投資人是相當注重股息的,一來是這才是真正的投資報酬,畢竟如果只想賺取資本利得(價差),其實很容易陷入追求股價的走火入魔,再來是股息的持續成長往往就意味著企業的體質維持健全,而股息再投入在經歷過長時間的複利效果之後也往往能帶給投資人相當好的投資報酬。

這個Blog的文章主要可以分成兩大類,一大類是整理出一些高股息個股的清單,例如這篇文章:「10 Dividend Stocks Delivering A Quick Payback」,而另一大類則是針對一些高股息個股進行分析,並給五星級評等,例如這篇文章:「AT&T Inc. (T) Dividend Stock Analysis」。以下則是今年度的一些個股分析文章,黃色部份則是我有在關注的個股,而大家也可以看到這個Blog所給的星級評等,例如AT&T就是5-Star。


接下來介紹一下怎麼閱讀這個Blog的分析報告:
作者會先簡介一下這家公司,然後用四個指標去判斷這家公司的股價是不是處於合理價位,包 括:
  1. 平均高殖利率股價:例如過去五年平均殖利率為2.5%,而目前每股配息$1.0,那麼算出來的合理股價就是$40。
  2. 20年貼現現金流股價:計算這個值需要年度EPS、年度美股配息以及本益比。
  3. 平均本益比:例如過去五年平均本益比為12倍,現在EPS為$3.8,那麼合理股價則是$45.6。
  4. 葛拉漢常數:葛拉漢認為合理的本益比為15倍,合理的股價淨值比為1.5,而兩者相乘等於22.5稱為葛拉漢常數。如果本益比10倍,但股價淨值比為2.0,兩者相乘等於20,還小於22.5,那麼這檔個股則低於合理股價。一般計算則以EPS和每股有形資產帳面價值(tangible book value)來計算,例如EPS為$6.8,每股有形資產帳面價值為$12.5,那麼合理股價的計算方是就是6.8 X 12.5 X 22.5再開根號,約等於$43.73。
而在股價是否合理的判斷中,AT&T在1.和3.兩項都低於合理股價,因此得到一顆星。

第二部份則有六個評判準則:
  1. 自由現金流配發率
  2. 資產負債比
  3. 關鍵指標
  4. 股息成長率
  5. 連續配息成長年數
  6. 最近四年股息滾動超過15%
AT&T因為自由現金流配發率少於60%而且過去十年沒有負的現金流而獲得一顆星。資產負債比維持在45%以下也又獲得一顆星,而四個關鍵指標中有兩個指標情況不錯,又讓AT&T獲得一顆星,因此第二部份就獲得了三顆星,累計有四顆星。而AT&T從1984年開始已經連續27年的配息成長。

而第三部份則是拿配息收入和貨幣市場帳戶的收入作比較,可以想像成殖利率與定存麗綠的比較,而持有AT&T的收益比貨幣市場還好,所以又拿到一顆星,累積起來總共五顆星,因此AT&T的評等為5-Star。

對這個Blog有興趣的投資人,可以考慮訂閱這個RSS:http://dividendsvalue.com/feed/

2010年11月9日

巴菲特滿手現金 伺機找大目標收購

電子時報  2010/11/08  蕭菁菁

投資大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掌管的波克夏(Berkshire Hathaway)現金上升至2年多以來最高紀錄,成為波克夏展開另一個巨無霸購併案的強力後盾。

波克夏5日發布消息指出,第3季(9月底為止)波克夏持有的現金增加28%至345億美元,是2008年第1季以來最高水準。2009年底時,波克夏現金達306億美元,6週後該公司宣布以265億美元現金和股票交換收購鐵路公司Burlington Northern Santa Fe Corp.。

根據波克夏上週發布的財報,受惠於股票市場上漲,第3季該公司股票持股價值大增5.4%至576億美元,營收受經濟復甦的提振成長21%。Burlington Northern當季營收439億美元,比2009年同期增加22%。

高齡80的巴菲特曾透露是個專找大目標的獵人,他買下波克夏40多年以來,透過不斷的收購將波克夏從紡織廠轉型成擁有保險、電動車、消費商品等事業的巨型控股公司。

「巴菲特主義:波克夏傳奇股東會的第一手觀察」(Pilgrimage to Warren Buffett’s Omaha)作者,同時也是對沖基金創辦人Ram partners Jeff Matthews表示,巴菲特手中握有340億美元,意味著他可以繼續再「打獵」,Burlington Northern是波克夏有史以來最大購併交易,現在,巴菲特有足夠的現金,已經可以再尋找另1個大標的。

巴菲特在信用危機期間的金融交易合約終結,也將貢獻波克夏鉅額現金,波克夏在2009年初斥資30億瑞士法郎認購瑞士再保(Swiss Reinsurance)債券,瑞士再保同意在2011年1月償還,估計波克夏將可得到13億美元的報酬。

受到美元貶值造成股票市場衍生商品損失的影響,第3季波克夏淨利下滑7.7%至29.9億美元。淨值(資產減去負債)達1,497億美元。

2010年11月8日

巴倫周刊:樂觀前景下的謹慎

最新一期的美國《巴倫周刊》雜誌於2010年10月30日正式出刊,本期封面文章標題為“樂觀前景下的謹慎”。 文章公佈了該刊每年春秋兩季舉行的,對美國投資理財經理們判斷市場前景的調查結果。 文章認為,經理們看好經濟走勢和股票的投資價值,但不認為科技領域有好的表現。 他們對國會也無信心。

《巴倫周刊》雜誌2010年11月1日刊封面圖片

今秋華爾街的亂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有過之而無不及。 9、10月雖已成為股市史上最糟的月份,但人氣在聚攏,投機勢頭上升。 與過去一味下跌情形不同的是,自8月31日以來的反彈力度,把道指和標普500指數都推升了12%,而以科技股為主的納斯達克綜合指數甚至飆升18 %。

令股市大漲的原因是企業發布的強勁盈利公告,價值被低估的股票,但可能更有利的是美聯儲會兌現為金融系統再次注資,以避免二次衰退的承諾。 難怪理財經理們近日比6個月前表現的更牛氣,對經濟會不久回到正軌也更有信心。

接受本刊秋季Big  Money調查的60%的專業投資者稱,他們對到明年6月前的市場前景持樂觀看法,而6個月前的比例為46%。 隨著今春調查結果給出的38%的中立陣營萎縮至當前的25%,其中大多數加入牛市陣營。 而熊市觀點派的比例略有縮減,從春季調查的16%降至調查前的15%。

一些理財經理表示,經濟的強勢支持了有希望的市場前景。 他們認為是貨幣政策奏效,並預測道指年底可達11500點,明年中會衝至12600點。 他們認為,人們只會抱怨形勢熱的還不夠快,否認經濟會出現二次探底,進入再次衰退。

政府上週五公告,三季度GDP年增速達2%,高於上年同期的1.6%和二季度的1.7%。 有部份理財經理認為當前是處在一個雖有些緩慢,但確是經典的複蘇過程中。

參與調查的牛市派平均認為道指今年還會上漲1%,到明年6月前繼續升6%,達11768點。 他們還預測標普500指數在年底前會繼續升1.3%,到明年中期前大漲7%,達1263點。 但他們預計納斯達克在今年的剩餘時間內不會有任何表現,預測納指在明年中期會在當前水平上繼續漲2%,達2553點。

以預測的今年79.6美元盈利水平預估,標普500指數的動態市盈率在15倍以下,以參與調查者大多數認為明年可達91.11美元的水平判斷,明年的動態市盈率為13倍。 他們認為估值合理。 只要利率處於低位和企業盈利保持增長,市盈率,特別是在新興市場有更高經營比例的企業的市盈率可能還將繼續增加。

僅10%的參與調查者認為當前股市估值過高,而53%認為被低估。 80%以上預計自己在未來的6-12個月內會處於淨買入期,比例高於今春調查的77%。

一些理財經理認為,以史上的市盈率水平觀察,當前股市的價值的確被低估了。 他們稱現階段採用20倍市盈率的規則是合適的,因通脹水平僅處於1.1%的低位,故市場還有上升空間。

另一些認為道指能在明年中期升至12750點的經理,力荐大股本、分紅比例高和在海外市場盈利比重高一類企業的股票。 面對國債市場過度投資,股市投資不足的狀況,這些專家預計投資者的行為不久會出現轉折,因在目前的風險與回報關係上更傾向於股市。

在被訪的理財經理中,有62%認為股票在未來6-12個月內將是表現最好的一類資產,而僅15%認為貴金屬是這類資產,另外13%認為是另一些期貨品種。

因受新一輪定量寬鬆貨幣政策(quantitativeeasing)的預期影響,幾乎所有期貨品種都已反彈。 60%以上的被訪經理預計期貨價格在未來數月內仍將繼續上漲,認為下跌者寥寥無幾。

經理們懷疑金價會反彈。 其價格在去年已上漲31%,每盎司達1340美元,並在上月創下1381.15美元的記錄。 一些人雖對金價暴漲吃驚,但認為黃金和其他期貨品種未來一段時間內不再會表現出眾。 另一些專家的看法是,金價暴漲反映出華府政策失調和公共政策失敗。 若國會能眾志成城,金價必定會暴跌。

當經濟前景處在極不確定時,國債自然成為厭惡風險者的避難所。 但在股市出現大幅反彈後,仍看好債市者寥寥無幾。 近75%的被訪經理認為債券的牛市已在泡沫階段,而74%預計債券基金的恐慌要未來數月後才會結束。

美國股市規模雖相當大,但在經歷今年有6個月資金淨流出的局面後,這股勢頭可能已終止。 70%的被訪經理預計投資者會在未來6個月中再把資金注入股市,但也不會出現會把股價大幅推升的巨量資金。 部分原因是美國股市在與新興經濟體的股市進行競爭。 僅27%的被訪經理認為在未來6-12個月中,美國股市是全球表現最好的,比例低於今春調查後的44%。 有15%的經理認為中國股市將引領全球市場,另外,分別有14%、9%和28%認為巴西、印度和其他新興市場會更好。

以上看法並不令人吃驚,新興市場去年反彈力度達到近70%,此後繼續攀升,而同期的標普500指數僅為24%。 發展國家今明兩年的經濟增長會超過歐美。

有30%參與調查的經理認為,支撐股市在未來數月內繼續上漲的動力還來自於就業形勢的改善,而29%認為一系列獲得改善的相關經濟數據也是股市的助漲因素。 另有17%認為共和黨週二獲得的中期選舉的重大勝利將是引發股市繼續上行的又一因素。 有70%認為共和黨將重獲眾議院的控制權,而僅14%認為共和黨能在參眾兩院同時贏得多數席位。

許多理財經理認為美聯儲應對當今市況的舉措恰如其分,61%認同其實施的政策。 其中一些人表示,經濟仍疲軟,因此需要非傳統的協助和低利率措施。

但也有人認為,美聯儲試圖抗拒經濟和商業循環期的時間。 定量寬鬆政策不能讓形勢舒緩,反而會帶來長期負面影響。 另有人認為,只有美聯儲在拯救經濟中表現得體,而國會是碌碌無為。

然而,國會不作為可能還是件好事。 83%參與調查的經理認為,新一輪經濟刺激計劃不再是個好主意,儘管仍有34%預計國會可能還將授權新的刺激計劃。 反對者稱,美國人在前15年內以藉債方式過度消費,造成的奢華讓前人恥笑。 國會考慮的政策仍在強調以藉債刺激消費。 這是瘋狂的,有智力缺陷的想法。 他們應側重解決導緻美國經濟落入今天這種窘境的結構性問題。

無論今後經濟是否有變,專業理財經理們仍須各顯其能。 有80%表示,今年,他們個人的投資組合的表現會強於標普500指數,但僅77%能讓客戶的投資組合跑贏大勢。 因此,希望此次對專業人士的最新調查結果能有助於所有投資者找到財富增值的更佳方法。 (皖東)

量化寬鬆Q&A 股匯房市怕成泡沬

【經濟日報╱許玉君/整理】 2010.11.05 08:51 am

Q:什麼叫做「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

A:貨幣政策制定者(例如美國聯準會、中央銀行),控制銀行體系的資金「數量」,保證市場資金維持寬鬆。「量化」是指定期固定釋出一定數量的資金,以美國這次的新量化寬鬆貨幣措施為例,將在八個月內再收購6,000億美元公債,平均每月購入750億美元,等於每月聯準會都會釋出750億美元的資金到市場。

Q:什麼國家首先採取量化寬鬆政策?

A:日本。各國央行寬鬆貨幣政策一般有兩種做法,一是降低利率;二是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增加貨幣供應。以前各國央行最常控制利率,但當利率已降無可降時,例如日本利率已降至零利率,就只能選擇第二種作法,向市場釋金。

Q:美國為何要採取新一波的「量化寬鬆」?

A:金融海嘯發生後,美國曾推出第一波高達1.25兆美元的量化寬鬆政策,實施期間從去年3月到今年3月;但今年3月屆期後未退場,並陸續小額進場,到今年底為止共推出近1.8兆美元的量化寬鬆。由於失業率近10%、通貨膨脹率則走低,顯示景氣復甦緩慢,促使Fed實施第二波量化寬鬆,挹注更多資金。

Q:「量化寬鬆」效果如何?

A:淺白來講,量化寬鬆雖不是直接印鈔票,但因為聯準會收購公債的錢,是以擴張資產負債表而來,因而多數經濟學家認為,這種做法幾乎等於印鈔票。

美國聯準會透過不斷在市場釋金,刺激民眾消費,以避免真正發生經濟二度衰退帶來的通貨緊縮問題。

因為量化寬鬆是在市場釋出大量資金,以紓緩經濟衰退的影響,結果就是造成市場上美元資金太多。當市場資金供給遠大於需求時,美元貶值是無法避免的趨勢,加上國際市場交易都以美元報價,也會帶動原物料價格上漲。

Q:量化寬鬆對他國影響?

A:美國聯準會釋金,市場充斥低利的美元,追求報酬的資金會流向各種可以炒作的標的物,造成物價、房價大漲,「吹」生資產泡沫。

貨幣大戰也可能愈演愈烈,預期未來一年內美元將繼續走弱,部分新興國家的央行早已展開干預匯市措施,未來捍衛匯率將會更辛苦。

資產泡沫加上弱勢美元,使亞洲國家面臨物價跟匯率兩難取捨,貨幣升值可減緩通膨壓力,但會損及出口競爭力;不升值,又難以抵擋通膨壓力。

Q:可能導致的結果?

A:美國啟動第二波寬鬆量化政策,弱勢美元的走向會更明顯,造成更多熱錢湧入亞洲、拉丁美洲等新興國家,這些國家將面臨匯率波動、通膨壓力和資產泡沫等三大課題。

Q:對台灣的影響為何?

A:熱錢也湧入台灣,造成新台幣匯率大升(但央行積極阻升)、房價、股市大漲等後遺症。但學者認為,台灣的資產市場應不致全面泡沫化,但會呈「M型化發展」,精華區土地與商業辦公大樓會大漲,但只有有錢人和大企業才有能力進駐,市井小民無法在精華區從事經濟活動。

資料來源:中研院院士管中閔、經建會主委劉憶如、政大金融系教授朱浩民、台灣經濟研究院第六所所長楊家彥、聯合報

【2010/11/05 經濟日報】

2010年11月6日

【RSS】Closing Bell

前面介紹的是開盤前看的資訊,現在則介紹一下收盤看看的資訊:

Wall Street Breakfast是Seeking Alpha的成員之一,而Closing Bell則是BloggingStocks的成員之一,這兩個剛好就是美國股市主要的部落格群組。其實如果只是要看收盤的指數情況,大可不必這麼麻煩還訂閱一個RSS,但這個Blog當然有比較特別的地方,尤其是當你不知道某支個股為什麼漲或為什麼跌的時候,有時候可以從這裡獲得一些推測的原因。

這就是這個部落格的文章,最上面會先整理一下三大指數當天的行情,然後會附上一些重要資訊的連結,這邊顯示的是下個禮拜道瓊成份股要公佈財報的細節,可以點選連過去看分析師對這些個股的財報預期是如何,此外,第二個連結則是一些分析師對個股調整評等的整理。

接下來就是一些重量級個股的資訊了,像是BAC在財報公佈後短暫上揚,但是因為對銀行的管控將會更嚴格,所以盤中開始下跌,到收盤反而跌了將近一成。而BP則是因為短期投資人獲利了結再加上擔心防漏油措施會失效,因此而下跌了4%。C也是財報公佈比預期還要好,但是因為金融改革法案可能會對銀行有更嚴格的控管而影響獲利,所以跟BAC一樣也大跌。

所以如果早上一醒來發現自己的持股莫名其妙跌了,或是怎麼財報那麼好,卻跌得那麼慘,就可以來看看這個Blog,但要注意,有許多看法都只是推測,或是預期市場是怎麼反應,而並不見得真的是Blog所說的那樣。有時候行情的走向,會完全不知道為什麼,這也是時常發生的事情,然後就會看到不同的媒體有不同的解讀。

這個Blog發表文章大約是在五點左右,也就是收盤後一個小時,而台灣的投資人此時還在睡覺,但訂閱這個Blog的RSS有個好處就是可以一早起來,看RSS就可以大概瞭解昨晚睡覺的時候美股市場發生了哪些事情。

對這個收盤後資訊的RSS有興趣的人,可以用這個網址訂閱:http://www.bloggingstocks.com/bloggers/jon-ogg/rss.xml

2010年11月5日

美聯儲啟動6000億美元定量寬鬆政策(FOMC聲明全文)

2010年11月04日 01:18

經濟觀察網 記者 何曉鶴 北京時間11月4日凌晨,在為期兩天的政策制定會議閉幕以後,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以下簡稱“FOMC”)發布了利率政策聲明,聲明全文如下:

自FOMC9月份政策制定會議以來所收到的信息確認表明,産出和就業繼續以緩慢的步伐復甦。家庭開支正在逐步增長,但較高的失業率、溫和的個人收入增長速度、下滑中的家庭財富以及緊縮的信貸狀況仍舊令家庭開支受到限制。公司在設備和軟件方面的支出正在增長,但增長速度不及今年早些時候;非居住房屋方面的投資繼續表現疲弱,雇主仍舊不願聘用更多員工,新屋開工率則仍舊保持在受抑制的水平。更長期通脹預期一直都保持穩定,但最近幾個季度以來,用于衡量基底通貨膨脹的各項指標一直都處於下行趨勢中。

FOMC正依據其法定使命來尋求培育最大程度上的就業和物價穩定性。目前而言,失業率正處於較高水平;與FOMC判定為在更長期內符合其雙重使命的水平相比,用于衡量基底通貨膨脹的各項指標在某種程度上處於較低水平。雖然FOMC預計資源利用率將在物價穩定的環境下逐步恢復較高水平,但朝着FOMC目標所發生的進展一直都令人失望地較為緩慢。

為了促進更加強勁的經濟復甦步伐和幫助確保長期內的通脹水平符合FOMC的使命,FOMC今天決定提高其債券持有量。FOMC將維持現有的一項政策,即將來自於所持債券的本金付款進行再投資。此外,FOMC計劃在2011年第二季度以前進一步收購6000億美元的較長期美國國債,也就是每個月收購大約750億美元。FOMC將根據未來獲得的信息對其債券收購活動的步速和資産收購計劃的整體規模進行定期回顧,並將在必要時候對這項計劃作出調整,目的是最好地培育最大程度上的就業和物價穩定性。

FOMC將把聯邦基金利率維持0到0.25%的目標區間不變,並繼續預計處於較低水平的資源利用率、受抑制的通脹趨勢以及穩定的通脹預期等經濟狀況很可能將使FOMC有理由在更長時期內將聯邦基金利率維持在極低水平。

FOMC將繼續監控經濟前景和金融市場狀況的進展,並將利用必要的政策工具來為經濟復甦進程提供支持,以及幫助確保長期通脹率處於與其使命相一致的水平。

在此次政策制定會議上投票支持FOMC貨幣政策行動的委員有:主席本-伯南克(Ben S. Bernanke)、副主席威廉-達德利(William C. Dudley)、詹姆斯-布拉德(James Bullard)、伊麗莎白-杜克(Elizabeth A. Duke)、桑德拉-皮亞納托(Sandra Pianalto)、薩拉-布魯姆-拉斯金(Sarah Bloom Raskin)、埃裡克-羅森格林(Eric S. Rosengren)、丹尼爾-塔魯洛(Daniel K. Tarullo)、凱文-瓦爾許(Kevin M. Warsh)和珍妮特-耶倫(Janet L. Yellen)。

托馬斯-霍利格(Thomas M. Hoenig)投票反對FOMC貨幣政策行動。霍利格認為,收購更多債券的風險高於利益。霍利格還擔心,這種繼續處於較高水平的貨幣融通性提高了未來金融不平衡性的風險,將在長期內導致長期通脹預期上升,從而令經濟産生動搖。

2010年11月2日

華爾街“瘋狂”何時休?

華爾街日報  2010年11月2日

如果你想知道眼下華爾街的瘋狂程度﹐只要看看沃爾瑪(Wal-Mart Stores)的情形就好了。

本週﹐投資者們購買債券的心情是如此迫切﹐他們將沃爾瑪新發行的收益率低得可憐的價值50億美元的債券搶購一空。

但他們對沃爾瑪的股票卻沒什麼興趣--其實沃爾瑪的股息收益率正在不斷提高。

這並不是一個孤立現象。美國普通投資者正在將大量資金投入債券基金﹐這些基金必須到市場上不計成本地買入債券。與此同時﹐他們又從股票基金中撤出投資--卻根本不考慮基本面如何。

投資者真的瞭解他們面臨的風險嗎﹖或者﹐瞭解他們錯過的機會嗎﹖

讓我們來看看沃爾瑪發行的債券。沃爾瑪發行了7.5億美元的3年期債券﹐年利率為0.75%﹔12.5億美元的5年期債券﹐年利率為1.5%﹔17.5億美元的10年期債券﹐年利率為3.25%﹔還有12.5億美元的30年期債券﹐年利率為5%。

要記住﹐這些債券息票率受兩項隱形成本的影響。首先﹐債券利息和普通所得一樣需要納稅。這就意味著如果債券存放在應稅賬戶﹐那麼它就需要按照眼下高達35%的稅率來繳稅--如果明年布什政府時代的減稅政策按計劃到期﹐那麼稅率將升至39.6%。


其次﹐債券面臨著巨大的通脹風險。如果通脹率躍升至7%﹐有誰還想要一張年利率為5%的30年期債券﹖沒有人願意那麼做。如果這種情況真的發生了﹐債券的價格將會暴跌。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沃爾瑪的股票。

沃爾瑪股價為54美元﹐過去10年來幾乎沒有什麼變動。然而﹐就在這段時期內﹐沃爾瑪的年銷售額和淨利潤翻了一倍還要多。經營性現金流淨值幾乎翻了三倍﹐股息翻了四倍﹐從24美分漲到了1.09美元。

沒錯﹐這麼看沃爾瑪的股價在10年前是高估的。現在﹐該股的市盈率為13.5倍﹐股息收益率為2.2%。

這樣的收益率雖然不是很高﹐但要好於買入3年期或5年期的債券﹐而且它與10年期債券的收益率相比也差不了太多。

過去10年來﹐沃爾瑪平均每年的股息增長率達16%。如果未來每年的增長率僅為10%﹐它的股票收益在大約5年內將會超過10年期債券的收益﹐而在10年內將會超過30年期債券的收益。

如果願意﹐沃爾瑪還可以更快地提高股息。公司的盈利和現金流很容易就能抵得上股息的支出﹐而且沃爾瑪目前正在追加數十億美元的資金用來回購股票﹐以提高投資者的回報率。

從投資者的角度看來﹐股息與債券相比具有兩方面的優勢。

它們的稅率比較低﹐至多為15%。如果布什政府的減稅政策完全終止的話﹐這一優勢會隨之消失。但是最有可能發生的情況是﹐減稅政策對於年收入低於25萬美元的家庭仍將適用。因此﹐對大多數普通投資者來說﹐股息將會繼續保持其稅率優勢。

而且﹐股息還能抵御通脹。如果通脹大幅升高﹐那麼股票就算不上是很好的投資﹐但比債券還是要好很多。各類企業遲早都會通過提高產品價格把上漲的成本轉嫁到消費者頭上。這樣﹐股息也會增加。

沒有人知道未來的通貨膨脹情況會怎樣。但是﹐大多數投資者不瞭解的是﹐國債市場中暗含著對未來的預測﹐而且這是我們所能瞭解到的最好的預測。現在﹐通過比較普通國債和通脹保值國債的收益率﹐我們就能發現國債市場預期未來10年的通脹率為2%﹐未來30年的通脹率約為2.5%。

現在﹐我們來比較一下對沃爾瑪新發行的債券息票的預測。

經歷通脹之後﹐買入10年期債券的投資者每年“真正的”的收益率可能將只有1.2%﹐30年期的可能是2.5%﹐這還是稅前收益率。一些投資者極有可能已經鎖定了負的實際收益率﹐而自己卻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換句話說﹐他們做出了一筆稅後無疑將出現損失的投資。

我們看到的只是這種極愚蠢投資方式中的個例﹐眼下很多普通百姓都在採用這種方式進行投資。但問題是﹐他們和他們的投資顧問傾向於把資產配置和投資行為分離開來--換句話說﹐他們首先決定投資債券﹐然後再把錢投入債券基金。接著﹐倒霉的債券基金經理人就只好到處讓這筆錢轉起來﹐哪怕是投入一個估值過高的市場。

所以﹐現在投資者喜歡“安全”債券和新興市場股票﹐他們不喜歡美國股票。按照TrimTabs Investment Research投資研究公司的說法就是﹐儘管美國股票共同基金今年有540億美元的資金被贖回﹐但卻有620億美元流向了全球股票共同基金。新興市場吸引了大量的資金流入。同時﹐資金大潮也湧入了債券基金--過去幾個月以來﹐資金流入升至約每月300億美元。

然而﹐投資沃爾瑪的股票肯定比投資沃爾瑪債券勝算更大。該公司的資產負債情況良好﹐去年的經營性現金流為260億美元﹐投資回報率為19%。截至今年7月底﹐沃爾瑪手中握有的現金超過了100億美元。

沃爾瑪股票也是人們投資新興市場的機會﹐目前該公司有四分之一的銷售額來自海外﹐增長最快的市場是中國和巴西。沃爾瑪在中國的第300家分店剛剛開門營業。

但是美國投資者沒興趣瞭解沃爾瑪股票的消息。他們正在尋找“安全”債券和令人振奮的投資中國市場的方式。三思啊。

Brett Arends

2010年11月1日

認識ETF的投資風格

晨星亞洲研究部 2010/11/01 10:10

大部份股票型基金經理人會在價值型或成長型的投資策略中,選擇採取一種投資風格。價值型基金的經理人尋找相對便宜的股票,而成長型基金經理人則挑選具有吸引力的優質公司。我們將藉由本文來檢視價值與成長型股票的定義,並且以實例來進行說明這兩類投資風格的ETF。

風格的定義

雖然指數的觀念已存在一段時間了,但是追蹤價值和成長型股票的指數,直到1980年代才開始發展。不論是廣泛或主要指數的定義皆相當簡單,它們將規模落在某個門檻內的所有股票列入指數的編制中。但如果該指數是要特別訴求”風格”的話,那麼這個指數就得運用一些篩選規則,藉以區分價值及成長型股票。在概念上,價值型股票是相對於某些價值衡量結果後,目前交易價格較低的股票;而成長型股票則是多指目前具有盈收快速成長潛力的股票。價值型股票在辨別上相對較容易,一般通常會利用目前股價與該公司過去的歷史財務數據,如盈收或帳面價值等,相比較後所得到的本益比或股價/帳面價值比率來加以界定。

本益比(P/E ratio)的倒數是收益率,也可以視為利率或股票的報酬率。股票收益率與債券殖利率的概念相當接近,只不過並非所有的公司收益都會被當作股息發放給股東。一般認為,一檔股票若有低本益比或高收益率,便意味著該股票具有投資價值並有提供高報酬率的潛力,不過它也可能隱含較高的風險,就像是高殖利率的垃圾債券也通常被認為較具風險性。

另一方面,成長型股票就較難以界定。以時間點的角度來看,成長型股票可用歷史資料來加以評估,例如歷史的銷售數據或盈收成長,而期間該公司股價通常也會上揚以反映強勁的成長前景。另一個更好的方法,是前瞻性的衡量方法,例如採用分析師的盈收或成長預測數字。不過,分析師的預測普遍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分析師認定企業未來成長性的速度會比市場來的慢,所以當公司將會明顯成長時,其股價早已上揚。由於要藉由過去的歷史數字來作預測有相當程度的困難點,因此有人也建議以公司股價的上漲動能,來作為公司成長的領先指標。因為公司成長代表企業的改變,動能就可能會是判斷公司是否正經歷改變的一個不錯的衡量指標。不過,動能一向被認為是與價值或成長截然不同的第三種投資風格。如果將最具有動能的股票都歸類為成長型股票,那麼其餘的價值型股票就會變成是動能不足的股票。然事實上,向來被視為價值型的股票也具有上漲動能,尤其是與商業週期波動有相關的股票。

另一種判斷成長或價值型股票的方式,則是用產業來加以區分。成熟的資本密集型產業通常被視為價值型產業,而科技或是消費產品及消費者服務產業,因為產業趨勢的影響力較大,它們通常被視為成長型產業。價值型公司通常會支付股利,因為該類型公司的成長機會較少,因此不需要大量的新資本投入。成長型公司的盈收報酬比資金成本來的高,所以這類公司通常會將盈收再投資於本身的業務,而不用來發放股利。

四大指數公司採用各種不同的方法來定義價值或成長型股票。羅素(Russell)使用兩個衡量指標(帳面價值/股價的比率,以及分析師的長期成長預測值),而摩根士丹利(MSCI)則採用了八個衡量指標。理想中,這些衡量方法應可切割出各個截然不同,並且之間低度相關,但會與價值或成長等因素高度相關的投資組合。在經過篩選之後,會有三分之一具有最高價值型分數的股票被放置於價值型指數中,而另外三分之一具有最高成長型分數的股票則被納入成長型指數中。而剩下三分之一的股票,同時具有價值和成長兩種特性,就會被分配在兩種指數之間,這樣一來,這些股票會有一部份比重為價值型,而有另一部份比重為成長型。因為在設計上,這些風格指數有重疊的部份,所以之間的相關性也往往較高。在過去的10年間,標準普爾(S&P)風格指數之間的相關性是最高的,而摩根士丹利則是最低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標準普爾公司修改了它們的衡量方法,在成長衡量要素之中增加動能因子,並推出一組新的風格指數,取名為「純粹」價值型以及成長型指數,這兩個指數並沒有重疊的部份,並且依照股票風格的分數而非股票市值來分配權重。過去10年標準普爾價值型和成長型指數之間的相關性為0.86,而它們的純粹風格型指數的相關係數僅0.70。

長期來看,價值型股票的表現優於成長型股票。除了它們的報酬率稍高外,該類型股票的波動率也較低。在過去的10年中,S&P 500 價值型指數的年化報酬率為1.6%,標準差為16.6%,而S&P 500成長型指數則下跌了2.9%,標準差為17.7%。大量的分析研究亦顯示價值型股票報酬表現較好;而另一方面,僅少數的證據支持成長型股票的投資。不過,對於價值型股票部分的界定,雖然已有清楚明確的共識,但是成長型股票的定義卻仍較模糊不清。事實上,大家往往也將價值股與熱門股來作比較,而熱門股與價值型股票相反,雖然熱門股並不一定會快速成長,但是股價絕對是相當貴的。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價值型股票的報酬表現一定會比較好,希望能夠盡量降低風險或投資期間較短的投資人應投資於主要指數產品,而不是投資風格指數產品。

晨星的觀察及建議

雖然成長型股票通常會比價值型股票來的貴,然在過去的10年內,成長型股票的本益比下降的速度卻比價值型股票來的快。這反映了過去10年來,成長型股票在科技泡沫年代的交易比率數字過於膨脹,並且近來長期成長的預測數字有下降的趨勢。

晨星的分析師認為,目前的價值型股票比成長型股票具有吸引力, iShares S&P 500 Value Index (IVE)的交易價格/公平價值(P/F)比率為0.84,而iShare S&P 500 Growth Index(IVW)為0.94。不過,這些分析師也認為S&P 500 成長型指數的成份股素質較高,因為該指數中有50%的投資部位具有寬廣的經濟護城河,而在S&P 500價值型指數中,只有34%具有寬廣經濟護城河。擁有寬廣經濟護城河的企業具備高度競爭力的經濟優勢,並能維持其高於成本的資本報酬率。因此,在成長型指數中有較多具有經濟護城河的公司一點也不讓人意外,因為這些企業持續投資於本身業務,並且能增長自身盈收的能力較高。

目前有幾檔以價值或成長型投資風格為主題的ETF。如果你所要找尋的是涵蓋所有大小市值股票的ETF,你可能會喜愛 iShares Russell 3000 Growth (IWZ)或是iShares Russell 3000 Value (IWW),這兩檔ETF包含了近乎整個股票市場,但僅收取0.25%的費用。我們通常不建議選取混合或搭配不同指數公司的投資風格基金,因為這樣指數的投資標的容易發生不必要的重疊狀況。在大型股部分,我們偏愛Vanguard Growth ETF (VUG)以及Vanguard Value ETF (VTV),這兩檔ETF的費用率為0.15%。雖然各家指數公司界定風格的方法相當類似,但是在中型股和小型股的部分,卻有較明顯的差異。S&P在指數編製的條件上較為嚴格,規定公司須具備足夠的財務能力才能被納入指數中,而未出現獲利的小型公司也往往波動過大。因此,在小型股的部分,我們較推薦iShares S&P SmallCap 600 Growth (IJT)而非 iShares Russell 2000 Growth (IWO)。除此之外,S&P SmallCap 600 Growth也含有較少的成長型股票,而有較多的價值型股票。Russell 2000成份股的平均市值也小於S&P SmallCap 600 的平均市值,也因此會加大Russell 2000指數的波動率,這兩檔ETF的費用率同樣是0.25%。Rydex也有發行追蹤S&P 純粹風格指數的ETF,例如 Rydex S&P 500 Pure Growth (PRG)以及Rydex S&P 500 Pure Value (RPV),雖然這兩個純粹風格指數之間的關聯性低,但目前還並未得到市場廣泛的採用。

(本文由晨星美國撰寫,晨星台灣編譯)

【RSS】Wall Street Breakfast: Must-Know News

這是我要介紹的第一個RSS訂閱,這個Blog是著名的Seeking Alpha的其中一個Blog,有開盤的交易日,每天的美國東岸早上七點半(也就是台灣的晚上七點半)會準時發布當天的重要新聞,上圖中的第一篇新聞就是七月16日,最大的新聞是高盛和SEC和解。而因為這個Blog的文章都是盤前就發布的,所以還會在每一則新聞後面附上相關個股的盤前交易價格變化,所以在上圖第一篇新聞最後面就可以看到有GS綠色的+5.4%,可見得高盛雖然要付出不少罰款,但與SEC和解對市場來說就是一個好消息,所以盤前交易已經上漲5.4%。

除了重要新聞,也會提到一些重要的個股昨天的表現以及昨天表現所帶來的影響,並會附上相關的新聞連結,這都是很不錯的整理,但如果逐條細看,其實資訊真的是多到來不及消化的,所以需要一點訓練和篩選,其實看久了就知道有哪些新聞或訊息是真的重要的,有哪些是大概有印象就好,有哪些是連看都不需要看的。

除了新聞以外,還會整理重要的公司發布財報的情況:
這些財報資訊只有在財報季才會有,而且並不是所有公司都會列,不然訊息就太多了,只會列出比較被投資人注意的公司。而這部份會分成昨天收盤後公佈的財報情況如何,beats就是財報結果比分析師預期好,missed就是比預期差,同樣也會用顏色區隔,而因為有盤後交易,所以也會附上盤後交易受到財報的影響程度,如圖中最後一行的Shares -10.2% AH,AH就是After Hours,指的是盤後交易,每股價格跌了-10.2%(這也是一個好例子,尤其是財報是優於預期的,但股價反而大跌,所以財報與股價未必相關。)

而像是最前面的BAC,就是盤前公佈財報,所以影響的價格是盤前交易的,顯示的就是premarket。除了資訊的整理,也會提供財報公佈的新聞稿或記者會的逐字稿,像是PR或是earnings call transcipt,可以直接看到財報的詳細內容,這些整理都非常的棒。

此外,也會整理當天重要歐洲與亞洲國家股市的情況,以及期貨盤交易的情況,還有當天的重要經濟資訊公佈時間,這些資訊的整理對每天看盤的投資人都是有很幫助的資訊,但如果不是每天看盤或是根本消化不了這些資訊,那麼也未必要訂閱這麼龐雜的資訊。

如果對這個RSS有興趣的,可以使用這個網址訂閱: http://seekingalpha.com/tag/wall-street-breakfast.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