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30日

央行的台幣匯率控制公式

熱錢到處流竄 新台幣匯率走升 彭淮南重申打擊熱錢

2010/9/30 鉅亨網

新台幣匯率持續走升,創25個月新高,對此,央行總裁彭淮南今(30)日晚間表示,新台幣匯率的動態應考慮國際情勢,現在熱錢到處流竄,所以亞洲貨幣變動都是同一方向,也就是同步走升,而這共同的決定因素就是熱錢,因此央行有必要維持外匯市場的相對穩定進場調節。

彭淮南表示,不便說明熱錢從何而來,因現今資本市場自由開放,國際匯市每天成交量龐大,與實際貿易相關款項比重卻很少,顯示熱錢到處遊走。

至於如何預期熱錢流向,彭淮南表示,無法預測熱錢,若可以預測就不是熱錢了。

他也呼籲,若是要投資有價證券的匯入款項,就要投資有價證券市場,不能放在存款項下,因為存款不屬有價證券。

面對熱錢、短期資金大量進出等不規則因素,導致新台幣升值壓力大,相較於去(2009)年3月2日,至今(2010)年9月29日,新台幣兌美元升值幅度已達12.09%。

彭淮南重申,央行有維持外匯市場秩序的必要,依法打擊熱錢,讓匯率能夠反應經濟基本面,並維護經濟與金融市場的穩定。

央行認為,適度外匯干預,可以隔離外部對物價的干擾,有助維持物價的穩定。

但原則上,新台幣匯率仍由市場供需決定。

央行也表示,長期以來,新台幣匯率仍維持動態穩定的狀態。

可觀察新台幣實質有效匯率指數,大多數時期維持在36個月移動平均數上下5%的區間內,目前接近中線值。



央行點出了他們控制匯率的參考依據是36個月均線的上下5%,但並不是真正的匯率,而是「新台幣實質有效匯率指數」(每個月只公告一次,請在財團法人台北外匯市場發展基金會下載)。目前八月底的指數為92.20,而八月底匯率以32.102收盤。

從下載的台幣匯率指數(分名目指數與實質指數,央行以實質來看),作成圖,並加上36個月的平均線,然後也各+-5%看起來像是BB圖,如下:


以八月底來看,指數為92.20,36月均線為93.24,上下5%分別為97.90和88.57,再換算成匯率則為32.46、34.09以及30.84(注意:匯率指數與匯率為反向關係),而今天中午的台幣匯率為31.110,其實已經快接近30.84了!離中線值32.46反而有一段距離。


這是台灣過去將近20年的匯率走勢圖(精誠資訊與RobinsonCano提供),同樣也搭配上36個月的均線,以近十年來看,36個月的均線的確扮演著「回歸均值」的參考指標,而如果以實際匯率的36月均線約落在32.3左右來看,則上下5%也大約是31-34左右,這也就變成台幣匯率的銅牆鐵壁(按照媒體的說法)。


一般投資人則可以從Yahoo Finance看到比較長期的資料(1999-),但最長只能畫499日均線(約兩年),其實和36月均線差異也不會太大,然後自己把最新數據分別乘上0.95和1.05就可以得到匯率控制的上下限,以目前來看的話分別是31和34左右,幾乎是一致的。

所以目前我認為是匯率夠吸引人的時候,海外投資的人可以在跌破31的時候開始分批換一些美元來備用。匯率非常難預測,但是央行既然提供了控制的基準,而看過去數據也還算可信,那麼我們就可以用來觀察什麼時候將台幣換成美元來投資,會是比較有利的。以台幣長期均價32.5來看,以31買進也算是打了5%的折扣了!既然我無法預測走勢和高低點,但是知道打了九五折,也沒道理不去把握。

補充:
建議大家有空可以看央行這篇新聞稿,是針對某週刊報導的澄清。裡面除了提到了:「長期以來,新台幣實質有效匯率指數絕大多數時期維持在36個月移動平均數上下5%的區間內,目前接近中線值,表示新台幣匯率維持動態穩定。動態穩定可反映基本經濟情勢,並降低匯率過度波動的風險。」也提到兩個重點:一、當通貨膨脹率高於其目標值時,新台幣名目有效匯率指數上升(即新台幣升值)有助物價穩定。二、當實際產出低於潛在產出時,新台幣名目有效匯率指數下降(即新台幣貶值),有助於實際產出之增加。

Vanguard的全球指數型基金變更追蹤指數並推出全球性ETF

1996年推出的Vanguard Total International Stock Index Fund (VGTSX),資產規模達到260億美元,目前決定更改原本追蹤的MSCI EAFE + Emerging Markets Index變成MSCI All Country World ex USA Investable Market Index,新的指數將會涵蓋美國除外的全球股市高達98%(舊指數只有85%),成份股有超過六千家公司,分佈於44個國家。而費用率也會從原本的0.32%降為0.20%,並會發行ETF股份:


共同基金將會在未來幾個月做轉換,而ETF則將會在整個指數轉換完畢之後,大約是2011年第一季推出,這是個好消息!目前的VT包含有美股,所以整個ETF的股息收入並無法全部都算是美國的境外收入,因此預扣稅無法申請退稅,但以後可以用VTI來投資美國,然後這檔新的全球型美國除外的ETF投資全世界,這樣很理想。此外,費用率也比VT低,這也是好事。

這檔新的ETF對手將會是iShares MSCI ACWI ex-US Index Fund (ACWX)、費用率0.35%,以及SPDR MSCI ACWI ex-U.S. (CWI)、費用率0.34%,這樣看起來費用率相差很大,可能EEM和VWO的情節會再重演。不過ACWX目前資產規模只有七億四千萬美元,要追趕上應該很容易。

Gold/Silver VS 50 Historical Bubbles


以過去各大泡沫來看,黃金和白銀的漲勢還只是小泡沫而已。

美國併購活動頻仍 專家:稅法未明、企業估值低 浪潮方興未艾

鉅亨網陳律安 綜合外電  2010-09-28 20:10:49 

周一(27日)時,美國了發生兩件值得關注的交易案,包括西南航空併購了同是低價航空競爭對手的 Air Tran,而髮型用品製造商 Alberto Culver 則遭消費用品巨擘聯合利華併購,

無獨有偶,沃爾瑪也將出價併購南非零售商 Massmart。周一的美國無疑是一場併購的嘉年華會。而根據路透社上周報導,本季的併購暨收購活動是兩年來數量最高。

值得一提的是,在併購暨收購活動增加的同時,股市亦同步墊高。S&P 500指數單 9 月便上揚了 9%,納斯達克指數則是12%。

那麼,股市真的受到併購活動激勵嗎?若真如此,效應能維持多久?

《CNNMoney》報導,分析師指出,對大企業而言,現在股市雖呈上揚勢態,但是整體而言企業估值仍便宜,是個出手併購的好時機。這或許解釋了為何科技業近來併購如此蓬勃。

不過,併購雖然對小企業來說如春雨般似恩賜-因為它們常被溢價收購。但對於出手的企業而言,可能就命運多舛。

分析師表示,在這種停滯不前的經濟環境下,想追求營收成長必須靠併購,但很從歷史上來看,併購對許多企業來說不見得好。希望這些企業是出於明智的商業選擇作出正確的收購決定。

但某些分析師認為,現在的併購活動,很多都是藉此併購跨足新領域,並不是兩個大公司單純為了刪減成本而合併之舉。此外,單併購活動有在進行這件事便是件好事。

此外,對於大企業而言,併購是運用現金比較不具風險的方式。分析師認為,在布希減稅法案到期後,股利的發放要課多少稅仍處未定之天,因此併購是合理的選擇。

有鑒於此,看來一時三刻間併購活動不會稍歇。

New Websites Tighten Focus on ETFs

這篇是霸榮週刊對ETF四大網站的報導,這四個網站也是我常使用的工具,推薦大家去試試看!可惜沒有介紹到ETFreplay,大概是因為取向不同吧?這四個是以ETF基本資料和篩選ETF為主的,ETFreplay則是以回測為主。



SATURDAY, SEPTEMBER 25, 2010 Barron's

By MIKE HOGAN

Lots of Websites are eschewing stocks and mutual funds to fill out investors' knowledge of hugely popular ETFs.

EXCHANGE-TRADED FUNDS ARE all the rage these days, but investors should realize they come with their own baggage. As a result, a new generation of electronic tools on Websites like XTF, ETF Database and ETF Trends have sprung up to help them cope with the problems.

One advantage ETFs have over mutual funds is transparency: Changes to an ETF's holdings and many of its metrics are available intraday, instead of every three to four months. That's the theory, anyway. But ETFs hold shares in many companies that report at different times, and newer or smaller ETFs are usually followed by fewer analysts. So investors can encounter gaps in data even on sponsor Websites, especially when comparing multiple funds.

That isn't the case with rigorous data collectors like XTF (www.xtf.com), which refreshes a big pile of multifaceted ETF data as often as every 15 minutes. That's quite a chore, but equally challenging is reporting it in a way users can understand. XTF accomplishes that with a combination of Web 2.0 database and display technologies that make it easy to find and compare a handful of ETFs with a similar investment theme.

For example, typing in the tag for Vanguard 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 Index (ticker: VNQ) yields a profile including obscure metrics like tracking error, average bid/ask ratio and Sharpe Ratio, as well as easier-to-find measures like expense ratio and yield. There also are gauges proprietary to XTF's quantitative-rating model, such as efficiency, market impact and momentum.

Dozens of factors are used to create XTF's rankings of the 1,100 most popular ETFs listed on the world's largest exchanges. All can be seen at a glance for up to six ETFs at a time. An investor looking for, say, REIT exposure, can click on the "Compare ETFs" button and see the highest-rated options fitting that theme. XTF delves even into new or thinly traded issues, returning a half-dozen alternatives for nuclear energy as well as for new markets like Poland.

Much of XTF's content, including rankings and data for popular exchange-traded funds, is free. But access to its proprietary calculations requires a $39 or $99 monthly subscriptions. Depending on the subscription, that might include different types of research reports and color-coded heat maps that highlight sector activity. Subscribers can export XTF's comparison table to Excel for additional manipulation, charting and analysis.

ETF Database (www.ETFdb.com) is another site capable of returning a wealth of information—even for lesser ETFs—but in a different way. The site has an easy-to-use free screener with which to fashion a short list. The Boolean search tool lets you gradually tighten the net around more than 1,000 ETFs traded on U.S. exchanges using the most basic ETF characteristics like expense ratio and market cap. But clicking on any of the resulting ETFs takes you to a very complete profile, many of whose details, such as technical metrics, are not easily found.

A $199 annual subscription adds exports to Excel spreadsheets, access to in-depth ETF category reports and a redesigned monthly newsletter. It spotlights unique funds and other investment ideas and two all-ETF model portfolios run by ETF Database analysts.

ETF Trends (www.ETFTrends.com) also has undergone a redesign and now has a powerful new screener, ETF Analyzer. Most of the five-year-old site's content is still free, but a new Premium subscription of $15 a month is required for access to ETF Analyzer's premium features and some of the site's 20 model ETF portfolios for different investing styles. A $30 monthly Ultra membership buys unlimited access to these as well as e-mail alerts for trading triggers of the subscriber's choosing.

ETF Analyzer is a highly graphical screener, including more than 30 data filters, with some of them, like trendline crossovers, unique to ETF Trends. Clicking on an ETF's link takes you to a very comprehensive resume of that ETF, and subscribers can save screens and portfolios of their own design.

What about the downside? What goes up will go down; and ETF Expert (www.ETFexpert.com) specializes in assessments of that likelihood. Its ETF Risk Alert weighs 10 different kinds of risk to which the 400 most commonly traded exchange-traded funds on U.S. exchanges are exposed. Funds are grouped into five broad categories, such as bond or U.S. stock funds. Then, the downside of each is calculated using fundamental and technical metrics yielding one of five color-coded risk levels, ranging from green to red. Many parts of the ETF Expert site are free, but access to the risk model requires a $39 quarterly subscription.

No one site covers all the bases; each contributes something different. And it never hurts to get different perspectives.

ETF RESUMÉ @ ETF Trends


ETF Trends的這個ETF RESUMÉ功能可以讓投資人很簡單查到許多ETF的基本資料,雖然還不完美,但也算不錯了。(例如VWO資訊就有缺,所以這邊以EEM舉例。)從上圖可以看到EEM的規模、費用率、殖利率、以及從當天到五年的不同時間尺度績效,還有Alpha、Beta等資料,或是50 MA、200MA的比較,還有平均交易量有多少。而最上面則有許多Tab,像是可以看線圖的Chart、看相關文章的Articles,還可以看公開說明書(Prospectus)以及績效報告(Fact sheet),當然也有組成(分成類股、工業別、規模)以及持股內容。

這是Chart的功能,預設是這個樣子,也可以自行調整,功能雖不多,但也很夠用了。

這是瀏覽公開說明書的樣子,稍微等一下就會打開PDF的檔案。

以上是分別按照類股、工業別、國家和市值規模將626支持有的股票進行分類。

這邊則可以看到所有持股的內容,可以任意排序,但非會員只能看到前十大持股。

頂級晚宴沒什麼"好吃的 "巴比慈善晚宴異常低調

2010年09月30日 08:18:04  來源: 揚子晚報網

“巴比”晚宴流程全記錄

●12:00許,有媒體陸續來到位于北京市昌平區的拉斐特城堡酒店。

●14:30許,聚積于拉斐特城堡酒店大門外的媒體記者已有200多人。

●15:30許,陳光標第一個來到了現場。

●16:20許,在一輛警車開道下,其後的兩輛深藍色奔馳商務車飛一般地通過了酒店大門,蓋茨和巴菲特的座駕到了。

●17:30許,隨著最後一輛懸挂“特別通行證”車輛進入酒店大門,第一道警戒解除。

●18:30許,城堡內一名負責安保工作的經理告訴記者,截止到目前,城堡內已經接到通知入住的房間數量已經接近50間。

●19:20許,有接近一半的參加宴會人員結束了晚宴,所有餐飲服務人員已接通知準備撤出城堡。

●19:35許,包括潘石屹在內的多位中國富豪駕車離開了拉斐特城堡酒店。魯中

安保“刻薄” 進入主城堡要過三道關

從北京市區到拉斐特城堡酒店有將近一個小時的車程,進入城堡酒店得經過一條兩通道的小道,很顯然因為酒店地處較為偏僻,這條道平時肯定夠用,但因為慈善晚宴的到來,這條道自當日下午開始就處在較為擁堵的狀態,富豪們的座駕都是經由此抵達城堡酒店。

從當天下午開始,在城堡酒店的門口便有大量媒體聚集,一旦有富豪們的車經過,媒體便蜂擁而上。因為組織者安保方面要檢查車牌號是否曾在酒店登記過,媒體記者們因此覓得採訪良機。會議組織者的安保尤其嚴格,近十位保安詳細盤查。所有媒體也因之皆被攔在門外。

經過一位富豪的特許,本報記者以其助理的身份一同進入拉斐特城堡酒店,也因之一並見識了一把“五星級”安保。

通過第一道大門口的檢查之後,是一條開闊的通道,小橋、流水,一派歐式莊園風格,路兩側便是高爾夫球場,顯示著這座酒店的豪華。到達主城堡要經過一座橋,而在橋頭便是慈善晚宴的第二道安檢,組織方設置有路障,安保人員詳細察看著每輛車,然後報給後方核實,一一核對完畢之後才放行。

隨後往裏,保安越來越多,幾乎接近五步一哨的距離,陌生人員沒有任何接近主城堡的機會。在主城堡的門口,除了安保力量外,還有蓋茨基金會的工作人員,後者負責核實每位富豪的身份,除了富豪及其下一代外,外人一律不給進入。富豪們的助理和司機被安排到一個專門的休息區域。

會場“簡陋” 頂級晚宴沒什麼“好吃的”

慈善晚宴的會場沒有想象中豪華,一位與會者介紹,會場和一些五星級的會場比較起來甚至稱得上“簡陋”,座椅等設施也一般,但現場風格較為獨特,頗有歐洲中世紀的復古風,現場一共有7張桌子,每個桌子8個椅子,房頂上是有繪畫的穹頂。除了現場眾多的富豪外,會場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雕塑了,有與會者看見其中一尊雕塑是“波蘭制造”,顯示會場與眾不同的貴族范兒。

記者了解到,之所以晚宴的組織者會選擇這家酒店,除了酒店的風格較為特別,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便是它在郊區,而且平時客人不多,有利于清場。這個條件北京市內其他五星級酒店不具備,而在此地,媒體記者可謂沒有任何機會接近主會場。

記者了解到,外界想象晚宴肯定盡是山珍海味,在場都是中國的頂級富豪,預備吃的自然不會太差,但事實上一位與會者卻告訴記者,“現場沒什麼好吃的”,晚宴剛開始是雞尾酒會,真正有吃的是晚餐的時候,但現場也只有自助餐,並沒有什麼特別的食物。

為此次慈善晚宴工作的2名廚師長告訴記者,數十名廚師7:00許一直忙到19:15許。“晚宴上的飯菜有中餐也有西餐,各種菜品共計百余種,飲品主要是茶水、飲料和紅酒。”一名廚師長還透露,根據他們所準備菜品的消耗情況來看,參加宴會的人員接近100人,“除了少數富豪,大多數都是受邀而來的富豪家屬。”

保密“到位” 富豪如不願曝光可“站一邊”

富豪們與會後,不僅隨從被擋在門外,而且即使富豪們自己也被提示盡量不要使用相機。會場內沒有一家媒體記者在場,現場有4名組織者聘請的專業攝影師,有合影需求可向他們要求。

會議結束後,與會的富豪們會有一個合影。但為了照顧富豪們的隱私——有些富豪們本身參會都是低調得不能再低調了,組織者很有心地告訴富豪們,如果你們不願意出現在鏡頭前,當大家在合影時你也可以站在一邊,不參加大家的合影,從這一點你就能體會到國外基金會對富豪隱私的保護。

值得一提的是,有富豪注意到,晚會剛剛結束,比爾·蓋茨基金會的工作人員便找到了4位專業的攝影師,現場即把照片拷貝在電腦上,為了防止富豪們的身影外流,會議的組織者幾乎把一切細節都想到了。(谷岳飛 北京報道)

巴菲特和蓋茨真沒“勸捐”

昨日的巴比慈善晚宴“勸捐”成了一敏感詞,眾人期待的募捐場面沒有出現,巴菲特、比爾·蓋茨給中國富豪的印象是,在非常低調地談論如何做慈善以及慈善的影響。此前在社會上掀起巨大爭議的富豪“裸捐”問題,在此次巴比的慈善晚宴上也成為交鋒的觀點。由福耀集團董事長曹德旺率先“開炮”,表示企業家做好企業就是最好的慈善,未必非得要“裸捐”,其後陳光標、李連傑等與會者先後加入這一話題之中。

昨日下午4點半左右,比爾·蓋茨和巴菲特到達現場,慈善晚宴在當天下午5點開始,慈善晚宴由著名節目主持人楊瀾主持。

此次慈善晚宴討論主題主要有4方面:對待財富的態度;對待捐贈態度;捐贈如何更有效;慈善對家庭的影響。晚宴一開始,比爾·蓋茨與巴菲特做主題發言,他們分別講述了自己的慈善故事,兩人謙遜和低調的作風讓現場的富豪們印象深刻。

巴菲特表示,慈善捐贈是很私人的決定,“我們來只是和大家分享我們的經驗,我的父親在我很小的時候就給我樹立了榜樣,他一生都捐贈。”他介紹,自己的3個孩子都在從事慈善,每人管理一個慈善基金會,而巴菲特給每個基金會每年捐贈10億美元。

巴菲特同時肯定了中國的慈善事業,他認為發展得會比美國快,美國發展了100多年,“慈善事業最重要的是人才,做慈善不要怕失敗,以前我們都有許多失敗”。

蓋茨也說道:“我和太太一結婚就知道,我們以後不會留給孩子們很多財富,我們一直都在找機會把我們的資源轉到社會公益上。”他說:“我們的孩子還小,我希望他們長大能自由選擇職業,不受我們的影響。”“如果要改革美國教育,一定很難,人生重要的事情一定都不容易。”

隨後,是中國富豪們的提問時間。一位與會者介紹,現場的富豪們提問非常積極,但大多給人的印象不是太好,“有點像給自己的企業做宣傳的感覺”。中國富豪們的問題大多圍繞慈善的理念、如何經營慈善以及怎樣影響全社會來展開,巴比都一一認真地聽完並給予他們答案。

曹德旺開炮:慈善未必要“裸捐”

中國富豪們的第一次交鋒來自于福耀集團董事長曹德旺。他較早站出發言,矛頭直指此前在社會上掀起較大風波的“富豪裸捐”。據現場一位與會者介紹,他的觀點是,不讚同富豪們去裸捐,企業家把自己的企業做大做強,擴大再生產,不僅有利于國家的稅收,也有利于解決社會的就業問題,這就是最大的慈善,“不要動不動就裸捐”。

現場主持的楊瀾也頗為機警,聽完曹德旺的觀點之後,她接過話來,點名要求陳光標回應,現場人士因之會心一笑。陳光標以每個人做慈善的觀點不一樣來回應,隨即話鋒一轉,沒有再繼續探討這個問題。他介紹起自己做慈善的歷史,說從1998年開始做企業,每年都會把凈利潤的一半拿出來做慈善。

但據陳光標介紹,巴菲特在現場也曾表示:他30歲的時候就開始做慈善,第一年賺了3000多萬,其中就拿出了700萬用來修路。“我覺得巴菲特的觀點和我的想法差不多。”陳光標對本報記者說。

記者了解到,在會議現場,大多數企業家的觀點都是企業家應該首先把自己的企業做好,而企業做好就是最大的慈善,他們未必會效倣現在流行的觀點去裸捐。

慈善晚宴現場內容可以公開

因為壹基金問題近來壓力巨大的李連傑也出現在會議的現場,晚會現場他用其一貫的幽默摻合到“裸捐”的話題中。據一位與會者介紹,李連傑幽默地表示:“我從20歲就已經裸捐了,口袋裏沒有一分錢,所賺的錢都交給老婆。”隨後,李連傑正色道:“慈善不只是富人的事,每個人都可以參加慈善的工作。”

如何在中國更好地開展慈善也成為現場的話題之一。曹德旺就表示:中國目前很多的制度問題都有待解決,比如教育制度、衛生制度等。如果中國的政治環境、經濟環境和人文環境沒有同步進步的話,慈善是不會一枝獨秀的。

會議的最後,柳傳志舉手要發言,他表示“有些話不吐不快”。據現場一位與會者轉述,柳傳志說,這次慈善晚宴他的很多朋友沒有來,就是懷疑晚會的目的,也就是此前被媒體廣泛報道的“勸捐”,因之他向巴菲特、比爾·蓋茨建議:“這次聚會不要太神秘,可以將我們談話內容向媒體公開”……柳傳志的發言似乎非常“得民心”,贏得了全會場持久的掌聲。

對于柳傳志的建議,巴菲特、比爾·蓋茨表示:會議的內容可以公開,但名單不會公開,這和此前他們在美國水潑不進的慈善晚宴完全不一樣。進到中國之後,巴比的慈善行也呈現出鮮明的“中國特色”。

巴比旋風刮至北京 接班人詳解巴菲特投資策略

【財經日報2010-09-30】

09月30日 星期四 08:41 更新 東部時間

備受關注的巴菲特和比爾·蓋茨中國行轉戰北京。昨日(9月29日)中午,巴菲特及其親密夥伴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副主席查理·芒格、微軟前董事長 比爾·蓋茨和比亞迪總裁王傳福一起出席了比亞迪M6在北京中國大飯店舉行的下線儀式。曾在比亞迪深圳活動中表演彈唱的巴菲特神采奕奕,對中國經濟及中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前景不吝溢美之詞。

盡管兩位世界首富級慈善家沒有接受媒體的采訪就匆匆離去,但巴菲特的「緋聞接班人」大衛·索科爾愉快地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的采訪,並對巴菲特投資比亞迪的細節、召集此次慈善晚宴的初衷以及巴菲特的投資策略進行了解讀。

將長期持有比亞迪股份

NBD:此前有傳言稱巴菲特將拋售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所持有的比亞迪公司股份,您如何回應?

大衛·索科爾:可以肯定地告訴你,這是一個謠言,我們的投資理念是投資和持有,並且持有的時間非常長。

NBD:能否透露一下當初巴菲特決定投資比亞迪的細節?

大衛·索科爾:比亞迪這個投資項目,是芒格先生在洛杉磯的辦公室裏發現的,他的習慣是在辦公室讀報從而獲悉世界有哪些具備投資潛力公司的信息,他覺得比 亞迪具備非常好的投資前景,然後芒格先生打電話讓我關注一下這家公司。盡管當時我從來沒有聽說過比亞迪,但當我去深圳拜訪王傳福先生並對比亞迪有了進一步 了解之後,發現這家公司的情況跟芒格先生此前的判斷一樣。從開始關注到確定投資,我們只花了大約3個月的時間。

NBD:巴菲特未來是否會增持比亞迪股份?還會關注中國哪些項目?

大衛·索科爾:我們對於比亞迪業務的快速成長感到非常滿意,對於王傳福率領的管理團隊也非常滿意。我們通過參與投資比亞迪也學習了許多關於中國經濟和中國公司快速成長的秘密。我們關注比亞迪將如何擴大產能,以及他們的儲能技術在全球的應用,當然這是個技術集中度很高的事情,也具備很多挑戰。我們也會加大對中國的投資,但究竟投什麼我們一般是投了之後才能說。

價值投資需要眼光長遠

NBD:我們知道巴菲特和芒格先生的價值投資理念影響了眾多投資者,能否進一步解讀一下其價值投資策略?

大衛·索科爾:所謂的價值投資理念就是在特定的經濟環境中找到具備長期投資價值,或者具備獨特的核心能力,我們選擇有可持續競爭優勢的公司進行投資,這樣的公司可以持續不斷地超越競爭對手。價值投資的第二個要素是以合理的價格買進具有投資價值公司的股份。當然,什麼是合理的價格,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要對未來的投資風險進行理性的分析,因此進行價值投資是既簡單又困難的事情。

對我們而言,就是要挑選長期而言最有可能成功的公司,不管這個企業會成為比亞迪還是IBM或是豐田公司。以這三者舉例,我們不會投資IBM,因為我們對高科技行業不了解,我們無法評估這個行業的風險;豐田是非常大 的成熟企業,在每個國家都有業務,對這家公司進行基本面的綜合評估是非常複雜的事情,因此我們也不會投;但是比亞迪具備我們投資選擇的所有要素。

有幾點需要指出:一是我們很少拋售股票,我們堅持價值投資;二是巴菲特從來沒有要求別人跟著我們買股票,他都是說任何投資者都需要對公司基本面做很好的分析。比如比亞迪,巴菲特沒有建議投資者需要購買比亞迪的股票,只是說我們基於什麼樣的理念和分析購買比亞迪的股票。

是否接班由董事會定

NBD:巴菲特對您非常信任,您很有可能是他的接班人,您認為他的接班人應該具備哪些特質?

大衛·索科爾:我非常幸運,能夠贏得巴菲特先生的信任。至於繼承人的問題,我相信巴菲特帝國至少還有40年的工作周期,巴菲特先生也會非常長壽。接班人問題終歸是董事會需要考慮的事情,我們公司有很多人具備相關的素質,但不管接班人是誰,我們都會堅持我們的投資理念。

ETF Moving Average Backtest


前面介紹的是整個投資組合的回測,這個則是單一ETF的回測,同樣也是用均線作為進出場的依據。以上圖使用SPY為例,時間是2001年開始到現在,設定以200日均線為進出場依據,每個月評估一次,結果如上圖,會在2002年三月底進場一次後一個月就馬上出場,小賠5.82%,接下來到2003年四月才進場,這次就持有到2008年一月底才出場,賺了62.75%,持有將近五年。而整個金融海嘯時期都沒進場,一直到2009年五月底才又進場,持有一整年到2010年五月底出場,報酬有20.57%。

總計這十年來,SPY含股利報酬為17.6%,但這個策略則有84.8%的報酬,而賺兩次、賠一次,賠只有小賠,賺則都大賺。


看起來很美好,但是也請記得要看上一篇文章的注意事項。

2010年9月29日

Mutual fund to ETF Converter

很多投資人在閱讀原文書籍或是網路文章的時候,常會發現他們用來舉例的大多是指數型的共同基金(Mutual Fund),但這些基金能否對應到ETF呢?畢竟台灣投資人目前要透過海外券商申購共同基金是有難度的,所以如果能找到對應的ETF,那麼就有機會按照閱讀的資訊去檢驗在這些文章寫完之後,情況有沒有改變。

ETFdb就提供了這樣的一個工具:http://etfdb.com/tool/mutual-fund-to-etf/,尤其如果你要查詢的是指數型的基金,而該基金又有相對應的ETF的話,那麼這個工具就很好用了!以最有名的VFINX(Vanguard 500 Index Investor)為例:


就可以查到相對應的有IVV、SPY和VOO三檔基金,而且費用率也一覽無遺,可以直接和VFINX比較一下。其實VFINX的0.18%已經是共同基金中相當低的了,但是ETF是直接打五折以上!

其實我比較希望有功能是直接從指數去找追蹤的ETF,不過目前還沒有看到這個功能,這是我土法煉鋼找到的幾個重要指數:
http://etfdb.com/index/sp-500-index/
http://etfdb.com/index/dow-jones-industrial-average/
http://etfdb.com/index/msci-emerging-markets-index/

變成要先找到追蹤該指數的ETF(如SPY),然後再點選連結去找到追蹤該指數的所有ETF。

Portfolio Moving Average Backtest

etfreplay.com又發展出了更強大的新功能了,不過這兩個功能需要花一點點時間進行註冊(當然,免費!)。

Portfolio Moving Average Backtest
這個功能其實很簡單,均線是許多投資人用來判斷進出場時機的方法,而這個工具可以讓你先設定好你的投資組合之後,並且設定你想要的均線,然後回測這樣的策略效果如何?

以預設的投資組合為例(EWC、GLD、IEF、SPY四檔ETF),均線以十個月的尺度為主,比較的基準指數為S&P 500,若不投資則將資金放在SHY這種短期債券的ETF裡面,設定如下:


從2002年12月31日開始,每個月調整一次,如果ETF的價格低於十個月的均線,那麼就賣出,改成持有現金(根據上面的設定,就是放在SHY),那麼目前的情況應該會是如下:


因為八月底的EWC和SPY價格都在十個月的均線下面,所以不持有這兩檔ETF,而只持有GLD和IEF,並把剩下的資金投入SHY,而上圖也可以看出持有的ETF對投資組合的報酬率貢獻度為多少。


持續了1950天,總共有40次的改變(平均下來約兩個月一次變動),效果其實相當不錯。波動性只有9.3%,SPY是21.5%,而報酬有152.8%,SPY則是50.7%。整個投資組合的資產走勢算是很平穩的往上,而不太受到金融海嘯的衝擊。



Portfolio Moving Average Timeline
這是第二個新功能,其實跟上一個很類似,但這一個是顯示不同時間點各ETF與均線的關係。由於最多只能顯示四年,所以以下以2005-2008四年為例,同樣也是預設的投資組合和十個月的均線:


黃色表示沒資料(通常是當時那一檔ETF還沒發行),綠色表示當時有投資那一檔ETF,而紅色則是未持有。很有趣的是,以這樣的策略來看,2008年一月開始就完全不持有SPY了!一直到2009年七月才開始又持有SPY。而下面的圖則顯示當時有多少資金正在投資中的狀態。



均線是最常見的技術分析工具,而這個策略也相當簡單,簡單說原理就是當股價低於十個月均線的時候,意謂著當時股價已經下跌了一段時間,因此下跌趨勢已經確立,應該賣出持股,而當股價高於十個月均線的時候,意謂著當時股價已經上漲了一段時間,因此上漲趨勢已經確立,應該開始持有。

如果市場的行情並不是小幅度的長時間盤整,而是走比較大幅度的持續上漲或持續下跌,這種最簡單的均線判斷方式其實就可以讓投資人在上漲趨勢開始後沒多久買進並持有,而在下跌趨勢開始後沒多久就賣出持股。均線本身是落後指標,而且設定時間越長,落後就越多,因此不可能抓到最高點或最低點,但如果行情有比較大的趨勢存在,則不失為一個進出場的依據,只是使用的時候要格外小心:
1. 僅適用於明顯趨勢而不適用於盤整狀態。
2. 確認上漲後買進以及確認下跌後賣出,如果剛好交易時就是趨勢轉折點,會變成買高、賣低,而這種情況在盤整行情的時候更容易出現。

但就回測的情況來看,資產配置加上均線判斷進出場的策略效果其實不錯,而投資人可以持續觀察這樣的策略在未來兩三年內會不會出現什麼缺點,再決定是否採用。而投資人也可以更改均線的設定時間尺度,例如六個月的均線,或是十二個月的均線,會有什麼差異。

技術分析並非一定是主動投資,完全按照指標的話也是一種「被動投資」,當然選擇指標本身就是主動的,但交易過程中可以去除個人恐懼或貪婪的心理影響,才是被動擇時策略的重點。就如同指數化投資本身也並非完全被動,選擇哪一家的指數、怎麼加權的指數,也都是主動的選擇,跟選擇指標是相同的,只是當指數選定後就不再選股,而跟隨指數就好。以最受歡迎的被動投資策略「定期定額」來說,本身並不完美。但同樣的,完美的技術策略也並不存在,投資人使用的時候要去瞭解策略的原理以及所有可能的缺點。

靈貓六國取代金磚四國成為增長熱點

2010年09月29日 華爾街日報

忘記金磚四國(BRICs)吧──現在靈貓六國(CIVITS)才是眾所矚目的經濟新星。

倫敦對沖基金經理之間的新流行詞﹐“靈貓六國”──中國、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亞、土耳其和南非──將會成為接下來這個十年期的經濟增長熱點。

金磚四國是指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這個詞是由高盛(Goldman Sachs)的首席經濟學家奧尼爾(Jim O'Neill)──最近他得到了晉升──於2001年提出來的﹐它被廣泛用於描述經濟實力從發達國家向新興市場的轉移。

但原來的金磚四國中﹐只有中國和印度被收入了新縮略詞中﹐巴西現在被認為是相對發達的國家﹐而俄羅斯的經濟增長“蜜月期”則已經結束了。

這與上個十年期開始時的情況相去甚遠﹐當時高盛公司認為﹐到2050年﹐金磚四國的經濟總量可以令世界上最富裕國家──包括美國和整個歐洲──的經濟總量相形見絀。

中國發展得很順利﹐它位列靈貓六國是當之無愧的。2007年﹐中國的經濟總量超過了德國﹐而後在2010年7月又超過了日本﹐由於高速經濟增長而在全球經濟格局中獨樹一幟。現在﹐高盛又稱﹐中國將於2027年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而普華永道(PricewaterhouseCoopers)的預測甚至更早﹐它預計中國於2020年就將達到這一地位。

人們對於中國經濟發展潛力的觀點唯一的分歧就是時間問題﹐對印度的看法分歧就稍微多一些了。這個世界人口第二大國面臨著許多問題﹐包括基礎設施落後口與鄰國爭端頻發以及妨礙其發揮潛力的高度官僚主義──這些不是不可克服的挑戰﹐但當然也是需要考慮的因素。高盛認為目前是世界第11大經濟體的印度將於2050年在經濟總量上超過美國。

如果說巴西的增長機會日益減少是因為巴西在農業口採礦業、製造業和服務業上相對自給自足﹐那麼俄羅斯的情況則正好相反。

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國家擁有全球最豐富的礦產儲備和能源資源﹐但卻面臨著人口萎縮的問題﹐而且其經濟在金融危機中跌入了深谷﹐如今需全力以赴以求復蘇。

週四早些時候﹐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稱﹐俄羅斯經歷了幾十年來最嚴重的旱災之後﹐人們對通貨膨脹的擔憂日益嚴重﹐在此情況下撤除金融刺激措施對俄羅斯經濟而言不啻為一個巨大的挑戰。

如果說巴西和俄羅斯都是過去時了﹐那麼在新興市場增長熱門名單中新入圍的國家情況又是如何呢﹖

表面上﹐南非的入選有點奇怪。但對沖基金稱﹐南非是整個非洲的代表﹐而非洲的整體國民生產總值已經上升到約等於巴西或俄羅斯國民生產總值的水平。

非洲的優勢主要在於其豐富的商品資源﹐對礦產和石油日益增長的需求驅使消費者為非洲的自然資源支付高昂的費用。南非已經是非洲最大的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也是最大的黃金、鉑和鈀生產國。

同時﹐印度尼西亞已經是東南亞最大的經濟體和G-20成員國﹐並且以比鄰國更好的態勢從全球經濟衰退中復蘇。它還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生產並出口石油、天然氣、錫、銅和黃金。

而越南也表現不俗。它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之一﹐吸引了眾多外商投資﹐同時也是重要的農業出口國。普華永道稱﹐2025年越南會成為增長最快的新興經濟體﹐潛在年增長率幾乎為10%﹐在這一增長率的推動下﹐2050年該國的經濟規模將達到英國的70%左右。

和越南一樣﹐土耳其也是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之一﹐在一系列關鍵的經濟改革之後﹐土耳其實現了低通貨膨脹﹐外商投資也迅速增加。

那麼金磚四國的說法就這樣過時了嗎﹖高盛還沒有放棄。高盛最近公佈的最新數據稱﹐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金磚四國將於2018年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到2020年﹐金磚四國將佔全球國民生產總值增長額的49%。

但高盛也承認﹐過去十年中金磚四國股票的非凡業績可能不會在這十年中重現。

高盛稱﹐現在﹐人們對金磚四國的情況有了更深入的瞭解﹐對其期望比原先高﹐評估差距卻比原先小了很多﹐因此﹐即便金磚四國能夠實現穩定的經濟回報﹐要達到與原先同等程度的優秀表現看來也是不太可能了。

Andrea Hotter

葛洛斯:刺激措施造成投資災難 但買股比買公債好

鉅亨網編譯張正芊 綜合外電  2010-09-30

全球最大債券基金公司 Pimco (Pacific Investment Management Co.) 共同首席經理人葛洛斯 (Bill Gross) 周三 (29 日) 表示,美國政府為救經濟,眼看最可能採取各種政策促成通貨再膨脹 (reflation)。而在投資報酬低落的「新常態」下,熱門股的獲利仍將優於債券。

葛洛斯在 Pimco 官網上發表的最新投資展望報告中,重申「新常態」的投資環境:已開發經濟體的成長率及通貨膨脹率,預期將嚴重偏低;因此公債殖利率也將維持低落。

葛洛斯舉例,《紐約時報》上周報導美國各類退休基金試圖重新調整操作計畫,盼長期投資組合報酬率平均能達 8%。從這些基金持有的 6:4 股票及債券配置,根據葛洛斯取得最近資料,投資等級債券殖利率僅 2.5%;若欲達到上報酬目標,股票報酬率須達到 12%,在未來名目經濟成長率長期僅 2%-3% 的情況下,無異緣木求魚。

葛洛斯指出,「舊常態」所達成的高投資報酬率,是由資產價格膨脹來刺激經濟蓬勃發展及過度消費,進而促進槓桿操作與利率攀升。不過,在當前去槓桿、減債行動當道的環境下,除非走「老路」投資製造業,才可能創造繁榮和高報酬;但這不僅需要當局拿出政治勇氣,也別指望立竿見影。

因此他認為,最有可能的發展是,美國政府採取多項政策手段來刺激通膨,包括由 Fed 維持低利率環境及採取量化寬鬆措施,而華府讓財政赤字占國內生產毛額 (GDP) 的比例維持在 2 位數。不過,這樣的行動能否讓美國名目 GDP 恢復到「舊常態」的 5%,還是讓美國落入日本式「失落的十年」,仍是未知數。

葛洛斯預見,政府的刺激經濟措施最可能先造成的結果,是讓美元走貶而美國生活水準下降。不過他稍後接受《CNBC》訪問時補充,由於 Fed 無力提振資產價格,因此繼續推動低利及量化寬鬆政策,欲鼓勵投資人投入股市,買進像寶鹼 (Procter & Gamble)(PG-US) 及嬌生 (Johnson & Johnson)(JNJ-US) 這類股票。

上述這些股票,股利達到 2%、3% 或 5%,遠高於 5 年期公債的 1.25%。而 Fed 若能成功刺激美國經濟未來 1-2 年成長,屆時受益的也會是股市;反觀他認為美國 5 年期及 10 年期公債目前價格,過於高估。

黑天鵝作者Taleb:諾貝爾獎替錯誤經濟學背書 引爆危機難辭其咎

鉅亨網陳律安 綜合外電  2010-09-29

諾貝爾獎的頒發,是否是觸動金融危機的導火線?

以《黑天鵝》一書聞名於世的作者 Nassim Taleb 表示,受諾貝爾經濟學獎肯定的理論,正是危機的元凶。

Taleb 在與《路透社》的電話訪談中表示:「我希望能夠屏除經濟學模組的傷害,這獎項對危機應該有些責任,如果不是極大的責任也有部分責任。」

諾貝爾獎得主將在下周一宣布,而經濟學獎將稍晚於 10 月 11 日公布。據 Taleb 的說法,經濟學上有許多預測及測量的錯誤,導致了 2008 年的全球危機。而他說,諾貝爾獎的頒發,就像對此種經濟理論蓋了認證章,助其滋長。

Taleb 列舉了幾個他認為該遭到非議的經濟學家,包括 Harry Markowitz、William Sharpe、Robert Merton、Myron Scholes、Robert Engle、Franco Modigliani、 Merton Miller。

舉例來說,Merton 及 Scholes 研究出如何對衍生性金融商品估值。Modigliani 及 Miller 則倡導透過發債來推動財政。

Taleb 抨擊這些著作,認為正是這樣的作品建構了我們的世界,使我們淪落至此。而經濟學的預期手法,使人們產生錯誤的安全感,或最糟的情況是,操作手法與獲利背道而馳。大學院校因為教導這些理論作正統學說,更是火上加油。

他比喻,若你在紐約逛街卻給你洛城的地圖,不出亂子才奇怪。Taleb 表示,他曾在與瑞典國王的會晤中建議,希望能夠對諾貝爾經濟學獎作出更動。該獎項自 1960 年代時才加入獎項陣容。

倘若他無法在斯德哥爾摩發揮影響力,那麼他可以改變其他政治家嗎?Taleb 表示,他不願妥協的態度使得這有難度。當他走出與美國財長蓋特納的會晤時,與會者甚至不願與他握手。

聯準會主席伯南克,則被 Taleb 稱為一個「貨真價實的吹牛者」,其大緩合經濟模式,掩蓋檯面下的風險,讓世界變得更動盪。Taleb 說:「他是將我們帶到這的始作俑者,他稿不清楚狀況。」

Taleb 的想法在歐洲獲得較多迴響。在與英相卡梅隆的相處後,他表示其新政策將受到《黑天鵝》影響。

《路透社》最後拋出難題,表示若諾貝爾獎要頒給 Taleb,他會接受嗎? Taleb 無以名狀的猶豫了一下,然後下了結論:「若我得獎能對社會有益的話,或許我會接受。」

Historical Recession Duration


過去110年共有22次經濟衰退,平均每一次衰退維持約15個月,而這次則維持了18個月(2007年12月到2009年6月),是1929大蕭條以來最長的一次衰退。

巴西交易所 市值全球第二

【經濟日報╱編譯謝璦竹/綜合外電】
2010.09.26 02:40 am

巴西聖保羅證券交易所(BM&FBovespa)執行長賓托(Edemir Pinto)24日說,拜巴西石油(Petrobras)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所賜,聖保羅交易所的股票水漲船高,已成為全球市值第二高的交易所,僅次於香港交易所。

據賓托表示,聖保羅交易所市值已高達304億巴西里爾(178億美元),比倫敦證券股票交易所(LSE)、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及那斯達克交易所(Nasdaq)三者市值的總和還大。

據聖保羅交易所的資料,該所股票23日上漲1.4%,創下14.9里爾的歷史新高,使交易所逾20億股總值達到逾300億里爾,超越CME集團的175億美元,僅次於港交所的198億美元。聖保羅交易所股24日下滑4.77%,收14.19里爾。

聖保羅交易所的Bovespa指數今年來下滑0.6%,24日收68,196.48點,主要是受最大權值股巴西石油今年重挫27%的拖累。投資人憂慮巴西石油大舉發股將稀釋股價、削減獲利,且加大政府干預,是巴西石油重挫的主因。巴西石油今年來的跌幅在全球僅次於英國石油(BP)。

據彭博資訊報導,新興市場教父墨比爾斯說:「整個巴西石油IPO令人反感,完全違反股東權益。我們可能正進入IPO泡沫,意味著投資人根本不關心真正的價值,一窩蜂買這些東西。

巴西石油24日IPO發售24億股普通股,每股價格29.65里爾,以及18.7億股優先股,股價26.3里爾,是全球歷來金額最高的IPO案。

【2010/09/26 經濟日報】

Comments:每家交易所本身就是一家公司,這裡說的是該交易所「公司」的市值,不是在該交易所掛牌的所有公司總市值,不要搞混囉!交易所之間的商業競爭以及合併也是很有趣的故事,第一檔ETF,也就是SPDR之所以會被研發出來,其實也是Amex為了挽救他們交易所所作的努力。

Lost Decade for Family Income

Source(互動式圖表)


美4300萬人處貧窮狀態 創新高

【聯合報╱記者傅依傑/即時報導】

美人口計統計局16日上午(台北16日晚)公布,美去年貧窮率升至14.3%,為1994年以來最高點,約4360萬人處貧窮狀態,為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以來高峰。

美官方定義貧窮為,2009年四口之家年收入低於21954美元(約70萬台幣)。除亞裔之外, 美各族裔去年貧窮率都上升。

【2010/09/17 聯合報】






美國的家庭收入因為金融海嘯而大減,貧窮率從2008年的13.2%升高為2009年的14.3%,這是1994年以來最高的記錄了,而預計2010年還會更高。這個比例意謂著有4360萬美國人是所謂的「窮人」,生活水平在官方認定的貧窮線以下,也就是2009年一家四口的家庭,年所得在$21,756以下。

2000-2009這十年可能是過去半世紀以來最慘的十年,中產階級的收入竟然還下跌了4.8%,這比1970年代還慘,那時候雖然有大蕭條,但也還有1.9%的成長。中產階級的下限收入在2009年為$49,777,比前一年還少了0.7%,如果跟2007年比更是少了4.2%。

Lost Decade for Family Income

2010年9月28日

美預算赤字問題,超乎預期

2010-09-26 11:37 時報資訊 【時報-台北電】

據彭博社報導,美國預算赤字飆高,不禁令專家學者對美國經濟前景感到憂心忡忡,「黑天鵝效應」理論大師紐約大學學者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認為,美國政府並未察覺赤字風險,而美國前聯準會主席葛林史班(Alan Greenspan)則指出,削減預算赤字是美國政府的優先要務。

因提出「黑天鵝理論」而聲名大噪的塔雷伯,接受加拿大電視台訪問時表示,美國的預算赤字高於其他工業國家,令他對美國的經濟展望感到憂心。塔雷伯表示,「我對美國感到極度悲觀,我們的政府不像歐洲政府,並未察覺赤字飆高、陷於公共赤字,以及成為大政府(big government)的風險。」

2007年塔雷伯在「黑天鵝效應(The Black Swan)」一書中提出,天底下什麼事都有可能發生。突發和重大事件可能徹底翻動整個市場,所謂的「黑天鵝理論」是源自於古老的錯誤觀念,即所有天鵝是白色的。

曾於1987年至2006年間擔任聯準會主席的葛林史班,接受美國公共電視網(PBS)Newshour節目訪問時指出,削減預算赤字比延長即將於年底到期的稅負優惠還來得重要。

葛林史班表示,「美國預算赤字問題比大多數人預期的更加嚴重。低利率讓政府易於標售債券,但很肯定的他們並不會侷限於此。」

隨著美國國會中期選舉逐漸逼近,稅務和支出為國會討論的兩大熱門議題。民主黨和共和黨主要的爭議在於延長減稅要包含哪些人,民主黨主張年薪低於20萬美元的個人,以及低於25萬美元的家庭,持續給予減稅,然共和黨則認為全民都應享受減稅。

眾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稍早表示,眾議院可能於下週就延長減稅進行投票表決。葛林史班表示,雖然廢除減稅將對經濟產生負面衝擊,但不會造成重大影響。(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記者顏嘉南/綜合外電報導)

巴菲特:美經濟尚未擺脫衰退

巴菲特:美經濟尚未擺脫衰退

2010-09-24 新聞速報 【中央社】

     億萬富豪巴菲特(WarrenBuffett)表示,以他的定義來看,美國經濟仍處衰退中,因為多數民眾和企業尚未回復到金融海嘯前的水準。

     根據美聯社報導,巴菲特週四接受「國家廣播有線電視公司」(CNBC)專訪,談到了美國經濟現況,以及旗下的波克夏哈薩威公司(Berkshire Hathaway Inc.)。

     巴菲特認為經濟仍處於衰退中的看法,和本週宣佈景氣衰退已正式在2009年6月劃下句點的專家看法相左。但巴菲特表示,他是以常識標準來看經濟。

     巴菲特接受CNBC專訪時表示,以任何常識定義,從實質所得和國內生產毛額(GDP)來看,一般美國人或美國家庭都比危機前的水準還低。

     巴菲特說,「我們仍處於衰退中,短期內難以擺脫,但我們終能脫離衰退。」

     2008年初,巴菲特是率先宣佈經濟衰退已經開始的人士之一,當時巴菲特是基於多數美國人的生活比以前更糟的簡易標準做出的判斷。

     多數經濟學家所採用的衰退技術性定義是一國的國內生產毛額連續2季負成長。

     巴菲特透過波克夏旗下的服飾、保險、鐵路、家具、公用事業和私人噴射飛機公司等事業分支,透視經濟表現。(譯者:中央社劉淑琴)990924




巴菲特:美國經濟還在衰退

【經濟日報╱編譯余曉惠/綜合外電】

「股神」巴菲特23日接受CNBC專訪時表示,依照他的定義,美國經濟仍未脫衰退,因為多數民眾和企業的收入尚未回到金融海嘯前的水準。另據路透報導,巴菲特下周赴中國視察比亞迪時,可能對這家今年來表現欠佳的汽車公司撂狠話,例如脫售持股。

巴菲特對美國經濟的說法,明顯與本周專家宣布衰退已正式於去年6月告終的觀點有所牴觸。但巴菲特說,他是用常理標準來評估經濟,「從實質收入、國內生產毛額(GDP)來看,美國民眾或家庭仍比以前差。我們仍處於衰退,而且還有一段時間無法脫離衰退,但終究會走出來。」

巴菲特是少數在2008年初就宣稱美國經濟陷入衰退的人士之一,他的理由很直截了當,就是大部分美國人的收入都變少了。根據多數經濟學家的技術性定義,衰退代表GDP連兩季負成長。

巴菲特憑波克夏旗下公司的表現衡量景氣榮枯。這家位於奧馬哈的公司經營觸角遍布各行各業,包括服飾、保險、鐵路、家具、能源、珠寶和企業噴射機租賃公司。

他觀察到波克夏的事業有好轉跡象,但是進展緩慢。以伯靈頓北方聖大菲鐵路公司(BNSF)為例,其表現算是優於不少美國企業,但鐵路運輸量從景氣觸底迄今只回升61%,尚未回到先前的高峰量。不過,巴菲特認為,各國政府努力刺激景氣,加上美國資本主義的再生能力,終將使美國經濟走出衰退。

巴菲特與好友比爾‧蓋茲預定27日起訪問中國四天,途中將停留與比亞迪相關的北京、長沙和深圳。2008年他看好比亞迪在電動車市的潛力,斥資2.3億美元買下10%股權,如今持股價值漲至16億美元,惟仍低於去年10月的25億美元高峰。

【2010/09/25 經濟日報】



股神不賞臉 巴菲特:美國經濟仍處於衰退期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世華財訊) 2010-09-24

著名投資大師巴菲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按照他個人的判斷,在實際人均GDP恢復到之前水平之前,美國經濟仍處于衰退期。

綜合媒體9月23日報導,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按照他個人的判斷,美國“仍處於衰退期”。

他說:“在實際人均GDP回到之前水平以前,我認為我們就仍處於衰退時期。”

同時巴菲特相信,美國最終會從經濟下滑中走出來,但“我們短期內還不能走出低谷。”

對于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NBER)9月20日當周關于衰退已在2009年6月正式結束的判定,巴菲特回答了一個又一個的問題。

下面就是采訪的全部內容,記者首先問巴菲特,小企業貸款是否存在困難?

巴菲特:根據我的經驗,他們確實……企業有合理的股本,合理的前景。現在,如果你想創業而又沒有股本,你可以嘗試全部貸款,但你可能會貸不到款。我的意思是,3,4,5年前出現太多的呆賬。不僅僅是在房地產業,在商業也是如此。

記者:那麼,小企業現在情況怎樣,如果你一定要從整體來看的話?很明顯,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但是總的來說,你認為他們經營情況如何?

巴菲特:我覺得他們的情況與宏觀經濟相似。他們經歷了一個艱難時期……另外基本上來說,政府在推動經濟發展方面做得不錯。我們不能指望一夜之間發生什麼,但我認為小企業已經有所復甦。但是離高峰時期還差很遠。

記者:NBER在9月20日當周表示,衰退在2009年6月已經正式結束。

巴菲特:恩,他們的定義不同(大笑)。但是,我認為,在實際人均GDP恢復到以前的水平之前,我們就仍處於衰退期。NBER的衡量標準並非如此。但是我想告訴你,按照任何常識性定義,按照實際GDP計算,美國民眾或家庭的平均值不及從前。我們仍處於衰退期。並且短期內我們還不能走出低谷,但最終是會走出低谷的。

記者:短期不能走出低谷是多久?一個季度,兩個季度,或者一年?僅從你的企業來看,情況如何?

巴菲特:平均來講,我們的企業正在復甦,我們大概有70家公司。但是多數正在緩慢復甦。如果你要說鐵路業務,我們的鐵路業務是其他鐵路中的典型。如果你從運輸高峰期開始看,然後一直下滑至谷底,現在我們恢復到61%。我認為這比美國多數企業都要好。我們大多數業務都不到61%,地毯業務、墻磚業務、絕緣業務,都沒有恢復到61%,但是他們正在復甦。

記者:那麼,從就業角度來看情況怎樣。我們失業率仍高達9.5%。你的企業在招聘方面情況如何?

巴菲特:招聘人數非常少。但是鐵路業務將新招相當數量的員工,因為如果你已經恢復61%,崗位需求就會增加相當數量。但是如果看看地毯業務,每周產量從1,300萬碼減少至700萬碼。那就會減少6,500個工作崗位。我們現在已經恢復至大約每周900萬碼。但是我們還沒有增加人力。如果增到1,000萬碼,我們就會開始擴招。但是復甦正在滯後,而且將繼續滯後。

(陳紹國 實習編譯)

Warren Buffett to CNBC: "We're Still In a Recession"

Comments:三則新聞的內容沒差多少,但是第二篇新聞的標題則比較有問題,處於衰退期是對的,即使已經復甦但還在衰退期,或是還沒擺脫衰退。但如果說「還在」衰退,那麼意思是比較像是還在持續往下衰退而沒有正在復甦的意味。

巴西石油IPO 募得700億美元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

巴西石油公司(Petrobras)23日決定IPO價格,這是世界規模最大的IPO,預計要募790億美元 (台幣2兆4944億元),用來開採最近數年發現的幾處巨量石油蘊藏。

媒體報導,巴油IPO獲得投資人超額認購,認購金額總共約1400億美元,包括現有股東980億,以及來自中東和亞洲主權財富基金的420億,美國的共同基金的胃口也不小。

消息人士透露,巴油的優先股定價26.30巴幣 (15.30美元,台幣482元),表決權股是26.65巴幣。這些消息人士拒絕具名,因為巴油尚未正式公布資訊。IPO的交易細節和結果如何,巴油發言人也拒絕置評。

IPO募得的款項,將用來開採巴油過去三年發現的外海石油蘊藏,其中有幾處是數十年來全球發現的最大蘊藏,蘊藏量估計超過五百億桶。

歐亞集團 (Eurasia Group)拉美部主任卡爾曼說,從巴油的角度而言,單看投資人期待的熱況,這次IPO就已算成功。

這次IPO的標的金額如果成真,將創新全球IPO紀錄,遠遠超過1987年日本電信NTT的368億美元IPO,以及今年稍早中國農業銀行的221億美元IPO。

巴油的IPO,國內主要由巴西的布拉德斯科銀行承銷,國際由美銀美林、花旗集團、西班牙Santander、摩根士丹利、巴西Itau BBA銀行承銷。

巴西政府擁有巴油40%股份,以及超過50%的表決權股,而且將從這次IPO獲得價值430億美元的持股,然後授權巴油開鑽50億桶石油。其餘360億美元將是IPO募得的現金。

巴油計畫五年斥資2240億美元開發外海田。分析家指出,巴油必須額外售股來募資五百億美元以上,不然也要貸款,才能實現開採目標。

【2010/09/24 聯合晚報】

巴西石油IPO 募得700億美元

【經濟日報╱編譯余曉惠/綜合外電】

國營巴西石油公司(Petrobras )23日的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共募得1,204億巴西里爾(700億美元),是全球有史以來最大的IPO案,為該公司未來五年開發外海油田的目標成功籌得銀彈。

巴油募資的規模雖未達到原訂的790億美元上限,仍創下歷來最高紀錄,遠高於1987年日本電信電話公司(NTT)募得的368億美元,和今年稍早中國農業銀行籌得的221億美元。

根據巴油呈報給主管機關的資料顯示,新發售的18.7億股優先股每股定價26.3里爾,而24億股普通股或表決股權每股為26.65里爾。

IPO定價相較於23日的收盤價僅折價約2%,幅度小於市場預期。巴油交易最活絡的優先股,23日上漲3.2%至每股26.8 里爾,創本月3日以來最大漲幅;普通股則上漲1.9%至每股30.25里爾。

巴油先前售股籌資過程不順,使投資人紛紛出脫股票,市值蒸發逾700億美元。但在巴油發現近30年來全球最大的油田後,投資人態度也轉趨樂觀,淡化了政府加深干涉巴油事務的疑慮。巴油計劃利用募得的資金,開採過去三年來發現估計超過500億桶的外海石油蘊藏。

巴油IPO案獲得投資人超額認購,金額總計達1,400億美元,其中現有股東占980億美元,機構投資人占420億美元。知情人士說,多數買家為中東和亞洲的主權財富基金,美國共同基金的需求也很驚人。

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拉美部主任卡爾曼認為,從巴油的角度而言,單看投資人認購的盛況,這次IPO就已算成功。

在IPO前,巴西政府已擁有巴油40%股份,和超過50%的表決權股,而這次IPO還獲得價值430億美元的持股;巴油則換得獨家開採50億桶石油的權利。

巴油計劃五年斥資2,240億美元開發外海油田。分析師指出,巴油必須再藉售股或貸款來籌資500億美元以上,才能達成開採外海油田的目標。

【2010/09/25 經濟日報】


Ron Paul vs. Ben Bernanke




Ron Paul:感謝主席,也歡迎柏南克主席。昨天柏南克主席提到經濟前景依然是不尋常的不確定,這一點很多人也同意。但自由市場派經濟學者卻不認為這是不尋常的,因為他們認為這個不確定性是可以預見的,他們也預測現行政策並無法解決我們的問題。過去兩年以來我們採行了一貫的財金政策,過去兩年我們花了3.7兆美元,而在這期間,實質GDP基本上並無起色,而失業率也堪稱災難一場。昨天您也提到我國有850萬失業人口,而真實失業率數字更高,自由市場派經濟學者表示失業率超過22%,勞動統計局也說就算把每個人都算在內,失業率也至少有16%。

但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看到改善,尤其是我們已經花了3.7兆美元。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幾乎跟我們新增國債的金額一樣,這也不會太讓人驚訝。我們在財金政策上燒了3.7兆美元,結果卻是失業人數增加。你可以說,要不是砸了大錢下去,我們的失業問題會更嚴重,但是這個政策的成果也實在太難看了。讓我們來簡單算一下,就算把這3.7兆美元,平均發給850萬失業人口,每個人還能拿到43.5萬美金(約1370.25萬台幣),這真的也太說不過去了

這是嚴重的資源分配錯誤,我們砸愈多的錢去救經濟,失業的人就愈多。數字會說話,我們刺激經濟的方法真的出問題了,我們真的不知道方向在哪裡,能不能停下來想一下,也許我們走錯方向了。翻開最近這一兩個月的數據來看,我們能說,各項指標都上升啦!但是說真的,假設失業的是你,失業率還在持續惡化,他們沒有心去管二次衰退什麼時候會來,一次衰退就讓他們已經夠慘了。

而有些數據還顯示,金融市場受到重創,這教人民如何安心?我一直希望能不能把貨幣政策還有財政政策從頭好好再檢討一下,然後仔細想一想我們怎麼會把事情搞到這種地步?我真的也想建議一下,我們能不能把過去十年來 一直警告我們"泡沫要來了!泡沫要來了!"的這些人都找來好好請益一番,暸解一下他們是怎麼發現的,也暸解一下我們是哪裡做錯了。

(影片稍暗後) 3:11

剛剛主席提到我所強調的支出部分,我想澄清一下,我並不是反對支出,我只是反對政府支出,我要的是人民支出,我希望人民多多消費。各位也知道我向來都是從基本面來看經濟與貨幣政策,老實說,個人所知也有限,我也不想冒充是大師,但我也提到很多次,從自由市場角度來看未來景氣循環,低利率政策會鼓勵投機資金,造成金融泡沫。我不是要從這方面去深入討論,我今天想從道德角度來看這件事,同時想暸解您在這方面的想法。

您在2002年對國會的演講中指出,通貨膨脹會降低國債實質價值,這對政府來說是有利的。這我能了解,因為透過貶值,實質債務就等於減少了,但這難道沒有道德方面的問題嗎?您讓貨幣貶值、讓幣值一直下跌,但我一直認為,政府應該保護貨幣價值,貶值讓人民深受其害,在我看來,這很不公平,因為這等於是欺騙了債權人。

同時,您操控利率也有道德問題,這對存款戶...保守的人都會努力存錢,好好守住銀行定存,將來老了就能照顧自己,將來老了就靠定存養老。當初市場上還是六、七趴利息,結果現在忽然變成只有一、兩趴,在我看來,這根本就是欺騙。

您也強調過您很關注通貨緊縮,但我認為通縮屬於貨幣供需的範疇。而通縮在您的定義下,是物價下跌就叫做通貨緊縮,您認為這是壞事。您也試圖釐清物價下跌的不同原因,但是一般來說,物價下跌是正面的,這能讓窮人喘一大口氣,我們為什麼要視物價下跌為大敵呢?我們不是該讓市場競爭,讓大家買得起東西,而不是保護企業的利潤,規避勞動這些高昂的成本,市場不是應該保護消費者嗎?在我看來,我們出現了道德問題,您在這方面有什麼看法嗎?您提到過...

Ben Bernanke:您的問題很好,有關保障債券持有人,聯準會致力於維持物價平穩,通膨率也很低,所以債券持有人是有獲利的。實質利率也高於通膨率,這就是我們為何要維持物價平穩。有關利率波動,名目利率,嗯...並非由市場決定,這是為了要有一套貨幣監督制度,不論是以金本位也好,或是其它方法來建立貨幣制度都好。我們目前的制度是以央行為準,這您也知道,名目利率的變動是反映我們的貨幣政策。

我要說的是,不論我們採用哪一種制度,利率是一定會受政策影響的,而不是全然交由自由市場決定的。至於通縮方面,以十九世紀好幾次通縮為例,通縮未必會帶來傷害,因為高生產力壓低了物價,這是好事。

但請記住,一般來說,若物價下跌,通常薪資也會下跌,所以我們真正的問題在於薪資與物價之間的關連。1930年代,我很快就說完...1930年代也發生過猛爆通縮,造成生產力下降,然後還...

Ron Paul:我也要回應你,您剛提到十九世紀,當時我們採行的是金本位,不要把這一點混淆了。我問個簡單問題,要到怎樣的地步您才會捫心自問自己這幾套理論會不會出了差錯?是不是該考慮改變大方向了?現行政策您會繼續堅持五年還是十年?要到什麼狀況,您才願意全面檢討呢?

Ben Bernanke:堅持什麼?我相信回到金本位是不實際的,我們還要維持央行地位。我們當然會在金融體系與貨幣政策上調整我們的看法,來因應過去這幾年的狀況。我相信凱恩斯曾說過:給我事實、其餘免談。

Ron Paul:你的意思是就算這套制度正在崩潰,經濟依然趴在地上,你還是要繼續增加支出、繼續通膨,繼續以債養債這些已經沒效的對策嗎?就連政府方面的失業率都高達20%,這比兩年前都還慘,你還是不覺得我們已經搞砸了嗎?

【時間到,下位輪到發言的是...】

Ben Bernanke:呼....

Comments:這是相當精彩的論辯,我非常欣賞Ron Paul的表現。

投資黃金的十大誤區

華爾街日報  2010年09月28日

過去十年來﹐黃金一直是投資人鍾情的投資對象。本週(截至9月17日)﹐金價又創下了每盎司1,278美元的新高。 在過去10年中﹐黃金投資人的投資收益約為投入成本的四倍。與此同時﹐華爾街股票市場卻處於平盤整理階段。

但是﹐很少投資品能像黃金和其它貴金屬一樣﹐引來這麼多的神話和廢話。這裡﹐我冒著得罪黃金交易買賣雙方的風險﹐為讀者分析有關黃金投資的十大誤區:

誤區一:“金價被高估了。”

你怎麼可能知道這一點呢?甚至沒人能說出黃金到底價值幾何?因此你不可能信心滿滿地說出金價到底是被高估還是低估。像法國興業證券(SG Securities)策略師格萊斯(Dylan Grice)這樣絕頂聰明的人認為﹐同不斷膨脹的貨幣供應相比﹐金價仍處於歷史低位。即便金價存在泡沫﹐這種情況可能還會延續好一陣子。 就像我在今年早些時候指出的那樣﹐當前的金價猶如1998年的納指和2003年的房屋建築類指數(DJ Global US Home Construction Index)﹐還可以向上運行好幾年的時間。

誤區二:“聰明人早就撤出黃金市場了。”

真的嗎?這種說法至少已經流傳五年了。然而﹐對沖基金大佬約翰•鮑爾森(John Paulson)卻將旗下掌管的40億美金投入全球最大的黃金ETF(交易所可交易基金)──標普存托憑證黃金信托(SPDR Gold Trust﹐以下簡稱SPDR黃金信托)。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也在同一支基金砸下了6.5億美金。每個月﹐美銀美林(Bank of America/Merrill Lynch)都會對全球頂尖的基金經理展開調查訪問。大約六年前﹐當金價還在每盎司400美元左右徘徊時﹐我建議他們向基金經理咨詢對投資黃金的看法。起初﹐他們沒有得到什麼回復。幾乎沒有人對這個問題感興趣﹐所以也就懶得給出哪怕是不成熟的投資建議。直到最近﹐雖然對黃金的投資興趣一直在上升﹐但質疑的聲音也沒有停歇。在過去兩年半的時間里(除了在2009年年初有過反復)﹐基金經理給調查者的答復始終一致﹐那就是金價被高估﹐而且幅度很大。然而﹐就在這段時間里﹐金價從每盎司約850美元躍升至近1300美元。

誤區三:黃金是“安全的避風港”

記得提醒我千萬別從那些相信黃金是“安全”資產的人那裡購買壽險或是剎車片。從1980年到2000年﹐黃金的購買力下降超過了五分之四。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黃金的購買力又下降了近三分之一。如果這就是所謂的“安全”﹐我可不希望看到如此劇烈的波動。黃金只是一種資產﹐和其它投資品別無二致。

誤區四:“黃金是‘真正的’貨幣﹐而政府或社會發行的法定貨幣只是薄紙一張。”

一派胡言!一件商品能否成為“貨幣”﹐關鍵在於其是否獲得了其他人(即社會)的認可。最近﹐一位基金經理向我講述了她的一位相識的奇聞軼事。這個人用幾瓶酒賄賂了相關工作人員﹐成功逃出動盪的非洲某國。這位基金經理指出﹐如果社會動盪不安﹐那麼最有用的“貨幣”將是生活必需品──食品、香煙和酒。(想聽聽我給世界末日的建議?趕快囤積“潔而敏”(Charmin)超柔衛生紙吧。你會驚訝地發現當我們不得不用樹葉淨身時﹐衛生紙有多麼的值錢!)

誤區五:“相比買入實物黃金﹐投資黃金股是一種更加有利可圖的選擇。”

在華爾街﹐最危險的時態永遠是現在時。殘酷的現實是:黃金股有時盈利多﹐有時盈利少。這完全取決於你的買入價格。多年來﹐許多大型金礦公司的股價被高估。投資實物黃金是更好的選擇。但在2008年的金融海嘯中﹐黃金股股價大幅下挫﹐跌幅甚至超過了金價。這為抄底黃金股提供了絕佳良機。兩年來﹐逢低介入大型金礦公司股的投資人﹐收益不止翻了一番。而買入小型金礦公司股的投資人﹐收益更是翻了兩番。

誤區六:“小型金礦公司股是有風險的。”

當然﹐任何一支金礦股都是高風險的(即便是像我年初推薦的諾華黃金資源(NovaGold Resources)這樣的績優股也不例外﹐需謹慎操作)。但一籃子小型金礦公司股構成的投資組合風險就小多了。在選擇小型礦業股的時候﹐可以參照Market Vectors的小型金礦股指數基金(Junior Gold Mine)的選股思路。事實上﹐根據買入價格的不同﹐有時投資小型金礦股的收益遠勝於大型礦業股或實物黃金(見上面第五點分析)。如果你瞭解基金業的運作方式﹐你就會知道在金市繁榮的時候﹐基金經理很可能在最後才大舉吃進小型金礦股﹐這意味它們起到了槓桿化投資的作用。

誤區七:“相比其它貴金屬﹐黃金是更好的投資品。”

真的是這樣嗎?理由是什麼呢? 說過了﹐這完全取決於你的買入價格。長期以來﹐銀和鉑的價格走勢似乎和金價一致。20多年來﹐從投資收益的角度看﹐白銀跑贏黃金的幾率為25%﹐鉑為5%。但這個趨勢也不穩定。在某一具體時點﹐一種金屬的價格可能遠高於其它金屬﹐而另一種金屬的價格可能遠遠落後。如果你能利用這種價格變動的階段性趨勢﹐你能獲得更好的投資收益。現在有很多ETF產品投資於銀(如iShares Silver Trust)和鉑(如Physical Platinum Shares)。

誤區八:“投資黃金是明智的決策﹐因為數千年來它的購買力保持不變。”

呸!難以相信嚴謹的人會重復這個觀點。我們連50年前的信息都無法準確獲知﹐就更別提古羅馬時期了。難道凱撒時期的一件袍子真的值一盎司黃金﹐和今天一件高級男士西裝的價格相仿?有人會說是的。但又是什麼樣的袍子呢?和它比較的又是什麼價位的西裝呢?要知道300美元也可以買一套西裝的。《聖經》中有一個廣為流傳的說法﹐一盎司黃金可以買“300塊麵包”。你可能心存猶疑﹐不敢斷言這是不可能的。但我調查過﹐也咨詢過專家的意見﹐至今無人能證實這種說法的出處。 如果有人能﹐請轉告我。退一步說﹐即使黃金“3000年來維持購買力不變”﹐這也僅僅說明黃金的真實回報率(經通脹因素調整)為0%。政府發行的通貨膨脹保值債券還能有通脹率加2%的收益率呢!

誤區九:“黃金共同基金的投資收益和黃金幾乎一樣。”

不可能。你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先鋒貴金屬/礦業基金(Vanguard Precious Metals & Mining)甚至都不算是黃金基金了﹔基金評級公司晨星(Morningstar)已將其移至“自然資源”類別﹐因為這支基金也投資於一般的採礦及相關產業。多數所謂“黃金”共同基金甚至都不投資於實物黃金﹐只投金礦公司的股票。不過這也進一步證明了黃金是一種稀缺資源。據晨星公司分析師珍妮特•揚(Janet Yang)透露﹐既投實物黃金也投黃金類股的兩支基金是第一鷹牌黃金(First Eagle Gold)和富達黃金精選(Fidelity Select Gold)。 剩下其它基金的投資風格則不盡相同。以奧本海默黃金/特殊礦產基金(Oppenheimer Gold & Special Minerals)為例﹐該基金通常持有大量小型金礦公司股票。除了黃金﹐他們也投銀和鉑等貴金屬。美國環球貴金屬基金(US Global Precious Minerals Fund)則專注於規模較小的金礦公司股。

誤區十:“安全起見﹐你的投資組合中黃金佔比應始終為7%。”

這種說法早已是陳詞濫調﹐為什麼偏偏要7%?如果你的投資組合中剩下的93%都遭遇重大損失﹐那麼即便這7%的黃金價格翻番也無濟於事啊。前面說過的﹐投資收益和買入價格相關。就個人而言﹐如果我認為眼下這股金價上漲的趨勢還將繼續﹐我寧願冒險賭一把﹐將小部分資金投入兩支ETF的看漲期權:SPDR黃金信托或Market Vectors小型金礦股指數基金(Market Vectors Junior Gold Mine ETF)。但要注意的是﹐買入的必須是高成長性的虛值期權(out-of-the-money﹐即合約的行權價高於買入當日標的基金的淨值)。如果金市繁榮﹐金價持續走高﹐那麼你能以約定的較低價格買入上述基金。 所需投入的只是金額有限的期權費。如果價格不動或下跌﹐你損失的也只是購買期權的費用。但如果價格飛漲﹐那麼你的收益會翻好幾番。舉個例子:當前SPDR黃金信托每份淨值125美元﹐而2012年1月12日到期的、行權價為150美元的看漲期權的每份價格僅為6.50美元(均為9月17日收盤數據 )。所以說你的損失非常有限。

Brett Arends

(編者按:本文作者Brett Arends是《華爾街日報》網絡版專欄作家﹐他的專欄《投資回報》幫助投資者分析最新時事並做出相應投資決定。)

2010年9月27日

巴菲特造訪比亞迪

2010年09月27日  華爾街日報

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支持為中國電池和汽車生產大亨王傳福帶來了極大的助力﹐而且在賬面上他的投資還產生了至少六倍的回報。

週一﹐王傳福旗下的比亞迪汽車(BYD Autos)在三個中國城市發起了一系列活動﹐旨在展示該公司的電動汽車和能源策略﹐或許還有意安撫這位來自奧馬哈的億萬富翁投資者。

巴菲特來訪正值雄心勃勃的比亞迪遭遇困境。據比亞迪工作人員說﹐巴菲特將參加在比亞迪總部所在的深圳市以及北京和隨後在長沙舉行的活動。

比亞迪的首字母縮寫BYD代表的是“成就你的夢想”(Build Your Dreams)──不過據說王傳福曾說過它的意思是“帶上你的美元來”(brings your dollors)。該公司將今年的銷售預計縮減了25%。比亞迪銷售遭遇滑坡﹐同時還在對抗技術及工廠建設方面的法律難題。

看來比亞迪很難完成年內向美國出口電動汽車的目標。

環球通視(IHS Global Insight)駐上海資深市場分析師林懷濱說﹐即使假定他們擁有電池技術﹐也必須整合到汽車中。這絕非易事。

比亞迪2008年底針對零售市場推出了中國首款國產混合動力車F3DM﹐早就為其電動汽車大造聲勢﹐然而銷路不廣。

比亞迪賴以生存的一直是向首次購車的家庭出售低價的傳統轎車。BYD F3小型車在2009年大部分時間都是暢銷車型﹐當時汽車銷售受政府補貼和針對小型節油車的減稅措施提振而飆升46%﹐令中國成為全球汽車銷量之冠。

但中國人對汽車的品味似乎也隨銷量的增長而迅速變化。

近期銷售數據顯示進口車和外國品牌車的購買量猛增﹐這表明購車者正在追求更高質量。因此一些汽車廠商雖難以滿足交貨需求﹐其他一些廠商卻眼睜睜地看著存貨越來越多。

比亞迪8月銷售同比下滑19%﹐至31,069輛﹐環比下降6%。該公司10%的股份為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Berkshire Hathaway Inc.)持有。

北京國泰君安證券公司汽車行業分析師張欣說﹐很多中國汽車製造商都面臨庫存偏高、利潤偏低等類似問題。

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一位高級官員最近就中國汽車產能過剩問題發出警告。預計到2015年﹐中國年產整車將增至3100萬輛﹐是今年預計產量的近一倍﹐屆時中國汽車業可能出現供過於求的局面。

美國咨詢公司AlixPartners數據顯示﹐比亞迪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從2006年的1.4%增至去年的5.1%。但中國汽車廠商佔整個中國市場的份額依舊只有32%。

這說明為縮小與外國廠商在技術、銷售和營銷等領域長達數十年的差距﹐中國汽車製造商做出了艱苦努力。雖然比亞迪因成功研發出輕型、節能汽車生產技術而贏得讚譽﹐但在汽車核心技術與其電池技術相匹配方面﹐比亞迪仍在苦苦探索。

儘管如此﹐比亞迪在電動汽車領域一直保持著雷打不動的領先地位。

比亞迪──中國最大的手機和其它電子元件電池製造商﹐正在為獲得非凡的汽車生產能力而精心籌劃﹐借此比亞迪就可以解決向世界市場推出有競爭力的電動車的所有問題。

5月﹐比亞迪與德國戴姆勒(Daimler AG)合資建設一個投資6億元(合8800萬美元)的電動汽車製造公司﹐雙方各出資50%。該公司將戴姆勒的汽車技術與比亞迪的電池技術整合在一起。

比亞迪表示﹐仍希望生產五座e6純電動商務車﹐並希望這款車成為年底前在美國上市銷售的首個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此外﹐比亞迪還有意在明年年底前成為首個在歐洲市場銷售電動車與混合動力車的中國製造商。

比亞迪最近宣佈﹐計劃斥資2.012億元收購西藏扎布耶鋰業高科技有限公司的股權﹐此舉旨在保障先進電池所需的原材料供應。

或許正是由於對未來的期許﹐才吸引了巴菲特的注意﹐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旗下中美能源控股公司(MidAmerican Energy Holdings Co.)投資2.31億美元入股當時名不見經傳的比亞迪汽車生產商。去年﹐這筆投資市值最高漲至25億美元﹐現在約16億美元。

巴菲特正攜手微軟公司(Microsoft Corp.)創始人蓋茨(Bill Gates)勸說中國新興的超級豪富向慈善做出更多捐贈。上海的胡潤(Rupert Hoogewerf)估計王傳福的身價為去年中國之最﹐達到51億美元﹐不過王傳福並未表態是否響應巴菲特的號召。

本文譯自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

iShares的半導體ETF變更追蹤的指數、掛牌的交易所以及代號

iShares S&P GSTI Semiconductor ETF原本追蹤的是S&P North American Technology-Semiconductors index(北美科技半導體指數),在紐約證交所掛牌上市,代號為IGW,不過十月15日起,要改成追蹤台灣投資人比較熟悉的PHLX Semiconductor Sector Index(費城半導體指數),指數的代號為SOX,所以ETF的全名改為iShares PHLX SOX Semiconductor Sector Index Fund,也改在Nasdaq掛牌交易,所以代號變成四個字母:SOXX。

IGW目前資產規模有兩億4360萬美元,費用率為0.48%,投資人在ETF改變時不需要做任何動作。而如果比較喜歡原本的S&P指數,還有State Street Global Advisors’ SPDR S&P Semiconductor ETF (XSD)可以選擇。

2010年9月22日

Vanguard Launches Russell-Based ETFs

Vanguard使用Russell指數的ETF在今天開始交易了,比較特別的是,這些ETF並不是在NYSE掛牌,而是NasdaqGM(Global Market),所以代號是四個字母。


  1. Vanguard Russell 1000 ETF (NasdaqGM: VONE),0.12%
  2. Vanguard Russell 1000 Value ETF (NasdaqGM: VONV),0.15%
  3. Vanguard Russell 1000 Growth ETF (NasdaqGM: VONG),0.15%
  4. Vanguard Russell 2000 Index Fund (NasdaqGM: VTWO),0.15%
  5. Vanguard Russell 2000 Value Index Fund (NasdaqGM: VTWV),0.20%
  6. Vanguard Russell 2000 Growth Index Fund (NasdaqGM: VTWG),0.20%
  7. Vanguard Russell 3000 Index Fund (NasdaqGM: VTHR),0.15%


競爭對象:
Vanguard Russell 1000 ETF(VONE,0.12%):iShares Russell 1000 ETF(IWB,0.15%)
Vanguard Russell 1000 Value ETF(VONV,0.15%):iShares Russell 1000 Value ETF (IWD,0.20%)
Vanguard Russell 1000 Growth ETF(VONG,0.15%):iShares Russell 1000 Growth ETF (IWF,0.20%)

Russeell 1000代表的是大型股,2000是小型股,3000是全市場。

2010年9月20日

持續18月 美衰退去年落幕

(中央社台北20日電)美國全國經濟研究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說,美國這波大蕭條以來最長衰退期已於2009年6月告終,持續18個月。

全國經濟研究所商業週期測定委員會(BusinessCycle Dating Committee)今天聲明指出:「本委員會認定,今後的經濟下滑都是新的衰退,而非始於2007年12月的經濟衰退的延續。做出這項認定的基礎是,截至目前為止的復甦時間長度與力道。」

這波衰退的時間長度不及1929至33年間持續43個月的大蕭條,但超過1973至75年間、1981至82年間的連續16個月衰退。這次衰退共造成800多萬人失業,造成的損失可能要好幾年才能復原。

史丹佛大學教授、商業週期測定委員會主管霍爾(Robert Hall)2月受訪時指出:「這次的危機對國家造成巨大損失,對深受高於正常水準失業率之苦的民眾來說,傷害更是深重。」

在商業週期測定委員會做出這項認定之前,已有其他經濟學家指出這波衰退已告一段落,部分原因是此一委員會是以受僱員工做為判斷依據,而這項數據是最後反彈的經濟指標。

美國全國企業經濟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for Business Economics)去年10月即指出,經濟衰退已結束;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柏南奇(Ben Bernanke)則在去年9月表示,經濟衰退「非常可能」已經落幕。(譯者:中央社徐崇哲)990920

Comments:NBER的衰退評定總是會延遲一年左右,不過現在終於確定衰退結束了,這也呼應了巴菲特說的,二次衰退機會不大,但復甦也很緩慢。但,我實在還是看不出來失業情況有改善多少,這是目前較大的隱憂。對景氣循環有興趣的,可以參考「Perfect Sector Rotation」這篇文章。


Business Cycle Dating Committee,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億萬富翁在投資什麼

2010年09月20日  華爾街日報

每年夏天﹐投資界泰鬥韋恩(Byron Wien)都要在長島漢普頓區舉辦兩次超級富豪午餐會﹐韋恩自己將其稱為“基調午餐”(Benchmark Lunches)。對於50位幸運的受邀者來說﹐這兩次餐會可以說是兼投資會議和點子沙龍而有之。

絕大多數受邀人士本來就在漢普頓避暑﹐而有些人則專程飛到紐約參加這次盛會﹐其中身價億萬的至少有十人。雖然韋恩指出﹐擁有超高資產淨值並非一定具有智慧﹐但是赴宴人士都有著強有力的觀點﹐並不憚於大聲宣告。

今年餐會大家都聊了什麼呢?愁雲慘淡、世界末日和對奧巴馬(Obama)政府的怨聲載道。

韋恩在其市場評論中寫道:儘管置身舒適的環境之中﹐餐會客人對經濟前景都非常悲觀。他們認為美國經濟長期而言將增長緩慢﹐短期內還面臨著真真切切的衰退風險。大家覺得奧巴馬政府對企業並不友好﹐這種態度對企業招聘和投資都有影響。

對於其它一系列麻煩事﹐餐會富豪說﹐公司和企業界領袖都不願招兵買馬﹐因為醫療保險和稅收等情況還不確定。華爾街不喜歡新規則。美國政府債務纏身﹐經濟刺激措施未見成效。美國的教育體系土崩瓦解﹐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咎於教師工會。優秀人才不再去政府謀職。華盛頓一方面要給國民各種福利待遇﹐另一方面又因經濟停滯而一籌莫展。

富豪所抱怨的內容大多是我們可以猜到的。他們的觀點較之有線電視新聞里每天那些說法也沒有太大的區別。超級富豪極端的悲觀情緒在美國經濟衰退和全球金融危機期間還是相當一致的 (這也是為什麼我把超級富豪稱作經濟南北極的原因﹐因為他們在經濟大好的時候過於興高採烈﹐而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又極端消極有如末日來臨。)

餐會上讓人大跌眼鏡的消息是富豪的投資領域。其中位列前三甲的分別是空置辦公樓、農田和非洲。股市貌似頗具吸引力﹐但這些富豪說﹐各股指12年來的投資回報為零。他們說﹐幾乎沒人對黃金感興趣﹐很多人看好巴西﹐有些人則押注印度。


談到眼下銀行和一些投資者利用較低的短期利率瘋狂舉債而投資期限較長的債券時﹐一位富豪說﹐有任何套利交易最終不是慘淡收場的嗎?

關於餐會的頭條新聞或許是﹐富豪於下午三點一刻從容散場。這說明即使對於今天的交易撮合者來說﹐閑坐下來再多喝一杯波爾多紅酒的機會成本也是極小的。

韋恩在評論中說﹐從大家的言談來看﹐我並沒覺得餐會上有誰急著要趕在收盤前去下單的。

Robert Frank

(“奢華人生”專注於富人的生活和文化﹐由Robert Frank主筆。)

EXCLUSIVE: Outlook Gloomy at Secret Billionaire Meeting
Byron Wien's 10 Predictions For 2010 Turn Out To Be A Flop

債券市場﹕風險正在加大

2010年09月20日 華爾街日報

隨著謀求穩定回報的投資者推高債券價格﹐並無視一些曾在信貸泡沫時期閃現的先期預警信號﹐債券市場的風險正變得越來越大。

上週﹐高收益債券(即垃圾債券)價格達到2007年以來的最高水平﹐接近於信貸危機時期低點的兩倍。據數據提供商Dealogic數據﹐到9月份﹐公司出售的垃圾債券達1,720億美元﹐已經創下年度發售紀錄。

投資者看多垃圾債券的理由﹐一定程度上在於近期公司違約率下降﹐而且他們相信﹐只要經濟不再次陷入衰退﹐低違約率就會一直維持。金融危機已將很多實力較弱的債券發行人清除出發行體系﹐今天各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也普遍強於危機以前。但如果經濟出現二次探底﹐那麼又一波債券發行人就有可能受到沖擊﹐雖然規模不及上一波。

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Moody's Investor's Service)報告顯示﹐8月份美國高收益債券違約率為5.1%﹐低於一年前的13.2%。報告還預計﹐年內違約率將下降到不足3%的水平。

信用評級較高的公司所支付的利率在今年大幅下降﹐較可比美國國債收益率只高出1.8個百分點﹐而美國國債收益率已經處在幾十年來的最低水平。據巴克萊資本(Barclays Capital)編制的指數﹐信用評級較低的公司所支付的利率﹐較美國國債收益率高出6.2個百分點﹐少於2008年接近20個百分點的水平。

美國國債最近受拋下跌後﹐已經暴露出弱勢。自9月初以來﹐10年期美國國債價格下跌了2.2%﹐30年期國債下跌6.9%。相比之下﹐道瓊斯工業股票平均價格指數(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上漲了5.6%。

由於需求的存在﹐一部分風險最高的發行人得以賣出對投資者的保護更少的債券。根據這些保護性契約﹐如果發行債券的公司被出售﹐它們不能採取有損債券持有人的措施﹐這樣就為投資者提供了保護。債券市場的繁榮允許政府和大公司以低利率借債﹐並讓實力更弱的公司在業務回暖之前獲得財務上的喘息空間﹐所以對於整個經濟是有利的。

但強勁的需求可以產生意想不到的結果。大量廉價債券推動了樓市和槓桿收購的膨脹﹐而當舉債過多的買房人、收購人不能償還債務的時候﹐兩個市場都陷入了崩潰。

《契約評論》(Covenant Review)創始人、曾在瑞生律師事務所(Latham & Watkins)擔任公司財務律師的科恩(Adam Cohen)說﹐由於相關保護性契約沒有提供保護﹐在2005年到2007年購買垃圾債券的債券持有人蒙受了損失﹔他們說﹐這種事情再也不會發生了﹐但在當前熱氣騰騰的債券市場﹐人們又在接受那些存在漏洞的契約﹐他們會再次蒙受損失的。

收益率持續下降的一個原因是缺少債券供應。根據美聯儲(Federal Reserve)週五公佈的數據﹐儘管近兩年聯邦政府和非金融機構大量發行債券進行借貸﹐但美國未償債務總額仍較2009年第一季度高峰時少近7,000億美元。

鮮有分析師認為債市像幾年前那樣風險較高。哈佛經濟學教授羅格夫(Kenneth Rogoff)表示﹐更準確地說﹐我們仍處於上次信貸泡沫的餘波中﹐而不是開始了一個新泡沫。羅格夫與馬里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的萊因哈特(Carmen Reinhart)一直在研究金融危機。羅格夫指出﹐新信貸泡沫通常並不是在舊泡沫的餘波中立即形成的。

儘管多數分析師認為債市並不存在泡沫﹐但他們看到上次信貸泡沫中人們的一些行為正在重復發生。財富管理機構Contango Capital Advisors首席執行長菲戈(George Feiger)說﹐2001-2003年客戶對債券收益率趨之若鶩﹐希望投資顯而易見是高風險的投資工具﹐因為這些工具承諾高回報﹐目前你可以看到同樣的壓力。

更令人擔心的情況發生在垃圾債券市場﹐一些企業利用市場需求旺盛出售債券﹐這些垃圾債券對於投資者的保護程度遜於企業幾年前發行的類似債券。

一些投資者手中的“契約”縮水很多﹐契約的作用是假如公司被出售﹐保護投資者的利益﹐並防範企業承載更多債務﹐或是花光現金﹐這將降低債券的價值﹐或使他們持有的債券不太可能被償付。

紐約信貸研究機構《契約評論》為《華爾街日報》進行的分析顯示﹐57%的垃圾債券發行企業的契約沒有以往垃圾債券發行時那麼嚴格。該研究機構分析了以前發行過債券的企業2010年發行的58宗垃圾債券﹐其中只有一宗垃圾債券為投資者制定了更嚴格的契約﹐大約41%的交易契約相同。

投資者權利的減少標志著2008年市場崩盤前數年的泡沫膨脹。像那時一樣﹐現在投資者正蜂擁地投資這類交易﹐一些交易在一天內完成﹐這在華爾街被人們稱作是“快速”發行。典型的垃圾債券交易通常無擔保﹐即沒有擔保品的支持﹐發行文件可能高達60頁。迪爾(Alexander Dill)在穆迪公司5月發佈的報告中表示﹐這反映契約保護力度的下降﹐甚至低於2006和2007年市場高峰期那些債券的保護力度。

Carrick Mollenkamp / Mark Gongloff

2010年9月16日

Sector Fundamentals


這邊是以毛利率來排序,也可以選擇用本益比、ROE、殖利率、股價淨值比等作排序。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哪個數據怪怪的?而如果根據這個表,你會選哪一個類股投資?

[財經達人講] 為何基金投資人賺到的遠比想像中還要少

瞎子摸象的投資學習過程

我一直覺得投資的學習過程很像是瞎子摸象,東摸一點,西摸一點,或許摸多了,能比較清楚瞭解這一頭大象長得什麼樣子,但也還不是全貌。這個網誌的六百多篇文章,就可以算是我在摸象過程的一些記錄,當然我摸到的不只如此,有些還無法理解,沒有寫出來,有些覺得不符合我的投資需求,沒有寫出來,有一些看了就覺得荒謬,沒有寫出來,所以如果說我的學習本身是一頭小象,那麼只看我的網誌也只能摸到我學習投資的一小部份。而如果說看了一篇文章,那更是一小部份裡面的一小部份而已。

如果數量化來看,假設投資的領域,知識有一百萬,我看過學過的可能有一千,而這一千裡面我寫成網誌的可能有一百,那麼,網誌裡面任意一篇文章其實就只有0.1,而且這0.1是經過好幾次篩選和過濾,經過主觀判定與個人認知(有對有錯)才呈現出來的。

這一篇其實是去寶來參觀指數投資中心,與目前國內指數化投資專業人士交流之後的一篇心得。

最近我翻譯了一些文章,像是ETF tracking error(追蹤誤差)五花八門的指數們債券ETF的折溢價,分別是讓我自己去瞭解指數的編纂、ETF的創造與贖回概念、ETF追蹤指數的困難與追蹤誤差產生的來源。不過這些文章對專業人士來說可能過於「常識」,因此並不會受到他們的關注,但為什麼這些文章在台灣是由一個業餘投資人來寫(所以很有可能會有錯),而不是由專業人士來提供呢?像是Vanguard、iShares、Morningstar其實都不斷提供許多好文章,但台灣的金融業者卻似乎並沒有這個積極提供類似的文章?我不知道是否有這類文章的存在,只是流通的方式剛好我沒接觸到?還是這些基礎常識不被認為有需要透過各種管道來讓投資人更瞭解?總之,這些文章是我個人的學習筆記。

然而,當我評論了一個商品之後,評論的文章反而引起了關注。在「評論寶來新興國家指數傘型基金」一文中,我在九月七日寫下了我自己對這個產品的看法:費用率高,也寫下了對寶來宣傳的七點看法,而九月十三日就接到了寶來的電話(我也不知道電話從哪裡來的,不過因為我有參加金文獎,而且也依循客服管道反應過一些對台灣五十的想法,所以他們有我的聯絡方式,我也不訝異。),希望可以和我交流指數型商品的看法。

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正如我前面說的,我一直都只是在瞎子摸象,怎麼摸也就是在我所能獲得的這些資訊中去拼湊出那一頭大象的大約輪廓,而如今如果寶來能夠提供我另外一些面向的資訊,那或許我對指數型商品的看法就會更廣一點。

當然,如果寶來只是想反駁我的評論,或是想施壓要我寫正面的文章,而省略負面的看法,那我並沒有損失,只是寶來就會失去我這個散戶投資人的尊重而已,而我也不會有什麼改變,繼續用我的看法寫我的文章。

畢竟,寶來是國內最主要的指數型商品發行公司,而如果寶來不接受批評,只在乎商品的銷售與利益,那麼我可以理解他們身為企業追求利潤的立場,但我就會單純當他們是商人,是營利團體,而不是以我看待Vanguard的想法去看待,會多了一些尊敬與佩服。但至少以我去年參加金文獎的經驗,寶來除了營利,我還感受到他們推廣指數型投資的使命感,所以我今年也繼續參加金文獎,這是對於寶來在推廣指數型投資的一種支持。

所以我就赴約了,赴約前還在FaceBook和PTT基金板問板友們有沒有問題想要問,而PTT上的確很多板友提出了很棒的問題,我也很想瞭解,我就帶著這些問題赴約,但我不知道這場「交流」,是只有聽的份,還是真的可以你來、我往。這是PTT上的問題:

PS:以上為公開版面的推文截圖,就不作其他處理,若ID不願意曝光請告訴我。

由於寶來定位為「交流」,因此我也就希望能借這個機會,讓同樣對指數型投資有興趣的網友們,能夠也透過這個機會,讓他們的一些疑惑獲得解答。

PS:這是私人信件截圖,因此隱藏一些資訊。

寶來的指數投資中心很出乎我意料之外的不起眼,隨便一家小公司的辦公室都比這個中心還要大,更別談如果大家去過一些券商的營業處,氣派、豪華與規模都遠超過寶來的投資中心。其實這對投資人是好事,至少,當我們投資寶來的指數化商品,不會有過多的錢是花在豪華的辦公室租金上。

整個中心大約有二十幾人,都坐在很正常的辦公室隔間座位上,即使是接待我的經理已經算是高層,也不例外,所以一開始交流的時候,也不是在什麼經理辦公室,而就在旁邊的小會議室。其實人數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少,畢竟以目前寶來發行的指數型商品已經超過十檔(ETF、指數型共同基金),如果以一般投信的經理人加上研究團隊來說,寶來指數投資中心這樣的人力規劃其實是比我想像的還要精簡,而這或許也是指數型商品的好處之一。

寶來的指數傘貴不貴?

這也是我評論寶來新的指數傘形基金最主要的關鍵。這部份要分三個層面來談。
  1. 什麼叫做貴?這是主觀看法,以我個人的認知,指數型商品只要經理費超過1.00%,我就認定是貴的。
  2. 其他的指數型基金經理費收多少?這是寶來提供的資料,巴西本土的指數基金(巴西發行,投資巴西股市)經理費從1.00-5.00%,印度本土的指數基金經理費從1.00-1.25%,印尼則是0.75-1.50%。所以以這樣的比較來看,寶來的1.25%在巴西是便宜的,在印度是貴的,在印尼則是中間偏貴一點。
  3. 合理利潤是多少?如果一檔基金需要收1.00%的管理費才能算收支平衡,那麼超過1.00%就算是有賺,投資人一定希望基金公司可以存活,然而賺多少算合理?若以S&P 500成份股平均8.5%的毛利率來看,或許可以以此來檢驗發行指數型商品本身是不是一個很好賺的產業。
所以寶來的金磚三國指數傘形基金,我主觀來看,超過1.00%,的確是貴。跟其他指數基金比,稱不上便宜,但也算合理。而有沒有達到合理利潤或是超過多少,我並沒有資料可以作評論,我並不知道支持一個指數基金的最低費用率,也不知道寶來投信的毛利率。但有一點倒是確定的:發行指數型商品一定比發行主動管理的基金難賺,尤其是台灣目前指數型投資的風氣如此低迷的情況下,發行指數型商品,收1.25%的費用率,發行主動管理的基金,收1.5%的費用率,一樣的資產規模,管理費收入就少了兩成。而投資人如果希望有更便宜的指數型商品,能做的恐怕就是「多多支持」,或是海外投資。

寶來提到一個觀念其實我寫文章的時候並沒有考慮到的,那就是ETF本身是管理上最便宜的基金,指數型基金其次,主動管理的基金最貴,而這也會反應在管理費上面,所以以ETF的費用率和指數型基金比並不恰當。

主動管理的基金最貴這沒什麼問題,因為要聘請一個看起來會選股、會擇時的經理人想必也便宜不到哪裡去(即使績效可能還是落後指數),而且可能還要參考各種昂貴的電腦模式以及培養研究團隊,這都是很大的支出。那麼指數型基金與ETF的差異在哪裡呢?簡單說,指數型基金會有販賣通路的需求,這就會有佣金或各種通路費用的支出,請先參考「基金的所有費用、支出和成本」一文,裡面就有提到各式各樣的費用,而在佣金與通路費用上,指數型基金勢必會比ETF還要貴,因此才會提出0.5X123的評估標準:ETF合理管理費為0.50%,指數型基金合理的管理費為1.00%,共同基金合理的管理費為1.50%。

所以當基金本身的銷售需要依靠他人,那麼費用率本身的定價可能就不是由發行者來決定,至少發行者無法訂得太低,因為除了要考慮基金營運本身的成本,還要加上投信業者發行這檔基金希望獲得的盈餘,以及銷售基金所需要給付的佣金以及通路費用。而台灣目前買基金大多藉由銀行或券商等通路,鮮少投資人直接找投信業者買基金,而且通路對銷售的影響很大,如果認為販售這檔基金無利可圖,就不會認真或優先推銷,這種情況下,台灣投資人要獲得更低費用率的基金,真的就是緣木求魚了。

而剛好的是,指數化投資人相當重視費用,但台灣的指數型商品費用卻因為產業結構的關係而無法降低,而造成了惡性循環,因為主動投資人不管費用,所以以各種方式去選擇自己認為好的基金,通常就不會選到指數型基金,而指數型投資人又因為對台灣的指數型基金費用不滿意,因此也不太願意選指數型基金,而導致了台灣指數化投資在基金投資的領域相當的弱勢。

我並不清楚寶來指數傘的1.25%裡面是否有考慮到通路的佣金,但我想如果主動式基金會給通路佣金或回饋,寶來的指數傘卻沒有給,那麼寶來的指數傘發行基本上就是自找死路而已,因為銀行不想推,理專不想賣,沒賺頭阿!所以若寶來有加入通路佣金,那麼投資人就要考慮到,1.25%對指數化投資的領域來說是貴沒錯,但這是一個無法避免所造成的定價。

我主動詢問寶來如何定價而得到1.25%的經理費,他們則是以上面的第二點,也就是與其他指數型基金進行比較之後,再考量國際交易的成本,最後才訂出1.25%的費用,例如平均下來這三個金磚國家本土的指數型基金收費為1.20%,但為什麼寶來要多0.05%呢?因為國際交易要匯款,也會有資金週轉的成本,還有這些因素要考量:1. 基金計價幣別與指數不同,也與投資標的不同,三種幣別轉換會有所差異。2. 交易成本,包括熱錢稅(資金匯入投資就要繳稅,繳個2%,匯進去100元只剩98元,其實不少)、基金註冊與交易許可規費等。這些費用並不是投資人會知道的,而投資人也不見得想知道,但的確會存在。

而我的看法是,投資人的確只會看到一個數字:1.25%,然後去評估是不是很貴,尤其是對指數化投資人來說,這費率的確是貴的,而如果寶來認為這個定價合理,也有理由,其實是應該主動說明的,不關心費用率的投資人不會去看,但關心的至少能在官方網站上的Q&A瞭解為什麼有這種定價。不過或許投信業界並沒有針對費用率進行說明的慣例或習慣,所以得要投資人質疑了,才有機會獲得解釋,而至少這次我的評論也的確獲得了回覆,但如果投資人直接寫信給投信客服去詢問,我想能獲得回應的機率應該不高。投資人如果認為基金的費用率過高,或許寫信問金管會得到回應的機會還大一點,但如果基金已經核可上市,除非真的費用率高得太離譜,恐怕向監管單位反應也不會改變什麼,但終究是一個反應的管道。

基於寶來提供的資料,也就是與巴西、印度、印尼三個國家本土的指數型基金作費用率的比較而得到定價的依據,而基金送審的時候,監管單位也依照相同的資料而核准了寶來在費用率上面的定價。這樣的解釋我可以接受,但這樣的接受是無奈的,因為中間參雜了許多政策、制度以及產業結構上的問題。

如果台灣能夠有更多的投資人接受並進行指數化投資,或許可以逐漸改變這個現況,因為這代表著發行指數型基金時,不需要考慮到通路行銷的問題,是投資人自己想要買,我想這就可以讓費用降低一些了,而當指數型基金的規模大到一定的程度,許多成本在平均分擔的情況下,比例就會降低,這也就是為什麼寶來認為當基金規模大於一百億之後,費用率可以從1.25%降到1.00%。只是,台灣推行指數化投資的路,看來還相當漫長。

而手續費部份,就真的是純粹因為通路靠這個賺錢,所以決定權我想應該不完全在寶來,如果訂低了,恐怕銀行或券商就根本不想賣了,但寶來並未對此作什麼說明。而保管費部份,寶來到是有說明,台灣加權股價指數基金只收0.10%,但寶來的指數傘收0.16%或0.20%,這是因為投資標的在其它國家,因此台灣本地要有一家保管銀行,在巴西、印度和印尼也要有一家保管銀行,所以保管費才會變成快要兩倍。

而其餘我的七點評論,寶來則認同其中一部分我的想法,所以以後可能寶來在行銷基金時,除了附上趨勢向上的情況,也會加上一些其他的情節,而也有機會提供投資人波動性的資訊。但我也知道,看得懂這些資訊的投資人不多,想要這些資訊的投資人更少,寶來行銷和宣傳提供的資訊其實比起其他的投信已經好很多了,不單純只是以「夢」和「故事」作為訴求,而有提供數據和參考資料,只是我認為不夠全面,但在意這些的投資人我想真的很少吧?

基金應該怎麼宣傳和行銷?

回想我在PTT基金板看到的「基金投資人」,他們的確多數並不在意這些,只想知道基金會不會賺錢,不在意怎麼去評估或判斷基金會不會賺錢的原因和基礎。再想一下Yahoo上面基金推薦排行,除了流行題材,就是夢想式投機:


這些基金推薦的很多,買的也很多,但如果常看討論區就會知道,很多人推薦時其實並沒有什麼論述去支持他們自己的推薦,只是自我感覺良好,而很多人往往在賠錢之後急急忙忙上討論區問怎麼辦,但當你問他們當初為什麼買?現在買進的理由消失了嗎?很有趣,大多數的人答不出來他們為什麼買,所以賺到錢也不知道為什麼賺(但他們會自我感覺良好的以為自己很厲害,其實是運氣罷了),而賠錢的時候當然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賠(這也是運氣,但他們不會覺得是自己很遜,而通常會找代罪羔羊,例如基金好爛、經理人很遜、報章雜誌都在騙人,被主力坑了....)。

我常在想,基金公司廣告以撒狗血的方式進行,真的只是基金公司單方面的問題嗎?我想投資人也要負起相當的責任,如果投資人認真一點,如果投資人真的會去仔細思考甚至質疑這些宣傳資料,基金公司也會更認真,更專業一點,提出更全面的資訊。但如果投資人一點都不想作功課,只想要明牌、必賺的基金,那麼基金公司用邏輯和專業寫的宣傳沒人看,初淺誇大式的賣一個夢想反而很多人願意買單,基金產業的現況其實一點都不難理解,反正能賺錢,也符合投資人需要,那大家都輕鬆,真好!很多投資人恐怕在學習投資的路上,不但連摸象都懶,但卻以為他們是明眼人。

其實與寶來的指數化投資專家們聊了三個多小時還意猶未盡,因為他們真的懂得更多,以摸象來比喻,我可能在指數化投資方面透過自學只摸到了一片腳底,但這三個多小時的交流讓我摸到了一整條腿,我問了很多,也學了很多,收穫很豐富,其實在我的評論上著墨倒是不多,但對於怎麼經營和管理指數化商品反而聊了很多,這也符合我赴約的本意:學習。這三個多小時裡面,寶來的確知無不言,許多關於台灣五十或是其他ETF追蹤指數上面的疑惑也就此解開,其實追蹤指數我知道很難,但一個下午我所知聽到的內容,讓我發現追蹤指數比我想像中的還要更難,尤其是太多細節上,真的不是實際管理指數型商品的人,是無法想像的。收穫與感想甚多,一時也寫不完,以後或許在文章中會慢慢提到,但以下先整理一下PTT網友們的問題以及我所獲得的訊息:

Q:被抓去摸頭了嗎?
A:基本上我不知道寶來怎麼想,而我的想法是我看寶來商品的角度一定不全面,所以我並不排斥聽聽不同角度的看法,而且這也是一個機會可以解答我的一些疑惑。畢竟,他們是這方面的專業,我只是一個散戶,自己沒啥系統的慢慢學投資,然後看圖說故事罷了。與其說摸頭,其實我更覺得是去幫我的頭腦補充知識。

Q:希望有美國OR更廣泛的全市場指數產品
A:這個問題我問了,答案是:有難度

光是新興市場就好了,假設MSCI新興市場指數更動了巴西和印度兩個國家的成份股與權重,那麼指數商品要作什麼動作?不就是買進巴西某股,賣出印度某股嗎?聽起來很簡單,但是各國的交割日期不一,可能還要經過完稅等動作,所以指數本身同一天更動成份股,但指數商品卻不行,而落差可能會高達七八天,造成了追蹤誤差。

這是基金制度的根本差異,台灣的基金是信託契約架構,美國的基金是公司架構(請見「台灣的Vanguard?」一文),所以美國的基金可以去短期貸款,跟指數同時買進和賣出,而當交割後賣股的款項到,馬上還掉貸款,雖有一些成本,但追蹤指數沒問題,而台灣目前要推動區域型或是全球型指數商品,有待克服許多困難。

Q:多發行點便宜的ETF,最好在10元左右
A:台灣五十等ETF是以指數的百分之一作為市價,跟SPY一樣,所以發行時台灣五十指數是3700,發行價就是37元,但高股息等後來發行的ETF是採取IPO方式發行的,所以市價跟指數無關,而是設定一個發行價25元。已幫你傳達讓市價更低一點的想法,至於寶來未來會怎麼作我就不知道了。

不過我覺得像是高股息ETF的價格其實也不會太高,只要把扣款拉長為兩個月一次,一樣可以定期定額,不然就用比較費用率貴一點的台灣加權股價指數基金囉!

Q:可否發行追蹤一些重要的指數 S&P DJ 等 是很有"意義"的
A:這問題我沒問,不過我覺得重要指數要有市場,若以目前基金市場對美股市場的關注程度來看,在台灣出現S&P 500的ETF恐怕規模也很難大起來,畢竟現在投資人關注的是新興市場。

Q:可否降低手續費低...這其實才是ETF的優勢
A:ETF手續費可以低,但指數型基金會比ETF高有一些原因
1. 以手續費定價來看,定低了銀行不願意賣,所以問題在通路
2. 以管理費來看,ETF有創造和贖回的機制可以降低折溢價,也不需要持有太多現金,但指數型基金則需要持有現金以應付贖回,或是有投資人申購時會增加持有的現金,這會導致指數型基金的管理比ETF還要複雜以及增加交易次數,因此管理費等費用比ETF貴。

Q:贖回時間T+8天很久,為什麼?
A:這主要還是因為交割日期的拖延,例如如果你要贖回,寶來就要賣股,但賣股後T+3才能拿到錢,還要花兩天完稅才能匯款,結果因為這些因素就變成要T+8,是很久,但沒辦法改進,除非要將基金的現金部位調高,但這樣追蹤誤差就會變大。

Q:可否早點把0050的費用降到跟VTI一樣低?
A:很難。寶來說關切費用的不只有投資人,監管單位也在意,但台灣五十假設規模500億,0.32%的管理費大約就是一億六千萬,但如果一檔共同基金規模100億,1.6%的管理費就賺到一樣多的管理費,所以跟業界比起來監管單位也很難要寶來降更低。

而寶來則認為還在發展與研究指數型商品的草創階段,未來可能會根據規模與追蹤指數技術的發展成熟,進行適度調降,所以其實目前投資人有一部分是在「投資」指數型商品在台灣的技術研發。以這次發行的金磚傘形指數基金為例,前置作業包含指數授權、當地交易機制與法規的瞭解與各項資格申請、建立指數追蹤機制等,就長達一年半,而這些付出也是從各指數基金的費用去支付的。

至於投資人如果認為能低就低,不應該跟整個業界比,所以最好台灣五十只收0.07%(500億的規模,收到3500萬的管理費),或是認為寶來應該自掏腰包研發,而基金費用越低越好,那就是每個人的價值觀判斷了。我認為至少管理台灣五十這種指標基金,收到一億的管理費是合理的,畢竟會有很多創造、贖回、借券,而外資也總是以台灣五十當資金的轉換場所,其實就算收一億,投資人也幾乎不用付管理費,光借券賺的就夠了。

最後,我個人對寶來在發展指數型商品上的努力給予肯定,但也希望調降經理費的那一天早日到來,至少,我希望ETF都能降到0.3%以下,指數型基金都能降到0.8%以下。台灣五十發行也已經七年多了,市場上許多主動管理的台股基金還是活得很好,由此可見台灣的指數化投資還是相當弱勢。

2010年9月15日

晨星:過去一年美國共有414個共同基金消失

晨星表示,過去一年美國共有414個共同基金消失,其中大部分是股票基金。市場波動讓股市失去了投資者的親睞,他們選擇逃離股票基金和貨幣市場基金,並將新資金大規模地投入到債券基金之中。

綜合媒體9月14日報導,晨星公司(Morningstar)表示,低利率和股市疲軟已經為共同基金敲響警鐘:過去12個月,美國共有414個共同基金在市場上消失,其中大部分是股票基金。

雖然標準普爾500指數過去12個月上漲7.1%,但市場波動讓股市失去了投資者的親睞,他們選擇逃離股票基金和貨幣市場基金,并將新資金大規模地投入到債券基金之中。

美國投資公司協會(Investment Company Institute,簡稱ICI)表示,自5月底以來,投資者從股票基金撤出的資金凈額估計達510億美元,而同一時期,投資者將近940億美元的資金投入到債券基金。

由於投資者潮流已經退去,部分基金一直在隨波逐流。基金可以通過合併或者清算離開。當一個基金被合併時,它的股東(以及它的記錄)都被吸收到新基金之中。基金被合併,通常因為表現不佳,或者因為一家基金公司已與另一家基金公司合併,從而使得產品陣容中出現兩套相同的基金。

例如,當富國銀行(Wells Fargo)收購Evergreen基金後,Evergreen股價指數基金便於7月與富國優勢指數基金(Wells Fargo Advantage Index)合併。

其它基金由於其資金管理的糟糕表現而消失。Frontier Microcap將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曾擁有的160萬美元虧損得只剩下53,000美元,主要因其選股技術糟糕。該基金在最後十年內每年平均虧損37%,並最終於2010年1月倒閉。

即使是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也易受打擊,該基金2010年來比較受投資者追捧。根據ETF數據庫的數據,過去12個月有36個ETF已被清算。這些基金中,除了一個外其餘全是股票基金。

但是,債券基金勢頭強勁。ICI 7月計算的應征稅債券基金數量為1,271個,高於上年同期的1,260個。

ICI首席經濟學家Brian Reid表示,資金從股票基金流出並流入債券基金可能將是投資者情緒長期變化的一部分。他還稱,生育高峰期正使年齡越來越大的投資者變得更加保守。

另外一個原因是:投資者已經被過去十年中出現的兩輪熊市打擊。

(許娜 編譯)

注意!買美政府債也會慘賠

基金部落客╱注意!買美政府債也會慘賠


【經濟日報╱Buffettism】

最近債券基金相當熱門,但以往投資人對債券的瞭解卻相當有限,大多數投資人過去不太投資債券基金,即使投資也只是將債券當成是資產配置的一個成分而已,主要是認為債券走勢與股市走勢大多為不相關或負相關,加上認為債券波動比股票小,因此便以為在資產配置中持有債券基金,具有降低風險的作用。

債券基金真的這麼安全嗎?其實已經有不少人提醒投資人高受益債券的風險,但卻很少人提醒投資人,即使投資美國政府公債也可能慘賠。

債券就是將錢借給別人,報酬則來自於利息,若投資人將債券從發債日持有至到期日,除了固定收取利息以外,到期後取回本金也就沒有損失。如果是在市場上交易債券,債券價格就會受到市場供需的影響。

舉例來說,一個投資人想投資1萬美元在債券,而此時市場利率為2%,債券預定利率為2.5%,0.5%的利差讓投資人覺得可以承受投資的風險,將資金投入債券以獲得高於市場利率的固定收益。

但如果此時升息1.0%,那麼債券的利息就不夠吸引人了,因此債券的價格將會下跌到讓市場認為債券利率夠吸引人為止,但要怎麼計算升息後債券的價格呢?

假設10年期債券原本的價格為1,000元,預定利率為2.5%,投資人預期獲利是每年25元的利息,升息1.0%之後,持有這個債券同樣要有高於市場利率0.5%的利差才有投資價值,也就是殖利率應該為3.5%,但債券利息已經固定只有25元,那麼債券價格應該要跌到714.29元才能達到3.5%的殖利率,也就是28.57%的價格損失。

不過,這樣計算其實是錯的。只要想想,如果你是原來持有債券的人,願意以這麼低的價格成交嗎?我們再來看另外一個例子。假設債券的年期、價格及利率與上面的例子都相同,那麼持有此債券10年預期的本利和,是1,000元的本金加上每年25元的利息,總計1,250元。

當升息1.0%之後,債券的價格的確會產生下跌而讓殖利率上升到預期的3.5%,但預期的本利和同樣是1,250元,則債券的價格應該為預期本利和減去預期殖利率所得(本金X預期殖利率X年期),也就是1,250-1,000 X3.5% X 10 = 900,因此得到債券的價格應該為900元,價差損失10%。

其實最簡單的概念就是:升息1.0%時,債券價格下跌的幅度等於債券年期。例如兩年期債券在升息0.5%時,價格下跌幅度為2 X 0.5% = 1%,20年期債券在升息2.0%時,價格下跌幅度為20 X 2.0% = 40%。

所以如果投資人想要知道自己持有的債券基金會因為升息而受多大的影響,就要先知道自己持有的債券基金,平均的債券存續期(Duration,還有多久才到期)為幾年。平均存續期越長的債券基金,波動性也越大。

除了升息,市場上也會有自己認同的債券殖利率,例如10年公債的殖利率就隨時變化,當股市預期風險很大的時候,投資人可能寧願持有低殖利率的債券。此時就算公債價格高漲,殖利率低落,也還是很搶手。

或是以希臘為例,因為歐債事件而導致投資人對希臘10年期公債信心不足,因此市場上殖利率就不斷上升,甚至超過10%,價格卻相當低。

這種市場殖利率的變化也會反應在債券基金的價格上。以巴克萊20年公債指數基金為例,在金融風暴期間,曾在2008年12月19日以114.68高價收盤,但不到半年,卻在2009年6月10日以84.23收盤,跌幅高達26.55%,因此不要再以為公債債券基金是很穩定安全的。若以降低波動性為考量,則應該持有短期公債的基金。

(作者是學術研究人員,經營「USA STOCK」部落格,並為BBS站批踢踢的CFP版版主,以指數型投資與價值投資為寫作主軸,熱愛研究台灣與美國的ETF與共同基金。)

【2010/09/14 經濟日報】

2010年9月14日

Rydex發表一大堆Equal Weight ETF

Rydex Russell MidCap Equal Weight ETF, 0.55 %
Rydex Russell 1000 Equal Weight ETF, 0.55 %
Rydex Russell 1000 Growth Equal Weight ETF, 0.55 %
Rydex Russell 1000 Value Equal Weight ETF, 0.55 %
Rydex Russell 2000 Growth Equal Weight ETF, 0.55 %
Rydex Russell 2000 Value Equal Weight ETF, 0.55 %
Rydex Russell 2000 Equal Weight ETF, 0.55 %
Rydex Russell 3000 Growth Equal Weight ETF, 0.55 %
Rydex Russell 3000 Equal Weight ETF, 0.55 %
Rydex Russell Global 1000 Equal Weight ETF, 0.70 %
Rydex Russell Global Ex-U.S. Large Cap Equal Weight ETF, 0.70 %
Rydex Russell Emerging Markets Large Cap Equal Weight ETF, 0.90 %
Rydex Russell Emerging EMEA Large Cap Equal Weight ETF, 0.90 %(EMEA = Europe,the Middle East and Africa)
Russell 3000 Value Equal Weight ETF, 0.55 %
Rydex Russell BRIC Equal Weight ETF, 0.90 %
Rydex Russell Greater China Large Cap Equal Weight ETF, 0.90 %
Rydex MSCI EAFE Equal Weight ETF, 0.70 %
Rydex MSCI Emerging Markets Equal Weight ETF, 0.90 %
Rydex MSCI ACWI Equal Weight ETF, 0.90 %


只能用眼花撩亂來形容了!費用率都偏高,我只對MSCI ACWI有興趣,但是0.90%的費用率就讓我完全不考慮了。所以接下來是Global 1000,0.70%的費用率也還是偏高很多。Rydex自從發行了RSP(Rydex S&P Equal Weight ETF)而獲得不錯的成績後,這次一舉推出這麼多等權重的ETF,也算是在ETF市場上找到一個自己的定位了,但分得這麼細,有助於市佔率嗎?還是過一年又清算掉一大堆呢?

銀行業監管者就資本新規達成歷史性協議

2010年09月13日 華爾街日報

世界各地的銀行業監管者週日就全球大型銀行的新規則達成了歷史性協議﹐新協議為銀行制定了新的資本標準﹐以避免銀行在房地產貸款、商業貸款、信用卡業務方面承擔大量的風險和債務﹐以創建一個更具穩定的金融體系。

該協議為銀行制定了新的資本標準﹐此舉旨在避免銀行過多地積累被許多人視作不久前那場金融危機前兆的風險和債務。

新規將迫使銀行為更大規模的放貸和投資留出更多資本撥備。它可能會減少全球大型銀行的利潤﹐許多大銀行都警告說此舉將提高借款者的借貸成本﹐並限制放貸。

最終協議的細節於週日下午由國際清算銀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在瑞士巴塞爾公佈﹐這也是全球監管者此次召開會議的地方。

在週末簽署協議之前﹐討論重點集中在要求銀行持有的被稱作“普通股本”的基本資本水平至少相當於其資產的7%。這要高於美國各家銀行在2009年壓力測試後被強制要求的4%的門檻。

7%的比例中有望包括2.5%的“保護性”緩沖資本。如果一家銀行的資本水平低於這一緩沖水平﹐它將在派息和高管薪酬政策上受到更加嚴格的限制。

監管者已盡力解決新規則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所引發的部分擔憂﹐他們意識到了許多經濟體如今的脆弱狀態。例如﹐監管者可能將允許銀行在今後數年內分階段實行新規。

但監管者說﹐新規對於確保相互關聯的全球銀行體系不再面臨又一次危機是必要的﹐上一次危機促使政府在2008年和2009年利用納稅人資金對銀行業進行救助。

上述協議是在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的討論下促成簽署的﹐這是一個由監管者和中央銀行參與的聯合組織﹐總部設在瑞士。包括美聯儲(Federal Reserve)主席貝南克(Ben Bernanke)在內的全球高級官員參與了簽署最終協議的會議。

全球領導人有望在11月於韓國舉行的二十國集團會議上正式批准週日簽署的這份協議。隨後﹐參與巴塞爾協議的27個國家將各自把規則應用於國內銀行。

對銀行而言﹐新規將要求它們縮減資產負債表規模﹐舍棄那些被認為具有過高風險的業務種類。他們將把更多的收益儲備起來﹐以應對潛在風險﹐這樣一來﹐可供向投資者和員工派發的錢也就少了。

對消費者來說﹐新規有利也有弊──在存款利息可能提高的同時﹐貸款成本也可能增加﹐並且貸款難度加大。行業組織美國銀行家協會(American Bankers Association)負責監管政策的副總裁孟羅伊(Mary Frances Monroe)說﹐每一個人感受到影響的方式將稍有不同﹐但肯定都將感受到這種影響。

新規對全球銀行業的影響程度也將有所差別。在美國、加拿大、英國這樣的國家﹐銀行籌集了大量新資本──這些資金降低了它們的債務水平﹐因而減小了風險──因此它們有更大的緩沖餘地﹐受新規影響要小於其他地方的同行。

Damian Paletta / David Enrich



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宣佈更加嚴格的新資本金規定

2010年9月13日 華爾街日報

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週日就一些備受關注的新規定達成協議﹐這些規定旨在通過顯著提高銀行資本金要求降低市場未來出現動蕩的風險。

該委員會宣佈﹐銀行為應對潛在虧損而劃撥的資本金總額仍將為至少達到風險加權資產的8%。但需要在這一基礎上再增加相當於風險加權資產額2.5%的額外緩衝資本﹐從而使總比例提高至10.5%。

在各類資產中﹐被視為虧損吸收能力最強的普通股必須達到風險加權資產額的4.5%。算上2.5%的同等質量額外緩衝資本﹐銀行持有普通股的比例將至少達到7%。

一級資本充足率將從4%提高至6%。

目前﹐銀行必須劃撥相當於風險加權資產8%的資本金。其中﹐一級資本須佔至少4%﹐而在一級資本中﹐核心一級資本須佔一半﹐其餘為二級資本。

該委員會還宣佈﹐銀行應劃撥0%至2.5%的反週期緩衝資本﹐這部分資本由普通股或其他可完全吸收虧損的資本構成。委員會稱﹐他們將與各國監管部門協商﹐以確定這一緩衝資本的具體實施條件。

銀行將需要在強勁增長時建立反週期緩衝資本﹐以防止信貸過度增長。

銀行必須在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間執行新的普通股和一級資本規定。

額外緩衝資本規定必須在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之間執行。

上述所謂的巴塞爾III(Basel III)標准將在二十國集團(G20)峰會於11月份在韓國首爾舉行時進行審議。

Comments:這是下一個十年的事情,換句話說目前對銀行監管不會有任何的改變,而以6.7年的牛熊週期來看,2008-2019年,中間還有至少一個,可能兩個的熊市,而銀行撐得住嗎?我們只能等著看了。

2010年9月13日

ETF tracking error(追蹤誤差)


FT的這篇文章是根據一個研究,認為股票型ETF的追蹤誤差其實小到可以忽略。研究是由德意志銀行所做的,其ETF分析師Christos Costandinides剛發表了他根據59檔ETF所做的研究結果報告。他說:“In the real world, you have to incur costs,” he said. With this in mind, any tracking error of less than 50 basis points in a year may not be worth worrying about. When it starts to inch up towards 100 basis points, then I would be concerned. Above 100, I would be more alarmed.” If the tracking error is more than 2 per cent, he said, “that’s not an index fund any more”.

簡單分類一下:

  • 追蹤誤差小於0.5%:可以忽略
  • 追蹤誤差在1.0%以下:稍微關心一下
  • 追蹤誤差超過1.0%:警戒
  • 追蹤誤差超過2.0%:這根本已經不是指數型基金了。

而2010年前半年有兩檔基金超過2.0%的追蹤誤差:the iShares FTSE Xinhua China 25 Fund、the iShares MSCI Latin America and the iShares MSCI Brazil。而其餘的ETF都少於1.0%的追蹤誤差。在大多數已開發市場的ETF,追蹤誤差的確不需要太去在意,但是如果是新興市場的ETF,實際去複製一個指數本來就是不可能的任務,有可能是指數本身的規模太小,或是指數的成份股流動性太差,而導致複製指數得要採取採樣的方式進行(sampling)。

而採樣複製是以過去的歷史資料去預測市場的行為,因此任何相關性的改變都會導致採樣的投資組合與指數之間產生偏差,或是要進行再平衡的動作而增加交易的成本。雖然透過一些改良後的資料庫與預測模式可以降低追蹤誤差,但不可能毫無追蹤誤差的存在。

此外,還有比對的指數到底是哪一個指數?是基於股息再投資的總報酬指數,還是基於經過稅務調整的報酬指數?不管ETF所追蹤的是哪一個指數,至少都是一般投資人不太常看到的指數,而這之間也可能會引起一些誤解與爭議。(例如S&P 500指數現在的點數可能有關新市場的投資人都知道,但是S&P 500的Total Return Index現在的點數就沒多少人知道了!)

不同的複製方法其實會面臨的問題也不同,完全複製會面臨的問題是指數本身的編纂並沒有考量到實際操作與交易的問題,例如一檔國際性的ETF,追蹤許多國家的股票而會產生許多來自於匯率的問題,而指數會預設這是一個已知的資訊,但實際上卻不一定如此,以及有時候交易會對一些流動性差的成份股造成很明顯的影響。而如果一個指數的成份股太多,那麼就會造成追蹤與管理上的效率問題,如此一來,合成複製可能就是比較好的方式(Morningstar對synthetic replication的定義:The ETF manager instead enters a swap contract with an investment bank that agrees to pay the index return in exchange for a small fee and any returns on collateral held in the ETF portfolio)。

還有一個投資人會喜歡的追蹤誤差,那就是將ETF本身的持股出借(當有人有借券放空的需求時),這種方式會額外增加ETF的收入,也就是提供多餘的報酬,當然,也需要承擔一些管理的成本以及借券的風險。這也顯示了未必追蹤誤差越小越好,尤其是當追蹤誤差是帶來正報酬的時候,但投資人不應該去過度期待ETF帶來超越指數的表現,合理的期待是盡量貼近追蹤的指數。

其他的追蹤誤差來源還有基金本身的費用,即使ETF本身準確而沒有誤差的追蹤標的指數,ETF終究會逐漸落後給標的指數,因為基金本身的費用會由淨值中扣除。

Key study findings

  1. 該研究以歐洲市場的59檔股票型ETF為材料(約該市場上40%的ETF),這些ETF的追蹤誤差在2008年最大,達到57 bps(0.57%),2009年降到只剩39 bps,2010年上半年則只有30 bps。以這兩年半的資料來看,完全複製的ETF(physical replication)有33檔,合成複製的ETF(synthetic replication)有26檔。
  2. 新興市場比起已開發市場的ETF有更高的追蹤誤差,同樣這兩年半,已開發市場ETF的追蹤誤差分別為41 bps、23 bps、21 bps,新興市場則為98 bps、95 bps、67 bps。
  3. ETF的追蹤誤差與追蹤標的本身的波動性有顯著的正相關。
  4. 在2008年,已開發市場的ETF所追蹤的指數波動性平均為37%,範圍從32.3%到40.2%,而追蹤誤差則隨著波動性增加而增加,平均為41 bps,範圍從1 bps到389 bps。
  5. 而新興市場有同樣的結果,波動性平均為56.1%,範圍從40.5%到69.5%,追蹤誤差平均則為98 bps,範圍從3 bps到576 bps。
  6. 合成複製的ETF則有比較小的追蹤誤差,已開發市場的合成複製ETF平均波動性為37%,平均追蹤誤差為18 bps,新興市場的合成複製ETF平均波動性為56.13%,追蹤誤差卻只有平均11 bps。

DM:Developed Market、EM:Emerging Market

ETF的追蹤誤差來源有七大項:

1. Cash drag (+/-): ETF會作持股的再平衡以跟上指數的變化,因此會持有一部分現金買股票或賣股票之後持有一些現金,而持股的配息也是以現金的方式持有,雖然會有股息再投資,但ETF的再投資時間點可能與指數會有落差而造成不一致。持有現金在股市上漲時可能會讓ETF跟不上指數的報酬,但在股市下跌時卻會讓ETF有超越指數的報酬,因此造成的追蹤誤差有正有負,不過因為持有現金不會太多,影響並不大。
2. Securities lending (+):如前面提過的,將持有的股票出借而獲得收入,通常這也是ETF用來彌補追蹤落後指數的重要收入來源,但能借出多少比例的股票以及借出的利率怎麼算,各ETF不同。
3. Dividend tax enhancements (+/-):股票型ETF所賺到的股利大部分都依照資本利得徵稅制度來課稅,而稅率以及減稅額度則取決於各方面的因素,包括ETF的發行地以及其他與投資者相關的規定,因為股利課稅稅率與ETF所追蹤的指數所預設的稅率不同而造成了追蹤誤差其實並不是不常見的情況,而且通常這會帶來正面的影響,尤其是ETF如果有對股利收入的課稅作最佳化調整的話,通常實際繳的稅會低於指數的預估。
4. Dividend reinvestment assumptions (+/-):所有的股票指數都會假設拿到股利之後再投入的情況,但是基金本身可能會直接再投入或是將股利配還給投資人,如果是直接再投入,那麼面臨的問題就會是買進的時間和指數會不一致而造成追蹤誤差。以日本為例,配息後到取得股息要隔72天,這個時間差並不小。而如果是將股利配還給投資人,那麼面臨的問題就是可能會持有現金或是在還沒配息時會進行交易而造成追蹤誤差。
5. ETF portfolio holdings variations (+/-):
a. Sampling:採樣複製的持股會讓基金本身與指數的持股不同而產生差異。
b. Swap calculation:合成複製通常會持有互換合約(swap)而減少追蹤誤差,但追蹤誤差會來自於指數與互換合約所約定的指數是不同的,例如一個是總報酬指數,包含股利收入與再投資的報酬,一個則是股利收入報酬指數,不包含股利再投資的報酬。
c. Regulatory constraints:有時候ETF持股比例會有限制,但指數本身則不會有限制,這就會造成追蹤誤差。
6. Transaction Costs (-):
a. Total Expense Ratios (TER):基金本身會有費用的產生,包括經理人的薪資以及各種費用或支出,但指數的編纂卻不會考慮到這些費用,因此就會造成追蹤誤差。
b. Other costs:還有一些其他的費用指數也不會考量到,包括持股的交易、各種印花稅或交易支出等,也要支付指數的授權費、佣金等。
7. Operations/pricing risk (+/-):還有其他的風險,包刮了ETF發行者對淨值的誤判,也會帶來追蹤誤差,例如國際型的ETF就有可能因為匯率的問題而出現淨值評估錯誤的現象。






若您對寶來指數型商品有任何問題請在此留言

本週將有機會參觀寶來的指數投資中心,是受他們邀請對指數基金的部份作交流,我會請教寶來一些費用率上面的問題,如果板友們有任何問題,也可以在此留言,有機會我會幫您問問寶來。

PS:若留言不想公開,請於留言中先告知。

巴西3企業家 收購美漢堡王

【中央社╱聖保羅10日專電】

帶領巴西AmBev飲料集團走上國際的3大巨頭,上星期又完成一筆引起財經市場騷動的交易,它收購了美國連鎖快餐集團「漢堡王」(Burger King)。

巴西企業家雷曼(Jorge Lemann)、特雷斯(Marcel Telles)和西古比拉(Carlos Sicupira)以總部設在紐約的「3G資本」投資基金名義進行收購。國際金融市場對這筆總額40億美元的交易都給予好評,漢堡王的股票在一天內升值25%。

收購美國連鎖快餐集團是3位巴西企業家從1980年代開始建立他們企業王國採取的戰略:以合理的價格收購有巨大成長潛力的品牌。

2004年,AmBev首先和比利時Interbrew啤酒廠合併組成InBev飲料集團。2008年又接管生產百威(Budweiser)啤酒的美國公司安海斯-布希(Anheuser-Busch),組成全球規模最大的啤酒集團。

現在,巴西企業家將涉足快餐業,管理全球第3大連鎖快餐集團。

雷曼、特雷斯和西古比拉自1970年代在Garantia銀行共事以來就沒有分開過,也從未停止企業的成長。

他們3人在1982年完成第1件收購計畫,將巴西連鎖零售商店Lojas Americanas搖身一變為B2W集團,目前經營管理Americanas.com、Submarino、Shoptime和百視達(Blockbuster)等7家巴西知名網路商店。

然而,雷曼等人最大手筆投資是在1989年買下布拉瑪(Brahma)啤酒廠,並從那裡醞釀出日後的AmBev。

3位巴西企業家成功的秘訣在於對實體營運成果和金融回收的執著。早在從事銀行業金融機構業務時,他們就和美國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合作,送職員赴美見習。

但AmBev最具特色的企業文化是知人善用,不僅給予合理的報酬,並將優秀人才提升為股東;即使是跨國合作企業,領導人一定由巴西高級行政人員出任。

比如收購安海斯-布希組成AB InBev飲料集團後,被選為領導這家全球最大啤酒廠的人就是里約管理人布瑞托(Carlos Brito)。

至於漢堡王,將由現年40歲的經濟學家赫斯(Bernardo Hees)擔任主管。雷曼等人認為他最大的優點是對刪減成本、專注生意和替投資人創造價值執著不懈。

漢堡王設立於1954年,在全球擁有1萬2000家商店,年營業額26億美元,僅次於麥當勞和溫蒂漢堡(Wendy's),2006年在紐約證交所上市。

【2010/09/11 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