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7日

2014投資書單

整理了25本書的清單給大家參考,目前博客來都是七折。

巴菲特相關:


資產配置相關:

柏格相關:


葛拉漢相關:


    費雪相關(Philip A. Fisher):


    費雪相關(Ken Fisher):


    坦伯頓相關:

    美股投資相關:


    投資學:



    2014年2月26日

    巴菲特:你可以從我的房地產投資學到什麼?(下)

    翻譯自:Buffett's annual letter: What you can learn from my real estate investments

    多數投資人都無法打敗大盤,但巴菲特的波克夏則遠遠贏過S&P 500指數。

    接續(上)

    我的兩次房地產買進分別是在1986年和1993年,他們的下一個年度是1987年(註:黑色星期一)和1994年(註:墨西哥金融危機),但是現在回頭去看,當時的經濟、利率或股市的表現對於判斷這兩個投資是否會成功卻一點都不重要。我已經不記得當時的報紙頭條或專家們到底說過了什麼,不過管他評論怎麼說,玉米還是會繼續在內布拉斯加州成長,而學生也會繼續湧入紐約大學。

    我這兩筆小投資和股市投資有一個主要的差異:股票能提供你每一分鐘的評估價格,而我還沒看到過我的農場或是紐約房地產的報價。

    對股票的投資人來說,他們持股的估值能置身於大幅波動,應該是一個巨大的優勢。對某些投資人來說的確如此。畢竟,如果我的農場旁邊住著另一個喜怒無常的農場主人,他每天對著我大喊報價,不是要我把農場賣給他,不然就是想把他的農場賣給我,而價格的高低取決於他的心理狀態,短時間內的上下起伏相當劇烈。在這種情況下,我要怎麼從他荒誕的行為中獲利呢?如果他今天報了一個低得不可思議的價格,而我還有一點閒錢,或許我會買下他的農場。如果他喊出一個不可思議的高價,我也可以把我的農場賣給他,或是繼續經營農場不理他。

    可是對於股票投資人來說,總是常常讓其他投資人任性而不理性的行為所影響,結果他們自己也跟著做出不理性的舉動。因為總有著許多關於市場、經濟、利率及股價變化的評論和分析,有些投資人認為聽專家怎麼說是很重要的,甚至更糟的是,竟然考慮要遵循這些專家的評論而去採取行動。

    這些人,當他們擁有一座農場或是公寓的時候,他們可以安穩的坐著數十年,但是當他們接觸到股票報價,而且還伴隨著評論員的時候,好像就被灌輸了這樣的訊息:「不要只是坐在那裡,做點什麼事情吧!」對這些投資人來說,股市的流動性從一個好處變成了一個詛咒。

    相較於一個不穩定又大嘴巴的鄰居對我房地產投資的傷害,一次閃電崩盤或是幾次股市的大幅波動其實並不會對投資人造成什麼影響。事實上,如果他能夠在價格遠低於價值的時候準備好現金,一個上下起伏的市場對於真正的投資人是有幫助的。恐懼的氣氛是你投資的好朋友,而樂觀的世界卻是你投資的敵人。(A climate of fear is your friend when investing; a euphoric world is your enemy.)

    在2008下半年,當市場進入極度的金融恐慌時,即使一個嚴重的經濟衰退顯然正在醞釀著,我也從來沒有打算過要賣掉我在紐約的房地產。如果我100%完全持有一個有著良好長期前景的穩固企業,對我來說,把這樣的企業賣掉才是愚蠢的。有沒有發現,為什麼我過去總是賣掉一些我自己持股比例不高的好企業?的確,他們之中任何一家公司可能終究會讓人失望,但是整體來說他們的表現相當好。有任何人真的相信地球打算吞掉美國那些令人難以置信的生產性資產以及無窮盡的人類創造力?

    當查理.蒙格和我買股票的時候,或許我們只是買進一家公司的一小部份,但是我們的分析方式跟買進整家公司其實非常相似。首先,我們會先判斷我們是不是能夠理智地估計未來五年或更久的盈餘範圍。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根據我們對這家公司未來盈餘估計的範圍底部,計算出一個合理價格,只要有人用這個價格賣股票,我們就會去買。然而,如果我們沒有足夠的能力可以去估計未來的盈餘,而這其實很常見,那我們就會繼續去找其他的標的。過去54年,我們都在一起工作,我們從來都不會因為大環境、政治因素或其他人的觀點而放棄一個吸引人的買進機會。事實上,這些因素從來就不曾在我們做決定的時候出現。

    最重要的是,我們瞭解自己能力圈的大小,並且好好的待在這個圈子裡面。即使如此,不管是在投資股票或是併購企業上,我們還是會犯一些錯誤。還好的是這些錯誤不會變成災難。那麼,什麼才會造成災難呢?舉例來說,當一個長期上漲的市場,誘導了投資人根據過去的價格趨勢而想要參與市場,往往就是災難的開始。

    當然,大多數的投資人在他們的生活中不會把研究一家公司的展望當成優先事項。如果夠明智的話,他們會發現他們根本沒有足夠的能力可以去預測特定公司未來的盈餘表現。

    不過我有些好消息可以給這些非專業人士:一般投資人其實並不需要這個技能。總體而言,美國的企業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一直都表現得很好,而未來也將會繼續維持好表現。(雖然,幾乎可以肯定的是,未來還是會有無法預測的起起落落。)在20世紀,道瓊工業指數從66點漲到了11,497點,配發的股息不斷增長。21世紀也將會持續,而且幾乎確定會有紮實的表現。對於非專業投資人來說,目標不應該放在挑選出贏家公司來,因為這並不是他們或他們的"幫手"能夠辦得到的事情。非專業投資人應該要持有涵蓋面很廣的一群公司,而一檔低成本的S&P 500指數基金就可以達成這個目標。

    解決了非專業投資人應該投資「什麼標的」,「什麼時候」投資也很重要。對於膽小或初學的投資者來說,最危險的就是在極度熱絡的時候進入市場,而在帳面損失發生的時候,對投資的信心也因此而幻滅了。(請記得Barton Biggs所說過的:「牛市就像是性愛,在剛要結束之前總是感覺最好的時候。」)一個投資人避免投資時機錯誤的解藥,就是長期逐步累積持股,即使利空消息不斷,股票也從高點下跌了少,也千萬別賣掉!遵循這些規則,即使是對投資一無所知的投資人,只要同時分散持股並且努力讓自己的投資成本維持在最低,幾乎可以確定能拿到滿意的結果。事實上,一個樸實的投資人,如果能夠誠實面對自己的缺點,就很有可能獲得更好的投資績效,尤其是比起那些知識上很專業但是卻被一個小小的缺點蒙蔽的投資人。

    如果投資人瘋狂的買、賣農地給彼此,那麼不管是農地的產量或是作物的價格都不會增加。這種炒作行為唯一的結果將是整體農場擁有者族群所實現的總盈餘將會下降,因為這些交易將會帶來鉅額的交易成本,而且大家在轉手的時候都會花成本尋求建議。

    然而,無論是散戶或機構投資人,通常都會被那些藉由提供建議或影響交易而獲利的人,不斷催促著當一個積極的交易者。所以在投資上所產生的摩擦成本相當巨大,而所有投資人的利益卻反而被剝奪了。忽略市場上那些喋喋不休的聲音吧!盡量將你的交易成本維持在最低的狀態,把投資股票當成你是在投資農場一般。

    在這裡,我要補充一點,我的錢就像是我所說的那樣投資,我在這裡所給的建議基本上跟我已經預立的遺囑是一樣的。我的現金遺產將會贈與給一個以我老婆為受益人的信託基金(我必須使用現金作為個人遺產,因為所有我的波克夏股票將會在結算我個人財產後的十年內全部轉移給某些慈善機構)。我對這個信託基金的建議已經簡單到不能再更簡單了:10%配置在短期政府債券,90%配置在非常低成本的S&P 500指數基金(我建議Vanguard的VFINX。註:同一檔基金也同時有發行ETF股份的形式,代號為VOO。)。我相信這個信託基金的長期績效將會非常傑出,甚至會比那些聘請了高薪經理人的養老基金、機構或散戶投資人表現得更好。

    現在,讓我們再回到葛拉漢。我這篇投資的文章所進行的討論,其實大多數想法都是從他的書《The Intelligent Investor》所學到的,我在1949年買了這本書,從此改變了我整個金融生涯。

    在讀過這本書之前,我曾經在投資領域四處遊蕩,學習一切關於投資被寫下來的事情,很多我所讀到的東西都讓我著迷,例如我曾經試著用我的手畫出線圖,並且使用市場徵兆來預測股市的走勢。我坐在券商的辦公室,看著磁帶不斷捲動著,聽著評論員的解盤。這些都很有趣,但是我並沒有任何收穫。

    相反地,葛拉漢卻用相當優雅而容易瞭解的散文,有邏輯的解釋了投資的想法(而且沒有希臘字母或複雜的公式)。對我來說,最關鍵的章節是在新版的第八章和第二十章,這些內容直到今天仍然引導著我去做投資的決策。

    關於這本書有一些有趣的花絮。新版本放進了一段後記,描述一段葛拉漢罕為人知的幸運投資經過。葛拉漢在1948年買下了這個標的,當時他正在寫這本書的第一版,這家神秘的公司就是Geico。如果葛拉漢沒有認知到Geico這家新公司的特質,我自己以及波克夏的未來都將會完全的不同了。

    這本書1949年的版本還推薦了一支鐵路股,最後以17美元賣出,每股賺了10美元(葛拉漢其中一個讓我非常敬佩的地方在於他敢用當時的例子,就算他跌跤了也不怕別人嘲笑)。某個程度上,這支股票之所以被低估,是因為當時的會計規則所導致的,當時分支機構要保留盈餘,所以從申報盈餘中被排除了。

    被推薦的股票是Northern Pacific,它最重要的子公司是芝加哥的Burlington & Quincy。這些鐵路現在全都變成了BNSF的重要組成,在併購之後也都被波克夏所持有。當我讀到這本書的時候,Northern Pacific的市值大約是四千萬美元,而現在它的繼任者(當然,也增加了很多資產)每四天就能賺到這麼多錢。

    我其實不太記得我買第一本《The Intelligent Investor》的時候到底付了多少錢,不過不管這本書多貴,都證明了葛拉漢所說的名言的確是正確的:「價格是你所付出的,價值是你所得到的。」(Price is what you pay; value is what you get.)在我過去所有的投資中,買了葛拉漢的書無疑是最好的投資(除了我的兩張結婚證書以外)。

    (完)


    2014年2月25日

    巴菲特:你可以從我的房地產投資學到什麼?(上)

    翻譯自:Buffett's annual letter: What you can learn from my real estate investments


    葛拉漢:「如果你做得像是在經營企業,那就是最有智慧的投資了。」

    引用葛拉漢的話作為這篇文章的開始很適合,因為我從他身上學到了很多有關投資的事情。我將會談到更多關於葛拉漢的事情,也會很快談到關於投資普通股的事情,不過請先讓我告訴你兩個跟股票無關的投資小故事,雖然是很久以前的事,這兩次投資對我的財富並沒有造成太大的改變,卻是相當難能可貴的經驗。

    第一個故事發生在美國中部的內布拉斯加州,從1973年到1981年,美國中西部地區經歷了一次農產品價格的大爆發,造成的原因是多數人相信失控通膨即將到來,而小型農村銀行的放款政策更是推波助瀾。後來泡沫破了,造成農產品價格下跌甚至超過50%,不但造成農民負債累累,連借錢給農民的銀行也損失慘重。當時,愛荷華州和內布拉斯加州所倒閉的銀行數量,是離我們最近的這次大蕭條五倍之多。

    到了1986年,我從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買了一座400英畝的農場,位置在奧馬哈北方50英哩的地方。我付了28萬美元,這個金額甚至比倒閉的銀行在前幾年貸款給那座農場的錢還要少。我對經營農場毫無所知,但是我有一個很喜歡在農場工作的兒子,從他那邊我瞭解這座農場的玉米和黃豆的產量有多少,以及營運支出大概多少。根據這些資料,我算出這座農場的報酬大概有10%,而且我認為這座農場的生產力將會增加,作物價格也會上漲。後來兩個預測都一一應驗了。

    我不需要什麼特殊知識或情報才能下結論,這筆投資沒有缺點,而且可能會獲得高額報酬。的確,偶而會遇到作物欠收,價格有時候也會讓人失望,但又怎樣呢?只要在多數的年份都有著不錯的收穫就好了,我根本沒有什麼需要賣掉這座農場的壓力。28年後的今天,農場的盈餘是原來的三倍,而農場本身的價格更是我當初買進的五倍之多。我仍然對經營農場一竅不通,最近我去拜訪了這個農場,這也才第二次而已。

    1993年,我做了另一筆小投資。Larry Silverstein是我當所羅門這家公司CEO時的房東,他告訴我在紐約大學旁邊的一家公司叫做Resolution Trust Corp.(RTC)正在出售一些物件。同樣的,又是一個泡沫破了,這回影響到商業不動產,RTC這家公司的主要業務就是處理倒閉的儲蓄機構所持有的資產,他們過度樂觀的借貸行為助長了愚蠢的泡沫形成。

    這次的分析還是一樣簡單,就像之前那座農場,RTC所出售的大樓在無槓桿的情況下,現金流收益大約有10%,但是因為RTC所持有的物件過去沒有好好經營,所以在幾個閒置的店面出租後,收入應該會增加。更重要的是,最大的一個承租者,租下20%左右的空間,每英呎卻只付5美元的租金,其他承租者的平均租金卻是70美元。九年後,這個租約到期時,租金調漲後將會帶來相當大的盈餘成長。除此以外,這個案子的地點更是好得沒話說:紐約大學絕對不會搬走。

    在買進那棟大樓的時候,我組成了一個小團隊,包括Larry和我的朋友Fred Rose。Fred是一個經驗豐富而且高超的房地產投資人,跟他的家族一起經營所持有的物件。隨著舊的租約到期,這個投資的盈餘成長為原來的三倍,每年收到的租金已經超過一開始投資本金的35%以上。更棒的是,我們當初的抵押貸款在1996年和1999年分別進行再融資,而這些操作帶來一些額外的收益,加起來已經超過我們當初投入資金的150%,而我甚至還沒看過這個物件。

    來自於農場以及紐約大學房地產的收入,在未來的數十年很有可能會繼續增加,雖然漲幅不會很劇烈,但是這兩項投資的成果將會相當讓人滿意,而且不只有我,我的小孩以及孫子都可以繼續受益。

    我說這兩個故事,主要是為了描述一些投資的基本原則:

    1. 你不需為了獲得令人滿意的投資報酬而成為一個專家。但是如果你不是專家,你必須要認知到自己的極限,然後遵循一套合理且運作良好的規則。讓一切盡可能保持簡單,不要只想揮大棒。如果有人向你保證可以快速賺大錢,就要更快的回他一句:不!

    2. 如果你正在考慮買進一項資產,請專注於未來的生產力。如果你搞不清楚怎麼粗略估計那個資產未來的盈餘,就忘掉它然後繼續前進吧!沒有人能夠評估每一項投資的可能性,無所不知其實沒什麼必要,你只需要了解自己必須承擔的那些行動。

    3. 如果你打算購買一個資產,卻只專注在預期的價格變化,你就是在投機。投機沒什麼不好。然而,我知道我沒有辦法成功投機,而且我懷疑那些宣稱可以持續成功投機的人。在丟銅板的遊戲中,有一半的人在第一把會贏,但如果繼續玩下去,就沒有人能夠期望從這個遊戲中獲利。真正的事實是,一項資產在近期有好表現,絕不是買進它的好理由。

    4. 在我的兩個小投資裡,我所想的只有這些物件可能會生產出什麼,一點都不在乎他們每天的價格變化。球賽中,只有專注在球場的球員才能贏得比賽,而不是那些盯著計分版上看的人。如果你能夠享受週六與週日而不去看盤,那麼試試看在其他五天也這樣做。

    5. 自己想出對於總體經濟的宏觀看法,或是參考市場上的宏觀預測,都是浪費時間。真的,這是一個危險的舉動,因為很有可能模糊了你對真正重要事實的看法。(當我聽到電視裡的評論員口若懸河說著市場將會怎麼走,我總是想起了Mickey Mantle的評論:「除非你上過節目,不然你不知道這有多容易!」)

    (待續)

    2014年2月16日

    006204豐台灣ETF周尚民經理人訪談記錄(下)

    Q:有網友提到,去年11月6日收盤的時候跳空成交,未來還會發生這種事情嗎?
    A:那天的收盤前一分鐘(13:29-13:30),發生模擬撮合成交價格與前一次模擬撮合成交價格漲跌超逾3.5%,所以暫緩收盤,延到13:33才搓合收盤。但流動量提供者(也就是造市者)並沒有在該時段掛單,使得最後以大漲溢價的情況收盤。

    所以建議投資人在交易的時候,避免用市價單買進或賣出,主要是因為集中市場並非固定時間撮合,很可能會發生流動量提供者在撮合的瞬間,委買與委賣剛好無法掛進的情況。

    如果投資人用市價買賣,遇到流動量提供者沒有掛單進去的情況,可能成交到相對不利的價位,當然也有可能因此而成交到相對有利的價位,但是因為跟即時淨值的折溢價很大,是投資人應該要避開的風險。觀察近期006204豐臺灣情形,雖然出現過暫緩收盤狀況,但先前出現大幅折溢價的情況已經沒有再發生了。

    註:過去一年006204的淨值市價走勢圖,提供給大家參考。

    Q:造市者是根據期貨還是現貨的價格掛委託單?
    A:006204豐臺灣目前有兩家流動量提供者進行造市,證券自營商各依據他們自己的邏輯造市,永豐投信無法確實了解造市依據。不過投資人可以由永豐投信網站提供的盤中預估即時淨值與台指期貨和加權指數進行分析,了解開盤期間市價與淨值的關係。而因為加權指數有現貨和期貨,也提供造市者一些套利優勢。

    Q:006204好像比較少借券?
    A:法規明定與ETF規模相關,所以許多小市值、高市價的成分股,例如一股100,一張就要十萬,但是這隻股票佔的權重可能不到百分之一,整個基金已經持有沒幾張了,根本就沒辦法借券。基金規模越大,也就比較有機會透過借券來獲得一些收入,可以再彌補基金的成本,這對投資人來說都是有好處的。

    Q:投資人除了很關心費用以外,也很在乎流動性的問題,不過流動性如果分兩部分來看的話,我發現在交易期間的委託單似乎一直都有造市者,所以不太會出現買不到、賣不掉的情況,而另一方面則是成交量,雖然有緩慢的成長,不過投資人卻很在乎這個明顯的數據,有辦法增加成交量來讓投資人安心嗎?
    A:ETF與股票不同,ETF在流動量提供者機制下,不能僅依成交量來評斷其流動性。

    投資人應該關心的是折溢價的問題,如果造市者積極造市,市場交易價格會很接近即時淨值,讓折溢價最小化,這對投資人是比較有利的,也就是以應有的價格買到想要的東西。

    ETF成交量大並不一定表示折溢價小。有時候成交量雖然大,但投資人時常買在溢價,賣在折價,投資人是用價差來換取成交量。而這種ETF折溢價的套利是很受法人歡迎。

    所以投資人除了關心成交量以外,更應該去關心一下,在盤中是不是常常呈現很大的折價或溢價,尤其是在市場需求較高的時候,投資人常常就會買在溢價,付出了許多不必要的成本,而市場偏向賣出的時候,卻又時常賣在折價,應該拿回來的本金也少了很多。

    所謂流動性,應該指的是投資人能不能用合理的價錢買到他要買或賣出他要賣的量。ETF的流動性評估指標,可以依據「流動量提供者」造市品質來分析,也就是由市場五檔委買委賣與「ETF與淨值折溢價」來判斷。

    目前006204豐臺灣的流動量提供者造市相對積極。從市場交易現況可見,五檔委買委賣都相對充足,且第一檔買賣價差多在0.01到0.02間。006204豐臺灣ETF市價與淨值間的折溢價表現,也是市場領先,折溢價都相對較小。以上這些指標都顯示在造市機制的運作下,流動性不會比其他ETF差。

    Q:像是美國的iShares曾經為了推廣ETF的投資而辦過一些研習活動,讓一些財務規劃顧問可以了解ETF這個工具怎麼使用,貴公司有這樣的規劃嗎?
    A:本公司持續發展被動式管理市場,並且配合由證交所、投信投顧公會發起相關推廣活動,持續擴大國內ETF市場,使投資人提高投資意願。

    Q:如果您願意辦個講座,我可以在Facebook和Blog上問一下,應該很多人想聽聽ETF經理人現身說法。
    A:好啊!我可以與投資人分享在ETF的經驗,例如造市者行為、即時淨值的重要性以及折溢價,投資人若能對這些ETF內容及操作深入了解,相信能保護投資人權益。

    -->講座參加意願調查問卷

    2014年2月13日

    006204豐台灣ETF周尚民經理人訪談記錄(上)

    Q(李柏鋒問,下略):就您的投資經歷來說,這是您管理的第一檔基金,與之前的投資經歷有什麼不同嗎?
    A(周尚民經理人答,下略):一開始確實一些需要調適,因為之前任職於證券自營部,目標是找出贏過大盤的操作策略和方法,投資工具也比較多,即使市場不好也要找到策略賺錢;接手管理ETF後,主要任務在於貼近大盤表現和降低追蹤誤差,與過去操作方式迥然不同。

    Q:操作主動管理的基金和被動追蹤指數的基金會不會有很大的差異?
    A:會!差異很大,畢竟基金操作的目標和本質完全不同,主動式基金的操作策略是要找出可以使基金績效超越大盤的股票,而操作ETF的目標則是盡量貼近追蹤指數。

    主動式基金在企圖超越大盤的目標下,所承受的風險可能比較高,有點像是百米賽跑,有的人目標永遠就是要跑第一,但衝刺過程中,一加速就可能跌倒。而ETF則是要跑得跟大盤一樣快,不能超越或落後大盤太多。這兩個都有難度,但困難點不同。

    Q:ETF的經理人平常都做些什麼事情呢?
    A:我們所操作的基金是追蹤台股大盤指數,在指數包含許多小型股的前提下,因為流動性與權重的因素,完全複製法的成本太高,反而影響了追蹤指數的效果。所以我們採取「最適化法」方式。因此,每天就必需隨時留意有沒有跟指數出現太大的差距,我們最大的風險在於出現追蹤誤差,對我們來說,一個基點就很大了。所以像是基金的持股和指數的類股比重有沒有差太多?期貨和現貨是正價差或逆價差?這都是我們要觀察的。

    Q:在部分複製的情況下,你們會不會採用一些策略企圖打敗大盤?
    A:不會,這跟我們的目標不符,而且會有風險。我們的目標是提供最小的追蹤誤差,給投資人簡單且便利的投資工具。ETF投資可多可空,也可以融資融券,投資人可能因為看好大盤而融資做多,目的是希望取得跟指數相當的報酬,而有的投資人則可能看壞而融券放空。任何一個企圖打敗大盤的策略,都伴隨著風險,尤其是波動,如果我們刻意贏過大盤,反而可能對投資人會造成傷害。因此,我們所追求的是盡可能貼近大盤,不採取任何有風險的策略。

    Q:我想以目前的情況來看,0050應該是你們最直接的競爭對手,不過規模差距達一百倍。有網友問,你們要如何說服投資人放棄0050,改用006204投資台股?
    A:我們不便評論市場上其他產品。

    單純就所追蹤的指數來看,每個指數的特色都不同,像是台灣50指數的成份股都是集中市場的大型股,其中台積電就佔20%左右,電子股的權重也都很高,所以當電子權值股表現好的時候,台灣50指數的績效就會比加權指數好,但是當小型股或傳產類股表現比較好的時候,則是加權指數的績效會比較好。不過要怎麼判斷什麼時候誰表現得比較好,並不容易。

    基於指數結構的差異,雖然兩個指數短期走勢相近,但隨著比較區間拉長,績效差異有明顯落差,建議投資人觀察長期表現。加權指數的優勢在於投資人熟悉度較高,依據歷史資料,績效也相對領先、波動度也較低,這就是永豐投信發行ETF時,之所以選取加權指數作為標的指數的原因。

    加權指數資訊充足,對投資人來說,追蹤加權指數的006204豐台灣ETF會是投資台股最直接的工具。而且基金募集時,參考指數兩百分之一,所以在沒有除息因素的影響下,投資人只要把加權指數的價格除以200,大概就是006204的價格了,像是加權指數8,400點,則006204的價格會在42元附近,很容易計算。

    註:這是我之前發表在Yahoo!理財專欄的圖,與訪談內容相關,提供大家參考。

    Q:有沒有打算推出其他的ETF?
    A:這其實還是要看市場的需求,目前臺灣ETF集中在台灣,中國大陸或香港的股價指數,像是美國或德國等已開發國家市場的ETF,目前只能透過海外的方式投資。只是如果要推出這些市場的ETF,還是得考慮國人的接受度。此外,費用率也是很重要的一環。例如在台灣推出追蹤S&P 500的ETF,管理費率就是要與國際上類似商品比較。

    Q:目前的管理費跟台灣50一樣都是0.32%,有沒有調降的可能?
    A:以目前的規模來算收到的管理費,很難有調降的空間,期許006204資產規模可以穩定成長,會依市場情況評估。

    (待續)

    警語:永豐投信 獨立經營管理 》│一百零二年金管投信新字第024號│本基金經金管會核准或同意生效,惟不表示絕無風險。基金經理公司以往之經理績效不保證基金之最低投資收益;基金經理公司除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外,不負責本基金之盈虧,亦不保證最低之收益,投資人申購前應詳閱基金公開說明書


    2014年2月5日

    你的外匯知識及格嗎?

    這個部落格雖然討論很多美股和ETF,不過其實在Google搜尋關鍵字上,最常被搜尋到而連結進來的,卻是「台幣換美元」,畢竟投資美股或ETF還只是小眾投資,而美元兌換卻是相當多人的需求,無論是旅遊、留學、投資等都會用到,甚至也有不少人對於投資外匯是有興趣的。不過如果不涉及比較投機性的外匯保證金交易,外匯又有什麼可以討論的議題呢?

    DBS星展銀行最近一個針對台灣投資人的外匯知識調查,結果其實挺有意思的,雖然樣本數並不是太多,而是針對他們銀行的目標客戶族群進行調查(30-55歲),不過我想還是值得好好討論一下。

    在他們調查的族群中,有50%的受訪者在銀行擁有外幣帳戶,但是對於DBS星展銀行的外匯常識大會考,卻有94.3%的人答對比例低於60%,拿到不及格的成績單。當然,有些答案或許見仁見智,不過其實從中也可以看出台灣投資人對於外匯的投資或運用有一些迷思存在。

    DBS星展銀行調查報告:外匯投資三大錯誤

    舉例來說,持有外幣最重要的考量是什麼呢?有68.2%的受訪者認為是利率,但是DBS星展銀行認為匯率是更重要的考量。我也認同匯率是更重要的考量,畢竟就算有5-6%的高利率,但是匯率波動如果動輒貶值10-20%,賺到利息卻產生匯損,那就得不償失了。

    但是我想對於投資人來說,兌換外幣當下比較能確定的是利率,至於匯率的波動卻是很難預測的,這大概就是為什麼投資人會認為利率是比較主要的考量,如果還要考慮到持有的外幣到底會升值還是貶值,可能就無法下手了,因為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啊!雖然投資人可能會更想賺那動輒一兩成的匯率波動,可是真正明確的參考資訊,其實就只有利率。

    又例如另一個調查的問題是:外幣投資的種類應該多一點還是少一點比較好?有53%的受訪者認為外幣投資的種類少一點比較好,因為每個人能熟悉的外幣總是有限。而DBS星展銀行則認為可以持有多樣一點的外幣,每種幣別具有不同的功能,像是高息的非美貨幣可以提供高利率,而美元則能在市場動盪的時候提供避險功能。

    我認為如果是把外幣投資當成是一種資產,持有多樣一點的幣別的確有資產配置的效果,例如同時持有美元、歐元、日圓、英鎊、人民幣這五種主要貨幣,然後透過固定再平衡來賺取「免費的午餐」,就是一個不錯的投資策略。

    例如原本五種貨幣各持有20%,某一個年度是美元貶值、人民幣升值,那就賣掉人民幣,買進美元,將持有的比重調整回原來的20%,而隔年如果變成美元升值,人民幣貶值,那麼就反過來賣掉買元,買進人民幣。只是投資人再平衡的頻率不能太高,因為雖然外幣兌換沒有手續費,卻有買賣匯差,這就是投資人的交易成本。

    這種方式不需要預測匯率的趨勢,如果各種貨幣有長期均值回歸的特性,那麼就能利用各種外幣在超升或超貶的時候低買、高賣而賺取價差,這跟資產配置的再平衡一樣,都是資產本身以外的額外報酬。而這種持有多國外幣的配置,除了可以賺取再平衡所產生的免費午餐,還可以降低資產都以台幣計價的風險,而且大多數情況下,存款利率都高於通膨,因此也能保有資產的購買力。

    不過如果不是這種投資策略,那麼就必須去仔細研究打算持有的貨幣預期的走勢了,但這種投資難度當然也高了許多,畢竟可能該國貨幣政策一個大反轉,持有的外幣走勢就跟當初預期截然不同,而造成嚴重的損失。所以我比較建議投資人如果是要賺取某種外幣的匯率漲跌價差,還是要仔細研究,並且瞭解其風險,再去持有。至於不打算這麼辛苦的投資人,就持有自己真的用得到的外幣就好。

    前面有提到,有一半的受訪者有開外幣帳戶,那麼這些人開戶的目的是什麼呢?有高達72.7%的受訪者是基於「投資需求」而開戶的,這倒挺出乎我意料之外的高。其餘還有10.1%是為了出國旅遊,9.4%是國外經商,5.2%是小孩留學,都是有實際使用外幣的需求才持有。

    不過如果投資是主要需求,照理說高利率或是未來看升的人民幣、澳幣應該持有量會不少,但卻有85.7%的投資人在外幣帳戶中持有美元,而以台幣對美元的低波動以及現在的低利率來看,似乎又不太可能單純投資美元。而人民幣雖然開放的時間很短,很快就變成投資人持有的外幣第二名,在25%的投資人在外幣帳戶中出現。澳幣則因為過去原物料行情熱絡以及利率不低,再加上許多金融商品的運用而佔第三名,有19%的投資人持有,不過情況應該會有所轉變。歐元和日圓則分別以16.2%和15.6%位居第四、五名。

    DBS星展銀行調查報告:持有的外幣幣別

    所以投資人持有這些外幣,是投資在哪裡呢?有51.5%的投資人其實還是以最簡單的定存來處理,而基金和活存則各佔了38%和37.7%,不相上下。其餘還有12.7%的投資人投資債券,8.8%的投資人持有海外股票。以我自己為例,就是趁台幣升值的時候換美元,當金額多於下限就轉定存,等到一定的金額或是美股有交易的機會時,再匯到美股帳戶去,盡量降低匯款次數來減少成本。

    DBS星展銀行調查報告:外幣投資方式

    以上簡單跟各位分享一些外匯投資理財的知識,投資人不妨可參考DBS星展銀行此次針對國人所做的外匯迷思調查報告,有許多受用資訊,多培養些外匯投資的知識,也可對未來的理財規劃有所幫助。至少,在查匯率表的時候,不要即期和現鈔的差別都不瞭解,也不清楚台幣換美元的時候,應該看買進還是賣出。

    註:感謝DBS星展銀行提供數據,本文由DBS星展銀行邀請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