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商業週刊專欄「
當死薪水碰上通膨怎麼辦?」一文的原始版本,因篇幅過長,所以有經過編輯的修剪,這邊呈現的是最原始的版本。
油、電雙漲,已成事實
四月才開始,經濟部宣佈取消執行了16個月的「減半緩漲」機制,95無鉛汽油漲了3.1元,來到了每公升35.5元,還有應漲未漲的2.2元,將在未來以「漲全額、跌減半」的方式,逐漸將油價調到中油的部分負擔歸零為止。若全額漲足,則油價漲幅將高達16%,衝擊太大,因此只先漲了六成。
無獨有偶,十天後台電也向經濟部提報了「電價合理化方案」,若以每月350度的用電量來看,非夏季電費將從目前的每度3.27元漲到4.11元,漲幅更高達26%。
根據主計處的資料,油價和電價上漲一成,對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CPI)的影響分別為0
.357%和0.356%,因此若油、電分別從四月和五月起漲,則兩者皆漲對全年CPI的影響為1%。看起來好像影響很小,但這其實是忽略了油、電上漲對其他物價的影響,以及CPI的編制方法本來就無法完全反應民生物價的上漲情況。
油、電雙漲有什麼影響?
舉例來說,台電的資料顯示平均家庭用電量為350度,則每度上漲0.84元,一個月就增加約300元的支出。經濟部則指出,一輛車平均每個月用油量兩百公升,若漲足5.3元,則每個月增加1060元,合計為1360元,一年就增加了將近一萬六千多元的支出。還記得台灣有360萬勞工的月薪低於三萬嗎?對很多人來說,油、電上漲所造成的家庭年支出增加,代表的是超過半個月的薪水就此蒸發了。
什麼是通貨膨脹?
我們回過頭來解釋一下通貨膨脹。這邊不談學術的定義:「一般的物價水準在某一時期內,連續性地以相當的幅度上漲」。若用貼近生活的感受來說明,所謂的通貨膨脹,可以從兩個方向來解釋,一個是物價的上漲,另一個則是購買力的下降。舉例來說,小明有一百元,一顆饅頭五塊錢,所以小明可以買20顆饅頭。但是如果饅頭漲價到一顆十塊錢,則小明只能買10顆饅頭,所以物價上漲了,但購買力則下降了。
台灣的歷史通膨嚴重嗎?
根據主計處的購買力換算,從最早有資料的民國48年開始,當時的100元,在五十年後的民國97年,要850元才有相同的購買力。也就是說,這50年,平均每年的物價以4.4%成長。
如果將來也維持這樣的速度,則現在的100萬元所代表的消費能力,在30年後要365萬元才有相同的購買力。所以進行退休規劃的時候,千萬別用現在的物價做標準,要記得考慮到通貨膨脹。如果你有印象小時候一包科學麵的價錢和現在差多少倍,應該就不難理解等你退休後,可能去醫院掛號要上千元,住院一天要上萬元。
那麼最近的通膨情況又如何呢?民國100年的物價上漲幅度為2.03%,看起來好像通膨並不怎麼嚴重,但是如果把一年期定存利率1.35%納入考量,就可以發現把錢存在銀行,可以買到的東西會越來越少,因為物價上漲的情況比存款的本息增長幅度還要高,這種情況就叫做「負利率」。
為什麼怕通膨?
如果物價每年上漲5%,聽起來好像很可怕,可是定存利率有8%,加薪幅度也高達一成,那麼就沒什麼好擔心的了。因此通膨是否可怕,是和利率以及薪水成長幅度比較而來的。現在定存利率是歷史低點,薪水也呈現停滯狀態,即使物價每年只上漲2%,累積十年還是相當可觀的!不但賺的錢越來越不夠應付支出,甚至辛苦存下來的錢,購買力也不斷降低,政府卻又只看CPI年增率很低,就認為情況不嚴重,這其實與民眾的感受是完全相反的。因此,怎麼「抗通膨」就變成了大家最希望瞭解的理財難題了!
怎麼抗通膨?
對於通膨的影響,我們可以分為日常支出以及資產兩個部份來討論。如果物價一直上漲,最理想的情況其實是讓自己的收入增長的速度超過物價上漲,可惜台灣薪資停滯的情況已經維持很久一段時間了,而且薪水並不是操之在己,就算想加薪,主控權還是在老闆身上。除非有額外收入,不然開源不易,就只能從節流上著手了。
然而當物價上漲時,日常的消費行為改變,不外乎就是少買一點,或是買更便宜的東西,我們其實能做的很有限,這也就是為什麼當我們看到物價不斷上漲的時候,會出現無力感,因為漲價阻止不了,也沒有其他替代方案,薪資更沒跟著調升。
但是如果擁有一筆資產,要怎麼避免通膨侵蝕自己的資產,其實就有很多選擇了,例如買黃金、房地產。這種透過持有資產避免購買力減弱的作法,可以說是一種避險,然而卻也必須要承受隨之而來的其他風險。
買黃金可以抗通膨?
黃金價格在最近十年來,當然是不斷上漲的,就如同1970到1980年的暴漲。但是1980到2000這20年,黃金的價格其實是不斷下跌的,這也很有可能是黃金持有者將來會面臨的風險。即使是走大多頭行情的最近十年,黃金的價格也不是只有往上漲,而是劇烈地上下波動。
就黃金的歷史購買力來看,長期持有只能維持購買力,而無法讓資產的購買力增加,如果在高點買進,甚至購買力會大幅損失。例如1980年黃金曾漲到850美元,相當於現在將近2400美元的購買力,因此如果當時買黃金放到現在,即使現在黃金價格大約1650美元,好像價格上漲了一倍,但是購買力其實打了七折,而如果當時把資金拿去定存,到現在的購買力則是持有黃金的兩倍以上。
房地產可以抗通膨嗎?
以美國的例子來說,過去一百年來房價大概剛好和通膨打平,但這是平均房價,如果把同一棟房子的折舊和修繕算進去,投資房地產的資金購買力並無法維持相同水準。
台灣的數據則比較讓人有信心一點,1981年平均房價220萬,購買力約等同於2008年的360萬,但是2008年的平均房價則為670萬,因此購買力大約成長了85%。然而考慮到區域房價的走勢不同,加上目前的低利率推升了房價,以及台灣的人口老化、所得停滯的問題嚴重,房地產還能不能有這麼好的表現,其實是很有疑慮的。或許我們無法預測走勢,但是在價格高點買進資產,就很難期待有好的表現。
定存無法抗通膨嗎?
以歷史資料來看,目前的負利率其實是罕見的,因此如果只是要維持自己資產的購買力,定存抗通膨的成功機率很高。許多人都因為定存利率很低,所以想把資金轉移到報酬更高的地方,然而卻也承擔了額外的風險,例如儲蓄險會讓資金失去流動性,太早解約還會有解約金的損失,而外幣保單則又會面臨匯率風險。
要留意的是,定存具有獨特性,包括保本以及流動性,沒有其他理財工具可以完全取代。如果考慮到波動風險以及未來行情走勢的不確定性,定存其實還是相當重要的理財工具,低利率或負利率並不應該成為放棄定存的主要考量。
股票可以抗通膨嗎?
如果可以不管行情的波動,其實台股可能是相當理想的抗通膨資產,雖然台股過去大多在四千點到一萬點之間震盪,但平均的大盤殖利率大約在3到5%之間,都有超過CPI年增率,甚至也大多超過定存利率。如果擔心投資個股風險會過度集中,其實台灣高股息ETF是相當理想的抗通膨工具。
為什麼股票可以抗通膨呢?或許我們可以從一個簡單的例子瞭解:1970年,味王的王子麵問世,每包80公克,售價2.5元。2010年,王子麵40公克、五包裝的售價33元,也就是80公克要13.2元。而根據內政部購買力的換算,民國59年的2.5元現在的購買力等同於13.1元。
這個例子除了告訴我們王子麵是台灣通膨的好指標,也顯示了原物料上漲,則製造商也會調漲產品售價,維持自己的利潤。
抗通膨債券是好選擇嗎?
抗通膨債券(Treasury Inflation-Protected Securities,TIPS)也是政府發行的一種公債,目前在國際金融市場其實相當熱門,這種債券的票面利率在發行時就固定了,但是本金則會隨著通膨而變化。例如面額100元、票面利率3%的抗通膨債券,因為CPI年增率為5%,所以面額會變成105,而利息則有3.15元。也就是說,本利和總計為108.15元。
然而,如果是在流通市場上以太高的價格買進抗通膨債券,而非以面額在首度拍賣時買進,則可能會面臨持有的債券出現負利率的現象。此外,如果遇到通縮,債券的面額也會隨著CPI而調降,這是投資人必須要留意的風險。
應該怎麼配置資產來抗通膨?
如果考量到通膨的資產配置,首先現金定存一定不可少,因為長期來看定存利率大部分時間都高於CPI的年增率,因此現金還是能為持購買力,甚至還能略有增長。
而對於保守的投資人,則可以配置多一點抗通膨債券,因為波動程度比股票低,而且面額會隨CPI調整,還有票面利率的固定收益,是相當理想的抗通膨工具。
至於積極的投資人,則可以持有多一點高股息的指數型基金,透過高於CPI年增率的殖利率來維持資產的購買力,同時也有機會在資本利得上獲得報酬,但也必須承受資產的波動。
主計處:通貨膨脹(消費者物價指數)漲跌及購買力換算
http://win.dgbas.gov.tw/dgbas03/bs9/price_cpi_curv/cpi_curv.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