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Learning Note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Learning Note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8月14日

當ETF開始不再透明


過去ETF一個被廣為宣傳的好處就是持股的透明度,雖然一開始的ETF都是追蹤指數的,所以持股也都貼近指數的成份股,很難不透明,但是後來開始有了一些主動管裡的ETF以後,也還是必須要公開持股內容,並沒有因為不追蹤指數而造成持股上的不透明。不過這樣的情況,將要開始發生轉變了。

美國證券管理委員會在今年六月九日已經同意,可以有「ETMF」的發行了,也就是Exchange-Traded Managed Fund,在交易所掛牌的主動管理型基金。這是官方的正式定義:「Similar to Managed Fund Shares as defined in Nasdaq Rule 5735, ETMF Shares would be issued in specified aggregate unit quantities in return for a deposit of a specified basket of securities and/or a cash amount with a value equal to the product of the ETMF’s net asset value per Share (“NAV”) and the number of Shares issued.」大意就是跟一般的共同基金很像,是一籃子的證券與/或現金,總資產相等於淨值和發行股數的總和。

但是ETMF跟Managed Fund不一樣的地方在於交易方式,ETMF採用一種叫做NAV-Based Trading的交易方式,在這種交易方式裡面,所有的買、賣委託單,執行的價格都將會用該基金的下一個淨值(next-determined NAV),再加上折價/溢價的方式來呈現,例如:「NAV-$0.01; NAV+$0.01」,假設淨值是100,實際呈現的價格形式會是「99.99;100.01」,而該基金的淨值將會在每一個開盤日大約美國東岸下午四點的時候計算出來。至於折價或溢價,則是由市場決定的(market-determined premiums or discounts),最小單位是0.01美元。

所有ETMF的買、賣和交易執行紀錄都會即時經由交易所回報到交易紀錄匯總(consolidated tape),然後再傳遞給券商與市場資料服務,而這些交易紀錄都會存在Nasdaq交易所,直到當天的淨值計算出來之後,才決定最後的交易價格。當交易所收到淨值之後,會對當天執行的交易進行定價,而當最終的交易價格確定後,會回傳給券商和市場資料服務。

ETF一般會回報兩種資料給交易所,一個是即時淨值(Intraday Indicative Value,IIV),一個是持股資料(Composition File),不過在ETMF的持股資料為了維持投資組合的交易保密性,將可以不依據ETMF的持股部位來揭露。持股資料的內容將必須是ETMF現在有持有的證券,但是不一定要揭露全部的證券,或是揭露符合現在持有的權重,甚至可以只揭露現金部位,也就是這麼一來將完全看不到任何ETMF的投資組合。

而IIV則至少15分鐘要揭露一次,用來讓投資人瞭解他們的交易可以買到幾股,因為ETMF並不是以市價交易,那麼有個IIV的參考價格,至少可以讓投資人計算,如果他要買5000美元左右,大概要買幾股?交易所認為15分鐘已經足夠,如果更頻繁的話可能會增加基金的成本,甚至會造成投資人的過度交易,並沒什麼好處。

雖然這種新型的商品即將上市,不過同樣還是建議投資人,多等個兩年,觀察一下也不遲。這些基金,其實有許多是傳統的共同基金公司為了搶食ETF市場的大餅而發行的,但是過去這些傳統的主動管理共同基金之所以被投資人拋棄,其實就是他們的績效不佳或是無法維持好表現,所以投資人後來寧願選擇被動追蹤指數的ETF或指數基金。現在這些主動管理的基金也披著羊皮想要混進羊群裡面,但如果本質就是狼,投資人恐怕還是不會買單。

當然,有賭性的投資人相當多,或許就已經足夠養活那些號稱他們能過打敗大盤的經理人和基金公司了。

2011年9月9日

ETF即時淨值的查詢與盤中折溢價觀察

ETF有許多價格,包括淨值、市價、即時淨值等,其中淨值其實就跟共同基金一樣,一天只在收盤後才計算和公佈一次,那麼盤中又要怎麼辦呢?盤中所公佈和投資人所觀察的稱為即時估計淨值(引用自寶來網站的名詞)或日內價值(翻譯自英文的Intraday Value,或稱Intraday Indicative Value,簡稱IIV),但即時淨值並不是很準確的,因為行情變動迅速,而且還有買賣價差等問題,所以也的確只是參考而已。

流動性好的基準指數ETF通常市價和即時淨值會很貼近,通常只有開盤和收盤的那段時間會有比較大的差異,也就是出現折價或溢價,但通常很難趁機佔便宜,反而容易吃虧,所以ETF最好別在開盤後和收盤前的一個小時下單交易。以下就是SPY的市價和即時淨值走勢圖,可以看到非常接近,但開盤時會有差異:


但如果該ETF流動性不佳、有特殊策略應用或是各種因素,就會出現很大的折價或議價,以下是VXX的例子:


而要查詢即時淨值,使用Google Finance應該是最簡單的,直接輸入ETF代號加上.IV即可,例如SPY.IV、VXX.IV。

2010年9月16日

瞎子摸象的投資學習過程

我一直覺得投資的學習過程很像是瞎子摸象,東摸一點,西摸一點,或許摸多了,能比較清楚瞭解這一頭大象長得什麼樣子,但也還不是全貌。這個網誌的六百多篇文章,就可以算是我在摸象過程的一些記錄,當然我摸到的不只如此,有些還無法理解,沒有寫出來,有些覺得不符合我的投資需求,沒有寫出來,有一些看了就覺得荒謬,沒有寫出來,所以如果說我的學習本身是一頭小象,那麼只看我的網誌也只能摸到我學習投資的一小部份。而如果說看了一篇文章,那更是一小部份裡面的一小部份而已。

如果數量化來看,假設投資的領域,知識有一百萬,我看過學過的可能有一千,而這一千裡面我寫成網誌的可能有一百,那麼,網誌裡面任意一篇文章其實就只有0.1,而且這0.1是經過好幾次篩選和過濾,經過主觀判定與個人認知(有對有錯)才呈現出來的。

這一篇其實是去寶來參觀指數投資中心,與目前國內指數化投資專業人士交流之後的一篇心得。

最近我翻譯了一些文章,像是ETF tracking error(追蹤誤差)五花八門的指數們債券ETF的折溢價,分別是讓我自己去瞭解指數的編纂、ETF的創造與贖回概念、ETF追蹤指數的困難與追蹤誤差產生的來源。不過這些文章對專業人士來說可能過於「常識」,因此並不會受到他們的關注,但為什麼這些文章在台灣是由一個業餘投資人來寫(所以很有可能會有錯),而不是由專業人士來提供呢?像是Vanguard、iShares、Morningstar其實都不斷提供許多好文章,但台灣的金融業者卻似乎並沒有這個積極提供類似的文章?我不知道是否有這類文章的存在,只是流通的方式剛好我沒接觸到?還是這些基礎常識不被認為有需要透過各種管道來讓投資人更瞭解?總之,這些文章是我個人的學習筆記。

然而,當我評論了一個商品之後,評論的文章反而引起了關注。在「評論寶來新興國家指數傘型基金」一文中,我在九月七日寫下了我自己對這個產品的看法:費用率高,也寫下了對寶來宣傳的七點看法,而九月十三日就接到了寶來的電話(我也不知道電話從哪裡來的,不過因為我有參加金文獎,而且也依循客服管道反應過一些對台灣五十的想法,所以他們有我的聯絡方式,我也不訝異。),希望可以和我交流指數型商品的看法。

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正如我前面說的,我一直都只是在瞎子摸象,怎麼摸也就是在我所能獲得的這些資訊中去拼湊出那一頭大象的大約輪廓,而如今如果寶來能夠提供我另外一些面向的資訊,那或許我對指數型商品的看法就會更廣一點。

當然,如果寶來只是想反駁我的評論,或是想施壓要我寫正面的文章,而省略負面的看法,那我並沒有損失,只是寶來就會失去我這個散戶投資人的尊重而已,而我也不會有什麼改變,繼續用我的看法寫我的文章。

畢竟,寶來是國內最主要的指數型商品發行公司,而如果寶來不接受批評,只在乎商品的銷售與利益,那麼我可以理解他們身為企業追求利潤的立場,但我就會單純當他們是商人,是營利團體,而不是以我看待Vanguard的想法去看待,會多了一些尊敬與佩服。但至少以我去年參加金文獎的經驗,寶來除了營利,我還感受到他們推廣指數型投資的使命感,所以我今年也繼續參加金文獎,這是對於寶來在推廣指數型投資的一種支持。

所以我就赴約了,赴約前還在FaceBook和PTT基金板問板友們有沒有問題想要問,而PTT上的確很多板友提出了很棒的問題,我也很想瞭解,我就帶著這些問題赴約,但我不知道這場「交流」,是只有聽的份,還是真的可以你來、我往。這是PTT上的問題:

PS:以上為公開版面的推文截圖,就不作其他處理,若ID不願意曝光請告訴我。

由於寶來定位為「交流」,因此我也就希望能借這個機會,讓同樣對指數型投資有興趣的網友們,能夠也透過這個機會,讓他們的一些疑惑獲得解答。

PS:這是私人信件截圖,因此隱藏一些資訊。

寶來的指數投資中心很出乎我意料之外的不起眼,隨便一家小公司的辦公室都比這個中心還要大,更別談如果大家去過一些券商的營業處,氣派、豪華與規模都遠超過寶來的投資中心。其實這對投資人是好事,至少,當我們投資寶來的指數化商品,不會有過多的錢是花在豪華的辦公室租金上。

整個中心大約有二十幾人,都坐在很正常的辦公室隔間座位上,即使是接待我的經理已經算是高層,也不例外,所以一開始交流的時候,也不是在什麼經理辦公室,而就在旁邊的小會議室。其實人數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少,畢竟以目前寶來發行的指數型商品已經超過十檔(ETF、指數型共同基金),如果以一般投信的經理人加上研究團隊來說,寶來指數投資中心這樣的人力規劃其實是比我想像的還要精簡,而這或許也是指數型商品的好處之一。

寶來的指數傘貴不貴?

這也是我評論寶來新的指數傘形基金最主要的關鍵。這部份要分三個層面來談。
  1. 什麼叫做貴?這是主觀看法,以我個人的認知,指數型商品只要經理費超過1.00%,我就認定是貴的。
  2. 其他的指數型基金經理費收多少?這是寶來提供的資料,巴西本土的指數基金(巴西發行,投資巴西股市)經理費從1.00-5.00%,印度本土的指數基金經理費從1.00-1.25%,印尼則是0.75-1.50%。所以以這樣的比較來看,寶來的1.25%在巴西是便宜的,在印度是貴的,在印尼則是中間偏貴一點。
  3. 合理利潤是多少?如果一檔基金需要收1.00%的管理費才能算收支平衡,那麼超過1.00%就算是有賺,投資人一定希望基金公司可以存活,然而賺多少算合理?若以S&P 500成份股平均8.5%的毛利率來看,或許可以以此來檢驗發行指數型商品本身是不是一個很好賺的產業。
所以寶來的金磚三國指數傘形基金,我主觀來看,超過1.00%,的確是貴。跟其他指數基金比,稱不上便宜,但也算合理。而有沒有達到合理利潤或是超過多少,我並沒有資料可以作評論,我並不知道支持一個指數基金的最低費用率,也不知道寶來投信的毛利率。但有一點倒是確定的:發行指數型商品一定比發行主動管理的基金難賺,尤其是台灣目前指數型投資的風氣如此低迷的情況下,發行指數型商品,收1.25%的費用率,發行主動管理的基金,收1.5%的費用率,一樣的資產規模,管理費收入就少了兩成。而投資人如果希望有更便宜的指數型商品,能做的恐怕就是「多多支持」,或是海外投資。

寶來提到一個觀念其實我寫文章的時候並沒有考慮到的,那就是ETF本身是管理上最便宜的基金,指數型基金其次,主動管理的基金最貴,而這也會反應在管理費上面,所以以ETF的費用率和指數型基金比並不恰當。

主動管理的基金最貴這沒什麼問題,因為要聘請一個看起來會選股、會擇時的經理人想必也便宜不到哪裡去(即使績效可能還是落後指數),而且可能還要參考各種昂貴的電腦模式以及培養研究團隊,這都是很大的支出。那麼指數型基金與ETF的差異在哪裡呢?簡單說,指數型基金會有販賣通路的需求,這就會有佣金或各種通路費用的支出,請先參考「基金的所有費用、支出和成本」一文,裡面就有提到各式各樣的費用,而在佣金與通路費用上,指數型基金勢必會比ETF還要貴,因此才會提出0.5X123的評估標準:ETF合理管理費為0.50%,指數型基金合理的管理費為1.00%,共同基金合理的管理費為1.50%。

所以當基金本身的銷售需要依靠他人,那麼費用率本身的定價可能就不是由發行者來決定,至少發行者無法訂得太低,因為除了要考慮基金營運本身的成本,還要加上投信業者發行這檔基金希望獲得的盈餘,以及銷售基金所需要給付的佣金以及通路費用。而台灣目前買基金大多藉由銀行或券商等通路,鮮少投資人直接找投信業者買基金,而且通路對銷售的影響很大,如果認為販售這檔基金無利可圖,就不會認真或優先推銷,這種情況下,台灣投資人要獲得更低費用率的基金,真的就是緣木求魚了。

而剛好的是,指數化投資人相當重視費用,但台灣的指數型商品費用卻因為產業結構的關係而無法降低,而造成了惡性循環,因為主動投資人不管費用,所以以各種方式去選擇自己認為好的基金,通常就不會選到指數型基金,而指數型投資人又因為對台灣的指數型基金費用不滿意,因此也不太願意選指數型基金,而導致了台灣指數化投資在基金投資的領域相當的弱勢。

我並不清楚寶來指數傘的1.25%裡面是否有考慮到通路的佣金,但我想如果主動式基金會給通路佣金或回饋,寶來的指數傘卻沒有給,那麼寶來的指數傘發行基本上就是自找死路而已,因為銀行不想推,理專不想賣,沒賺頭阿!所以若寶來有加入通路佣金,那麼投資人就要考慮到,1.25%對指數化投資的領域來說是貴沒錯,但這是一個無法避免所造成的定價。

我主動詢問寶來如何定價而得到1.25%的經理費,他們則是以上面的第二點,也就是與其他指數型基金進行比較之後,再考量國際交易的成本,最後才訂出1.25%的費用,例如平均下來這三個金磚國家本土的指數型基金收費為1.20%,但為什麼寶來要多0.05%呢?因為國際交易要匯款,也會有資金週轉的成本,還有這些因素要考量:1. 基金計價幣別與指數不同,也與投資標的不同,三種幣別轉換會有所差異。2. 交易成本,包括熱錢稅(資金匯入投資就要繳稅,繳個2%,匯進去100元只剩98元,其實不少)、基金註冊與交易許可規費等。這些費用並不是投資人會知道的,而投資人也不見得想知道,但的確會存在。

而我的看法是,投資人的確只會看到一個數字:1.25%,然後去評估是不是很貴,尤其是對指數化投資人來說,這費率的確是貴的,而如果寶來認為這個定價合理,也有理由,其實是應該主動說明的,不關心費用率的投資人不會去看,但關心的至少能在官方網站上的Q&A瞭解為什麼有這種定價。不過或許投信業界並沒有針對費用率進行說明的慣例或習慣,所以得要投資人質疑了,才有機會獲得解釋,而至少這次我的評論也的確獲得了回覆,但如果投資人直接寫信給投信客服去詢問,我想能獲得回應的機率應該不高。投資人如果認為基金的費用率過高,或許寫信問金管會得到回應的機會還大一點,但如果基金已經核可上市,除非真的費用率高得太離譜,恐怕向監管單位反應也不會改變什麼,但終究是一個反應的管道。

基於寶來提供的資料,也就是與巴西、印度、印尼三個國家本土的指數型基金作費用率的比較而得到定價的依據,而基金送審的時候,監管單位也依照相同的資料而核准了寶來在費用率上面的定價。這樣的解釋我可以接受,但這樣的接受是無奈的,因為中間參雜了許多政策、制度以及產業結構上的問題。

如果台灣能夠有更多的投資人接受並進行指數化投資,或許可以逐漸改變這個現況,因為這代表著發行指數型基金時,不需要考慮到通路行銷的問題,是投資人自己想要買,我想這就可以讓費用降低一些了,而當指數型基金的規模大到一定的程度,許多成本在平均分擔的情況下,比例就會降低,這也就是為什麼寶來認為當基金規模大於一百億之後,費用率可以從1.25%降到1.00%。只是,台灣推行指數化投資的路,看來還相當漫長。

而手續費部份,就真的是純粹因為通路靠這個賺錢,所以決定權我想應該不完全在寶來,如果訂低了,恐怕銀行或券商就根本不想賣了,但寶來並未對此作什麼說明。而保管費部份,寶來到是有說明,台灣加權股價指數基金只收0.10%,但寶來的指數傘收0.16%或0.20%,這是因為投資標的在其它國家,因此台灣本地要有一家保管銀行,在巴西、印度和印尼也要有一家保管銀行,所以保管費才會變成快要兩倍。

而其餘我的七點評論,寶來則認同其中一部分我的想法,所以以後可能寶來在行銷基金時,除了附上趨勢向上的情況,也會加上一些其他的情節,而也有機會提供投資人波動性的資訊。但我也知道,看得懂這些資訊的投資人不多,想要這些資訊的投資人更少,寶來行銷和宣傳提供的資訊其實比起其他的投信已經好很多了,不單純只是以「夢」和「故事」作為訴求,而有提供數據和參考資料,只是我認為不夠全面,但在意這些的投資人我想真的很少吧?

基金應該怎麼宣傳和行銷?

回想我在PTT基金板看到的「基金投資人」,他們的確多數並不在意這些,只想知道基金會不會賺錢,不在意怎麼去評估或判斷基金會不會賺錢的原因和基礎。再想一下Yahoo上面基金推薦排行,除了流行題材,就是夢想式投機:


這些基金推薦的很多,買的也很多,但如果常看討論區就會知道,很多人推薦時其實並沒有什麼論述去支持他們自己的推薦,只是自我感覺良好,而很多人往往在賠錢之後急急忙忙上討論區問怎麼辦,但當你問他們當初為什麼買?現在買進的理由消失了嗎?很有趣,大多數的人答不出來他們為什麼買,所以賺到錢也不知道為什麼賺(但他們會自我感覺良好的以為自己很厲害,其實是運氣罷了),而賠錢的時候當然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賠(這也是運氣,但他們不會覺得是自己很遜,而通常會找代罪羔羊,例如基金好爛、經理人很遜、報章雜誌都在騙人,被主力坑了....)。

我常在想,基金公司廣告以撒狗血的方式進行,真的只是基金公司單方面的問題嗎?我想投資人也要負起相當的責任,如果投資人認真一點,如果投資人真的會去仔細思考甚至質疑這些宣傳資料,基金公司也會更認真,更專業一點,提出更全面的資訊。但如果投資人一點都不想作功課,只想要明牌、必賺的基金,那麼基金公司用邏輯和專業寫的宣傳沒人看,初淺誇大式的賣一個夢想反而很多人願意買單,基金產業的現況其實一點都不難理解,反正能賺錢,也符合投資人需要,那大家都輕鬆,真好!很多投資人恐怕在學習投資的路上,不但連摸象都懶,但卻以為他們是明眼人。

其實與寶來的指數化投資專家們聊了三個多小時還意猶未盡,因為他們真的懂得更多,以摸象來比喻,我可能在指數化投資方面透過自學只摸到了一片腳底,但這三個多小時的交流讓我摸到了一整條腿,我問了很多,也學了很多,收穫很豐富,其實在我的評論上著墨倒是不多,但對於怎麼經營和管理指數化商品反而聊了很多,這也符合我赴約的本意:學習。這三個多小時裡面,寶來的確知無不言,許多關於台灣五十或是其他ETF追蹤指數上面的疑惑也就此解開,其實追蹤指數我知道很難,但一個下午我所知聽到的內容,讓我發現追蹤指數比我想像中的還要更難,尤其是太多細節上,真的不是實際管理指數型商品的人,是無法想像的。收穫與感想甚多,一時也寫不完,以後或許在文章中會慢慢提到,但以下先整理一下PTT網友們的問題以及我所獲得的訊息:

Q:被抓去摸頭了嗎?
A:基本上我不知道寶來怎麼想,而我的想法是我看寶來商品的角度一定不全面,所以我並不排斥聽聽不同角度的看法,而且這也是一個機會可以解答我的一些疑惑。畢竟,他們是這方面的專業,我只是一個散戶,自己沒啥系統的慢慢學投資,然後看圖說故事罷了。與其說摸頭,其實我更覺得是去幫我的頭腦補充知識。

Q:希望有美國OR更廣泛的全市場指數產品
A:這個問題我問了,答案是:有難度

光是新興市場就好了,假設MSCI新興市場指數更動了巴西和印度兩個國家的成份股與權重,那麼指數商品要作什麼動作?不就是買進巴西某股,賣出印度某股嗎?聽起來很簡單,但是各國的交割日期不一,可能還要經過完稅等動作,所以指數本身同一天更動成份股,但指數商品卻不行,而落差可能會高達七八天,造成了追蹤誤差。

這是基金制度的根本差異,台灣的基金是信託契約架構,美國的基金是公司架構(請見「台灣的Vanguard?」一文),所以美國的基金可以去短期貸款,跟指數同時買進和賣出,而當交割後賣股的款項到,馬上還掉貸款,雖有一些成本,但追蹤指數沒問題,而台灣目前要推動區域型或是全球型指數商品,有待克服許多困難。

Q:多發行點便宜的ETF,最好在10元左右
A:台灣五十等ETF是以指數的百分之一作為市價,跟SPY一樣,所以發行時台灣五十指數是3700,發行價就是37元,但高股息等後來發行的ETF是採取IPO方式發行的,所以市價跟指數無關,而是設定一個發行價25元。已幫你傳達讓市價更低一點的想法,至於寶來未來會怎麼作我就不知道了。

不過我覺得像是高股息ETF的價格其實也不會太高,只要把扣款拉長為兩個月一次,一樣可以定期定額,不然就用比較費用率貴一點的台灣加權股價指數基金囉!

Q:可否發行追蹤一些重要的指數 S&P DJ 等 是很有"意義"的
A:這問題我沒問,不過我覺得重要指數要有市場,若以目前基金市場對美股市場的關注程度來看,在台灣出現S&P 500的ETF恐怕規模也很難大起來,畢竟現在投資人關注的是新興市場。

Q:可否降低手續費低...這其實才是ETF的優勢
A:ETF手續費可以低,但指數型基金會比ETF高有一些原因
1. 以手續費定價來看,定低了銀行不願意賣,所以問題在通路
2. 以管理費來看,ETF有創造和贖回的機制可以降低折溢價,也不需要持有太多現金,但指數型基金則需要持有現金以應付贖回,或是有投資人申購時會增加持有的現金,這會導致指數型基金的管理比ETF還要複雜以及增加交易次數,因此管理費等費用比ETF貴。

Q:贖回時間T+8天很久,為什麼?
A:這主要還是因為交割日期的拖延,例如如果你要贖回,寶來就要賣股,但賣股後T+3才能拿到錢,還要花兩天完稅才能匯款,結果因為這些因素就變成要T+8,是很久,但沒辦法改進,除非要將基金的現金部位調高,但這樣追蹤誤差就會變大。

Q:可否早點把0050的費用降到跟VTI一樣低?
A:很難。寶來說關切費用的不只有投資人,監管單位也在意,但台灣五十假設規模500億,0.32%的管理費大約就是一億六千萬,但如果一檔共同基金規模100億,1.6%的管理費就賺到一樣多的管理費,所以跟業界比起來監管單位也很難要寶來降更低。

而寶來則認為還在發展與研究指數型商品的草創階段,未來可能會根據規模與追蹤指數技術的發展成熟,進行適度調降,所以其實目前投資人有一部分是在「投資」指數型商品在台灣的技術研發。以這次發行的金磚傘形指數基金為例,前置作業包含指數授權、當地交易機制與法規的瞭解與各項資格申請、建立指數追蹤機制等,就長達一年半,而這些付出也是從各指數基金的費用去支付的。

至於投資人如果認為能低就低,不應該跟整個業界比,所以最好台灣五十只收0.07%(500億的規模,收到3500萬的管理費),或是認為寶來應該自掏腰包研發,而基金費用越低越好,那就是每個人的價值觀判斷了。我認為至少管理台灣五十這種指標基金,收到一億的管理費是合理的,畢竟會有很多創造、贖回、借券,而外資也總是以台灣五十當資金的轉換場所,其實就算收一億,投資人也幾乎不用付管理費,光借券賺的就夠了。

最後,我個人對寶來在發展指數型商品上的努力給予肯定,但也希望調降經理費的那一天早日到來,至少,我希望ETF都能降到0.3%以下,指數型基金都能降到0.8%以下。台灣五十發行也已經七年多了,市場上許多主動管理的台股基金還是活得很好,由此可見台灣的指數化投資還是相當弱勢。

2009年11月15日

巴菲特和比爾蓋茲 - 讓美國繼續偉大

巴菲特和比爾蓋茲又前往哥倫比亞大學和學生對話了,以往的對話其實都讓人收穫很多,今年也不例外,全部的逐字搞請連結到CNBC的網頁,以下是我節錄一些我個人感興趣和覺得重要的部份,建議大家看全文和原文。

QUESTION: I'm Peter Lawrence, first-year student from Columbia. And, first of all, thank you both so much for coming here. Mr. Buffett, the recent runup in the market has been historic. And it seems that many people question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current price level. Do you think the rally is for real?


BUFFETT: What's going to happen tomorrow, huh? [APPLAUSE] Let me give you an illustration. I bought my first stock in 1942. I was 11. I had been dillydallying up until then. I got serious. [LAUGHTER] What do you think the best year for the market has been since 1942? Best calendar year from 1942 to the present time. Well, there's no reason for you to know the answer. The answer is 1954. In 1954, the Dow … dividends was up 50%. Now if you look at 1954, we were in a recession a good bit of that time. The recession started in July of '53. Unemployment peaked in September of '54. So until November of '54 you hadn't seen an uptick in the employment figure. And the unemployment figure more than doubled during that period. It was the best year there was for the market. So it's a terrible mistake to look at what's going on in the economy today and then decide whether to buy or sell stocks based on it. You should decide whether to buy or sell stocks based on how much you're getting for your money, long-term value you're getting for your money at any given time. And next week doesn't make any difference because next week, next week is going to be a week further away. And the important thing is to have the right long-term outlook, evaluate the businesses you are buying. And then a terrible market or a terrible economy is your friend. I don't care, in making a purchase of the Burlington Northern, I don't care whether next week, or next month or even next year there is a big revival in car loadings or any of that sort of thing. A period like this gives me a chance to do things. It's silly to wait. I wrote an article. If you wait until you see the robin, spring will be over.


BECKY: But at the same time -- [APPLAUSE] Warren, you have repeatedly said over the last year that investing in American areas is a bet on the future of America. But you have also invested overseas,companies like BYD. You both spent some time in China. Are there more opportunities overseas or right here in America?


BUFFETT: I see more opportun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We're the biggest economy and we're looking for big deals. But I am delighted to find something, you know, whether it's in China or whether it's in Israel, like Iscar or whatever it may be. There are more opportun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an anyplace else.


BECKY: Bill, you agree with that?


GATES: Well, yes. The U.S. benefits as the globe benefits. You're not going to have a case where the rest of the world does poorly and the U.S. does well. Our fate is tied to open trade, innovation everywhere. You know, even the Burlington, some of the stuff that's on those railroads might come from other countries.


BUFFETT: I hope so.


GATES: It's exciting to see what's going on in China. It's great for us. If we had a choice for all the people in China to be as rich as we are versus be as poor as they were back in 1979, we'd be way better off to say, you know, let's have them be consumers and inventors just like we are. They are a long ways away from that. But they are a large enough population that great things are happening there. And, you know, many countries that we thought of as basket cases and we sent lots of aid to, like Brazil or Mexico or Thailand, are now big contributors. So it's good for the world that it's not as dependent just on the U.S. But the U.S. is where the energy revolution is likely to happen, the IT revolution will continue. We are expected to lead the way.

這個問題是學生問到今年市場的大漲幅度是歷史上難得一見的,但是這樣的上漲能夠繼續維持嗎?巴菲特則回應說誰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事呢?巴菲特從1942年,他11歲開始買股票以來,就一直舉棋不定。巴菲特說最好的一年應該是1954年,而那也是一個經濟衰退,從1953年七月開始,到1954年九月失業率才到高峰,而一直到1954年11月以後,對就業的展望才開始好轉。所以如果用今天的經濟情勢去投資股票,那會是很可怕的錯誤。重要的是要有正確的長期展望,並且要去評估你正要買的企業,而不必去理會下個禮拜會發生什麼事情。很糟的市場或是很糟的經濟其實是投資人的好朋友,巴菲特並不在乎Burlington Northern下個禮拜會如何,下個月會怎樣,甚至是明年要發生什麼事情,巴菲特買了這個公司只是因為現在出現了一個機會,但是如果一直去等待卻是很笨的。巴菲特有寫過一篇文章說,如果你一直在等知更鳥,春天卻很快就要過了。

而主持人則接著問巴菲特雖然寫文章鼓勵投資美國,但是卻也投資了海外的公司,像是比亞迪,是不是巴菲特在海外看到更多機會?

巴菲特則很愛國地回答說他在美國看到更多的機會,因為美國是最大的經濟體,而他一直在尋找更大的商機。巴菲特認為去發現一些事情是很有趣的,像是中國或以色列的ISCAR這些企業都很棒,但是美國還是比其他地方有更多的機會。而比爾蓋茲則認為不可能全世界都窮,卻只有美國獨自富有,全世界的命運都經由開放的交易而連結在一起了。如果可以選擇讓中國維持在1979年那種貧窮的狀況或是讓中國跟美國一樣富有,那麼最好讓中國富有起來,因為這樣可以讓他們變成龐大的消費族群和創業家。當然,中國距離還很遠,但是他們擁有龐大的人群,而這會讓很多偉大的事情發生。其實像是俄羅斯、墨西哥或泰國,都已經變成偉大的國家了,世界上不只有美國可以依靠是一個好事,但是美國曾經是能源革命和資訊科技革命的發源地,而未來也會繼續維持這些領域的領導地位。

QUESTION: My name is Erica Braley and I am a second-year student. My question is for Mr. Gates. W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you do every day?


GATES: Hmmm. [LAUGHTER] [APPLAUSE] Well, I do a lot of variety. I think reading a lot, you know, and continuing to learn. I'm in a lot of new areas in the Foundation, education, health. And I love reading a lot. So I think, you know, arming myself with that knowledge and sitting down with people who live the topic and brainstorming with them, that's what helps me back the right people and make sure I know what's going on. So I guess I'd say learning is what is the key thing. [LAUGHTER] [APPLAUSE]

非常令人羨慕,我也希望我可以有錢到無後顧之憂,然後一直閱讀和學習,並且努力幫助別人,而不是只忙著為自己活下去掙一碗飯。

QUESTION: Mr. Buffett, Mr. Gates, thank you for being here tonight. I am Ibrahim Dolly, first year here at Columbia. I came from Portugal. I have a question for both of you. You both knew early in your careers what you wanted to do in your life. What advice do you have for those of us who are a little bit unclear?


GATES: Well, finding the thing that you are passionate about and that you are good at can sometimes take a period of years. I think Warren and I were lucky we kind of ran into it. I wasn't even sure it was software. I was kind of obsessed with it but then it wasn't clear it could be a career. When that happened, it was great. I think most other people get into their 20s and have to try out some different experiences. And some things will expose you to a lot of different businesses, a lot of different work opportunities. And I think you can make your first few jobs optimized for getting that exposure. And then when you want it, see the thing that you want to be fanatical about and just jump on to that.
BECKY: All right.


BUFFETT: First of all, I'd say marry the right person. [LAUGHTER] And I'm serious about that. [APPLAUSE] It will make more difference in your life. It will change your aspiration, all kind of things. It's enormously important who you marry. Beyond that, I would say that do what you would do if you were in my position, where the money means nothing to you. At 79, ... I work every day. And it's what I want to do more than anything else in the world. The closer you can come to that early on in your life, you know the more fun you're going to have in life and really the better you're going to do. So don't be driven where you think the last dollar is presently or anything of that sort. And then also go to work, if possible, for an organization or an individual that you admire. I mean I offered to go to work for Ben Graham because there was nobody I admired more in the business than him. I didn't care what he paid me. When he finally did hire me in 1954, I moved from Omaha to New York and I didn't know what I was getting paid until I got my first paycheck. But I knew I wanted to work for Ben Graham. And I knew I would jump out of bed every morning and be excited about what I would do and I would go home at night smarter than I was in the morning. Go to work at a job that turns you on and a person that turns you on and institution. [APPLAUSE]

學生問說像是巴菲特和比爾蓋茲都是很早就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那麼對於那些還不太確定自己的未來要往哪裡走的人,有什麼建議呢?

比爾蓋茲建議去找到真正能引起自己熱誠並且也很拿手的方向,也許這要花上好幾年的時間,巴菲特和蓋茲是很幸運可以找到方向的人,即使蓋茲不確定那個方向是不是軟體,他只是著迷了,卻並不清楚這是不是會變成一個職業,而當事情發生之後,就變得很偉大了。蓋茲認為大多數人都在二十幾歲時去嘗試各種經驗,而或許在過程中會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

而巴菲特則提出很有趣的說法,他說要跟對的人結婚!他認為這會讓你的生命完全不一樣,會改變所有的事情。此外,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錢對你是沒有意義的。像是巴菲特已經79歲了,還是每天工作,而工作就是他最想做的事情,所以不要讓金錢驅動你去做些什麼事情。另外,如果可以跟隨你所崇拜的人也是很棒的,像是巴菲特年輕的時候就跟隨了Ben Graham,這是他最崇拜的人。巴菲特一點都不在意有多少薪水,他只覺得他每天回家之後都比那天早上更聰明了,而這會讓他每天早上起床都感到興奮。所以去找到一個能讓你有熱情的工作,去跟隨一個能啟發你的人,這是最棒的。

QUESTION: Hi, I'm Brian Seedabalker. I'm a second-year student. Mr. Buffett, it's great to see you again. I was on the trip to Omaha last month. Thank you for hosting us. My question is, how would you recommend an individual investor who follows the Graham and Dodd philosophy to allocate their capital today?


BUFFETT: Well, it depends whether they are going to be an active investor. Graham distinguished between the defensive and the enterprising and that. So if you are going to spend a lot of time on investment, you know I just advise looking at as many things as possible and you will find some bargains. And when you find them, you have to act. It doesn't -- it hasn't changed at all since I was here in 1950, 1951. And it won't change the rest of my life. You start turning pages. When I got out of school, I turned every page in Moody's 10,000-some pages twice, looking for companies. And you have to find them yourself. The world isn't going to tell you about great deals. You have to find them yourself. And that takes a fair amount of time. So if you are not going to do that, if you are just going to be a passive investor, then I just advise an index fund more consistently 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The one thing I will tell you is the worst investment you can have is cash. Everybody is talking about cash being king and all that sort of thing. Most of you don't look like you are overburdened with cash anyway. [LAUGHTER] Cash is going to become worth less over time. But good businesses are going to become worth more over time. And you don't want to pay too much for them so you have to have some discipline about what you pay. But the thing to do is find a good business and stick with it.


BECKY: Does that mean you think we are through the roughest times? You had always kept the cash word around, too.


BUFFETT: We always keep enough cash around so I feel very comfortable and don't worry about sleeping at night. But it's not because I like cash as an investment. Cash is a bad investment over time. But you always want to have enough so that nobody else can determine your future essentially. The worst -- the financial panic is behind us. The economic spillout which came to some extent from that financial panic is still with us. It will end. I don't know if it will end tomorrow or next week or next month. Or maybe a year. But it won't go on forever. And to sit around and try and pick the bottom, people were trying to do that last March and the bottom hadn't come in unemployment and the bottom hadn't come in business but the bottom had come in stocks. Don't pass up something that's attractive today because you think you will find something way more attractive tomorrow.

接下來這位學生曾經去過Omaha參加股東會,他問巴菲特是否建議散戶投資人也根據Graham & Dodd的建議去進行投資和配置?

巴菲特則認為如果投資人真的願意花非常多的時間在投資上面,要盡可能的去看越多的資訊,然後找到便宜貨,而找到之後就要馬上行動,這種投資方法從1950年開始到現在都不會改變,未來也不會改變,所以你可以開始翻開每一頁。當巴菲特離開學校之後,他翻開Moody's 10,000的每一頁,有一些甚至看了兩次,去找一萬家企業其中的一些好公司,而這個動作你必須自己做,世界上不會有人告訴你有些什麼好買賣,你必須自己去找,而這非常的花時間。所以如果你並不打算這樣做,你可以從主動投資人轉成被動投資人,那麼巴菲特建議持續不斷地投資指數型基金一段很長的時間。巴菲特認為擁有現金是最差勁的投資,雖然去年所有人都倡導現金為王的概念,但是現金會隨著時間而變得更沒有價值,而相反的,好的企業會隨著時間變得越來越有價值,而且你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去關注這些好企業,你只要找到好企業,然後跟隨這些企業就好了。

而主持人則問說,這是不是意味著最壞的時間已經過去了?而巴菲特自己也擁有很多現金阿!

巴菲特則回答說,他會持有足夠的現金讓他覺得舒服並且晚上睡覺的時候可以安心,這並不是因為巴菲特喜歡把現金當成一種投資,現金永遠是一個爛投資,但是你總會需要足夠的現金以避免別人可以決定你的未來。而最壞的時間已經過去了,雖然商業還沒觸底,失業狀況還沒觸底,但是股市已經觸底了,而巴菲特不知道所有的情況會在什麼時候開始好轉,但他知道不會一直壞下去,所以他認為不要因為你認為明天會有更吸引人的東西,而錯失現在很吸引人的投資標的。

QUESTION: Hi, I'm Josh Austin. I'm a second-year MBA student. My question is for you, Mr. Buffett. Value investors, such as yourself, believe that fundamental analysis, deep fundamental analysis is critical to intelligent investing. However, you have said several times in the past that you have made very rapid capital allocation decisions, sometimes in less than five minutes. I was wondering exactly which data gave you confidence in your decision.


BUFFETT: Well, that's 50 years of preparation and five (minutes) of decision making. [APPLAUSE]


BECKY: Can you just look at the spreadsheet? Can you look at an annual report and make a decision like that?


BUFFETT: Yeah. Sometimes I can. Just take Coca-Cola, for example. I sampled the product for 60 years and then I saw a couple of key ingredients, you know, that essentially tipped the scale in terms of buying it back in 1988. But the good big decisions, they don't take any time at all. If they take time, you're in trouble.


BECKY: All right. Welcome back, everybody. Gentlemen, last question today. If America was a stock, would you buy it? Bill.


GATES: You bet.


BECKY: Warren.


BUFFETT: On margin. [LAUGHTER]

最後一個我摘錄的問題則是有學生問巴菲特,為什麼秉持基本分析的巴菲特可以那麼快決定一些大買賣?巴菲特則回答說,他用了五十年的準備,然後用五分鐘去做決定。

而主持人則問巴菲特是不是可以只看財務報表或是年度財報就下決定,巴菲特說可以,有時候他會這樣做,像是可口可樂就是一個例子。巴菲特說,如果是一個好決定,其實通常不必花太多時間,而如果要花很多時間,這表示你已經有麻煩了。

最後,主持人問說,如果美國是一檔股票,願意買嗎?比爾蓋茲是非常樂意的說You bet,而巴菲特的回答非常有趣:On margin!所以現在算是On margin嗎?如果以這一個多小時的討論,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2009年11月3日

台股市值與最新GDP資料查詢

一、台灣最新GDP預測與查詢:請連結中華經濟研究院網頁,在研究成果及出版品的電子期刊中,有台灣經濟預測最新一期是2009年10月16日發表的,下一期則預計是兩個月後。在這份刊物的「伍、台灣經濟預測」之「一、基準預測」中(P. 45),就有提到:2009 年全年經濟成長率為-3.72%....實質GDP 規模約為12.6 兆,約與2006年之規模相當,需至明年方能回到2007 年13 兆以上之水準。

二、台股市值查詢:請連結台灣證券交易所網頁,在統計報表中的市值週報即可查詢獲得每一週的台股市值,所以以現在的時間點來看,最新的資料就是上週五(10月30日)收盤時的市值,為18兆7279.62億新台幣。


所以綜合以上兩個資料,就很容易可以算出現在台股的市值/GDP比值為18.727962/12.6=148.6%。

2009年9月20日

月結型槓桿指數型基金如何運作?

Direxion要把一連串的槓桿型指數基金改成每個月重新設定再平衡的月結型槓桿基金(Monthly Leveraged),新舊基金的比較表如下:
以上這些基金的改變將在2009年九月30日生效,以後每個月的最後一個交易日就是這些基金的再平衡日期(rebalance/reset)。以往每天再平衡一次的缺點我在「以範例來說明槓桿型ETF的特點」一文中已經說過了,而本來要發行40檔新ETF的Direxion看來是改變策略,把原本的日結型槓桿指數基金改成月結型,或許比較簡單吧?不過對於使用海外券商的投資人,ETF還是比較方便交易的。

總之,原本這些基金的投資目標是seeking daily investment results改成為seeking monthly investment results,而原本看多或看空2.5倍的基金,全都改為看多或看空2倍,也就是預期追蹤指數的200%或-200%當月績效。這是該公司介紹的投影片:

每一檔看多的基金都將追求該月指數表現的200%績效,而看空的基金則是相反,而如果從頭到尾都持有,就可以獲得宣稱的績效。但是未必都可達到200%,請看這一張:

如果一個基金有$100的資產,他在槓桿的情況下等於就有$200的槓桿暴險,而如果追蹤的指數+5%,則因為兩倍槓桿,基金的資產就會變成$110,而其槓桿暴險則是$210,所以暴險率(exposure ratio)就是$210/$110=191%。而如果基金是-5%,則暴險率則為$190/$90=211%。而看多和看空在上漲或下跌的情況下,關係如下:

而暴險率多少將會在Direxion網站即時公佈和更新。假設投資人投資10000美元,exposure level是211%,那麼投資人的槓桿暴險金額就是21100。或是投資人可以用Direxion的工具計算(Investment Calculator),如果投資人要有20000的暴險金額,在exposure level是211%的情況下,投資人要放多少錢在基金裡面?答案是$9479。而在兩倍槓桿的情況下,漲5%和跌5%的exposure level分別是191%和211%。

而Rebalance或是reset怎麼做呢?假設第一個月一開始的基金資產是$100,總暴險就是$200,倒是一個月過後,指數上漲5%,這時候的資產就會變成$110,而總暴險為$210,但是總暴險應該要reset成為$110的兩倍,也就是$220。

風險:
1. Performance Risk:實際報酬未必會如宣稱的那樣(+-200%),這是一個數學問題。
2. Gain Limitation Risk:這些基金通常有保護條款,以免損失超過90%,但是也因此而導致獲利也產生限制。
3. Intra-Calendar Month Investment Risk:因為並不是所有投資人都持有一整個月,所以獲利或損失就未必是200%。
4. Monthly Correlation Risk:這類基金為了達到預期的目標,和追蹤的指數之間可能相關性就不會太高,
5. Negative Implications of Monthly Goals in Volatile Markets:在一個高度波動的市場,這類基金的表現會因波動而減少。例如一個兩倍槓桿的基金,無論看多或看空,在一年15%的波動情況下,持有一年就會有1.18%的損失。如果波動提高到40%,那麼損失更會高達12.11%。

Comments:實際狀況還是要等十月最後一個交易日才比較清楚這種月結型槓桿指數基金怎麼運作,不過如果市場在很明顯的趨勢出現時,可以用這種基金做避險的動作。例如這一次金融海嘯,一個月下跌25%的狀況,就可以因此而減少損失。假設投資人有一百萬資金,九成資金都在指數基金中,只留一成彈性運用,而當投資人看到熊市來臨的時候,把一成的彈性資金投入兩倍做空槓桿型基金,假設該月份下跌25%,那麼兩倍的情況下就是有50%的獲利。所以原本可能是90%*75%(九成資金、下跌25%)=67.5%,損失22.5%。但是有避險的情況下,即是只有一成的避險資金,就可以把損失降到17.5%,而彈性資金則從原本的10萬增加為15萬,可以在低點再投入更多資金,避險效果會更好。不過投資人千萬記得,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槓桿型基金的風險以及看對趨勢的難度。

2009年9月10日

在投資一個國家之前,如何評估價值?

評估一個公司的方法很多,有很多指標或是參數都可以讓投資人參考該公司價值如何,但是如果要投資一個國家,你要怎麼評估「國家」的價值呢?當然不是很簡單的事情,但是如果要找到最簡單的數據,或許可以學學巴菲特。我在五月底的這一篇「巴菲特進場指標 股市市值╱GNP」給我一個評估國家價值的靈感。

股市的市值應該很容易理解,就是當時市場上所有的公司發行的股數乘上股價的總和。GNP和GDP則稍微解釋一下。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就是國內生產毛額,指的是某一個經濟體(國家)在一特定時間內的經濟活動所創造出來的價值總和,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 )則是國民生產毛額,指的是某一個經濟體(國家)的國民從事經濟活動所創造的價值總和,所以GDP和GNP的差異在於國外要素所得。政府的詳細解釋在這裡

舉例來說,一個國家的國內消費支出1200億,毛投資(gross investment)600億,政府消費支出500億,出口400億,進口200億,國外要素所得淨額50億,則GDP=1200+600+500+(400-200)=2500億。而GNP=GDP+國外要素所得淨額=2550億。

其中比較難懂的有兩項。毛投資又稱為國內投資支出,也就是新增的資本財,計算方法公式為淨投資=毛投資-折舊。而國外要素所得淨額=本國國民之生產要素在外國生產之報酬-外國國民之生產要素在本國生產之報酬,所以可正可負,正代表該國對外投資多,負則代表外國人投資該國多。而一般以GDP的成長率作為一個國家的經濟成長指標,而且GDP資料比較容易查詢,所以雖然巴菲特以GNP資料評估是正確的作法,但是目前大多還是以GDP,而我稍後也都用GDP資料。我們先看看美國的比值走勢:

美股市場的市值/GNP比值在過去一個世紀大約在40%-200%之間變動,而巴菲特認為70-80%左右,股市的價值是合理的,可以進場買股票。可是其實1990年往前看半個世紀,70-80%其實都算是很高的值了。所以1990以後,美股是太過被高估或是回歸應有的價值呢?這很難確定,但是如果從殖利率或是其他參考指標來看,的確是有可能高估了。只是因為變數很多,所以還是跟其他國家比較看看吧!那麼其他國家呢?這方面資料真的不多,我找到這個圖就將就看吧!

這已經是1997和2000年的資料了,所以當時印尼和泰國的比值甚至不到20%,日本也只有60%,美國和新加坡則大約150%左右,果然在這個150%之後,2001美國股市就崩盤了。那麼現在多少呢?大約在一年內,你其實都可以用S&P 500指數除以11,就可以得到粗略的比例了,例如三月底S&P 500大約800點,除以11大約是72.7,跟本文的第一張圖最右邊的低點72.45%差不多。所以現在S&P 500大約1030點,股市市值/GDP大約就是93.6%,所以對巴菲特來說,美股不便宜了。

那麼巴菲特兩度推薦投資人買美股剛好都是S&P 500在900點的時候,這個時候比值是多少呢?900/11=81.8,的確是在巴菲特的70-80%範圍。所以當S&P 500從666漲到900,很多人都說漲這麼多(35%),還算便宜嗎?巴菲特的指標告訴我們,是的!900點的S&P 500有投資的價值。

而全世界的股市市值/GDP比值是多少呢?
似乎巴菲特的78-80%也還可以應用。資料怎麼來的?看這裡:
World Bank有一個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的資料庫,可以讓你查各個經濟體(227個,沒有台灣 Orz)、各個經濟指標(54個,包括我們想要的Market Capitalization of listed companies (% of GDP))、以及1960-2008的各年度資料,很棒吧!只是我試過幾個國家,資料好像都只有1988-2007而已,不過也只能將就囉!不然請花$75買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2009這本刊物,或許會有更新更齊全的資料。我們先找出美國的資料來看看:



看趨勢跟這篇文章的第一張圖是一致的,數據也沒差太多,那麼我們在來看看BRIC好了。

趨勢似乎很一致,而我想2007年都是各國的股市高點,那麼合理的價值如果也設定在70-80%應該也算合理,像是中國就太過高估了,印度也是。如果我們把市值變化和股價變化看成是相同的,那麼2007年的上證指數6000點讓比值高到200%,合理價位其實應該是70-80%,也就是上證指數在2100-2400點,而上證2008年跌到了1664左右。

資料庫因為更新不夠快,所以如果要更近期或更新的資料,就只好去各國的官方網站找了,GDP和股市市值都是很重要的資料,應該不難查到才是。而關於BRIC,因為目前正熱,成長又快,所以如果投資人覺得設定在70-80%太低,也可以提高為100%,例如美國2001年的網路泡沫,比值也只跌到100%而已,只是比值設定越高,風險就越高,例如上證2007年的100%大約就是3000點,剛好是現在的價位,但是現在算便宜嗎?目前找到的資料,中國的GDP約25兆人民幣,上證指數3000點時的市值也大約剛好25兆人民幣,但是都是新聞資料,並不精準,僅供參考。所以根據這些資料,我還是認為2100-2400是上證值得投資的價格。

同樣的作法,巴西指數應該在45000-52000,而現在是58000左右。印度指數應該在9500-11000左右,現在是16200。俄羅斯我有說過跟石油走勢相關性很高,但是也算一下好了。嘿!俄羅斯指數應該是1400-1600!那麼現在的1160左右是很明險的低估!?

那麼...台股呢?2009預計GDP為13.42兆,現在7300點的市值約18.8兆,所以比值已經達到140%!而歷史資料中,台股的比值低點約在80%,高點約在200%左右(大約就是指數為4000-10000點),長期平均為120%(也就是指數約在6000點)。所以現在台股的投資價值,大家應該都可以很容易瞭解了。

2009年8月31日

The Cost of Active Investing by Kenneth French

這是柏格新書「夠了」裡面提到唯一一篇他找到關於談論投資成本的學術文章,我就找來看了一下。摘要如下:
I compare the fees, expenses, and trading costs society pays to invest in the U.S. stock market with an estimate of what would be paid if everyone invested passively. Averaging over 1980 to 2006, I find investors spend 0.67% of the aggregate value of the market each year searching for superior returns. Society’s capitalized cost of price discovery is at least 10% of the current market cap. Under reasonable assumptions, the typical investor would increase his average annual return by 67 basis points over the 1980 to 2006 period if he switched to a passive market portfolio.結論就是主動投資會比被動投資每年多出0.67%的成本。

每年0.67%很少嗎?20年下來就是15%的差異了!

Summary and Conclusions:
在1980年的時候,主動投資人平均的投資成本大約是0.82%,而被動投資人則大約0.18%。到了2006年,主動投資人的平均投資成本大約是0.75%,被動投資人則只有0.09%。而在被動投資的狀態下,年轉換率只有10%而已。

實際股市和被動投資之間的差異就是主動投資的成本,而這個差異在1980年到2006年之間是0.67%,也就是說每年主動投資多付出的成本佔了報酬的至少10%。如果沒有其他考量,那麼也就是說被動投資者每年比主動投資者多了0.67%的正報酬。

在2007年,避險基金的平均費用是4.63%,而組合基金(fund of fund)則是1.85%,而如果是避險組合基金,那麼這種基金至少要獲得高到不尋常的4.63+1.85=6.48%的報酬才算有獲利。在2007年初有4586億美元投資在避險基金,也就是至少要有297億美元的報酬。而同時間美國股市有16.53兆美元市值,換句話說這297億使得整個市場減少了0.18%的報酬。

為什麼主動投資人會持續參與這個負和遊戲(negative sum game)呢?也許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對投資機會的誤解。大多數的主動投資人並未意識到如果他們變成被動投資人可以有更高的獲利。當然,金融企業增長了這個問題,雖然也有些公司推廣指數型基金,但是在華爾街普遍的訊息是主動投資比較簡單也比較有利。而這種訊息甚至被金融刊物給加強了,因為這些印刷品一再的提供被低估的股票以及成功基金經理人的故事。

過度的自信也或許是為什麼投資人願意付出更多的費用而使用主動投資的策略。當然也有一些傑出的投資人的確能在主動投資的狀況下獲得傑出的報酬,但是主動投資本身仍然是一個負和遊戲,也就是說傑出的主動投資人賺到的錢其實一定增加其他主動投資人所損失的錢。

2009年8月3日

效率前緣使用的注意事項

1. 資料的區間很重要:2008年下半年的報酬是負的,所以這算出來的其實是虧損,從這裡就可以知道為什麼Macroaxis只能接受預期報酬是正的資產。2009年上半年報酬是正的,分析出來就跟教科書一樣了。即使同樣的資產,因為分析的時間區間不一樣,結果就有很大的差異。而同樣的,過去的表現不代表將來的表現

2008年下半年


2009年上半年

2. 要記得考慮相關性。如果投資組合的成份相關性都很高,那麼配置的風險分散效果就差,所以使用效率前緣的時候也應該考慮相關性。有時候規劃求解的運算會讓一些高風險、低報酬的資產完全不配置,這時候可以在設定的時候把條件加上去強制配置,例如如果持有配發高股利的股票,因為股價變動幅度大,所以風險看起來很高,但是都在一個很小的區域變化,主要獲利都在股利,股價上看來報酬就很低,這時候就可以把這樣的資產強制配置至少5%或10%,或是把一些高報酬高風險的資產設定上限。

3. 要選擇風險最低的投資組合還是選擇Market Portfolio看個人風險程度度而定,如果風險承受度還要高一點的,可以選擇Market Portfolio那個點再右上角過去的點,風險想要低一點的可以選擇Market Portfolio那個點往最低風險靠的點,只要在效率前緣的曲線上,即可在同樣的預期報酬下找到風險最低的投資組合。

4. 效率前緣的方法是用過去的股價資料去求得預期報酬,所以「過去的表現不代表將來的表現」,預期報酬不見得是實際會發生的報酬。這是很重要的,不見得就要全部推翻,說這種方法不可信,因為同一個資產過去和將來的表現總會有類似的風格,但是請記得這是用過去的資料推測將來,自然會有表現不一樣的機會出現。

5. 效率前緣的方法是使用股價的標準差作為風險的代表,但是標準差其實只能看出這個資產的波動,可是不見得符合投資人心中的風險感受。假設一檔股票上下都有10%的震盪,但維持在固定的範圍,可能對投資人來說這種股票的風險不大,而另一種股票波動只有2-3%,但是只有一直往下,過一陣子就虧損超過80%,那麼對投資人來說對這種股票的風險感受就很強烈。此外,有的資產是比較短週期的上下震盪,有的資產則是比較長週期,這樣算出來的標準差也會不一樣。

6. 其實一般應該很少人使用效率前緣推薦的投資組合去做資產配置,但是將自己的資產配置計算出預期報酬和風險之後,點在效率前緣的圖上看看是在什麼位置,則是很有助於瞭解自己的資產配置的。如果你的投資屬性是保守的,卻配置出一個風險很高的投資組合,那很明顯需要調整一下。或是你將精心配置的投資組合點上去,卻發現風險比SPY高很多,報酬卻比SPY少很多,那你可能要考慮是不是就簡單一點直接投資SPY或VTI這種貼近大盤的ETFs就好了。

2009年8月2日

使用效率前緣對資產配置做最佳化調整

如果還不瞭解效率前緣(Efficient Frontier)的人請先看一下Wiki(中文英文)。

Step 1:到Yahoo! Finance下載想要分析的資料。這邊以2009年上半年為分析的區間(1月2日到6月30日,共124天),VTI、VGK、VPL、VWO為投資的四檔ETFs。下載以後整理成Excel表格如這樣的格式:
Date VTI VPL VGK VWO
2009/6/30 46.27 46.24 40.28 32.15
2009/6/29 46.58 46.66 40.71 32.35
2009/6/26 46.14 46.75 40.18 31.79
2009/6/25 46.23 46.55 40.29 30.9
2009/6/24 45.18 45.44 39.64 31.05

Step 2:計算每一天的報酬率,例如2009/6/30當天的VTI報酬率就是2009/6/30當天收盤價46.27減掉2009/6/29的收盤價46.58再除以2009/6/29的收盤價46.58,也就是(46.27-46.58)/46.58=-0.6655%,公式為:=(B2-B3)/B3。同樣,整理成這樣的格式:

VTI VPL VGK VWO
-0.6655% -0.9001% -1.0563% -0.6182%
0.9536% -0.1925% 1.3191% 1.7616%
-0.1947% 0.4296% -0.2730% 2.8803%
2.3240% 2.4428% 1.6398% -0.4831%
0.2886% 1.1801% 0.3036% 2.8486%

註:Step 2表格會比Step 1少一列。

Step 3:
計算平均報酬率,公式為:=AVERAGE(G2:G124)。
計算標準差,公式為:=STDEV(G2:G124)
計算變異數,公式為:=VAR(G2:G124)

整理成這樣的格式:

2009上半年 VTI VPL VGK VWO
平均報酬率 0.0274% 0.0595% 0.0599% 0.2742%
標準差 2.1637% 2.1304% 2.6699% 2.7048%
變異數 0.00046817 0.000454 0.000713 0.000732

Step 4:將Step 3的資料整理成新的表格,同時加入各ETF在投資組合中的百分比,整理成表格:

配置比例 報酬率 標準差 變異數
VTI 25.00% 0.0547% 2.1619% 0.000467
VPL 25.00% 0.0707% 2.1150% 0.000447
VGK 25.00% 0.0901% 2.6589% 0.000707
VWO 25.00% 0.2995% 2.6939% 0.000726

註:配置比例先隨便填就可以了,這部份稍後由電腦計算。

Step 5:計算共變數矩陣,公式為:=COVAR(G2:G124,G2:G124),整理成這樣的表格:

共變數矩陣 VTI VPL VGK VWO
VTI 0.00046436 0.000414 0.00053 0.000238
VPL 0.0004141 0.00045 0.000514 0.000222
VGK 0.00052952 0.000514 0.000707 0.000306
VWO 0.00023779 0.000222 0.000306 0.000726


Step 6:計算加權後的共變數矩陣:

加權後矩陣 VTI VPL VGK VWO
VTI =M13*M7*M7 =N13*M7*M8 =O13*M7*M9 =P13*M7*M10
VPL
VGK
VWO

註:=M13*M7*M7的意思是共變數矩陣同一格的位置乘上該格所對應的兩ETF配置比例,這邊兩ETF都是VTI,所以是兩個M7。

Step 7:計算整個投資組合:

組合報酬率 計算方式為各ETF的配置比例*報酬率相加,公式為=M7*N7+M8*N8+M9*N9+M10*N10
組合標準差 計算方式為組合變異數的開根號,公式:=M26^0.5
組合變異數 計算方式為加權後矩陣的總和,公式為:=SUM(M19:P22)


Step 8:列出可能的報酬率,並整理成表格:

組合報酬率 組合標準差 VTI VPL VGK VWO
0.06%
0.09%
0.12%
0.15%
0.18%
0.21%
0.24%
0.27%

註:四個ETF的平均報酬率最低為0.0274%,最高為0.2742%,因此以0.03%到0.27%為可能的報酬率範圍,每0.03%為一級。但稍後會得知0.03%無法得解,所以從0.06%開始。

此時Excel表格長相如下:


Step 9:到工具-->增益集,將規劃求解功能打勾後,按確定,再看一次工具,應該會出現規劃求解的選項(如下圖),沒有這個功能請找出Office的光碟安裝。


Step 10:設定規劃求解的參數。目標儲存格設定在組合標準差那一格,設定為「最小值」以求得該報酬率以下最小的變異數。變數儲存格設定為任意三個ETF的配置比例那一格,第四個ETF的配置比例則用1減去另外三個ETF的配置比例(=1-M7-M8-M9)。限制式這邊設定為每一個ETF都至少為0,也可以自行決定每一個ETF至少要佔10%或20%的配置。而最後一個限制式則是組合報酬率是多少,可以逐一等於0.03%開始一直到0.27%的數值或是直接和最後一個表格做連結。設定好之後按求解。



上圖為成功求得解的畫面,這時候組合標準差為該投資報酬率的各種可能組合下最小的值,請把該值填入最後一個表格,並把計算出來的各ETF配置比例也複製貼上(可用選擇性貼上,轉置)。


Step 11:逐一從最低的組合報酬率計算到最高的組合報酬率,將表格填滿。求解的時候只要把限制式那邊的組合報酬率變更再重新求解即可。最後把表格完成如下:

組合報酬率 組合標準差 VTI VPL VGK VWO
0.06% 2.0988% 66.74% 33.26% 0.00% 0.00%
0.09% 1.9938% 44.58% 43.86% 0.00% 11.57%
0.12% 1.9408% 30.71% 45.58% 0.00% 23.71%
0.15% 1.9423% 16.84% 47.31% 0.00% 35.85%
0.18% 1.9980% 2.96% 49.04% 0.00% 48.00%
0.21% 2.1066% 0.00% 39.10% 0.00% 60.90%
0.24% 2.2658% 0.00% 25.99% 0.00% 74.01%
0.27% 2.4660% 0.00% 12.87% 0.00% 87.13%


Step 12:將組合報酬率和組合標準差資料做圖。選擇圖表精靈的XY散佈圖,帶有平滑線的XY散佈圖,便可以畫出效率前緣的圖:


小結:從完成的表格可以得知,在組合報酬率0.12%的時候,有1.9408%的最低組合標準差(風險),這時候的投資組合為:VTI-30.71%,VPL-45.58%,VGK不配置,VWO-23.71%。不過從效率前緣的圖可以看出在報酬率0.12%和0.15%中間還有一個風險更低的點,這時候可以再去細求0.13%、0.14%的解,不過因為相差不太多,這邊我就不做了。做好效率前緣的圖之後,也可以把原本的四個ETF點上去:



Market Portfolio
Risk-Free翻譯為「無風險利率」,可以用現在的利率,不過現在美國的利率0.25%(資料來源)超過這四個ETF的平均的利率,求不出最低風險的最大值,所以這邊用VTI代表美股市場的報酬率當作無風險利率(這樣做是有問題的,但為了讓舉例可以找到Market Portfolio,所以只好將就)。把原本的表格增加兩欄:變異數、最低風險。變異數其實就是標準差的平方(公式:=M59^2),最低風險是(報酬率-無風險利率)/報酬率(公式:=(L59-0.0274%)/R59)。這樣就可以得到下表:其中最低風險的最大值就是Market Portfolio那一個點。


報酬率 標準差 VTI VPL VGK VWO 變異數 最低風險
0.06% 2.0988% 66.74% 33.26% 0.00% 0.00% 0.0004405 0.740075
0.09% 1.9938% 44.58% 43.86% 0.00% 11.57% 0.00039752 1.574748
0.12% 1.9408% 30.71% 45.58% 0.00% 23.71% 0.00037667 2.458382
0.15% 1.9423% 16.84% 47.31% 0.00% 35.85% 0.00037725 3.249809
0.18% 1.9980% 2.96% 49.04% 0.00% 48.00% 0.0003992 3.822641
0.21% 2.1066% 0.00% 39.10% 0.00% 60.90% 0.00044378 4.114685
0.24% 2.2658% 0.00% 25.99% 0.00% 74.01% 0.00051338 4.141142
0.27% 2.4660% 0.00% 12.87% 0.00% 87.13% 0.00060812 3.989373


用這樣的資料繪圖:
標準差 報酬
Risk Free 0.0000% 0.0274%
Market Portfolio 2.2658% 0.2400%


Excel檔案下載:(請連結到Scribe網頁按Download MS的Excel檔案,直接看格式會亂掉)

2009年7月23日

美國境內股息收入也免稅?

在綠角的2009報稅心得裡面,Connoisseur網友提到了除了美國海外的股息收入免稅,美國國內的收入也有3500美元的免稅扣除額度,不知是否真的如此?

我稍微看了一下退稅申請的1040NR裡面,Line 39寫著Exemptions (see page 17),這邊的page 17指的是1040NR的Instructions第17頁,裡面是這樣寫的:

Line 39—Deduction for exemptions.
You can claim exemptions only to the extent of your income that is effectively connected with a U.S. trade or business.

第39條:免稅扣除額
當您的收入實際上來自於美國的交易或商業行為時,您可以要求免稅。

Individuals. If you are a nonresident alien individual, multiply $3,500 by the total number of exemptions entered on line 7d.

綜合所得。如果您是非美國居民外籍人士,您可以在7d該行填入最多3,500美元的免稅額度。

7d上面則是寫著:Total number of exemptions claimed,在這裡把已經被預扣的美國公司股息或ETFs股息相加之後,寫上去即可,上限是3500美元。

如果已經申請完退稅,可以填寫1040X表格修正。而如果要申請其他年度的退稅,非當年度的表格都放在這個網址

如何計算資產配置成份之間的相關性?


資產配置的時候,各成份的相關性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相關性太高,就起不了保護作用,當其中一個資產步入熊市,也意味著相關的資產都步入熊市了。那麼要怎麼計算相關性呢?其實很簡單。先到Yahoo! Finance下載歷史價格(Historical Prices)的資料:

看到這個表格之後,到最下面按Download To Spreadsheet下載CVS格式的資料表,再用Excel打開即可。打開之後看到的表格跟上面的圖一樣,不過我們只需要留下Date和Adj Close兩欄就好。假設我們要比較美國市場和新興市場的相關性,可以用SPY和EEM兩個ETF來當代表,處理好以後會變成這樣的表格:

Date SPY EEM
2009/7/22 95.55 34.59
2009/7/21 95.57 34.67
2009/7/20 95.13 34.77
2009/7/17 94.13 33.57
2009/7/16 93.11 33.23
2009/7/15 93.26 33.17
2009/7/14 90.61 31.48
2009/7/13 90.1 31.14
2009/7/10 87.96 30.92

而因為EEM從2003/4/15才開始發行,所以只能從這個日期以後才開始作相關性分析,那一天是第1580列。而相關性(Correlation)的指令為=CORREL(B2:B1580,C2:C1580),可以放在D2那一格。這樣就可以計算出SPY和EEM的相關性為0.83。

所以根據Portfolio Diversification Is Key這篇文章,AGG這種債券ETF和SPY的相關性只有0.13,新興市場EEM則有0.83,歐澳遠東市場EFA非常高,有0.96,而台灣市場EWT也有0.89的相關性,唯一負相關的只有GLD黃金的ETF,-0.09。而債券ETF像是AGG、TIP和SPY之間也都並非負相關。

所以可以自己計算一下資產配置裡面的成份,相關性是多少,如果彼此之間相關性都達到0.8或0.9以上,那其實跟沒有配置是差不多的,雞蛋雖然不是放在同一個籃子,可是所有籃子都綁在一起。

2009年6月24日

高股息投資

配息股表現比非配息股更好

2000年,曾經配發股利的S&P 500指數成份股,漲了將近16%,沒有配息的股票則下跌2%以上。2000~2002年這三個空頭市場年頭,指數中的配息股平均大致打平,非配息股則平均下跌35%。從2001年到2004年,S&P 500指數的配息股上漲40.5%,非配息股只上漲27.4%。在更長的期間內,從1975年到2005年,S&P 500指數的配息股每年上漲10.2%,非配息股每年只上漲4.4%。下圖為2001年底到2004年底S&P成份股是否配息的表現比較:

配息股的好處之一就是他們的穩定性較高(即使在空頭市場,投資人也可能會因為有穩定的配息收入而不會恐慌地大賣股票,而能夠配息也表示企業狀態依舊穩定。)最近25年,非配息股的投姿報酬率波動性比配息股高50%。而股利稅制可能會讓配息股更有吸引力。

稅制

美國在2003年通過就業與成長減稅法(Jobs and Growth Tax Relief Reconcilation Act),大幅調降股利稅率,最高稅率降為15%。在2003年5月6日以前,股利所得視為一般所得,不像是資本利得有租稅的優惠。減稅法實施期限為2003年5月6日到2008年12月31日,然而雖然這個減稅法已經結束,股利所得卻有可能朝向部份股利免稅的方向發展,主要是因為公司盈餘已經繳過一次稅,從盈餘提撥所發放的股利又要繳一次稅,會變成雙重課稅。

配息比盈餘更適合觀察一個企業

而對於投資人來說,股利是一個企業的好指標,因為盈餘可以用人為的力量操縱,而一家公司必須先有盈餘才能配發股利,無法用不實的花招配發股利。所以長期配發股利的公司,通常可以荂稱自己的工資體質記全,市場基礎穩固,營收、盈餘和現金流量都穩定,而配發股利的策略也顯示管理階層的高度信心。

利用配息收入規劃退休

對於退休人士,甚至可以建立一套投資組合,讓自己在每個月、每季和每年都收到一張股利支票,並依此生活。若以配息率10%計算,每個月要有500美金的收入,則總共的投入資金為6萬美金。

配息就足以賺回投資成本

如果在熊市以極低的價位購買股票,則牛市可能配息就已經超越購買成本。例如BAC在2004到2008平均每年配息2.072元,但是今年初BAC價卻來到了2.53的價位。

配息率(Payout Ratio)是重要指標

從1945年到2004年,S&P指數成份股的配息率(payout ratio)平均在51%,也就是公司盈餘的一半都以股利的形式發放,配息率高不見得好,因為如果公司拿前去投資,促進業務成長,盈餘增加之後,即使配息率維持一樣,股利也隨盈餘增加。不過近年來,配息率已經縮減為32%,這又過低了,希望隨著稅制的調整,可以讓配息率回歸正常水準。

配息成長率(Dividend Growth Rate)

股利有助於打敗通膨,尤其如果選擇持續提高股利的公司更是如此。假設用10元價格買進一隻股票,第一年配息25分,之後每年增加配息10%,那麼到了第十年,股利為0.59元,假設當時的股價已經上漲到23.57,當其的股利收益率跟十年前一樣2.5%,但是因為成本只有10元,所以成本收益率已經從第一年的2.5%上升到5.9%,這是很高的收益率了。也因此,選擇股票不應是當期股利高的股票,而要選擇過去股利雖然低,但穩定逐年調高的股票。

股利再投資計畫(Dividend reinvestment plans; DRIPs)

配息股的波動幅度比較小,除了在熊市投資人因為股息的收入而願意繼續持有,下跌幅度不會太大,也因為在牛市的時候,配息股漲幅通常不如非配息股。然而長期的表現,配息股還是優於非配息股。根據歷史紀錄,股利佔S&P 500總報酬的41%。而如果加上股利再投入,效果會更顯著。


股利再投資計畫(Dividend reinvestment plans; DRIPs)是當你收到股利的時候,可以直接把股利拿去買股票的一個計畫,長久下來會有複利的效果,缺點是股利的在投資無法擇時,但如果是每月或每季發股利的股票,這種計畫就很接近是一種定期定額的投資,是否擇時就不是問題了,主要是利用定期定額來降低平均持有股票的成本。許多券商都有DRIP,例如Firstrade就有。參加這種計畫,你可以選擇你帳戶內所有的股票都加入,或是自己選擇哪些要加入哪些不要,而股利用來再投資的動作完全不需要付給券商手續費,也可以用零股的方式持有股票,例如你收到股利25元,股價為10元,那麼DRIP會幫你買進2.5股。有興趣的也可以看DRIP Central網站。

美國還有一種制度稱為股票直購計畫(Diredct stock plans; DSPs),不需要透過券商,而是直接跟發行公司買股票。而有的公司還允許你在DRIP或DSP計畫下,除了股利再投資,還可以現金加碼,稱為現金增購股票(Optional cash purchase; OCP),這種狀況下你可以除了DRIP買進2.5股,自己再買7.5股湊成10股,或是用定期定額、定期訂值等方式不斷投資和累積資產,不過OCP會有上限。


標準普爾推薦的高股息相關的共同基金:

1. 富達股利成長(Fidelity Dividend Growth Fund; FDGFX
2. 富達股票收益(Fidelity Equity-Income Fund; FEQIX
3. 帕爾納索斯股票收益基金(Parnassus Equity Income Fund; PRBLX
4. 羅派斯股票收益基金(T. Rowe Price Equity Income; PRFDX
5. 先鋒股票收益基金(Vanguard Equity-Income; VEIPX
6. 先鋒成長收益基金(Vanguard Growth & Income; VQNPX

PS: 這只是個參考清單,請自行作基金的比較與篩選。


標準普爾推薦的高股息相關ETFs:

1. iShares道瓊精選股利指數(iShares Dow Jones Select Dividend Index; DVY
2. iShares S&P全球金融類股(iShares S&P Global Financials; IXG
3. 精選類股SPDR:公用事業(Utilities Select Sector SPDR; XLU
4. 強力股高收益股利實現家(PowerShares HighYield Dividend Achievers; PEY

PS: 這只是個參考清單,請自行作ETFs的比較與篩選。


標準普爾推薦的高股息相關個股:

(一)多元產業的投資組合:
1.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 BAC
2. 艾克森美孚(ExxonMobil; XOM
3. 五三銀行(Fifth Third Bancorp; FITB
4. 奇異(General Electric; GE
5. 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IBM
6. 輝瑞(Pfizer; PFE
7. 寶僑(Procter & Gamble; PG
8. 沃爾瑪(Wal-Mart Store; WMT

(二)股利穩定逐年成長的股票:
1. 美國家庭人壽保險公司(AFLAC; AFL
2. 國家銀行(City National; CYN
3. 家得寶房屋修繕零售商(Home Depot; HD
4. 麥當勞(McDonald’s Corp.; MCD
5. 美敦力醫療器材公司(Medtronic; MDT
6. 西斯柯食品公司(Sysco; SYY
7. 羅派斯投資公司(T. Rowe Price; TROW

(三)股利收益高的藍籌股:
1. 高特利控股集團(Altria; MO
2. 阿曼瑞恩電力公司(Ameren; AEE
3. 花旗集團(Citigroup; C
4. 金克地產(Kimco Realty; KIM
5. RPM國際塗料公司(RPM International; RPM
6. 莎拉李食品公司(Sara Lee; SLE
7. 溫卡登不動產(Weingarden Realty SBI; WRI
8. 威名頓信託(Wilmington Trust; WI

追求穩定收益可以考慮(一),追求長期高報酬可以考慮(二),打算依賴股利收入來支應日常開銷的退休人士可以考慮(三),或是(二)+(三)。


DividendInvestor.com查看配息資訊:


優先股(Preferred Stocks)

2008年九月,美股市場處於最動盪的時刻,巴菲特購買了五十億美元的高盛優先股,股息高達10%,這比起過去幾十年的S&P 500平均年報酬都還要來得高,而且還附帶有認購普通股的協議,可以在將來五年內任意時間以每股115美元的價格買入高盛的普通股,巴菲特對這個交易非常滿意,而市場也讚嘆巴菲特能夠取得這種投資上的絕對優勢。那麼,什麼是優先股呢?

有些追求收益的投資人,會把投資目標從普通股轉向優先股(preferred stocks)。優先股是股票和債券的混血產品,但他們的表現比較像是債券。持有優先股的投資人通常可以領取固定的股利(不論公司盈虧,而領取順位也比普通股前面)、若公司破產戶清算時(在普通股之前,債權人之後)優先請求發行公司的收益和資產,但沒有投票權。它們的投資評等和債券很像。有些優先股可以依預定的轉換率轉換成普通股。

大部分優先股屬於累積性質,也就是說即使實際上沒有發放股利,也會累積到以後發放。絕大部分的優先股可以贖回(redeemable或callable),亦即發行公司有權在明定的日期之後收回股票。

一般公司會發行優先股有幾個情況:1. 籌資清償債務。2. 籌資度過財政難關。3. 增加公司資產卻不影響普通股股東的權益。

參與式優先股(participating preferred stock)或許可以依據預定的公式,從發行公司的盈餘領取額外股利。參與式股利低於配發給普通股東的金額,但這個條款對優先股的價值有加分的作用。大部分優先股屬於非參與式。

公司通常只發行一種普通股,卻可能發行好幾種優先股。第一優先配發股利的股票,稱作第一優先股(first preferred)或A級優先股(preferred A),接下來的優先股稱為第二優先股或B級優先股,以下依此類推。

優點:
1. 股利能夠預測,而且收益率通常很高。
2. 優先股通常於安全投資,配發股利的紀錄良好。
3. 可以像普通股那樣買賣。

缺點:
1. 優先股股利不能適用15%的低稅率。
2. 如債券一樣,如果通貨膨脹率和利率上升,優先股的價值會下滑(當然了,如果通貨膨脹率和利率下降,優先股的價值會上揚)。
3. 投資人不能參與公司的成長,以及任何因此而來,普通股股東能夠獲得的資本利得。
4. 優先股不像債券那麼安全,因為股利可能逾期未發放。

優先股大多為公司所持有,因為美國稅法允許它們扣除70%的優先股股利,不必申報所得稅。所以巴菲特是以波克夏的名義投資高盛的優先股,就擁有這方面的優勢。

要投資優先股的投資人可以購過封閉式基金(closed-end funds),是長線投資人不錯的選擇。例如Nuveen Quality Preferred Income Fund(JTP)、John Hancock Preferred Income Fund(HPI)以及BlackRock Preferred Opportunity Trust Fund(BPP)。這些基金通常會利用融資以提高收益率,以及利用利率幣險和利率交換以防利率的波動。可以上PreferredsOnline查詢優先股的資訊。

【註】:本文主要參考「標準普爾教你選對配息股」一書。


優先股的種類很多,為了適應一些專門想獲取某些優先好處的投資者的需要,優先股有各種各樣的分類方式。主要分類有以下幾種:
(1)累積優先股和非累積優先股。累積優先股是指在某個營業年度內,如果公司所獲的盈利不足以分派規定的股利,日後優先股的股東對往年來付給的股息,有權要求如數補給。對於非累積的優先股,雖然對於公司當年所獲得的利潤有優先於普通股獲得分派股息的權利,但如該年公司所獲得的盈利不足以按規定的股利分配時,非累積優先股的股東不能要求公司在以後年度中予以補發。一般來講,對投資者來說,累積優先股比非累積優先股具有更大的優越性。
(2)參與優先股與非參與優先股。當企業利潤增大,除享受既定比率的利息外,還可以跟普通股共同參與利潤分配的優先股,稱為「參與優先股」。除了既定股息外,不再參與利潤分配的優先股,稱為「非參與優先股」。一般來講,參與優先股較非參與優先股對投資者更為有利。
(3)可轉換優先股與不可轉換優先股。可轉換的優先股是指允許優先股持有人在特定條件下把優生股轉換成為一定數額的普通股。否則,就是不可轉換優先股。可轉換優先股是近年來日益流行的一種優先股。
(4)可收回優先股與不可收回優先股。可收回優先股是指允許發行該類股票的公司,按原來的價格再加上若干補償金將已發生的優先股收回。當該公司認為能夠以較低股利的股票來代替已發生的優先股時,就往往行使這種權利。反之,就是不可收回的優先股。


優先股的收回方式有三種:(1)溢價方式:公司在贖回優先股時,雖是按事先規定的價格進行,但由於這往往給投資者帶來不便,因而發行公司常在優先股面值上再加一筆「溢價」。(2)公司在發行優先股時,從所獲得的資金中提出一部分款項創立「償債基金」,專用於定期地贖回已發出的一部分優先股。(3)轉換方式:即優先股可按規定轉換成普通股。雖然可轉換的優先股本身構成優先股的一個種類,但在國外投資界,也常把它看成是一種實際上的收回優先股方式,只是這種收回的主動權在投資者而不在公司裡,對投資者來說,在普通股的市價上升時這樣做是十分有利的。

2009年6月18日

IMF、World Bank對全球市場的報告及預測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或是簡體中文網站)會定期出版幾份刊物,包括年報(IMF Annual Report)、世界經濟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全球金融穩定報告等(Global Financial Stability Report)。這些報告都IMF的網站Publication類別裡面都可以免費下載PDF檔案,而中文也有摘要版本。2009年四月出版的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內容挺不錯的,就節錄如下:

一、全球的重要指標:
  1. 全球的GDP仍會持續穩定成長,但是2009的GDP會下降約1.3%。
  2. 新興和開發中國家的GDP成長會高於已開發國家。
  3. 新興和開發中國家的消費者物價成長會高於已開發國家。
  4. 油價會上漲,金屬和食物持平。
  5. 全球的交易量仍會持續穩定成長,但是2009的交易量會下降約10%。
  6. 中國對全球GDP的貢獻度越來越高,而已開發國家則逐漸下降。
二、全球的展望(GDP)
  1. 新興市場的GDP成長會高於全球平均,而已開發市場則低於全球平均。
  2. 中國的成漲幅度最高,印度次之。
三、過去三年GDP成長率:

四、各國的出口交易:中國是最主要的出口國,佔全球24.2%,其次是德國、日本。

五、各國的進口交易:美國是最主要的進口國,佔了全球43%。



世界銀行(The World Bank簡體中文網站)也會發表一些重要的世界經濟或發展的報告,例如年度的世界發展報告(2009年)、世界發展指標(2009年)、中國經濟季報(2009年第一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