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查詢「全球的策略」依關聯性排序顯示文章。依日期排序 顯示所有文章
針對查詢「全球的策略」依關聯性排序顯示文章。依日期排序 顯示所有文章

2009年8月5日

投資全球的策略(六)資產配置的驗證

2008年下半年

先把這張圖複習一下,這是「效率前緣使用的注意事項」一文中曾經提過的,效率前緣分析所使用的時間區間影響很大。而在「投資全球的策略(五)怎麼決定投資比例?」一文中,我也有整理出五種資產配置法,其中循環配置法很難去驗證,所以實際拿來驗證的只有四種。

所以假設我們在2009年一月一日元旦那天,待在家裡幫自己的投資做點功課,使用2008年下半年的資料來做效率前緣的分析,可以得到下表:

2008下半年 VTI VPL VGK VWO
平均報酬率 -0.2315% -0.2089% -0.3359% -0.4321%
標準差
(風險)
3.3283% 3.6892% 3.8825% 4.3807%

而分析可得風險最低的資產配置為:VTI配置65%,VPL和VGK不配置,VWO配置35%。

同時整理出四種配置策略作成圖和表:


VTI VPL VGK VWO 報酬率 風險

四分之一

25% 25% 25% 25% -0.3021% 3.8202%
按照市值 35% 25% 15% 25% -0.2917% 3.7648%
四三二一 30% 20% 10% 40% -0.3177% 3.8769%
效率前緣 65% 0% 0% 35% -0.3000% 3.0975%

而到了七月的某個星期日,我們假日有空就來看看這半年的投資績效如何?這是2009上半年四檔ETF的報酬率,計算方法 = (最後一天收盤價-第一天收盤價)/第一天收盤價。

VTI VPL VGK VWO
0.5214% 4.6627% 3.0443% 33.9583%


而四種方法的報酬率分別為:

策略 報酬率(名次)
四分之一 10.55%(三)
按照市值 10.29%(四)
四三二一 20.84%(一)
效率前緣 12.22%(二)

壓寶策略的四三二一因為壓對了寶(VWO),表現最亮眼,而效率前緣拿到第二名,但是其實和另外兩個策略差異不大。

同樣的動作,我們再做一次,發現報酬都回正了,而且標準差也都降低了很多!而分析可得風險最低的資產配置為:VTI配置30.71%,VPL配置45.58%,VGK不配置,VWO配置23.71%。

同時整理出四種配置策略作成圖和表,其中效率前緣同時把新的和舊的都放進來比較:

VTI VPL VGK VWO 報酬率 風險

四分之一

25% 25% 25% 25% 0.11% 2.42%
按照市值 35% 25% 15% 25% 0.10% 2.37%
四三二一 30% 20% 10% 40% 0.14% 2.42%
效率前緣old 65% 0% 0% 35% 0.11% 2.35%
效率前緣new 30% 45% 0% 25% 0.12% 2.94%

所以在半年前根據一年前的資料做的資產配置,到現在已經又偏離了效率前緣,而不管什麼策略,過了半年之後,在效率前緣的圖上都幾乎聚在一起。按照市值的配置報酬率都維持在最低的狀態,經過驗證也是最後一名。而四三二一的報酬都很高,但是問題是怎麼壓寶?這邊的很高其實根本只是我亂壓寶賭對了而已。不過即使經過半年,過去效率前緣的最佳配置依舊維持所有策略中最低的風險,只是因為VGK這個成份把舊的效率前緣風險提高了,否則風險和預期報酬依然可以很逼近新的效率前緣。因此使用這個策略也要隨時進行重新配置,例如每一季檢視一下,頻率不必太高,以免重新配置的過程反而因為手續費而損失。而如果有定期投入的話,則可以利用這個機制去做比例的調整。

2009年5月29日

John Bogle給投資人的六個建議


1) Beware of market forecasts, even by experts.小心市場的預言,即使是由專家提出的。在2008年剛開始的時候,12家華爾街主要券商的策略專家預言年底的S&P 500指數,平均是1640,收益約為97美元。不過實際上完全不是如此,事實是,在2008年底,S&P 500的指數只有903,而收益只有50美元。當然,策略專家並非總是錯的,但是他們總是認為每年市場都會上漲,而且大概會上漲10%。所以他們在2004, 2006, 2007年是對的,不過在2000, 2001, 2002是錯的,而2003年的復甦他們也沒有料到。請忽略那些永遠都預測未來是牛市的專家說的話吧!因為預測熊市的專家無法在華爾街存活。

2) Never underrate the importance of asset allocation.永遠別低估資產配置的重要性。投資並不是只買普通的股票就夠了,股票在過去的報酬完全不代表將來也可以繼續獲利。所有的投資者應該在投資組合裡面放進一些中期、短期的債券。2008年很不好受的投資人想必一定在這堂課學得很不好。那麼應該買多少債券呢?一個不錯的策略是買進和你的年紀一樣的百分比,雖然我並不是完全擁護這個規則,例如在2000年的時候我擁有65%的債券,而到現在那些債券獲利已經達到50%,而我的股票基金卻是負的25%,結果現在我的投資組合有75%是債券,和我的年紀其實還是差不多。如果你因為看好股票過去的回報而投資,也別忘了債券。在你想到股票未來獲利的機率時,也別忘了當你錯了會怎樣。

3) Mutual funds with superior performance records often falter.有輝煌績效的共同基金通常會衰退。去年就是很好的例子,當S&P 500下跌了37%,Legg Mason Value Trust下跌了55%,Fidelity Magellan Fund下跌了49%。即使是Vanguard的主動基金也一樣。只有時間會告訴我們哪些基金在未來會恢復。不論是基金經理人的技術已經不行了,或是他們的運氣剛好用完了,追求過去的績效通常會變成是失敗者的遊戲。基金的經理人或許應該明白地告訴投資者,在他們追求打敗大盤績效的時候,可能三年裡面只有一年達得到這個目標。

4) Owning the market remains the strategy of choice.擁有市場,但是採取不做選擇的策略。這樣的策略可以讓你擁有僅僅稍微落後市場的報酬,但是比起主動管理的股票型基金則遠遠領先。為什麼?因為主動管理的股票型基金非常的昂貴,每年因此而收取了2-3%的費用,典型的費用大約1%-1.5%,而隱藏的費用大約0.5%到1.0%。如果是先收型的基金,5%的費用平均十年來看,每年也要0.5%到1.0%的費用。而另一群人投資指數型基金,他們之所以贏,並不是因為效率市場(因為市場效率時有時無),而是因為他們整年下來只收0.1%-0.2%的費用。而在2008年指數型基金贏得更多,低價、低週轉率和沒有其他費用的S&P 500指數基金贏過了70%的股票型基金。而這並不是特例,因為自從33年前有了指數型基金以來就是如此。而債券的指數型基金表現甚至更好。總之,主動管理策略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他們很昂貴。被動指數化策略知所以成功,就是因為他們很便宜。

5) Look before you leap into alternative asset classes.在你投資其他的資產時要小心對待。在2006-2007期間,無論是投資已開發國家或新興國家的股票型共同基金,其實和美國股票市場都有很高的相關性。在那段期間,美國投資人從其他地區的共同基金賺到了兩兆八千五百億美金,而在美國市場只有賺到350億美金。看起來好像很棒,可是在20078年,已開發國家下跌了45%,新興國家卻下跌了55%,原本的國際多樣化策略卻讓我們失望了。商品也沒有不一樣,隨著全球的衰退,商品基金也大跌了甚至50%。請永遠記得,當你認為欄杆另一邊的草看起來更綠的時候,在你跨越欄杆之前,請在多看幾次。

6) Beware of financial innovation.小心金融的創新。為什麼?因為大部分的新產品設計來讓那些提供新產品的人更加富有,而不是幫投資者賺錢。試想一下,銷售者、服務提供者、銀行、擔保人、券商的層層收費,這些新產品在2005-2007年讓這些提供產品的人賺大錢,但是卻在2008年讓他們的客戶賠大錢。我們的金融系統有一個很不公平的地方,那就是銷售金融產品的人佔有資訊上面的優勢,而且這幾乎保證他們會獲勝。

2010年10月11日

貨幣讓資產配置更多元化

晨星亞洲研究部 2010/10/11

日前,在晨星ETF投資會議的開幕演說中,Merk Investments 的創辦人Axel Merk提出了一些投資人需在投資組合中加入貨幣類資產的有力論據。首先,該類型資產將會有正的風險調整報酬表現。第二,貨幣類資產與傳統股票和債券之間的相關性低。第三,將債券型基金作為資金避風港的投資人,可能會因利率突然上漲或潛在經濟泡沫化的問題而遭受損失。這些論據聽起來相當具有說服力,但究竟貨幣投資的選項有哪些? 而它們的報酬表現真的是如同Axel Merk所說的嗎?

以下我們來進行一些探討。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數據,全球外匯市場每日平均的成交額接近4兆美元(不包括交易所買賣貨幣期貨合約成交金額)。該類資產的高流動性,很適合做為贖回交易頻繁的共同基金以及ETF的投資工具。在晨星貨幣型基金組別中,共有15檔共同基金,以及31檔ETF(其中包括10檔交易所交易債券),而其中11檔基金的總資產就超過了1億美元。大部分的貨幣型共同基金為積極管理式基金(15檔中有10檔),而ETF中僅有兩檔屬於被動追蹤指數的基金。在被動式管理的策略下,大部分的ETF皆放空美元,買進單一或一籃子的外幣。而積極式管理的ETF,如PowerShare DB G10 Currency Harvest (DBV),則多採取利差交易策略,賣出低利率的貨幣,並買進高利率的貨幣。積極管理式的共同基金除採行利差策略外,並同時採用其它尋求高風險調整報酬率的投資策略,例如評價(如購買力平價)或者是動能(買進升值貨幣,放空貶值貨幣)等投資策略。而擁有最長報酬表現紀錄的貨幣型共同基金,其投資目標則是從貶值的美元中獲利。

評估貨幣型基金的報酬表現是一項相當棘手的工作,不僅因為它們投資策略不盡相同,而且大部分的貨幣型基金都是新推出的產品,而且僅有少數幾檔基金擁有五年的報酬表現紀錄。儘管如此,我們仍然可以從幾個例子中得知貨幣型基金在投資組合中所會發揮的效益。

在比較任何一種投資的報酬表現時,我們應檢視其風險調整後報酬率。不過這類型基金並沒有晨星星等的資料可供參考,所以夏普比率(Sharpe ratio)或索丁諾比率(Sortino ratio)會是不錯的評估工具。索丁諾比率與夏普比率相似,但僅檢視下跌風險,並採用週報酬率(而非月報酬率),使統計資料相對較為有效。截至2010年8月28日止,近52、156以及260週的報酬率數據中,6檔基金內只有Merk Hard Currency (MERKX)以及 Franklin Templeton Hard Currency,這 2檔基金有正的風險調整後報酬率。而在過去的1、3年內,26檔基金中僅有11檔有正的風險調整後報酬率,其中包括買進日幣、瑞士法郎、澳幣,加拿大幣的ETF。不過,這其中卻沒有任何一檔基金的報酬率高於巴克萊美國綜合債券指數 (BarCap US Aggregate Bond Index),這個指數在近期因美國國庫債券強勁的表現,而有相對較高的報酬率。

要檢視一檔基金是否為良好的風險分散投資標的,我們可以測試該基金在壓力下的報酬表現。在2008年4月至12月這段期間,股市和債市雙雙大幅下滑,而表現最好的貨幣型基金分別是追求高風險調整後報酬及絕對報酬的基金(例如RiverSource Absolute Return Currency and Income (RARAX) 以及 Invesco FX Alpha Strategy (FXAAX))、買進亞洲貨幣(日幣和人民幣)的ETF,以及買進美元的基金。在這段期間,該基金組別中的每一檔基金都出現虧損,僅有少數幾檔基金的跌幅低於股票和債券型資產。

最適合用來測量風險分散潛力的指標是相關係數,不過相關係數會隨著時間而變動。舉例來說,上述放空美元,並積極管理一籃子貨幣(使用短期債券)的Franklin Templeton 基金,自1989年成立後連續60個月對S&P 500的相關係數介於負0.16至正的0.46之間,而近幾年的相關係數則較高。該基金與巴克萊美國綜合債券指數 (BarCap US Aggregate Bond Index)的相關係數也在0.00至0.40間波動。自2005年以來,該貨幣型基金與其它放空美元的積極管理式基金(例如 Merk Hard Currency),以及擁有類似投資策略的被動管理式基金(Profunds Falling US Dollar (FDPIX)),對股票及債券的相關係數都相近似。因此,長期來看,放空美元的貨幣投資策略基金很可能與傳統股票和債券的投資呈現低的相關度,不過每段期間的相關係數卻可能會大幅變動。舉例來說,2008年年底的流動性需求大增,投資人紛紛湧向美元,將美元當成資金的避風港,放空美元的投資策略因而無法提供風險分散的效果。同樣地,避險基金所喜愛的積極管理式貨幣投資策略,如利差交易等投資策略,在當時也因此無法發揮效果。

某些貨幣型基金長期可能會有正的風險調整後報酬率,但其報酬表現不會優於美國國庫券,而且在有巨大壓力或在流動性需求大增的時期,這類型基金的投資策略也可能無法達成目標。那麼為什麼不乾脆用美國國庫債券作為分散風險的投資工具呢?這些反對的意見相當具有說服力,而Axel Mert也清楚的指出這些論據。首先,近來極低的實質利率使得投資人紛紛尋求具有較高殖利率的投資標的,然當利率最終上升時,這些長天期的債券也將會遭受到嚴重的損失。其次,通貨膨脹率也許不是當前最急迫的問題,但是當美國持續刺激經濟以復甦景氣時,這個問題仍會浮現。最後,但絕非最不重要的,就是美國可能會面臨債券泡沫化的危機,尤其是美國國庫債券的部分,尤其從大量資金流入的數據便可以得到證明。Merk並不是預測這個市場將有可能出現暴跌的唯一業界專家。華頓商學院教授Jeremy Siegel以及WisdomTree的Jeremy Schwarts也曾警告這種情況將會出現。

綜合以上所述,將貨幣投資作為多元化資產組合的一部分是有道理的。但在投入這些貨幣類資產前,投資人應先花時間仔細鑽研這些產品的投資方式,因為並非所有貨幣型基金的投資策略都相同,而正的風險調整後報酬率以及低相關性是投資人可以採用的篩選條件。投資人也應檢視每一檔貨幣型基金架構中的每個環節,因為貨幣的投資是透過現貨交易、期貨(於交易所買賣)、遠期(櫃檯買賣)、交換(透過交易所交易債券),或者是債券等投資工具,這些都可能為投資人帶來額外的風險,例如交易對手的信用風險、利率風險,或者是稅務的問題等。再者,費用比率也不盡相同,較積極管理的貨幣型基金成本較高,但是某些貨幣型基金所產生的風險分散效益可能會是值得付出較高成本的投資標的。

(本文由晨星美國撰寫,晨星台灣編譯)

2010年8月7日

中國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能源消費國

【經濟日報╱記者林茂仁/即時報導】

國際能源機構(IEA)透露,中國已在去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能源消費國。預期這將提高北京方面在全球能源市場上的影響力。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國際能源機構IEA昨日透露,去年,中國消費了22.52億噸石油當量的能源,其來源包括煤炭、石油、核電、天然氣和水電等,比美國高出大約4%。過去一個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裏,美國一直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國。

國際能源機構的資料展現出,在全球經濟低迷、美國能源消費增長停滯之際,不斷增長的中國經濟是如何推動能源消費上升的。

預期中國將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決定全球如何使用能源,從生產什麼汽車,到建造什麼電廠。「將會產生重大的乘數效應」國際能源機構首席經濟學家法提赫.比羅爾 (Fatih Birol)表示。

中國之所以能夠以超出預期的速度成為全球最大能源消費國,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過去1年來,美國在提高能效方面遙遙領先中國。按人均計算,美國的能源消費量仍遠超中國,且能源使用效率則仍低於歐洲。

【2010/07/20 經濟日報】


美國的能源消費還是以石油為主,不過其實各種能源的消費都還算挺平均的,不過2007年以後消費量往下掉了。要注意的是,其實美國目前的能源消費大部分都還是非再生性能源,而且碳排放的情況也相當不理想。


相較之後,中國能源消費的增長實在快得很恐怖,而且這種增長可能數十年內不太會有緩和的趨勢,但是要注意的是,中國的能源消費有相當大的比重是煤炭,而且比重還在上升,這對碳排放的控制一點都不是好消息。

IEA宣佈這個新聞之後,其實中國和美國都並不是很高興,美國一直認為能源消費代表國力和財富,這是美國人的想法:「It’s no longer 1973, when President Nixon could declare that our status as top energy consumer was “good. That means we are the richest, strongest people in the world.”」而中國則宣稱IEA的資料有誤,並轉移話題說中國目前花了相當多的投資在再生能源或替代能源上面,很明顯並不想接受這個「第一名」。

但以人口數來說,中國超過四倍於美國的人口數,以經濟來說,號稱世界工廠的中國經濟模式與經濟成長率在未來的能源消耗上都會遠遠多於美國,因此即使中國自己並不想要這個第一名,但中國在能源市場的重要性已經是無法扭轉的事實。


跟西方國家的興起一樣,中國的興起也是依靠煤炭這個低階能源,目前中國的電力主要都還是燃煤發電,而且中國缺電的問題還是相當嚴重,因此煤炭的消耗短期內不會減低。而另一方面,中國的發展需要相當大量的鋼材,而這也需要相當多的煤炭,所以更使得中國的煤炭消耗還有往上發展的空間。

而石油雖然只佔中國能源消費的兩成,卻是中國在國際上打能源戰的主角,中國目前的外交基本上就是以石油為主的外交,拉攏、收買所有的產油國,中國並不像是美國以戰爭或經濟力量去取得石油,而是以合夥以及外交手段,這是和美國策略上最大的差異。當然,最後終究會回歸到經濟上面,但美國的能源掠奪會讓產油國維持貧窮,而中國的能源合作卻能讓產油國富有,這顯示兩大強權不只策略上有差異,將來給世界的觀感也將會出現差異,而中國目前的互利合作,將來也勢必會回饋到自己身上,這並不意謂著中國是慈善人物,而只是搶奪能源的策略和手段不同而已。

目前中國無所不用其極的取得所有的能源,天然氣也將會有相當大的成長,而核能也是,預計在十年後中國可能鈾消費將會佔全球四成,而這當然並不是軍事用途。中國的經濟規模已經大到在所有能源原物料都有決定性的影響力,因此相關的一舉一動其實都需要仔細觀察。

2009年6月15日

投資全球的策略(一)已開發國家

投資美國股市的好處之一就是可以藉由這個龐大而有效率的平台投資全世界,而投資全世界其實牽涉到非常複雜的資產配置,所以其實有很多功課需要做的。幸運的是,散戶投資正典(Stocks for the Long Run)幫我們整理了一些數據,讓我們有一個起步可以開始去思考。我們先來看一下全世界的人口分布狀況、國內生產毛額(GDP)分佈狀況以及股市市值分佈狀況:

全世界有大約15%的人口在已開發國家,85%的人口在開發中國家。

雖然已開發國家的人口只有15%,但是GDP卻佔了全世界的50%。

而更不平均的是股市的市值,已開發國家佔了93.4%,擁有85%人口、50%GDP的開發中國家卻只有6.6%。其中美國的股市市值就佔了全世界的43.6%,西歐也有30.8%,日本則有9.4%,中國才1.2%。

然而,股市市值大,報酬未必比較好,讓我們來看看歷史:
在1980-1989,日本和歐洲雖然市值比美國股市小,但是複合年增率分別是28.66%和18.49%,都比美國的17.13%好。然而也別忘記,日本在1990-1999這失落的十年間,複合年增率卻是-0.69%。不過整體來說,1970-2006年間,投資全球的複合年增率也有10.81%。所以歷史告訴我們:1. 市值大不見得報酬好。2. 分散投資才能夠避免日本失落的十年重創投資者的投資組合。3. 投資全球市場,長期的報酬是很好的。

作者簡化投資全球為兩個標的:美國市場和EAFE市場(歐洲、澳洲、遠東),因為這兩者加起來已經包含了全球股市市值的80%以上了。這兩個市場報酬率和風險的比較如下:

所以EAFE和美國市場的相關係數為57.42%,而EAFE的報酬率11.57%稍高於美國市場的10.84%,不過EAFE的風險21.93%也高於美國市場的17.10%,所以如何在這之間取得一個平衡點?在書中,作者分析之後,發現如果要取得最佳報酬,那麼US和EAFE的資產配置應該為62.2%和37.8%,如果要設定在風險最小的狀態,則應該為77.5%和22.5%。(詳情請看書中內文)

所以如果只以US和EAFE兩個範疇來作資產配置,那麼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用VTI/EFA這兩隻ETFs作資產配置即可(或也可以把EFA以VEU取代)。然而因為這兩個範疇皆屬於已開發國家,雖然已經包含了80%以上的全球股市市值,卻沒有包含到開發中國家,所以開發中國家可能要用VWO等新興市場的ETFs來進行配置。

那麼我們都知道過去的歷史了,未來呢?就像是你如果有可能閱讀到未來的報紙,你就可以知道未來的樂透頭獎號碼,或是股市會漲會跌,早就變成世界首富了。不過還是有一些"預測"告訴我們將來的情況會怎樣。這些預測並不是樂透號碼,也沒有告訴我們應該怎麼作,只是我們或許可以從中得到一些靈感。

到了2050年,已開發國家所佔的人口比例會下降,但是差異不大。

到了2050年,已開發國家的GDP已經從50%降到了26.8%,換句話說,開發中國家成長會比已開發國家快很多。

到2050年,已開發國家的股市市值只剩35.6%,而開發中國家卻從6.6%變成64.4%,其中中國是從1.2%上升為24.9%,變成全球市值最大的國家,而印度也從0.6%上升為11.6%,甚至市值已經和西歐市場不相上下了。當然,這些都是預測,但是我們的確應該密切注意這些全球的轉變,才能有機會從這之中獲得最好的報酬。如果未來真的這樣走,那麼投資中國和印度等新興市場似乎是應該要考慮的,而不能只有考慮US和EAFE。

2009年12月7日

投資全球的策略(八)以GDP進行資產配置?

之前談過許多投資全球的資產配置,其實大多數還是用市值加權來配置,因為在投資全球這麼大的尺度上,許多衍生指數都很難應用。例如equal-weight指數,應用在Dow這種固定30檔成份股或是多到500檔成份股的S&P 500指數都很適合,因為成份股數量固定,變動也不大。但是全球指數目前是採用市值來評估是否納入成份股,市值太低的直接刪除,如果改用equal-weight,那麼可能就要納入全球的上市公司,也就是成份股的數量和內容變動會非常的大,而且可能會變成百億美元市值的公司和百萬美元市值的公司對指數影響力一樣的情況,這就是equal-weight的特性。而如果採用高股息指數,那也不適合,因為很可能上榜的有很大一部份是台灣的公司,而美國公司反而很難上榜,畢竟台灣是殖利率相當高的市場,而美國則是偏低的。至於基本面指數,目前和市值加權指數的論戰還方興未艾,所以或許要等好一陣子才會有全球尺度的基本面指數上市,而基本面指數的評選指標能否適用於各國而沒有偏差呢?可能很難,至少股價淨值比和殖利率這兩項我就知道在各國有非常明顯的不同。

所以看來市值加權還是目前唯一的選項,但是其實唯一的選項並不是投資上面的好現象。所以還有沒有其他解呢?其實可以用GDP來做加權配置!請看下表,這是從「2008年各主要經濟體GDP與市值」文章中的表格所修改而成的。

國家 2008年GDP Percentage 2008年股市市值 Percentage
美國 14,204,322,302,430 30.52% 11,789,587,511,017 40.46%
日本 4,909,271,600,728 10.55% 3,240,119,256,480 11.12%
中國 4,326,187,050,360 9.29% 2,812,021,582,734 9.65%
德國 3,652,824,365,176 7.85% 1,095,847,309,553 3.76%
法國 2,853,062,240,907 6.13% 1,483,592,365,272 5.09%
英國 2,645,593,368,934 5.68% 1,851,915,358,254 6.36%
義大利 2,293,008,140,691 4.93% 527,391,872,359 1.81%
巴西 1,612,539,152,533 3.46% 596,639,486,437 2.05%
俄羅斯 1,607,815,809,632 3.45% 1,318,408,963,898 4.53%
西班牙 1,604,174,189,981 3.45% 946,462,772,089 3.25%
加拿大 1,400,090,721,224 3.01% 1,008,065,319,281 3.46%
印度 1,217,490,199,775 2.62% 645,269,805,881 2.21%
墨西哥 1,085,951,228,589 2.33% 228,049,758,004 0.78%
澳洲 1,015,217,254,200 2.18% 680,195,560,314 2.33%
韓國 929,120,911,029 2.00% 492,434,082,845 1.69%
印尼 514,388,987,530 1.11% 97,733,907,631 0.34%
泰國 260,692,824,977 0.56% 101,670,201,741 0.35%
馬來西亞 194,926,581,393 0.42% 187,129,518,137 0.64%
紐西蘭 130,693,034,619 0.28% 23,524,746,231 0.08%
越南 90,704,964,039 0.19% 9,977,546,044 0.03%
總和 46,548,074,928,747 100.00% 29,136,036,924,202 100.00%
全球 60,587,016,252,693 35,746,339,589,089

以挑選出來的20個國家來看,其實跟全球的GDP或股市市值都還有一段距離,大約都只有80%左右而已,因為像是台灣等經濟體並未納入World Bank的List,所以會有這種情況,因此這邊不以全球的GDP或股市市值為分母去計算各國的百分比,而是用這20個國家的總和作分母。

從表中可以看到美國GDP佔了30%,但是股市市值佔了40%,這是不是高估很難說,因為美股市場本來就有其他國家大公司的ADR,加上其他國家的資金投資(像是我這種小散戶),所以市值和GDP落差比較大,但我想還算正常。而比較有落差的是德國,因為GDP其實很大,但是市值卻很小,也因此德國的長期市值/GDP比值都只有30%-60%。而相同的情況,除了德國還有義大利、墨西哥、印尼等國家。

目前投資全球大多使用VT和ACWI兩檔ETF(比較文章),因為我個人使用VT,也比較推VT,所以以下都用VT來說明。這是VT的持股比重,僅擷取超過0.5%的22個國家:

10/31/2008 10/31/2009
United States 45.70% 40.50%
United Kingdom 8.60% 8.80%
Japan 9.20% 8.30%
France 4.60% 4.90%
Australia 2.50% 3.50%
Germany 3.50% 3.40%
Canada 3.20% 3.30%
Switzerland 3.50% 3.20%
China 1.20% 2.40%
Brazil 1.20% 2.30%
Spain 1.80% 2.20%
Korea 1.40% 1.80%
Italy 1.50% 1.60%
Taiwan 1.20% 1.40%
India 0.80% 1.30%
Hong Kong 1.20% 1.20%
South Africa 0.80% 1.10%
Sweden 0.80% 1.10%
Netherlands 1.00% 1.00%
Russia 0.70% 0.90%
Singapore 0.50% 0.70%
Mexico 0.50% 0.60%

有沒有發現跟World Bank的市值比例不太一樣?這邊我是比較相信World Bank的數據,至少中國絕對不可能只佔2.4%,而且還是一年內增加了一倍之後才只有2.4%。

那麼以GDP做資產配置有什麼好處?

  1. 參與經濟的發展:以目前中國和日本的GDP都佔大約10%,但是日本接近零成長,而中國的GDP則還有8-10%的成長,以這種情況下,十年後的落差就會很可觀(中國的GDP會變成日本的兩倍以上),因此如果以GDP而不是以市值進行資產配置,就更能夠掌握實際的經濟成長變化。但是要注意的是,經濟成長不等同於股市的獲利(見「成長的幻想」一文)。所以如果希望資產配置隨著經濟成長而變動,又希望找到一個被動的參考指標,那麼GDP是一個不錯的參考數據。
  2. 買入多一點的被低估的股市:像是德國、義大利、墨西哥等國家,其實股市市值和GDP比起來是明顯被低估了,當然這個比值並沒有一定要在哪一個數值左右才算合理,不過比值偏低的確就是可以以比較低的價格買到比較多的GDP,因此用GDP數據做資產配置,德國、義大利這些國家的持股就會比市值加權還要多很多,而如果這些國家有機會讓股市市值成長到跟其他國家一樣,獲利就會很可觀。當然,一定要再度強調,這不是預測未來會怎樣的一種作法。

那麼要怎麼做呢?因為目前沒有GDP加權的產品,我想也不會有(這似乎是我自己提出來的一種想法,因為查不到相關資料),所以請一切自己來。想要省麻煩的當然還是用VT就好了,而想要獲得GDP資產配置好處的投資人,可以以VT為基礎,再用iShares的個別國家ETF調整比重,或是全部都用個別國家ETF去做配置,但是請留意交易成本會不會太高。

2010年12月1日

為何股價與商品價格波動如此類似﹖

2010年12月01日  華爾街日報

就像經典電影《逃獄驚魂》(The Defiant Ones)中的托妮•柯帝士(Tony Curtis)和西德尼•波蒂埃(Sidney Poitier)那樣﹐股票和商品像是被強行綁在了一起﹐它們極力想要分開卻又無法掙脫。

在過去幾年中﹐許多投資者都斷定石油、玉米和黃金等商品提供了能夠分散掉股票風險的獨立收益。但是股票與商品之間的相關性——它們的價格一起波動的程度——在許多情況下是近30年來最高的。

瑞銀環球資產管理(UBS Global Asset Management)的定量分析總監甘貝拉(Michele Gambera)稱﹐今年﹐標準普爾500指數中﹐約40%的周波動可以用能源價格的周波動來解釋。這是過去5年中類似指標水準的2倍﹐過去20年中類似指標水準的約20倍。

股票與商品之間的某些聯繫顯得很異常。比安科研究公司(Bianco Research)的策略師西蒙斯(Howard Simons)稱﹐本週四﹐原糖期貨和標準普爾500指數的月相關係數達到了67%﹐這是僅僅6天前水準的10倍多。這是今年原糖期貨價格與股價的相關性第三次激增至60%以上——比其低於20%的長期平均水準要高得多。

糖價和股價究竟是怎麼聯繫起來的呢﹖西蒙斯說﹐糖現在既是一種能源商品﹐也是一個增長熱點﹐因為巴西大部分的甘蔗都被用於生產乙醇了。這種汽油添加劑與原油價格相聯繫﹐而原油價格又對貨幣政策和全球經濟增長很敏感——驅動股價的同樣是這些因素。

但西蒙斯說﹐還有另一個不那麼明顯的因素在起作用。這就是演算法交易——根據數學模型自動買賣各種資產。演算法交易不瞭解、也不關心為何兩種資產的價格會一起變化﹐它只能識別出它們正在這樣變化。一旦電腦認為這種價格關係將會維持下去﹐其他交易者——包括電腦和人類——往往就會加以注意並照做。西蒙斯說﹐這可能是事實﹐不管某種相關性是否由基本經濟因素驅動。

西蒙斯說﹐我們已經到了一個惡性循環的節點﹐演算法交易會自動設計程式﹐它會逐步發展以追蹤這些關聯。這築起了一道貨幣高牆﹐迫使其他人的行為遵循同一種模式。

另一類商品——工業金屬——似乎對某些不尋常的目標有磁力。據瑞士信貸銀行(Credit Suisse)的全球資產組合策略師麥金托什(Phil Mackintosh)稱﹐近幾週﹐鞋類製造商耐克(Nike)和速食巨頭百勝餐飲集團(Yum Brands)的股價與鋁、銅和鋅的價格波動相關性都牢牢穩定在60%左右。今年5月以來﹐這種相關性大約翻了一倍。

當然﹐相關性不代表因果關係﹔這可能是一種巧合。但美銀美林(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的首席美國股票策略師比安科(David Bianco)稱﹐較高的商品價格往往表明全球經濟正在健康增長。股票投資者的信心也在強勁反彈。比安科說﹐由於標準普爾500指數中的許多公司都是大型商品生產商——或為其他大型商品生產商供貨——因此與過去相比﹐它們的收益與商品價格的關聯更加緊密。

此外﹐定量寬鬆貨幣政策——美聯儲(Federal Reserve)大量購買債券——和全球經濟復蘇令幾乎每種資產的價格都看漲。但在過去的經濟拐點﹐股票和商品的價格相關性比現在要低。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將會有許多時期出現貨幣如潮水般同時湧出和湧入所有資產的情況﹐此時風險分散策略將會失敗。正如西蒙斯所指出的﹐你投資的時間越長﹐現在的風險承受能力就必須越強﹐因為風險分散策略在短期將持續表現為失效狀態。但是﹐風險分散策略的作用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重新顯現出來。

而你可能已經身處商品繁榮大潮的風口浪尖而不自知。加利福尼亞州聖何塞(San Jose)Loring Ward金融諮詢公司的投資研究總監卡瓦略(Matthew Carvalho)說﹐按照通常假設﹐一般個人投資者的商品投資比例都是零。但多數投資者都通過股市間接承擔了商品風險。

如今這種風險已急劇上升。西蒙斯說﹐與過去相比﹐現在你通過股票承擔的商品風險要高得多。

所以﹐如果你還沒有在資產組合中加入一大堆商品﹐也不用著急。甘貝拉說﹐多種不同資產提供的風險分散效果已經顯著降低了。這樣做的好處比你想像的小得多。

Jason Zweig

2010年5月25日

GDP加權的全球股票型ETF

我曾經在「投資全球的策略(八)以GDP進行資產配置?」提到希望有GDP加權的ETF,而過去只有債券有相關的指數,也還沒有ETF上市,但是現在終於有GDP加權的ETF了。

過去的市值加權指數會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那就是你可能持有瑞士的資產是中國資產的50%,因為瑞士股市市值大約是全球的3%,中國則大約6%。但是如果看GDP的話,中國GDP是瑞士的將近十倍(五兆美元和五千億美元),而且中國的成長遠快於瑞士。所以市值加權會不會有點怪呢?

Van Eck最近向SEC申請了兩檔ETF的發行:Market Vectors GDP International Equity Index ETF和Market Vectors GDP Emerging Markets Equity Index ETF。

GDP加權相對於傳統的市值加權有不少吸引人的地方。首先,我們先來談談所謂的free-float weighting(自由流通加權)。以目前最受歡迎的全球股市指數MSCI所編纂的ACWI(All Country World Index)為例,這個指數就是去把目前全世界自由流通的所有股票市值加總,然後除每一個公司的市值,就知道那個公司在指數中應該佔多少權重,但是這樣的算法只會算到市場自由流通的股數,內部交易者(Insider)和政府機關的持股並不包含在內。這樣的自由流通市值加權方法很簡單而且很有說服力,所有投資人都會取得平均的報酬,不會高於市場,也不會低於市場,而且可以用很低的成本進行投資,像是ACWI這檔ETF。

但是這種加權並不是完美的,這樣的指數會有兩種偏差。首先,這樣的指數會把大部分的資產都分佈在已開發市場,像是美國、英國等,這些市場會佔據指數成份遠超出這些國家本身的經濟規模,而像是中國和巴西這些新興市場在指數中的比例卻遠小於這些國家本身的經濟規模。第二,這樣的指數會造成那些內部交易者佔多數的國家被嚴重低估,因為只計算自由流通的股數,像是中國、俄羅斯這些國家的主要大公司都是國營單位民營化的,自由流通股數並不多。

這就是一些主要國家以市值加權和以GDP加權的兩個情況下,佔指數的成份百分比,大家可以發現差異很大,尤其是中國和美國。這個表的數據,市值加權是來自MSCI的ACWI指數而不是真正的市值去算,GDP加權則是來自2009 CIA Factbook

根據過去的資料來看,GDP加權的指數表現都比市值加權好,而其實MSCI已經從1988年就提供GDP加權指數,而從指數開始編纂的時候一直到2009年11月,MSCI的GDP-weighted ACWI年化報酬為7.4%,而MSCI的market-cap wighted ACWI則只有4.7%。

而如果比較新興市場的話,差異甚至更大,GDP加權的新興市場指數年化報酬有14.5%,但市值加權則只有9.6%。那麼報酬差異這麼大的情況下,風險呢?只有增加一點點而已。GDP加權的指數在類股和股票的類型上會比市值加權偏差明顯一點,


而這個表或許可以解釋市值加權和GDP加權兩個指數的差異來自於哪裡:


像是瑞士、台灣、澳洲、英國、美國和加拿大,股市的市值佔GDP的比例相當高。但是土耳其、波蘭、印尼、俄羅斯、墨西哥和中國則又相當低。GDP加權的指數會很明顯偏重在新興市場,而壓低成熟市場所佔的權重(其實台灣也會被壓低,精確來講是拉高市值佔GDP比例低的那些市場的權重,壓低拉高市值佔GDP比例高的那些市場的權重。)

而以下這是我之前文章提過GDP加權的一些好處:

  1. 參與經濟的發展:以目前中國和日本的GDP都佔大約10%,但是日本接近零成長,而中國的GDP則還有8-10%的成長,以這種情況下,十年後的落差就會很可觀(中國的GDP會變成日本的兩倍以上),因此如果以GDP而不是以市值進行資產配置,就更能夠掌握實際的經濟成長變化。但是要注意的是,經濟成長不等同於股市的獲利(見「成長的幻想」一文)。所以如果希望資產配置隨著經濟成長而變動,又希望找到一個被動的參考指標,那麼GDP是一個不錯的參考數據。
  2. 買入多一點的被低估的股市:像是德國、義大利、墨西哥等國家,其實股市市值和GDP比起來是明顯被低估了,當然這個比值並沒有一定要在哪一個數值左右才算合理,不過比值偏低的確就是可以以比較低的價格買到比較多的GDP,因此用GDP數據做資產配置,德國、義大利這些國家的持股就會比市值加權還要多很多,而如果這些國家有機會讓股市市值成長到跟其他國家一樣,獲利就會很可觀。當然,一定要再度強調,這不是預測未來會怎樣的一種作法。

有興趣的可以閱讀MSCI的比較報告,但正如報告的結論,過去40年GDP加權的指數表現比市值加權好的確實原因目前還不清楚,而將來能否維持過去的好表現也無法確定。只是以我的想法來看,我樂見這樣的指數型ETF上市。但是上市後我會先觀察的一兩年,同時也會評估費用率是否過高。

2010年9月9日

Hoping for the Best

《巴倫周刊》封面文章:最好的期盼最壞的打算
新浪財經訊

最新一期的美國《巴倫周刊》雜誌於2010年9月4日正式出刊,本期封面文章標題為“最好的期盼,最壞的打算”。 文章稱,依據專業人士看法,在經歷了整個夏季的沉悶後,股市只有在經濟重拾升勢下今秋才會有一輪上漲機會。

美國股市今夏窄幅波動,從5月底到勞動節期間的振幅從未超過10%。 標普500指數上週五收於1105點,比5月28日收盤價僅高出1.4%。 人們現在關心的是僵局未來是否還會延續。

參與本刊近期調查的10位策略師和投資經理總體看法是僵局還會延續,認為標普500指數到12月時可上漲7%,年底前收於1184點。 但總體看法無法掩蓋他們的分歧。 樂觀派認為經濟在夏季後會重新走強,政府政策的不確定性在中期選舉後可緩解,預計標普500指數可反彈18%,至1300點附近。 悲觀者認為就業形勢無改觀,削減巨額債務又無起色,股指年底前只會在1100點徘徊。

平衡市還反映出阻礙股指上漲的其他緊張因素。 側重宏觀形勢分析的投資者擔心經濟重回萎縮,特別是二季度GDP僅增1.6%,遠低於一季度的3.7%和去年的5%;而側重企業基本面的投資者指出經營良好的企業獲利豐厚,資產負債結構改善很大。 其中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它們資產中的現金部份,現已佔標普500指數內企業總資產的11%,達到自艾森豪威爾總統時代以來最高比例。

但現實中還有其他難以解釋的現象。 當極低的國債收益率讓通脹難成氣候時,銅、咖啡和玉米一些大宗商品價格都升至今年的高位。

在如此矛盾環境下,投資者都看好國債的安全性,讓10期國債收益率降至18個月新低,至2.5%以下。 2年期收益率也跌至創紀錄的0.5%以下。 半數參與調查的策略師預計10年期收益率會在今年剩餘時間內仍維持在2.5%附近。 而另有專家稱投資者會開始拋售國債,以尋求更高收益品種,讓10年期收益率重回3%。

策略師們僅在若干問題上看法一致。 幾乎所有人都預計貨幣政策會保持穩定,美聯儲維持接近零的利率政策會延續到2011年,可能還會到2012年。 所有人承認,在歐洲削減支出、中國緊縮信貸和全球增長放緩大環境下,再次衰退的可能性在增加。 但有人還認為,若出現再次衰退,標普500指數可能會跌至950,或更低,而無人認為經濟最有可能出現二次探底形態。

此次調查結果發現,大多數參與調查的專業人士認為股價現已很合理。 與前15年間的市盈率在11-28倍範圍相比,現標普指數交易價格不足其預計利潤的13倍。 華爾街分析師們估計,標普指數內企業的明年加權利潤每股可達92美元,高於策略師們預測的87美元。

牛市觀點基於的原則,包括認為歐美經濟可避免再次衰退,企業可繼續從低利率和8%的淨利潤率條件下受益。 美國銀行美林證券(Bankof America Merrill Lynch)首席股權投資策略師David  Bianco認為,當前股票市盈率是1970年代的,而利率是1930年代的。 企業盈利處在大好環境。 他認為再次出現衰退的概率為35%。

美國企業都在充分利用穩定的低利率時機。 在IBM和麥當勞相繼發債後,其他企業也以微不足道的利率發債,用以增加經營資本,回購股份和派發股息。

摩根大通策略師Thomas Lee表示,美國企業握有1.05萬億美元現金,外加銀行可達3.2萬億美元。 它們以每年8000億美元的速度輕鬆獲得現金。 企業雖有增加用工和開支的手段,但它們缺乏的是信心,部分原因與華府政策造成的不確定性有關。 監管體系增強和增加稅率的威脅讓人感到是反工商業的。

期貨市場給出在中期選舉後,共和黨人控制國會的概率高達77%。 保誠保險集團(Prudential)策略師John  Praveen認為,經濟僵局壓力增加和對工商業少一些敵意有助於緩解企業心態。

企業投資開支現約佔13%的GDP,低於前10年平均後的10.8%,也低於本輪衰退前的12%。 Praveen預計一旦政策不確定性消除,企業會增加投資。 他還認為,在房價和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形勢下,通縮威脅被誇大。 他預計在對通縮和經濟二次探底的關注減少後,股票市盈率水平會上升至16倍。

據摩根斯坦利的全球宏觀和資產分配負責人Henry  McVey的看法,僅憑美聯儲的支持政策還不夠。 失業、房地產和消費者債務負擔都嚴重阻礙經濟和市場持續穩定復甦。

無論是消費群體,或是華爾街都不可能指望另一個聯邦刺激計劃來提振經濟。 有專家認為,人們對華府的信任已耗完,政府開支份額已達美國GDP的25%,超過二戰和大蕭條期間的比重。 削減政府債務和開支的計劃才有助於恢復市場信心。

另有專業人士認為聯邦政府很可能會略提高資本利得、股息和所得稅稅率。 國會還有可能批准有限延長佈什政府減稅政策,而最不可能的是出現加稅造成脆弱的經濟復甦胎死腹中的一幕。

巴克萊銀行策略師Knapp認為,在延長減稅、國會控制權出現變化,盈利和增長預測降至與市場預期的程度大致相同這幾個因素共同作用下,市場年末有望反彈。

瑞銀信貸投資策略師Douglas Cliggott認為今秋股市存在另一個風險。 儘管企業利潤預計今年有22%的改善,Cliggott預測在明年收入增長5%-6%的情形下,利潤增長會下降2%-3%。 這是因為利潤率今年已達到最高,明年會有些下降。

Cliggott還認為就業和房市形勢疲軟也在約束企業開支。 進行長期投資的群體在年底臨近時可能會拋股票,以迴避明年預計上調的資本利得稅稅率。

高盛公司投資策略師David  Kostin認為,隨著經濟回升勢頭放緩,企業更需嚴密控制毛利率,以保證繼續獲得收益。 在宏觀經濟不振環境中,更需強調經營效率。

這意味收緊用工,因為薪酬是企業最大的開支比例。 高盛認為近10%的失業率會持續至明年,Kostin預計二季度已達頂峰的利潤率,明年僅有8.4%的改善,低於參與調查專業人士一致認為的9%。 多位高盛經濟學家預計明年增長僅維持在1.9%,而其他金融機構的預測為3%。

Kostin建議投資者可買入負債經營程度低的企業股票,因疲軟經濟環境很難讓企業能增加收入。 當銷售收入預測出現調減時,低負債經營企業的利潤和利潤率更經得起衝擊。 Kostin推薦的25家低負債經營的企業的平均負債經營水平僅為標普500指數中企業的40%,

所有參與調查的專業人士當前最流行的建議,是投資有長期不斷增加分紅歷史的企業股票。

按瑞銀信貸Cliggott的看法,國債糟糕的收益情形將不是短期現象。 美國在前10年間遭遇兩次衰退,即使股市自去年3月以來反彈達63%,但投資者從那時起從偏股型的共同基金抽逃32億美元現金,而向偏債型的共同基金注入了5480億美元。 這是因為嬰兒潮一代進入老齡化和薪酬很難增加情形下,投資者只想讓其投資組合風險更小。 這將是一個持續很長時間的變化過程。

摩根斯坦利策略師McVey認為,標普500指數年末收於1170點,與上年情形幾乎相同,他不打算修整自己對今年形勢的預測。 McVey也認為低收益情形會延續很長一段時間。 美聯儲可能會採取另一輪擴張貨幣供應政策,但由此帶來的受益難以輕易進入實體經濟,除非銀行增加向消費者和小企業放貸。

在考慮到稅收和財政政策帶來的廣泛影響時,許多策略師建議持有以防守型品種來抵消對經濟敏感型品種影響的投資組合。

貝萊德集團(BlackRock)首席全球投資官Robert Doll認為,具有正現金流的企業能在緩慢增長和信貸收縮期勝出,這是因它們有資金實力擴張、回購股票和分紅回報股東。 他表示,當人們意識到經濟雙底形態有可能時,他們至少能應對和避免,讓市場基礎打得更堅實些。

人們可回顧一下華爾街占卜者們此前是如何預測市場發展的。

參與本刊調查的策略師和投資經理們曾預測標普500指數在2009年收於1056點附近,但當年收盤點位超過預測5.6%,達1115點。 他們曾預測今年股指收於1239點附近,比當前點位高出近12%。 在今年還剩4個月時間,要達到預測點位的可能性不大時,大多數專家今夏已調低了預測目標。

就在專業人士認為股價已跌至與多年前相差無幾時,曾認為牛市將延續下去的體投資群體反而開始質疑認為股票投資是一種可持續生存的觀點。 因此,有專家認為即使股票已處在公平價值階段時,人們也不會完全打消此疑慮。 除非股價跌到難以置信的低位時,疑慮才會消失。

以此看法,當今仍未達到這種程度。 有專家認為,願做5-10年長期投資的投資者現可逐步建倉股票,對低收益率的國債和現金減倉。 無論標普500指數年底究竟收於1100,還是1300點,2010年股市不可能出現值得回味的行情。 (皖東)


http://online.barrons.com/article/SB50001424052970203681904575461664248252070.html

2009年6月16日

投資全球的策略(三)VT or VTI+VGK+VPL+VWO?

在前面已經說過了,最簡單投資全球的方法可以是美國市場加上EAFE市場,不過因為ETF商品越來越多,也出現了更簡單的工具,那就是直接買投資全世界的ETFs就好了,Vanguard Total World Stock ETF(VT)就是其中一個代表。這檔2008年六月才發行的ETF,投資了47個國家的2900間公司股票,是最簡單就可以投資全球的方式,缺點是各區域的比例不能油自己掌控而而已。看表中的國家分佈,VT最主要的市場還是美國,而日本佔了9.4%,英國有7.97%,其餘國家都在5%以下。

如果想要自己調整各區域比例的投資人,則可以不必考慮VT,直接考慮VTI加上EFA,這樣的作法前面已經介紹過了,缺點就是欠缺了新興市場,所以新興市場的部份可以用VWO來補,或是用VEU補足非美已開發和新興市場。而如果也覺得VEU或EFA的國家分佈不滿意,那麼也可以再用其他的ETFs來取代。EFA是投資EAFE市場,包刮了E歐洲、A澳洲、FE遠東,所以歐洲的部份可以用VGK來代表,澳洲遠東則用VPL代表,不過要留意的是VPL日本佔的比例非常大,如果不想投資日本或是擔心日本的失落十年會持續的,可以降低這邊的比例。

代號

ETF全名

追蹤指數

費用率

國家分佈

折溢價

配息

成交量

VT Vanguard Total World Stock ETF FTSE All-World Index 0.25% 0.36% 0.57% 99,000
VTI Vanguard Total Stock Market ETF Wilshire 5000 Total Market Index 0.07%

US

0.04% 2.4% 2,250,300
VGK Vanguard European ETF MSCI Europe Index 0.12% 0.15% 7.04% 516,200
VPL Vanguard Pacific ETF MSCI Pacific Index 0.12% -0.15% 1.8% 232,000
VWO Vanguard Emerging Markets ETF MSCI Emerging Markets Select Index 0.25% 0.65% 3.61% 2,363,400
VEU Vanguard FTSE All-World ex-US ETF FTSE All World ex US Index 0.25% 0.33% 2.14% 2,506,000
EFA iShares MSCI EAFE Index Fund MSCI EAFE Index 0.35% 0.59% 2.28% 27,071,100

所以以下就列出幾種可能性:

  1. VT:一檔ETF投資全世界
  2. VTI+EFA:投資全球的已開發國家市場,其中美國市場為VTI,非美已開發市場為EFA,這樣的配置並沒有投資開發中國家/新興市場
  3. VTI+VEU:兩檔ETFs投資全球,其中美國市場為VTI,非美市場為VEU
  4. VTI+EFA+VWO:三檔ETFs投資全球,其中美國市場為VTI,非美已開發市場為EFA,而VWO為開發中國家/新興市場。
  5. VTI+VGK+VPL+VWO:四檔ETFs投資全球,比例可以自由分配,其中美國市場為VTI,歐洲已開發市場為VGK,太平洋已開發市場為VPL,而VWO為開發中國家/新興市場。目前我自己採用這四檔ETFs作配置。

其中因為我比較熟的都是Vanguard的ETF,所以如果有追蹤相同指數的ETF都可以列入考量,像是VTI可以用SPY取代,VWO可以用EEM取代,而如果覺得VPL在日本的比例太重,則可以分成EPP(ex-Japan)和EWJ(Japan)自行配置。

而這部份在綠角的Blog中,資產配置初步的一系列文章也有討論到,尤其是配置的執行這一篇。

接下來,就要談談怎麼決定比例?綠角的例子是使用市值大小來調整配置的比例,除此以外還有其他方法嗎?

2010年9月5日

基金舵手 仍愛新興市場

2010-09-04 工商時報 【記者劉純佑/綜合外電報導】

     即使就過去的經驗來看,新興市場對照已開發市場的股價本益比和淨值比目前已出現賣出訊號,但這些國家的高經濟成長率、低負債和驚人的企業獲利,讓許多專業經理人都斷言,現今的情況已和過去大不相同,賣出訊號出現後股市必大幅修正的歷史將不會重演。

     據彭博社匯整企業財報資料,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本益比目前約14.1倍,股價淨值比為1.9倍。相較於此,MSCI世界指數分為14.9倍與1.7倍。上一回新興市場股價如此接近已開發市場是發生在2008年6月,其後4個月內,MSCI新興市場指數重挫48%,跌幅較MSCI世界指數多出16個百分點。

     不過匯豐全球資產管理、摩根士丹利還有德意志銀行都說,這一次不一樣。匯豐全球的全球投資策略主管普利(Philip Poole)說:「在基本面已改變下,過去的經驗將不再適用。」

     據國際貨幣基金(IMF)預測,較少的債務負擔將讓新興國家明年的經濟成長率達到6.4%,大幅超越已開發國家的2.4%;同時,據彭博社匯整逾5,000名分析師所做的企業獲利預估,MSCI新興市場指數成份企業2011年的獲利將成長29%,勝過MSCI世界指數企業的28%。

     全球基金經理人目前都看好新興市場,據美銀和摩根大通的資料,相對於以美、歐、日本等國為投資標的的基金今年流出280億美元,新興國家基金則吸進350億美元。

     Charlemagne資本的經理人馬友(Julian Mayo)說:「過去將投資新興市場視為高風險賭注的看法已不再正確。」

     據彭博社匯整資料,8月份新興市場佔全球股市的資本額,由去年同期的22%升至25%的史上新高。8月的MSCI新興市場指數下跌2.2%,今年以來則約維持平盤;MSCI世界指數上月下跌3.9%,今年迄今約下跌4.9%。

     據美國銀行美林調查顯示,投資範圍含蓋全球的基金經理人中,8月份「加碼」新興市場的人數比率由7月的淨增34%,增為38%;經理人對美國、日本和英國的態度則是「減碼」。

Comments:「在基本面已改變下,過去的經驗將不再適用。」這句話很有可能是對的,只是我比較好奇的是,當過去的經驗不再適用的時候,他們這些說這一次不一樣的人,是怎麼樣的邏輯去判斷出這一次會怎麼走?


另外,「過去將投資新興市場視為高風險賭注的看法已不再正確。」這句話很有可能是錯的,因為新興市場的波動性依舊高於成熟市場。


就我看來,基金經理人愛新興市場並不是他們真的看好新興市場,而是他們不知道還有什麼市場可以看好,而買基金的投資人也愛新興市場,所以就順水推舟,除了不斷推出很多新興市場的基金,也不斷打新興市場的廣告,我想就只是業績導向罷了。


我並不是看壞新興市場,只是無法理解沒有邏輯、沒有證據的投資判斷怎麼會出現在新聞裡面?

2009年12月20日

與巴菲特理念相合的基本面指數創始人

北京新浪網 (2009-12-07 01:08)

  ■嘉實視點

  ⊙嘉實基本面50指數基金

  擬任基金經理 楊陽

  每個投資者在剛剛進入股市的時候都想成為下一個巴菲特,甚至想超越巴菲特,特別是在2007年的大牛市中,很多股民都認為投資是非常容易的。我們看見很多諸如『巴菲特已經過時』的言論。

  經歷了2008年金融危機洗禮後,更多投資者開始認識到投資應該理性,應該回歸公司的根本價值也就是其盈利能力,而同時認識到巴菲特的神話無法複製。

  2006年,美國著名的財經雜誌評出了本世紀最有影響力的30人,包括全球所有投資者的偶像『股神』巴菲特,以及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等中國廣大投資者所熟知的金融界重量級人物,其中還包括基本面指數投資策略的創始者羅伯特‧阿諾德(Robert Arnott)。

  巴菲特的名言是『好的企業比好的價格重要』,也就是說用公司的財務指標衡量公司價值進行投資,而不受市場價格影響。同時巴菲特認為非專業投資者應該投資於簡單的指數基金。他有個原則就是從不推薦股票和基金,唯獨例外的就是指數基金。

  從1993年到2008年,巴菲特先後八次推薦了指數基金,如1996年巴菲特在致股東的信中指出:『大部分投資者,包括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早晚會發現,最好的投資股票的方法是購買管理費很低的指數基金。』

  2004年,巴菲特在致股東的信中再次強調:『通過投資指數基金可以輕鬆分享美國企業創造的優異業績。但絕大多數投資者很少投資指數基金,結果他們的投資業績大多平平甚至虧得慘不忍睹。』

  指數基金以低廉的費用、整體市場參與、紀律化的投資過程,長期業績戰勝主動管理基金,所以自上世紀70年代推出後發展迅猛。

  但是,如何把指數基金的優勢和巴菲特式的投資理念相結合一直是困擾金融理論和投資界的難題。

  很多研究諸如等權指數、紅利權重指數都是為了在保留指數基金的優勢的同時,降低股票價格偏離價值給投資帶來的負面影響,但是都存在種種缺點:如等權指數因為權重相同而帶來更多的交易成本和流動性風險;紅利權重指數因為過于注重紅利而忽略了增長性,使得收益不盡如人意。

  2002年,在經歷了互聯網泡沫之後,美國金融學術界和投資界開始反思如何克服傳統市值加權指數的局限。

  美國學者羅伯特‧阿諾德在經過潛心的研究後于2005年4月在美國金融分析期刊(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發表了《基本面指數投資策略》一文,率先提出基本面指數投資策略,拋棄由股票價格定義的公司市值,以公司的賬面值、營業額、現金流和分紅等最能反映公司經營和盈利能力的指標,計算公司的基本面價值並構造指數進行投資,從而有效地降低股票價格偏離公司價值對投資收益帶來的負面影響。

  此論文一經發表就受到金融理論界和投資界的廣泛關注,並引發巨大爭論。支援者認為基本面指數是指數化投資和主動管理的完美結合,而其反對者認為基本面指數投資不是真正的指數投資,不應叫做指數。

  無論是支援者還是反對者都承認基本面指數策略基於噪音市場假說和長期股票價格回歸價值的現象,理念清晰,理論基礎雄厚,是金融投資的重大創新。

  幾十年來,自從馬克維茨提出了資產組合理論以後,無論是金融理論界和投資界都認為市值加權指數是市場的代表,而忽略了股票價格偏離價值為市值加權指數帶來的負面影響,馬克維茨也因此理論被譽為現代金融理論之父並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但是我們也應該清楚看到,馬克維茨的理論在有效市場假說的前提下無懈可擊,引領了現代金融的發展,然而真實的市場是充滿噪音的,短期內股票價格會受各種因素如宏觀預期、資金流向、市場情緒等的影響而偏離價值。在噪音市場環境下,馬克維茨理論有其局限性。

  羅伯特‧阿諾德提出的基本面指數投資理論認為,以公司基本面指標計算權重在噪音市場環境下要優於以股票價格決定市值權重,更加適合真實的市場情況,馬克維茨本人也認同基本面指數投資策略在真實噪音市場的有效性,並成為羅伯特‧阿諾德創建的基本面指數策略投資公司美國銳聯公司首席顧問,為基本面指數投資策略背書。

  我們都知道巴菲特的神話無法複製,而羅伯特‧阿諾德提出的基本面指數投資策略,將其強大的理論基礎和清晰的投資理念以指數化形式表現出來,可以被投資者以投資基本面指數基金的形式輕易採用,所以基本面指數產品一經推出就受到廣大投資者的青睞,是近年來發展最為迅猛的指數產品,並獲得眾多獎項。羅伯特‧阿諾德也因此重大創新被譽為與巴菲特齊名的在金融界最具影響力的30人之一。

  現在,嘉實公司在經過認真研究和探索之後,和美國銳聯公司聯手把基本面指數投資策略引入中國內地市場,以推動中國指數化投資的創新發展。

2010年8月20日

搶化肥 必和必拓發動敵意併購Potash

【經濟日報╱編譯陳家齊/綜合外電】
2010.08.19 02:39 am

礦業巨人必和必拓看好人口激增會使圖中的鉀肥需求暴增。

(路透)在出價385億美元收購Potash化肥公司不成後,澳洲礦業巨人必和必拓發動敵意併購,趕在Potash可合法祭出「毒藥丸」策略之前,矢志拿下全球最大的肥料公司。

為了用重金說服Potash股東,以避開董事會的反對,據稱必和必拓並已安排了400億美元的鉅額貸款。這使得穆迪信評公司質疑必和必拓的債信前景。

必和必拓18日宣布,願以每股130美元的價格向所有Potash股東收購股權。這項出價並未高於原先向Potash董事會提議的價格,而Potash在美上市的股票18日又再衝上148美元價位,比出價高出逾10%,顯示必和必拓必須加碼。

必和必拓表示,包括承接Potash的債務以及相關承銷費用,本案總共需要430億美元資金。

銀行界消息人士指出,必和必拓已向六家銀行取得400億美元的貸款額度。

根據最近一次的申報記錄,必和必拓帳上還有110億美元現金。

其餘礦業巨頭有可能加入競價,但是必和必拓的最大對手力拓被認為不太可能出價,因為力拓最近才在出清南美的鉀礦資產,顯然在退出肥料市場。

巴西的淡水河谷公司被認為是最有可能出價競標的對手,但是淡水河谷的現金遠不如必和必拓充裕。

穆迪信評公司18日發表聲明說,基於這項併購案的金額龐大,正在檢討必和必拓現有的A1債信評等,可能調降。

必和必拓的公司債CDS應聲大增37個基點,使對必和必拓公司債投保的成本激增逾半。公司在倫敦上市的股價也應聲下跌3.3%。

基於Potash股價曾在2008年創下241美元的歷史高價,花旗集團分析師認為,必和必拓可能至少需要把出價提高到每股170美元,總金額逾500億美元。

必和必拓急於提出敵意併購,是因為Potash董事會17日宣布回絕併購提議時,立刻發表對內的售股計畫。

這會使Potash的現有單一股東能用非常優惠的價格收購20%以上的股權。

一旦如此,必和必拓將很難取得逾50%的控股權

但依照加拿大法律,Potash的這種「毒藥丸」計畫必須等待必和必拓隨即宣布的公開出價結束後才能執行。

必和必拓必須維持公開出價收購90天,希望在10月19日之前能夠買到過半股權。


【2010/08/19 經濟日報】




必和必拓拚命搶化肥 凸顯缺糧危機

【經濟日報╱編譯/陳家齊】



是什麼樣的誘因,讓必和必拓這家工業金屬原料的跨國巨人,願意喪失高級信評,貸下巨債,只為收購一家化學肥料公司?

答案其實很明顯:100億張需要餵飽的嘴。

根據聯合國的估計,目前已經逼近70億關卡的全球人口,可能在2040年就突破百億大關。極端氣候使適合耕作的土地減少,水資源取得更為不易,暴增的全球人口需要從更少的土地中搾出更高的產量,而肥料是其中關鍵。

業界估計必和必拓恐怕要付出逾500億美元,才能拿下全球最大化肥廠Potash。這筆可能會是今年全球最大的併購案件,能讓必和必拓取得全球逾20%的化肥產能,躍居農業原料的一哥。

進攻糧農原料市場的邏輯很合理,但必和必拓的大膽舉動仍令業界震驚,因為必和必拓原本已經在積極開發自有的鉀肥礦產。今年2月,必和必拓宣布要投下逾2億美元資金,開發與Potash同樣位於加拿大薩克其萬省的鉀礦。

但是化肥產業的加速整併可能讓必和必拓認為應該急速出手,搶占化肥原料的蘊藏。今年6月,俄國政府支持的億萬富豪克里莫夫(Suleiman Kerimov)買下Uralkali與Silvinit兩大俄國化肥廠逾半股權。觀察家認為,克里姆林宮顯然要把俄國的化肥產業合併成一家獨占事業,有如天然氣巨頭Gazprom。

俄國的鉀礦蘊藏量是全球第二,僅次於加拿大。原本毫不起眼的化肥原料日益變成類似石油與稀有金屬的重要戰略物資,政府可能日益加強掌控各種化肥資源。

全球鉀肥市場是極度寡占的行業,加拿大Potash與Agrium、美國Mosaic、以色列化學公司(ICL)、德國K+S、俄國Silvinit、Belaruskali與Uralkali這八大廠就掌控逾80%產能。

除了俄國,以色列政府也牢牢握住ICL的控股權。K+S的礦藏有限,開採的環保成本也比較高。因此可行的併購對象更為稀少,集中在北美地區。

除了鉀肥,氮肥也是非常普遍的化肥原料,但是絕大多數的氮肥需要從天然氣提煉,等於要搶食同樣有限的化石能源資源。可以直接開採的鉀肥,因此成為餵飽100億張嘴相對理想的來源。(綜合外電)

【2010/08/19 經濟日報】



※被併購的POT當天大漲,但股價已經很不便宜了,本益比高達32.35,殖利率更是幾乎為零,而BHP則不斷下跌,本益比20.08,殖利率2.49%,不便宜,但也不算貴。

2010年1月3日

美股失落十年… 新興股市狂飆

【經濟日報╱編譯謝璦竹/綜合外電】


對美股來說,1999到2009是失落的十年;但對新興市場來說,過去十年卻是狂飆的十年。

美國股市整體過去十年市值萎縮五分之一,但金磚四國等新興股市卻以兩位數、甚至三位數的漲幅昂首闊步。1997年才誕生的烏克蘭PFTS股票交易所十年來股價漲幅超過1,350%,祕魯股市漲660%,印度Sensex30指數漲240%。

這似乎證明了全球經濟的內在巨變:只要在電腦上按個鍵,美元、歐元與日圓就可以飛越國界、投資地球上任何一檔股票。儘管多數美國人還在苦等經濟復甦,但不受國界限制的資金早已在亞洲、拉丁美洲,以及油產豐富的俄羅斯及前蘇聯國家賺飽了。

主持倫敦施洛德新興市場股市的康威說:「我們正在創造歷史。」他將金磚四國的崛起比為戰後的日本。

儘管今年新興市場漲幅驚人,杜拜事件也警惕投資人,新興市場仍然潛伏種種危機,但大多數投資人還是看好今年的行情。

新興市場從19世紀以來就有暴漲暴跌的歷史,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就是一例。但自1998年以來,許多國家已立法改善投資環境、整頓財政,並改善貿易收支,且隨著經濟成長,國內投資人也漸漸成為股市的一個支柱。

新興市場教父墨比爾斯預測,明年上半年股市可能會下修,但下半年行情可期。「我們仍然看漲,雖然期間會有相當程度的修正,最多可能深達20%。」

有些人擔心中國與香港正在醞釀資產泡沫,恐怕重演美國房市崩跌的悲劇;有些人煩惱商品價格波動,加上持續低利造成的通膨壓力與升息風險;不過,新興市場仍然具有結構性優勢,包括經濟成長較快,不管政府、企業還是家庭,負債都比已開發國家低;還有,有些國家的內需逐漸擴大,例如,據美林統計,金磚四國今年的進口額已超越美國,是史上第一遭。

摩根士丹利估計,明年包括中東在內的開發中國家國內生產毛額(GDP)占全球的比重將升至36%,比1999年的21%大幅躍進。

種種都吸引投資人匯聚。據EPFR Global,今年新興市場股市基金吸引了754億美元的資金,遠高於2007年創下的540億美元紀錄。

即使今年新興市場吸引了大量的資金,但還只占美國與歐洲所有基金的3%,專家預期,未來五年內該比例將竄升一倍至6%。

管理17億美元新興市場債的安本資產管理經理人戴理說:「投資人開始發現新興市場是一個安全的地方。」

【2009/12/31 經濟日報】

Comments:新興市場安全?如果說新興市場GDP維持高成長,我同意。或是新興市場股市的市值會繼續增加,我也認同。但是新興市場只會上漲不會下跌嗎?錯。看看上面的趨勢圖,新興市場的起伏可劇烈了!新興市場會有高報酬,也會有高風險,這是投資人應該認清的,覺得新興市場很安全的,不是自我感覺良好就是神經過度大條了。



帕瑪:新興市場 明年股票投資‘唯一去處’

2009/12/30
【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綜合報導】

瑞士銀行 (UBS)的首席全球股票投資策略帕瑪說,新興市場公司的獲利成長可能比已開發國家高出10%,新興市場是明年股票投資的「唯一去處」。

帕瑪說,科技、消費用品與能源是全球最受矚目的產業,而快速成長國家的需求擴增,加上美元弱勢提振民生必須品的銷售,也會使美國股票蒙惠。

帕瑪接受彭博電視訪問時說:「新興市場實際是唯一的去處,從成長與獲利的觀點來看,已開發市場將會落在後頭。」

根據彭博公司的調查,經濟學家預測,中國、巴西領銜的新興市場,明年的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率至少會達到4.75%以上,幾乎是美國預估成長率2.6%的兩倍,比起歐元區的1.1%,更達四倍多。

追蹤22個開發中國家股市的MSCI新興市場指數今年來迄今飆升73%,即將創下歷來的最高漲幅。相形之下,美國的S&P 500指數只上漲25%,MSCI先進市場世界指數的漲幅為28%。

今年全球表現最佳的十個市場,全部出現在新興國家。帕瑪說,開發中國家今年的超越表現實在是不可思議。「從獲利的觀點來看,新興市場的獲利成長會比其餘地區高出5%到10%。」

不過,紅星資產管理公司的新興市場研究主任李卡梅爾說,通貨膨脹壓力升高將迫使開發中國家升息,新興市場股價明年第一季可能吐回局部的獲利

他說:「這些市場明年第一季將面臨向下修正的盤整風險,超高的報酬率不可能一直持續下去。」

EPFR全球公司表示,新興市場股票基金在12月23日止這一周共吸金17億美元,三倍於前一周的5億7140萬美元。今年來投資在新興市場股票基金的總額已創下803億美元的空前紀錄,去年同期則有480億美元的淨流出。

【2009/12/30 聯合晚報】

Comments:讓我們拭目以待,如果資產配置全壓新興市場的人會有什麼樣的未來吧!



10年好歹運 新興市場飆 美股失色

2009-12-31 中國時報 【諶悠文/綜合報導】

 美國股市在廿一世紀陷入「失落的十年」,但這段期間許多開發中國家股市狂飆,可說是「興盛的二○○○年代」,氣勢強到讓人膽顫心驚,連一些多頭投資者都懷疑這樣的好光景能持續多久。

 過去十年,美國股市市值縮水約五分之一,「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與中國股市則帶領新興市場,出現兩位數甚至三位數強勁成長。

 這段期間,股市漲勢驚人,烏克蘭PFTS指數十年來暴漲逾一三五○%,最為風光。南美洲的秘魯股市漲幅則逾六六○%,印度Sensex指數也勁升超過二四○%。

 對多頭走勢深信不移的人士認為,凌厲的漲勢凸顯出全球經濟正出現激烈的變化,只要電腦按鍵一按,投資的熱錢就在國際間四處流竄。許多美國人還在等待經濟復甦之際,國際資金持續湧入亞洲、拉丁美洲以及油藏豐富的俄羅斯和烏克蘭。

 根據基金研究與調查機構「EPFR Global」統計,新興市場股票基金今年來吸金八百零三億美元,刷新二○○七年的紀錄,其中約六百億美元流入「金磚四國」。

 「施羅德集團」新興市場股票團隊主管康威把所謂「金磚四國」經濟的崛起比喻成戰後的日本經濟。

 市場一片樂觀,連一些長期多頭都擔心投資人是否興奮過頭。新興市場股市大起大落的歷史殷鑑不遠。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危機,貨幣貶值、企業破產與經濟衰退席捲東南亞。一九九八年俄羅斯爆發債務違約,俄股崩跌逾八成。

 二○○八年金融海嘯肆虐,新興市場也難逃災劫,但今年新興市場股市表現相對亮眼,相較於美國標準普爾五百指數上揚二五%,MSCI新興市場指數勁升七三%。

 最近杜拜倒債危機,讓一些投資專業人士開始有所警覺。「富蘭克林坦伯頓新興市場基金」經理人馬克.墨比爾斯表示仍有上漲空間,但明年上半年可能震盪,回檔修正幅度恐多達二○%。

Comments:留下一些數據和預測,將來可以回溯看看這些專家說得準不準。

2011年1月8日

Vangard創辦人Bogle:現在是投資最難的時刻!不如買進長期持有

鉅亨網劉祥航 綜合外電  2011-01-07

確投資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即使一生戰功彪炳的明星經理人,也可能因一次慘遭滑鐵盧,而毀掉一世聲名。要當個常勝軍並不容易,但或許有簡單的策略。

現年 81 歲的 Jack Bogle ,在 1975 年創建了 Vanguard 500 基金。他所用的策略簡單而又激進,他不去追逐熱門股,不去撿不知何時才能受投資人青睞的冷門股,僅僅是多去買市場上的藍籌股,然後減少交易,避免被吃掉手續費。這麼做,讓他獲得豐厚的回報。

《Money Magazine》報導,Vanguard 在 2010 年是美國最大的共同基金,無論是公司創建的 Vanguard 500 指數,或是基金表現,過去 15 年表現,勝過其他 60% 的對手。

Bogle 在 2000 年時由 Vanguard 的資深主席退休,不過直到現在,仍然為一些小散戶提供投資建議,並且做為這個產業嚴厲的評論人。即使他所創造的指數如此成功,但他感覺到,華爾街已經愈來愈危險,散戶想在此創造財富、保障退休金,變得更加不易。並直言:「在我的生涯裡,現在是投資最困難的時候。」

現在投資變得更難

Bogle 說,現在已經很少人談股票的殖利率了,但是這是股票獲得回報非常穩固的基準。在 1974 年時,年報上總是說,你要是投資殖利率為 6.5% 的股票,那就肯定錯不了。這種哲學卻不適用於今天,在 2008 年,S&P 500 的公司破紀錄地大砍股利,即使公司賺錢,也不願意分派股利。

Bogle 質疑,上市公司這麼做,想告訴投資人什麼訊息?也許他們是說賺錢是假象,實情是公司沒有錢可以分股利。

Bogle 表示,這些公司自己製作營收報告,他一點也不信任這些人。這些公司總是做出錯誤的投資決定,然後在報告中說明,這次虧損是「單次提列」,但卻又一年一年上演相同的故事。

商品欠缺實際營利

他認為,美國經濟成長未計算通膨約是 5% ,因此可以假定,未來 10 年的成長大概都不到 5%,公司的成長,大概也差不多。現在平均的股利是 2%, Bogle 表示,這麼一來,可以預期股票的回報要在 7-8%,長期來看,則為 10%。

投資工具上,債券並不是 Bogle 建議的投資標的。他指出,債券的殖利率是 3%,抱了 10 年,就只賺 3%,實在是少得可憐。

他告誡投資人,不要只想著擊敗市場。當然,我們可以槓桿操作,去投資商品、黃金,或許能操作得不錯。但真正結果誰知道呢?這類標的沒有內在的回報,是 100% 投機,假設自己可以用更高價賣出。他們不像股票,沒有股利、沒有營收成長。

另外,他也提醒,不需要讓華爾街賺走你的獲利,讓這類成本降到最低,也是致勝之道。

有些人認為,指數型基金完全複製市場,市場下跌時,指數型基金將無可避免下滑,難以獲利。Bogle 強調,其他的共同基金也是如此,當 S&P 指數下跌 37% 時,股票型基金平均下滑 39%,全球型基金跌 45%,新興市場基金更重挫 54%,買基金本來就會隨市場下滑而跌價。

指數型基金是贏家

一些看法認為,指數型基金假定市場合理而有效率,價格才能在市場中反映,不過 Bogle 並不贊同。

Bogle 強調,無論市場是否具有效率,指數基金都是贏家。好的基金經理人,也許能在未具效率的市場多賺 5%,但差的經理人也可能輸掉相同數量。平均來看,根本沒有太大差別,無論市場是否具有效率,指數能讓人得到和市場相近的回報。

對他來說,並不需要依賴「效率市場」的假設,他看重的是「成本要緊」的假設-如果你的成本最低,平均來看,你就能擊敗對手,這正是指數型基金的優勢。「我知道這聽來像是片面的看法,但可否有人找理由告訴我,我是錯的。」

但投資人總想得到比平均更高的報酬,對此,Bogle 不以為然。他認為,如果不選擇指數型基金,那麼投資人就有得煩惱了。首先,是股票選擇問題,能選到好股當然很棒,但同樣地,也可能挑到地雷股。另外,還要考量市場的走向,要看重成長還是看重價值?最麻煩的還是經理人的選擇,在做決定時,唯一的標準是經理人過去的表現成績,但這並不是個很可靠的工具。

長期持有不作投機

由此來看,Bogle 認為,ETF 是這十年所出現很棒的想法。唯一的問題在於,要是很頻繁地交易 ETF,「那就把投資變成賭博了」。

Bogle 說,他認為 Vanguard Total Stock Market 共同基金很棒,不過要是投資人願意長久抱有 ETF,直到永遠,他也無法反對。但如果是短期操作,或者只專注某一類產品,那就純粹是猜測,通常十賭九輸。

Bogle 感歎,長期投資的智慧已經消失,多數人追逐炒作短期的投資。他回憶,他在寫論文時,股市周轉率是 20%,現在卻愈來愈高,不知如何計算。過去,基金的贖回率是 8%,表示投資人大概會持有個 12 年,但現在,於 10 年前成立的基金,竟有 40% 已經消失,實在嚇人。

他認為,如果所有人都是「買進並持有」策略的投資人,那麼大家共同擁有市場。如果想短期獲利,投資人該思考-我比其他人會賣嗎?我真的比接手買我股票的人聰明嗎?當然,這是有可能的,但你至少比買進持有者,多付出了交易成本。

看好美國勝於全球

整體來說,Bogle 認為,資產配置其實比一般人想得要直覺。如果你想買 6 成的股票及 4 成的債券,那麼只需要投資 1 支這麼做的平衡基金,另一種選擇是目標期限 (target-date) 的基金,不必大費周章去買 8 支不同的基金。

對於全球的市場,雖然全球指數基金漲了 20%,新興市場投資熱絡,但 Bogle 還是美國市場,認為美國市場還是更為穩定。假如新興市場的確有潛力,那麼,其價格也已經反應在目前的股市了。

2014年1月16日

J.P.Morgan 2014第一季市場報告-Part 5 資產類別

接續Part 4

前面幾部份分別討論的是美股美國總經固定收益國際市場,最後這部份要討論的是資產配置,這邊的讀者應該有不少是採取被動投資或是以指數化投資工具做主動投資,因此這部份應該是相當重要的。

這張圖裡面的資產配置(Asset Allocation),指的是持有25%的S&P 500大型股,10%的Russell 2000小型股,15%的MSCI EAFE歐澳遠東成熟市場股市,5%的MSCI新興市場股市,25%的Barclays綜合債券、5%的Barclays1-3月短期債券、5%的市場中性指數、5%商品和5%的REIT。

過去十年,這些資產類別中,表現最好的是新興市場,累積報酬達197.7%,年化有11.5%,不過在2013年則是倒數第二名,只有-2.3%的報酬。而Russell 2000的美國小型股累積報酬也有138.3%,年化有9.1%,比S&P 500的累積104.3%,年化7.4%好上不少。一般認為有避險效果的市場中性指數,的確是有效果,只有一年墊底,只有一年報酬是負值(-0.8%),但是報酬在股市中並不算理想。另外,成熟市場的10年累積報酬有104.1%,跟S&P 500差不多,但是距離新興市場一大段距離,過去10年算是新興市場的黃金十年。

在房地產部份,REITs過去10年累積報酬有128.5%,年化報酬有8.6%,即使中間經歷過次貸危機,不過現在的表現看起來還是相當不錯。至於綜合債券,過去10年的累積報酬為56%,年化為4.5%,跟股市差距不小,即使過去幾年債券市場相當熱絡,但看來債券的報酬還是偏低。那麼如果持有現金呢?過去10年持有現金也有17.1%的累積報酬,年化則大約是1.6%,而且這並不是表現最差的資產。

最差的資產其實是商品,過去10年的累積報酬只有9%,年化之後甚至還不到1%,只有0.9%的年化報酬率。

如果按照這張圖所建議的資產配置,則過去10年的累積報酬為100.1%,年化之後為7.2%,剛好是72法則數字。持有這樣多樣分散的投資組合,過去10年的資產績效大約都在中間位置,贏過一些資產,也輸給一些資產,表現最好的年度可以上漲12.5%,表現最差則一年就下跌了24%。以2013年為例,S&P 500上漲了32.4%,而這個資產配置則只有14.9%的表現,這是資產配置的投資人要認清的一個現象:當某一個資產表現得特別好的時候,你的資產註定不會獲得相同的績效,因為你還持有其他表現比較差的資產。

那麼資產配置好處是什麼?以2008年為例,S&P 500下跌了37%,但是資產配置則只下跌24%。取得合理的報酬,承受適當的波動風險,不需要去預測什麼資產將來表現會比較好,如果猜錯可能賠更多,這就是資產配置的好處。

畢竟,有人在2013年初就先猜到Russell 2000會是表現最好的資產嗎?又,有人現在就能說出什麼資產在2014年會是表現最好的資產?

這個矩陣比較了12種資產在過去10年的相關性以及年化波動性。這兩項資訊對於進行資產配置來說,是相當重要的參考依據。先從最上面開始看,美國大型股(S&P 500指數),跟成熟市場股市相關性最高,達0.89,避險基金0.81也不低,新興市場股市和REITs則都是0.77,高收益債也有0.76,而商品則只有0.30。負相關的則有市政債的-0.11、綜合債券的-.026,以及美元指數的-0.46。其實,美元指數跟矩陣中的資產都是不相關或是負相關。

如果以股票為核心資產,那麼要另外配置一些比較不相關或是負相關的資產,首選應該是債券(綜合債券或市政債),不過從矩陣中可以看得出來美元指數的負相關這麼明顯,如果不是長期持有的總報酬不理想,在降低波動的應用上倒是更理想的工具。

REITs、高收益債,其實都跟股市很高度正相關,並沒有太大的降低波動效果。至於商品,雖然跟其他資產大多接近不相關或正相關的關係,不過長期持有的總報酬也是不怎麼理想。

這12項資產中,波動性最大的是REITs,有26%,而新興市場居次,也有25%,商品排名第三,為21%。至於波動最低的,則是綜合債券以及市政債券的4%,近年來最受歡迎的高收益債,波動程度有12%,甚至還高於避險基金,僅稍低於S&P 500。

這邊則是10種另類資產的年度報酬變化。以過去10年的報酬排名,分別有私募股權、業主有限合夥(MLPs)、不動產、不良債權避險基金(Distrsd.)、全球股市、相對價值避險基金(Rel. Val.)、避險基金綜合指數(HF Agg.)、併購套利避險基金(Mrgr. Arb.)、全球宏觀策略避險基金(Glb. Macro)以及市場中性避險基金(Eq. Mkt. Ntrl.)。其中六種都是避險基金,而大多現在也都找得到ETF了,像是:

另外,私募股權也有ETF:PowerShares全球上市私募股權ETF〈PSP〉


最右邊的兩個欄位是這10種另類資產過去10年的年化報酬與年化波動率,可以看得出來一個明顯的趨勢,年化報酬越高的,波動率也都很高,而年化報酬比較低的,波動率也相對比較低。年化報酬最高的是私募股權,達15.1%,如果跟本文第一張圖表相比,其實也還是表現最好的一種資產,不過跟全球股市的波動程度相比(16%),私募股權的波動反而是比較低的(10.4%)。另外,常春藤的校產基金也持有很多私募股權,這在《哈佛耶魯教你一輩子的理財規劃》一書中也有討論。只是對一般投資人來說,好的私募股權投資管道很有限。

另外值得留意的是業主有限合夥(MLPs),現在已經有超過10檔ETF可以用來投資MLP了,這是一種高殖利率,性質比較接近固定收益商品的投資工具,有興趣的投資人可以看一下之前的介紹。MLP年化報酬也有15%,其實不輸私募股權,但是波動性很高,達18.2%,僅落後給房地產的25.4%。而房地產這麼高的波動,卻只有8.5的年化報酬,雖然也不差,排名第三,但是投資人要承受的資產波動想必非常煎熬。

那麼,在避險基金部份呢?以綜合指數來看,年化報酬有5.8%,落後給全球股市的7.3%,所以避險基金的報酬並沒有特別好,不過波動情況倒是平穩許多,只有7.9%,而全球股市則有16%。避險基金的細分類中,只有不良債權類別表現比較好,有7.7%的年化報酬,可惜目前沒有這類的ETF。而其餘幾類避險基金,波動性很低,但是報酬也很低。

這張圖則是基金流向,也是許多投資人關注的訊息。從2007年開始,美國的國內股票型基金資金是每年都在淨流出,而且在2009年以後並沒有縮減規模,反而流出情況越來越大,從2009年流出290億美元,成長到2012年流出1,560億美元,直到2013年才開始轉為淨流入,但規模也不大,只有150億美元。那麼,錢都跑到哪裡去了呢?國際股市和債券。其中債券部份前幾年都有兩三千億美元左右的淨流入,但是2013年則淨流出130億美元(19-32),但是還沒有明顯轉向,市場期待的是資金從債市流出,流進股市的Great Rotation,2014年很有可能看得到。

不過在國際股市部份,2013年的資金淨流入卻反而相當明顯,高達910億美元。此外混和型基金也吸收了590億美元的資金,過去幾年來持續成長,顯示投資人想要棄債轉股,卻又有疑慮,所以就透過混和型基金讓經理人來幫自己決定股債配置。而唯一資金流出明顯的,是貨幣型基金,流出了680億美元。

左下角則是股票型和債券型基金與ETFs過去幾年的累積資金流向,債券基金從2007年開始到2013年11月已經累積了13,460億美元,相當龐大的規模,平均每年有將近200億美元左右,不過在2013年開始下降了。而股票型基金則只有累積了4,980億美元,但是在2013年,資金流入的情況相當明顯。

右下角則是每個月資金流進股票型基金和債券型基金的差額,2009年以來都是流進債券型基金比較多,直到2013年才轉向。2013年11月,股票型基金流進資金比債券型基金多了410億美元。

上面的圖示S&P 500在各時期的報酬,藍色是股利報酬,灰色是資本增值的報酬,在1980年以前,S&P 500的股利報酬大約都還有平均年化4%以上的表現,但是在1990s到2000s這20年間,只剩下2%左右而已。至於資本增值的部份,變動就很大了,1930s是年化-5.3%,但是在1990s則是15.3%。所以生長在什麼樣的年代,投資股市的報酬就會有很大的不同,如果是在1980s到1990s投資的人,可以拿到年化14%左右的績效,但是如果是在1930s到1940s投資的人,卻只能獲得「資本減值」:投資一定有風險。

左下角的柱狀圖是各國股市的殖利率,藍色菱形則是該國10年公債的殖利率,美國1.9%和日本1.7%都算是很低的,而澳洲的4.2%和英國的3.5%則是相對來說比較高的,全球平均則是2.4%。右下角則是各國REIT的殖利率,日本3.3%、英國3.4%和美國4.1%都是比較低的市場,而比較高的則有澳洲、新加坡、加拿大和法國,約在5.8%左右,全球平均則是4.4%。以殖利率來看,房地產市場比股市更高。

在商品部份,過去10年中表現最好的是貴重金屬,有130%的報酬,而工業金屬次之,有大約60%的報酬,剩下的三種商品則都是負報酬,包含榖物、牲畜和能源,尤其是能源商品,在金融海嘯之後,就一直維持在很低迷的狀態。

右上角是黃金的價格,咖啡色走勢為通膨校正,可以看到1980年那次金價只有800左右,但是通膨校正後比起這次金價1900還要高。不過金價已經從高點跌到1200左右了,如果跟上次回跌的情況類似的話,應該會跌到800左右。

右下角則是商品指數的年報酬(橘色)與CPI年增率(灰色)比較,兩者有一定程度的相關,不過可以看到商品的長期報酬幾乎接近零,而如果考慮到通膨的話,甚至還無法抗通膨。

這邊比較持有的期間和報酬率的分佈,綠色的是持有股票,藍色為持有債券,而灰色則是股債各半的配置。如果持有一年,則股票可能的報酬範圍在51%到-37%之間,波動相當大,債券則是43%到-8%,比起股票來說,上漲的幅度稍小,但是下跌的幅度就小很多了。圖中也比較了持有5年、10年的情況,不過接下來討論20年的情況。

在1950到2013年,持有股票長達20年,則不管是從什麼時候持有到什麼時候,都是正報酬,報酬介於18%到6%之間,最差也有年化6%的報酬,算是相當不錯。而如果持有債券,則最好有12%,最差只有1%。至於股債各半的配置,最好有14%,最差則是5%。

在配置之後,報酬比單獨持有股票差,但是波動風險也比較低。平均來說,持有股票20年,可以得到年化11.1%的報酬,債券則只有6.1%,而股債各半的配置則是9%的年化報酬。

上面兩個圓餅圖比較的是兩個不同的資產配置在1994到2012年的表現,左側是傳統的三種資產,持有55%的S&P 500,15%的MSCI歐澳遠東成熟市場,以及30%的巴克萊綜合債券,這個組合可以獲得年化7.43%的報酬和10.80%的標準差(波動),而右側則是八種資產的配置,分別是市場中性避險8%、商品8%、REIT也8%、S&P 500持有22%、Russell 2000持有9%、MSCI歐澳遠東13%、MSCI新興市場4%和巴克萊綜合債券26%。這樣更多樣的組合可以獲得更高的報酬(7.72%)和更低的波動(9.87%)。而各種資產過去20年的年化報酬則在下面的柱狀圖。

最右下角的藍色,顯示的是投資人的平均報酬,只有2.3%,甚至還無法打敗通膨的2.5%。所以如果長期持有上面任何一種資產配置,都能贏過很大部份的投資人。這部份可以看我之前對Dalbar研究報告的文章

這邊則是現金帳戶的分析。在2006年,在銀行存10萬美元,可以拿到5,240美元的利息,但是2013年卻只有270美元的利息。

而下面的柱狀圖則是家庭資產中現金所佔的比例,在2009年三月份的時候,來到最高有大約22%左右,而現在則降到只有17%左右,顯示投資人已經不再像是金融海嘯那時什麼資產都大跌,所以寧願持有現金。

最後則是確定給付退休計畫(DB,Defined Benefit)和捐贈基金(Endowments)的情況,退休計畫持有27%的股票,9%的債券,20%的避險基金、16%的私募股權、17.7%的房地產,而捐贈基金則主要集中在48%的股票和38%的債券。

(全部結束)

2012年1月3日

聚焦2011年ETF的現金流量

‧晨星亞洲研究部 2012/01/03

過去一年,美國ETF市場總計有1,020億美元的資金淨流入,今年以來(截至12月中旬為止)美國ETF市場的淨資產增加約5%。而截至今年11月底止,美國ETF的總資產達到1.06兆美元;但在2011年ETF市場中,並不是每個月都呈現資金淨流入的狀態。此外,在進一步檢視各類型ETF的資金流量之後,我們發現各類型ETF今年以來的資金流向狀況也不盡相同。

接下來我們則是要進一步檢視,這些資金到底是在追逐過去的報酬,亦或是在追求未來報酬的投資特性。究竟資金是流向哪類型的ETF呢?又是甚麼因素導致資金轉向呢?

美國股票型ETF資金流量波動劇烈

今年資金流量波動最大的ETF類型,便是美國股票型ETF。從美國股票型ETF今年前11個月的資金流量當中,可找到7個轉折點,在這些轉折點資金流量由正值轉為負值,或者是由負值轉為正值,而在整段期間內,流入該類型ETF的資金的確似有追逐市場報酬的傾向。

2010年下半年,整體美國股市表現相當強勁,股市上漲幅度約達20%。在2011年1 月份,就有高達113億美元的資金流入美國股票型ETF,這些資金具有明顯追求報酬的傾向。

今年2月份,美國股市持續向上攀升時,美國股票型ETF的資金淨流入金額亦相當強勁。3 月份美國股市開始震盪走低,在追逐報酬的市場氣氛下,當月份美國股票型ETF則是轉為資金淨流出,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份當中,也都出現類似的資金流向狀況,也就是在市場下跌時期,會呈現負的資金流量,在市場上漲時期,則明顯出現正的資金流量。

整體而言,今年以來美國股票型ETF總計有315億美元的資金淨流入,因此在今年採取追逐報酬的投資方式並不是一定會出現負報酬。以11月份的股市走勢來看,採取簡單多空策略的投資人之報酬率可達到12%,而今年以來,持續持有美國股票型ETF的投資人的報酬率則是持平。

全球股票型基金: 從兩檔基金看績效表現

2011年,在Vanguard MSCI Emerging Markets ETF (VWO) 以及 iShares MSCI Emerging Markets Index (EEM)的費用成本愈加競爭的情況下,這兩檔ETF的資金流量持續呈現一面倒的狀況。今年以來VWO總計有74億美元的資金淨流入,而EEM則總計有71億美元的資金淨流出。這兩檔ETF所追蹤的標的指數相同,皆為MSCI Emerging Markets Index,它們最主要的差別在於費用成本,EEM每年收取0.69%的費用,VWO則收取0.22%的費用。截至12月中旬為止,這兩檔ETF年初迄今皆下跌約16.5%。

儘管VWO與EEM這兩檔ETF之間的資金流量呈現相互抵銷的情況,不過今年以來整體全球股票型ETF總計有135億美元的資金淨流入。資金淨流入排名在VWO之後的分別為iShares MSCI EAFE (EFA)、 iShares MSCI Japan (EWJ),以及 Vanguard MSCI EAFE ETF (VEA)這三檔ETF,淨流入金額分別為43億、22億以及19億美元。這三檔基金的報酬表現皆優於MSCI Emerging Markets Index,其中又以EFA表現較為抗跌,今年以來的報酬率僅下跌10.6%。

全球股票型ETF的資金流量的波動程度約與美國股票型ETF相當。今年以來,全球股票型ETF的資金流量一共有6個轉折點(資金流量由正值轉為負值,或者是由負值轉為正值)。從今年3 月底開始,海外與新興市場便有相當近似的報酬表現,但今年以來VWO與EFA僅有兩個月份有不一致的資金流向。在2011年的前5個月,資金流量反映了前一個月份的報酬表現;但從5月份開始,雖然該類型ETF出現了不佳的報酬表現,但流入全球股票型ETF的資金仍相當強勁,而資金流量與報酬出現分歧,可能是因為投資人欲在市場低點進場買進,並建立對全球市場的曝險部位。

除了EEM之外,今年以來另一檔同樣出現大量的資金淨流出的全球股票型ETF則為iShare S&P Latin America 40 Index(ILF),該檔ETF總計有12億美元的資金淨流出,而今年以來該檔ETF的基準指數下跌約16.3%。

債券市場前景促使資金流向應稅式債券型ETF

相較於股票型ETF的資金流量波動劇烈,且資金顯然會追逐市場行情的情況來看,市場中所存在的不確定性則使應稅式債券型ETF持續有穩定的資金淨流入

在2011年前4個月內,應稅式債券型ETF雖然大多出現下滑走勢,而最終的報酬表現則是持平,但在這段期間內,該類型ETF的淨資產規模增加約100億美元。在4月份之後,隨著該類型ETF的報酬率轉正,其資金流量亦維持相當穩健的淨流入。年初以來,應稅式債券型ETF總計有370億美元的資金淨流入,為資金淨流入金額最高的ETF類型

應稅式債券型ETF會出現強勁的資金淨流入,可能是因為市場預期該類型ETF將有不錯的報酬率,而市場的不確定性也可能是促使投資人將資金轉向應稅式債券型ETF的原因,因為該類型ETF則碰巧有不錯的報酬率。不管是基於何種原因,堅持持有該類型基金的投資人都能從中獲取報酬,自年初以來應稅式債券型ETF平均上漲9.3%。

在資金轉向確定性較高的投資標的之情況下,應稅式債券型ETF當中,今年以來又以Vanguard Total Bond Market ETF(BND)的資金流量最高,總計有44億美元的資金淨流入,在這段期間內,其資金流入金額僅次於VWO。而資金流量緊追在BND之後的應稅式債券型ETF則分別為iShares iBoxx $ High Yield Corporate Bond(HYG)及iShares iBoxx $ Invest Grade Corporate Bond (LQD),這兩檔ETF今年以來的資金淨流入金額合計約達29億美元。

另一方面,iShares Barclays Short Treasury Bond(SHV)今年以來總計僅有11億美元的資金淨流出,為應稅式債券型ETF中資金淨流出金額最高的ETF,而這或許能加強市場不確定性趨使資金流向應稅式債券型基金這個論點。資金流出金額緊追在後的則是iShares Barclays 20+ Year Treasury Bond (TLT),今年以來該檔ETF總計有3.81億美元的資金淨流出。

(本文由晨星美國撰寫,晨星台灣編譯,文中所述基金組別係晨星美國基金組別分類)

Comments:即使新興市場下跌不少,但是看來資金並沒有明顯流出,只是從貴的EEM轉移到便宜的VWO而已,而EWJ有這麼多資金流入挺有趣的,值得觀察。至於VEA則可能是投資人已經對新興市場的題材感到懷疑,所以把資金擺放在成熟市場上。拉丁美洲看來有退燒的跡象了。


債券方面,BND不但表現好,資金流入量也高,但是後面兩名都是高收益類別的HYG和LQD,這似乎是比較投機動作,而非投資布局。而向來避險需求的公債,短債SHV和長債TLT則都分別淨流出,可見債券目前比較接近炒作資產,而非避險資產。

2010年10月19日

《經濟學人》封面文章:如何避免貨幣大戰


新浪財經訊  最新一期的英國《經濟學人》於2010年10月14日正式出刊,本期封面文章標題為“如何避免貨幣大戰”。本期文章認為,人們不能對全球經濟復甦期盼太多,更重要的是不要與中國發生貿易戰。

數周以來,世界經濟一直處在口頭大戰的狀態。自巴西財政部長吉多·曼特加(Guido Mantega)上月底宣佈,一場"國際貨幣戰爭('international currency war')"已爆發,全球經濟討論不再由新聞業者,而是由政府官員們以戰爭般的術語在表達意見。往日有關增加全球增長合作之類的冠冕堂皇之詞早已蕩然無存,一付好鬥的面目顯露無遺。各國相互指責對方以猛增貨幣發行(quantitative easing),干預貨幣匯率和資本控制等手段扭曲了全球需求。

瀰漫的硝煙中有三處爭奪點。其中最激烈的是有關中國不願讓人民幣加快速值。歐美官員對中國低估幣值帶來的危害性(damaging dynamic)的態度變得更強硬。美衆議院上月以高票通過了一項允許美企業尋求關稅保護手段,以抵禦幣值低估國家産品的法律。中國的"不公平"貿易行為('unfair' trade practices)已成為美中期選舉的熱門話題。

第二處爭奪點是發達國家的貨幣政策,特別是一些國家的央行可能會重啓猛增貨幣供應,以購買政府債券的問題。當金融市場預計美聯儲會更大膽地迅速採取行動後,美元匯率已下跌。因歐洲央行官員至少目前尚無類似姿態,歐元匯率大幅上升。在中國,以及一些以低姿態出現的新興市場國家政府的眼中,猛增貨幣供應會讓投資者沖向全球各國,特別是沖入新興經濟體,以尋找收益率更高的投資機會,由此也扭曲了世界經濟。

第三個爭奪點是發展中國家如何應對這股洶湧流入的資本。這些國家不是在讓各國貨幣匯率上升,而是有許多政府介入,以買下外國貨幣,或對流入的外國資本課征稅收。巴西近期已對購買本國債券的外國投資的稅收翻倍。泰國本周宣佈對投資本國債券的外國投資者新開征15%的預扣稅項。

眼下,衝突尚未形成一場真正的貨幣大戰。仔細觀察後發現,大多數應對手段看起來威脅性還不大。對流入資本進行控制也很溫和。日本是發達國家中唯一對匯率進行干預的國家,但也僅僅干預了一次。當前尚不存在馬上進入貿易報復的巨大風險。即使在美國,因針對中國的關稅措施還未在參議院通過,也未經總統最後簽署,此手段要付諸實施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但現狀無法讓人安心。今日的口頭大戰可能會迅速變為一場真刀真槍的爭鬥。造成經濟政策分歧的環境,特別是發達國家經濟的疲軟狀態,可能會延續多年。隨着節儉型財政出台,使用更廉價貨幣作為一種需求來源的誘惑力會增加,政治人物身上出現的,要把中國當成替罪羊的壓力也在加大。若外國資本流動的勢頭加劇,發展中國家可能會被迫在喪失競爭性,嚴格控制資本流動,或允許各自的經濟産生過熱的狀況之間做出選擇。

應該如何做實際上很清楚。全球需求需要重新平衡,由負債沉重的發達國家轉向需要更多開支的新興經濟體。在這些盈余巨大的新興經濟體進行增加開支的結構性改革是有益的,但各國匯率仍需上調。人民幣匯率的確太低。這不僅影響到發達國家,而且還傷及其他新興經濟體,甚至中國自身,因為它需要更多來自內需消費所帶動的增長。

這種改革並不是無痛苦的過程。中國對因出口企業員工喪失就業所引發的不穩定表示擔心沒有錯。甚至一些合理的,像發達國家採取緊縮財政和寬鬆貨幣政策組合的選擇,也會以不受歡迎的流入資本的形式,對規模較小的開放型新興經濟體帶來令人不安的衝擊。資本流入所帶來的衝擊,當然會比一旦發達國家經濟持續衰落而進入通縮和僵滯狀態所造成的衝擊要小,但仍會帶來問題。

以上所有問題都需要多邊合作解決方案,其中就需要各大經濟體在像IMF和G20這類機制下形成共識。當前遇到的阻力是多邊解決方案至今尚無任何進展。因此,出現採取不同針對策略的呼聲高漲,其重點是對華採取強硬立場,通過報復性資本控制(如禁止中國購買美國國債),或貿易制裁措施。因此,這不是普通貿易保護主義者所能察覺的一幕,它也讓一些自由貿易商猜想,只有經濟的劇烈波動才是唯一能讓中國擺脫造成自我傷害的固執的辦法。

但本刊並不相信以上結局。這些做法只是一些難以奏效的威脅,或是危險性的挑釁。最顯著的是,如何能阻止中國購買金融市場上流動性最好的資産?在面對如此最後通牒境況下,擁有G20地位的中國也會盤算以更廉價的政治手段對美國進行報復,兩國貿易戰就此展開。

總之,僅盯住美中間的矛盾是誤解了問題的本質。貨幣戰是比誰是惡人和誰是受害者內容更廣的問題。更進一步,幕後運作的多邊反應,特別是因受中國政策影響的新興經濟體的介入趨勢也在增加。巴西和其他新興經濟體僅僅是剛開口說話。

韓國將在下個月主辦G20峰會,各國應把此次會議當作促進解決問題,而非再確定一個讓美元貶值的新廣場協議(Plaza Accord),同時厘清當前討論的內容和維持一定壓力的機會。如此結果的新聞性不強,但卻避免了一場戰爭。(皖東)

2010年8月15日

巴菲特大量增持短期國債 提前嗅到通脹?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世華財訊) 2010-08-11 13:26:03 


當很多人都在討論通縮風險時,巴菲特卻在悄悄為未來的潛在通脹未雨綢繆。

根據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近日發布的財報,“股神”在第二季度顯著提升其固定收益投資中短期債券的配置比例。分析人士認為,這似乎是在為可能提早到來的通脹風險做准備,因為短期債券抗通脹的能力更強。

有專家表示,出於阻止經濟再陷衰退、抗通縮以及削減債務等考慮,美聯儲今後一段時間可能放鬆貨幣政策,這可能在未來帶來較大的通脹壓力。

  “股神”增持短期債券

10日,在萬衆矚目的美聯儲議息會議當日,美國媒體披露巴菲特增持短期債券、疑似為潛在通脹做准備的消息。

根據巴菲特的旗艦公司伯克希爾哈撒韋最新發布的財報,截至今年6月20日,該公司持有的各類美國國債、市政債券、外國政府債券和公司債中,有21%的債券到期日在一年以內。而在3月31日,這一比例只有18%。去年第二季度末時則僅有16%。

美國Stifel Nicolaus公司的分析師梅耶表示,伯克希爾公司增加配置短期債券的舉動可能發出一個信號,即巴菲特開始預期利率在不遠的將來開始上升,而且加息的時機可能比很多人預期的都要更早一些。

79歲的巴菲特去年就向美國國會發出呼籲,敦促議員們防備隨着經濟復甦而來的通脹風險。在去年8月刊登於紐約時報的一篇署名文章中,巴菲特指出,政府必須及時收回在金融危機後向金融體系大量注入的“貨幣藥劑”。

巴菲特當時表示,美國正在大量“排出美元”,這可能帶來破壞性的影響。他指出,無節制的印鈔行為,勢必削弱美元的購買力。

伯克希爾公司股東之一、T2合伙人公司的高管格倫表示,巴菲特可能在開始為未來可能出現的通脹做准備。“他可能希望逐步縮短所持債券的存續期限,因為通常通脹的狀況對長期債券最不利。”

第二季度末,伯克希爾持有的一年以內的固定收益資産總價值為60.8億美元,較前一季度增長8.5%。同期,該公司持有的較長期固定收益資産價值下降8.6%,至227億美元。過去三個季度,伯克希爾公司持有的短期債券都在上漲,而期限超過1年的長期債券則連續下跌。

  羅傑斯不改唱多商品

巧合的是,在巴菲特被曝為通脹做准備的同時,另一位知名投資人羅傑斯也在近期發出了類似的信號。相比巴菲特“多做少說”的風格,羅傑斯對於通脹的提醒來得更為直白。

趁着近期國際小麥價格持續飆漲的勢頭,曾成功預見此前多輪商品牛市的羅傑斯再次發出商品多頭的鼓噪。

在羅傑斯看來,令他如此看好商品的最重要原因在於各國仍在繼續的“印鈔”策略。這讓實物投資特別是農産品投資成為最佳避風港。

“准備好了,要是你家裏還有空的糖罐,趕緊去買糖來裝滿咯。因為糖價接下來只會漲不會跌。”羅傑斯詼諧地說。他表示,未來幾年,几乎所有農業大宗商品的價格都會大幅上漲,直到價格漲到一定的程度,開始有更多人重返農業種植。

摩根士丹利的經濟研究聯合主管菲爾斯近日表示,對於全球經濟再次陷入衰退的擔憂已有所減輕,反倒是投資人應該更多擔心美聯儲可能重新啟動的超寬鬆貨幣政策,後者可能推高全球的通脹壓力。

“世界經濟依然擁有增長的動能,”菲爾斯近日在CNBC電視說,“全球經濟過去12個月的增長達到5%,但實際利率卻位於負數水平。對出現經濟增速放緩的擔憂已過頭,當前的風險已轉為上行。”

  美聯儲“心軟”壞事

在最近的一系列經濟指標指向美國經濟的增長放緩之後,外界對於美聯儲可能變“退出”為“退步”的預期達到頂點,而一些美聯儲官員關於通縮的預警更強化市場對於美聯儲將重啓量化寬鬆的預期。在9日發布的一份報告中,美聯儲舊金山分區銀行的研究人員表示,美國經濟在未來兩年再度回到衰退的可能性“很大”。

很多業內人士都認為,即便不在本周就宣佈實質的量化寬鬆措施,美聯儲鬆口只是時間早晚問題。

為了應對金融危機和拉動經濟走出衰退,美聯儲在過去兩年將自身的資産負債表擴大兩倍,至2.33萬億美元。與此同時,美國的通脹率則降至44年來的低點。上周發布的異常疲軟的非農就業報告,進一步將美國2年期國債收益率壓低至歷史新低。

美國勞工部將在13日發布最新的CPI數據。市場預計,7月份美國的核心CPI升幅將保持在0.9%的低位。目前,10年期美國國債和防通脹國債(TIPS)的息差顯示,貨幣基金經理預計美國未來10年的年均CPI增幅為1.8%,低於前一個十年期間的2.2%。

包括“債券天王”比爾·格羅斯在內的一些專業人士近期紛紛表示,隨着經濟增長出現放緩,美國的通縮風險變得更為突出。格羅斯本人已建議投資人買入更長期限的債券,以規避通縮。

不過,也有專家指出,正是美聯儲的“心太軟”,為將來的惡性通脹埋下禍根。

“通脹壓力正在上升,”摩根士丹利的菲爾斯說,“在印度,物價上漲和通脹的風險已相當明顯,許多主要經濟體的(寬鬆)貨幣政策是造成通脹的主因。”

摩根士丹利的菲爾斯認為,美聯儲需要更早結束、而非推遲甚至是重啓量化寬鬆政策,很多新型經濟體都在“進口”美國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進而推高全球通脹。

菲爾斯表示,當前發達經濟體的央行在貨幣政策方面面臨兩難,要不任由通脹自由發展,要麼大幅加息而不管自身已經很高的債務負擔。他認為,美歐央行當前可能傾向於容忍通脹在一段時間內走高,以幫助變相削減債務負擔。


(劉莉 編輯)

Comments:Gross買長期債券,Buffett買短期債券,債券市場根本冷卻不下來阿!TIPS又回到負利率的狀態了,而不管長債短債的殖利率都是相當難看的,這也意味著現在不管買什麼債券都是很貴的。短債抗通膨、長債抗通縮,這是正常情況下的處理方式,但現在是正常狀態嗎?




如果以SHY代表短期債券的話,那麼四月初的確是買進的好時機,如果Buffett是那時候買進的,那的確很神準。不過看這個趨勢也知道,現在怎麼看都不是買進的好時機了。




如果以TLT代表長債,同樣也是四月買進最好,而現在的長債真的是貴到一個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