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邊的前提假設就是使用國內一般股票型開放式基金作為「自建投資組合」的代表,因為我沒有辦法拿到全台股市場所有人的投資組合資料。或許有人會認為:這些基金是專業經理人在操作,績效應該比一般散戶好。但也會有人認為:這些基金怎麼買都賠錢,自己操作還比較賺,所以這組資料是代表比較差的投資組合。正反都有,但因為也沒有其他資料來源,我們就將就使用吧!
在統計上,要知道機率,有個很簡單的作法,就是找一組常態分佈的資料,算出平均值和標準差,將平均值加減標準差之後,就能取得機率了,如下圖:
(Source)
平均值上下一個標準差的範圍,有68%的機率,兩個標準差則有95%的機率,三個標準差就有99.7%的機率,超過三個標準差,其實都可以視為是異數了,也就是發生的機率相當小。那麼,我們要先檢驗這組基金的資料到底是不是常態分佈?而常態分佈第一個條件:30個樣本,已經符合了,有三年報酬率的基金有88檔。
先來算平均,這88檔基金過去三年的報酬平均是-1.52%,而最佳報酬為35.62%,最差報酬為-35.82%。很好,報酬率很接近中間值,不是偏斜分佈。
再來,我們以5%為區間,將這88檔基金的三年報酬率分組並計算每一組的檔數,作成柱狀圖如下:
從圖形來看,的確也接近常態分佈,因此我就不用統計方法去檢驗了。反正接下來就要反證明這的確是一個常態分佈。我們計算88檔基金的三年報酬率標準差為14.99%,也就是應該有68%的基金會落在平均值加減一個標準差的範圍內,也就是-16.51%和13.47%之間。而實際去算看看在這兩個報酬率之間的基金有多少呢?一共有58檔基金,也就是在88檔基金之中,有65.91%的基金落在平均值上下一個標準差的範圍內,距離理論的68%沒太大差異了。而落在兩個標準差範圍內的(-31.50%到28.46%)基金一共有83檔,佔94.3%,和理論的95%更接近。
這告訴我們一件事情:自建組合,或是買共同基金,有很高的機率,報酬率的分佈範圍會很廣。而自建組合的人,可能認為自己可以省掉ETF或指數型基金的管理費,假設每年0.5%,三年就是1.5%,還要算上複利的話更多,看起來好像累積個30年就會有很大的差距了。但是,問題是自建投資組合的報酬率非常不固定,可能很高也可能很低,而為了省那1.5%的管理費用,卻冒著風險在報酬率上跟不上ETF,其實並不明智。有多大的機率會落後ETF呢?我們先來看過去三年ETF的表現:
過去三年,表現最好的ETF是0056,但我們這邊還是以最常用的0050,或者是代表台灣股市的加權指數基金來當標準好了,前者的報酬率為10.18%,後者的報酬率為9.57%。有沒有發現一件事情:共同基金的平均,遠落後給指數型基金和ETF!
當然,88檔基金中,表現最好的有35.62%,但是又有多少檔基金其實是落後給台灣五十的呢?答案是69檔。也就是有78.4%的機率,自建組合或買共和基金,會輸給了ETF,而且輸掉的報酬率,也有差不多一樣高的機率,會是自建投資組合而省下每年0.5%的ETF費用的好幾十倍。其實真的沒有必要做這種因小失大的事情。
最後,如果將台灣高股息ETF拿來比,在88檔基金之中,過去三年的表現為16.4%,會排名第十名,我想已經是很不錯的成績了。而88檔基金在過去三年,指數能提供10%左右的報酬時,卻有50檔(56.8%)連正報酬都沒有,要打敗指數,談何容易?
所以結論就是:以機率來看,如果只是為了省ETF的費用而自建組合,其實是沒有考慮的必要的。而如果要試試看自己能不能打敗指數,或許你是另一個巴菲特,願意自己承擔主動投資的報酬與風險,那麼當然就自己抉擇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