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討論指數投資、價值投資與長期投資的美股部落格,介紹全球投資市場的最新訊息、各種投資哲學與資產配置方法
A Long-Term Investor shares his opinions about USA stock market, ETFs, asset allocation, value investing and Index Investing.
2018年4月9日
Firstrade 推出 703 檔 ETF 免手續費交易
Firstrade 今天推出 703 檔 ETF 免傭金交易,以下是 Firstrade 所做的各券商比較表:
如果持有少於 30 天,還是收交易手續費 2.95美元。但只要持有超過 30 天,則不限金額與股數都可以免交易手續費。所以各位投資人請記得,這不是要讓你短期頻繁交易的優惠方案。
以我最常用的 Vanguard 來看,有 52 檔 ETF 是免手續費的,但是台灣投資人常用來做資產配置的 BND、VTI、VT、VNQ、VPL、VGK 都沒有在免手續費列表當中,只能選擇 VOO、VXUS、VEU 來取代,而 BND 則可以用 iShares 的 AGG 來取代,而怕麻煩的投資人,也有 AOA、AOK、AOM、AOR 可用。
以下是 Vanguard 家族免手續費 ETF 列表的部分截圖:
以下則是以資產類別的列表:
2017年9月28日
【美元ETF的溢價】不要用103元買只值100元的東西
美國的川普政府宣佈減稅方案,美元指數走強,對於平時沒有交易外匯的投資人來說,今年三月上市的美元指數ETF就成了很方便的工具,只要有台股券商帳戶就可以交易。
雖說是走強,但從上圖也可以看到美元指數本週變動也不過就是在 2% 以內的幅度,週二和週三各大約是 0.5% 的漲幅,不過投資人卻在今天大幅湧進了「元大標普美元ER單日正向2倍指數期貨基金」這檔ETF(代號:00683L),造成了這檔ETF的大幅溢價,且規模大增。
上面是今天收盤後的交易所即時淨值揭露資料,00638L今天就創造了150萬股,而淨值只有17.02,市價收盤卻高達17.51,溢價2.88%,換句話說,投資人相當於用103元去買了只值100元的東西。
更有趣的是,如果直接觀察該ETF官網的比較圖,就會發現其實在今天開盤期間,00638L的預估淨值只有稍微上漲而已,從開盤的17.02上漲到收盤時的17.09,但是市價卻從開盤的17.09上漲到17.51,中間的溢價是越來越大。
提醒:
第一、00638L今天的溢價,顯示了有許多的投資人不是不在乎溢價,就是根本不知道在下單之前可以先在證交所網站或是投信官網查詢一下當下的預估淨值是多少,和市價的差距又有多大,以免買得太貴,或是賣得太便宜。
第二、溢價發生後,ETF比持有的資產更貴,所以可以透過以便宜價買進持有資產換成ETF之後再以比較高的價格賣掉來套利,也的確看到了150萬股(1500張)的創造,以淨值17.02來算相當於2553萬左右的規模,並不算大,難怪無法將溢價拉回來。若以平均溢價1.5%來算,其實2553萬的創造,大概可以獲利38.3萬(未考量交易成本與稅)。
第三、許多投資人都會看K線,如下圖不管是價格或成交量,今天的表現都特別不一樣,但是別忘了,價格的變化(市價)代表的不是這個資產的真實變化(淨值),更多是投資人的情緒(溢價)。換句話說,裡面其實更多的是雜訊而不是能夠輔助決策的資訊。
第四、這樣的風險其實在公開說明書(如下圖)裡面已經寫了,而如果有聽過我的演講分享,應該也記得我都會強調投資人要很小心折溢價所造成的風險。這是投資人自己要格外小心的風險,我想券商不會幫你留意,ETF發行公司則本來就幫你做好工具了。
第五、就算美元指數上漲,我們姑且不看ETF淨值,因為那不是你能夠用來交易的價格。假設你今天在收盤的時候以2.88%的溢價買進了00638L,當有人透過創造更多單位來套利,同時也讓溢價縮小,你可能會面臨美元指數漲、你也看對方向,但是卻因為在溢價的時候買進而最後賠了錢。
雖說是走強,但從上圖也可以看到美元指數本週變動也不過就是在 2% 以內的幅度,週二和週三各大約是 0.5% 的漲幅,不過投資人卻在今天大幅湧進了「元大標普美元ER單日正向2倍指數期貨基金」這檔ETF(代號:00683L),造成了這檔ETF的大幅溢價,且規模大增。
上面是今天收盤後的交易所即時淨值揭露資料,00638L今天就創造了150萬股,而淨值只有17.02,市價收盤卻高達17.51,溢價2.88%,換句話說,投資人相當於用103元去買了只值100元的東西。
更有趣的是,如果直接觀察該ETF官網的比較圖,就會發現其實在今天開盤期間,00638L的預估淨值只有稍微上漲而已,從開盤的17.02上漲到收盤時的17.09,但是市價卻從開盤的17.09上漲到17.51,中間的溢價是越來越大。
提醒:
第一、00638L今天的溢價,顯示了有許多的投資人不是不在乎溢價,就是根本不知道在下單之前可以先在證交所網站或是投信官網查詢一下當下的預估淨值是多少,和市價的差距又有多大,以免買得太貴,或是賣得太便宜。
第二、溢價發生後,ETF比持有的資產更貴,所以可以透過以便宜價買進持有資產換成ETF之後再以比較高的價格賣掉來套利,也的確看到了150萬股(1500張)的創造,以淨值17.02來算相當於2553萬左右的規模,並不算大,難怪無法將溢價拉回來。若以平均溢價1.5%來算,其實2553萬的創造,大概可以獲利38.3萬(未考量交易成本與稅)。
第三、許多投資人都會看K線,如下圖不管是價格或成交量,今天的表現都特別不一樣,但是別忘了,價格的變化(市價)代表的不是這個資產的真實變化(淨值),更多是投資人的情緒(溢價)。換句話說,裡面其實更多的是雜訊而不是能夠輔助決策的資訊。
第四、這樣的風險其實在公開說明書(如下圖)裡面已經寫了,而如果有聽過我的演講分享,應該也記得我都會強調投資人要很小心折溢價所造成的風險。這是投資人自己要格外小心的風險,我想券商不會幫你留意,ETF發行公司則本來就幫你做好工具了。
第五、就算美元指數上漲,我們姑且不看ETF淨值,因為那不是你能夠用來交易的價格。假設你今天在收盤的時候以2.88%的溢價買進了00638L,當有人透過創造更多單位來套利,同時也讓溢價縮小,你可能會面臨美元指數漲、你也看對方向,但是卻因為在溢價的時候買進而最後賠了錢。
2017年3月9日
台股 ETF 的流動性不能只看成交量,還要看最佳五檔
![]() |
出處 |
有許多投資人都知道,交易 ETF 一個很重要的原則是避免流動性差的標的,而很多人會去看成交量排行榜,如果排在前面幾名,大概就沒什麼流動性的問題了。但真的是如此嗎?
我們先來看一下今天台股市場上的成交量排行前二十名:
![]() |
出處:MoneyDJ |
可以看到因為台股目前算是很高,所以有不少投資人用 00632R 的台灣五十指數反向 ETF 進行避險,成交量有六萬七千多張,而 0050 的台灣五十 ETF 則只有三千多張,昨天才介紹的 00646 的標普五百 ETF 更是只有 42 張。如果以成交量來看,只成交 42 張的 00646 實在很有可能會買不到、賣不掉,流動性的風險很高。
可是真的如此嗎?其實真的要知道買不買得到,賣不賣得掉,應該要看的是委託單的情況吧?如果一直都有買單和賣單,就不會出現流動性問題啊!所以除了成交量以外,更進一步的觀察,應該看最佳五檔價量資訊揭示,以下這是 00646 在證交所網站上的揭示(2016.3.7):
![]() |
出處:證交所基本市況報導網站 |
但是,如果成交量好一點的,是不是最佳五檔的情況就會好一點呢?或是反過來問,如果成交量很低,是不是最佳五檔的情況一定很糟?其實並不是,這牽涉到的是有沒有認真造市的問題。我們來舉一個今天(2016.3.9)成交量為 0 的例子:006204,台灣加權指數 ETF。
![]() |
出處:證交所基本市況報導網站 |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最熱門的長期投資 ETF:0050。其實 0050 的成交量一直都不錯,但是看完最佳五檔就會發現,0050 的流動性甚至比 0 成交量的 006204 還要差:下圖可以看到,在最低的賣價或最高的賣價,買單和賣單都只有個位數而已。換句話說,在某些價位你很難交易到足夠的量。這,其實就是流動性問題。
![]() |
出處:證交所基本市況報導網站 |
所以並不是成交量多,流動性就沒問題,你仍然有可能因為造市活動不積極而面臨流動性問題。
我們也可以看到,當成交量大到一定的程度,從最佳五檔就可以看得出來 00632R 這檔 ETF 其實沒什麼流動性問題。只是目前在台股市場,這樣的例子並不多,還是需要更積極的造市來確保 ETF 的流動性,但這個議題目前並沒有被重視,所以即使連 0050 看起來成交量很不錯,但流動性上面對投資人來說是有疑慮的。
![]() |
出處:證交所基本市況報導網站 |
對於像是 0050 這種成交量還不錯的 ETF ,最好交易前先看一下最佳五檔的情況,以免無法成交在想要的價位。此外,應該多跟發行 ETF 的投信反應,像是元大投信所合作的券商,對造市應該要更積極一點。而對於 006204 這種成交量不好,但是造市卻很積極的 ETF 來說,反而比較不必擔心流動性的問題,大家應該多支持才對。
2017年3月8日
2016 年元大標普 500 ETF(00646)與指數績效差異
![]() |
出處 |
台灣難得出現一檔投資美股的 ETF,而且又是投資比較具有代表性的 S&P 500 指數,其實我一直在密切觀察元大標普500 ETF(00646)的表現。因此就在 Yahoo Finance 下載了歷史報價資料來自己算算看,這是原始數據連結,大家也可以自己下載:
以下是 S&P 500 指數的 2016 年報酬率計算原始資料,計算方式為( 2238.830078 - 2043.939941 ) / 2043.939941 = 9.54%
-->
日期
|
收盤價
|
報酬率
|
2016/12/30
|
2238.830078
|
9.54%
|
2015/12/31
|
2043.939941
|
同樣的方式計算 00646 的報酬率為 7.46%
-->
日期
|
收盤價
|
報酬率
|
2016/12/30
|
21.6
|
7.46%
|
2015/12/30
|
20.1
|
這一來一往差距超過 2%,其實有點大,不過我拿的是 00646 的市價,而非淨值(因為投資人一般不是以淨值交易),而且一個是美元計價,一個是台幣計價,可能差在匯率上。所以我也計算了台幣計價的 S&P 500 報酬率。先算一下台幣升貶值的幅度:其實台幣是貶值 0.91%,所以這麼一來不計匯率的話,ETF 與指數的績效差距其實將近 3%!
-->
日期
|
收盤價
|
貶值幅度
|
2016/12/30
|
32.27
|
0.91%
|
2015/12/31
|
31.98
|
而我先把台幣匯率乘上當天的 S&P 500 指數,計算出台幣計價的 S&P 500 報酬率為 10.53%。
-->
日期
|
收盤價
|
報酬率
|
2016/12/30
|
72247.04662
|
10.53%
|
2015/12/31
|
65365.19931
|
所以指數與 ETF 的績效差異為: 10.53% - 7.46% = 3.07%。其實真的很大!首先可能的差異來自費用,於是我上中華民國證券投資信託暨顧問商業同業公會查詢:
2016 年,全年在費用上為 0.92%。另外,ETF持有美股會有股利的預扣稅 30%,以殖利率 2% 計算,在稅的損失大約 0.6%,這樣加起來也才 1.52%,只找到績效差異的一半而已。
所以這部分,我寫信跟元大投信請教,這是元大投信的計算方式:
-->
日期
|
標普500報酬指數(美元)
|
標普500報酬指數(台幣)
|
淨值(台幣)
|
匯率
|
2015/12/31
|
3,821.60
|
125,329.38
|
19.92
|
32.795
|
2016/12/30
|
4,278.66
|
138,423.21
|
21.66
|
32.352
|
11.96%
|
10.45%
|
8.72%
|
-1.35%
|
所以元大投信自己的計算,台幣計價的「報酬指數」與「ETF 淨值」之間的差異為 10.45% - 8.72% = 1.73%。
所以我拿的是 S&P 500 的價格指數,與元大投信用的報酬指數不同,而我用的是市價,元大投信用的是淨值,也不一樣,這也讓計算有所誤差。所以之後要計算,可以用這些資料,會跟元大投信計算方式比較貼近:
不過 1.73% 的績效差異又是怎麼來的呢?元大投信解釋如下:
- Withholding Tax:股利課稅 30%,造成 -0.73% 的差異
- 合併、收購:標普 500 指數合併或收購事件頻繁,有時 A 公司當晚被收購完成,即當晚下市,沒辦法預先處理,只能參與該事件。總計造成 -0.06% 的差異
- 總費用:2016 年總費用造成 -0.84% 的差異
- 交易成本:2016 年交易成本為 -0.1% 的差異
以上四個部分的差異,加起來總共是 1.73%,跟上面的計算相符。而總費用加上交易成本為0.94%(或公會網站上的 0.92%)其實是持有台灣的 ETF 與美國的 ETF 最大的差異,畢竟美國的 SPY 總費用率為 0.0945%,是台灣的一成而已,甚至 VOO 更是只有 0.05%。
不過元大投信最近也公告了標普 500 這系列的 ETF 管理費的調整,從原本不分規模大小一率 0.5% 改為按照規模收取不同的管理費:
目前 00646 的規模為 30 億元,所以現在的管理費是 0.40%,但是要達到 50 億元以上,才能降到 0.30%。可惜的是,保管費 0.21% 仍然沒有降下來,但這跟保管銀行有關就是了。也就是說,投資美國的 ETF 或台灣的 ETF,即使是追蹤同一個指數,主要的績效差異會來自於費用,而且每年的差異高達 1%。
![]() |
規模約 30 億元,出處(每日更新) |
所以目前看來,直接使用海外券商投資美國市場的 ETF 還是最理想的方案。但是如果每年的投資金額小於十萬台幣,假設每年匯款成本為一千元,相當於 1%,那麼這樣的匯款成本其實就會抵銷掉美國比較便宜的費用率,那就不見得要在海外券商投資美國的 ETF 了。
此外,如果 00646 的規模持續成長到 50 億元以上,管理費降到 0.30%,加上保管費 0.21%,則與美國 ETF 的差異(以 VOO 為例),就會縮小到 0.5% 左右(假設合併收購造成的績效差異跟 VOO 總費用率一樣),那麼每年投資金額就要高於二十萬元台幣(每年匯款成本為一千元),才有使用海外券商的必要。
當然,海外券商的 ETF 選擇更多、還有券商提供 ETF 免手續費交易,這就不是台灣市場目前能提供的優勢了。不過對於小額投資人來說,先以台灣市場的 ETF 累積資產規模,同時也讓 ETF 的規模持續成長,管理費繼續下降,其實也是一個選擇。
標籤:
ETF,
USA Stock Market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