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Currency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Currency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2月5日

你的外匯知識及格嗎?

這個部落格雖然討論很多美股和ETF,不過其實在Google搜尋關鍵字上,最常被搜尋到而連結進來的,卻是「台幣換美元」,畢竟投資美股或ETF還只是小眾投資,而美元兌換卻是相當多人的需求,無論是旅遊、留學、投資等都會用到,甚至也有不少人對於投資外匯是有興趣的。不過如果不涉及比較投機性的外匯保證金交易,外匯又有什麼可以討論的議題呢?

DBS星展銀行最近一個針對台灣投資人的外匯知識調查,結果其實挺有意思的,雖然樣本數並不是太多,而是針對他們銀行的目標客戶族群進行調查(30-55歲),不過我想還是值得好好討論一下。

在他們調查的族群中,有50%的受訪者在銀行擁有外幣帳戶,但是對於DBS星展銀行的外匯常識大會考,卻有94.3%的人答對比例低於60%,拿到不及格的成績單。當然,有些答案或許見仁見智,不過其實從中也可以看出台灣投資人對於外匯的投資或運用有一些迷思存在。

DBS星展銀行調查報告:外匯投資三大錯誤

舉例來說,持有外幣最重要的考量是什麼呢?有68.2%的受訪者認為是利率,但是DBS星展銀行認為匯率是更重要的考量。我也認同匯率是更重要的考量,畢竟就算有5-6%的高利率,但是匯率波動如果動輒貶值10-20%,賺到利息卻產生匯損,那就得不償失了。

但是我想對於投資人來說,兌換外幣當下比較能確定的是利率,至於匯率的波動卻是很難預測的,這大概就是為什麼投資人會認為利率是比較主要的考量,如果還要考慮到持有的外幣到底會升值還是貶值,可能就無法下手了,因為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啊!雖然投資人可能會更想賺那動輒一兩成的匯率波動,可是真正明確的參考資訊,其實就只有利率。

又例如另一個調查的問題是:外幣投資的種類應該多一點還是少一點比較好?有53%的受訪者認為外幣投資的種類少一點比較好,因為每個人能熟悉的外幣總是有限。而DBS星展銀行則認為可以持有多樣一點的外幣,每種幣別具有不同的功能,像是高息的非美貨幣可以提供高利率,而美元則能在市場動盪的時候提供避險功能。

我認為如果是把外幣投資當成是一種資產,持有多樣一點的幣別的確有資產配置的效果,例如同時持有美元、歐元、日圓、英鎊、人民幣這五種主要貨幣,然後透過固定再平衡來賺取「免費的午餐」,就是一個不錯的投資策略。

例如原本五種貨幣各持有20%,某一個年度是美元貶值、人民幣升值,那就賣掉人民幣,買進美元,將持有的比重調整回原來的20%,而隔年如果變成美元升值,人民幣貶值,那麼就反過來賣掉買元,買進人民幣。只是投資人再平衡的頻率不能太高,因為雖然外幣兌換沒有手續費,卻有買賣匯差,這就是投資人的交易成本。

這種方式不需要預測匯率的趨勢,如果各種貨幣有長期均值回歸的特性,那麼就能利用各種外幣在超升或超貶的時候低買、高賣而賺取價差,這跟資產配置的再平衡一樣,都是資產本身以外的額外報酬。而這種持有多國外幣的配置,除了可以賺取再平衡所產生的免費午餐,還可以降低資產都以台幣計價的風險,而且大多數情況下,存款利率都高於通膨,因此也能保有資產的購買力。

不過如果不是這種投資策略,那麼就必須去仔細研究打算持有的貨幣預期的走勢了,但這種投資難度當然也高了許多,畢竟可能該國貨幣政策一個大反轉,持有的外幣走勢就跟當初預期截然不同,而造成嚴重的損失。所以我比較建議投資人如果是要賺取某種外幣的匯率漲跌價差,還是要仔細研究,並且瞭解其風險,再去持有。至於不打算這麼辛苦的投資人,就持有自己真的用得到的外幣就好。

前面有提到,有一半的受訪者有開外幣帳戶,那麼這些人開戶的目的是什麼呢?有高達72.7%的受訪者是基於「投資需求」而開戶的,這倒挺出乎我意料之外的高。其餘還有10.1%是為了出國旅遊,9.4%是國外經商,5.2%是小孩留學,都是有實際使用外幣的需求才持有。

不過如果投資是主要需求,照理說高利率或是未來看升的人民幣、澳幣應該持有量會不少,但卻有85.7%的投資人在外幣帳戶中持有美元,而以台幣對美元的低波動以及現在的低利率來看,似乎又不太可能單純投資美元。而人民幣雖然開放的時間很短,很快就變成投資人持有的外幣第二名,在25%的投資人在外幣帳戶中出現。澳幣則因為過去原物料行情熱絡以及利率不低,再加上許多金融商品的運用而佔第三名,有19%的投資人持有,不過情況應該會有所轉變。歐元和日圓則分別以16.2%和15.6%位居第四、五名。

DBS星展銀行調查報告:持有的外幣幣別

所以投資人持有這些外幣,是投資在哪裡呢?有51.5%的投資人其實還是以最簡單的定存來處理,而基金和活存則各佔了38%和37.7%,不相上下。其餘還有12.7%的投資人投資債券,8.8%的投資人持有海外股票。以我自己為例,就是趁台幣升值的時候換美元,當金額多於下限就轉定存,等到一定的金額或是美股有交易的機會時,再匯到美股帳戶去,盡量降低匯款次數來減少成本。

DBS星展銀行調查報告:外幣投資方式

以上簡單跟各位分享一些外匯投資理財的知識,投資人不妨可參考DBS星展銀行此次針對國人所做的外匯迷思調查報告,有許多受用資訊,多培養些外匯投資的知識,也可對未來的理財規劃有所幫助。至少,在查匯率表的時候,不要即期和現鈔的差別都不瞭解,也不清楚台幣換美元的時候,應該看買進還是賣出。

註:感謝DBS星展銀行提供數據,本文由DBS星展銀行邀請撰寫。

2011年8月2日

美元指數的編制方法及交易加權後的美元指數

根據indexuniverse的報導,美元指數目前六個參考貨幣所佔的權重和國際貿易真正的貨幣權重有很大的差距。我們先來看看目前美元指數的參考貨幣以及權重:


可以看出歐元佔了非常大的權重,而如果把英鎊也加下去的話(和歐元走勢相關性高),美元指數與歐洲經濟體的關係就相當密切了。

上面為Trade Weighted US dollar Index的26個參考貨幣以及權重,編制的概念跟市值加權的股價指數很接近,這個指數從1998年開始編製,晚於美元指數的1973年長達15年,也因此比較不受重視,但編制的單位是FED!想下載歷史資料的人可以直接從FRED下載。以下則是走勢圖:


這個指數因為是1998年開始的,所以設定1997年的美元指數為100,而目前則大約為94左右,也就是過去這14年其實貶值大約是6%。下面再來看看兩個美元指數的走勢比較:

美元指數在Bloomberg的代號是DXY:IND,交易加權的美元指數則是USTWBROA:IND,可以看出走勢很接近,但美元指數的波動程度要大得多。甚至在趨勢明顯的時候可以看出當時的美元指數是否已經超漲或超跌了。

參考的26種貨幣,如果扣掉小於1%的那幾種貨幣,則世界國際貿易主要的20個國家差不多也就是G20的成員了,台灣其實就佔了大約2.5%左右,是相當重要的國家,甚至超過巴西,但卻因為政治因素而連帶在經濟上也受到影響。

美元指數因為推出較早而較受重視,但是這跟道瓊工業平均指數一樣,本身並不是一個衡量經濟的好指數。目前無論產業界或學術界,衡量經濟所用的股價指數都是市值加權的S&P 500,同樣的,也應該思考一下用來衡量經濟所用的美元指數,應該採用Trade Weighted US dollar Index比較恰當。

2011年7月29日

巴西匯價急挫 股市熊來了

【經濟日報╱編譯莊雅婷/綜合外電】

巴西政府宣布一連串嚴格管制外匯衍生性金融商品市場的新措施,以抑制巴西里爾的強勁漲勢,里爾兌美元匯價應聲從12年的高峰回跌。巴西股市同步重挫,正式步入空頭市場。

巴西政府27日說,將針對期貨市場的美元空頭部位課徵1%的稅,必要時稅率可提高到25%,同時提高外匯衍生性金融商品的交易保證金,並強制包括店頭市場在內的幾乎所有外匯交易必須在交易所登錄。新規定仍有待國會通過。

巴西財政部副部長巴伯沙說:「這些新措施的目的是抑制里爾升值。目前里爾匯率被高估,對經濟造成傷害。」

消息宣布後,巴西聖保羅證交所指數(Bovespa)27日重挫1.8%,收58,288點。巴西股市已從去年11月前一波多頭市場的高峰回跌20%,成為金磚四國(BRIC)之中今年率先步入熊市的國家。今年來,俄羅斯Micex指數上漲1%,印度Sensex指數挫跌10%,中國上海證交所指數則下滑3%。

巴西央行過去15個月來已八度提高利率,仍無法遏止通膨率攀升到2005年來最高水準,以致巴西股價近來一路走下坡。

里爾匯價27日盤中一度重挫2%,報1.5704里爾兌1美元;今年來里爾兌美元已升值7%,總計過去兩年間升幅逾20%,重創巴西出口商和製造業。



WestLB銀行首席策略師帕多瓦尼說,巴西政府官員自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就不斷抱怨國際金融市場缺乏監督,「這些實際行動和當局的一貫立場不謀而合」。

政府官員中又以財長蒙迪嘉對打擊熱錢最不遺餘力。他曾多次警告,新興經濟體和已開發國家正展開「貨幣戰爭」,並呼籲各國加強管制金融市場,尤其是外匯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

蘇格蘭皇家銀行(RBS)證券在研究報告中指出,這是目前巴西政府打擊投機熱錢最嚴厲的措施,藉由提高外匯市場的不確定性增加投資難度。分析師說,新規定將有助減少外匯市場的流動性,使央行日常干預行動更有效率,但也會提高避險成本。

巴西政府和央行為阻升里爾,去年和今年初陸續祭出管制措施,但成效始終不彰。促使熱錢不斷湧入巴西市場的主因包括超高利率,以及經濟成長展望優於歐、美等國。

去年10月,巴西財政部一口氣把對外資買進固定收益資產課徵的稅率提高兩倍至6%,同時也調高銀行外匯期貨市場交易的準備金率,並對短期外國貸款課稅。

2010年11月18日

美元匯款 變快變便宜

【經濟日報╱記者夏淑賢/台北報導】
兆豐銀行美元清算業務預定11月底開始試營運,12月6日正式開辦,屆時國人在台灣的銀行間辦理美元匯款,不僅無時差,成本也可降低。


兆豐銀指出,美元清算業務上路後,民眾、企業每筆境內美元匯款,約可省下15美元(約新台幣450元)手續費成本,同時匯款可以當日即時、無時差,可降低匯兌風險與避免損失利息。而且當有需要查詢匯兌過程時,查詢也更為便利、低成本。

此外,美元票券市場也將開始運作,企業籌措美元資金管道將可增加,可望比貸款成本便宜。初期美元票券最長可能以30天期為主。

兆豐銀美元清算業務開始後,對一般民眾來說,會產生差異,僅限國內銀行間匯款,比方把美元從兆豐銀帳戶轉到台銀帳戶,可以少掉過去要轉到兩家銀行紐約分行的清算程序,因此匯款速度將快的多。但倘若民眾把國內銀行帳戶的美元,轉匯到海外銀行帳戶,就沒有差別。

兆豐銀行前年9月獲中央銀行遴選擔任國內唯一美元清算銀行,今年8月完成美元清算銀行營業計畫書,送交央行審理,票券商也積極準備發行美元票券,預定11月底開始測試,12月6日上路。

兆豐銀行指出,美元清算業務上路後,除了國內美元短期票券、商業本票等金融商品發行可同步開始外,證交所規劃引進外國企業來台第一上市以美元交易,也將因兆豐銀美元清算業務上路,達到提升時效、降低成本與匯兌風險等三重利益。另外,兆豐銀已經是人民幣現鈔拋補銀行,未來也規劃爭取擔任國內人民幣清算行,未來美元及人民幣在同一平台清算運作,節省全體國銀成本,對兆豐銀更是雙重利多。

另外,證交所規劃引進外國企業來台第一上市以美元交易,以及美元計價國際板債券的還本付息等作業,都將因兆豐銀美元清算業務開跑,得以提高時效、降低成本。

2010年10月19日

《經濟學人》封面文章:如何避免貨幣大戰


新浪財經訊  最新一期的英國《經濟學人》於2010年10月14日正式出刊,本期封面文章標題為“如何避免貨幣大戰”。本期文章認為,人們不能對全球經濟復甦期盼太多,更重要的是不要與中國發生貿易戰。

數周以來,世界經濟一直處在口頭大戰的狀態。自巴西財政部長吉多·曼特加(Guido Mantega)上月底宣佈,一場"國際貨幣戰爭('international currency war')"已爆發,全球經濟討論不再由新聞業者,而是由政府官員們以戰爭般的術語在表達意見。往日有關增加全球增長合作之類的冠冕堂皇之詞早已蕩然無存,一付好鬥的面目顯露無遺。各國相互指責對方以猛增貨幣發行(quantitative easing),干預貨幣匯率和資本控制等手段扭曲了全球需求。

瀰漫的硝煙中有三處爭奪點。其中最激烈的是有關中國不願讓人民幣加快速值。歐美官員對中國低估幣值帶來的危害性(damaging dynamic)的態度變得更強硬。美衆議院上月以高票通過了一項允許美企業尋求關稅保護手段,以抵禦幣值低估國家産品的法律。中國的"不公平"貿易行為('unfair' trade practices)已成為美中期選舉的熱門話題。

第二處爭奪點是發達國家的貨幣政策,特別是一些國家的央行可能會重啓猛增貨幣供應,以購買政府債券的問題。當金融市場預計美聯儲會更大膽地迅速採取行動後,美元匯率已下跌。因歐洲央行官員至少目前尚無類似姿態,歐元匯率大幅上升。在中國,以及一些以低姿態出現的新興市場國家政府的眼中,猛增貨幣供應會讓投資者沖向全球各國,特別是沖入新興經濟體,以尋找收益率更高的投資機會,由此也扭曲了世界經濟。

第三個爭奪點是發展中國家如何應對這股洶湧流入的資本。這些國家不是在讓各國貨幣匯率上升,而是有許多政府介入,以買下外國貨幣,或對流入的外國資本課征稅收。巴西近期已對購買本國債券的外國投資的稅收翻倍。泰國本周宣佈對投資本國債券的外國投資者新開征15%的預扣稅項。

眼下,衝突尚未形成一場真正的貨幣大戰。仔細觀察後發現,大多數應對手段看起來威脅性還不大。對流入資本進行控制也很溫和。日本是發達國家中唯一對匯率進行干預的國家,但也僅僅干預了一次。當前尚不存在馬上進入貿易報復的巨大風險。即使在美國,因針對中國的關稅措施還未在參議院通過,也未經總統最後簽署,此手段要付諸實施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但現狀無法讓人安心。今日的口頭大戰可能會迅速變為一場真刀真槍的爭鬥。造成經濟政策分歧的環境,特別是發達國家經濟的疲軟狀態,可能會延續多年。隨着節儉型財政出台,使用更廉價貨幣作為一種需求來源的誘惑力會增加,政治人物身上出現的,要把中國當成替罪羊的壓力也在加大。若外國資本流動的勢頭加劇,發展中國家可能會被迫在喪失競爭性,嚴格控制資本流動,或允許各自的經濟産生過熱的狀況之間做出選擇。

應該如何做實際上很清楚。全球需求需要重新平衡,由負債沉重的發達國家轉向需要更多開支的新興經濟體。在這些盈余巨大的新興經濟體進行增加開支的結構性改革是有益的,但各國匯率仍需上調。人民幣匯率的確太低。這不僅影響到發達國家,而且還傷及其他新興經濟體,甚至中國自身,因為它需要更多來自內需消費所帶動的增長。

這種改革並不是無痛苦的過程。中國對因出口企業員工喪失就業所引發的不穩定表示擔心沒有錯。甚至一些合理的,像發達國家採取緊縮財政和寬鬆貨幣政策組合的選擇,也會以不受歡迎的流入資本的形式,對規模較小的開放型新興經濟體帶來令人不安的衝擊。資本流入所帶來的衝擊,當然會比一旦發達國家經濟持續衰落而進入通縮和僵滯狀態所造成的衝擊要小,但仍會帶來問題。

以上所有問題都需要多邊合作解決方案,其中就需要各大經濟體在像IMF和G20這類機制下形成共識。當前遇到的阻力是多邊解決方案至今尚無任何進展。因此,出現採取不同針對策略的呼聲高漲,其重點是對華採取強硬立場,通過報復性資本控制(如禁止中國購買美國國債),或貿易制裁措施。因此,這不是普通貿易保護主義者所能察覺的一幕,它也讓一些自由貿易商猜想,只有經濟的劇烈波動才是唯一能讓中國擺脫造成自我傷害的固執的辦法。

但本刊並不相信以上結局。這些做法只是一些難以奏效的威脅,或是危險性的挑釁。最顯著的是,如何能阻止中國購買金融市場上流動性最好的資産?在面對如此最後通牒境況下,擁有G20地位的中國也會盤算以更廉價的政治手段對美國進行報復,兩國貿易戰就此展開。

總之,僅盯住美中間的矛盾是誤解了問題的本質。貨幣戰是比誰是惡人和誰是受害者內容更廣的問題。更進一步,幕後運作的多邊反應,特別是因受中國政策影響的新興經濟體的介入趨勢也在增加。巴西和其他新興經濟體僅僅是剛開口說話。

韓國將在下個月主辦G20峰會,各國應把此次會議當作促進解決問題,而非再確定一個讓美元貶值的新廣場協議(Plaza Accord),同時厘清當前討論的內容和維持一定壓力的機會。如此結果的新聞性不強,但卻避免了一場戰爭。(皖東)

2010年10月18日

美國將輸掉貨幣戰爭

2010年10月14日  華爾街日報

黃益平

美元對世界各國貨幣大範圍貶值﹐一場新的貨幣大戰或隱或現。美國國會正不斷給北京施壓﹐要求人民幣升值。與此同時﹐美國財政部要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進行干預﹐以促使中國實施靈活的匯率政策。巴西、日本和其它亞洲經濟體的各央行也已為穩定本國貨幣而出手干預。經濟學家和學院派人士則在鼓吹從資本市場限制到貿易制裁等各種措施。

即將在首爾召開的20國集團峰會或將成為打響貨幣戰爭的戰場﹐但這場戰爭本不需要發生。各方與其集中火力炮轟匯率操縱問題﹐不如在結構性改革方面下足功夫﹐因為後者的影響從長遠來看比美國採取的單邊匯率行動更為有利﹐可持續性也更強。

可惜到目前為止﹐這還不是20國峰會的努力方向。從一開始﹐20國集團就將全球經濟再平衡作為政策目標﹐但從未確定如何實現該目標。其前身──五國集團(Group of Five)﹐1985年簽署過旨在通過強迫日圓和馬克兌美元升值而減少全球不平衡的《廣場協議》(Plaza Accord)﹐但成效一般。日圓匯率從1985年的250日圓兌1美元飆至1995年中期的80日圓兌1美元﹐然而儘管如此﹐日本的貿易順差並沒有消失。同樣﹐經通貨膨脹因素調整的美元匯率在過去30年中起起伏伏﹐但美國的貿易逆差依舊節節攀升。

與早年的《廣場協議》一樣﹐新的《廣場協議》將要求中國、日本、德國和石油出口國等貿易順差大國大幅升值其本國貨幣。但從政治角度來說﹐下月首爾峰會簽署新協議的可能性非常小。美國或許是新協議強有力的支持者﹐但在歐盟內部﹐英國等貿易逆差大國和德國等貿易順差大國﹐立場卻有不同。日本因為有前車之鑒﹐應該不願簽署這樣一個協議。而中國則絕不會聽任美國擺佈﹐強迫人民幣大幅升值。20國集團中其它亞洲成員﹐如韓國和印度尼西亞﹐也是貿易順差國﹐因此也不太可能支持該協議。

除利用20國集團簽署新《廣場協議》之外﹐美國還有其它一些可選方案﹐但從經濟角度看均不盡人意。加徵進口關稅和對資本市場設限等貿易保護措施執行起來不僅不切實際﹐還會順道趕走美國自己頗為需要的外國投資﹐抬高進口商品價格﹐加劇通脹壓力。特別是加徵進口關稅﹐還可能引發世界貿易組織(WTO)框架下的爭端。美國民眾並不願面對上述情況﹐在這些措施沒有對就業產生積極影響時﹐尤其如此。

美國單邊干預外匯也不太可能奏效。美國不能在匯市上賣出美元﹐以抵消中國的干預﹐因為中國實行資本賬戶控制﹐而且美國不可能買入足夠多的人民幣。即使美國禁止中國在一級市場上買入美國國債﹐但美國沒有有效方式阻止中國進入二級市場。更重要的是﹐中國和日本均佔美國國債市場20%以上的份額。鑒於美國財政問題不斷加劇﹐它真有這樣的胃口吞下這副藥嗎?

如果美國不採取單邊行動﹐那麼20國集團會議確實像一個調整匯率的好機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它也應該這樣做。匯率對貿易平衡具有一定影響:匯率低估可以促進出口﹐抑制進口﹐改善匯率低估國的貿易平衡狀況。那些貿易失衡的經濟體將因更具彈性的匯率機制而受益。

但匯率不能完全解決全球失衡問題﹐正如《廣場協議》(Plaza Accord)的經驗所證實的那樣。20國集團最好聚焦於以所有成員國結構性改革為中心的綜合一攬子方案﹐匯率應是該一攬子方案的重要部分。例如﹐為了降低美國的經常項目赤字﹐美國人不得不儲蓄更多﹐僅僅使美元貶值﹐不足以達到這一目標。同樣的﹐中國經常項目盈餘是由國內經濟廣泛扭曲導致的﹐扭曲範圍從國家分配信貸到人為壓低利率﹐不一而足。改變中國對外貿易失衡狀況﹐需要消除所有這些扭曲因素。

好消息是﹐全球再平衡已經在實現的過程中。美國經常項目赤字和中國盈餘在各自在國內生產總值(GDP)中所佔比例已從金融危機前的高峰水平分別下降一半。這部分是因為美國消費者已儲蓄更多﹐中國也進行了結構調整﹐其中包括允許工資快速上漲﹐這提高了消費者購買力和最終消費。中國政府還降低了石油、天然氣、水和其他資源的扭曲程度。

這些才是下月20國集團會議議程應該關注的轉變類型﹐而不是關注貨幣戰。貨幣戰中沒有贏家﹐只有輸家。

(編者按﹕作者黃益平是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

Comments:作者是中國人,看法會與美國人不同,大家可以藉此看看不同的角度有什麼不同的看法。

2010年10月11日

貨幣讓資產配置更多元化

晨星亞洲研究部 2010/10/11

日前,在晨星ETF投資會議的開幕演說中,Merk Investments 的創辦人Axel Merk提出了一些投資人需在投資組合中加入貨幣類資產的有力論據。首先,該類型資產將會有正的風險調整報酬表現。第二,貨幣類資產與傳統股票和債券之間的相關性低。第三,將債券型基金作為資金避風港的投資人,可能會因利率突然上漲或潛在經濟泡沫化的問題而遭受損失。這些論據聽起來相當具有說服力,但究竟貨幣投資的選項有哪些? 而它們的報酬表現真的是如同Axel Merk所說的嗎?

以下我們來進行一些探討。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數據,全球外匯市場每日平均的成交額接近4兆美元(不包括交易所買賣貨幣期貨合約成交金額)。該類資產的高流動性,很適合做為贖回交易頻繁的共同基金以及ETF的投資工具。在晨星貨幣型基金組別中,共有15檔共同基金,以及31檔ETF(其中包括10檔交易所交易債券),而其中11檔基金的總資產就超過了1億美元。大部分的貨幣型共同基金為積極管理式基金(15檔中有10檔),而ETF中僅有兩檔屬於被動追蹤指數的基金。在被動式管理的策略下,大部分的ETF皆放空美元,買進單一或一籃子的外幣。而積極式管理的ETF,如PowerShare DB G10 Currency Harvest (DBV),則多採取利差交易策略,賣出低利率的貨幣,並買進高利率的貨幣。積極管理式的共同基金除採行利差策略外,並同時採用其它尋求高風險調整報酬率的投資策略,例如評價(如購買力平價)或者是動能(買進升值貨幣,放空貶值貨幣)等投資策略。而擁有最長報酬表現紀錄的貨幣型共同基金,其投資目標則是從貶值的美元中獲利。

評估貨幣型基金的報酬表現是一項相當棘手的工作,不僅因為它們投資策略不盡相同,而且大部分的貨幣型基金都是新推出的產品,而且僅有少數幾檔基金擁有五年的報酬表現紀錄。儘管如此,我們仍然可以從幾個例子中得知貨幣型基金在投資組合中所會發揮的效益。

在比較任何一種投資的報酬表現時,我們應檢視其風險調整後報酬率。不過這類型基金並沒有晨星星等的資料可供參考,所以夏普比率(Sharpe ratio)或索丁諾比率(Sortino ratio)會是不錯的評估工具。索丁諾比率與夏普比率相似,但僅檢視下跌風險,並採用週報酬率(而非月報酬率),使統計資料相對較為有效。截至2010年8月28日止,近52、156以及260週的報酬率數據中,6檔基金內只有Merk Hard Currency (MERKX)以及 Franklin Templeton Hard Currency,這 2檔基金有正的風險調整後報酬率。而在過去的1、3年內,26檔基金中僅有11檔有正的風險調整後報酬率,其中包括買進日幣、瑞士法郎、澳幣,加拿大幣的ETF。不過,這其中卻沒有任何一檔基金的報酬率高於巴克萊美國綜合債券指數 (BarCap US Aggregate Bond Index),這個指數在近期因美國國庫債券強勁的表現,而有相對較高的報酬率。

要檢視一檔基金是否為良好的風險分散投資標的,我們可以測試該基金在壓力下的報酬表現。在2008年4月至12月這段期間,股市和債市雙雙大幅下滑,而表現最好的貨幣型基金分別是追求高風險調整後報酬及絕對報酬的基金(例如RiverSource Absolute Return Currency and Income (RARAX) 以及 Invesco FX Alpha Strategy (FXAAX))、買進亞洲貨幣(日幣和人民幣)的ETF,以及買進美元的基金。在這段期間,該基金組別中的每一檔基金都出現虧損,僅有少數幾檔基金的跌幅低於股票和債券型資產。

最適合用來測量風險分散潛力的指標是相關係數,不過相關係數會隨著時間而變動。舉例來說,上述放空美元,並積極管理一籃子貨幣(使用短期債券)的Franklin Templeton 基金,自1989年成立後連續60個月對S&P 500的相關係數介於負0.16至正的0.46之間,而近幾年的相關係數則較高。該基金與巴克萊美國綜合債券指數 (BarCap US Aggregate Bond Index)的相關係數也在0.00至0.40間波動。自2005年以來,該貨幣型基金與其它放空美元的積極管理式基金(例如 Merk Hard Currency),以及擁有類似投資策略的被動管理式基金(Profunds Falling US Dollar (FDPIX)),對股票及債券的相關係數都相近似。因此,長期來看,放空美元的貨幣投資策略基金很可能與傳統股票和債券的投資呈現低的相關度,不過每段期間的相關係數卻可能會大幅變動。舉例來說,2008年年底的流動性需求大增,投資人紛紛湧向美元,將美元當成資金的避風港,放空美元的投資策略因而無法提供風險分散的效果。同樣地,避險基金所喜愛的積極管理式貨幣投資策略,如利差交易等投資策略,在當時也因此無法發揮效果。

某些貨幣型基金長期可能會有正的風險調整後報酬率,但其報酬表現不會優於美國國庫券,而且在有巨大壓力或在流動性需求大增的時期,這類型基金的投資策略也可能無法達成目標。那麼為什麼不乾脆用美國國庫債券作為分散風險的投資工具呢?這些反對的意見相當具有說服力,而Axel Mert也清楚的指出這些論據。首先,近來極低的實質利率使得投資人紛紛尋求具有較高殖利率的投資標的,然當利率最終上升時,這些長天期的債券也將會遭受到嚴重的損失。其次,通貨膨脹率也許不是當前最急迫的問題,但是當美國持續刺激經濟以復甦景氣時,這個問題仍會浮現。最後,但絕非最不重要的,就是美國可能會面臨債券泡沫化的危機,尤其是美國國庫債券的部分,尤其從大量資金流入的數據便可以得到證明。Merk並不是預測這個市場將有可能出現暴跌的唯一業界專家。華頓商學院教授Jeremy Siegel以及WisdomTree的Jeremy Schwarts也曾警告這種情況將會出現。

綜合以上所述,將貨幣投資作為多元化資產組合的一部分是有道理的。但在投入這些貨幣類資產前,投資人應先花時間仔細鑽研這些產品的投資方式,因為並非所有貨幣型基金的投資策略都相同,而正的風險調整後報酬率以及低相關性是投資人可以採用的篩選條件。投資人也應檢視每一檔貨幣型基金架構中的每個環節,因為貨幣的投資是透過現貨交易、期貨(於交易所買賣)、遠期(櫃檯買賣)、交換(透過交易所交易債券),或者是債券等投資工具,這些都可能為投資人帶來額外的風險,例如交易對手的信用風險、利率風險,或者是稅務的問題等。再者,費用比率也不盡相同,較積極管理的貨幣型基金成本較高,但是某些貨幣型基金所產生的風險分散效益可能會是值得付出較高成本的投資標的。

(本文由晨星美國撰寫,晨星台灣編譯)

2010年10月10日

貨幣戰爭陰雲顯現(相關新聞三則)

2010年10月07日  華爾街日報

德國至少有一個理由需要感謝希臘。畢竟﹐如果沒有類似希臘這樣遭遇困境的歐元區外圍國家存在﹐德國的出口業需要應對走勢更強勁的歐元。

即使如此﹐歐元兌美元自6月底以來已上漲12%。巴西雷亞爾、日圓和韓圓等其他貨幣兌美元也走高。在此情況下﹐各國競相採取舉措推動本幣貶值﹐這已引發了有關貨幣戰爭的擔憂。

不過﹐到目前為止﹐各國的行動還是比較節制的。

以巴西為例﹐由於該國歷史上曾發生過嚴重通貨膨脹﹐因此通過降息抑制游資流入會帶來問題。有鑒於此﹐巴西選擇將針對海外資金在該國固定收益證券方面投資徵收的稅率提高一倍至4%。市場對此並未理會﹐巴西雷亞爾兌美元升至兩年高點。這並不奇怪﹐因為根據匯豐(HSBC)的統計﹐今年1至8月海外流入的資金中進行固定收益投資的比例僅為27%。

巴西可能會將上述稅率上調範圍擴大至包括股票投資在內﹐同時還可能再次提高稅率﹐但目前還暫時沒有這麼做。

與此類似﹐韓國計劃對商業銀行外匯衍生產品頭寸進行檢查﹐旨在逐步、非直接地抑制游資流入。即使是日本所進行的引人注目的實際干預舉措﹐其規模也相對較小﹐同時未能有效阻止日圓升勢。

如果貨幣戰爭真的最終發生﹐時間可能在2011年。屆時﹐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ederal Reserve, 簡稱Fed)將在多大程度上進一步採取定量寬鬆應該已明確。美元近期的下跌是因為人們預期Fed將採取大規模舉措。如果有跡象顯示Fed的舉措將較為節制﹐則外匯市場將出現走穩的曙光。

Liam Denning



彭博資訊專欄/貨幣大戰 凸顯全球經濟斷層

【經濟日報╱法瑞爾(Chris Farrell)】

世界銀行(World Bank)及國際貨幣基金(IMF)的全球金融要角,本周末將齊聚華府舉行年會,等著他們的是異常棘手的難題。無論是密室協商或公開討論,此次任務就是要化解方興未艾的貨幣大戰,否則情勢一旦變本加厲,各國可能祭出以鄰為壑的政策,彷彿1930年代重現。

國際金融協會(IIF)對當前情勢戒慎恐懼,公開呼籲訂定1985年廣場協議(Plaza Accord)以來的首個全球貨幣協議。IIF是由全球420多個主要金融機構組成的協會,總經理達拉羅(Charles Dallara)說:「全球主要經濟體必須共商大計並取得共識。」

他說得完全正確,當前貨幣情勢撲朔迷離,脆弱的世界經濟很可能面臨再次重挫的風險。

經濟衰退期間,各國政府相當自制,未祭出保護主義政策,一度讓人印象深刻,大家似乎都記取了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的重大教訓,當時各國祭出關稅壁壘和其他貿易障礙保護國內產業,結果對世人是一場浩劫。但當前經濟復甦無力導致全球經濟大餅縮水,各國政府面臨極大壓力,只能訴諸貨幣貶值,以求為國內企業及勞工多分杯羹。

日本、南韓、台灣、巴西及瑞士都曾干預匯市,透過壓制本國貨幣維持競爭力;英格蘭銀行(央行)也樂見英鎊走貶;美國官員說得很好聽是要維持美元匯價,但他們巴不得美元貶值,以提振國內的製造業。

但在這麼多國家都想壓低本身匯價的情況下,壓力就像紙包不住的火四處竄燒。6月以來,歐元兌美元(還有緊釘美元的人民幣)升值15%,歐盟深恐歐陸復甦的步履將更加蹣跚。

美國眾議院9月29日通過「公平貿易貨幣改革法案」,授權美國政府可針對刻意壓低本身貨幣匯價的國家,課徵更高的進品關稅。

巴西財長蒙迪嘉(Guido Mantega)9月28日示警:「我們正處於一場國際貨幣大戰,貨幣普遍走貶。」世界銀行總裁佐立克(Robert Zoellick)一周後說,他認為全球並未進入貨幣大戰時代,但緊張態勢在所難免,但這樣的說法很難讓人安心。

全球利益糾葛的核心問題在於:全球前兩大經濟體中國及美國的經濟關係劍拔弩張。但兩國政治及經濟領袖的言行得像放眼全球事務的政治家,而非只關心自身利益的政客。冷靜應對並非絕不可能,雷曼兄弟公司2008年倒閉後,各方一致擁抱凱因斯及傅利曼的理論,但不容否認的是,目前似乎是在那之後最關鍵的決策時刻。

美國長久以來一直指控人民幣匯價低估,且中國「操縱」匯率,在全球爭奪市場及利益時享有龐大優勢。的確,中國政府允許人民幣從2005年到2008年兌美元升值約21%,今年6 月也再度放鬆緊釘美元的政策,但至今人民幣只升值2%。

有人期待,調整人民幣匯價可讓製造業的工作機會重返美國,但此論點恐站不住腳。兩國的工資差距太大,光靠改變匯價,影響恐怕不大。

真正的問題在於,匯率爭議凸顯了全球經濟的一個重大斷層。人民幣釘住美元的政策讓中國出口商累積龐大貿易順差,但也壓抑了國內需求,在海外賺到的錢大多轉進美國公債等美元資產,中國的消費者並未受惠。

同時,美國人錢存得不夠卻花得太兇,眾所周知。中國得多消費,美國得多儲蓄,兩國都得拿出實際行動,而非空口說白話,要向投資人證明可以達到這些目標。

(作者Chris Farrell是彭博資訊專欄作家/編譯何信彰)

【2010/10/08 經濟日報】



IMF想當貨幣大戰仲裁員

2010年10月09日  華爾街日報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卡恩(Dominique Strauss-Kahn)正嘗試讓IMF在解決搞得全球市場不得安寧的貨幣紛爭問題方面發揮更大作用,但此舉遭到該組織一些主要成員國的質疑。

了解卡恩所提“系統性穩定倡議”的官員說,依照該倡議,IMF將在多個領域進行協調以緩和貨幣戰的緊張氣氛,包括組織其主要成員國就匯率問題和影響匯率的經濟政策舉行會談。此外,IMF還將加強對成員國匯率政策的年度審查,以便這些國家能更有力地關注匯率問題。

兩位官員在IMF於本周末舉行的年會上說,總裁卡恩將在年會期間及未來數周向IMF成員國力推這一倡議。匯率政策問題現已增設為IMF的責任使命之一,但IMF很少就匯率問題採取強硬行動,部分原因是它不能強制成員國接受其觀點。

比方說,中國有好幾年都在封殺IMF對其匯率政策的負面評論,一直到IMF描述人民幣估值的措辭不那麼激烈之後,中國才對IMF做出的一份有關人民幣匯率政策新評估報告表示接受。

卡恩這次其實是在尋求IMF成員國的政治支持,期望借此讓IMF更多地參與到匯率問題中來。美國財政部對IMF就匯率問題採取強硬措施表示支持。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的經濟和貨幣事務委員雷恩(Olli Rehn)周五呼吁IMF在匯率問題上發揮“更大的作用”。雷恩說,全球經濟復蘇得以持續的必要條件就是停止所有的貨幣大戰。

貨幣大戰是IMF年會上各國財長和央行行長討論的主要議題。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說,對中國匯率做法的怨聲載道是歐美國家失業率居高不下的反映,而失業率問題會隨著經濟復蘇逐漸得到解決。他還敦促美國就其本國的經濟政策進行自我檢討。

中國方面表示,不會屈從外界壓力而讓人民幣按照美國財政部強烈建議的20%的幅度進行升值。

盡管如此,美元兌人民幣周五收報人民幣6.6706元,創北京自6月表示將放鬆人民幣管制以來的新高。由於美國不斷施壓,過去一個月人民幣兌美元升值約兩個百分點。

中國是否支持IMF扮演更強有力的角色現在還很難講,法國財政部長拉嘉德(Christine Lagarde)對於是否應該給IMF這一權力似乎也並不很確定。她說,關於匯率問題我們已經有很多討論平台了,再增設一個新平台我也沒意見。

相反,拉嘉德宣傳法國總統薩科奇(Nicolas Sarkozy)一項要求20國集團致力於達成一項匯率協議的建議倒是很賣力。法國將於明年成為20國集團的主席國,它希望在北京舉行有關匯率問題的討論,以此鼓勵中國充分參與其中。

20國集團正就“經濟再平衡”問題舉行會談,會談旨在敦促各國改變其經濟政策。

不過最先提出經濟再平衡議題的美國卻說,IMF在向各國施壓以要求其改變經濟政策方面做的還不夠。

Bob Davis

2010年9月30日

央行的台幣匯率控制公式

熱錢到處流竄 新台幣匯率走升 彭淮南重申打擊熱錢

2010/9/30 鉅亨網

新台幣匯率持續走升,創25個月新高,對此,央行總裁彭淮南今(30)日晚間表示,新台幣匯率的動態應考慮國際情勢,現在熱錢到處流竄,所以亞洲貨幣變動都是同一方向,也就是同步走升,而這共同的決定因素就是熱錢,因此央行有必要維持外匯市場的相對穩定進場調節。

彭淮南表示,不便說明熱錢從何而來,因現今資本市場自由開放,國際匯市每天成交量龐大,與實際貿易相關款項比重卻很少,顯示熱錢到處遊走。

至於如何預期熱錢流向,彭淮南表示,無法預測熱錢,若可以預測就不是熱錢了。

他也呼籲,若是要投資有價證券的匯入款項,就要投資有價證券市場,不能放在存款項下,因為存款不屬有價證券。

面對熱錢、短期資金大量進出等不規則因素,導致新台幣升值壓力大,相較於去(2009)年3月2日,至今(2010)年9月29日,新台幣兌美元升值幅度已達12.09%。

彭淮南重申,央行有維持外匯市場秩序的必要,依法打擊熱錢,讓匯率能夠反應經濟基本面,並維護經濟與金融市場的穩定。

央行認為,適度外匯干預,可以隔離外部對物價的干擾,有助維持物價的穩定。

但原則上,新台幣匯率仍由市場供需決定。

央行也表示,長期以來,新台幣匯率仍維持動態穩定的狀態。

可觀察新台幣實質有效匯率指數,大多數時期維持在36個月移動平均數上下5%的區間內,目前接近中線值。



央行點出了他們控制匯率的參考依據是36個月均線的上下5%,但並不是真正的匯率,而是「新台幣實質有效匯率指數」(每個月只公告一次,請在財團法人台北外匯市場發展基金會下載)。目前八月底的指數為92.20,而八月底匯率以32.102收盤。

從下載的台幣匯率指數(分名目指數與實質指數,央行以實質來看),作成圖,並加上36個月的平均線,然後也各+-5%看起來像是BB圖,如下:


以八月底來看,指數為92.20,36月均線為93.24,上下5%分別為97.90和88.57,再換算成匯率則為32.46、34.09以及30.84(注意:匯率指數與匯率為反向關係),而今天中午的台幣匯率為31.110,其實已經快接近30.84了!離中線值32.46反而有一段距離。


這是台灣過去將近20年的匯率走勢圖(精誠資訊與RobinsonCano提供),同樣也搭配上36個月的均線,以近十年來看,36個月的均線的確扮演著「回歸均值」的參考指標,而如果以實際匯率的36月均線約落在32.3左右來看,則上下5%也大約是31-34左右,這也就變成台幣匯率的銅牆鐵壁(按照媒體的說法)。


一般投資人則可以從Yahoo Finance看到比較長期的資料(1999-),但最長只能畫499日均線(約兩年),其實和36月均線差異也不會太大,然後自己把最新數據分別乘上0.95和1.05就可以得到匯率控制的上下限,以目前來看的話分別是31和34左右,幾乎是一致的。

所以目前我認為是匯率夠吸引人的時候,海外投資的人可以在跌破31的時候開始分批換一些美元來備用。匯率非常難預測,但是央行既然提供了控制的基準,而看過去數據也還算可信,那麼我們就可以用來觀察什麼時候將台幣換成美元來投資,會是比較有利的。以台幣長期均價32.5來看,以31買進也算是打了5%的折扣了!既然我無法預測走勢和高低點,但是知道打了九五折,也沒道理不去把握。

補充:
建議大家有空可以看央行這篇新聞稿,是針對某週刊報導的澄清。裡面除了提到了:「長期以來,新台幣實質有效匯率指數絕大多數時期維持在36個月移動平均數上下5%的區間內,目前接近中線值,表示新台幣匯率維持動態穩定。動態穩定可反映基本經濟情勢,並降低匯率過度波動的風險。」也提到兩個重點:一、當通貨膨脹率高於其目標值時,新台幣名目有效匯率指數上升(即新台幣升值)有助物價穩定。二、當實際產出低於潛在產出時,新台幣名目有效匯率指數下降(即新台幣貶值),有助於實際產出之增加。

2010年9月7日

Capital mobility management(國際資本移動管理)

國際間資本的移動,如果係以長期直接投資的方式進行,資金接受國與移出國皆可受惠。但短期資本移動卻有高度波動的本質。大量的資本湧入使一國經濟過熱,並促使該國實質匯率高估,股票與不動產市場也隨之產生投機泡沫現象。一旦經濟與金融情勢惡化,資本立即外流,對經濟金融體系造成嚴重的後果。

面對國際資本流入,中央銀行可針對金融機構特定業務,採取限制措施,以抑制投機性資金的需求。台灣、南韓、新加坡及香港皆針對與房地產有關的貸款業務,採行選擇性信用管理措施。

促使匯率因應資本移動而調整,也是一個方法。但對於資本可自由移動的小型開放經濟而言,此一政策會造成匯率大幅波動,不利於本國經濟。比較好的政策為使名目匯率具有彈性,保持動態穩定,並使得實質匯率與經濟基本面一致,以切斷投機客投機誘因,降低資本移動的衝擊。此外,各國應保有適當的外匯存底水準。

各國也可採行資本移動管理,以抑制短期國際資本流量。例如,巴西於2009年針對購買巴西當地債券及股票的外資課稅2%、南韓於2010年6月宣布本國與外商銀行持有遠期外匯(包括外匯衍生性商品、無本金遠期外匯與換匯)部位分別不得超過資本額的50%與250%,以抑制資本移動並降低韓元波動幅度。印尼於同月宣布一系列措施以穩定金融,其中包括廢除資產負債表上外匯部位淨額20%的限制。

金融穩定一向是台灣中央銀行最重要的目標之一。「中央銀行法」第2條規定4大經營目標,促進金融穩定與維護對內對外幣值之穩定,為其中的兩大目標。「中央銀行法」第19至31條與33至35條,也列示中央銀行所可採行的各種政策措施,包括選擇性信用管理。

在管理國際資本移動的措施方面,目前登記境外外國機構投資人帳戶之外資逾1萬家,帳戶內有資產者6千餘家,其中20餘家進出頻繁,其匯出入金額占全體外資匯出入金額的比率高達40%。由於外資資金大幅進出,對外匯市場及新台幣匯率造成干擾。

外資以投資國內證券名義申報結匯,其資金進出享有完全自由,惟部分外資匯入資金實際並未全部投入證券市場購買股票,而係以各種形式大量持有新台幣部位,有違當初開放外資投資國內有價證券宗旨,況且以各種方式保有的資產,有藉投資國內證券之名,行炒作新台幣匯率之嫌。為了防杜外資炒匯影響匯率波動,中央銀行不但要求外資匯入資金應依申報投資國內證券使用,並建立大額結匯案件通報系統,密切監控大額資金之進出,以防範資金頻繁且大額之進出造成新台幣匯率之大幅波動,而危及金融穩定。中央銀行能夠針對與貨幣及外匯政策有關的業務,對金融機構進行專案檢查,也促使外匯市場能夠有秩序地運作。

由於各國經濟關係更趨緊密,區域內國家應共同合作降低因國際資本移動所帶來的風險,以促進金融穩定,包括共同監控資本流量、建立金融備援制度、成立區域匯率合作機制等。

在監控短期資本移動方面,過去東亞國家的合作主要係著重於資訊的交流,未來亞洲新興經濟國家如能進一步共同採取實質協調行動,將有助於區域金融穩定。

在金融備援制度方面,清邁倡議多邊換匯協定(CMIM)雖已於2010年3月24日正式生效,但CMIM若要發揮最大的功效,應以亞洲的區域機構為中心,以促使CMIM成為真正多邊化的備援制度。

在區域匯率協調機制方面,區域匯率穩定,不但能促進亞洲各國經濟金融穩定,而且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及減少匯率變動的不確定性,而有助於區域內貿易與投資的成長。亞洲國家應建立正式的區域匯率協調機制,以實際行動共同穩定亞洲通貨的價位。

※本文為央行總裁彭淮南,以「國際資本移動管理」為主題撰文發表意見,並將全文刊登於本年9月份發行的The Banker雜誌第116至117頁

2010年9月1日

蹩腳翻譯引發全球外匯市場一日瘋狂

2005年05月12日  華爾街日報

對於中國新聞社(China News Service, 簡稱:中新社)駐香港記者關向東而言﹐作旅遊報導或許比作財經報導要得心應手得多。可上週六偏偏是她值班﹐而精於財經報導的同事卻在休假﹐而那一天她偏偏就用從香港當地報刊的新聞報導和分析文章中東摘一點西摘一點湊成了一篇關於人民幣升值可能造成的影響的文章。

四天後﹐她的這篇文章在日交易額上萬億美元的全球外匯市場引起了軒然大波。隨著美元匯率的大幅下挫﹐從新加坡到斯德哥爾摩﹐一時間世界各地外匯交易員和基金經理們恐慌的電話聲響成一片﹐成堆的電子郵件幾乎要擠爆他們的郵箱。不過﹐隨著那篇因為蹩腳的翻譯而產生誤導的文字很快從互聯網上消失﹐這場風暴也很快平息了下來﹐然而風暴雖平﹐它造成的損失卻已無法彌補。

一家名望並不顯赫的半官方新聞社的一名普通記者的一篇文章竟能引發如此大的市場風暴﹐同時也讓措手不及的交易員蒙受了巨大損失﹐這一方面暴露出目前中國媒體差強人意的編輯水準﹐另一方面也凸顯了當前美國不斷向中國施壓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形勢下外匯市場人人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緊張狀態。

關向東從中新社在香港的編輯部發出的是一篇中文報導﹐但是到昨天下午﹐這篇報導被翻譯成文理不通的蹩腳英文登上了一向有中國共產黨喉舌之稱的《人民日報》的網站上。翻譯的英文報導中赫然宣稱中國將在下周中美經濟官員會晤後宣佈人民幣升值。

接著﹐當互聯網搜索引擎搜索出的這篇英文報導出現在彭博資訊(Bloomberg)倫敦辦公室的電腦屏幕上時﹐這條消息迅速以標題新聞的形式傳向了全球各地。

“這著實讓市場大吃一驚﹐”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 & Co.)的亞洲貨幣策略師克勞迪奧•派倫(Claudio Piron)如是說。消息傳出時他正在新加坡。他說當時交易員們即刻開始拋售美元﹐同時買進一切可以染指的亞洲貨幣﹐主要是日圓、新加坡元和印度盧比。之後﹐當彭博及競爭對手路透(Reuters)開始對消息可信度表示懷疑時﹐交易員們又馬上開始買回美元。派倫說﹐有些交易員因反應不及而就此被套﹐很多人為此而懊惱不已。

關向東說她對這一切也是異常驚訝。“我想不出怎麼會產生這麼大的轟動﹐”她說。她堅持認為她所做的就是從香港當地的報紙上搜羅關於人民幣升值可能對香港產生的影響的觀點──她在文章中引述觀點時沒有註明來自哪家報紙﹐而多將這些觀點含糊地歸於“觀察人士”。從實際情況看﹐她所引述的觀點的主要來源是左翼報紙《大公報》的一篇社論。

但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就很難再說是關向東的錯了。《人民日報》網絡版拿到她的這篇報導後便派給了一位兼職翻譯﹐而這位翻譯交出的譯稿中說﹐中國已決定在一個月內和一年後分別讓人民幣升值1.26%和6.03%。實際上關向東文章中引述自當日香港報紙的這兩個數字所表示的只是不可交割人民幣遠期市場交易報價所反映出的市場對人民幣升值幅度的預期。另外﹐《人民日報》網站上登出的這篇從中文翻譯過來的英文報導既未標明記者姓名﹐也未註明消息來自中新社。

彭博的標題新聞出現在交易終端屏幕上時正值亞洲交易時段即將結束、歐洲交易時段即將開始之際。

在斯德哥爾摩﹐為瑞典經紀公司Hagstromer & Qviberg管理中國證券交易的趙炳浩(Frederic Cho)先是用公司內部揚聲器系統向目瞪口呆的公司同仁報告了這條消息﹐隨後便開始在互聯網上搜索這篇報導﹐瘋狂地給在亞洲的記者和金融界熟人打電話。“在我看來這沒道理﹐”他說。哪國的中央銀行會提前一週宣佈對本幣進行價值重估﹐而且還有確切的數字?

在上海﹐渣打銀行(Standard Chartered Bank)首席中國經濟學家王志浩(Stephen Green)也同樣感到困惑。“我的第一感覺就是這太奇怪了﹐”他說。他拿起電話開始聯絡中國的相關監管機構。最終﹐他的研究小組從互聯網上挖出了這條翻譯出來的英文消息以及原始的中文報導﹐並推斷出了事情的原委。他立即給渣打所有人員發了一條電子短信﹐解釋說問題在於翻譯錯誤。

曾幾何時﹐一篇文章或報導要想登在《人民日報》上須先得到政府部門的首肯。外國記者往往會在字裡行間仔細推敲來搜尋可能暗示政策變化的蛛絲馬跡。如今這已成為歷史。處於激烈商業競爭壓力下的中國官方媒體現在往往也需要搶新聞﹐新聞的基本準則──準確性──也不免因此受到影響。外部世界顯然還沒有跟上這種形勢變化。

可畢竟“《人民日報》是中國政府的喉舌呀。”摩根大通的派倫說。

或許正是因此﹐全球外匯市場才會在彭博新聞見諸交易終端後幾分鐘內出現大約20億美元左右(據派倫估計)的交易額。市場普遍相信﹐一旦人民幣升值將會引發亞洲地區更大範圍內的貨幣價值重估大潮。目前亞洲各國和地區的中央銀行一直都在大規模干預市場以便壓低本幣匯率從而使自己在出口上享受競爭優勢。

彭博認為自己在這條新聞的處理上沒有錯。其長駐紐約的發言人朱迪斯•澤魯斯尼亞克(Judith Czelusniak)說﹐如果中國政府的報紙刊登消息說中國將放鬆匯率控制的話﹐那是大新聞﹐彭博自然應予報導﹐不報才是失職。她說﹐在《人民日報》宣佈這條消息翻譯有誤後﹐“我們也立即作了相應的報導。”

路透更是亂上添亂﹐發佈消息說﹐彭博援引《人民日報》消息報導稱﹐人民幣將升值。該社地區主管編輯亞當•考克斯(Adam Cox)說:“市場開始出現波動時﹐我們便進行了追蹤報導。”他說他的團隊在搜尋市場波動的根源時從外匯市場交易員處聽說那是彭博一篇關於人民幣的報導引起的。而當他的手下最終找到這篇報導時﹐他說發一篇援引彭博報導的路透報導便成了很自然的事情。“這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延誤﹐”他說。

《人民日報》網絡版的編輯把那篇英文報導從網上撤下來之後公開就此表示了歉意﹐儘管其中多少帶有點為自己辯白的意思。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編輯說:“我們很遺憾(這篇文章的)翻譯不夠準確﹐這是我們的錯。”但這位編輯同時也使勁指責中新社﹐說中新社記者的文章中“含糊其詞的地方太多﹐所以才導致誤譯。”

中國前一次於1994年調整匯率體制的時候﹐官方新聞機構新華社(Xinhua News Agency)就此發佈了一篇2,500字的報導﹐不辭辛勞地就調整細節作出了詳盡的解釋。消息是於元旦正式宣佈的。順便說一句﹐那一天恰好也是星期六。

高盛(Goldman Sachs)昨日晚間發佈的一份研究報告題為《在譯文中迷失》﹐對昨日外匯市場發生的一切進行了分析﹐反映出了亞洲地區的投資銀行業當前的無奈。

摩根大通的派倫說昨天在辦公室真是“忙瘋了”﹐現在就要收工去好好喝一杯。

Comments:就算翻譯沒問題,引用也很常出問題,這也是為什麼我有習慣看到國內媒體的翻譯新聞,還是會去找出原文新聞來對照一下的原因。

2010年6月16日

搶美鈔 銀行放大議價空間



2010-06-16 01:10 工商時報 記者高佳菁/台北報導

美元現鈔爆恐慌潮,銀行紛紛調升美元存款利率吸金,但效果有限,在這波搶美元大戰,銀行紛紛出招,如台銀大額議價空間放大到25-40基本點,而中信銀則首度授權分行端進行大額議價,且「大額」門檻也從10萬美元降為2萬美元,至於一銀100萬美元以上的大戶,議價空間趨近台北同業拆款利率,至於額度較小則提供加碼,只要10萬美元即可加碼25基本點。

一銀主管表示,繼08年雷曼事件後,台北銀行同業拆款利率各天期的美元拆款利率,再爆發比Libor(倫敦銀行同業拆款利率)貴了2倍多,如1個月期台北同業美元拆借年利率高達0.95%,而Libor只有0.35%。

由於同業拆款成本這波大約比平常貴了1成,央行為降低同業拆借利率跟Libor的差距,要求銀行調高美元利率,各銀行也紛紛配合調升美元定存牌告利率,近期銀行美元存款額確實有增加,但增幅有限。

為在這波美元吃緊潮順利吸金,銀行頗頗出招,如台銀對於大戶議價大幅加碼,從過去約15-30個基本點,擴大到25-40個基本點,由於台銀本身的大額牌告就比一般牌告高,因此,加碼後利率增加不少。

而中信銀則是首度授權分行端直接針對大額進行議價,中信銀表示,近日已發文給各分行端,美元大額議價門檻從過去至少5-10萬美元,一口氣降為2萬美元,且針對不同額度授權分行端直接進行加碼。

如存款金額在2-5萬美元,分行端最高可依牌告再加10bp(0.1%),而5-10萬美元則加15bp,10萬美元以上最多可加20bp,至於額度更高者,分行端可再依個案呈報總行,總行會視情況,再加碼5-10bp,中信銀說,以前美元超級大戶加碼幅度頂多20bp,但現不僅大戶門檻降低,就連加碼幅度也大幅放寬到30bp,由於是首度授權分行端,而且公文才剛發出,因此,存款量尚未明顯大幅增加。

一銀亦指出,只要100萬美元以上的大戶,現在銀行給的利率幾乎都比照同業拆款利率水準,至於額度較少的客戶,一銀近日亦祭出專案加碼,只要10萬美元即可加碼25基本點。

而兆豐銀行則表示,近期個人美元存款的額度增加的幅度不明顯,不過,法人大戶就增加非常多,近期議價空間確實較大,原則上,只要在銀行利潤範圍,銀行通常都會同意。


Comments:之前曾有過一萬美元就算大額,可以定存利率直接加碼50bp的,當時的美元定存利率是5.0%,如果是這種情況,其實作美元定存也是不錯的選擇,不過現在定存利率低到一年期只有0.65%,雖然可以加碼30bp,幾乎是多了一半的利息,但也勉強達到接近1.0%的水準。Anyway,這一則新聞主要是讓大家知道銀行對大戶的定義大概是怎樣,而一般散戶要換美元,至少都要一萬美元才有談匯率讓分的空間,五萬美元以上幾乎都是可以談的。我一次都不會換太多,覺得匯率不錯(例如低於32.0)就換個一千美元,所以也就不必去跟銀行談讓分了,直接在台銀用網路銀行換匯就有讓兩分,換完直接定存,等集滿五千美元,如果有交易機會再匯去Firstrade,沒有的話就繼續定存。

2010年5月25日

歐債事件的一些資訊


目前PIIGS五國的公債(Public Debt)以希臘和義大利最嚴重,都超過了100%的GDP,而政府預算赤字則是愛爾蘭、希臘和西班牙三國最嚴重,都超過了10%的GDP。而失業率則是西班牙和愛爾蘭最慘,西班牙甚至達到20%,希臘也有10%,情況看起來都不怎麼好看。(Source


各國目前的十年期公債值利率,希臘逼近9%左右的程度,這樣的發債成本其實是很高的,會有很沈重的壓力。而葡萄牙和愛爾蘭也都超過5%,一樣是過高的舉債成本,西班牙和義大利還維持於可以接受的4%,而德國則在3%左右,算是理想的程度。這些國家需要資金,所以發債,但是因為國家情況不穩定,所以發債沒有人願意承購,債券便宜,殖利率攀升。

Maastricht limit是歐盟條約對預算赤字的限制,條約的規定是3%的GDP,但是整個歐盟平均是6.9%,即使德國也有5%,像是法國竟然比PIIGS的一些國家還高,達到8.2%,顯示整個歐洲各國預算赤字的控制都已經超過歐盟成立時的期望了。

希臘今年要到期的債券只有158億歐元,其實問題不是很難解決,比較嚴重的是2011到2015每年都200-300億歐元。

義大利今年有2515億歐元的債券到期,但是財務狀況還不錯,目前為止沒有什麼問題,而未來幾年債券到期的金額都逐漸減少,所以比較不會讓人擔心。

西班牙是目前接在希臘之後最被關心的國家,今年和明年都有大約800億歐元的債券到期,金額比起希臘可是大多了,如果希臘都這麼難達成挽救的共識,那西班牙出事之後,恐怕只有退出歐元系統一途。

葡萄牙和希臘的規模相當,所以比較不讓人擔心,未來幾年也不像希臘那樣。

愛爾蘭的問題最小,但預算赤字與失業率會造成國家的問題,也是需要政府妥善處理。


上面這個圖(Source)分別顯示了八個歐元對美元匯價的關鍵:

  1. 歐元來到0.8252的歷史低點,因為交易者對這個年輕的貨幣缺乏信心,直到歐元在2002年元旦成為正式的現金交易貨幣之後,情況才稍微好轉,並一路從0.9漲到1.35左右,為50%的漲幅。
  2. 2003年三月開始的伊拉克戰爭,美元下跌也間接造成歐元對美元的升值,到2004年底達到短期的高點。
  3. 2005年底,歐盟央行(ECB)開始升息,這也讓歐元對美元開始升值。
  4. 2008年七月15日,歐元來到歷史高點,對美元為1.6040,而這麼強勢的匯率主要的原因是美元的弱勢,尤其2007年夏季開始浮現的美國房地產危機,讓美國FED降息到接近零利率的程度,更讓美元的價值下降。
  5. 2008年十月一日,美國政府通過7000億美元的紓困方案,美元開始轉強。
  6. 2009年底,歐元對美元不斷升值並來到短期的高點,收在1.50以上,美國的債務問題和貿易赤字都讓投資人對美元失去信心,不過,在很短的時間內投資人把注意力轉移到財務失去平衡的歐元區域,而希臘危機讓市場對歐元失去了信心。
  7. 2010年五月五日,歐元下滑到1.30以下,而歐盟終於同意紓困希臘,但是IMF以及國際外匯交易者仍然擔心希臘的問題可能襲擊葡萄牙或西班牙,而歐盟其實並沒有對歐元的大貶值做出什麼挽救措施,所以歐元對美元在四個內貶值了20%。
  8. 2010年五月19日,歐元貶到四年來的最低價,低於1.22,即使德國宣佈禁止無券放空並禁止放空關聯歐盟政府債券的CDS,但市場對這些舉動的解讀是德國和歐盟政府認為歐元相當危急。


今晚開盤前TED Spread又漲了5%來到38.61了,Dow期貨也跌破了9800,開盤破萬點應該是確定的事情了。

2010年5月18日

德國發出投機禁令 歐元觸及四年新低

華爾街日報  2010年05月19日

紐約匯市週二﹐歐元觸及四年新低。此前德國宣佈將嚴禁某些投機行為﹐這一消息加劇了投資者對歐元的拋售﹐因為這意味著在主權債務危機肆虐歐元區的情況下﹐投資者已沒有在危機陰影下進行交易的選擇餘地。

歐元兌美元下跌近1.5%﹐兌日圓的跌幅超過了1.56%。Brown Brothers Harriman駐紐約的資深外匯策略師Win Thin表示﹐投資者原本就對歐元區外圍國家不堪一擊的財政狀況憂心忡忡﹐面對德國的這一行動﹐投資者認為這是為應對全球金融市場所面臨的崩盤威脅而進行掙扎的又一個跡象。

Foreign Exchange Analytics的合夥人David Gilmore表示﹐這一禁令限制了投資者表達對歐元區負面看法的選擇權。

週二尾盤﹐電子交易系統顯示﹐歐元兌美元報1.2209美元﹐週一尾盤報1.2392美元。歐元兌日圓報112.75日圓﹐週一尾盤報114.33日圓。美元兌日圓報92.34日圓﹐週一尾盤報92.50日圓。美元兌瑞士法郎報1.1470瑞士法郎﹐週一尾盤報1.1309瑞士法郎。英鎊兌美元報1.4328美元﹐週一尾盤報1.4470美元。

ICE美元指數報87.089﹐創下2009年3月投資者為避險而蜂擁買進美元以來的最高水平﹔美元指數週一尾盤報86.149。

Thin稱﹐歐元沒有任何支撐因素﹐歐元區領導人在應對主權債務危機的問題上錯失了許多良機﹐正在因此受到市場的懲罰。

此前德國表示﹐將從午夜開始禁止所謂裸賣空行為。裸賣空不同於一般的賣空行為﹐是指投資者沒有借入標的資產而直接在市場賣空。在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最嚴重的時期﹐裸賣空這種行為曾就飽受指責﹐現在又因希臘債務危機的爆發再度受到抨擊。

德國財政部的發言人稱﹐這一禁令的適用範圍包括德國最大的十家金融機構股票的賣空交易以及歐元區政府債券的信用違約掉期交易。財政部的另一位發言人Jeanette Schwamberger對道瓊斯通訊社(Dow Jones Newswires)表示﹐政府將準備提案﹐並將把法律影響考慮在內。

Schwamberger稱﹐除從午夜開始實施的禁令外﹐針對裸賣空的更多禁令正在計劃之中﹐包括禁止對德國所有股票、股票衍生品、歐元區政府債券相關衍生品以及那些未充當防範匯率波動風險工具的歐元外匯衍生品的裸賣空。

歐元在後市大幅下跌前就已承壓﹐因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在柏林宣佈﹐德國將支持對金融機構徵稅﹐以便沖抵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所帶來的花費。

Thin稱﹐目前歐元的交投正在朝著一個方向﹕拋售歐元﹔一旦歐元跌破1.22美元﹐就可能一路跌至1.18美元。

2010年5月7日

歐元貶值對美股市場之歐股ETF影響

VGK EUR/USD CAC DAX FTSE
2009.12.1 51.87 1.50893 3775.74 5776.61 5312.17
2010.5.7 40.87 1.27507 3392.59 5715.09 5123.02
+-% -21.2% -15.5% -10.1% -1.1% -3.6%


因為主要探討的是歐元貶值的影響,所以我設定歐元近期最高的2009年12月初和現在作比較。VGK是Vanguard的歐洲股市ETF,其成份國與權重如下:
其中我只取英法德三國來看,英國以FTSE 100指數,法國以CAC 40指數,德國以DAX 30指數。而這三個國家在VGK的比值是31.4:16.5:12.4(總和為60.3%),因此乘上這將近半年的跌幅,VGK因這三個國家而下跌的幅度應該為4.86%。

而根據上表,這段時間內,VGK跌了21.2%,但是主要持股國家的下跌幅度卻只有不到5%,這是怎麼回事?其實如果把4.86%加上這段時間歐元貶值的15.5%,20.36%是不是就跟21.2%很接近了呢?還有40%的持股國家未考慮,但其實差距只有0.84%而已。這也說明了歐元本身的貶值對歐股ETF在美股市場的影響有多大。

而大家也可以去算算看,現在新興市場貨幣都升值到相當高的情況,股市也都漲不上去了,在這種情況下,買進新興市場ETF可能會面臨匯率、股市雙重風險。而台幣相對美元是很平穩的,所以投資美股市場的績效,以美元看和以台幣看不會有太大的差異,所以台幣對美元的匯率我就不考慮在內了。

2010年1月25日

[轉載] 別讓彭淮南總裁變成下一個袁崇煥!

原文為部落格Yesfx Global invest的文章「別讓彭淮南總裁變成下一個袁崇煥! 」深有同感,因此轉載此文。巴菲特說柏南克不續任,他要賣美股,而我可以很肯定的說,如果彭淮南因為政治、工商界等壓力而下台,我也會賣台股,雖然我只是小小散戶,但我仍然要投下不信任票。





看到今週刊這篇"6A總裁彭淮南的困局":彭總裁為何不讓錢進台灣?背後有何不為人知的因素?新台幣長期趨貶,對你我財富產生什麼影響?6A總裁應該向全民說清楚。 真是龜覽趴火!台灣的財經媒體除了會作亂,煽風點火吸引點閱率以外,還會作甚麼?這些人到底腦袋中似乎完全沒有任何一絲的社會責任!

台幣低估應升值?央行駁斥<--這篇是央行的說法.事實上台幣還有不能升值的苦衷!



彭總裁1998年上任後,台幣一直維持在30~35元這個區間.十年前台灣發生央票破產事件,當時在某劉大掌櫃策動下.由官股銀行全數吃下央票虧損.之後一連串人謀不臧虧空.造成台灣2001年爆發本土型金融風暴(請看中研院研究員報告).金融體系的敗壞加上2000年後的網路泡沫.讓中央銀行只能採用降息與低利拯救經濟.不過低利率會伴隨一定的副作用:壽險業為了彌補利率與保單紅利之間的損失,必需不斷找尋較高報酬的標的.唯一的出路就是投資海外資產.至今,國內壽險累積的海外資產已經高達3兆!(壽險資金運用 海外投資估破3兆).只要台幣升值1元.整體壽險業台幣計價淨值就少掉940億!

當然壽險也會作避險.但避險是要錢的!若成本0.5%,一次避險就會吃掉150億的收益.也因此.當台幣升值,或者變幻無常時.壽險業就會陷入持續虧損的慘況.2008年底金融海嘯時,台灣全體壽險業淨值幾乎變成負值.至今資產已隨股市大幅回升.但壽險業體質強度,仍遠低於2007年之前的狀況.1997年後日本壽險業出現一波大破產潮.就是在利差損,股市跌,與匯率過度波動三重夾擊下不支倒地.1980年~1995年,美國利率從17%降到6%.而2000年後台灣壽險業能買到的海外資產利率.只有0.5%~5%.能承受的波動會遠遠比日本壽險業低.

當台幣升值時.光是金融業的問題.就足以引發台灣經濟重創.更何況還有電子業外銷的競爭問題.尤其在美國消費意願大減後.新興市場競爭極為激烈.2008年初有心人士炒作了一波台幣(請看:台幣升值對台股效應與普拿疼相同 )就造成了之後電子業慘賠,金融海嘯後的復甦韓國電子業獲利已經在創歷史新高,但台灣電子業才剛開始轉虧為盈.所幸彭淮南總裁在7月主動發動台幣貶值(請參考:台灣央行掌控匯率的手段 )那次的放血早早清掉了過多的熱錢.2008年底時全球風雨飄搖,每個新興市場都可以隨意傳出危機.熱錢急撤.但所有謠言就是不會談到台灣!這都要歸功於彭總當時的遠見.在主導台幣貶值之前.彭總為了打擊通膨與熱錢,又要避免升息擴大利差引誘升值預期.因此08年6月調高存款備率.讓當時已經在下跌的股市加速.被稱為"彭淮南跳空缺口".這兩個動作.與當時政府炒房炒匯灑錢擴大內需完全背道而馳.許多評論認為彭總裁與執政當局從此產生無解的心結.

事實上有心結的可能不止是政客.還有一大票人與某些媒體在2008年初吹捧台幣將狂升,眼睛瞇一下台股就會上萬點.在彭老的鐵腕下極可能產生巨額虧損,懷恨在心..

現在經濟似乎有些好轉.媒體上又出現了吹捧台幣的聲音.近期亞洲央行都在同步阻升自家貨幣,中國寧願背負全球失衡原兇,承擔貿易報復,股市下跌風險也不讓人民幣升值.日本新政黨嘗試放任日元走升半年後.換財長重拾阻升態度.媒體竟然完全無視.而且這次不同.今週刊竟然把矛頭指向彭老!恰好前幾天有一個保障任期的官員"自動請辭",又通過了某個法案確認央行不是獨立機關.稍作聯想就會讓人不寒而慄!

彭老若走人,可能有無數的國際機構等著高薪挖角.天天與老闆唱反調更容易讓人倦勤.這時若輿論成型.央行與國際熱錢的對抗會更顯孤獨,全民最大的損失與憾事真的有發生的機率.身為一個網路鄉民.只要讓更多人知道這件事.多一個人聲援,或許網路的力量就能夠阻止這次媒體看起來很像陰謀的炒作!

PS: 部份連結我轉載時未作超連結,請連結原文。

[Book] 看線圖輕鬆賺外匯

看線圖輕鬆賺外匯
作者:Joe
出版社:法意資產管理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27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8592100
裝訂:平裝






Chapter 1 什麼是外匯?

1-1 外匯基礎認識
1-2 銀行掛牌匯率交易與外幣利率
1-3 不可不知的外匯名詞
1-4 外幣特性與匯率震盪

Chapter 2 進場的前製作業

2-1 選擇對自己有利的銀行
2-2 保證金與銀行外幣現貨
2-3 重要訊息與參考網站
2-4 線圖網站的操作與設定
2-5 操作外匯的目的與心態

Chapter 3 靠線圖獲利

3-1 戰略與戰術運用五浪分析法
3-2 自己製作線圖
3-3 判斷落點與發生路線
3-4 技術分析的可信度

Chapter 4 貨幣簡史

4-1 基礎貨幣與貨幣基礎
4-2 利率
4-3 貨幣與商品
4-4 匯率
4-5 通膨、投資、理財、投機
4-6 炒作的根本──套利交易

Chapter 5 新手問答集

5-1 關於銀行
5-2 關於線圖
5-3 關於操作




作者的Blog:外幣是穩定投資的天堂

Comments:從事美股交易,總是會牽扯到外匯問題。對我來說,外匯研究的難度相當高,甚至我還沒有頭緒要怎麼踏近那個領域,而且其實股市的許多知識和常識我都還沒學習完,所以還沒有機會去接觸外匯交易的領域,不過總是在換匯需求時,會去拜訪一些外匯相關的部落格看看他人的看法,而本書作者的Blog就是其中之一。


相對於股市的指數投資或價值投資,外匯這兩樣投資哲學卻完全派不上用場,因此除了定期定額以外,或許技術分析是一個可能的解答吧?但是在我的理念中,技術分析終究還是一門分析過去資料的工具,而不是預測未來的水晶球,然而在外匯交易上,分析過去的意義並不大,而所有對過去的分析都只是對未來作預測的基礎,預測未來才是外匯技術分析的重點。


而這部份其實也是我最質疑的,在書中的218頁,問題二之中,就談到線圖分析能不能信的問題,因為如果行情都照線走,那麼大家都是有錢人了。而作者認為行情的確會照著線圖走,而且認為這是近似比馬龍效應的結果。比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又稱自我應驗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是我在教育學程學到的一個概念,假若老師認定某些學生為「資優學生」,即使他們其實並非真正的資優,但是因為老師認為資優而特別用心,經過老師的提點和鼓勵,最終也會成為資優學生。同理,當大家畫出來的線圖都是那樣走,交易也跟著那樣走,而行情就會照著線圖走。


只是在市場上,到底是比馬龍效應比較強,還是莫非定律威力更大,那就只能投資人親身體驗之後才知道了。而或許是我果然是技術分析的外行,我並無法理解為何線圖分析能夠成功的原因,而我也尚未體驗過。不過如果轉個方向想,線圖分析如果夠客觀的話,其實就是一種被動化的交易,而不會受到投資人心理因素以及市場各種訊息的干擾,這種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但是能否保證獲利,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而即使不作外匯交易,我認為這本書也是美股投資人應該閱讀的一本書,因為其實書中有相當大的部份在談一些基礎的貨幣概念以及銀行換匯業務的介紹(請看目錄),而這些正好是我們要把新台幣換成美金的時候,會需要的基礎知識。

美國到底印了多少鈔票?

這應該是一系列的文章,不過因為我還沒理出頭緒來,所以就先一篇一篇發,如果將來有成一個系統,再來整理吧!

一個國家的貨幣,其實是一種負債,而非資產。因為每一個國家的中央銀行或貨幣發行銀行(因為不是每個國家都有所謂的央行,但是以下都簡稱為央行)發行貨幣時,目前大多並沒有基於某一些資產的基礎,所以是虛擬創造出來的,創造出來的貨幣越多,負債就越多。如果看央行的資產負債表,就會發現是分成資產與負債兩邊,其中資產是Assets,相信大家都很熟這個字,而負債是Liabilities,如果衍伸去看Liable或是Reliable這兩個字,就會知道這是一種責任和信賴,所以其實負債的深層意涵,就是信賴和責任。

央行的資產部份今天先不談,主要談的是負債。央行的負債其實可以統稱為貨幣基礎 (Monetary Base),而貨幣基礎又由兩個部份組成,第一部份也就是流通貨幣(Currency in circulation),簡稱為通貨,我想大家比較熟悉通貨這兩個字,包括通貨膨脹或是通貨緊縮,指的就是這裡談的流通貨幣,也就是所有在外面公眾流通與使用的貨幣。第二部份則稱為準備金(Reserves),也就是銀行從存款中,為了確保存提款或資金流動而提取放在央行的資金。而簡單的公式剛好就是這幾個字的簡寫:MB = C + R。

好的,那我們來看看C的部份。各國其實都會把相關的資訊公告在央行的網站,包括我們熟悉的台灣與美國都很容易查詢到,其中台灣就是央行(央行官網-->發行貨幣-->統計資料-->每日通貨發行數),可以查到目前有一兆一千多億的通貨在流通,每天發行或回籠的量可達數十億元。而美國則是查詢FED(Economic Research & Data-->Statistical Releases and Historical Data-->Bank Assets and Liabilities-->H3),下面這是各年度的統計變化


從1990年到2008年,增加為3.2倍。FED的貨幣基礎和準備金資料在這裡(每週和每月公佈一次,可下載歷史資料)。我們再回想一下上面的公式:MB = C + R,這邊這張表格有了MB和R,很容易就可以推算出C了。上面的表格看起來好像情況還好,可是如果去看貨幣基礎的曲線(Sources):


有沒有發現很恐怖?美國的貨幣其實很多人認為在某一個程度上已經達到一種「失控」的狀態了,因此市場對美元看空並不是沒有原因的。而美國雖然已經脫離金本位很久了,但是如果把黃金儲備跟上面的圖比較就會發現,現在美元貨幣真的是製造龐大的債務罷了。(想知道現在美國有多少債務,並且以怎樣的速度成長,除了去紐約看那個國債鐘,其實去DollarDaze網站就可以看到了,很怵目驚心!現在是$12,393,491,358,850,等你看到時應該又差很遠了)總之,以下是美國黃金儲備和金價的走勢:


美國在二次大戰之後,因為沒有戰備黃金的需求,所以開始減持黃金,再加上歐洲國家開始拋棄金本位,所以也沒有把黃金轉存到美國,黃金的量也就沒有增加,到1970年代後,黃金儲備就幾乎沒有變動過了,而真正完全靜止不動剛好是在我出生的1978年。

所以現在的美元是不是最沒有價值的時候呢?如果把黃金準備考量進去的話,其實是非常沒有價值的沒錯,但是並不是歷史僅見的一次:


目前美元的貨幣基礎(MB)其實只有15%的黃金作基礎而已,而且這還是現在高漲的金價才有這麼漂亮的數據。(3160億美元的黃金 / 20810億的貨幣基礎 = 15%)如果黃金回跌到800美元,那美元貨幣基礎其實只剩下一成的黃金準備,這比例是很低的(當然,現在的七分之一也沒多好)。

所以稍微整理一下目前已知的數據:

美國國債(2010-01-25) $12,393(billion) = 87% GDP
美國GDP(2010-Q1) $14,221(billion)
美國貨幣基礎(2010-01-13) $2,002(billion) = 14% GDP
美國流通貨幣(2010-01-13) $879(billion)
美股市值(2010-01-25) $11,289(billion) = 79% GDP


而2009一整年,美國增加的貨幣基礎總共是3470億美元,其中3030億是準備金的部份,流通貨幣只有增加440億美元。所以真正的鈔票沒有印很多(C增加5%),但是貨幣增加很多(MB增加21%)。

而你還記得TARP總共多少錢嗎?$700 billion!看看上面的表,再看看TARP的紓困,就會覺得那段時間真的不把錢當作錢看,而這種狀況下,美元這種貨幣,有多少的責任和信賴可言?

2010年1月20日

央行抗禿鷹炒匯 聯合國讚揚

【聯合報╱編譯莊蕙嘉、記者羅兩莎 /綜合報導】
2010.01.21 06:13 am

國際熱錢卡位兩岸「和平紅利」題材,外資紛紛湧入台灣,炒作新台幣匯率。聯合國官員日前公開稱許台灣中央銀行抵擋國際炒匯禿鷹「作法正確」,去年底以來數度喊話嚇阻有意炒匯的熱錢,「看來已產生效果」。

對於聯合國官員肯定央行作為,昨晚加班到近九點才下班的央行總裁彭淮南顯得格外開心。央行也主動發布彭博社這項報導給國內媒體。

根據彭博社報導,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DP)亞太處處長齊柏十九日在紐約接受電話採訪指出,「不光是台灣,許多極大量的短線資金湧入亞洲」,這種不正常的資金流入造成經濟問題,且影響經濟的實質復甦。

美國月初公布的就業數據不如預期,美元應聲走跌,資金大舉撤離美國,進軍亞洲。光是今年以來,台灣已湧進廿四億美元熱錢,炒股炒匯。

央行五日發布新聞稿給各家媒體,並引用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提格里茲的話表示,新興國家應該要有能力管制自己國家的資本流入,以免資產泡沫,明言不歡迎外資進來炒匯。

央行此舉深受齊柏肯定,他說:「這種道德勸說以維持市場秩序很好,有何不可?」

【記者羅兩莎/台北報導】熱錢獲利了結帶動國際美元強勁反彈,中央銀行昨天順勢出手「重貶台幣」,新台幣兌美元匯率在尾盤大變臉,收盤前重挫一點九角,以卅一點九九元收盤,險些跌破卅二元。

匯銀人士說,昨天外資仍繼續小幅匯入,但央行強力阻升,「央行尾盤突擊成功」,此舉主要在宣示央行樂見新台幣回貶的政策方向。

但央行發布新聞稿解釋,昨天各貨幣兌美元都走貶,紐幣、歐元及澳幣貶值超過百分之一點,韓元貶百分之零點九四,台幣貶百分之零點五九,「新台幣匯率相對穩定」。

【2010/01/21 聯合報】





原文新聞可參考BusinessWeek的:Taiwan Right in ‘Jaw-Boning’ to Cut Speculative Funds,其中Jaw-Boning是所謂道德說服,又名下巴骨政策(Jaw boning policy),是指中央銀行只靠口頭勸說,而不採實質的行動。

2010年1月11日

USD/TWD @ 20101011



最近有美元需求的人,可以分批換一點了,價位挺不錯的。我今天已經換一些了,如果有到31.5再把剩下的台幣換成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