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Commodity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Commodity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1月16日

1996-2013每年度的流行投資主題

流行的題材每年都不同,大家覺得2014年會是什麼呢?而過去流行的這些題材,能紅多久呢?紅之前,有多少人就知道會爆紅而先買?還是大多是紅了之後才買?買了之後,在漸漸不紅之前,還來得急賣掉嗎?跟隨這些投資的流行,能賺錢嗎?

【表格版】
年度
流行投資主題
1996
IPOs(初次公開發行股票)、小型啤酒廠、非理性繁榮
1997
威而鋼、雪茄、電信電纜
1998
電子零售、創業投資(VC)、傳統商業網路化
1999
B2B網路、Y2K(千禧蟲)、追蹤股票、股權分離
2000
無線網路、光纖網路、新興區域型電信公司(CLEC
2001
舊經濟、防禦性股票
2002
安全科技、國防工業
2003
生物科技、光纖到府、更多生物科技
2004
網路電話、3G無線上網、中國
2005
石油、建商、印度、保單貼現
2006
住宅不動產產、綠色科技、槓桿收購、電視遊戲
2007
私募股權、避險基金、金磚四國、商業不動產
2008
黃金、槓桿型ETFs、放空
2009
美元套利交易,新興市場,商品
2010
行動網站,金屬和礦業股,平板電腦與智慧型手機,創業投資
2011
社群媒體IPOs、外匯交易、追逐風險或規避風險、高股息
2012
追逐收益、建商與裝修類股、蘋果痴迷、指數化
2013
庫藏股、艾隆馬斯克、比特幣、作多日股/放空日圓、智慧貝塔

【圖表版】


2013年4月16日

金價在統計上已經過度反應


在統計上,要知道機率,有個很簡單的作法,就是找一組常態分佈的資料,算出平均值和標準差,將平均值加減標準差之後,就能取得機率了,如下圖:

Source

平均值上下一個標準差的範圍,有68%的機率,兩個標準差則有95%的機率,三個標準差就有99.7%的機率,超過三個標準差,其實都可以視為是異數了,也就是發生的機率相當小。如果查詢表格來計算機率,3.49個標準差已經是極限,也就是在常態分佈的樣本中,數值應該會分佈在平均值上下各3.5個標準差的範圍內,超過就屬於異常。


技術分析有一個功能,就是用類似的概念,稱為布林通道或是BBand,使用者可以自行設定要用多少天來計算出均線,並且設定幾個標準差作為上下的界線,一般常用的就是日K線設定200日均線,周K線則設定50週均線,其實大約都是一年左右。至於標準差,則看投資人的需要,大多設定為兩倍,照一開始的說法,均線上下兩個標準差,已經足以包含95%的價格範圍了。

但是如果要看出市場的過度反應,應該用的是3.5倍標準差,所以上圖就是以50週均線、3.5倍標準差來繪製BBand。這是過去三年的資料,可以看得出來大多數時候,黃金的價格都在上下限的範圍內,只有兩個例外,一個是2011年九月那時候,金價創下1920.94的歷史高價紀錄,那時候黃金的飆漲已經屬於「異常表現」了。

而第二次,就是最近黃金的暴跌。金價不但從1920.94下跌了超過30%,達到「熊市」的標準,也已經跌超過了3.5倍的標準差,屬於異常的「超賣」。

當然,從事後看起來,如果在2011年那次超買的異常放空,等到價格回到均價線附近,會有不錯的收益。那麼這次的的超賣,是不是買進的好時機呢?很遺憾的,這種分析只能看到過去已經發生的事情,無法預測未來,所以是不是買進的好時機?可不見得。

大家可以發現,經過這陣子的暴跌,金價的波動變得很劇烈,所以標準差的數值越來越大,所謂的「布林通道」也就變寬了,甚至均線也在往下,如果投資人想在現在買進,將來金價回到均線再賣出,但是均線可能會掉到和目前價位差不多的位置,那麼投資人可能就根本沒有賺到錢了。

因此,投資人要瞭解,這是一個判斷市場「過度反應」的指標,而不是一個「進出場」的指標。

2012年11月18日

Morningstar的2012 ETF Award得獎清單

以下是Morningstar的2012 ETF Award得獎清單,分為五大類,共有37個類別:
1. 商品
2. 國際股市(以美國觀點來看)
3. 美國股市的各大類股
4. 債券
5. 美國股市的九大風格

這些獎項考量到ETF的總成本、指數追蹤的情況以及能否提供更理想的風險校正後報酬。此外,散戶與法人的投資模式也不同,例如散戶大多小額投資,但是持有的期間比較長,而法人則是大額投資,而且對流動性的需求程度很高,因此針對散戶與法人的不同需求,分別有不同的得獎ETF。對於散戶而言,主要的考量是ETF的持有成本以及風險校正後的報酬。進行評選的ETF必須要在2012年6月30日之前有三年的績效資料,Morningstar必須要有該指數至少13個月的績效資料。

這些ETF分屬於五大資產、37個類別,相信運用在資產配置上已經綽綽有餘了,對投資人應該有相當的參考價值,而這些ETF大多都算是規模大、流動佳且知名的,也算是有一定的品質。


Category
類別
Retail
散戶
Institutional
法人
Commodities Agriculture
農產品商品
iPath DJ-UBS Livestock SubIndex Total Return ETN
iPath道瓊瑞銀牲畜商品指數ETN(COW)
iPath DJ-UBS Grains SubIndex Total Return ETN
iPath道瓊瑞銀穀物指數ETN(JJG)
Commodities Broad Basket
綜合性商品
GreenHaven Continuous Commodity Index Trust
GreenHaven連續商品指數ETF(GCC)
PowerShares DB Commodity Index Tracking Fund
PowerShares德銀商品指數ETF(DBC)
Commodities Energy
能源商品
PowerShares DB Crude Oil Long ETN
Powershares德銀原油ETN(OLO)
PowerShares DB Oil Fund
PowerShares德銀石油ETF(DBO)
Commodities Industrial Metals
工業金屬商品
iPath DJ-UBS Copper SubIndex Total Return ETN
iPath道瓊瑞銀銅價指數ETN(JJC)
同Retail。
Commodities Precious Metals
貴重金屬商品
iShares Gold Trust
iShares黃金信託ETF(IAU)
SPDR Gold Shares
SPDR黃金ETF(GLD)
Diversified Emerging Markets
新興市場
SPDR S&P Emerging Markets ETF
SPDR標普新興市場ETF(GMM)
Vanguard MSCI Emerging Markets ETF
Vanguard MSCI新興市場ETF(VWO)
Europe Stock
歐洲股市
Vanguard MSCI Europe ETF
Vanguard MSCI歐洲ETF(VGK)
同Retail。
Foreign Large Blend
國際大型混合股
SPDR S&P World ex-US ETF
SPDR標普全世界不含美國ETF(GWL)
iShares MSCI EAFE Index Fund
iShares MSCI歐澳遠東指數ETF(EFA)
Foreign Large Valu
國際大型價值股
iShares Dow Jones International Select Dividend Index Fund
iShares道瓊國際精選高股利指數ETF(IDV)
iShares MSCI Canada Index Fund
iShares MSCI加拿大指數ETF(EWC)
Foreign Small/Mid Blend
國際中小型混合股
SPDR S&P International Small Cap ETF
SPDR標普國際小型股ETF(GWX)
Vanguard FTSE All-World ex-US Small Capital ETF
Vanguard美國以外全世界小型股ETF(VSS)
Japan Stock
日本股市
WisdomTree Japan Hedged Equity Fund
WisdomTree日本股票匯率避險ETF(DXJ)
iShares MSCI Japan Index Fund
iShares MSCI日本指數ETF(EWJ)
Latin America Stock
拉丁美洲股市
iShares MSCI All Peru Capped Index Fund
iShares MSCI秘魯全市場指數ETF(EPU)
iShares S&P Latin America 40 Index Fund
iShares標普拉丁美洲40指數ETF(ILF)
Pacific/Asia ex-Japan Stock
日本除外太平洋亞洲股市
iShares MSCI Malaysia Index Fund
iShares MSCI馬來西亞指數ETF(EWM)
同Retail。
World Stock
全球股市
iShares MSCI ACWI Index Fund
iShares MSCI全世界指數ETF(ACWI)
同Retail。
Communications
通訊類股
Vanguard Telecommunication Services ETF
Vanguard電信類股ETF(VOX)
iShares Dow Jones U.S. Telecommunications Sector Index Fund
iShares道瓊美國電信類股指數ETF(IYZ)
Consumer Cyclical
循環性消費類股
SPDR S&P Retail ETF
SPDR標普零售業ETF(XRT)
同Retail。
Consumer Defensive
防禦性消費類股
Vanguard Consumer Staples ETF
Vanguard必需性消費類股ETF(VDC)
同Retail。
Equity Energy
能源類股
SPDR S&P Oil & Gas Exploration & Production ETF
SPDR標普油氣開採與生產ETF(XOP)
同Retail。
Financial
金融類股
Vanguard Financials ETF
Vanguard金融類股ETF(VFH)
iShares Dow Jones U.S. Financial Sector Index Fund
iShares道瓊美國金融類股指數ETF(IYF)
Global Real Estate
全球房地產
SPDR Dow Jones Global Real Estate ETF
SPDR道瓊全球房地產ETF(RWO)
同Retail。
US ETF Health
美國健康照護類股
SPDR S&P Pharmaceuticals ETF
SPDR標普製藥ETF(XPH)
iShares Nasdaq Biotechnology Index Fund
iShares納斯達克生技指數ETF(IBB)
Industrials
工業類股
Vanguard Industrials ETF
Vanguard工業類股ETF(VIS)
同Retail。
Natural Resources
自然資源
iShares S&P Global Timber & Forestry Index Fund
iShares標普全球木材及林業指數ETF(WOOD)
Vanguard Materials ETF
Vanguard原物料類股ETF(VAW)
Real Estate
房地產
Vanguard REIT Index ETF
Vanguard不動產投資信託ETF(VNQ)
同Retail。
Technology
科技類股
Vanguar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TF
Vanguard資訊科技類股ETF(VGT)
同Retail。
Utilities
公用事業類股
Vanguard Utilities ETF
Vanguard公共事業類股(VPU)
同Retail。
Intermediate-Term Bond
中期債券
Vanguard Intermediate-Term Bond ETF Vanguard
美國中期債券ETF(BIV)
iShares Barclays Aggregate Bond Fund
iShares美國核心總體債券市場ETF(AGG)
Long Government
長期公債
iShares Barclays 7–10 Year Treasury Bond Fund
iShares巴克萊7-10年美國公債ETF(IEF)
iShares Barclays 20+ Year Treasury Bond Fund
iShares巴克萊20年期以上美國公債ETF(TLT)
Large Blend
大型混合股
Vanguard Total Stock Market ETF
Vanguard整體股市ETF(VTI)
SPDR S&P 500 ETF
SPDR標普500指數ETF(SPY)
Large Growth
大型成長股
Vanguard Growth ETF
Vanguard成長股指數(VUG)
PowerShares QQQ
PowerShares納斯達克100指數ETF(QQQ)
Large Value
大型價值股
Vanguard Value ETF
Vanguard價值股ETF(VTV)
SPDR 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 ETF
SPDR道瓊工業平均指數ETF(DIA)
Mid-Cap Blend
中型混合股
Vanguard Extended Market Index ETF
Vanguard中小型股延展市場ETF(VXF)
SPDR S&P MidCap 400 ETF
SPDR標普400中型股ETF(MDY)
Mid-Cap Growth
中型成長股
Vanguard Mid-Cap Growth ETF
Vanguard中型成長股ETF(VOT)
iShares Russell Midcap Growth Index Fund
iShares羅素中型成長股指數ETF(IWP)
Mid-Cap Value
中型價值股
Vanguard Mid-Cap Value ETF
Vanguard中型價值股ETF(VOE)
iShares Russell Midcap Value Index Fund
iShares羅素中型價值股指數ETF(IWS)
Small Blend
小型混合股
Vanguard Small Cap Value ETF
Vanguard小型價值股ETF(VBR)
iShares S&P SmallCap 600 Index Fund
iShares標普核心小型股指數ETF(IJR)
Small Growth
小型成長股
iShares Russell 2000 Growth Index Fund
iShares羅素2000小型成長股指數ETF(IWO)
同Retail。
Small Value
小型價值股
Vanguard Small Cap Value ETF
Vanguard小型價值股ETF(VBR)
iShares Russell 2000 Value Index Fund
iShares羅素2000小型價值股指數ETF(IWN)


2011年9月21日

黃金生產成本與毛利率

(出處:貝萊德投信

我之前在「黃金與白銀」一文中曾經提到,在2009年第四季的時候,我從我所能拿到的資料推估黃金的生產成本大約是500美元左右,今天看到這份研究報告,的確在那時候的生產成本就是500美元,只是也發現從2007年初到現在,黃金生產成本竟然已經從350美元上漲到650美元了!這相當於15%的年化增長率。

根據該研究報告指出,燃料佔總成本大約15-30%,因此2007年初到2008年中的生產成本上漲,主要應該就是油價從50美元漲到140美元所導致的,如果以燃料成本佔30%來估計,原油上漲三倍就幾乎要把總成本推升超過一倍了。而另外還有30-40%的勞動成本,但這部份就比較難去估算。

相對於成本的增幅,2007年初黃金650元的價格一直到2011年中1500元的價格,則是年化達20%的增幅。因此即使成本增加很多,但黃金開採和煉製的公司其實是賺更多的。在2007年,毛利率可達46%,但是在2011年中,毛利率更高達56%

所以以成本上漲幅度和毛利率的計入,黃金基於成本與公司運作的合理價格應該在900美元左右,而如果低於700美元則反而變成是超賣範圍了。不過目前1800的高價,是高得有點過頭的。

不過如果以相同的成本增幅來算,那麼到2015年底,黃金的生產成本會變成是1200元,到時候如果黃金還是1800元,那卻又變成是合理價了,但這種生產成本增幅實在是不太正常的。

2011年4月6日

白銀的投資魅力漸失?

晨星亞洲研究部 2011/04/06

預測貴金屬未來的價格是一件困難且有可能會徒勞無功的任務。無論最近黃金價格已上漲了多少,但黃金的投資人似乎都堅持未來還會有進一步升值的空間;但另一方面,也有人認為黃金價格正面臨6000年來的泡沫化危機。

而正確的答案很有可能介於兩者之間,然要以內含價值為基礎來推測黃金價格,幾乎是不可能辦到的事情。因為黃金本身並不會產生利息或股利,因此無法對未來的現金流量進行預測或貼現,所以在預測黃金的價格上,我們也只好取決投資人對黃金的狂熱程度。

黃金或白銀等商品與股票或債券的不同點,在於它們是無法產生盈利收入的資產,其價值來自於另一方所願意支付的價格,但這類型商品確實能夠帶來資產配置多樣化的效果。一般來說,在其他證券市場表現不佳時,投資人有可能因將資產分散配置於商品投資部位而受惠。換句話說,就算你對於未來商品價格的走勢並沒有太大的看法,你的商品投資部位在投資組合中仍會具有一定的作用。

在考慮長期配置於貴金屬基金,並將之作為核心資產時,我們所建議的投資比重為總資產的4%。我們的研究顯示對直接的商品投資部位配置4%至10%的比重已相當充分,而其中大部分的投資部位可以配置在其它的能源、農業、工業以及貴金屬等產業上。另外,也可定期性的將貴金屬基金當作衛星資產的配置標的,以作為通貨膨脹的避險工具,或在貨幣價值較不確定時帶來保值的效果。

價格走勢與比率

投機的投資人並不會以絕對值的角度,來檢視商品價格的合理性,他們通常考慮的是各項商品之間的相對價值。我們在2009年11月時,作了類似的研究,當時我們建議貴金屬投資人可較著重投資於白銀,其次才是黃金。不過,本篇文章是要讓你了解目前白銀的價格看似已偏高,而我們現在也較青睞投資於黃金而非白銀 (但對股票的青睞程度則大於這兩者)

距我們上次作出建議已過了15個月,白銀在這段時間上漲了將近88%,而黃金則是上漲27%,而這兩種金屬價格的漲幅都超過美國S&P 500指數僅19%的報酬率;因此,不管你投資於白銀或黃金,你都可能會對你所作的投資感到滿意。在過去6個月及1 年這段期間,SPDR Gold Shares(GLD)對整體股票市場的相關係數分別約為0及負0.2,iShares Silver Trust(SLV)的相關係數則稍高,分別為0.2以及0.3。此外,它們每日的相關係數都維持在相當低的水準,因此在投資組合中提供了一定程度的資產分散配置的效果。不過,若以較長期的區間來看,自2009年3月以來,股票市場以及貴金屬的整體走勢都保持一致的方向,使得這個低相關性的論點顯得薄弱。

在2009年11月,一盎司的黃金價格約比白銀高64倍,而過去幾百年來黃金對白銀的價格比率約為16,有些人認為這數據仍具有一定程度的意義。若檢視過去30年黃金對白金的價格比率,可發現該比率約為63。不過,最近這個數字出現大幅下降的趨勢,目前約在40以下;也就是說,相較於黃金,白銀的交易價格顯然增加不少。

在過去25年當中,白銀相較黃金變得如此昂貴的情況,僅發生過兩次,而這兩次都僅維持了幾個星期,之後該比率便回到正常的水準,而白銀價格持續高於黃金的情況,則是發生於1970年代以前。

假設這個傳統的黃金對白銀價格比率的理論具有一定程度的正確性,那麼便存在了兩種價格修正的模式。其中一種是白銀價格下降,而另外一種則是黃金價格持續攀升,但我們認為以目前的價格及上漲幅度來看,前者的發生機率應高於後者。

資金流量

從2010年10月以來,GLD每個月都呈現大量的資金淨流出。光是2月份,GLD的資金流出金額便高達37億美元。然而,在同一時期,SLV每個月僅呈現溫和的資金流出,這似乎意味著相較於黃金,白銀有越來越受到投資人歡迎的趨勢,而2月份SLV更出現了2.63億美元的資金流入。

然而,投資於實體商品貴金屬ETF的一個最大爭議點,在於這類型的ETF會買進實體貴金屬,並因此降低其所投資金屬在市場上的實際供給量。雖然,全球對白銀的需求增加,推升了白銀價格,不過市場對於像是SLV這類型ETF的投資需求也造成了白銀價格上漲的壓力,因為這檔ETF必須要增加對白銀的庫存量,以配合其資產規模增加的狀況。按照目前的價格計算,SLV2個月份的2.63億美元的資金流入,便相當於770萬盎司的白銀,這將近是2009年開採出來的總銀礦產量的11%,這突顯了有相當大比例的白銀是被儲藏起來而非消耗掉。將這個資金流量數字加以年化,或許並不是一個實際的做法,但是卻可以清楚地解釋白銀ETF所需買進的白銀,確實占總白銀產量相當大的比重。

白銀:貴金屬或工業金屬?

市場在預期各項貴金屬的報酬表現時,通常會有一個模糊的概念,而在提及貴金屬時,投資人第一個會聯想到的就是黃金。黃金一直以來就是儲存財富的良好投資標的,不僅過去會被鑄造成硬幣使用,目前在許多國家中仍具有貨幣金屬的用途,但與市場概念一致的是,工業方面的需求相對而言僅占整體黃金需求的一小部分。

然而,對白銀來說卻非如此。雖然白銀屬於貴金屬的其中一種,但是工業活動用途卻占整體需求相當大的比重。在2009年,工業需求占整體白銀需求的41%,而貴金屬研究諮詢機構GFMS更預測,這個數字將會上升至46%。

乍看之下,近期的資金流量似乎顯示市場持續對於具有實體白銀部位的投資標的感到興趣,然而這也意味著白銀價格將進入大幅修正的階段。由上述可知,白銀並不像黃金一樣,會被儲存起來,而是每年所生產的白銀有絕大部分會被消耗掉,再加上投資於實體商品的ETF資產規模大幅成長,更造成白銀價格的上漲壓力。

此外,替代效應也可能會造成白銀價格的修正。在白銀價格持續上升的情況下,對工業金屬有需求的人,會因經濟可行性的考量,而轉向其他類型的金屬。由於白銀的需求有相當大的比重來自於工業活動的情況,在金屬價格差異夠大,金屬的替代具有可行性時,便會造成白銀價格大幅回檔。

仔細的確認

許多投資人認為白銀及黃金價格會上漲,主要是因為許多已開發國家所執行的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所導致的。基於這個論點,部分投資人認為金屬價格的基本驅動要素仍舊存在,所以金屬價格還有上漲的空間。然而,在仔細的檢視之後,會發現白銀已相對黃金呈現過熱的現象,而白銀的價格也以近乎垂直的角度上漲。

我們當初會建議投資於白銀,是基於價格、投資人避險心理、市場對通膨的擔憂,以及黃金對白銀的價格比率顯示白銀將會上漲等因素。而我們也樂於見到這段期間白銀價格呈現大幅上揚,在目前全球經濟以及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的大背景下,在白銀價格朝向長期結構性修正前,可能會有些許的上漲空間,也是投資人增加白銀投資部位的最後良機,但投資人也要留意,白銀有隨時進行修正的可能性。

(本文由美國晨星撰寫,晨星台灣編譯)

2010年12月1日

為何股價與商品價格波動如此類似﹖

2010年12月01日  華爾街日報

就像經典電影《逃獄驚魂》(The Defiant Ones)中的托妮•柯帝士(Tony Curtis)和西德尼•波蒂埃(Sidney Poitier)那樣﹐股票和商品像是被強行綁在了一起﹐它們極力想要分開卻又無法掙脫。

在過去幾年中﹐許多投資者都斷定石油、玉米和黃金等商品提供了能夠分散掉股票風險的獨立收益。但是股票與商品之間的相關性——它們的價格一起波動的程度——在許多情況下是近30年來最高的。

瑞銀環球資產管理(UBS Global Asset Management)的定量分析總監甘貝拉(Michele Gambera)稱﹐今年﹐標準普爾500指數中﹐約40%的周波動可以用能源價格的周波動來解釋。這是過去5年中類似指標水準的2倍﹐過去20年中類似指標水準的約20倍。

股票與商品之間的某些聯繫顯得很異常。比安科研究公司(Bianco Research)的策略師西蒙斯(Howard Simons)稱﹐本週四﹐原糖期貨和標準普爾500指數的月相關係數達到了67%﹐這是僅僅6天前水準的10倍多。這是今年原糖期貨價格與股價的相關性第三次激增至60%以上——比其低於20%的長期平均水準要高得多。

糖價和股價究竟是怎麼聯繫起來的呢﹖西蒙斯說﹐糖現在既是一種能源商品﹐也是一個增長熱點﹐因為巴西大部分的甘蔗都被用於生產乙醇了。這種汽油添加劑與原油價格相聯繫﹐而原油價格又對貨幣政策和全球經濟增長很敏感——驅動股價的同樣是這些因素。

但西蒙斯說﹐還有另一個不那麼明顯的因素在起作用。這就是演算法交易——根據數學模型自動買賣各種資產。演算法交易不瞭解、也不關心為何兩種資產的價格會一起變化﹐它只能識別出它們正在這樣變化。一旦電腦認為這種價格關係將會維持下去﹐其他交易者——包括電腦和人類——往往就會加以注意並照做。西蒙斯說﹐這可能是事實﹐不管某種相關性是否由基本經濟因素驅動。

西蒙斯說﹐我們已經到了一個惡性循環的節點﹐演算法交易會自動設計程式﹐它會逐步發展以追蹤這些關聯。這築起了一道貨幣高牆﹐迫使其他人的行為遵循同一種模式。

另一類商品——工業金屬——似乎對某些不尋常的目標有磁力。據瑞士信貸銀行(Credit Suisse)的全球資產組合策略師麥金托什(Phil Mackintosh)稱﹐近幾週﹐鞋類製造商耐克(Nike)和速食巨頭百勝餐飲集團(Yum Brands)的股價與鋁、銅和鋅的價格波動相關性都牢牢穩定在60%左右。今年5月以來﹐這種相關性大約翻了一倍。

當然﹐相關性不代表因果關係﹔這可能是一種巧合。但美銀美林(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的首席美國股票策略師比安科(David Bianco)稱﹐較高的商品價格往往表明全球經濟正在健康增長。股票投資者的信心也在強勁反彈。比安科說﹐由於標準普爾500指數中的許多公司都是大型商品生產商——或為其他大型商品生產商供貨——因此與過去相比﹐它們的收益與商品價格的關聯更加緊密。

此外﹐定量寬鬆貨幣政策——美聯儲(Federal Reserve)大量購買債券——和全球經濟復蘇令幾乎每種資產的價格都看漲。但在過去的經濟拐點﹐股票和商品的價格相關性比現在要低。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將會有許多時期出現貨幣如潮水般同時湧出和湧入所有資產的情況﹐此時風險分散策略將會失敗。正如西蒙斯所指出的﹐你投資的時間越長﹐現在的風險承受能力就必須越強﹐因為風險分散策略在短期將持續表現為失效狀態。但是﹐風險分散策略的作用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重新顯現出來。

而你可能已經身處商品繁榮大潮的風口浪尖而不自知。加利福尼亞州聖何塞(San Jose)Loring Ward金融諮詢公司的投資研究總監卡瓦略(Matthew Carvalho)說﹐按照通常假設﹐一般個人投資者的商品投資比例都是零。但多數投資者都通過股市間接承擔了商品風險。

如今這種風險已急劇上升。西蒙斯說﹐與過去相比﹐現在你通過股票承擔的商品風險要高得多。

所以﹐如果你還沒有在資產組合中加入一大堆商品﹐也不用著急。甘貝拉說﹐多種不同資產提供的風險分散效果已經顯著降低了。這樣做的好處比你想像的小得多。

Jason Zweig

2010年11月26日

推漲金價的傳奇基金

華爾街日報  2010年11月26日

創新舉措向大眾敞開了黃金投資的大門﹐並推動金價今年突破紀錄高點﹐呈現牛市行情﹐這一創新是一家知名度很低的黃金開採業行業團體在絕望中所採取的行動。

旨在推銷黃金的世界黃金協會(World Gold Council)當時正為生存而掙扎。全球金礦企業是其成員﹐它們因該協會不能遏制金價20年來的低迷走勢、以及無力為越來越多的黃金找到買家而苦惱。八年前﹐他們考慮從該協會撤資﹐若當時真這樣做﹐將實際上使這一協會停止運營。

世界黃金協會主席湯普森(Chris Thompson)指出﹐該協會需要擴大黃金買家的數量﹐尤其是在美國。在交易所買賣黃金這一想法已提了多年﹐但各種阻礙使其難以在美國付諸實施。

在那些黑暗的日子裡﹐世界黃金協會最終創新出的東西超出了它最大膽的想像──它2004年11月推出了性質為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的SPDR Gold Shares﹐該基金以它的交易代碼GLD而被大眾所知﹐目前已發展成為擁有567億美元資產的龐然大物。

根據研究機構理柏(Lipper Inc.)的說法﹐目前GLD是迄今發展最快的大型投資基金﹐而且是市場上最活躍的黃金交易商之一。它的出現幫助金價在近年內上漲了兩倍﹐本月升至紀錄新高。週三黃金在紐約商品期貨交易所(COMEX)的結算價下跌0.33%﹐報每盎司1,372.90美元。

作為全球最大的民間金條擁有機構﹐GLD每天吸收價值3,000萬美元的黃金﹐把它們儲存在倫敦一個金庫內。目前倫敦這一金庫儲藏的黃金數量相當於全球所有金礦約六個月的產量。

GLD的擁躉說﹐它使黃金市場民主化﹐為各種各樣的投資者直接涉足黃金舖平了道路。它有近100萬名投資者﹐其中包括普通散戶﹐像Northern Trust Corp.這樣的機構﹐以及約翰•鮑爾森(John Paulson)這樣億萬身家的對沖基金經理。

但持懷疑態度的人認為﹐如果黃金漲勢急速反轉﹐GLD可能將成為洪水猛獸。他們說﹐GLD的大量買盤已使金價猛漲﹐從而使市場和眾多小投資者面臨金價快速下跌的風險。規模較小的盲目跟風基金加劇了這種風險。

CPM Group的創始人克里斯蒂安(Jeffrey Christian)說﹐我們告訴客戶小心風險﹐因為真正的風險確實存在。該公司在黃金投資方面為全球主要投資者提供建議。

就在這種質疑情緒出現之際﹐ETF作為一個整體正在受到更嚴格的審視﹐有人擔心它們有可能造成市場扭曲。ETF受到廣泛歡迎﹐而且增長迅速﹐其涵蓋了股票、債券和硬資產﹐但這類基金使更多資金有可能進出原先流動性不強的市場。

GLD的股票在紐約證交所、東京、香港、新加坡和墨西哥城交易。每股代表1/10盎司的黃金。實際上﹐這使投資者有機會從出售整根金條所獲收入減去費用後剩下的那部分收益中獲利。在GLD增發新股前﹐它會吸納必要多的黃金以支持增發股票。當GLD股票的賣家多於買家時﹐該基金會拋售掉一些黃金。

在世界黃金協會幫助下創建的該基金﹐依賴於許多合作伙伴。它通過道富環球投資管理(State Street Global Advisors)來營銷﹐後者具備基金銷售專長。匯豐(HSBC PLC)負責儲存並保護金條。紐約銀行(Bank of New York Mellon Corp.)負責處理日常運營業務﹐比如計算該基金的資產淨值等。基金經理們說﹐儘管GLD的規模和涉及範圍很大﹐但運營起來卻相對簡單。以紐約銀行為例﹐大約只需十幾名員工來負責該基金的日常運營。

這使該基金成為所有參與者的搖錢樹。世界黃金協會為設立該基金花費1400萬美元﹐自成立之初到9月30日﹐共獲利約1.5億美元。收入是資產淨值的0.15%。道富銀行(State Street)也使用同樣條件﹐同期也獲得約1.5億美元利潤。如果GLD明年規模不變﹐那麼世界黃金協會和道富銀行將會獲利8000多萬美元。

世界黃金協會能獲得成功﹐很大程度是由於時機。由於擔心通貨膨脹﹐人們開始對黃金的興趣日漸濃厚﹐想把黃金作為躲避金融危機的避風港﹐這時﹐世界黃金協會成立了基金。自此﹐黃金價格一路飆升﹐從444.80美元漲了三倍多﹐11月9日達到歷史新高1,409.80美元(未扣除通脹因素)。

近期黃金價格上漲背後有很多因素﹐GLD僅是其中一個。美元穩步貶值﹐因此一些投資者買進黃金來對沖美元。開發新礦脈越來越難。金融危機過後﹐人們對經濟停滯感到懼怕﹐擔心政府應對經濟復蘇會造成通貨膨脹﹐因此黃金立刻大熱。

而GLD被廣泛認為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相對投資黃金期貨或購買金幣﹐購買基金股份更容易也更便宜。現在﹐GLD包攬了全球近1300公噸的黃金供應﹐使得市場更緊俏。GLD的影響為自己在黃金業贏得了擁護者。

Gold Fields Ltd首席執行長霍蘭德(Nick Holland)說﹐它讓黃金價格漲了﹐這很不錯。Gold Fields Ltd是一家大型礦業公司﹐也是世界黃金協會的成員。

計算GLD及其成員造成的影響遠不能達到精確的程度。但包括英國黃金礦業服務公司(GFMS Ltd.)分析師克里斯丁(Christian)和克拉普維克(Philip Klapwijk)在內的行業觀察人士預計﹐由於不斷遞增的需求﹐黃金ETF可能使每盎司黃金價格上漲了100到150美元左右。

也就是說﹐黃金ETF使今年黃金礦工生產出來的所有金條的總價值增加了90億美元。

許多投資者認為黃金還有很大的升值空間。但有些人擔心﹐在連續上漲十年後﹐總有一天會出現急劇逆轉。從GLD成立開始﹐黃金市場就沒有經受過嚴峻考驗﹔但出現了更小的黃金交易基金。

許多GLD投資者在黃金投資方面沒有經驗。世界黃金協會總經理圖森特(Jason Toussaint)說﹐60%到80%的GLD投資者以前從未買過黃金。沒人知道這些新手在金價急劇下滑時會作何反應。

如果GLD股東遭遇金價下滑時全體拋售﹐那麼該基金就需要拋售黃金進行彌補﹐可能會促使其他人拋售更多黃金而導致價格下跌加劇。由於GLD是在交易所進行交易﹐那麼任何拋售都會立即可見﹐這與一般的買賣黃金的不透明性不同。

美國聖母大學(University of Notre Dame)資產管理首席投資官馬爾帕斯(Scott Malpass)說﹐我們比剛開始的時候更關心這些問題了﹐情況隨時都會變化﹐來勢會很快。這所大學的資產管理部從2005年開始購買GLD股份﹐目前共投資了約7000萬美元。眼下﹐馬爾帕斯認為投資黃金的好處大於風險﹐該基金管理的不錯。

在GLD的規劃階段﹐全球金礦開採者們的野心都不大。

黃金價格剛剛開始從20年來的熊市蘇醒﹐許多公司還在極力保持盈虧平衡。投資黃金有很多障礙。購買難﹐儲存難﹐投保難。一些投資者選擇持有金礦公司的股票。

世界黃金協會長期以來將重點置於黃金首飾﹐黃金首飾佔需求的80%﹐但該行業深受經濟衰退的影響。在911恐怖襲擊後的2002年﹐黃金首飾的需求跌了11%。

黃金行業認識到﹐吸引投資者才是要走的路。世界黃金協會主席湯普森希望為協會找一個首席執行長﹐希望他能獲得美國投資者的信任﹐從而實現這一願景。他瞄準了伯頓(James Burton)﹐伯頓當時是加州公務員退休基金(California Public Employees' Retirement System﹐簡稱Calpers)負責人﹐Calpers是世界最大的機構投資者之一﹐但沒有直接的黃金投資。

2002年7月﹐伯頓飛往倫敦會見湯普森。伯頓充滿懷疑﹐但很好奇。他們的討論持續了12個小時──包括在談話期間已經打了一場高爾夫球﹐吃了兩回飯﹐喝了啤酒。湯普森描述了黃金市場的概況﹐還像推銷員一樣解釋了為何吸引個人投資者的時機已經成熟。最後﹐伯頓動心了。

2002年8月﹐已經離開Calpers的伯頓接手了這家黃金協會﹐隨即對該協會的108名員工裁員60%﹐並關閉了22家辦事處中的一半﹐開始著手打造今天的GLD。

這家黃金協會希望有一種產品可以讓普通投資者買入和拋出﹐就像是一只股票。問題在於讓股票追蹤金價的走勢﹐就很像是一只指數基金。最終的解決方案是成立一家信托機構充當GLD金條的法定所有人。

產品後來在澳大利亞和英國推出了﹐但在美國推出的時間要比該協會預料得晚。

礦業界支持這個想法﹐但擔心它可能會分散投資者對於金礦類股的需求。由於這將是第一只完全由一種實體商品支持的美國基金﹐監管機構還在試圖理解這種概念背後的機理。伯頓和湯普森說﹐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花費了數月時間試圖掌握有關該產品及黃金市場的情況。

這家黃金協會還得聘用各類參與者──信托公司、營銷人員和金庫保管員。這一過程也不是一帆風順的。

巴克萊(Barclays PLC)為這一項目開展了幾個月的工作﹐隨後退出﹐組建了同樣持有黃金的自己的基金iShares Gold Trust。巴克萊2009年6月將iShares交易所交易基金業務出售給了貝萊德(BlackRock)﹐自那以後它相對規模較小的黃金基金成為了一個強有力的競爭者。

對於這只基金將會獲得多大的成功﹐該協會也不確定。據監管部門的文件﹐它向瑞銀證券(UBS Securities)支付了400萬美元用以承銷首批230萬股GLD股票。瑞銀拒絕置評。

伯頓說﹐我當時覺得要說服人們購買這種證券化形式的黃金將需要進行更大力度的宣傳。

然而隨著 GLD開始發售﹐被抑制的投資者需求一下子釋放出來。三個交易日過後﹐這只基金的資產規模達到10億美元﹐僅僅兩年後就達到了100億美元。

道富交易所交易基金的負責人羅斯(Jim Ross)說﹐它的增長十分迅速。截至9月30日﹐該公司管理著120只交易所交易基金﹐只有SPDR S&P 500基金的規模比GLD大。羅斯說﹐老實說﹐它是我們第二成功的產品﹐這一事實仍然讓我覺得意外。

對GLD的中傷也早早地就有了。一些黃金投資者質疑該基金持有的黃金數量是否和它宣稱地一樣多﹐這最終促使該協會在其網站上公佈了獨立公司Inspectorate International Ltd.的審計報告。這家獨立公司每年對GLD在倫敦的金條數量進行兩次清點。

黃金投資界的一部分投資者還是更願意找到一個私人儲藏地。有些人希望可以迅速拿到金條﹐尤其是發生嚴重危機的時候。金庫保管公司正下調費用來吸引這類投資者。

競爭對手也在強調該基金可能面對的最糟糕的情況。總部設在倫敦的Hinde Capital旗下管理著一只黃金基金﹐該公司首席執行長戴維斯(Ben Davies)指出﹐GLD的金條沒有投保。根據招股書﹐如果這些黃金出現丟失、損壞、被盜或是被毀的情況﹐該信托基金也許沒有充足的賠償資源。

圖森特說﹐該協會認為匯豐的安全措施以及這家銀行的其他承保責任總額提供了保護。他說﹐這是我們首先選擇將黃金存放到金庫的全部原因。

儘管GLD取得了成功﹐可即便是那些涉足該基金的人也承認這種漲勢終將結束。道富的羅斯說﹐我們認為黃金不會一直漲下去﹐沒有哪一種投資會這樣。

Liam Pleven / Carolyn Cui

2010年11月19日

如果全球湧向黃金

華爾街日報 2010年11月18日

上週二金價短暫突破了每盎司1,400美元﹐如果世界銀行(World Bank)行長的言論可以當作指南的話﹐投資者或許應該持續買入。

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Robert Zoellick)在《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上撰文說﹐世界需要新的貨幣體系以取代現有的美元本位制﹐他建議黃金應該是新體系中的一部分。

這不完全是呼籲回到金本位制。事實上﹐佐利克支持建立一個基於日圓、歐元、英鎊和人民幣等一攬子主要貨幣的新外匯儲備體系。但他將黃金納入其中﹐確實是個新聞。

如果想知道這對黃金市場可能意味著什麼﹐那就看看當前的形勢吧。

西方國家政府通常在其外匯儲備中持有大量金磚。根據世界黃金協會(World Gold Council)最近發佈的數據﹐美國72%的儲備為黃金﹐德國為67%﹐意大利和法國均為66%﹐荷蘭為56%。歐洲央行(ECB)儲備中的26%為金磚。

許多情況下﹐這是世界處於金本位制度時積累下來的黃金。

但在全球經濟中﹐西方國家處於下滑態勢﹐它們在全球經濟產出中佔有越來越小的份額。包括美國在內的多數西方國家都有非常龐大的經常項目赤字。

現在看看一路走強的亞洲國家吧。

截至9月份﹐印度的外匯儲備中僅有7.4%為黃金﹐印尼為3.5%﹐馬來西亞為1.4%。


那麼大國中國呢?僅有1.5%。

黃金在許多方面是可笑的。它既不實用又花哨俗氣﹐沒有什麼奧秘或魔力可言﹐不管黃金狂熱者告訴你什麼﹐它無非就是“錢”而已。

說句不好聽的﹐它作為貨幣的吸引力非常簡單。

但以上所說都不是。

黃金既不是美元、歐元、日圓、英鎊、也不是人民幣﹐黃金是一種“貨幣”﹐不受任何一個國家的控制﹐不能貶值﹐這使它成為了外匯儲備中有吸引力的成分。

如果世界的外匯儲備體系從以美元為主導轉變為以包括黃金在內一籃子貨幣為主導﹐那麼你可以想見所有主要央行都將買入黃金。

如果不斷崛起的亞洲大國將他們外匯儲備中的一小部分轉化為黃金﹐那會意味著什麼?想想數量吧。

中國的總體外匯儲備為2.65萬億美元﹐其3,400萬盎司黃金在外匯儲備中僅佔470億美元。如果中國希望將黃金持有量增至2,650億美元﹐使之佔外匯儲備的10%﹐以今天的價格計算﹐中國需要再購買1.55億盎司黃金。

在此背景下﹐全球黃金總供應量僅為每年1.29億盎司﹐金礦產出僅為8,500萬盎司。

而如果中國希望讓黃金在其外匯儲備中佔有25%的份額﹐相當於歐洲央行的黃金持有比重﹐那麼中國需要以今天的金價再購買4.4億盎司黃金。

這相當於全球所有黃金開採商未來五年的全部黃金產量。

這將使美國存放在肯塔基州諾克斯堡(Fort Knox)和其他存放處的2.62億盎司黃金相形見絀。

這種情況會發生嗎?顯然不會﹐沒有可能發生﹐但它顯示了亞洲央行任何小的調整﹐都將對黃金市場產生重大影響。

許多民間投資者通過購買金條﹐或是像SPDR金ETF(GLD)這樣的黃金基金來押注黃金。還有其他可能的選擇﹐一個是多次在此推薦的買入GLD的買入期權。買入期權可以通過任何一家經紀商買入﹐其押注金價上漲。

這讓你在不用太多資金的情況下押注金價上漲﹐也讓你得以進行槓桿式投機。

解釋:GLD的價格為136美元﹐但執行價為150美元的GLD買入期權的每股價格僅為10.60美元﹐期權在2012年1月前都有效。這將使你在未來14個月的任一時刻﹐都有權以150美元買入GLD的股票。

所以如果金價持續上漲﹐你就可以獲利了結﹐但如果金價下跌﹐你的損失也僅限於每股10.60美元。

請注意﹐期權交易實際上是每個期權單位為100股﹐成本為1,060美元﹐擁有一個期權單位你就有權買入100股GLD股票。請注意﹐槓桿也有價格。如果GLD沒有及時升至150美元上方﹐那麼你為購買期權所投入的錢將血本無歸﹐所以人們應該對期權只進行較小的押注﹐它們不像股票﹐也不像共同基金。

Brett Arends

2010年10月10日

很多人都搞錯了,黃金是不是泡沫並不重要

黃金是不是好的投資標的?有以下幾個面向值得去思考。

一、黃金會不會帶來現金流?如果哪一天,某一家銀行推出有利息的黃金存摺,投資黃金才有機會帶來正的現金流,而在那一天到來之前,黃金的投資都只會讓投資人擁有「負的」現金流。當然,黃金的投資不會有任何利息,放一萬年也不會有利息,這應該大家都知道,但是會被大家忽略的是投資黃金有一定的固定成本,例如買GLD這檔ETF「每年」會有0.40%的費用支出,如果持有實體黃金,放在銀行,租一個保險箱也不便宜。所以結論是,投資黃金不會有現金流,或是會帶給你負的現金流。

二、投資黃金對世界經濟發展有沒有幫助?我個人認為,投資最原始的本意,是讓經濟更好,同時自己也能從中得到報酬。從這方面來看,投資股票是很不錯的,因為股票本來就是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籌資的一個管道,拿到資金後去發展企業,而讓企業更茁壯。投資債券也不錯,政府發行公債也是將資金運用在國家整體發展,公司發行債券是為了籌資而讓企業發展。當然,股票與債券也各自衍生出其他不太好的功能,但如果拿掉股票與債券這兩個投資工具,對世界經濟的發展一定是毀滅性的影響。由此可以得知,股票與債券的確對經濟的發展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但是黃金呢?投資黃金對經濟發展的幫助並不大,甚至如果考量到黃金吸收的資金太多,而導致原本會流入股票與債券市場的資金被鎖在黃金市場,那麼投資黃金對經濟發展可能反而具有殺傷力。

當然,投資黃金的確有機會獲得不錯的報酬,這是絕對不能忽略的,只是那要看投資的定義是什麼?如果以「預測行情,賺取價差就是投機」的角度來看,那麼其實將資金投入黃金市場也就只是投機罷了,並不是投資。而投機,其實就是賭博。

賭博很有趣,就以擲骰子來說好了,骰盅蓋打開之前所有的賭客都會認為自己是贏家。我想,黃金價格開始下跌之前,所有的投機客也都認為黃金會繼續漲,黃金很保值,黃金可以避險,黃金是實體資產,黃金...

場內玩得很High,但是對賭博沒興趣的旁觀者其實看得很清楚。最後骰盅蓋打開之後,才會開始有人知道自己是輸家,而且大多數人都是輸家,但是,會輸會贏並不是重點,就像黃金的價格會不會狂漲和暴跌一樣,不是重點。

重點是,當你知道這就是賭博,你還要參加嗎?參加賭博沒有不對,不對的是明明在賭桌上還以為自己在做投資,不對的是只以為自己一定賺,卻從來沒想過賠錢會怎樣。

真正應該上黃金市場參與行情賭博的人只有兩種:一、能預測行情的人。二、不能預測行情,但是願意把錢放進去,然後讓運氣決定輸贏的人。當然,如果有人不會預測行情卻又自以為很強運,這種自我感覺良好又自欺欺人的情況,很明顯本來就不應該參與的,但有趣的是投機市場上大多數都是這種人。讓運氣決定輸贏的人,就不會只認定自己一定強運,他們不會孤注一擲,他們可以很坦然的面對衰運的出現,笑一笑,再賭下一把。

2010年10月5日

黃金投資的五大隱藏成本

2010年10月04日  華爾街日報

目前大家都在大談特談黃金如何大熱、﹐討論那些在過去十年收藏大量金條的黃金迷們如何大賺了一筆。

看看黃金每盎司的價格﹐你就知道這也許是事實。去年每盎司黃金的價格上漲約30%﹐過去十年的漲幅超過了400%。這跟投資者的實際回報又有何關聯呢?

事實是﹐投資黃金有著巨大的隱藏成本﹐紙上的數字並不能代表全部。下面就是很多投資者常常忽略的巨大成本:

成本一﹕高稅率

兩種心態似乎總是手牽手站在一起﹕鍾情黃金投資和擔心政府干預。這種擔心體現在方方面面﹐從有預測分析政府大量發債將會導致美元貶值﹐到新近的陰謀論聲稱政府還會發佈一個新版的6102號行政指令(該指令1933年由羅斯福總統簽署頒佈﹐禁止民眾私藏黃金)﹐強行搜查你的銀行保管箱﹐沒收私藏的黃金。

但是﹐真正讓黃金投資人對政府抓狂的原因卻是稅收級距的不合理。美國國稅局(IRS)在徵稅時將貴金屬投資視為收藏品投資﹐這其中包括全球最大的黃金ETF(交易所買賣基金)──SPDR 黃金信託(SPDR Gold Trust)和iShares白銀信託(iShares Silver Trust)。這意味著你投資黃金獲得的收益需上繳28%的長期資本利得稅﹐而股票投資所得稅僅為15%(當然﹐等明年小布什政府的減稅政策失效後﹐稅率還得回升到20%)。

儘管你將黃金視為一項抗跌性投資﹐但國稅局卻將之視為藝術品投資﹐就好像你私藏了洪梅爾陶俑一樣(Hummel figurines)。這意味著你投資收益的很大一部分將進入國稅局的庫房。

成本二﹕定期收益為零

正如金價上漲的數字游戲並沒有道出整個故事一樣﹐缺少定期分紅也是黃金投資的長期收益無法完全說明問題的另一個原因。多數長期投資者無法忍受將積蓄埋在後院長達20年。定期分紅是很多投資品的一項非常有價值的功能﹐可惜的是﹐黃金無法提供這種功能。

請記住﹐捕捉不到的收益無法告訴你一項投資是“明智的”還是“愚蠢的”。對一個領取固定退休金的70歲老人來說﹐僅僅因為可能的暴利﹐就將賭注壓在低價股上﹐是明智的選擇嗎﹖就算這筆交易賺了﹐100個財務顧問中﹐有99個會對你說“這次走運﹐見好就收吧﹐不要太冒進了。”

同樣道理﹐價格波動大、又無定期分紅的黃金市場並不適於每一個投資人。黃金的歷史回報很高﹐並不意味著投資黃金的風險很低﹐也不意味著那些需要穩定收益的投資人應該進入金市。

成本三﹕當心黃金騙子﹗

在之前的文章中﹐筆者詳細分析了金幣騙局。騙子常用的伎倆包括對金幣的含金量做出虛假的評定﹐用廉價的合金幣代替純金幣﹐甚至公然欺詐──你根本就沒擁有自己買入的黃金。所有這些騙局只是就金幣而言。那些當舖和號稱“收購黃金”的商號的名堂就更多了﹐他們哪裡會給你的黃金首飾或其它黃金製品一個公允的估價呢﹖

你可能會認為這不是明擺著嗎﹖我怎麼會去那些街邊小店購買黃金呢﹖但那些貌似信譽良好、能夠提供相關購買文書的經紀人或賣家就安全嗎﹖要知道﹐很多投資人都不做功課﹐甚至無法辨別文件的真偽。

由於黃金可以很方便地做成商品用於零售﹐因此與之相關的各種騙局層出不窮﹐只有謹慎的投資者才能保護自己。千萬不要低估了騙子的實力﹐如果不做足功課﹐你一定會付出慘痛的代價﹗

成本四﹕黃金的擁有和存儲成本太高

到每年要繳稅的時候﹐通過一些“創意性”的會計處理或患上選擇性失憶﹐或許你可以減輕一點因持有黃金所需繳納的稅賦。但有一項費用你無法輕易逃脫﹐這就是黃金的擁有成本。畢竟﹐你無法自己開採黃金。從金礦到你手中的成品黃金﹐這條產業鏈上的所有中介都要分得一杯羹。

首先出場的又是我們的吝嗇鬼山姆大叔了。就算你躲得過資本利得稅﹐你也逃不過因購買黃金首飾和金幣所要繳納的消費稅。另外﹐高昂的交易成本和佣金也是一筆數額不菲的開支。買過黃金首飾的人都知道﹐價格加成是貴金屬交易中的一個普遍現象﹐這一點無論對投資用黃金還是訂婚用的金戒指來說﹐全都一樣。說到底﹐你購入黃金的初始成本中﹐有一部分是註定要流入這些中介的口袋的﹐你永遠也拿不回來。這一點和你付給房產經紀或其他經紀人的費用相同。

接下來還有黃金的存儲成本。你必須花錢租一個銀行保管箱。如果你擁有大量黃金﹐那麼租一個大號的保管箱一年可要幾百美元。當然﹐如果你害怕類似羅斯福總統簽署執行的6102號命令再次出現﹐你也可以將黃金存放在家裡的保險櫃中──這顯然是一錘子買賣(只要買一個保險櫃即可)。不過﹐你真的蠢到寧可毫無保障地將黃金藏在家中﹐也不相信政府嗎﹖

黃金所謂的“安全性”不過是寫在紙上的﹐取得實物黃金並安全地存放是要付出高額代價的。

成本五﹕是的﹐金價也會下跌﹗

力挺黃金的人總愛聲稱﹐黃金從來沒有像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或通用汽車(GM)的股票那樣跌的毫無價值。 雖然表面上看這沒錯﹐但其實這話只說對了一半。雖然黃金永遠不可能變得一文不值﹐但是認為金價不會下跌的想法無疑是愚蠢的。

回憶一下﹐上世紀80年代早期﹐金價在升到創紀錄的高位──每盎司850美元之後﹐兩個月內狂跌40%。到了1981年﹐黃金均價跌到只剩每盎司460美元﹐此後一直在底部徘徊﹐一直到2000年跌至大約每盎司280美元。對於當年那些四五十歲的中年人來說﹐如果他們在1980年的歷史高位買入黃金﹐那麼他們要等28年金價才能回升到850美元/盎司的水平。這可不是一個明智的退休理財計劃﹕除非他們活到八、九十歲﹐否則他們無法兌現投資收益。

記住﹐黃金只不過是一種投資品。無論那些黃金迷說得如何天花亂墜(比如將黃金說成是對沖通脹風險的有效工具﹐或是價格只升不降的投資品)﹐你都要知道﹐金價會下跌的。而且有時候跌得很慘﹐就像上世紀80年代初那樣。

Jeff Reeves

本文譯自MarketWatch

2010年9月30日

Gold/Silver VS 50 Historical Bubbles


以過去各大泡沫來看,黃金和白銀的漲勢還只是小泡沫而已。

2010年9月28日

投資黃金的十大誤區

華爾街日報  2010年09月28日

過去十年來﹐黃金一直是投資人鍾情的投資對象。本週(截至9月17日)﹐金價又創下了每盎司1,278美元的新高。 在過去10年中﹐黃金投資人的投資收益約為投入成本的四倍。與此同時﹐華爾街股票市場卻處於平盤整理階段。

但是﹐很少投資品能像黃金和其它貴金屬一樣﹐引來這麼多的神話和廢話。這裡﹐我冒著得罪黃金交易買賣雙方的風險﹐為讀者分析有關黃金投資的十大誤區:

誤區一:“金價被高估了。”

你怎麼可能知道這一點呢?甚至沒人能說出黃金到底價值幾何?因此你不可能信心滿滿地說出金價到底是被高估還是低估。像法國興業證券(SG Securities)策略師格萊斯(Dylan Grice)這樣絕頂聰明的人認為﹐同不斷膨脹的貨幣供應相比﹐金價仍處於歷史低位。即便金價存在泡沫﹐這種情況可能還會延續好一陣子。 就像我在今年早些時候指出的那樣﹐當前的金價猶如1998年的納指和2003年的房屋建築類指數(DJ Global US Home Construction Index)﹐還可以向上運行好幾年的時間。

誤區二:“聰明人早就撤出黃金市場了。”

真的嗎?這種說法至少已經流傳五年了。然而﹐對沖基金大佬約翰•鮑爾森(John Paulson)卻將旗下掌管的40億美金投入全球最大的黃金ETF(交易所可交易基金)──標普存托憑證黃金信托(SPDR Gold Trust﹐以下簡稱SPDR黃金信托)。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也在同一支基金砸下了6.5億美金。每個月﹐美銀美林(Bank of America/Merrill Lynch)都會對全球頂尖的基金經理展開調查訪問。大約六年前﹐當金價還在每盎司400美元左右徘徊時﹐我建議他們向基金經理咨詢對投資黃金的看法。起初﹐他們沒有得到什麼回復。幾乎沒有人對這個問題感興趣﹐所以也就懶得給出哪怕是不成熟的投資建議。直到最近﹐雖然對黃金的投資興趣一直在上升﹐但質疑的聲音也沒有停歇。在過去兩年半的時間里(除了在2009年年初有過反復)﹐基金經理給調查者的答復始終一致﹐那就是金價被高估﹐而且幅度很大。然而﹐就在這段時間里﹐金價從每盎司約850美元躍升至近1300美元。

誤區三:黃金是“安全的避風港”

記得提醒我千萬別從那些相信黃金是“安全”資產的人那裡購買壽險或是剎車片。從1980年到2000年﹐黃金的購買力下降超過了五分之四。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黃金的購買力又下降了近三分之一。如果這就是所謂的“安全”﹐我可不希望看到如此劇烈的波動。黃金只是一種資產﹐和其它投資品別無二致。

誤區四:“黃金是‘真正的’貨幣﹐而政府或社會發行的法定貨幣只是薄紙一張。”

一派胡言!一件商品能否成為“貨幣”﹐關鍵在於其是否獲得了其他人(即社會)的認可。最近﹐一位基金經理向我講述了她的一位相識的奇聞軼事。這個人用幾瓶酒賄賂了相關工作人員﹐成功逃出動盪的非洲某國。這位基金經理指出﹐如果社會動盪不安﹐那麼最有用的“貨幣”將是生活必需品──食品、香煙和酒。(想聽聽我給世界末日的建議?趕快囤積“潔而敏”(Charmin)超柔衛生紙吧。你會驚訝地發現當我們不得不用樹葉淨身時﹐衛生紙有多麼的值錢!)

誤區五:“相比買入實物黃金﹐投資黃金股是一種更加有利可圖的選擇。”

在華爾街﹐最危險的時態永遠是現在時。殘酷的現實是:黃金股有時盈利多﹐有時盈利少。這完全取決於你的買入價格。多年來﹐許多大型金礦公司的股價被高估。投資實物黃金是更好的選擇。但在2008年的金融海嘯中﹐黃金股股價大幅下挫﹐跌幅甚至超過了金價。這為抄底黃金股提供了絕佳良機。兩年來﹐逢低介入大型金礦公司股的投資人﹐收益不止翻了一番。而買入小型金礦公司股的投資人﹐收益更是翻了兩番。

誤區六:“小型金礦公司股是有風險的。”

當然﹐任何一支金礦股都是高風險的(即便是像我年初推薦的諾華黃金資源(NovaGold Resources)這樣的績優股也不例外﹐需謹慎操作)。但一籃子小型金礦公司股構成的投資組合風險就小多了。在選擇小型礦業股的時候﹐可以參照Market Vectors的小型金礦股指數基金(Junior Gold Mine)的選股思路。事實上﹐根據買入價格的不同﹐有時投資小型金礦股的收益遠勝於大型礦業股或實物黃金(見上面第五點分析)。如果你瞭解基金業的運作方式﹐你就會知道在金市繁榮的時候﹐基金經理很可能在最後才大舉吃進小型金礦股﹐這意味它們起到了槓桿化投資的作用。

誤區七:“相比其它貴金屬﹐黃金是更好的投資品。”

真的是這樣嗎?理由是什麼呢? 說過了﹐這完全取決於你的買入價格。長期以來﹐銀和鉑的價格走勢似乎和金價一致。20多年來﹐從投資收益的角度看﹐白銀跑贏黃金的幾率為25%﹐鉑為5%。但這個趨勢也不穩定。在某一具體時點﹐一種金屬的價格可能遠高於其它金屬﹐而另一種金屬的價格可能遠遠落後。如果你能利用這種價格變動的階段性趨勢﹐你能獲得更好的投資收益。現在有很多ETF產品投資於銀(如iShares Silver Trust)和鉑(如Physical Platinum Shares)。

誤區八:“投資黃金是明智的決策﹐因為數千年來它的購買力保持不變。”

呸!難以相信嚴謹的人會重復這個觀點。我們連50年前的信息都無法準確獲知﹐就更別提古羅馬時期了。難道凱撒時期的一件袍子真的值一盎司黃金﹐和今天一件高級男士西裝的價格相仿?有人會說是的。但又是什麼樣的袍子呢?和它比較的又是什麼價位的西裝呢?要知道300美元也可以買一套西裝的。《聖經》中有一個廣為流傳的說法﹐一盎司黃金可以買“300塊麵包”。你可能心存猶疑﹐不敢斷言這是不可能的。但我調查過﹐也咨詢過專家的意見﹐至今無人能證實這種說法的出處。 如果有人能﹐請轉告我。退一步說﹐即使黃金“3000年來維持購買力不變”﹐這也僅僅說明黃金的真實回報率(經通脹因素調整)為0%。政府發行的通貨膨脹保值債券還能有通脹率加2%的收益率呢!

誤區九:“黃金共同基金的投資收益和黃金幾乎一樣。”

不可能。你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先鋒貴金屬/礦業基金(Vanguard Precious Metals & Mining)甚至都不算是黃金基金了﹔基金評級公司晨星(Morningstar)已將其移至“自然資源”類別﹐因為這支基金也投資於一般的採礦及相關產業。多數所謂“黃金”共同基金甚至都不投資於實物黃金﹐只投金礦公司的股票。不過這也進一步證明了黃金是一種稀缺資源。據晨星公司分析師珍妮特•揚(Janet Yang)透露﹐既投實物黃金也投黃金類股的兩支基金是第一鷹牌黃金(First Eagle Gold)和富達黃金精選(Fidelity Select Gold)。 剩下其它基金的投資風格則不盡相同。以奧本海默黃金/特殊礦產基金(Oppenheimer Gold & Special Minerals)為例﹐該基金通常持有大量小型金礦公司股票。除了黃金﹐他們也投銀和鉑等貴金屬。美國環球貴金屬基金(US Global Precious Minerals Fund)則專注於規模較小的金礦公司股。

誤區十:“安全起見﹐你的投資組合中黃金佔比應始終為7%。”

這種說法早已是陳詞濫調﹐為什麼偏偏要7%?如果你的投資組合中剩下的93%都遭遇重大損失﹐那麼即便這7%的黃金價格翻番也無濟於事啊。前面說過的﹐投資收益和買入價格相關。就個人而言﹐如果我認為眼下這股金價上漲的趨勢還將繼續﹐我寧願冒險賭一把﹐將小部分資金投入兩支ETF的看漲期權:SPDR黃金信托或Market Vectors小型金礦股指數基金(Market Vectors Junior Gold Mine ETF)。但要注意的是﹐買入的必須是高成長性的虛值期權(out-of-the-money﹐即合約的行權價高於買入當日標的基金的淨值)。如果金市繁榮﹐金價持續走高﹐那麼你能以約定的較低價格買入上述基金。 所需投入的只是金額有限的期權費。如果價格不動或下跌﹐你損失的也只是購買期權的費用。但如果價格飛漲﹐那麼你的收益會翻好幾番。舉個例子:當前SPDR黃金信托每份淨值125美元﹐而2012年1月12日到期的、行權價為150美元的看漲期權的每份價格僅為6.50美元(均為9月17日收盤數據 )。所以說你的損失非常有限。

Brett Arends

(編者按:本文作者Brett Arends是《華爾街日報》網絡版專欄作家﹐他的專欄《投資回報》幫助投資者分析最新時事並做出相應投資決定。)

2010年9月9日

S&P GSCI Equal Weight Select Index

S&P的GSCI Index(GSCI = Goldman Sachs Commodity Index),一直是最被重視的商品指數,目前有兩檔ETF或ETN追蹤:iShares S&P GSCI Commodity Trust ETF (GSG)以及iPath S&P GSCI Total Return Index ETN (GSP)。

但由於在GSCI中各成份商品的比重差異太大了,雖然是一個商品指數,實際上幾乎就快要變成能源指數了,這是目前GSCI的24種商品權重分配:


為了解決太偏能源商品的問題,所以S&P發行了等權重的商品指數,但並不是上面的24種商品,而是從其中再選出生產量與流動性比較高的14種。以往的權重分配是以生產量來進行加權,但生產量高未必報酬就高,反而能源太過偏重的結果是當投資人希望在通膨時可以藉由持有商品資產而獲利,實際上卻是持有過多的能源商品。新指數的好處除了不再偏重某一些商品,也因為持有的商品種類少,所以發行指數型商品時需要追蹤的期貨就比較少。

新的等權重指數分為六大類:Grains and Oilseeds; Agriculture – Softs; Energy; Industrial Metals; Livestock; and Precious Metals.

由於商品行情有景氣循環,因此GSCI和等權重的GSCI指數將會有很大的差異,投資人應該觀察一陣子表現之後再決定是否使用。

2010年9月7日

黃金的生產與持有


在黃金儲備上,美國以8.1335百萬公斤遙遙領先,第二名是德國的3.4126百萬公斤,IMF排名第三,要注意的是SPDR的GLD這檔ETF持有1.1206百萬公斤的黃金,已經是第六名了。而目前IMF和GLD的部份黃金也都放在美國,所以美國境內的黃金其實量相當的大。

一公斤等於35.274盎司,以目前一盎司$1250左右的金價來計算,一公斤黃金等於$44092.5,而美國目前儲備有8.1335百萬公斤,就等於358626.35百萬美元,也就是3586億美元的價值,其實並不多。

下面的圖則是主要黃金出產國的年產量,以2006年的資料來看,南非是第一大產金國,中國和澳洲產金規模幾乎一樣大分屬二三名,美國也很接近,排名第四。而秘魯和俄羅斯分別排名五、六,加拿大第七名,之後的國家年產量都沒有超過十萬公斤了。南非一年產27.2萬公斤的黃金,換算起來有120億美元的價值,其實也不多,而南非雖然是產金第一大國,在全世界黃金儲備只排名27名。

根據估計,開採至今,全部的黃金約有五兆美元的價值,而黃金年產量中,有78%的黃金被當飾品,而電子、醫療與牙醫產業則使用了12%,剩下的10%才是金融交易。

2010年8月25日

金價走勢看什麼﹖

2010年08月26日  華爾街日報

有些人恐怕不會認同這個觀點:黃金不是大宗商品。之前我就曾經表達過這個觀點。

在你怒不可遏地做出回應之前﹐請先聽我把話講完。我所陳述的事實也許會改變你對黃金在投資組合中所扮演角色的認識。

長期以來﹐我們所聽到的信息都是說黃金是一種大宗商品──同白銀、小麥、豬腩一樣。它的價格(理應)會隨著通脹水平的變化而起起落落﹐從歷史上來看﹐通脹正是推動大宗商品價格上揚的主力。

照這個邏輯﹐最近美國通脹數據溫和﹐金價卻依然居高不下﹐該作何解?截至7月的CPI(Consumer Price Index)顯示﹐不考慮季節性調整的因素﹐過去12個月的通脹率僅為1.2%。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總裁穆罕默德•埃爾埃利安(Mohamed El-Erian)最近表示﹐他認為美國已踏上了“通貨緊縮之路”。他所謂的“通貨緊縮”對金價並沒有產生影響。

傳統智慧認為﹐不管是低通脹還是通貨緊縮﹐對於金價來說都不是利好消息。但是如今﹐金價卻一直徘徊在每盎司1200美元上下的歷史高點上。看來是哪裡出了偏差了。

最近﹐我請Ibbotson Associates研究公司進行了一次相關研究﹐以確定通脹水平同黃金價格走勢之間的關聯到底有多密切。你大概會以為﹐被公認為大宗商品的黃金的價格跟通脹水平之間應該是齊頭並進的關係。

研究人員研究了1978年以來的數據﹐其中包括一次通脹巔峰﹐結果顯示﹐黃金價格同通脹水平的相關係數最高值是0.08。

這個數字很低﹐實在是低。如果彼此完全一致的話﹐這個數值應該是1﹔如果數值是-1﹐兩類資產就是完全的此消彼長的關係。而現在我們得出的相關係數接近於零﹐這就表示黃金價格與通脹水平之間關聯度很小﹐齊頭並進只是非常偶然的情況。

如果通脹水平對金價沒有拉動作用﹐那麼到底是什麼在拉動金價呢?如果你相信相關性研究﹐那麼答案就是:美元。

回頭來看1973年──這一時期正是擺脫了金本位制約的現代美元制度的形成期──美元的波動對金價走勢有著密切的影響。根據美聯儲(Federal Reserve)的報告﹐期末黃金價格同美元對主要貨幣匯率指數(Major Currencies Dollar Index)的相關係數為-0.45。

顯然這兩者的相關度要強於金價同通脹水平之間的相關度。我們不妨再推進一步﹐將時間段縮至金價創新高的1980年至今。

結果是:過去這30年間﹐美元同金價之間的相關係數為-0.65──高度的負相關。這意味著﹐美元同黃金就像一個蹺蹺板的兩端﹐存在著非常明顯的此消彼長關係。美元揚則金價抑﹐美元抑則金價揚。

將兩者的走勢圖兩相比較﹐效果很像是一幅平靜湖面倒映著山景的照片﹐金價的起落以及平緩的走勢在美元走勢圖上都有近乎於鏡像的反應。

這就說明﹐黃金並非大宗商品──至少不符合民眾和工業大量消耗商品這個定義。

紐約QB Asset Management資產管理公司負責人保羅•布羅德斯基(Paul Brodsky)認為﹐其實“黃金是一種貨幣”﹐每日金價是市場對美元及其他紙幣購買力“可能削弱趨勢”做出判斷的一個風向標。

如果他的分析正確﹐那麼真正對黃金市場產生影響的就是美元的長期走勢﹐而非通貨膨脹或通脹緊縮。

有人會義正詞嚴地指出﹐金價的歷史高點就是在最近一次通脹大潮中產生的。如果你這樣想﹐多半是對形勢做出了誤讀。

1976年夏﹐黃金價格開始了為期四年的上揚﹐這四年恰逢美元走弱。1980年底美元逆勢增長﹐金價開始回跌。這其中通貨膨脹頂多算個配角﹐絕對不是主力。

當金價徘徊在1200美元左右的高位居高不下時﹐真正的問題不在於很多人所拷問的“黃金是泡沫嗎?”﹐真正需要問的是:“美元接下來會是怎樣的命運?”

在徹底擺脫金本位制之後﹐美元持續走弱﹐間或有所反彈。美聯儲的美元對主要貨幣匯率指數比1973年下跌了27%﹐比美元高點的1985年初下跌了45%。

如果投資者們能夠說服美國的立法者﹐央行能夠成功處理好預算困境以及社保醫保基金面臨的赤字危機﹐那麼從長期來看目前的金價是被高估了。美國的資產負債如果得到平衡﹐必然會導致美元的升值﹐資金在國外的投資者也會將資產轉移至日趨穩健的美國經濟當中來。投資者拋售歐元、日圓和英鎊﹐勢必會推高美元──金價將會走低。

不過﹐如果你擔心美國的資產負債已經無法恢復平衡﹐那麼目前的金價也能反映出美元走弱的趨勢很可能還需持續數年﹐此間美國還需同財政困境做艱苦鬥爭。想要保存自身購買力的投資者──以及消費者──會傾向於投資黃金﹐畢竟黃金的數量可不是那麼容易操縱的。

因此﹐請根據你對於美元的預期來投資黃金吧。請不要再抱著金價受通脹水平左右的觀念了﹐否則你會被當傻瓜耍的。

Jeff D. Opdyke


用作多美元的UUP這檔ETF和GLD這檔黃金ETF來看相關性,的確大多數時候是負相關的。


而如果看美元和美股,在金融海嘯開始之後,就一直處於負相關的情況,而且幾乎就維持在-0.5的位置,已經快要兩年了,所以美元升值,美股就下跌,黃金也下跌,這也就是為什麼會出現股市開始恐慌的時候,很多人會以為資金會跑去黃金市場避險,但是黃金反而下跌了,因為目前的證據顯示,黃金其實是對美元避險,而不是對股市避險。而黃金也不用來抗通膨的資產,因為現在通膨證據微弱,但黃金卻一直處於高點。

2010年8月20日

搶化肥 必和必拓發動敵意併購Potash

【經濟日報╱編譯陳家齊/綜合外電】
2010.08.19 02:39 am

礦業巨人必和必拓看好人口激增會使圖中的鉀肥需求暴增。

(路透)在出價385億美元收購Potash化肥公司不成後,澳洲礦業巨人必和必拓發動敵意併購,趕在Potash可合法祭出「毒藥丸」策略之前,矢志拿下全球最大的肥料公司。

為了用重金說服Potash股東,以避開董事會的反對,據稱必和必拓並已安排了400億美元的鉅額貸款。這使得穆迪信評公司質疑必和必拓的債信前景。

必和必拓18日宣布,願以每股130美元的價格向所有Potash股東收購股權。這項出價並未高於原先向Potash董事會提議的價格,而Potash在美上市的股票18日又再衝上148美元價位,比出價高出逾10%,顯示必和必拓必須加碼。

必和必拓表示,包括承接Potash的債務以及相關承銷費用,本案總共需要430億美元資金。

銀行界消息人士指出,必和必拓已向六家銀行取得400億美元的貸款額度。

根據最近一次的申報記錄,必和必拓帳上還有110億美元現金。

其餘礦業巨頭有可能加入競價,但是必和必拓的最大對手力拓被認為不太可能出價,因為力拓最近才在出清南美的鉀礦資產,顯然在退出肥料市場。

巴西的淡水河谷公司被認為是最有可能出價競標的對手,但是淡水河谷的現金遠不如必和必拓充裕。

穆迪信評公司18日發表聲明說,基於這項併購案的金額龐大,正在檢討必和必拓現有的A1債信評等,可能調降。

必和必拓的公司債CDS應聲大增37個基點,使對必和必拓公司債投保的成本激增逾半。公司在倫敦上市的股價也應聲下跌3.3%。

基於Potash股價曾在2008年創下241美元的歷史高價,花旗集團分析師認為,必和必拓可能至少需要把出價提高到每股170美元,總金額逾500億美元。

必和必拓急於提出敵意併購,是因為Potash董事會17日宣布回絕併購提議時,立刻發表對內的售股計畫。

這會使Potash的現有單一股東能用非常優惠的價格收購20%以上的股權。

一旦如此,必和必拓將很難取得逾50%的控股權

但依照加拿大法律,Potash的這種「毒藥丸」計畫必須等待必和必拓隨即宣布的公開出價結束後才能執行。

必和必拓必須維持公開出價收購90天,希望在10月19日之前能夠買到過半股權。


【2010/08/19 經濟日報】




必和必拓拚命搶化肥 凸顯缺糧危機

【經濟日報╱編譯/陳家齊】



是什麼樣的誘因,讓必和必拓這家工業金屬原料的跨國巨人,願意喪失高級信評,貸下巨債,只為收購一家化學肥料公司?

答案其實很明顯:100億張需要餵飽的嘴。

根據聯合國的估計,目前已經逼近70億關卡的全球人口,可能在2040年就突破百億大關。極端氣候使適合耕作的土地減少,水資源取得更為不易,暴增的全球人口需要從更少的土地中搾出更高的產量,而肥料是其中關鍵。

業界估計必和必拓恐怕要付出逾500億美元,才能拿下全球最大化肥廠Potash。這筆可能會是今年全球最大的併購案件,能讓必和必拓取得全球逾20%的化肥產能,躍居農業原料的一哥。

進攻糧農原料市場的邏輯很合理,但必和必拓的大膽舉動仍令業界震驚,因為必和必拓原本已經在積極開發自有的鉀肥礦產。今年2月,必和必拓宣布要投下逾2億美元資金,開發與Potash同樣位於加拿大薩克其萬省的鉀礦。

但是化肥產業的加速整併可能讓必和必拓認為應該急速出手,搶占化肥原料的蘊藏。今年6月,俄國政府支持的億萬富豪克里莫夫(Suleiman Kerimov)買下Uralkali與Silvinit兩大俄國化肥廠逾半股權。觀察家認為,克里姆林宮顯然要把俄國的化肥產業合併成一家獨占事業,有如天然氣巨頭Gazprom。

俄國的鉀礦蘊藏量是全球第二,僅次於加拿大。原本毫不起眼的化肥原料日益變成類似石油與稀有金屬的重要戰略物資,政府可能日益加強掌控各種化肥資源。

全球鉀肥市場是極度寡占的行業,加拿大Potash與Agrium、美國Mosaic、以色列化學公司(ICL)、德國K+S、俄國Silvinit、Belaruskali與Uralkali這八大廠就掌控逾80%產能。

除了俄國,以色列政府也牢牢握住ICL的控股權。K+S的礦藏有限,開採的環保成本也比較高。因此可行的併購對象更為稀少,集中在北美地區。

除了鉀肥,氮肥也是非常普遍的化肥原料,但是絕大多數的氮肥需要從天然氣提煉,等於要搶食同樣有限的化石能源資源。可以直接開採的鉀肥,因此成為餵飽100億張嘴相對理想的來源。(綜合外電)

【2010/08/19 經濟日報】



※被併購的POT當天大漲,但股價已經很不便宜了,本益比高達32.35,殖利率更是幾乎為零,而BHP則不斷下跌,本益比20.08,殖利率2.49%,不便宜,但也不算貴。

‘Third Generation’ Commodity ETF

所謂第一代的商品ETF是持有現貨的ETF,像是GLD持有實體黃金,但是因為有很多商品無法持有實體,例如天然氣、石油等,體積太大了,所以只能以持有期貨的方式發行ETF,因此這是第二代的ETF,而現在多數的商品ETF都是持有期貨為主,但也面臨了新的問題:contango,也就是當期貨處於正價差的情況下(遠期合約價格高於近期合約),轉換合約便會產生損失。

因此現在出現了第三代的商品ETF,由SummerHaven所發行的U.S. Commodity Index Fund (NYSEArca: USCI),追蹤的是自家的指數SummerHaven Dynamic Commodity Index (SDCI)。這個指數總共會持有的商品有六大類,共27種商品,但並不是全部持有,而是只持有其中的14項。下面就是目前指數持有商品的現況,灰黑色為持有的商品,灰白色為目前沒有持有的商品,而持有的14種商品則以相同權重的方式持有,各佔7.14%。而六大類商品包括能源、牲畜、軟性商品、工業金屬、貴重金屬以及穀物,每大類在指數中至少會持有一種商品。


這個ETF追蹤一個指數,看似被動投資,但是其實指數本身是主動管理的,雖然有一定的準則,但該公司認為被動投資商品期貨並不可行,因此他們稱這是一個主動管理的指數(an active index)。指數的成份商品每個月會調整一次,挑選商品的準則有價格,以價格低的為優先,還有會優先剔除目前期貨價格處於正價差(contango)的商品,而指數持有的期貨則以未來3-12個月為主。

該公司宣稱這樣的新ETF將可以有效解決正價差所造成的損失,而且可以在低價的時候買進期貨以賺取價差,同時也可以持有多種商品以分散只投資單一商品的風險。而這種指數或ETF的績效如何呢?該公司有提供歷史回測的數據供投資人參考:


以上面這些資訊來看,這種指數提供了一個低波動風險以及高報酬的投資管道,但是發行ETF之後能否維持這樣的好表現則尚待觀察,但如果將來這個ETF成交量高,也的確沒有受到正價差的影響,那麼的確也是一個不錯的資產配置工具,畢竟目前的DBC並不理想。

這是目前ETF中六大類商品的比例:


這個ETF因為剛發行,資料還很有限,投資人可以參考指數的網站官方網頁,也提供了一些學術研究的文章可以參考,而如果對這個指數有興趣的話,Bloomberg也有資料,並且回溯到1991年,算是長達20年的資料,但免費使用的話只能看到五年。要留意的是,這檔ETF並不便宜,費用率要0.95%。

2010年8月11日

投資者如何打敗通縮

華爾街日報  2010年08月11日

市場的一些跡象顯示通貨緊縮有可能到來。許多經濟學家仍對這一可能性不以為然﹐但如果他們錯了﹐通縮真的降臨﹐那對股票、債券、黃金和其他投資品種意味著什麼呢?

上一次市場擔心通縮的時候是2003年﹐當時美國經濟正在從互聯網泡沫破滅後的衰退中緩慢復蘇。事實證明﹐價格持續回落所引發的通縮擔憂是一種過度反應﹐此後經濟增長迅速恢復﹐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飆升﹐通貨膨脹的幅度之大引起美聯儲(Federal Reserve)的擔憂﹐開始在2004年採取緊縮的貨幣政策。

不過﹐這次的通縮跡象似乎更明顯一些。2010年6月的核心通脹率僅比去年同期上升0.9%﹐處於自1966年以來最低的區間範圍。

2010年8月3日﹐美國商業部(Commerce Department)公佈了6月份的個人消費支出核心價格指數(美聯儲密切關注的通脹核心指標之一)﹐僅比去年同期增加1.4%﹐低於美聯儲希望看到的1.5%到2%的水平。

與此同時﹐在債券市場﹐近期投資者紛紛湧向從國債到“垃圾債券”的各種固定收益投資品種﹐其吸引力在於穩定的利息收入﹐如果經濟進入通縮﹐這種穩定的利息收入將越來越受到投資者的青睞。

債券市場的反彈到了什麼地步?投資者的購買行為如此踴躍﹐導致高信用級別公司債的收益率(收益率與債券價格呈反向運動)接近最安全的美國國債的收益率水平。巴克萊美國投資級公司債指數(Barclays' U.S. Corporate Investment-Grade Index)的收益率只比目前10年期美國國債2.83%的收益率高出幾個基點﹐而2009年10月的息差為160個基點。

一些知名經濟學家也開始發出警告。舉例而言﹐聖路易斯聯邦儲備銀行(St. Louis Fed)行長詹姆斯•布拉德(James Bullard)最近警告說﹐通縮風險正在上升﹐並說美國持續一段時間的物價下跌和經濟緩慢增長與日本這些年來的通縮情況有些相似。

通縮並不意味著商品及服務的價格會大幅下跌──這種情況很少發生﹐但持續下跌的時間越長﹐消費者和企業的行為變化就越大。隨著企業利潤的下降﹐經營者會傾向於削減更多的工作崗位﹐減少開支﹐而消費者預期未來物價水平會更低﹐因此推遲購買﹐導致企業利潤進一步下降。

經濟學家表示﹐如果物價持續下跌好幾年﹐而不只是持續數月的消費者價格指數(CPI)負增長﹐那就意味著經濟處於一個真正的通縮階段。

問題在於﹐通貨緊縮比它的堂兄弟通貨膨脹更難對付。央行可以通過大幅調高利率來制止物價上漲﹐但調低利率最多也只能降到零﹐然後就只能通過增加貨幣發行量來對抗通縮﹐這種辦法可能難以發力。

不少經濟學家都對美國會出現長時間的通縮表示懷疑。加拿大皇家銀行旗下RBC資本市場公司(RBC Capital Markets)的美國市場經濟學家湯姆•波切利(Tom Porcelli)說﹐與日本在20世紀90年代工資和生產力雙雙持續降低的情況不同﹐美國近期在這兩個方面都有相對穩定的增長﹐“從經濟結構上來講﹐美國和日本所經歷的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情況。”

美聯儲主席伯南克(Ben Bernanke)表示﹐央行將採取一切手段防止美國出現嚴重的通貨緊縮。

當然﹐如果美聯儲全力運轉印鈔機﹐就會造成長期的通脹壓力﹐從而帶來一系列新的投資挑戰。

一些資產管理公司在做兩手準備﹐短期內關注通縮主題﹐長期則關注通脹。“我們不太確定泡沫會出現通脹或通縮的哪一端。”堪薩斯州Leawood市朝陽投資咨詢公司(Sunrise Advisors Inc.)的首席執行官戴維•斯考特(David Scott)說。他一方面買進對沖通脹的投資產品﹐比如白銀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和商品期貨基金﹐另一方面投資對沖通縮的產品﹐如持有現金和短期債券等。

如果未來幾個月真的出現通縮﹐你的投資組合﹐從股票債券到現金和房地產﹐有可能會受到以下一些影響。


股票


一般來說﹐通縮對股票是個壞消息﹐因為持續一段時間的物價下跌和需求疲軟會減少企業利潤﹐從而打壓股價。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擔心通縮發生的投資者應該完全退出股市。分析師們說﹐擁有充足現金、低債務率、派息穩定、產品即使在經濟低迷時期也會有人購買的那些企業會表現得相對較好。

而在更長遠的一段時期﹐如果通脹捲土重來﹐這些企業也會有不錯的表現﹐因為它們往往擁有很大的定價能力。也就是說﹐它們能夠提高價格以彌補自身日益增加的成本。

資產管理公司和分析師們表示﹐必需消費品板塊的許多股票能夠很好地抵御通縮。晨星紅利投資者(Morningstar DividendInvestor)報告的編輯喬什•彼得斯(Josh Peters)說﹐投資者應該選擇那些行業龍頭企業﹐如調味品製造商味好美公司(McCormick & Co.)等。

但有一個領域投資者要小心:金融板塊。由於借款人的償付能力下降﹐放貸機構可能面臨更多的債務違約情況﹔而在貸款逐漸被償還的過程中﹐新的貸款需求也會變得很少。這兩者都對金融機構的盈利能力造成損害。


債券


在通縮環境中﹐期限較長的政府債往往表現較好。投資者紛紛購買國債避險﹐推動收益率下降﹐而價格則飆升﹐導致整體的回報率升高。這就是近期國債如此紅火的原因。

債券基金經理傑弗里•岡德拉奇(Jeffrey Gundlach)認為﹐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可能降至2%﹐因此將其“雙線絕對收益債券基金”(DoubleLine Total Return Bond Fund)40%的資產配置在較長期限的政府債上﹐如吉利美(Ginnie Mae)發行的債券等。岡德拉奇說﹐如果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在一年內跌至2%﹐隨著該債券價格大幅上揚﹐投資者能獲得10%到12%的總回報率。

零息國債是防御通縮的最好武器﹐因為其固定收益是鎖定的﹐並以鎖定的利率自動進行再投資﹐田納西州首府納什維爾(Nashville)的一位金融顧問特洛伊•馮海芬(Troy Von Haefen)說。他主要用零息國債作為對沖通縮風險的工具﹐將其持有到期。

與此相反的是﹐通貨膨脹保值債券(Treasury Inflation-Protected Securities﹐簡稱TIPS)和通脹掛鉤儲蓄債券(inflation-linked savings bonds﹐簡稱I Bonds)等通脹掛鉤證券會在持續通縮階段出現價格下跌。舉例而言﹐2009年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出現負增長時﹐I Bonds的利率一度降低到零。在通縮環境下﹐投資者會發現自己投資的TIPS市值不斷縮水﹐這是因為CPI的負增長直接掛鉤TIPS本金的利率﹐從而減少利息收入。(如果投資者在競標中購買TIPS債券並持有到期﹐美國財政部會在到期時償還經通脹調整後的本金或原始本金﹐以多者為準。)


現金


在通縮環境中﹐現金為王。雖然投資者持有現金並不能獲得太多利息收入﹐但物價下跌相當於現金增值。“如果你擔心短期內出現通縮﹐持有現金能給你帶來最大的靈活性。” 銀率網(Bankrate.com)的資深金融分析師格萊格•麥克布里德(Greg McBride)說。

由於投資者在金融危機時期的避險行為﹐貨幣市場基金的收益率已經跌至接近歷史最低位﹐甚至連銀行也傾向於降低儲蓄類產品的收益率。上週﹐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 Corp.)下調了一些定期大額存單(CDs)的利率。銀率網的數據顯示﹐一年期和五年期的存單利率分別從2007年8月的3.77%和4.03%下調至目前的0.66%和1.93%。

不過﹐消費者可以在較小型的社區銀行和信用社等金融機構找到收益高一些的儲蓄類產品。美國最大的學生貸款提供商SLM Corp.旗下Sallie Mae和高沃金融服務公司(Discover Financial Services)的銀行部門正在提供一年期利率1.5%以上的存單產品﹐而NewDominionDirect.com的兩年期存單利率為2%。


硬資產


一般而言﹐通縮意味著大宗商品、房地產和其它硬資產的價格會出現下跌﹐但和股票一樣﹐投資者不必完全退出這個投資領域。

分析師們說﹐黃金被許多投資者視為抗通脹的武器﹐但其實也能用來對付通縮。政府往往印更多的鈔票來應對通縮擔憂﹐從而引發未來的通脹恐懼﹐推動黃金價格上漲。萬艾克國際投資者黃金基金(Van Eck International Investors Gold Fund)的投資經理喬伊•福斯特(Joe Foster)說﹐黃金是抵御金融壓力的工具﹐“無論這種壓力來源於通縮還是通脹。”

分析師們表示﹐在通縮環境下﹐投資者應該特別當心商業地產和住宅地產﹐以及投資該領域的房地產信托基金。晨星公司的彼得斯說﹐房地產的大部分估值是基於一種對未來能否提高租金的預期。在沒有通脹壓力的情況下﹐出租率以及提高租金的可能性都很低﹐彼得斯說﹐“這會對房地產投資造成二次沖擊。”


債務


通常來說﹐通縮環境對借款人不利。“如果你欠了1,000美元﹐而物價在下跌﹐那麼你要償還的債務本來可以換來更多的商品和服務。” 聖塔克拉拉大學(Santa Clara University)列維商學院(Leavey School of Business)的經濟學教授克里斯•米切納(Kris Mitchener)說。

如果你不得不承擔一些債務﹐那就盡可能縮短借款期限﹐喬治亞州Woodstock市的一位金融顧問戴維•哈茲特洛姆(David Hultstrom)說。他對客戶提出建議﹐如果他們預期會出現通縮﹐那就還清抵押貸款﹐投資於較長期限的債券。“不要把自己鎖定在一個較高的貸款利率中。” 哈茲特洛姆說。

JANE J. KIM / ELEANOR LAISE

2010年8月7日

中國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能源消費國

【經濟日報╱記者林茂仁/即時報導】

國際能源機構(IEA)透露,中國已在去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能源消費國。預期這將提高北京方面在全球能源市場上的影響力。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國際能源機構IEA昨日透露,去年,中國消費了22.52億噸石油當量的能源,其來源包括煤炭、石油、核電、天然氣和水電等,比美國高出大約4%。過去一個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裏,美國一直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國。

國際能源機構的資料展現出,在全球經濟低迷、美國能源消費增長停滯之際,不斷增長的中國經濟是如何推動能源消費上升的。

預期中國將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決定全球如何使用能源,從生產什麼汽車,到建造什麼電廠。「將會產生重大的乘數效應」國際能源機構首席經濟學家法提赫.比羅爾 (Fatih Birol)表示。

中國之所以能夠以超出預期的速度成為全球最大能源消費國,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過去1年來,美國在提高能效方面遙遙領先中國。按人均計算,美國的能源消費量仍遠超中國,且能源使用效率則仍低於歐洲。

【2010/07/20 經濟日報】


美國的能源消費還是以石油為主,不過其實各種能源的消費都還算挺平均的,不過2007年以後消費量往下掉了。要注意的是,其實美國目前的能源消費大部分都還是非再生性能源,而且碳排放的情況也相當不理想。


相較之後,中國能源消費的增長實在快得很恐怖,而且這種增長可能數十年內不太會有緩和的趨勢,但是要注意的是,中國的能源消費有相當大的比重是煤炭,而且比重還在上升,這對碳排放的控制一點都不是好消息。

IEA宣佈這個新聞之後,其實中國和美國都並不是很高興,美國一直認為能源消費代表國力和財富,這是美國人的想法:「It’s no longer 1973, when President Nixon could declare that our status as top energy consumer was “good. That means we are the richest, strongest people in the world.”」而中國則宣稱IEA的資料有誤,並轉移話題說中國目前花了相當多的投資在再生能源或替代能源上面,很明顯並不想接受這個「第一名」。

但以人口數來說,中國超過四倍於美國的人口數,以經濟來說,號稱世界工廠的中國經濟模式與經濟成長率在未來的能源消耗上都會遠遠多於美國,因此即使中國自己並不想要這個第一名,但中國在能源市場的重要性已經是無法扭轉的事實。


跟西方國家的興起一樣,中國的興起也是依靠煤炭這個低階能源,目前中國的電力主要都還是燃煤發電,而且中國缺電的問題還是相當嚴重,因此煤炭的消耗短期內不會減低。而另一方面,中國的發展需要相當大量的鋼材,而這也需要相當多的煤炭,所以更使得中國的煤炭消耗還有往上發展的空間。

而石油雖然只佔中國能源消費的兩成,卻是中國在國際上打能源戰的主角,中國目前的外交基本上就是以石油為主的外交,拉攏、收買所有的產油國,中國並不像是美國以戰爭或經濟力量去取得石油,而是以合夥以及外交手段,這是和美國策略上最大的差異。當然,最後終究會回歸到經濟上面,但美國的能源掠奪會讓產油國維持貧窮,而中國的能源合作卻能讓產油國富有,這顯示兩大強權不只策略上有差異,將來給世界的觀感也將會出現差異,而中國目前的互利合作,將來也勢必會回饋到自己身上,這並不意謂著中國是慈善人物,而只是搶奪能源的策略和手段不同而已。

目前中國無所不用其極的取得所有的能源,天然氣也將會有相當大的成長,而核能也是,預計在十年後中國可能鈾消費將會佔全球四成,而這當然並不是軍事用途。中國的經濟規模已經大到在所有能源原物料都有決定性的影響力,因此相關的一舉一動其實都需要仔細觀察。

2010年6月9日

黃金系列三部曲

黃金會是下一個泡沫嗎?


華爾街日報  2010年05月28日08:14

過去10年黃金經歷了一場不可思議、脫韁野馬般的大幅飆升。假如大約10年前你在低點投資於黃金﹐現在就能獲得近400%的回報。這樣的回報率令幾乎其他所有的投資都相形見絀﹐包括股市、中國﹐更不用說樓市了。

不過﹐目前黃金交易價格為每盎司1,200美元﹐接近紀錄高點﹐在這種情況下﹐有一個大問題是顯而易見的。

“淘金熱”是否結束了?

一些聰明人產生了這樣的疑問。哈佛大學教授弗格森(Niall Ferguson)對《華爾街日報》說﹐買進黃金的良機是在1999年﹐而不是2010年。不過他也說﹐當前的勢頭可能仍會推高金價。其他人則會告訴你﹐幾個月前有經驗的投資者就已經從黃金投資中抽身了。不過﹐話說回來﹐多年來人們一直都在這麼說。

當然﹐他們有可能是對的:從定義上說﹐未來本來就是不可知的。

不過﹐如果說黃金是個泡沫﹐以下就是泡沫還沒有破裂──實際上還有可能繼續上漲──的理由。

首先﹐黃金最近的漲勢是具有欺騙性的。不錯﹐黃金從每盎司約250美元漲到了1,200美元。不過﹐上漲開始於金價非常低迷的水平。此前的20年金價一直在下跌。2000至2001年﹐黃金處於一輪非常深的熊市底部。與消費者價格或股票等其他資產相比﹐黃金觸及了歷史低點。過去10年中大部分時間黃金的上漲僅僅是在朝著長期平均水平恢復而已。

其次﹐在我們假定黃金泡沫見頂之前﹐讓我們把它與前兩次的泡沫做個比較吧﹐一次是90年代的科技泡沫﹐一次是2005至2006年達到高潮的樓市泡沫。

以下是比較圖表﹐讓人既茅塞頓開﹐也脊背發涼。

圖表對目前的金價上漲與納斯達克90年代的飆升和2005至2006年之前10年中道瓊斯指數中的建房類股做了比較。

在我看來﹐它們如此詭異地相似。

到目前為止﹐黃金一直在走前兩次泡沫的老路。如果黃金繼續沿著同樣的道路走下去──這很有可能﹐那麼今天的黃金就只是1998年的納斯達克和2003年的樓市的翻版而已。

換句話說﹐也就是在納斯達克和樓市即將瘋狂之前。

或許﹐經驗豐富的投資者如今已經退出了黃金投資。不過﹐我們是多麼容易就忘記了他們曾在前兩次泡沫中過早撤出。真正有經驗的人知道能在泡沫變得瘋狂的最後時刻賺最多的錢。

還有其他理由認為黃金距離瘋狂的地步還很遙遠。

比如﹐期貨市場。期貨市場預測未來幾年中﹐黃金每年只會漲幾個百分點。這比你在市政債券中的回報還要少。

當市場認為一種投資的表現將不及市政債券時﹐那麼可以說我們還沒有到瘋狂的程度。

看看這個行業的報導。在泡沫巔峰時﹐報導一個行業的華爾街分析師們常常無一例外都很樂觀。那麼這次呢?遠達不到這個水平。據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的數據﹐在報導黃金開採巨頭Barrick Gold的分析師中﹐只有約三分之二公開表示看好。按照華爾街的標準﹐這一比例很有限。在報導Newmont Mining和Randgold Resources的分析師中﹐約有一半表示了樂觀。

從零散的事例看﹐這感覺也並不像泡沫見頂。出租車司機和酒吧服務員可能在談論黃金。不過他們尚未發佈採礦行業的小道消息。

當然﹐不能保證黃金將進入又一輪的瘋狂。不過﹐我們如今似乎生活在泡沫恒久遠的泡沫時代﹐這樣的現實表明當前還有個擔綱泡沫大戲的角色空缺。從很多方面看﹐黃金可能都是當仁不讓的主角。

這場大戲有著“這次不一樣”的橋段:世界各國央行都在向市場大量注入流動性。這會不可避免地讓貨幣貶值。黃金是唯一一種他們不能用印鈔機印出來的“貨幣”。

它有眾多對其深信不疑的擁躉﹐準備宣稱每次上漲都是“勝利”﹐用“他們就是不明白”來嘲笑懷疑人士。

而且脫離現實也是很容易的。你無法用傳統的金融衡量尺度來給黃金估值﹐因為它無法產生現金流。所以用其他方法給黃金估值具有很大的潛力。有人對此表示懷疑嗎?

法國興業證券(SG Securities)駐倫敦策略師格萊斯(Dylan Grice)認為﹐今天的全球狀況可能會引發一輪和上世紀70年代末類似的黃金上漲。像現在一樣﹐那時世界對美元作為保值手段失去了信心。當時﹐各國央行轉而開始囤積黃金。格萊斯說﹐如今各國央行自1988年以來首次成為黃金的淨買家。

儘管黃金已經上漲了很久﹐美國的貨幣供應也一樣。格萊斯計算得出﹐即使是以今天的價格﹐美國政府在諾克斯堡等地持有的黃金仍只能支持美國貨幣基礎的15%。這接近紀錄低點。

在1979至1980年的黃金瘋狂上漲高潮時﹐金價漲幅非常之大﹐以致於上述比例超過了100%。如果再次發生這樣的情況﹐黃金的漲幅能到什麼地步呢?格萊斯說﹐可以到大約每盎司6,300美元。

要再次強調的是﹐我並不是在說黃金價格會沖上雲霄﹐而是在說有理由認為可能出現這種情況。

黃金是一種高風險、可能有危險的投機。任何想投資於此的人都需要先認真考慮一下。

(本文是黃金系列三部曲《黃金:好的、壞的和醜陋的》中的第一篇。下一篇將是《危險的黃金》)

Brett Arends

(編者按:本文作者Brett Arends是《華爾街日報》網絡版專欄作家﹐他的專欄《投資回報》幫助投資者分析最新時事並做出相應投資決定。)



危險的黃金

華爾街日報  2010年05月31日

今天我將非常傷心。

在本系列的第一篇中﹐我聲稱金價可能將沖上雲霄﹐因此在眾多金甲虫(黃金愛好者)中交到了大批新朋友。

現在﹐我們將要失去這些朋友了。

因為儘管我認為金價可能將會上漲﹐但並不建議你沖出門去把所有的資金用於購買金條或在交易所交易的黃金基金。

理由很簡單:在某種程度上﹐黃金是一種十分荒謬的投資。

巴菲特說的好:人們從非洲或其它地方挖出了黃金﹐然而我們把它熔成金條﹐另挖一個洞再把它埋起來﹐並雇人站在週圍守著它。毫無用處。火星人看到了可能會撓頭。

遠不止如此。

黃金價值不穩定﹐難以估價﹐不能創造收入。

的確﹐黃金是硬資產﹐但還有許多其它東西也是硬資產﹐例如土地、袋裝大米﹐甚至瓶裝水。


它是貨幣的替代品﹐但卻毫無用處。至少在監獄里﹐犯人們用香煙代替貨幣:如果別無它用﹐至少還能抽一抽。想像一下﹐在一個禁煙的機構里﹐一群健康的怪人仍然試圖用香煙解決他們的債務問題﹐那就是黃金。這就說不通了。

至於把黃金作為價值儲存手段﹐在上世紀70年代末購買並一直持有黃金之人在其後的20年里喪失了幾乎所有的購買力。

金價位於每盎司1,200美元時仍有人一頭深深地扎進這潭黃水﹐我感到不安。如果價格跌回幾年前的水平﹐即每盎司500美元或600美元﹐怎麼辦?增持?拋?

我對黃金的擔憂不止於此。

進到黃金市場中瞧一瞧吧。

每個人都知道過去10年間金價上漲了約五倍。但這不是由於某種神秘的原理或魔幻的懸浮術﹐只是由於買家多於賣家。

這個道理老套但千真萬確且有時值得一說再說。

如果價格上漲﹐你就會覺得肯定出現了短缺。但行業組織世界黃金協會(World Gold Council)提供的數據卻道出了一個值得關注的事實。

一段時間以來﹐世界已經生產(或更確切的說是發現)的黃金比所有人實際想用的黃金要多得多。例如﹐自2002年以來﹐金匠、珠寶商、牙醫及普通行業對黃金的總需求約為22,500公噸。

但同期上市的黃金超過29,000公噸。

單這八年內剩餘的部分便足以製造約2.2億枚一盎司的美國水牛金幣。

新供應的黃金大部分來自於金礦生產﹐少部分來自於央行的儲備﹐但後者的數量正在減少。此外﹐舊珠寶之類的金器熔化再回收的數量也在增長。(這是有關黃金的老話題了。我始終不能理解為什麼黃金愛好者認為黃金難置信的耐用性對市場而言是個利好。黃金不會損耗也不會腐蝕﹐它會引起金價下跌。)所以﹐如果持續供大於求﹐金價怎麼會仍在上漲?

兩個字:囤積。

黃金投資者或囤金客讓一切變得不同。黃金的總需求超過總供給只有這一個原因。

許多人一直在買入黃金以期升值。但黃金能夠升值的唯一方式就是仍然有更多的人買入﹐希望它能進一步升值。周而復始。

有一種投資方案﹐其當前成員的收益完全依賴於新成員帶來的新資金﹐我們把這種投資方案稱作什麼?

龐氏騙局。

的確﹐我之前已經寫過﹐黃金或許真的是下一個大泡沫﹐這或許意味著通過投機可賺到大筆金錢。

但我不認為它是一種可信賴的投資。

如何破解這個難題?請聽下回分解。

(本文是黃金系列三部曲《黃金:好的、壞的和醜陋的》中的第二篇﹐下一篇將是《與金共舞之路》。)

Brett Arends

(編者按:本文作者Brett Arends是《華爾街日報》網絡版專欄作家﹐他的專欄《投資回報》幫助投資者分析最新時事並做出相應投資決定。)

如何玩轉危險的黃金遊戲


華爾街日報 2010年06月09日

在黃金系列文章中的第一篇中﹐我說過黃金價格有可能將一飛衝天。

在第二篇中﹐我解釋了自己不信任黃金、不會冒險把很多錢投入其中的原因。

這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

你可以在任何地方看到“淘金熱”的蛛絲馬跡﹐從美國無休無止的電視廣告到阿布扎比的Emirates Palace Hotel酒店──阿布扎比的自動販賣機中如今掉出來的都是金幣。

隨著因歐洲金融危機而緊張不安的交易員涌入黃金這個所謂的安全避風港﹐持續了九年的金價上漲勢頭只會加劇。僅5月份一個月﹐跟蹤黃金價格的交易所買賣基金SPDR Gold Trust (GLD)中的資產就增長了10%以上。

目前為止仍保持觀望的投資者面臨的問題是﹐是否仍有機會加入“淘金熱”﹔如果有機會﹐如何能在不被踩扁的情況下淘金。

自2001年以來﹐金價已經漲了近五倍。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分析人士說金價或許仍有上漲空間。金融研究公司Ned Davis Research的拉弗吉(John LaForge)說﹐經通貨膨脹因素調整後﹐目前的金價略高於1980年價格的一半。IVA Worldwide基金的價值型投資經理德維爾克斯(Charles de Vaulx)說﹐儘管金價經歷了長期上漲﹐但其漲幅也只是與股市的長期平均漲幅處於同一水平而已。

對沖基金大亨索羅斯(George Soros)和約翰•鮑爾森(John Paulson)也看漲黃金。他們在黃金上投下重注﹐最近投資了Kinross Gold Corp.和NovaGold Resources Inc.等規模較小的礦業公司﹐希望在金價繼續上漲時﹐這些公司的股價漲幅有望超過規模較大的礦業公司。

不過﹐黃金的長期飆升也引發了對泡沫的擔心。儘管金價上漲預示著短期內會有更大的收益﹐卻也可能為之後的崩潰埋下禍根。70年代時出現過類似的模式﹕70年代的大部分時間黃金都在上漲﹐並在1980年達到了每盎司約850美元的高點﹔之後黃金暴跌﹐於2001年觸及約每盎司250美元的底部。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得出以下教訓﹕黃金可能是危險的﹐黃金的大幅飆升只會增大它的風險。哥本哈根丹斯克銀行(Danske Bank)的高級外匯分析師海迪斯科夫(John Hydeskov)警告說﹐目前黃金可能尤其容易受到短期回調的影響。他說﹐太多的投機性資金已經推高了期貨市場。

正因為如此﹐一些投資者希望能夠完成這一艱巨的任務﹕投入的資金能在金價上漲時獲得回報﹐在市場下挫時只遭受有限的損失。

一種方法是購買GLD交易所買賣基金的認購期權。認購期權使你可以在今後價格進一步上漲時有權買到基金﹐而在價格下挫時只遭受很小的損失。

舉例來講﹐投資者不應該冒險以每份119美元的價格買進GLD基金﹐而可以用16美元的價格買進2012年1月到期、執行價為120美元的認購期權。這樣﹐如果金價上漲﹐投資者就可以用每份120美元的價格買進GLD基金﹔而如果金價下挫﹐投資者的損失只有16美元。(上述數字為每份價值。認購期權常常是成百份地進行交易。)

俄亥俄州的機構及大客戶投資經理藍茲(Alan Lancz)說﹐認購期權戰略是以低價建倉的一種方法。他說﹐這使投資者可以在價格很高的時候﹐利用小筆資金來建倉。

波士頓金融顧問公司Mayflower Advisors的投資組合經理格拉澤(Larry Glazer)說﹐這是避免損失大量資金的一種方法﹐在任何時候﹐黃金都可能遭遇大規模的拋售。

(本文是黃金系列三部曲《黃金:好的、壞的和醜陋的》中的第三篇。)

Brett Arends

(編者按:本文作者Brett Arends是《華爾街日報》網絡版專欄作家﹐他的專欄《投資回報》幫助投資者分析最新時事並做出相應投資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