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31日

不是投資人不愛股市,而是基金經理人已不被信任

MarketWatch的Sam Mamudi寫了一篇文章「Death of equities may be exaggerated」,其實副標題就是重點了:「Investors shun U.S. stock mutual-fund managers, not stocks」,並且附上一張極有說服力的圖表:


從圖中可以看得出來,從2007年開始,主動管理的共同基金資金一直流出,而相反地,過去十年來指數型基金每年都呈現資金淨流入的現象,即使是金融海嘯時期也一樣,甚至2008年還是資金流入最多的一年。當然,共同基金資金的流出遠多於指數型基金的資金流入,還是有一部分的資金並不是以指數型基金的方式投入股市。

從2005年開始,主動管理的基金淨流出達3690億美元,而指數型基金淨流入達1120億美元,而這並不包含ETF,所以如果加上指數型ETF的成長,那麼就足以說明投資人並非不再投資股市,而是不再試圖拿到超越市場的報酬,選擇投資成本較低的指數型基金。

不過有趣的是,在美國市場,七月份指數型基金淨流入288億美元,而主動管理的共同基金則淨流出295億美元,似乎意謂著指數型基金的成長已經接收了大部分主動管理基金的衰退。但在海外市場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今年年初到七月份,美國投資海外的主動管理基金淨流入190億,而指數型基金則只有80億淨流入,似乎在海外投資的部份,投資人還是比較信賴基金經理人的能力。

而最強的基金則是債券基金,今年以來已經有高達1800億美元的淨流入。

然而,主動管理的共同基金市場依然是主流,目前他們握有高達三兆美元的資產,而平均1.41%的費用率與指數型基金平均0.54%的費用率比起來看似很貴,但卻也不是那麼明顯的理由,可以讓投資人選則指數型基金,而不去幻想基金經理人可能很會管理基金。有趣的是,對於越投機性的投資資產,投資人就越信賴基金經理人的能力。

美股本益比指標 恐失靈

【經濟日報╱編譯余曉惠/綜合外電】
2010.08.31 03:04 am

華爾街日報報導,經濟前景混沌不明,企業未來獲利充滿變數,使得美股本益比直直落,變得愈來愈不具參考性。

本益比是衡量股價合理性的參考指標,由價值投資專家葛拉罕(Benjamin Graham)與多德(David Dodd)提倡,1930年代起漸受重視。

一般而言,一家公司的獲利成長愈穩健,股價就會上揚,本益比也較高。

然而,儘管美國企業第二季獲利紛傳捷報,甚至比市場的預期平均高出10%,這個月來股價卻反而下跌5%。

另一方面,美股的平均本益比也如自由落體般下墜,一年來大跌約35%,是自2003年以來最糟的一年來表現。根據過去12個月的獲利表現,美股本益比為14.9倍,低於去年11月的23.1倍;而據未來12個月的獲利預期,美股本益比為12.2倍,低於5月的14.5倍。

經濟不確定性是解釋此一罕見情況的原因之一,歐洲金融危機和美國可能陷入通縮,使得分析師爭相下修2011年的企業獲利預期,但各家看法差異極大。

花旗集團全球市場首席美股策略分析師列夫柯維其表示:「市場擔心的不只是經濟趨緩,還害怕更壞的情況發生。人們在投資前希望能掌握情勢。」

華頓商學院金融系教授西格爾(Jeremy Siegel)說:「股票的價值在未來的獲利表現,但這當中隱含不確定性。不確定愈高,本益比就會愈低。」

本益比用來衡量股票價值的重要性,也開始受威脅,因為當企業獲利和經濟預估的可信度降低時,投資人下交易決定就會更仰賴全球的經濟情勢,企業本身的表現退居其次。

這個發展恰與歷史相互呼應。在經濟不穩定的時代,投資人多半專注於廣泛的經濟議題,本益比則通常下滑,重要性也降低。1930年代陷入通縮時,本益比曾大幅下挫,二戰後的1949年更觸及5.9的歷史低點,在通膨肆虐的1970年代末期也不到7。

此外,10年前崛起的指數股票型基金(ETF),引進了一籃子股票的交易方式,加上電腦交易系統重要性提高,使得投資人愈來愈仰賴總體經濟數據,甚於對個別公司的基本面分析,都是拉低本益比重要性的原因。

【2010/08/31 經濟日報】

※原文報導:The Decline of the P/E Ratio

二次衰退

經濟上的二次衰退很容易察覺,看GDP就好了,但是股市與GDP的關係又如何呢?上週公佈Q2的GDP為1.6%,比預期的1.4%好,股市大漲,但昨晚又下跌了,畢竟1.6%並不是真的很理想的數據,只是比預期好而已,接下來第三季的數據恐怕也不會太好看,目前分析師的共識約為2.0-2.5%,但已經有越來越多分析師因為Q2的1.6%而將Q3下修到1.0-1.5%。而如果GDP再次轉為負值,那麼股市表現恐怕不會太好了。

從歷史經驗來看,過去20年有三次GDP轉為負值,谷底分別是1990年的Q4、2001的Q1和Q3,以及2008的Q4,而第一次S&P 500從369跌到294,第二次從1553跌到768,第三次則從1576跌到666,幅度分別為20%、50%、58%。


因此GDP是判斷景氣衰退的重要指標,但股市往往已經先反應了,而等GDP公佈時,大多已經反應完畢。觀察GDP對於預測高低點沒有什麼幫助,但是如果投資人能夠在GDP負值的時候進場買股票,其實都算是買到了便宜貨。

而如果有更準確的GDP預測,或許也能用來預測股市的趨勢,但GDP的預測似乎總是不準,尤其超過兩季以上的預測,往往隨著發布時間的逼近而不斷修正,因此從歷史經驗來看,GDP轉為負值是一個不錯的進場參考指標,但肯定不是預測股市趨勢的指標。

世界各國十年公債殖利率現況








以上為PIIGS五個國家的公債殖利率現況,依照殖利率由高至低排列,分別是希臘11.406%、愛爾蘭5.661%、葡萄牙5.495%、西班牙4.061%以及義大利3.775%,其中西班牙與義大利應該已經沒什麼危機了,但希臘、愛爾蘭以及葡萄牙還是很危險,以下為今年以來PIG的殖利率比較:

PIG三國在五月歐債風暴之後雖然殖利率隨著情勢緩和有短暫下降,但最近又逐漸逼近五月出的高點了,而反觀德、英、法這三個經濟強國,殖利率今年以來都是逐步下滑的,目前分別是德國2.135%、英國2.9%、法國2.635%:

France 10 Year:http://noir.bloomberg.com/apps/cbuilder?ticker1=GFRN10:IND
German 10 Year:http://noir.bloomberg.com/apps/cbuilder?ticker1=GDBR10:IND
United Kingdom 10 Year:http://noir.bloomberg.com/apps/cbuilder?ticker1=GUKG10:IND




除了德、英、法,美日兩國的十年公債殖利率都相當低,而相較之下,BRIC四個新興國家的殖利率都算挺高的。不過可惜的是Bloomberg只有印度(GIND10YR:IND)的資料,因此以下BRIC以tradingeconomics.com的資料來看,而這個網站的資料並非隨時更新,而是每月更新,且俄羅斯的資料只有到去年,所以下面除了俄羅斯為2009年資料,其餘皆為今年以來:





俄羅斯政府似乎有意將十年公債殖利率控制在5%左右,而通膨率約5.5%。印度則是十年公債殖利率最高的BRIC成員國,高達7.8%,但通膨率更高達13.73%,因此債券的殖利率完全跟不上通膨,而BRIC的成員國十年公債殖利率幾乎都低於通膨率。不過BRIC的公債殖利率雖然也沒有落後PIG太多,但債務並沒有問題。而如果要看更多國家的十年公債利率,除了tradingeconomics.com,也可以看Financial Times的利差整理,總共有20個國家:


而其他國家在Bloomberg的公債殖利率網頁:
Austria 10 Year:http://noir.bloomberg.com/apps/cbuilder?ticker1=GAGB10YR%3AIND
Belgium 10 Year:http://noir.bloomberg.com/apps/cbuilder?ticker1=GBGB10YR%3AIND
Hungary 10 Year:http://noir.bloomberg.com/apps/cbuilder?ticker1=GHGB10%3AIND

PS:其實這個整理很多圖,但重點不在於那些圖,而是做一下各國債券殖利率在Bloomberg的Symbol整理,因為Bloomberg似乎沒有作一個有系統的列表,所以這些資訊存在,但卻不好找。

2010年8月30日

15句巴菲特的名言

"Rule No. 1: never lose money; rule No. 2: don't forget rule No. 1"


"I am a better investor because I am a businessman, and a better businessman because I am no investor."


"You can sell it to Berkshire, and we'll put it in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it'll have a wing all by itself; it'll be there forever. Or you can sell it to some porn shop operator, and he'll take the painting and he'll make the boobs a little bigger and he'll stick it up in the window, and some other guy will come along in a raincoat, and he'll buy it." - On what makes people sell to him

Source: Bloomberg

"It's far better to buy a wonderful company at a fair price than a fair company at a wonderful price."

"You don't need to be a rocket scientist. Investing is not a game where the guy with the 160 IQ beats the guy with 130 IQ."

"Long ago, Sir Isaac Newton gave us three laws of motion, which were the work of genius. But Sir Isaac’s talents didn’t extend to investing: He lost a bundle in the South Sea Bubble, explaining later, “I can calculate the movement of the stars, but not the madness of men.” If he had not been traumatized by this loss, Sir Isaac might well have gone on to discover the Fourth Law of Motion: For investors as a whole, returns decrease as motion increases."

"Time is the friend of the wonderful business, the enemy of the mediocre."

"After all, you only find out who is swimming naked when the tide goes out."

"Investors should remember that excitement and expenses are their enemies. And if they insist on trying to time their participation in equities, they should try to be fearful when others are greedy and greedy only when others are fearful."

"When we own portions of outstanding businesses with outstanding managements, our favorite holding period is forever."

"The stock market is a no-called-strike game. You don't have to swing at everything--you can wait for your pitch. The problem when you're a money manager is that your fans keep yelling, 'Swing, you bum!'"

"Long ago, Ben Graham taught me that 'Price is what you pay; value is what you get.' Whether we’re talking about socks or stocks, I like buying quality merchandise when it is marked down."

" Our approach is very much profiting from lack of change rather than from change. With Wrigley chewing gum, it's the lack of change that appeals to me. I don't think it is going to be hurt by the Internet. That's the kind of business I like."
"The best thing that happens to us is when a great company gets into temporary trouble...We want to buy them when they're on the operating table."

" I have pledged – to you, the rating agencies and myself – to always run Berkshire with more than ample cash. We never want to count on the kindness of strangers in order to meet tomorrow’s obligations. When forced to choose, I will not trade even a night’s sleep for the chance of extra profits."

Read more: http://www.businessinsider.com/warren-buffett-quotes-on-investing-2010-8#ixzz0yAB1k2hi

了解指數型共同基金與ETF的跟踪誤差

晨星亞洲研究部 2010/08/30

由於市場上存在相當多的風險,所以當我們決定運用指數來建構自己的投資組合時,我們希望能確保基金公司的確依照它們的投資承諾來進行投資佈局,而「基金的跟蹤誤差」就是常被用來評估基金與基準指數是否緊密連動的一種指標。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兩個跟踪標準普爾 500指數的ETF與指數型共同基金作比較,看看哪些產品的指數跟蹤能力較佳。是否較高的費用比率就會有較低的跟踪誤差,或較好的表現呢?我們也討論了幾個定義跟踪誤差的方法。而我們的結論是跟踪標準普爾 500指數的ETF追蹤能力較佳,它們的跟踪誤差較低且報酬表現也幾乎較所有的共同基金來的好。不過,藉由分析這些的指數型共同基金也讓我們得知關於投資效率的相關知識。

我們對61檔指數型共同基金以及2檔追蹤標準普爾500指數的ETF進行 5年的週報酬率分析。下表所列出的是擁有最低跟蹤誤差的5檔共同基金以及2檔ETF。其中,兩檔先鋒(Vanguard)基金的跟蹤誤差是最低的,但其中一檔屬於機構投資人產品,且最低投資金額為 5,000,000元;而另一檔基金的費用比率則較高,報酬表現也因此較差。

iShares S&P 500指數基金(IVV)的追蹤誤差為0.07%,並沒有最低投資金額(超過一單位價格)的限制,而費用比率僅0.09%,該費用比率與我們表中另一檔ETF基金SPDR S&P 500(SPY)相同,由於該產品的結構型態為一個單位投資信託,因此不能將股息放回基金中再投資。由於無法作股息的再投資,便容易導致基金的表現被現金配息的問題所拖累而造成跟踪誤差,這個現象在波動大的市場尤其明顯。大部份的共同基金也易因基金贖回交易而持有現金,同樣也造成現金拖累的問題。受到這個因素的影響,SPY的跟踪誤差較 IVV稍高,但是仍較基金的平均跟蹤誤差的一半還低。

同時,這兩檔 ETF的費用比率都遠低於指數型共同基金的平均(0.38%),而跟踪誤差亦遠低於指數型基金的平均跟蹤誤差(0.29%)。而最重要的是,這兩檔ETF的報酬表現也優於每年的平均報酬率(-0.28%)。


便宜就是好?

有了這些數據之後,我們就可以解決費用比率是否重要這個問題。舉例來說,在這63檔基金當中(ETF和指數型共同基金,也包括有最低投資金額限制要求的機構法人基金),費用比率最低的前10檔基金,其費用比率平均值僅為 0.11%,每年平均表現僅略遜於基準指數 2個基準點,跟踪誤差為 0.22%。另一方面,費用比率最高的前10檔基金的平均費用比率為0.85%,平均報酬表現比基準指數低0.68%,且跟踪誤差增加近一倍達到 0.41%。不論是報酬率,或是跟踪誤差都會受到費用比率的影響,而此關係在統計上具有顯著意義。

因此,只要牽涉到標準普爾 500指數型基金,越便宜就越好。有許多分析師認為高費用比率會導致較高的跟踪誤差,所以費用比率應被加回以減少跟踪誤差。但根據我們的分析顯示,這是不正確的理論。因為,費用比率的確可能會降低基金的報酬率,但不會直接影響到跟踪誤差。

追踪誤差的定義

跟踪誤差的定義方式有好幾種。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看基金的報酬表現低於基準指數多少。這部分一直都是投資者最關心的,但並沒有辦法顯示出該基金未來可能會有的表現。我們所關心的是「基金的投資風險」。因此,一個好的跟踪誤差的定義,應該是可清楚告訴投資人有關基金經理人投資的風險性而非僅止於報酬的面向。

如同大家所知道的,過去的表現不能保證未來的績效結果。這句話對於基金經理人的投資操作是否能擊敗大盤指數來說可能是對的;但就風險的角度來看,由於整體的風險是相對穩定的,也較能用過去的表現預測未來的風險程度。基金的超額報酬,指的是一段期間內,如日或月,基金報酬與基準指數報酬的差額。隨著基金相對大盤指數的表現,超額報酬的時間序列就會出現正或負值,如果是落後的,該數值就會是負數。因此,若我們將跟蹤誤差定義為這些超額報酬的標準差,那麼就可以判斷基金的波動性。舉例來說,如果某基金的標準差為 1%,那麼我們就可以假設有68%的機率,該基金的表現會落在基準指數上下1%的範圍內,而同時期落後基準指數超過 2%報酬率的機率則低於3%。

不過,這方法所受到的批評是,無論勝過或是落後大盤指數都會增加風險,但擊敗大盤卻是我們所期盼的情況。雖然這個論點是對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效率市場中,基金經理人如果不冒風險的話,就無法擊敗大盤指數。這樣的做法不一定每次都能成功,但我們至少應要知道經理人的操作是否偏離了他原先的既定投資目標。雖然,股票報酬(不像是其它金融產品如選擇權)的分配不是完全對稱的,但近似為常態分佈,所以其正報酬的標準差也和負報酬的標準差極為相近。

而另一個稍微複雜的跟踪誤差的定義,則是基金對基準指數報酬迴歸模型中的標準誤差。這個定義將基金表現分為三類:基金經理人的管理能力(α),市場風險(β),跟踪誤差(標準誤差)。這種方法有利於調整基金的費用比率,並可降低α,同時藉由β將基金的槓桿比率降低。

(本文由晨星美國撰寫,晨星台灣摘譯)

Keeping Track of the Index Trackers

總是猜不準的分析師

Source

上圖是相當有趣的一張圖,顯示出分析師對大多數時候的預期總是太過樂觀,而隨著時間越來越接近而不斷下修。而2001、2008兩次大熊市,分析師在兩年前甚至是越預測越樂觀,直到股市反轉之後才隨著不斷下修。而到2008年底,預測當年的每股盈餘還有超過0.7美元,但實際數據卻還有一段差距。

經過這些長期的資料整理之後,驗證了一件事情:分析師在預測經濟上總是反應遲緩,當熊市真的來了一陣子他們才發現熊市,而當牛市開始的時候他們可能還以為是熊市。分析師對S&P 500的成份股盈餘預測的準度,只能用「偶然」來形容。

如上圖的情況,分析師預期盈餘成長大約為10-12%,但事後的實際數據證實了只有6%而已。然而現在的情況則又不同,分析師認為盈餘成長不會太好,但實際數據則證實分析師在熊市之後犯了低估的錯誤。

S&P 500 vs S&P 500 Total Return


Bloomberg最長只提供五年的資料,S&P 500的代號是SPX:IND,Total Return的代號則是SPXT:IND,也就是所謂的總報酬指數。

SPX這五年來的變化為1220.33-1064.59,報酬為-12.76%,而SPXT這五年來的變化為1834.476-1777.6,報酬為-3.1%。

80歲巴菲特許願 要工作到100歲

【經濟日報╱編譯季晶晶/綜合外電】
2010.08.30 03:52 am

愛吃漢堡、喝健怡可口可樂的股神巴菲特準備過80歲生日,他信心滿滿地說要工作到100歲。
(路透)

充滿傳奇色彩的億萬富翁投資人巴菲特30日將歡慶80大壽,儘管外界高度關注他的接班人計畫,但熱愛工作的巴菲特發下豪語要工作到100歲。

擔任波克夏公司(Berkshire Hathaway)執行長的巴菲特經歷金融危機,聲譽絲毫未受損傷。不願做肥貓的巴菲特把自己的年薪上限設為10萬美元,他的個人財富(估計今年已達470億美元)完全靠公司增值。他不但在2006年承諾身後財產捐作慈善用途,今年還與比爾蓋茲聯手遊說全球富豪共襄盛舉。

巴菲特熱愛工作,仍無意交棒下台。他表示:「我計劃工作超過100歲,但為達此目標,我可能必須學習跳脫原有的思考模式。」

巴菲特追隨者認為他老當益壯,還能活很久。基金經理人提爾森(Whitney Tilson)說,預測壽命的網站預估巴菲特至少能再活12年。

不過,若發生無可避免的事,波克夏董事會將必須任命新執行長,和一位或多位監督投資業務的高階主管。

目前有三位執行長的可能接班人選,最被看好的是53歲的中美能源控股公司(MidAmerican Energy)董事長索科爾(David Sokol)。但誰將負責波克夏龐大的投資組合,或如何分拆管理組合的職責,情況尚不明朗。

高盛公司研究分析師最近指出,巴菲特的接班問題是重大風險因素,將影響波克夏的未來價值,和其發掘優質投資標的並獲致高於同業平均報酬率的能力。自1965年至2009年,波克夏每股帳面價值的年複合成長率達20.3%,遠高於標普500指數的9.3%。

波克夏副董事長孟格(Charlie Munger)一度被視為可能的接班人選,但他今年已86歲。73歲的資深基金經理人辛普森(Louis Simpson)本來也有接班態勢,但他計劃今年底退休,撐得不如巴菲特久。

可能接掌大位的還包括44歲的避險基金經理人李路,是他帶領波克夏投資中國比亞迪公司。

巴菲特喜歡吃漢堡、每天喝好幾罐健怡可樂的習慣眾所皆知,除此之外並無健康不佳的跡象。但他知道自己的心智能力可能衰退,曾表示以後要靠橋牌牌友微軟創辦人蓋茲提醒他下台的時候到了。

【2010/08/30 經濟日報】

Comments:100歲還有20年,如果未來20年巴菲特的年化報酬20%,那麼現在投資一萬美元,20年後巴菲特退休,資產會達到38.34萬美元。哈!Just Kidding!讓我們一起祝巴菲特生日快樂吧!

2010年8月26日

別害人!友人籲巴菲特「閉嘴」

20100826 Yahoo!新聞

「第三次經濟蕭條」來臨了?「股神」巴菲特樂觀地說:「我不這麼認為。」巴菲特日前接受美國雅虎(Yahoo!)專訪,明白指出:「我不贊成克魯曼所說的我們正在經歷第三次經濟蕭條,雖然景氣不是下個月就會復甦,但的確會愈來愈好,我們只是需要時間重拾信心。」

今年春天時,全球經濟看起來似乎回穩,但緊接著歐洲債信危機,再度引發人們對景氣的疑慮。巴菲特表示,沒有人敢說未來二十年經濟會如何,但先前大家在前所未有的恐慌中,必須花些時間消除群眾的「羊群效應」。而且事實上,經濟早就停止衰退,一切都在回到正軌上。

巴菲特這次在Yahoo!專訪中不只談對經濟前景的看法,也提到他人生中各種經歷及建議。對於人們最想知道的理財建議,股神巴菲特竟然大笑說:「不要聽我這種理財顧問的話。」他直言:「我本身是反對信用卡的,少借貸,就算買房子都一定不要超出支付能力。」

巴菲特解釋說,大家如果有儲蓄的話,可以買指數基金,每個月都買,「根本不用聽我這種理財顧問的話,也不用看太多財經新聞。」他比喻,假設有人買了個農場,並不會每天去看今天天氣如何,只要注意生產夠不夠支付成本;這個人也不會在農場跑進跑出的,所以就算今天有什麼產業看起來不錯,也不用一直去追逐。

八月底巴菲特將度過八十大壽,他認為這一生中,得到最好也最大的影響是來自父親。巴菲特說:「他教會我如何生活,不是如何活得完美;他不說教,只是以身作則,我得到的是一種『無條件的愛』,我知道這對孩子的影響力會有多大。」

股神並非永不犯錯,對於記者詢問他給過別人最差的建議,巴菲特的手來回搓了一下大腿、很直率地回答:「我當然給過很多很差的建議。」他強調,最重要的是他一直記著四十年前朋友和他說的話:「不要忘記你說的話可能會讓人走向絕路,你絕對有這個能力,所以請你閉緊嘴巴,不要說話,你可以想一個晚上、確定明天還要不要說。」巴菲特說:「這樣至少我不用為我說出的話晚上睡不著。」

巴菲特的原則是不投資不熟悉的產業,他因此很少投資科技公司,但上網時間卻比科技業富豪比爾蓋茲還多。巴菲特說:「我和比爾開玩笑,除了上網收信,比比看我們誰上網的時間多,結果竟然是我。」他說,每周花在網路上至少十二個小時,上網玩喬牌、看很多財經新聞、上Youtube聽推薦的歌。不過巴菲特強調,他沒有iPod、iPad,不玩社交媒體,「那些Facebook上都是冒充我的,別逼我,我正在慢慢進入二十世紀。」不失童心的巴菲特大笑著說:「連手機都是人家送我的。」

巴菲特的人生中獲得的最好建議(中文字幕影片,由Yahoo!提供)

2010年8月25日

美企現金充裕該怎麼花?

2010年08月25日  華爾街日報

近期一系列企業併購活動上週激發了投資者的想像力﹐令他們重新關注企業資產負債表上的大量現金。

根據研究公司FactSet數據﹐標準普爾500指數成分股中的非金融企業資產負債表上共有2萬億美元現金﹐創下紀錄高位。儘管沒人預計將出現新的併購熱潮﹐但許多人希望企業把一些錢用到其他地方:比如派發股息和回購股票。

企業可能拿出一部分現金﹐這個前景令股市投資者心神向往。今年以來投資者都在無助地觀望﹐因為儘管企業獲利豐厚﹐屢屢高於預估﹐但股價一直舉步維艱。今年迄今道瓊工業指數累計跌近2%。投資者推斷﹐即使企業拿出少量資金用於併購、股票回購或派發股息﹐就算不能產生更大的效應﹐至少也會對股市提供支撐。

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估計﹐標準普爾500指數成分股的現金餘額在資產中所佔比例﹐假如從目前的11%降至約7%的正常水平﹐將使企業支出4,280億美元﹐這幾乎是2008和2009年企業進行股票回購資金數量的總和。

股票回購越來越流行﹐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公佈﹐今年迄今股票回購規模是去年低點的三倍多﹐已升至1,427億美元﹐不過總量尚未回升到金融危機前的高位。

根據標準普爾數據﹐標準普爾500指數成分股中三分之一的企業今年增派了股息﹐額外增加127億美元股息﹐而去年同期為減少410億美元股息。

當然現金的另一用途是購買其他企業。必和必拓(BHP Billiton)對Saskatchewan旗下化肥公司Potash Corp.價值390億美元的敵意收購要約﹐以及英特爾(Intel)決定購買軟件生產企業McAfee﹐都是企業高管信心增加的信號。但一些投資者仍注意到﹐迄今看到的併購交易還沒有預示著一場新的併購熱潮即將來臨。許多企業高管採取保守策略﹐定下容易實現的目標﹐通過併購來增強自身企業。

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美國股票策略師克里葛(Douglas Cliggott)說﹐由於企業資產負債表上有這麼多現金﹐他預計將出現更多股票回購和增派股息。

他說﹐我認為股票回購和提高派息都是有道理的﹐如果提高股息﹐股票就能與固定收益工具媲美﹐這也頗具吸引力。

股票回購將使公司推高他們的股價﹐在公司實際上沒有增加獲利的情況下提升每股收益。支持者說﹐如果經濟不能增加動力﹐這一方法是帶動許多股票上漲的重要方式。

一些分析師說﹐由於債券收益率目前處於紀錄低位﹐派息公司開始看起來像是合理的另類投資。

瑞士信貸在最近給客戶的報告中﹐基於高於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的股息率﹐列出了24只它認為“優於債券”的股票。這些股票的平均股息率為4.2%﹐而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僅略高於2.5%。

Sterne Agee負責資產管理的總裁哈里斯(Jerry Harris)說﹐股息對人們來說有意義。他補充說﹐處於紀錄高位的股市回報率一直是由股息推動的。

但這也發出了一個負面信號﹐一些投資者說﹐企業不願將剩餘資金用於公司增長和擴張﹐無論是進行戰略收購還是僱傭更多雇員﹐暗示謹慎氣氛仍是主流。

這還反應為﹐拜技術改進和提高雇員效率所賜﹐企業現有大量未充分利用的產能可供支配。

Jonathan Cheng



A roster of dividend-paying stocks to consider


At the top of Cliggott's list:
Verizon Communications Inc. (VZ, dividend yield 6.5%)

The next two are a couple of tobacco giants:
Reynolds American Inc. (RAI, dividend yield 6.4%)
Altria Group (MO, dividend yield 6.2%)

Those offering yields in the 5% range:
Eli Lilly & Co. (LLY)
Duke Energy (DUK)
Southern Co. (SO)

The rest of the list is a who's who of Dow 30:
Johnson & Johnson (JNJ)
Kellogg Co (K)
Lockheed Martin (LMT)
Colgate-Palmolive Co. (CL)

The rest:
Bristol-Myers Squibb (BMY)
American Electric Power (AEP)
Dominion Resources (D)
Kimberly-Clark (KMB)
PG&E Corp. (PCG)
Kraft Foods (KFT)
NextEra Energy (NEE)
Abbott Labs (ABT)
Sysco Corp. (SYY)
Procter & Gamble (PG)
General Mills (GIS)
Coca-Cola (KO)
McDonald's (MCD)
PepsiCo (PEP)

The yields range from Verizon's 6.5% to Colgate-Palmolive's 2.8%, averaging more than 4%.

金價走勢看什麼﹖

2010年08月26日  華爾街日報

有些人恐怕不會認同這個觀點:黃金不是大宗商品。之前我就曾經表達過這個觀點。

在你怒不可遏地做出回應之前﹐請先聽我把話講完。我所陳述的事實也許會改變你對黃金在投資組合中所扮演角色的認識。

長期以來﹐我們所聽到的信息都是說黃金是一種大宗商品──同白銀、小麥、豬腩一樣。它的價格(理應)會隨著通脹水平的變化而起起落落﹐從歷史上來看﹐通脹正是推動大宗商品價格上揚的主力。

照這個邏輯﹐最近美國通脹數據溫和﹐金價卻依然居高不下﹐該作何解?截至7月的CPI(Consumer Price Index)顯示﹐不考慮季節性調整的因素﹐過去12個月的通脹率僅為1.2%。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總裁穆罕默德•埃爾埃利安(Mohamed El-Erian)最近表示﹐他認為美國已踏上了“通貨緊縮之路”。他所謂的“通貨緊縮”對金價並沒有產生影響。

傳統智慧認為﹐不管是低通脹還是通貨緊縮﹐對於金價來說都不是利好消息。但是如今﹐金價卻一直徘徊在每盎司1200美元上下的歷史高點上。看來是哪裡出了偏差了。

最近﹐我請Ibbotson Associates研究公司進行了一次相關研究﹐以確定通脹水平同黃金價格走勢之間的關聯到底有多密切。你大概會以為﹐被公認為大宗商品的黃金的價格跟通脹水平之間應該是齊頭並進的關係。

研究人員研究了1978年以來的數據﹐其中包括一次通脹巔峰﹐結果顯示﹐黃金價格同通脹水平的相關係數最高值是0.08。

這個數字很低﹐實在是低。如果彼此完全一致的話﹐這個數值應該是1﹔如果數值是-1﹐兩類資產就是完全的此消彼長的關係。而現在我們得出的相關係數接近於零﹐這就表示黃金價格與通脹水平之間關聯度很小﹐齊頭並進只是非常偶然的情況。

如果通脹水平對金價沒有拉動作用﹐那麼到底是什麼在拉動金價呢?如果你相信相關性研究﹐那麼答案就是:美元。

回頭來看1973年──這一時期正是擺脫了金本位制約的現代美元制度的形成期──美元的波動對金價走勢有著密切的影響。根據美聯儲(Federal Reserve)的報告﹐期末黃金價格同美元對主要貨幣匯率指數(Major Currencies Dollar Index)的相關係數為-0.45。

顯然這兩者的相關度要強於金價同通脹水平之間的相關度。我們不妨再推進一步﹐將時間段縮至金價創新高的1980年至今。

結果是:過去這30年間﹐美元同金價之間的相關係數為-0.65──高度的負相關。這意味著﹐美元同黃金就像一個蹺蹺板的兩端﹐存在著非常明顯的此消彼長關係。美元揚則金價抑﹐美元抑則金價揚。

將兩者的走勢圖兩相比較﹐效果很像是一幅平靜湖面倒映著山景的照片﹐金價的起落以及平緩的走勢在美元走勢圖上都有近乎於鏡像的反應。

這就說明﹐黃金並非大宗商品──至少不符合民眾和工業大量消耗商品這個定義。

紐約QB Asset Management資產管理公司負責人保羅•布羅德斯基(Paul Brodsky)認為﹐其實“黃金是一種貨幣”﹐每日金價是市場對美元及其他紙幣購買力“可能削弱趨勢”做出判斷的一個風向標。

如果他的分析正確﹐那麼真正對黃金市場產生影響的就是美元的長期走勢﹐而非通貨膨脹或通脹緊縮。

有人會義正詞嚴地指出﹐金價的歷史高點就是在最近一次通脹大潮中產生的。如果你這樣想﹐多半是對形勢做出了誤讀。

1976年夏﹐黃金價格開始了為期四年的上揚﹐這四年恰逢美元走弱。1980年底美元逆勢增長﹐金價開始回跌。這其中通貨膨脹頂多算個配角﹐絕對不是主力。

當金價徘徊在1200美元左右的高位居高不下時﹐真正的問題不在於很多人所拷問的“黃金是泡沫嗎?”﹐真正需要問的是:“美元接下來會是怎樣的命運?”

在徹底擺脫金本位制之後﹐美元持續走弱﹐間或有所反彈。美聯儲的美元對主要貨幣匯率指數比1973年下跌了27%﹐比美元高點的1985年初下跌了45%。

如果投資者們能夠說服美國的立法者﹐央行能夠成功處理好預算困境以及社保醫保基金面臨的赤字危機﹐那麼從長期來看目前的金價是被高估了。美國的資產負債如果得到平衡﹐必然會導致美元的升值﹐資金在國外的投資者也會將資產轉移至日趨穩健的美國經濟當中來。投資者拋售歐元、日圓和英鎊﹐勢必會推高美元──金價將會走低。

不過﹐如果你擔心美國的資產負債已經無法恢復平衡﹐那麼目前的金價也能反映出美元走弱的趨勢很可能還需持續數年﹐此間美國還需同財政困境做艱苦鬥爭。想要保存自身購買力的投資者──以及消費者──會傾向於投資黃金﹐畢竟黃金的數量可不是那麼容易操縱的。

因此﹐請根據你對於美元的預期來投資黃金吧。請不要再抱著金價受通脹水平左右的觀念了﹐否則你會被當傻瓜耍的。

Jeff D. Opdyke


用作多美元的UUP這檔ETF和GLD這檔黃金ETF來看相關性,的確大多數時候是負相關的。


而如果看美元和美股,在金融海嘯開始之後,就一直處於負相關的情況,而且幾乎就維持在-0.5的位置,已經快要兩年了,所以美元升值,美股就下跌,黃金也下跌,這也就是為什麼會出現股市開始恐慌的時候,很多人會以為資金會跑去黃金市場避險,但是黃金反而下跌了,因為目前的證據顯示,黃金其實是對美元避險,而不是對股市避險。而黃金也不用來抗通膨的資產,因為現在通膨證據微弱,但黃金卻一直處於高點。

2010年8月24日

Undervalued


Gurufocus每天更新的巴菲特指標,將股市市值除以GDP的比值低於75%定義為股價已經被低估,而昨晚股市下跌後,再度從Fair Valued變成Modestly Undervalued,因此根據這個指標,股價已經處於低估的狀態了。


這則是Morningstar預估股市價值的工具,1.00表示是合理價格,高於1.00則是股價已經被高估了,低於1.00則表示股價被低估(所以不是高估就是低估,很難剛好合理),昨晚收盤後,目前的比值為0.92。而過去一年內,比值最高為1.09(四月26日),最低為0.90(七月六日),目前又越來越接近七月初的低點了。而上圖也可以看到,這個比值的歷史高點是2004年底的1.14,低點是2008年11月20日的0.55,若取中間值則是84.5。因為可以很明顯看到如果1.00是合理價格,那麼往上的空間比往下的空間低,顯示這個指標有可能會過度高估合理股價。而這個工具還可以根據不同的類股、公司規模等去看,請見上圖的左側,Morningstar的個股Fair Value資訊是收費訊息,但對整個市場或類股的資訊則是免費的,這也是算是給指數投資人一個優待。


最後一個資訊來自最傳統的股債比。S&P 500的價格除以美國十年公債的價格,也是過去被用來判斷股價是否合理的依據,但並不是說比值多少就是合理的,而是當比值比歷史平均高的時候,意謂著當時購買股票有比較高的機會在殖利率的收益上落後給債券,而這樣的說法在目前顯得更貼切了,因為S&P 500和十年公債的殖利率都只有2.5%左右而已。上圖我先取得600日均線(Stockcharts.com的極限),得知過去600個交易日的平均比值為9.42,然後Overlay一條9.42的平行線上去,這就是過去三年的平均比值,而目前比值已經低於平均了,這也顯示股價已經被低估,而且更巧合的是目前的比值8.49是平均比值9.42的0.90倍,是不是也跟Morningstar的比值很接近?這個巧合當然沒什麼意義,但如果要知道目前股價被低估了多少,那麼低估一成會是一個合理的答案,只是低估一成的股價,其實不算真的很便宜就是了。而從上圖也可以看得出來,長期趨勢上,股價和債券價格的確是負相關的。但:


今年四月以後,債券價格不斷上漲,股價則處於下跌的狀態。而債券的殖利率跌破2.5%,股市的殖利率則因為股價下跌而不斷上漲,因此從殖利率來看,股市也比債市更值得投資。

重新認識債券基金

【經濟日報╱朱岳中】
近來國內投信突然有志一同的推出各類債券型基金,這是以往少有的情形。基金公司不喜歡推債券型基金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管理費、手續費收入較股票型少,更重要的是,國內投資人普遍也對債券相關商品沒太大興趣。

國內某投信公司先前調查,有四成投資人完全不買債券型基金。不買債券基金的主要原因,是不瞭解以及覺得債券基金不好賺;而會買債券型基金的主要考量,是認為債券風險低,其次是獲利穩定。

關於債券的種種,當然不是三言兩語談得完的;不過,大致上投資人可從風險及收益兩方面來看。

投資人會認為債券不好賺,多是因為只看到債息的部分。其實債券的收益來源,包括債息、價差及匯兌收益三方面,有些債券的價格變動可不輸股票。像2009年時有的高收益債券基金報酬率就高達100%以上,完全不輸股票型基金的表現。

若以全球指數來看,過去三年、兩年及一年MSCI世界指數的累積報酬率分別為負23.29%,負13.45%及7.21%,但同期的巴克萊全球債券指數報酬率則分別為25.3%、17.7%及10.21%,通通贏過股票指數。

買海外債券基金也跟股票型基金一樣,可能因為匯兌而有額外收益,尤其是新興市場債券有時會有本地貨幣計價與強勢貨幣(通常是美元或歐元)計價之分,本地貨幣計價的債券基金受匯率影響更大。像去年一些新興國家貨幣對美元動輒升值20%以上(例如巴西幣),這時買本地貨幣計價或美元計價的債券,報酬率就會差很多。

債券的風險,則來自於違約、利率變動、流動性及匯率風險。投資人會認為債券的風險較小,其實只能說是平均而言,但某些類型的債券風險一樣大得嚇人。有的高收益債券基金今年績效亮眼,隔一年卻又大幅下跌。

違約的問題其實可大可小,重點在於回復率(recovery rate)的高低。所謂「回復率」,是指當債券違約發生時,債權可獲得保障的比率。

由於法律上債權人的求償順位高於股東,萬一某企業真的發生破產,在清算後債權人可優先拿回剩餘資產,因此債券持有人通常可多少拿回一部分資金,但股東的股票往往就變成壁紙了。

就損失風險上來看,債券反而比股票小一些。

至於利率問題,所有財經教科書或關於投資的書刊都告訴投資人,說利率與債券價格成反向關係。但真的是這樣嗎?我統計從2000年以來歷次美國聯準會調整利率時,對MSCI世界指數及花旗全球債券指數的影響。很明顯的可以看出,MSCI指數變動大致都與美國聯邦基金利率一致,但花旗全球債券指數卻似乎完全不受利率影響,一路持續上揚。難道教科書寫錯了嗎?


單只看利率與債券價格的關係當然沒錯,但投資人卻往往忽略了利率調整的原因。像近來宣布升息的國家,多是因為市場風險降低了,而市場風險降低,對信用評等較低的債券卻是相對有利的,因此整體來看,利率調升反而使債券上漲。

長時間以來,國內投資人對債券基金多半不瞭解甚至誤解,以致過度「迷戀」股票型基金,但自己真的適合買股票型基金嗎?投資人是該重新認識債券基金了。


(作者是南台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助理教授,曾與夏韻芬合寫《基金私房學-換個腦袋買基金》一書,除擁有專業學術背景外,也有20年以上的實戰投資經驗)

【2010/08/24 經濟日報】

投資人是否應該因為預期升息而從債券市場撤退?

許多投資人都會持有債券來降低高波動性資產所帶來的風險,然而最近債券的殖利率已經快要降到歷史低點了,許多投資人也開始認為債券市場有著不尋常的風險。的確,一般的想法認為如果開始升息,那麼固定收益的資產將會開始面臨損失,因為這類資產的價格與利率是相反的,也因此債券泡沫的名詞越來越常出現。


由於有很多投資人擔心,因此Vanguard便研究如果持有高評等、廣泛而分散的債券投資組合,在升息的過程中將會面臨什麼風險?並且把面臨的風險與股市所產生的風險一起看待,並且也分析了過去美國債券市場面臨各種不同利率的情節,最後還分析了全球九個國家的經驗。而結論是投資人不需要太擔憂債券泡沫,在投資組合中繼續持有債券資產是合理的。而目前賣掉債券也未必能夠有更好的結果,畢竟,債券在資產配置中最重要的角色是降低整個投資組合所面臨的風險。

由數學驅動的債券報酬

債券與其他投資資產最大的不同在於,債券能夠提供高度穩定的收益,而唯一影響債券的只有利率的改變。提升利率會造成債券有更高的殖利率以及較低的價格,也因此會造成資產虧損。而利率的改變會反應多少幅度在債券的價格,則跟債券的存續期間(Duration)長短有關。

存續期間是比較兩個固定收益投資最重要的關鍵,而公式則是當利率提昇一個百分點,那麼債券的價格將下跌的百分點會與存續期間一致,例如七年期債券會下跌7%。而這個公式原則上是長期債券和短期債券都試用,但有一個假設是當升息的時候,長期債券與短期債券所構成的殖利率曲線會平行遷移,也就是不管長債或短債,對利率改變有相同的殖利率變化。不過實際上則並非如此,因為短期債券的殖利率的確深受利率升降的影響,而長期債券的殖利率則是反應市場對通膨預期。不過因為研究需求,要盡量減少變數,所以假設殖利率曲線在升息過程中是平行遷移的。此外,也假設所有的收益會再投資。

2010年七月一日,Barclays Capital U.S. Aggregate Bond Index的殖利率為2.9%,加權平均存續期間則為4.6年。在最簡化的例子中,利率上升一個百分點,會讓該指數的殖利率變成3.9%,並且造成4.6%的資產虧損。所以到年底,當年的殖利率會是上半年的2.9%與下半年的3.9%平均,也就是3.4%,而價格上的損失為4.6%,也就是當年損失為1.2%,但好消息是第二年以後,殖利率與預期報酬都是3.9%,這樣看來其實就算有損失問題也不大。

但是如果利率上升高達四個百分點,那會發生什麼事呢?這種大幅度的升息在美國只發生兩次,分別是1980年與1981年,當時狂升利率以打敗通膨,所以假設上升四個百分點是最差的情況,當利率從2.9%上升到6.9%,那麼這意謂著殖利率有將近140%的漲幅,這從來沒有在美國發生過(1980年是從7%連升兩次4%變成15%,也只有115%而已。),所以這樣的假設的確是相當不可思議的升息了。


上圖就是模擬這種快速升息對債券所造成的影響,在第一年,債券價格有很明顯的下跌(4.6% X 4 = 18.4%),但扣除(2.9% + 6.9% / 2 = 4.9%)的殖利率,其實第一年的報酬為-13.5%。而歷史上Barclays Capital U.S. Aggregate Bond Index最大的單年損失發生在1980年三月31日,為-9.2%。

這樣的損失對固定收益的資產當然算是相當大的,但由於殖利率上升幅度很大,所以第二年以後由殖利率所帶來的固定收益將會逐漸彌補損失,如果持有到第五年,其實總累積報酬已經達到13%,年化也有2.5%,而這其中有一部分的功勞來自於拿到利息後,可以低價再投資。

債券的熊市

當我們在評估債券市場潛在的風險時,回憶一下債券為什麼可以降低股市高波動性所帶來的風險是很重要的。簡單來說,債券投資人對升息產生恐懼是合理的,但是要瞭解的是債券的熊市與股市(或其他風險資產)的熊市是完全不同的。事實上,股市下跌超過20%通常被定義為熊市,但對債券投資人來說,債券市場的熊市指的則是負報酬的情況,而到目前為止,美國債券市場從來不曾下跌20%。的確,股票和債券在熊市的期間的報酬變化有相當大的差異,例如美國債券市場最差的單年表現為-9.2%,而美國股市最差則是單年下跌了67.6%(1932年六月結束)。而如果以日曆年來看,則債券市場在1994年該年因為無預期的升息,下跌了2.9%,但隔年則上漲了18.5%,而2008年的股市則有27個交易日單日下跌超過2.9%(S&P 500 Index)。

而股、債還有一個差異,那就是債券在價格下跌的時候也意味著更高的殖利率,但股票則不一定有這樣的關係存在,這是因為股票的價格不只受殖利率影響,也受公司盈餘所影響,也就是股價有兩個影響因素。而如果考慮到通膨,當通膨增加的速度比升息還快的時候,那麼實際的報酬可能就會變得不吸引人,這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都發生過。

來自全世界的經驗


Vanguard希望可以瞭解利率變化對持有債券、股票以及股債平衡(60% stocks and 40% bonds)的投資組合有什麼影響,因此他們先定義了研究上的短期債券利率(3-month Treasury bill)與長期債券利率(20-year constant maturity Treasury bond),然後利用歷史資料去計算不同資產配置在利率變化後12個月的報酬。從上圖(2a)可以發現,在12個月內利率調升超過兩個百分比(200 basis points)的情況下,債券的投資人仍然可以獲得正報酬(2a),而無論在短期利率的升息或長期利率的升息2對股市投資人的報酬都沒有太大的影響(2a右圖Contemporaneous 12-month return的Stock Market)。要注意的是美國很常因為觀察到通膨的發生而快速升息,在美國通膨是很常發生的,但如果扣除通膨而看實際的報酬,則結果就完全不同了。

然而即使考量了通膨後,當下的年度不管什麼資產配置報酬都是負的(2b右圖Contemporaneous 12-month return),但好消息是在接續的一年,報酬就轉回正值了(2b右圖Subsequent 12-month return),而長期利率的升息對報酬的影響更是明顯。而股債平衡的例子也證明了不應該因為對通膨的預期而遺棄投資的策略,因為即使有通膨與升息的影響,當下的年度可能會有負報酬,但股債平衡的投資組合在接續的年度就會有亮麗的表現。

以上是美國的歷史經驗,那麼其他國家呢?當其他國家的政府面臨預算問題、外部市場的干擾以及任何系統性的風險,是否會導致不同的結果呢?Vanguard擴及其他九個國家(Australia, France, Germany, Italy, Japan, Norway, Spain, Sweden, and the United Kingdom),使用相同的研究方法,下圖為結果:


這些例子不再只有美國這種持續性的通膨,也包含了日本的通縮以及挪威和瑞典在1990年代面臨的財政危機,因此這樣的例子更可以看出各種不同情況是否會造成不同的結論。而結果其實差異不大,但也出現了一些有趣的現象。首先,債券投資人的實際報酬率在升息的當年或接續年度都是正值,這意味著更高利率的驅動力並不是通膨。第二,其他國家的股市投資人比美國股市投資人會在升息的時候面臨更多負報酬的機率,而這種情況可能是因為財政危機、金融危機所導致。同樣的,如果投資策略是股債平衡,那麼不論投資美國或其他國家,實際的報酬並不會因為升息而有面臨損失。因此結論是一樣的:一個合理的投資策略不應該在面臨有可能出現的債券熊市的時候就被遺棄,不論升息的驅動力是通膨或其他市場因素。

結論:
1. 債券市場面臨的風險比起其他風險資產小很多,即使歷史上最差的情況,下跌幅度也只有股市的不到六分之一。
2. 即使債券熊市出現,投資人也可以透過較高的殖利率將價格上的損失彌補回來。
3. 世界各國的歷史資料支持合理的資產配置應該要徹底實行,而不需要因為通膨、升息或債券泡沫這些因素改變策略。而資產配置或許在升息當下有所損失,但是歷史資料顯示,在接續的一年就能將損失彌補回來。

※Source:Risk of loss: Should investors shift from bonds because of the prospect of rising rates?(PDF:http://www.vanguard.com/pdf/icrrol.pdf

2010年8月23日

波動相關技術指標


VIX就是著名的波動性指數了,所以一般人都會直接觀察VIX的變化來判斷股市的波動情況,但VIX並不是直接數據,所以比較好的方式還是直接觀察從股價變化統計而來的一些技術指標。使用技術指標是合理的,這不意謂著就是在預測股價走勢或是進行投機,一項工具擺在那邊,怎麼使用就看個人判斷了。

StockCharts.com算是美股技術分析最常使用的網站,而裡面的技術指標相當多,但這邊只列舉出兩個與股價波動比較有關的技術指標,分別是ROC(Range of change)以及STDDEV(Standard deviation)

STDDEV很簡單,就是統計上的標準偏差,使用者可以自行決定計算的日數,預設值為10,上圖中則是改為5,因為STDDEV參數為5的時候,走勢跟VIX是最接近的。從上圖可以看得出來,的確STDDEV和VIX的趨勢是一致的,而且都在股市大幅下跌的時候飆升,並在股市上漲時趨於平靜。

而ROC也是很簡單的指標,如果將參數改為1,那麼就表示為當日的股價變化,大家可以看到上圖最右上角有一個Chg -4.33 (-0.40%),跟ROC走勢那一欄左上角的-0.40%是一致的,因此這個指標就是很簡單的把每天的漲跌幅度劃上去而已,連計算都沒有。而大家也很清楚可以看得出來在2008年九月開始,ROC隨著大盤的大跌而劇烈變化,而這樣的變化如果經過統計計算,以標準差表示,就會得到STDDEV,因此這些數據都是相關的。ROC的預設參數為12,不過我大多會設定為1來看近日股價變化幅度。

而從ROC也可以看出一個重點:股價變化基本上是漲跌交錯的,鮮少有明顯的單一趨勢,只是在上漲區間,股價變化幅度小(2010年三月),在下跌區間,股價變化幅度大(2008年第四季)。而如果知道了這個概念,恐怕就不會有人使用Daily reset的反向ETF或槓桿型ETF了。例如看一下2008年十月,如果以為大盤狂跌而想要用反向ETF避險,但是卻可能會死得很慘,因為有兩天指數大漲超過10%。

VIX是期貨指數,而且是間接數據,因此如果要直接觀察股價波動情況,建議使用STDDEV,而如果STDDEV高於20,也代表著正處於短期熊市,這會比VIX還要精準,因為VIX上升很快,下跌很慢,而STDDEV則直接計算過去的股價變化而得。而其實STDDEV改一下參數也會有不同的趨勢出現,例如試試看5,10,20,50有何不同吧!許多技術分析專家在講「盤整」的時候,其實並沒有一個數據去支持他們的說法,而STDDEV則是一個判斷股價是否盤整的好指標。而STDDEV與MA(Moving Average)配合,就成為由John Bollinger所提出的Bollinger Bands指標了:


Bollinger Bands的預設參數為20,2,20指的是使用20日平均移動線以及20日的股價標準偏差來繪製股價變動的通道,而2指的是該通道是以平均移動線取上下兩倍標準偏差來當通道的寬度。

ROC和STDDEV並不算是很熱門的技術指標,但也還是有許多技術分析的愛好者會觀察,但他們使用與研判這兩個指標的概念會與本文完全不同。因此對投資人來說,工具怎麼運用才是重點,並不是用了技術分析的工具,就一定是在預測走勢或進行投機。大多數的技術指標都是統計計算,用這些工具來瞭解「過去」股價變化的特性其實對於瞭解市場是很有幫助的。

華爾街又要崩潰了嗎﹖

2010年08月23日  華爾街日報

本週糟糕的經濟數據可能會讓你感到疑惑。

我從不作預測。這是愚蠢的行為。當然﹐現在我也不會這麼做。

但是﹐今年夏天太多的人過於樂觀了﹐所以在這裡我要提10條需要提高警惕的理由。

1.市場價格已經很高。根據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經濟學教授羅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採集的數據﹐週期調整後市盈率約為20﹐大大高於歷史平均值──16左右。該比率是一個有效的長期收益預測指標。估值對投資者來說比其它事重要得多。如果你承擔風險能得到優厚回報﹐那麼承擔風險是有意義的。但如果你得不到呢﹖

2.聯儲(Fed)開始緊張了。本週﹐聯儲警告說經濟已經疲軟﹐並亮出了對抗通貨緊縮的最新武器﹕用出售抵押貸款的收入購買國債。這應該能使長期利率下降。對抵押貸款借款人來說﹐這是個大好消息。但當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已經超過10000點時﹐這可不是人們想聽到的消息。

3.太多人過於樂觀。根據美國積極投資經理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ctive Investment Managers)的最新調查﹐積極基金經理們預期市場將繼續攀高。投資人情報(Investors Intelligence)的每周調查報告稱﹐財務顧問們也有相同的預期。這正是需要小心謹慎的原因。當其它所有人都持悲觀態度時﹐就到了買入的時候了──這話反過來說也可能也是對的。

4.通貨緊縮已經出現。消費者價格指數已連續三個月下降。最糟糕的是﹐它也影響到了工資。據美國勞工統計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報告﹐上個季度美國工人的實際小時工資比去年同期降低了0.7%。聯儲會擔心也就不足為奇了。在通貨緊縮時期﹐工資、公司收入、住房及投資的美元價值都可能縮水。但債務卻停留在原有規模。這使通貨緊縮成為一個惡性陷阱﹐尤其是當人們欠下太多錢時。

5.人們仍然欠了太多的錢。家庭、企業、州政府、地方政府﹐當然還有聯邦政府都欠下了許多糊塗債。據聯儲稱﹐美國債務總額──即便不包括金融部門債務──基本是10年前的兩倍﹕現在是35萬億美元﹐而10年前是18萬億美元。家庭債務負擔幾乎沒有減輕﹔和去年創紀錄的高峰值相比﹐家庭債務僅下降了3%﹐這是10年前家庭債務水平的兩倍。

6.就業形勢比他們說的糟得多。忘掉9.5%的“官方”失業率吧。其它數據﹖來看看這個吧。現在﹐20歲以上的成年人中只有61%有工作。這是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的最低水平──當時許多女性選擇留在家中﹐因而使就業率下降。現在﹐20歲以上的男性就業率為66.9%﹐上世紀50年代這個數字約為85%﹐當然由於現在在世的老年人更多﹐這個數字要打點折扣。而且﹐現在許多有工作的人只是在做兼職工作﹐因此目前20歲以上的男性其實只有59%有全職工作。這種情況樂觀嗎﹖

(今天的加分題﹕如果一名被裁掉的建築承包商有兩個孩子、一筆按揭房貸和一筆汽車貸款﹐他每周在當地的加油站上三個夜班﹐那麼他能買多少個iPad作為聖誕禮物﹖)

7.住房問題仍然嚴重。上個月﹐美國房產止贖率再次上升。RealtyTrac的止贖問題專家稱﹐7月份銀行又接管了93,000套住房。該數字比6月份上升了9%﹐僅稍低於5月份的歷史最高水平。RealtyTrac稱﹐今年的止贖房產數量直指100萬。由於連鎖反應使住宅價格下降﹐這自然也會傷害到所有未處於止贖狀態的房屋所有者。見上文對通貨緊縮的分析(第4條)。

8.勞工節將近。唉呀﹐華爾街似乎總是在9-10月崩潰。想想2008年吧。想想1987年吧。想想1929年吧。從統計上講﹐的確是存在著“9月效應”。市場在9月的平均表現差於其它月份。沒有人真正知道原因。有人甚至將其歸咎於白晝縮短帶來的心理影響。但這已經產生了自我強化的效應﹕人們害怕9月﹐所以在9月拋售。

9.華盛頓正陷入政治僵局。選舉季已經開始了。預計11月民主黨在參眾兩院都會失去一些席位。(根據愛爾蘭都柏林InTrade博彩公司開出的賭盤﹐共和黨有62%的機會掌握眾議院的控制權。)兩黨的政治對話看來已經失敗﹐打破了所有可能的補救希望﹐因此讓我們不要寄希望於能達成有關任何實質問題的“兩黨”協議。你認為這是件好事嗎﹖正如Gluskin Sheff投資公司的戴維斯•羅森堡(Davis Rosenberg)本週所指出的﹐政治僵局只在“沒有什麼需要補救”時對投資者來說是件好事。他指出﹐現在我們需要強有力的領導。但是目前是不會出現的。

10.其它各類指標都閃起了警示燈。儘管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nstitute for Supply Management)的製造業指數仍為正值﹐但在7月份卻再次走弱。供應管理協會的新訂單指數也是如此。貿易赤字擴大了﹐而第二季度GDP增幅遠低於最初預想。美國經濟週期研究所(ECRI)每周領先指數(Weekly Leading Index)的警示燈已經亮起數週了(儘管最近的指標看來有所好轉)。6月份的歐洲工業產值顯著低於預期。即使是高速發展的中國經濟也放慢了速度。科技行業的領頭羊思科公司(Cisco Systems)已經預先發出了警告信號。單獨來看﹐以上信號也許不能說明什麼問題。但綜合來看﹐就讓我疑惑了。在這種環境下﹐如果股價很低﹐我可能很樂意購買股票。但如果股價很高﹐我可能就不那麼願意買了。原因見上文第1條。

Brett Arends

(編者按:本文作者Brett Arends是《華爾街日報》網絡版專欄作家﹐他的專欄《投資回報》幫助投資者分析最新時事並做出相應的投資決定。)

10 Largest Dividend Payers in the U.S.

Jeremy Siegel和Jeremy Schwartz在投稿於WSJ的這篇文章中「The Great American Bond Bubble」提到了債券泡沫化,其中有一段是談到十家給付最多股利的公司,這是部份的原文:
Today, the 10 largest dividend payers in the U.S. are AT&T, Exxon Mobil, Chevron, Procter & Gamble, Johnson & Johnson, Verizon Communications, Phillip Morris International, Pfizer, General Electric and Merck. They sport an average dividend yield of 4%, approximately three percentage points above the current yield on 10-year TIPS and over one percentage point ahead of the yield on standard 10-year Treasury bonds. Their average price-earnings ratio, based on 2010 estimated earnings, is 11.7, versus 13 for the S&P 500 Index. Furthermore, their earnings this year (a year that hardly could be considered booming economically) are projected to cover their dividend by more than 2 to 1.
所以我就用Google的Stock screener設定股息配發超過三十億美元的公司,有以下40支股票:

Company name Symbol Div from cash flow Market cap Div yield (%)
BP plc (ADR) BP 10.90B 113.99B 8.75
Time Warner Cable Inc. TWC 10.86B 19.12B 2.93
Royal Dutch Shell plc (ADR) RDS.A 10.53B 167.93B 6.06
AT&T Inc. T 9.67B 156.29B 6.3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GE 8.99B 160.69B 3.1
Exxon Mobil Corporation XOM 8.02B 299.86B 2.94
Petroleo Brasileiro SA (ADR) PBR 7.71B 151.00B 0.42
PetroChina Company Limited (ADR) PTR 7.38B 202.97B 3.43
China Mobile Ltd. (ADR) CHL 7.16B 213.38B 3.46
TOTAL SA (ADR) TOT 6.55B 107.53B 5.57
Vodafone Group Plc (ADR) VOD 6.45B 124.22B 7.22
Telefonica SA (ADR) TEF 6.23B 98.79B 7.32
Eni SpA (ADR) E 5.81B 79.65B 5.97
Banco Santander, SA (ADR) STD 5.65B 96.36B 5.85
Pfizer Inc. PFE 5.55B 128.41B 4.49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PG 5.46B 170.25B 3.22
Johnson & Johnson JNJ 5.33B 161.80B 3.72
Chevron Corporation CVX 5.30B 150.90B 3.71
Verizon Communications Inc. VZ 5.27B 83.02B 6.34
Ecopetrol SA (ADR) EC 4.93B 74.49B 3.28
Bank of America Corporation BAC 4.86B 129.14B 0.3
GlaxoSmithKline plc (ADR) GSK 4.68B 97.47B 4.81
Microsoft Corporation MSFT 4.58B 209.68B 2.12
BHP Billiton plc (ADR) BBL 4.56B 157.64B 2.74
BHP Billiton Limited (ADR) BHP 4.56B 187.66B 2.34
HSBC Holdings plc (ADR) HBC 4.53B 172.65B 3.13
Philip Morris International Inc. PM 4.33B 95.27B 4.46
Wells Fargo & Company WFC 4.30B 128.74B 0.78
Wal-Mart Stores, Inc. WMT 4.22B 186.30B 2.4
Federal Home Loan Mortgage Corp FMCC 4.10B 215.50M 0
France Telecom SA (ADR) FTE 4.04B 54.44B 7.5
Novartis AG (ADR) NVS 3.94B 116.09B 3.85
The Coca-Cola Company KO 3.80B 127.71B 3.15
Statoil ASA(ADR) STO 3.76B 62.47B 4.59
Sanofi-Aventis SA (ADR) SNY 3.70B 75.13B 5.1
JPMorgan Chase & Co. JPM 3.42B 147.27B 0.53
Unilever plc (ADR) UL 3.38B 75.20B 4.1
Citigroup Inc. C 3.24B 108.65B 0
Merck & Co., Inc. MRK 3.22B 107.39B 4.35
Intel Corporation INTC 3.11B 105.29B 3.24
※Sorted by Div from cash flow


過去半年,十年公債殖利率從最高的4.01%跌到最低的2.55%,而假設十年公債的duration為八年,那麼這十年公債的價格就上漲了11.68%,而以IEF這檔ETF來看的確是差不多。如果債券泡沫破了,那麼持有高股息的股票可能更有助於抗通膨。

不過如果要挑選定存股,那個就應該以追求股利收入為主,並且選擇波動比較小的公司,因此同樣在Stock Screener設定殖利率超過2.5%、市值超過50億、Beta值小於1.0以及股息配發超過30億的股票,這是結果,共九家公司:






Company name Symbol Market cap Div yield (%) Beta Div from cash flow Consecutive Div. Increases Dividend Yield 5yr Avg (%)
Exxon Mobil Corporation XOM 299.86B 2.94 0.48 8.02B 27 years 2.1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PG 170.25B 3.22 0.54 5.46B 56 years 2.5
Johnson & Johnson JNJ 161.80B 3.72 0.56 5.33B 47 years 2.7
The Coca-Cola Company KO 127.71B 3.15 0.62 3.80B 47 years 2.8
Verizon Communications Inc. VZ 83.02B 6.34 0.62 5.27B 5 years 5.1
AT&T Inc. T 156.29B 6.3 0.71 9.67B 19 years 5.1
Chevron Corporation CVX 150.90B 3.71 0.71 5.30B 19 years 3.2
Pfizer Inc. PFE 128.41B 4.49 0.71 5.55B 0 years 5
Merck & Co., Inc. MRK 107.39B 4.35 0.85 3.22B 0 years 4.1









※Sorted by Beta

2010年8月22日

融資成本低 歐洲企業今年狂發"洋基債券"

2010/08/23 10:21 編譯吳國仲 綜合外電


《金融時報》報導,非美國企業今年發行美元債券的次數,已創下歷史新高,主因當地融資成本偏低,且市場規模更大。

其中又以歐洲企業最為活躍。合計來看,今年外國企業所發行的所謂「洋基債券」--外國企業發行的美元計值債券--歐洲就佔了5成以上。

根據Dealogic統計,2010年迄今非美國企業發行洋基債券共有773次,籌資總額達4129億美元,超越去年同期的3781億美元。

其中,光是歐洲企業,金額就有2360億美元;籌資規模與去年相同,但發債次數為破歐元問世以來新高的501次。

分析師表示,這種美債熱、歐債相對清淡的趨勢,應該還會持續。

另外,歐企的所有發債當中,洋基債券占比近20%,創下過去10年以來新高。

何謂洋基債券?

洋基債券(Yankee bond)是指美國本土以外的機構,在美國所發行的美元債券。由於洋基債券的債權地位,次於發行者的股東、存款人,及其他債權人,因此,又被稱為次順位債券(Subordinate Bond)。

在國際清算銀行(BIS)的規範下,次順位債券可被計為企業的第二類資本,因此,發行次順位債券將可提高銀行的自有資本。

一般而言,在美國發行洋基債券,多依據所謂證券交易法中的「一四四A準則」,募集對象不但須為美國當地的合格機構投資者(QIB Qualified Institutional Buyer),且在整個集資過程中,更需經過詳細的資訊披露,並進行多場投資說明會(LoanShow);承銷團甚至得負起活絡次級市場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