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5日

你有被騙的天份嗎?


「板主你好:我覺得我被騙了,你可以告訴我應該怎麼作比較好嗎?」

最近在PTT上接到一些求救的信件,有的板友買錯保險,有的板友買了基金卻不如預期,也有板友被理專和業務所騙。情況比較單純的,給幾個可行的建議,請當事人自己思考要怎麼作就好,但也有情況比較複雜的,可能必須要打官司才能維護當事人的權益了。

不過會面臨這些窘境,除了從業人員的刻意隱瞞或欺騙以外,其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消費者對自己所買的金融商品不夠用心。雖然說受害者已經很可憐了,好像不應該再去責備他們,但是想要避免自己成為受害者,就一定不能偷懶。我之所以開始學理財和投資,不是因為我很愛錢,而是因為我很怕被騙,所以一切都自己做功課,而不是只聽別人怎麼說、我就怎麼做,我不希望自己最後變成「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而那可恨之處竟是來自於自己的偷懶。

就以買基金為例,相信大家都聽過這個警語:「投資基金有賺有賠,投資人申購基金時應詳閱公開說明書」。但是,有多少基金的投資人真的看過公開說明書呢?有一家投信業者的官網,有顯示公開說明書文件的累積下載次數,但卻只有該基金的受益人人數1%都不到。

買基金,沒看過公開說明書,買保險,大概也不會認真看過保單上的條款了。通常在PTT的保險板上,來問保單條款怎麼解釋的板友,都是在面臨理賠卻發現跟自己想的不一樣的時候,而不是在自己買保單的時候。

不管是基金或是保險,都是一種合約,而合約的成立,得要金融消費者自己簽名才行,只是簽名這個動作,就足以宣稱消費者對這個合約已經瞭解,並且認同了。至於有沒有真的看過公開說明書或是保單條款,是不是真的瞭解自己買了什麼金融商品,卻無法像是簽名這樣清楚的顯示在合約文件上。或許你真的不知道你買了什麼,但你只要簽了名,契約就成立了。

簽了名,就必須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就算你能用廣告或是錄音等證據證實,當初是理專或是保險業務員以話術誤導了你,但是簽合約之前沒有仔細確認,仍然是有責任的。只是,對於花很多錢所買的金融商品,消費者卻不太願意花相同比例的時間來瞭解。

許多金融消費者,都很懂得花錢,但是卻不懂得用錢。所謂的花錢,就是把金錢像是燙手山芋一樣想辦法儘快擺脫掉,當然也就不會去花心思了。但是用錢就不一樣了,必須要仔細思考,為什麼要將這筆錢用在這個地方?甚至要去思考,這樣「用錢」,能不能獲得更多的價值和報酬?而思考和學習的時間,則應該和金額的大小成正比。

例如你要用一百元買東西,雖然可能就只是買一個便當飽餐一頓,但也可能是用來買一個你拿回家之後,三年都不會再碰的垃圾。所以,當你要用掉這一百元,你應該花一分鐘的時間好好思考,所買的這個東西,到底是需要,還是想要?盡量只買需要的東西,因為你今天想要的東西,可能明天就不想要了。

而如果你今天想用一千元買一個東西,別太衝動,花個一個小時的時間,讓自己冷靜下來。很多情況下,我們都會受情勢所逼迫,例如可能有些店家會跟你說:我只有今天給你這樣的折扣,你走出門口,就沒有這個價格了。或是可能在展覽上面被逼著買東西:今天你是第一位個人,幫你打五折;你是第一百台,為了感謝你幫我達成業績目標,多送你一個小禮物;這是展場特惠價,這個價格低到你連來這裡的計程車錢和門票都等於是我們公司幫你出的。

除非,這個撿便宜的機會是你自己找到的,你真的知道合理價格是多少,否則告訴你這個「便宜機會」的人,只是在利用一個資訊不對稱的機會來賺錢而已:他比你更懂。要理解的是,對方也想賺大錢,也要活下去,有什麼理由讓你撿便宜呢?而你是要花錢買一個自己需要的商品,又何必要委屈自己,去承受對方的壓力呢?遇到這種情況,請直接走開,讓自己冷靜下來,尤其是金額越大的時候,越不能貪便宜,因為你所貪的便宜,代表的是對方的損失,對方為什麼要讓利給你呢?

那麼當你所要運用的金額大到一萬元以上,這筆金額可能是你一兩個星期的工作所得,難到不應該花個一天的時間做點功課嗎?去比較一下不同品牌的類似產品,也比較一下各通路的價格和所能提供的保固或服務。只有花錢的話,不用經過大腦思考,這也就是有人會說他最喜歡三朵花:「用力花、盡量花、隨便花!」但是如果你希望把錢用在對的地方,獲得合理的價值,那麼你就必須要付出相對的「時間成本」才行!

所以當你花一萬元買一支智慧型手機、花兩萬元買一台筆記型電腦,花三萬元買相機,你覺得你應該至少花多少時間去做功課,才能減少買錯的機率呢?還是想要買,就直接出門去3C量販店,看看陳列、聽聽店員的解說就買了?對成熟與功能簡單的商品,或許這樣做沒什麼不妥,但是如果是有高度功能區隔和仍然在快速發展的商品,這樣做可能就很容易買到不適合自己或是已經過季的舊商品了,甚至還沒有比較便宜。

那麼,如果你要花幾十萬元去買一個相當貴重的商品,花個幾個禮拜的時間成本不為過吧?甚至,可以的話應該額外多花點租金,去租來體驗,例如汽車、相機和鏡頭,其實都是可以租得到的。而當你作過功課之後,也建議你應該在相關的論壇去問三個關鍵性的問題,如果你懂得怎麼問出好問題,代表你對這個要買的東西已經有足夠的概念了。

甚至,如果你要動用的資金高達上百萬,就應該花一個月的時間去學習相關知識,甚至在這麼高額的資金運用上,除了時間成本,也還要將學習成本也編入預算,你可以花個1%的經費,去買書、上課程或是向沒有利益衝突的專家諮詢。如果簡單整理一下,消費者在運用資金和所應該花費的時間成本可以參考下面這個表格:


如果是依據這個標準,消費者在購買金融商品的時候,所花費的時間成本和所做的功課,很顯然的大多都不及格。就以低標來看,一般的家庭可能每年要繳的保險費用為兩萬元,但是有多少家庭每年願意花到兩天的時間去好好檢視一下自己的保障呢?

或是估算一下,未來30年會花在保險上面的金額可能高達上百萬,那麼買幾本書、上幾堂課程,花上整整一個月的時間來好好瞭解保險到底是什麼?該怎麼規劃?自己對保障的需求又是怎樣?這應該不算什麼過份的要求吧?這個時間成本不願意付出,就只能仰賴保險業務員的「良心」,不是嗎?而當自己都不清楚需求,就只能任由對方創造需求,最後錢花了很多,但是需要保障時才發現怎麼該保的都沒有保。

有一些比較熟的朋友會來跟我討論:現在有什麼好的投資?我都會跟他說:你真有被騙的天份。這不是嘲笑,而是事實。什麼叫做被騙?就是別人說了什麼,你就信了什麼。當你不願意花時間和金錢去努力做功課,只想問明牌,你就已經陷入了「被騙」的情境,無論對方是刻意欺騙(為了佣金等利益)或是無心(其實他不瞭解,但是你問了他只好隨便回答應付一下)。

所以要避免自己「有被騙的天份」,你應該要花足夠的時間,做足了功課,才去買保險、投資基金或是持有股票。不必去擔心「明天和意外不知道那一個會先到」而想要趕快買保險,如果你真的擔心意外,先買意外險就好,金額不會太高。不用急著買金融商品,因為金融消費者買錯所承受的損失,遠遠大於晚買所出現的損失。

所以,下次簽名前,記得問一下自己:作功課了嗎?

延伸閱讀:
1. 沒有做足功課就買房,慘賠700萬的例子
2. 一個感人的故事,因太信任保險業務員而受害

2013年5月7日

創新高的時候能不能買?

最近美股履創歷史新高,道瓊指數正式站上一萬五千點,S&P 500指數也站上一千六百點,不過也開始有許多投資人擔心,是不是風險變高了?又正逢「五月賣股」的華爾街街頭傳說,也因此有許多投資人看著股市一直漲而很想買,但是卻又擔心這是高點,一買就往下跌了。

不過其實「創新高」和「波段高點」是兩回事。

創新高的時候的確有可能剛好就是波段高點,這樣就會形成技術型態上所謂的「雙重頂」或是「三重頂」,若以S&P 500指數來看,目前已經是第三個頂的形成了,但是真的會反轉嗎?恐怕也沒有人能夠很肯定的說:會。

從基本面來觀察,股價看起來很高沒錯,但是本益比、股價淨值比等指標並沒有過去高點反轉時那種很明顯的「超買」現象(目前S&P 500的PE為18.66、PB為2.42),也就是說股價目前雖然創新高,但卻還是合理的,而巴菲特也認為目前的美股雖然沒有過去幾年的便宜,但是估價卻是在合理範圍,所以他會繼續買,而至少在富國銀行的股票上,過去幾個月他的確是持續在增持,即使股價不斷上漲。(Buffett thinks stocks are now "reasonably priced" and not "ridiculously" high.)



事實上,美股獲利最豐的時間,就是在1990到2000年那段時間,S&P 500指數從300點漲到了1500點,一路往上創新高不知道幾百次了。當然,我們不知道2010到2020這十年會不會再創下相同的輝煌績效,不過從歷史資料來看,創新高並不代表股價昂貴或是即將反轉,甚至可以說機率很低。

或許投資人會希望等一個更便宜的價格,不過如果看1990到2000年那段時間的美股走勢,就會發現,可能根本沒什麼撿便宜的機會,而是越早買越便宜。當然,前提是投資人要很看好這個市場的前景。



根據FactSet的預估,S&P 500在2013年全年的EPS將會有111.08左右,以15倍的本益比來算,則股價應該在1666左右,大約就是稍高於現在的價位。而去年1250的S&P 500合理價,要出現的難度,則越來越高了,雖然無論GDP、EPS等指標並沒有很大的變化,但是隨著指數的不斷上漲,這個用各種指標所計算出來的合理價,卻反而成了一個「不合理」的期望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