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Index Investing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Index Investing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1月2日

Index Funds摘譯-02


Mark Hebner為本書所寫的介紹:

美國人很勤奮,每個工作日平均工作8.5小時,甚至有很多人以更長的工時來確保事業的成功。在埋頭苦幹之後,終於獲得了一些儲蓄,一點點的財務安全是我們盡責工作的回報。不幸的是,我們對工作如此狂熱,卻沒有去學習怎麼運用自己所賺到的錢,透過適當的投資,讓這些錢可以很有效率的幫我們賺到更多的錢。

我曾經也是如此。我很幸運在大學畢業後創立了一家成功的公司,並且在32歲的時候賣掉了這家公司,賺了很多錢。沒有第二個想法,我將這些錢放在一家很有名的券商,他們看起來可以勝任讓我的財富繼續成長的工作。他們的辦公室在高樓大廈裡面,他們有穿著得體的分析師和看起來很專業的報告。的確,我當時對他們深感信心,相信他們可以妥善安排我的財產。

12年後,我才從這個醜陋的真相中醒過來,原來我對這家券商的信心根本是毫無根據的,而我浪費了過去這段時間,卻沒有什麼收穫。在這之前,我一直相信華爾街的券商之所以能賺錢,是因為他們幫客戶賺了很多錢,但是後來我才發現大型券商並不是因為增加他們客戶的財富而變得有錢,而是透過手續費和融資利息的形式,緩慢將客戶的資產轉移到自己的口袋,至於客戶的投資績效則跟他們沒什麼關係。

券商只要在華爾街日報或CNBC上打廣告,就能確保有源源不絕的新客戶,而透過這些新客戶的一買一賣,他們就能緩慢而穩定的將資產轉到自己手上。這才是券商這個行業運作的原理。

在覺醒之前,我其實曾經懷疑過我的投資應該表現得更好,我知道有更好的投資方法,但是我從來沒有動機去嘗試,因為我忙於我的家庭和工作。而我在投資上的覺醒來自於一場悲劇。

我的一個朋友在一場車禍中去世,我告訴他的老婆我將會盡一切可能幫助她,而她說她的確需要有人在投資上幫忙,我知道她的確很仰賴我能提供她一些可靠的協助,但是我也知道我並沒有足夠的資格這樣做。

我問她:「在投資上我懂什麼呢?我自己的投資組合都沒有理想的表現了。」我知道我應該要自己做點研究了,也知道我應該找到更好的投資方法,然後我才能夠跟她分享。

於是我去了圖書館和書局,買了無數本投資的書籍,並且全部看完。在眾多書籍中,我特別研究了Burton Malkiel的漫步華爾街以及John Bogle的共同基金必勝法則。在這些書籍中,我發現了令人驚訝的事情:基金經理人並沒有打敗市場!

起初,我懷疑著為什麼會這樣呢?世界上有這麼多經理人從事一個企圖打敗市場的工作,但是他們卻沒有打敗市場,反而被市場打敗了。這像是一道閃電一樣打醒了我:原來我不只是找錯了投資顧問,我甚至連投資策略都錯了。

過去我總是花費大量的努力和金錢在試著找到下一支熱門的股票,下一檔熱門的基金或明星經理人,但是我如果只是長期持有,並且記得再平衡一個指數型基金所組成的投資組合,可能會獲得好上非常多的績效。到底能好多少呢?我比較了我自己擁有的那個主動管理型基金所組成的投資組合,跟一個風險適中的被動管理投資組合,結果我發現,這是一堂價值三千萬美元的課,只因為我過去對投資知識的缺乏。

我付了太多的費用,過度相信一個獲利良好但是客戶卻被蒙在鼓裡的產業。我很好奇到底有多少人也跟我一樣付出了太多的金錢,只因為擁有太少知識,並且對券商給予太多信任。

在知道了市場上有這麼多誤導的訊息,以至於產生了許多錯誤的投資決策,我再也無法保持沉默。我知道我從自己的覺醒中找到了我的任務,我決定要改變這個世界投資的方式。

在1999年,我創立了一個免費的ifa.com網站,利用網路的威力,使用許多圖表、插畫和文章、影音內容來幫投資人學習怎麼透過投資來增加他們自己的財富,而不是券商的。同時,我也建立了指數基金顧問公司(IFA),這是一個免費的金融顧問公司,幫助散戶和機構投資人在考量了自己的情況與風險承受度之後,能夠投資在一個風險適當、有正確基準參考的投資組合。現在,這個公司已經累積了40位員工以及15億美元。

這本書整理了許多學術研究和資料,其實就是IFA用來協助大約1800位客戶進行投資的基礎,希望全世界都能透過科學—而不是預測,來進行投資。這本書將會一步一步協助你遠離那些主動投資的陷阱,因為這會威脅你長期的財務成果,然後再指引你有效的配置自己的金錢,讓錢幫你工作而換來更多的資產。

你工作上已經很努力了,不必再花費時間或佣金在贊助券商的退休計畫上,多想想自己的退休計畫吧!讀完這本書,你就能掌握投資的關鍵能力,終於能夠輕鬆投資了。

Mark Hebner,IFA創辦人與總裁

2014年1月1日

Index Funds摘譯-01


Harry Markowitz為本書所寫的序:

It will fluctuate.
—J.P. Morgan's reply when asked what the stock market will do.

散戶到底能不能靠著選股(stock selection)和擇時(market timing)打敗市場呢?可能有些人會認為大部分散戶或許不行,但是有一些人可以。

如果模仿巴菲特(Warren Buffett)或史雲生(David Swensen)這些被廣為認可的大師,難道沒機會嗎?其實很多校產基金或是退休基金就這樣做,但是並沒有獲得什麼好成效。這主要是因為他們超越市場的績效並不是來自於一些散戶可以遵循的法則,而是因為他們所擁有的資源以及機會,但這些卻不是散戶或普通機構投資人所擁有的。

即使被認為在投資上很成功,史雲生卻也承認,要去找到一個投資能力很好的基金經理人非常困難,他甚至認為對投資人最重要的區分,不是分為散戶和機構投資人,因為他們大多無法獲得經過風險校正的超額報酬。

那麼巴菲特呢?巴菲特有一個優勢就是當他要買下一家公司很大比例的股份時,有機會取得一些並沒有公開的公司資訊,可是這並不是巴菲特長期成功唯一的解釋,因為他也要懂得怎麼區分一堆礦石裡面的寶石(to separate the gems from the quarry rock),而很少有散戶能夠有足夠的時間和能力,即使機會來到他們的面前。

很難靠選股長期贏過市場,但或許還有一點機會,不過如果是擇時,那就找不到什麼專家或大師能長期靠擇時的技巧贏過市場了,連巴菲特也不行。這也就是為什麼J.P. Morgan被問到股市將會怎麼表現的時候,他的回答是:「會繼續波動(It will fluctuate.)」

J.P. Morgan的說法可以引申出三件事情:一、不要試著預測市場,否則只會讓你的券商致富而不是你自己。二、你只需要選一個不管市場怎麼波動你都能繼續持有的投資組合。

還記得2008年嗎?這不是個特例,而是一個大約40年就會出現一次的事件,但是卻很多投資人選擇在2009年三月退出市場。散戶常常在市場上漲的時候買進,並且相信市場會繼續漲更高,也常常在市場下跌的時候賣出,並且相信市場會繼續下跌。一個好的財務顧問,其中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適時提醒投資人要牢記自己的長期投資目標,別被市場的波動所影響。

三、因為市場會波動,所以有必要再平衡。如果一個投資人能很安心持有60-40股債比的投資組合,當股市上漲後,可能就會偏離原本的比例。再平衡就是賣掉多出來的股票,買進減少的債券,讓投資組合的股債比例回到60-40。再平衡的過程,會在市場上漲時賣出而在市場下跌時買進,能讓投資組合成長更迅速。透過再平衡,可以讓市場的波動變成投資人的好朋友。

把錢放在銀行聽起來很安全,但可能只剛好抵銷通膨。如果長期持有一個良好分散在股、債的投資組合,則很有機會贏過通膨或是把錢存在銀行。

Harry Markowitz,199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現代投資組合理論之父

2013年12月26日

學習方向,決定了投資績效優劣


註:本文為《投資,愈被動賺愈多:向巴菲特學極簡投資法》一書的推薦序,這是一本小書,只有136頁,但是已經將被動投資解析得很清楚了。

推薦序

學習方向,決定了投資績效優劣

  很多人的觀念都是:只要我愈努力,就愈可能更接近成功一步。所以在投資上,很多人其實一直都很努力,只要有課就去上;每天看好幾份報紙;電視台的財經節目一個都不放過;每一支股票的股號倒背如流只是基本。其實有很多投資人幾乎就把腦子當成股市行情表了,你問他2498今天漲幅、股價是多少,都能馬上背給你聽。

  但是這麼努力的結果,成功了嗎?無論是從身邊的例子、券商的資料或是新聞中曾經提過的統計,其實都支持一個論點:散戶在股市中輸多贏少。這麼努力,卻還是賠錢了,是真的嗎?又為什麼呢?

  其實看一下台灣的富豪排行榜就知道了,沒有一個是純粹靠投資股票變有錢的,而全世界唯一最被津津樂道的特例,大概就只有巴菲特一人而已。投資致富者少,那麼投資破產的人呢?從不時出現在社會新聞的案件就可以知道,這樣的情況不算罕見,而且就算在股市大好的時候也一樣。

  是散戶不夠認真嗎?其實就我的經驗來看,台灣的散戶真的很認真。無論是我的部落格、專欄或PTT討論區,常常都有認真的投資人問我問題,我也在互相討論之中慢慢學到更多。只是我漸漸發現,學習方向的差異,可能就是造成投資績效不一的原因。

  一般的投資人,會花很多的成本(無論是財務上或是時間上)在選股、擇時和找明牌。不過這些成本都是一次性的消耗品,下一次投資還得重頭來過。例如你去年才花了三天兩夜做完研究,知道今年要投資哪些公司,但是今年還得再花三天兩夜重來一次。

  然而我卻很少這麼做。身為一個財經部落客,我其實並不見得很清楚現在的指數價位在哪裡。除了一些無意中記起來的個股,許多網友問我對某家公司股票的看法,我第一件事情是先去Google一下那個股號是什麼公司。對我來說,查得到的資訊以及馬上就過時的資訊,我是沒有興趣去了解的。

  不過我花在投資上面的時間並不少,大多都拿來看書、看文章。我自知無法預測行情,所以平時幾乎不交易;我的券商持股資料一列出來,很多都持有將近2,000天了。當然,我是幸運的,在金融海嘯的最低點買進,所以成果自然亮眼,不過這其實還牽涉到兩個關鍵問題:為什麼我選擇在金融海嘯的時候買?為什麼我已經賺超過一倍了還不賣?

  而這就是《投資,愈被動賺愈多》一書中提到的精華。首先,如同書中所提,指數型商品是最理想的投資工具,像是ETF或指數型共同基金,這些基金費用很低,而且追蹤指數,提供投資人跟指數很貼近的績效,而這就已經勝過大多數投資人的報酬率。

  相信買過基金的投資人,一定體會過:指數漲了我的基金卻沒漲。雖說有經理人操作可能是優勢,但經理人本身的表現是好是壞卻也是最大的不確定性因素,而書中就告訴你:積極管理的基金能贏過指數的比例很低,而且根本無法事先預測。

  這就是為什麼即使是被稱為股神的巴菲特,都數度推薦指數型基金,並認為什麼都不懂的投資人光是長期持有這樣的投資工具,就能夠贏過大多數投資專家的原因。為什麼要長期持有?因為短期操作的交易成本很高,而且除非你能預測行情,不然你可能無法如願買在低點、賣在高點,反而是高買低賣而賠錢。

  其次,則是資產配置。許多投資人都有一個錯誤觀念,那就是持有很多的基金,認為這樣就已經分散了風險,但其實只是增加了投資成本而已。如果同時持有20檔台股基金,那麼可以預見的是,這些基金都一起漲也一起跌。

  真正的分散風險,不是持有很多標的,而是持有不一樣的標的。舉例來說,股票和債券通常一漲一跌;如果持有各半,那麼波動風險就會被抵銷了,但是長期報酬卻都能拿到。資產配置的威力就在於,讓投資組合能降低風險、提高報酬;如果加上再平衡的機制低買、高賣,報酬會更漂亮。

  本書篇幅不多,卻已將被動投資的精華交待得相當清楚。對於那些每個禮拜花十幾個小時以上研究投資但績效卻不好的投資人來說,我衷心推薦先花幾個小時好好看看這本書。或許採行被動投資之後,不但投資能賺錢,每個禮拜更可以多出許多時間來享受美好的人生。

《商周》「小資族學理財」專欄作者 李柏鋒


2012年11月18日

Morningstar的2012 ETF Award得獎清單

以下是Morningstar的2012 ETF Award得獎清單,分為五大類,共有37個類別:
1. 商品
2. 國際股市(以美國觀點來看)
3. 美國股市的各大類股
4. 債券
5. 美國股市的九大風格

這些獎項考量到ETF的總成本、指數追蹤的情況以及能否提供更理想的風險校正後報酬。此外,散戶與法人的投資模式也不同,例如散戶大多小額投資,但是持有的期間比較長,而法人則是大額投資,而且對流動性的需求程度很高,因此針對散戶與法人的不同需求,分別有不同的得獎ETF。對於散戶而言,主要的考量是ETF的持有成本以及風險校正後的報酬。進行評選的ETF必須要在2012年6月30日之前有三年的績效資料,Morningstar必須要有該指數至少13個月的績效資料。

這些ETF分屬於五大資產、37個類別,相信運用在資產配置上已經綽綽有餘了,對投資人應該有相當的參考價值,而這些ETF大多都算是規模大、流動佳且知名的,也算是有一定的品質。


Category
類別
Retail
散戶
Institutional
法人
Commodities Agriculture
農產品商品
iPath DJ-UBS Livestock SubIndex Total Return ETN
iPath道瓊瑞銀牲畜商品指數ETN(COW)
iPath DJ-UBS Grains SubIndex Total Return ETN
iPath道瓊瑞銀穀物指數ETN(JJG)
Commodities Broad Basket
綜合性商品
GreenHaven Continuous Commodity Index Trust
GreenHaven連續商品指數ETF(GCC)
PowerShares DB Commodity Index Tracking Fund
PowerShares德銀商品指數ETF(DBC)
Commodities Energy
能源商品
PowerShares DB Crude Oil Long ETN
Powershares德銀原油ETN(OLO)
PowerShares DB Oil Fund
PowerShares德銀石油ETF(DBO)
Commodities Industrial Metals
工業金屬商品
iPath DJ-UBS Copper SubIndex Total Return ETN
iPath道瓊瑞銀銅價指數ETN(JJC)
同Retail。
Commodities Precious Metals
貴重金屬商品
iShares Gold Trust
iShares黃金信託ETF(IAU)
SPDR Gold Shares
SPDR黃金ETF(GLD)
Diversified Emerging Markets
新興市場
SPDR S&P Emerging Markets ETF
SPDR標普新興市場ETF(GMM)
Vanguard MSCI Emerging Markets ETF
Vanguard MSCI新興市場ETF(VWO)
Europe Stock
歐洲股市
Vanguard MSCI Europe ETF
Vanguard MSCI歐洲ETF(VGK)
同Retail。
Foreign Large Blend
國際大型混合股
SPDR S&P World ex-US ETF
SPDR標普全世界不含美國ETF(GWL)
iShares MSCI EAFE Index Fund
iShares MSCI歐澳遠東指數ETF(EFA)
Foreign Large Valu
國際大型價值股
iShares Dow Jones International Select Dividend Index Fund
iShares道瓊國際精選高股利指數ETF(IDV)
iShares MSCI Canada Index Fund
iShares MSCI加拿大指數ETF(EWC)
Foreign Small/Mid Blend
國際中小型混合股
SPDR S&P International Small Cap ETF
SPDR標普國際小型股ETF(GWX)
Vanguard FTSE All-World ex-US Small Capital ETF
Vanguard美國以外全世界小型股ETF(VSS)
Japan Stock
日本股市
WisdomTree Japan Hedged Equity Fund
WisdomTree日本股票匯率避險ETF(DXJ)
iShares MSCI Japan Index Fund
iShares MSCI日本指數ETF(EWJ)
Latin America Stock
拉丁美洲股市
iShares MSCI All Peru Capped Index Fund
iShares MSCI秘魯全市場指數ETF(EPU)
iShares S&P Latin America 40 Index Fund
iShares標普拉丁美洲40指數ETF(ILF)
Pacific/Asia ex-Japan Stock
日本除外太平洋亞洲股市
iShares MSCI Malaysia Index Fund
iShares MSCI馬來西亞指數ETF(EWM)
同Retail。
World Stock
全球股市
iShares MSCI ACWI Index Fund
iShares MSCI全世界指數ETF(ACWI)
同Retail。
Communications
通訊類股
Vanguard Telecommunication Services ETF
Vanguard電信類股ETF(VOX)
iShares Dow Jones U.S. Telecommunications Sector Index Fund
iShares道瓊美國電信類股指數ETF(IYZ)
Consumer Cyclical
循環性消費類股
SPDR S&P Retail ETF
SPDR標普零售業ETF(XRT)
同Retail。
Consumer Defensive
防禦性消費類股
Vanguard Consumer Staples ETF
Vanguard必需性消費類股ETF(VDC)
同Retail。
Equity Energy
能源類股
SPDR S&P Oil & Gas Exploration & Production ETF
SPDR標普油氣開採與生產ETF(XOP)
同Retail。
Financial
金融類股
Vanguard Financials ETF
Vanguard金融類股ETF(VFH)
iShares Dow Jones U.S. Financial Sector Index Fund
iShares道瓊美國金融類股指數ETF(IYF)
Global Real Estate
全球房地產
SPDR Dow Jones Global Real Estate ETF
SPDR道瓊全球房地產ETF(RWO)
同Retail。
US ETF Health
美國健康照護類股
SPDR S&P Pharmaceuticals ETF
SPDR標普製藥ETF(XPH)
iShares Nasdaq Biotechnology Index Fund
iShares納斯達克生技指數ETF(IBB)
Industrials
工業類股
Vanguard Industrials ETF
Vanguard工業類股ETF(VIS)
同Retail。
Natural Resources
自然資源
iShares S&P Global Timber & Forestry Index Fund
iShares標普全球木材及林業指數ETF(WOOD)
Vanguard Materials ETF
Vanguard原物料類股ETF(VAW)
Real Estate
房地產
Vanguard REIT Index ETF
Vanguard不動產投資信託ETF(VNQ)
同Retail。
Technology
科技類股
Vanguar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TF
Vanguard資訊科技類股ETF(VGT)
同Retail。
Utilities
公用事業類股
Vanguard Utilities ETF
Vanguard公共事業類股(VPU)
同Retail。
Intermediate-Term Bond
中期債券
Vanguard Intermediate-Term Bond ETF Vanguard
美國中期債券ETF(BIV)
iShares Barclays Aggregate Bond Fund
iShares美國核心總體債券市場ETF(AGG)
Long Government
長期公債
iShares Barclays 7–10 Year Treasury Bond Fund
iShares巴克萊7-10年美國公債ETF(IEF)
iShares Barclays 20+ Year Treasury Bond Fund
iShares巴克萊20年期以上美國公債ETF(TLT)
Large Blend
大型混合股
Vanguard Total Stock Market ETF
Vanguard整體股市ETF(VTI)
SPDR S&P 500 ETF
SPDR標普500指數ETF(SPY)
Large Growth
大型成長股
Vanguard Growth ETF
Vanguard成長股指數(VUG)
PowerShares QQQ
PowerShares納斯達克100指數ETF(QQQ)
Large Value
大型價值股
Vanguard Value ETF
Vanguard價值股ETF(VTV)
SPDR 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 ETF
SPDR道瓊工業平均指數ETF(DIA)
Mid-Cap Blend
中型混合股
Vanguard Extended Market Index ETF
Vanguard中小型股延展市場ETF(VXF)
SPDR S&P MidCap 400 ETF
SPDR標普400中型股ETF(MDY)
Mid-Cap Growth
中型成長股
Vanguard Mid-Cap Growth ETF
Vanguard中型成長股ETF(VOT)
iShares Russell Midcap Growth Index Fund
iShares羅素中型成長股指數ETF(IWP)
Mid-Cap Value
中型價值股
Vanguard Mid-Cap Value ETF
Vanguard中型價值股ETF(VOE)
iShares Russell Midcap Value Index Fund
iShares羅素中型價值股指數ETF(IWS)
Small Blend
小型混合股
Vanguard Small Cap Value ETF
Vanguard小型價值股ETF(VBR)
iShares S&P SmallCap 600 Index Fund
iShares標普核心小型股指數ETF(IJR)
Small Growth
小型成長股
iShares Russell 2000 Growth Index Fund
iShares羅素2000小型成長股指數ETF(IWO)
同Retail。
Small Value
小型價值股
Vanguard Small Cap Value ETF
Vanguard小型價值股ETF(VBR)
iShares Russell 2000 Value Index Fund
iShares羅素2000小型價值股指數ETF(IWN)


2011年6月3日

被動投資 反而抓住主控權

被動投資 反而抓住主控權

【經濟日報╱Buffettism】

有句俗諺這樣說:「不做決定也是一種決定。」有趣的是,投資人在投資的過程中,做了無數的決定,像是要不要投資?要怎麼投資?要投資什麼?什麼時候投資?但是卻很少有投資人決定不做任何決定。或許這是因為投資人認為,不做決定,自己就沒有主控權,而對於自己無法控制的情況,投資人深感恐懼。

主動投資,其實是你沒察覺的被動。

傳統的共同基金大多都是主動管理的,也就是發行基金的公司會聘請一位被認為很厲害的經理人,來幫基金的投資人主動操作,而這些專業經理人的工作就是在茫茫股海中,選出強勢股或發掘有潛力的類股,並精確掌握進出市場的時機,甚至也包辦了資產配置的任務。

上述的這些投資操作的工作,就被稱為是「主動投資」。經理人之所以存在,就是建立在「努力與專業能夠在投資上獲得更高報酬」的假設。

被動投資,反而才有機會真正的主動。

還有另外一種基金不主動投資操作,只有被動追蹤指數,指數有什麼公司的股票,基金就按照該股票在指數中所占的百分比,配置同樣比重,這種不做決定的投資策略就稱為「被動投資」。

除了因為不需要聘用高薪的超強經理人,因此能以相當低廉的成本維持基金運作,這種指數型基金還有一個好處:非常透明!指數有什麼成分股、各占多少比例,投資人都很容易查詢。

請試著想一下,有一家公司推出好幾種餅乾,他們宣稱A餅乾可以減肥、B餅乾可以護眼、C餅乾可以顧肝,但是基於保護商業機密,他們不肯列出原料到底是什麼,而且也在包裝上明白的說:「不保證有效。」;而另一家公司也生產餅乾,但是他們的餅乾沒有什麼特殊功能,成分則清清楚楚的標示在包裝上。

主動管理的基金,永遠都有用不完的話題,新興市場、能源、黃金、市場要什麼就賣什麼,但即使明說「過去績效不代表未來表現」,投資人也不在乎,但是買進這種基金,常常是持有自己根本不要的資產。

例如:買了黃金基金,其實是持有很多金礦公司的股票,漲跌不見得和黃金行情有關,反而和股市有很高的相關性。

或是在台灣買了中國基金,其實是持有「中概股」的台灣上市公司,而不是真正持有中國企業。

指數型基金雖然被稱為被動投資,但因持股透明,且走勢貼近整個市場的表現,投資人反而擁有最多的主控權,例如當基準指數的金融類股比例偏低而自己又看好的時候,就買進金融指數的指數型基金,來作資產配置的調整。如果投資人買的是主動管理基金,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可能已經過度暴險在高風險,而自己也不看好的公司或類股上。

2010年11月1日

認識ETF的投資風格

晨星亞洲研究部 2010/11/01 10:10

大部份股票型基金經理人會在價值型或成長型的投資策略中,選擇採取一種投資風格。價值型基金的經理人尋找相對便宜的股票,而成長型基金經理人則挑選具有吸引力的優質公司。我們將藉由本文來檢視價值與成長型股票的定義,並且以實例來進行說明這兩類投資風格的ETF。

風格的定義

雖然指數的觀念已存在一段時間了,但是追蹤價值和成長型股票的指數,直到1980年代才開始發展。不論是廣泛或主要指數的定義皆相當簡單,它們將規模落在某個門檻內的所有股票列入指數的編制中。但如果該指數是要特別訴求”風格”的話,那麼這個指數就得運用一些篩選規則,藉以區分價值及成長型股票。在概念上,價值型股票是相對於某些價值衡量結果後,目前交易價格較低的股票;而成長型股票則是多指目前具有盈收快速成長潛力的股票。價值型股票在辨別上相對較容易,一般通常會利用目前股價與該公司過去的歷史財務數據,如盈收或帳面價值等,相比較後所得到的本益比或股價/帳面價值比率來加以界定。

本益比(P/E ratio)的倒數是收益率,也可以視為利率或股票的報酬率。股票收益率與債券殖利率的概念相當接近,只不過並非所有的公司收益都會被當作股息發放給股東。一般認為,一檔股票若有低本益比或高收益率,便意味著該股票具有投資價值並有提供高報酬率的潛力,不過它也可能隱含較高的風險,就像是高殖利率的垃圾債券也通常被認為較具風險性。

另一方面,成長型股票就較難以界定。以時間點的角度來看,成長型股票可用歷史資料來加以評估,例如歷史的銷售數據或盈收成長,而期間該公司股價通常也會上揚以反映強勁的成長前景。另一個更好的方法,是前瞻性的衡量方法,例如採用分析師的盈收或成長預測數字。不過,分析師的預測普遍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分析師認定企業未來成長性的速度會比市場來的慢,所以當公司將會明顯成長時,其股價早已上揚。由於要藉由過去的歷史數字來作預測有相當程度的困難點,因此有人也建議以公司股價的上漲動能,來作為公司成長的領先指標。因為公司成長代表企業的改變,動能就可能會是判斷公司是否正經歷改變的一個不錯的衡量指標。不過,動能一向被認為是與價值或成長截然不同的第三種投資風格。如果將最具有動能的股票都歸類為成長型股票,那麼其餘的價值型股票就會變成是動能不足的股票。然事實上,向來被視為價值型的股票也具有上漲動能,尤其是與商業週期波動有相關的股票。

另一種判斷成長或價值型股票的方式,則是用產業來加以區分。成熟的資本密集型產業通常被視為價值型產業,而科技或是消費產品及消費者服務產業,因為產業趨勢的影響力較大,它們通常被視為成長型產業。價值型公司通常會支付股利,因為該類型公司的成長機會較少,因此不需要大量的新資本投入。成長型公司的盈收報酬比資金成本來的高,所以這類公司通常會將盈收再投資於本身的業務,而不用來發放股利。

四大指數公司採用各種不同的方法來定義價值或成長型股票。羅素(Russell)使用兩個衡量指標(帳面價值/股價的比率,以及分析師的長期成長預測值),而摩根士丹利(MSCI)則採用了八個衡量指標。理想中,這些衡量方法應可切割出各個截然不同,並且之間低度相關,但會與價值或成長等因素高度相關的投資組合。在經過篩選之後,會有三分之一具有最高價值型分數的股票被放置於價值型指數中,而另外三分之一具有最高成長型分數的股票則被納入成長型指數中。而剩下三分之一的股票,同時具有價值和成長兩種特性,就會被分配在兩種指數之間,這樣一來,這些股票會有一部份比重為價值型,而有另一部份比重為成長型。因為在設計上,這些風格指數有重疊的部份,所以之間的相關性也往往較高。在過去的10年間,標準普爾(S&P)風格指數之間的相關性是最高的,而摩根士丹利則是最低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標準普爾公司修改了它們的衡量方法,在成長衡量要素之中增加動能因子,並推出一組新的風格指數,取名為「純粹」價值型以及成長型指數,這兩個指數並沒有重疊的部份,並且依照股票風格的分數而非股票市值來分配權重。過去10年標準普爾價值型和成長型指數之間的相關性為0.86,而它們的純粹風格型指數的相關係數僅0.70。

長期來看,價值型股票的表現優於成長型股票。除了它們的報酬率稍高外,該類型股票的波動率也較低。在過去的10年中,S&P 500 價值型指數的年化報酬率為1.6%,標準差為16.6%,而S&P 500成長型指數則下跌了2.9%,標準差為17.7%。大量的分析研究亦顯示價值型股票報酬表現較好;而另一方面,僅少數的證據支持成長型股票的投資。不過,對於價值型股票部分的界定,雖然已有清楚明確的共識,但是成長型股票的定義卻仍較模糊不清。事實上,大家往往也將價值股與熱門股來作比較,而熱門股與價值型股票相反,雖然熱門股並不一定會快速成長,但是股價絕對是相當貴的。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價值型股票的報酬表現一定會比較好,希望能夠盡量降低風險或投資期間較短的投資人應投資於主要指數產品,而不是投資風格指數產品。

晨星的觀察及建議

雖然成長型股票通常會比價值型股票來的貴,然在過去的10年內,成長型股票的本益比下降的速度卻比價值型股票來的快。這反映了過去10年來,成長型股票在科技泡沫年代的交易比率數字過於膨脹,並且近來長期成長的預測數字有下降的趨勢。

晨星的分析師認為,目前的價值型股票比成長型股票具有吸引力, iShares S&P 500 Value Index (IVE)的交易價格/公平價值(P/F)比率為0.84,而iShare S&P 500 Growth Index(IVW)為0.94。不過,這些分析師也認為S&P 500 成長型指數的成份股素質較高,因為該指數中有50%的投資部位具有寬廣的經濟護城河,而在S&P 500價值型指數中,只有34%具有寬廣經濟護城河。擁有寬廣經濟護城河的企業具備高度競爭力的經濟優勢,並能維持其高於成本的資本報酬率。因此,在成長型指數中有較多具有經濟護城河的公司一點也不讓人意外,因為這些企業持續投資於本身業務,並且能增長自身盈收的能力較高。

目前有幾檔以價值或成長型投資風格為主題的ETF。如果你所要找尋的是涵蓋所有大小市值股票的ETF,你可能會喜愛 iShares Russell 3000 Growth (IWZ)或是iShares Russell 3000 Value (IWW),這兩檔ETF包含了近乎整個股票市場,但僅收取0.25%的費用。我們通常不建議選取混合或搭配不同指數公司的投資風格基金,因為這樣指數的投資標的容易發生不必要的重疊狀況。在大型股部分,我們偏愛Vanguard Growth ETF (VUG)以及Vanguard Value ETF (VTV),這兩檔ETF的費用率為0.15%。雖然各家指數公司界定風格的方法相當類似,但是在中型股和小型股的部分,卻有較明顯的差異。S&P在指數編製的條件上較為嚴格,規定公司須具備足夠的財務能力才能被納入指數中,而未出現獲利的小型公司也往往波動過大。因此,在小型股的部分,我們較推薦iShares S&P SmallCap 600 Growth (IJT)而非 iShares Russell 2000 Growth (IWO)。除此之外,S&P SmallCap 600 Growth也含有較少的成長型股票,而有較多的價值型股票。Russell 2000成份股的平均市值也小於S&P SmallCap 600 的平均市值,也因此會加大Russell 2000指數的波動率,這兩檔ETF的費用率同樣是0.25%。Rydex也有發行追蹤S&P 純粹風格指數的ETF,例如 Rydex S&P 500 Pure Growth (PRG)以及Rydex S&P 500 Pure Value (RPV),雖然這兩個純粹風格指數之間的關聯性低,但目前還並未得到市場廣泛的採用。

(本文由晨星美國撰寫,晨星台灣編譯)

2010年9月9日

S&P GSCI Equal Weight Select Index

S&P的GSCI Index(GSCI = Goldman Sachs Commodity Index),一直是最被重視的商品指數,目前有兩檔ETF或ETN追蹤:iShares S&P GSCI Commodity Trust ETF (GSG)以及iPath S&P GSCI Total Return Index ETN (GSP)。

但由於在GSCI中各成份商品的比重差異太大了,雖然是一個商品指數,實際上幾乎就快要變成能源指數了,這是目前GSCI的24種商品權重分配:


為了解決太偏能源商品的問題,所以S&P發行了等權重的商品指數,但並不是上面的24種商品,而是從其中再選出生產量與流動性比較高的14種。以往的權重分配是以生產量來進行加權,但生產量高未必報酬就高,反而能源太過偏重的結果是當投資人希望在通膨時可以藉由持有商品資產而獲利,實際上卻是持有過多的能源商品。新指數的好處除了不再偏重某一些商品,也因為持有的商品種類少,所以發行指數型商品時需要追蹤的期貨就比較少。

新的等權重指數分為六大類:Grains and Oilseeds; Agriculture – Softs; Energy; Industrial Metals; Livestock; and Precious Metals.

由於商品行情有景氣循環,因此GSCI和等權重的GSCI指數將會有很大的差異,投資人應該觀察一陣子表現之後再決定是否使用。

2010年9月7日

評論寶來新興國家指數傘型基金

在Wall Street: Money Never Sleep裡面,Moore問James,到底賺多少才夠?James回答說:「More」。指數型基金,向來是低費用基金的代名詞,但在某一些國家,卻不見得是這麼一回事。

寶來投信下週一(九月13日)將推出新興國家指數傘形基金,以所謂的金磚三雄—印尼、印度、巴西三個國家的MSCI指數為投資標的,其實在台灣能夠有多一點指數型商品總是好事,但卻也不能不說這些新發行的指數型商品,費用實在太高了。

三檔基金的經理費以基金規模做區分,這樣是對的,我在「台灣的Vanguard?」一文中就曾經提出這樣的作法,而富邦台灣摩根(0057)也採取這樣的作法,100億以下收0.5%,100-300億收0.4%,300億以上收0.3%。然而,這三檔基金的經理費在規模80億以下每年收取1.25%,80億以上每年收取1.00%,這比起iShares的EWZ(0.65%)同樣追蹤MSCI巴西指數還要貴,iShares投資台灣的EWT費用為0.82%(目前規模為27.6億美元,約880億台幣),而同樣追蹤MSCI台灣指數的富邦台灣摩根(0057)費用只要0.40%,(20100731規模為265.81億),這些資訊告訴了我們什麼呢?這三檔新的指數型基金,很貴!

以0057為例,265.81*0.40% = 1.06億,台灣目前規模最大的0050,480*0.35=1.68億,而這三檔新的指數型基金如果達到100億的募集規模,那麼每檔基金收取的經理費一年就有一億,加起來就有三億,老實說,最高興的應該是寶來的股東,而投資人則只能接受或拒絕。以1.00%的經理費來看,我還是寧願使用VWO(0.27%),而如果真的要個別投資印度、印尼和巴西,也還有EPI(0.88%)、IDX(0.68%)、EWZ(0.65%)這些ETF可以用。

手續費部份,1.6%也還是偏貴,相較於寶來台灣加權股價指數基金的0.8%(電子申購0.6%或以下),貴了足足一倍。而保管費以巴西最多,為0.20%,雙印皆為0.16%,也還是比寶來台灣加權股價指數基金的0.10%貴了將近一倍。

以費用來看,申購手續費就要1.6%,經理費至少要1.0%,保管費至少0.16%,正常來說手續費可以打六折(因通路而異),那麼買進第一年就至少損失了2.12%,往後每年至少以1.16%的比例被扣除,這當然比一般的共同基金少,但是以指數型商品來看,這一點都不算便宜。

而在寶來的宣傳網站上,也有一些很特別的宣傳想法,提出來讓大家思考一下:
1. 新興市場指數基金檔數成長快速:基金檔數越多,越會賺嗎?這是一個趨勢沒錯,但寶來只點出這個趨勢,卻沒有說明這個趨勢與預期的報酬之間有沒有任何關係?
新興市場指數基金檔數成長快速

2. 過去八年新興市場指數表現勝於全球股市:MSCI新興市場指數近8年平均報酬率22.76%,優於MSCI全球指數的5.51%表現。但,過去績效不代表未來表現。寶來同樣也點出了過去的績效,卻沒有說明未來預期會有什麼表現?

3. 高波動產品可透過定期定額來降低風險:定期定額與風險無關,與報酬也無關,只與取得平均進場成本有關。簡單一個例子,兩個市場只差在波動性,價格的變化分別是50,60,70,60,50,40,30,40,50,以及50,51,52,51,50,49,48,49,50,定期定額投資這兩個市場,會拿到一樣的平均成本(均為50)和報酬(0%),所以定期定額與高波動產品的關係是什麼?而更有趣的是這張寶來用來說明的圖,到底是波動造成的報酬還是指數上漲造成的報酬?
以結果來論,其實新興市場應該單筆投資才能賺更多阿!而S&P500才應該定時定額,至少賠少一點。但是,有誰知道將來十年新興市場的走勢會是上面兩個例子中的哪一個?我不知道,寶來也不知道,所以寶來說:投資人因不同時間進場,將有不同之投資績效,過去之績效亦不代表未來績效之保證。在此特提醒投資人,以上資料僅供參考。

4. 微笑曲線:基金廣告都只會跟你說最好的情況,所以基金公司只會給你看微笑曲線,不會給你看憤怒曲線:
看完這張圖,寶來有記得說:投資人因不同時間進場,將有不同之投資績效,過去之績效亦不代表未來績效之保證。在此特提醒投資人,以上資料僅供參考。

所以,如果你進場之後,行情不是U型走法,而是\型走法、︿型走法,可別怪寶來沒提醒你,寶來只是沒有把圖形拿出來跟你說其實這些情形也是會發生的。當然,你如果會判斷趨勢,想必可以避開這些情況,甚至也不用理會微笑曲線,只管在U型最底部進場,然後賣在︿型最高點就好了。

5. 核心衛星策略投資法:前面說了一堆被動投資的好處,然後「利用單一新興市場國家股票基金、單一國家個別產業ETF與單一國家個股進行佈局,以創造可能的超額利潤」,這....不覺得矛盾嗎?如果這三者可以創造超額利潤,為什麼不投資這三者就好?如果不確定這三者能否表現得比指數還好,那即使拿10%去投資所謂的衛星資產,不就是盲目賭博而已嗎?將投資分成核心與衛星的邏輯在哪裡?應該直接分成投資和投機就好了

6. GDP成長率與報酬的關係:以寶來所提供的資料來看,GDP成長率越高,報酬越低

第一名:巴西過去7年GDP平均成長率為3.6%,MSCI巴西指數過去7年平均收益率為52%。
第二名:印尼過去7年GDP平均成長率為5.4%,MSCI印尼指數過去7年平均收益率為44%。
第三名:印度過去7年GDP平均成長率為8.2%,MSCI印度指數過去7年平均收益率為40%。

7. 景氣循環:現在買正是時候?為什麼我看下面這張圖會認為現在賣正是時候

雖然有許多很特別的宣傳,我實在不太能理解,但也有不少有用的資訊,例如:
1. MSCI的國家分類:

2. MSCI指數編製原則:

3. MSCI成份股篩選標準:

4. 指數調整頻率:


三大指數之比較:
1. 成份股:巴西76家,印度60家,印尼22家公司
2. 與該國大盤相關性:巴西99.1%,印度98.9%,印尼98.5%
3. 十年總報酬:巴西297.55%,印度291.18%,印尼592.78%
4. 最大類股:巴西—金融26.15%(原物料26.06%也很高),印度—金融26.40%,印尼—金融28.92%
5. 指數於Bloomberg之連結:

MSCI巴西指數:http://www.bloomberg.com/apps/quote?ticker=MXBR:IND
MSCI印度指數:http://noir.bloomberg.com/apps/quote?ticker=MXIN:IND
MSCI印尼指數:http://noir.bloomberg.com/apps/quote?ticker=MXID:IND

6. 三大指數相關性:

PS:寶來只提供報酬資料,並未提供指數之波動風險資料。

2010年9月3日

五花八門的指數們

隨著指數型投資的盛行,尤其是被動管理的ETF如雨後春筍般不斷上市,投資人卻越來越不知道該怎麼選擇,因為對同一個投資標的,可能有很多看起來一樣的指數,卻分別由不同的公司所編纂,例如Standard & Poor's、Russell、Dow Jones和MSCI (Morgan Stanley Capital International)。

雖然目前將近一千檔的指數型ETF,分別追蹤好幾百個指數,看起來好像讓投資人可以隨心所欲對自己的投資組合進行微調,但同時也已經造成了困擾,尤其是很多指數本身光從名字,是看不出什麼所以然的。

每一個指數都有其編纂的方法,即使是加權方式相同,也可能設定一些大小限制而形成不太一樣的指數,而這些差異重要嗎?如果要投資一個市場,是應該只選擇一檔投資全市場的基金就好了?還是用很多檔基金以小片段來組合成一個投資全市場的投資組合?而如果這些基金追蹤的指數來自不同的編纂公司,有什麼關係嗎?

對股票型ETF來說,有四大指數編纂公司,而各家ETF發行公司又各有他們特別喜好的指數公司,例如Schwab使用的是Dow Jones的指數,State Street追蹤的則是Standard & Poor's的指數,iShares則同時發行Standard & Poor's和MSCI的指數型ETF,Vanguard本來只追蹤MSCI的指數,但今年中開始也追蹤Standard & Poor's的指數了。

其實對越被動投資的人來說,越簡單越好,所以選擇一檔可以投資整個市場的ETF,而且費用率很低,那就是很理想的投資工具了,例如Vanguard Total Stock Market ETF (VTI)就是投資整個美股市場的ETF,費用率只有0.07%。

但對於那些稍為主動一點的投資人來說,可能會希望可以加入一點自己的想法,多持有一些看好的標的,這時候就需要用好幾檔ETF來組合成自己的投資組合,例如一個投資人如果認為小型股比較可以提供高一點的報酬,希望持有多一點的小型股,那麼就可以用這三檔ETF來投資股市,同時將小型股的比例調高:
  • 大型股:Vanguard Mega Cap 300 Index ETF  (MGC,0.13%)
  • 中型股:Vanguard Mid-Cap ETF  (VO,0.14%)
  • 小型股:Vanguard Small Cap ETF  (VB,0.14%) 
如果要以這三檔ETF複製VTI的話,那麼持有的比例應該分別是73%、16%、11%,而這樣下來平均的費用率約為0.13%,幾乎是VTI的兩倍,所以投資人為了取得自行配置的彈性與需求,是需要付出一點費用率的代價的,而且買進三檔ETF的交易手續費也會是一檔的三倍。對於只有幾千美元的投資,可能只使用一檔ETF是比較好的,避免手續費佔了太高的比例。

如果你決定要使用不同的風格(Style)或規模(Size segment),例如成長型小型股、價值型大型股等這類的指數,那麼最好避免選到不同的指數公司編纂的指數,因為很可能會重複投資到一些公司,或沒有投資到一些公司。例如同時投資Russell 1000的大型股指數以及MSCI Small Cap 1750小型股指數就是很奇怪的決定,因為MSCI的指數有33%的成份股跟Russell是重複的。(註:這邊可能是Morningstar寫錯,因為MSCI是分成大中小各750、400、1750,所以1750已經是市值很小的公司了,應該不會跟Russell 1000重複到。)如果選擇的是同一家公司編纂的基金,那麼就比較不會有這樣的問題。這其實是因為其實大型股、中型股和小型股沒有明確的定義,所以一家公司在A指數被歸為大型股,在B指數可能變成中型股。

除了提供被動投資者低費用的工具,追蹤指數的ETF也是主動投資者的好工具,例如當主動投資人認為大型價值型公司比較好,就可以特別針對相關的指數進行投資,或甚至認為大型公司表現好,小型公司表現差,也可以買進Russell 1000的指數基金,賣掉Russell 2000的指數基金。

甚至,ETF還有稅務管理的優勢,例如一般會禁止投資人為了避稅而賣出持股並且在三十天內又買回,但是如果你投資的是指數型ETF,那麼可以在市場上賣掉原本持有的iShares基金,然後再買進Vanguard的基金,因為他們如果同時追蹤MSCI指數,那麼僅需要付出一些手續費的損失,就可以避稅,而且不會違反規定。

每一家指數編纂公司都會先從涵蓋全市場的指數開始,但對於全市場的定義或用字其實並不一樣,例如S&P和Dow Jones都用Total Market這個字,而Russell則以3000E來形容,E=Extended,表示除了前面3000家公司以外延伸的所有公司(大型1000,小型2000),MSCI則用Broad Market表示。

為了指數本身的穩定性以及各種編纂需求,指數通常會排除一些證券,包括櫃台交易股票(OTC)、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權益信託(Royalty Trust)、有限合夥企業(Limited Partnerships)、以及封閉式基金(CEFs)、交易所交易基金(ETFs)。而被編入指數的公司要符合最低股價、最低市值以及最低交易量等要求,而且通常該公司要在美國註冊(incorporated)或將總部(headquartered)設在美國才會被列入美國的股票指數。不過對於一家跨國企業是否應該列為美國的公司,不同的指數公司看法不同,他們也有可能會根據該公司的資產、收入、營業額、或是股票在哪個國家的交易所交易最多來判斷。Russell採用比較寬鬆的標準,所以指數列的公司數就比S&P還多,例如ACN、TYC這兩家公司是外國公司,但是卻被Russell列在指數裡面,而S&P指數則沒有。

編纂了全市場的指數之後,接下來就是將指數的成份股分成不同規模的公司。其實全市場指數會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有很多超小型的公司(Micro-cap),這些公司規模實在太小了,所以有流動性的問題,而指數也很難去管理這些公司,因為可能稍微進行交易就會導致股價的變化,而這些因素會導致全市場指數其實是無法投資的。

舉例來說,MSCI Micro-cap的成份股市值中位數只有8600萬美元,而S&P 500則是600億美元。如果有太多被動投資的資金流入Micro-cap的公司,那麼這些低流動性公司的股價馬上就被影響了,而這些小公司只有不到整個市場大約3%的價值,所以他們對報酬的影響也微乎其微。

所以指數編纂公司會先將太小型的公司排除,而Russell留下3000家公司編為Rusell 3000 Index,S&P則編為S&P Composite 1500 Index,MSCI編出Investable Market 2500 Index,而Dow Jones也同樣以2500家公司編出Dow Jones Broad Stock Market Index,但是要注意的是,MSCI Broad Market Index是包括Micro-cap公司的,與Dow Jones的不同。上述這些去除Micro-cap公司的指數,其實才是真正一般投資人能投資的指數,而儘管收編的公司數不同,但以S&P 1500和Russell 3000兩個指數為例,過去十年有高達99%的相關性,所以其實投資哪個指數並不會有什麼差異,而如果要選擇,就以費用率為主要考量吧!Schwab U.S. Broad Market ETF (SCHB)追蹤的是Dow Jones指數,費用率為0.06%,Vanguard Total Stock Market ETF (VTI)追蹤的是MSCI指數,費用率為0.07%,都是相當便宜的ETF,不過差別在於VTI有投資Micro-cap公司,而SCHB沒有。

牌除了Micro-cap之後,接下來指數公司會繼續將這些公司進行分群,以S&P 1500為例,前500家市值最大的公司編纂為S&P 500 Index,而接下來則是S&P MidCap 400 Index以及S&P SmallCap 600 Index。而MSCI與Dow Jones都是2500家公司,也同樣取前面300家為大型公司,中間450家為中型公司,最後的1750家為小型公司。這樣的編制方法是比較合理的,因為越小型的公司規模越小,波動越高,所以要集合越多家公司才能累積到足夠明顯的指數規模。於是中型公司比大型公司多,而小型公司又比中型公司多很多。S&P的指數比較早編纂,所以目前看到的情況是指數演化過程所留下的遺跡,而Dow Jones與MSCI指數則比較晚編纂,所以使用了更先進的概念。最後,Rusell則很簡單的將3000家公司分為1000家大型公司以及2000家小型公司,分別形成Rusell 1000 Index與Russell 2000 Index。

而有趣的是,其實四家指數公司編纂的大型公司指數其實都跟全市場指數沒有太大的差異,過去十年這四對親子指數的相關性高達99%。而如果以小型公司指數來看的話,則四家公司以S&P SmallCap 600 Index較好,比起另外三個對手,有比較低的波動以及比較高的報酬,但其實波動程度遠大於指數之間的差異,所以這樣的差異並沒有統計上的顯著,所以要論定誰是贏家是很難的。而如果要投資小型股指數,Schwab U.S. Small-Cap ETF (SCHA,0.13%)和Vanguard Small Cap ETF (VB,0.14%)都是費用率很低的ETF。


其中小型股指數裡面,Rusell 2000 Index表現最差,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就是Rusell 2000持有太多高風險的超小型的公司,而不像其他小型公司指數還持有一些略有規模的公司,Rusell 2000的平均市值為812百萬美元,跟Dow Jones Small-Cap的1186百萬美元比起來小了很多。同時,Russell也擁有很大量的被動連結資金(passive money tied to Russell),這意味著有許多交易者企圖在指數有所變更之前先進行交易同時套利,而這也會傷害指數本身的績效。剛剛也有談到,Rusell選擇成份股方面比較自由,尤其是許多財務狀況不明的小型公司也被列為成份股,這可能也造成相當的影響。不過儘管如此,許多法人機構還是非常喜歡使用iShares Russell 2000 Index (IWM)當成百萬以上的資金快速進出小型股市場的工具。

而除了將指數分為大、中、小型以外,還有許多各式各樣的區分方式,例如將公司分為價值型公司、成長型公司,而且不同公司對這些區分方式的定義也不同!

指數本身有兩個主要的功能,首先就是當成判斷經濟健康程度的指標,例如S&P 500一向被美國經濟諮商理事會(The Conference Board)當成經濟指標指數(Leading Economic Index)。此外指數也有投資指引的功能,不論是讓投資人直接複製指數或是當成投資績效比較的基準(benchmark),而且投資的比較基準是必須可以投資的(investable),所以基準指數應該選擇流通量浮動校正的指數(float-adjusted)而不應該選擇總股數加權指數(total shares outstanding)。

因此一些公司交叉持股或內線交易的股票,會被認為這些股票將不會在市場上進行交易,所以一些私人公司就不會被列入指數裡面,而一些股票流動性不佳的公司也會被認為是半私人的公司。舉例來說,Wal-Mart (WMT) 本身就是近似控股公司,而且是家族企業,總股數有將近37億股(3.7 billion shares outstanding),但卻只有20億股被認為是可流通的(2 billion are considered as float shares),所以如果以總股數來看,WMT會是S&P 500成份股第四大的公司,但是以可流通股數來看,WMT只排名第21名。S&P相當要求流通量,要成為該公司指數的成份股,至少流通股數要超過總股數的50%,但比起來Russell的要求卻只有5%而已。

而指數編纂之後,會需要進行再平衡,一般會每年或是每半年進行一次調整。再平衡是提供一個機會讓指數根據該公司的各種行為與表現,而去調整該公司在指數中的權重,而有時候會牽涉到更複雜的過程,例如當某一家公司市值迅速成長之後,可能要將這家公司從中型股轉移到大型股指數裡面。S&P會直接調整,而Rusell、MSCI、Dow Jones則會建立一個緩衝區域,來減緩調整所造成的衝擊,因為這些公司介於臨界值的公司可能今年達到大型股的標準,但明年又掉回中型股的範圍,所以並不一定馬上進行調整。但這樣做雖然可以降低指數型基金管理的週轉率,卻也會造成大型股與中型股定義完整性的模糊。

此外,列入新成份股的規則也通常比移除成份股還要嚴格,Rusell、MSCI、Dow Jones通常就直接按照指數編纂的規則去調整,可是S&P符合規則之後,還要經過指數委員會開會才會做最後的決定(註:所以波克夏過去一直無法成為S&P 500的成份股)。S&P認定他們的指數本身是一個符合需求的集合,而不是只是一群公司的列表,所以其他三家指數公司都很單純的根據公司規模來進行排序,但S&P則還有考量到不同工業類股的比重問題,因為S&P宣稱他們的指數要真正可以代表經濟市場。

S&P在決定成份股的時候,會很注重財務上的穩定性,但有時候這些標準也因人而異,舉例來說,General Motors一直到宣佈破產以後才被移除S&P 500成份股,儘管GM本身財務上已經出現很大的問題,而且早就變成小型股公司了。

※原文:Indexing and ETFs

2010年8月31日

不是投資人不愛股市,而是基金經理人已不被信任

MarketWatch的Sam Mamudi寫了一篇文章「Death of equities may be exaggerated」,其實副標題就是重點了:「Investors shun U.S. stock mutual-fund managers, not stocks」,並且附上一張極有說服力的圖表:


從圖中可以看得出來,從2007年開始,主動管理的共同基金資金一直流出,而相反地,過去十年來指數型基金每年都呈現資金淨流入的現象,即使是金融海嘯時期也一樣,甚至2008年還是資金流入最多的一年。當然,共同基金資金的流出遠多於指數型基金的資金流入,還是有一部分的資金並不是以指數型基金的方式投入股市。

從2005年開始,主動管理的基金淨流出達3690億美元,而指數型基金淨流入達1120億美元,而這並不包含ETF,所以如果加上指數型ETF的成長,那麼就足以說明投資人並非不再投資股市,而是不再試圖拿到超越市場的報酬,選擇投資成本較低的指數型基金。

不過有趣的是,在美國市場,七月份指數型基金淨流入288億美元,而主動管理的共同基金則淨流出295億美元,似乎意謂著指數型基金的成長已經接收了大部分主動管理基金的衰退。但在海外市場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今年年初到七月份,美國投資海外的主動管理基金淨流入190億,而指數型基金則只有80億淨流入,似乎在海外投資的部份,投資人還是比較信賴基金經理人的能力。

而最強的基金則是債券基金,今年以來已經有高達1800億美元的淨流入。

然而,主動管理的共同基金市場依然是主流,目前他們握有高達三兆美元的資產,而平均1.41%的費用率與指數型基金平均0.54%的費用率比起來看似很貴,但卻也不是那麼明顯的理由,可以讓投資人選則指數型基金,而不去幻想基金經理人可能很會管理基金。有趣的是,對於越投機性的投資資產,投資人就越信賴基金經理人的能力。

2010年8月30日

了解指數型共同基金與ETF的跟踪誤差

晨星亞洲研究部 2010/08/30

由於市場上存在相當多的風險,所以當我們決定運用指數來建構自己的投資組合時,我們希望能確保基金公司的確依照它們的投資承諾來進行投資佈局,而「基金的跟蹤誤差」就是常被用來評估基金與基準指數是否緊密連動的一種指標。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兩個跟踪標準普爾 500指數的ETF與指數型共同基金作比較,看看哪些產品的指數跟蹤能力較佳。是否較高的費用比率就會有較低的跟踪誤差,或較好的表現呢?我們也討論了幾個定義跟踪誤差的方法。而我們的結論是跟踪標準普爾 500指數的ETF追蹤能力較佳,它們的跟踪誤差較低且報酬表現也幾乎較所有的共同基金來的好。不過,藉由分析這些的指數型共同基金也讓我們得知關於投資效率的相關知識。

我們對61檔指數型共同基金以及2檔追蹤標準普爾500指數的ETF進行 5年的週報酬率分析。下表所列出的是擁有最低跟蹤誤差的5檔共同基金以及2檔ETF。其中,兩檔先鋒(Vanguard)基金的跟蹤誤差是最低的,但其中一檔屬於機構投資人產品,且最低投資金額為 5,000,000元;而另一檔基金的費用比率則較高,報酬表現也因此較差。

iShares S&P 500指數基金(IVV)的追蹤誤差為0.07%,並沒有最低投資金額(超過一單位價格)的限制,而費用比率僅0.09%,該費用比率與我們表中另一檔ETF基金SPDR S&P 500(SPY)相同,由於該產品的結構型態為一個單位投資信託,因此不能將股息放回基金中再投資。由於無法作股息的再投資,便容易導致基金的表現被現金配息的問題所拖累而造成跟踪誤差,這個現象在波動大的市場尤其明顯。大部份的共同基金也易因基金贖回交易而持有現金,同樣也造成現金拖累的問題。受到這個因素的影響,SPY的跟踪誤差較 IVV稍高,但是仍較基金的平均跟蹤誤差的一半還低。

同時,這兩檔 ETF的費用比率都遠低於指數型共同基金的平均(0.38%),而跟踪誤差亦遠低於指數型基金的平均跟蹤誤差(0.29%)。而最重要的是,這兩檔ETF的報酬表現也優於每年的平均報酬率(-0.28%)。


便宜就是好?

有了這些數據之後,我們就可以解決費用比率是否重要這個問題。舉例來說,在這63檔基金當中(ETF和指數型共同基金,也包括有最低投資金額限制要求的機構法人基金),費用比率最低的前10檔基金,其費用比率平均值僅為 0.11%,每年平均表現僅略遜於基準指數 2個基準點,跟踪誤差為 0.22%。另一方面,費用比率最高的前10檔基金的平均費用比率為0.85%,平均報酬表現比基準指數低0.68%,且跟踪誤差增加近一倍達到 0.41%。不論是報酬率,或是跟踪誤差都會受到費用比率的影響,而此關係在統計上具有顯著意義。

因此,只要牽涉到標準普爾 500指數型基金,越便宜就越好。有許多分析師認為高費用比率會導致較高的跟踪誤差,所以費用比率應被加回以減少跟踪誤差。但根據我們的分析顯示,這是不正確的理論。因為,費用比率的確可能會降低基金的報酬率,但不會直接影響到跟踪誤差。

追踪誤差的定義

跟踪誤差的定義方式有好幾種。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看基金的報酬表現低於基準指數多少。這部分一直都是投資者最關心的,但並沒有辦法顯示出該基金未來可能會有的表現。我們所關心的是「基金的投資風險」。因此,一個好的跟踪誤差的定義,應該是可清楚告訴投資人有關基金經理人投資的風險性而非僅止於報酬的面向。

如同大家所知道的,過去的表現不能保證未來的績效結果。這句話對於基金經理人的投資操作是否能擊敗大盤指數來說可能是對的;但就風險的角度來看,由於整體的風險是相對穩定的,也較能用過去的表現預測未來的風險程度。基金的超額報酬,指的是一段期間內,如日或月,基金報酬與基準指數報酬的差額。隨著基金相對大盤指數的表現,超額報酬的時間序列就會出現正或負值,如果是落後的,該數值就會是負數。因此,若我們將跟蹤誤差定義為這些超額報酬的標準差,那麼就可以判斷基金的波動性。舉例來說,如果某基金的標準差為 1%,那麼我們就可以假設有68%的機率,該基金的表現會落在基準指數上下1%的範圍內,而同時期落後基準指數超過 2%報酬率的機率則低於3%。

不過,這方法所受到的批評是,無論勝過或是落後大盤指數都會增加風險,但擊敗大盤卻是我們所期盼的情況。雖然這個論點是對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效率市場中,基金經理人如果不冒風險的話,就無法擊敗大盤指數。這樣的做法不一定每次都能成功,但我們至少應要知道經理人的操作是否偏離了他原先的既定投資目標。雖然,股票報酬(不像是其它金融產品如選擇權)的分配不是完全對稱的,但近似為常態分佈,所以其正報酬的標準差也和負報酬的標準差極為相近。

而另一個稍微複雜的跟踪誤差的定義,則是基金對基準指數報酬迴歸模型中的標準誤差。這個定義將基金表現分為三類:基金經理人的管理能力(α),市場風險(β),跟踪誤差(標準誤差)。這種方法有利於調整基金的費用比率,並可降低α,同時藉由β將基金的槓桿比率降低。

(本文由晨星美國撰寫,晨星台灣摘譯)

Keeping Track of the Index Trackers

S&P 500 vs S&P 500 Total Return


Bloomberg最長只提供五年的資料,S&P 500的代號是SPX:IND,Total Return的代號則是SPXT:IND,也就是所謂的總報酬指數。

SPX這五年來的變化為1220.33-1064.59,報酬為-12.76%,而SPXT這五年來的變化為1834.476-1777.6,報酬為-3.1%。

2010年6月24日

Vanguard將發行20檔新的ETF


其實如果以追蹤的指數來分的話,就簡單多了:總共五個指數:
  • S&P 500(大型股)
  • S&P Mid-Cap 400(中型股)
  • S&P Small-Cap 600(小型股)
  • Russell 1000(大型股,市值排名1-1000)
  • Russell 2000(小型股,市值排名1001-3000)

然後再把這五個指數分別設計出價值型指數和成長型指數,總共就有15檔ETF了。費用率大約在0.12%、0.15%、0.20%這三種等級,但唯一最特別的是S&P 500,只有0.06%,跟Schwab的SCHB一樣是目前市場上最低價,似乎也有競爭的意謂在。而其實Vanguard對S&P 500指數相當熟悉,畢竟全世界第一檔指數型共同基金就是Vanguard的VFINX,目前市值91 billion,是目前第14大市值的共同基金(最大是Pimco的PTTRX,市值135.57 billion),而SPY才66.7 billion。不過VXINF的總費用率是0.18%,但相對的ETF卻只要0.06%,這高達三倍的差距,會不會讓投資人轉而投資ETF,就有待觀察了。

而主要指數的ETF費用率都比較低,但是所對應的價值型指數或成長型指數則都比較高,這也是投資人在抉擇是否要投資價值或成長等指數時,可以考慮的一個因素。

另外,Vanguard也發行了三檔市政債的ETF,分別是短期、中期和長期。而另一個受矚目的是全世界(美國除外)的房地產ETF,有意把房地產納入資產配置的投資人終於有工具了。

加上這20檔新的ETF,Vanguard在市場上總共發行的ETF達到了66檔,雖然比起iShares少很多,但我認為其實對投資人來說其實已經夠了。接下來看會不會有全球債券的ETF和GDP加權的股、債ETF吧!

過去Vanguard的ETF都追蹤MSCI的指數為主,但這次擴展了S&P和Russell的指數,也是很讓人訝異的地方,因為這兩家的指數有五百萬美元的基金最低門檻要求,而且也比較貴,最重要的是S&P和Vanguard在2003年曾經為了指數授權的爭議而上法庭。這次新ETF的發行,顯見爭議已經解決了,而Vanguard在ETF市場的經營會越來越廣,但會廣到什麼程度就有待觀察了。iShares才宣佈要發行主動管理的ETF,Vanguard也會嗎?

Morning Star將0.06%的費用率形容為:which will feel more like a rounding error than a fee。是阿!這幾乎小到可以忽略了,持有50年也才只有3%,很多台灣的共同基金一年的內扣費用就超過3%了!而目前市場上S&P 500的ETF,除了SPY,還有IVV,兩者都是0.09%的費用率,分別已經存在市場上17年和10年之久,Vanguard加入後可能會大洗牌,不過可能要過個幾年效應才會比較明顯。總之,費用率競爭下降,是投資人的福氣。

對了,另一個重點是,這些新的ETF在Vanguard自己的券商交易,也是免手續費的。

2010年6月7日

Dow Jones Composite Average Index

道瓊股價平均指數主要包括:道瓊工業平均指數(Dow Jones Industry Average,DJIA)、道瓊運輸業平均指數(Dow Jones Transportation Average,DJTA)和道瓊公用事業平均指數(Dow Jones Utility Average,DJUA),成分股數目分別為30、20和15。將三個指數的65檔成分股加起來,道瓊編製了綜合平均指數(Dow Jones Composite Average,DJCA),而道瓊綜合平均指數同時提供有總報酬指數。


指數本身與總報酬指數的比值從2000年的1.4到2010年已經是1.8。所以只看指數本身,2000年初到現在指數幾乎一樣,但總報酬指數卻差很多,已經多了25%左右了,當然,這樣的報酬年化之後也不是太吸引人就是了,但至少告訴我們指數本身沒有變動,不代表投資人就沒有從市場獲得報酬。而不知道為什麼,StockCharts.com似乎並沒有1999以前的DJCA資料,卻有DJCTR資料。而比較可惜的是,最常用的指數,包括道瓊工業平均、S&P 500、Nasdaq這些指數在StockCharts.com都沒有Total Return Index的資料。

2010年5月25日

GDP加權的全球股票型ETF

我曾經在「投資全球的策略(八)以GDP進行資產配置?」提到希望有GDP加權的ETF,而過去只有債券有相關的指數,也還沒有ETF上市,但是現在終於有GDP加權的ETF了。

過去的市值加權指數會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那就是你可能持有瑞士的資產是中國資產的50%,因為瑞士股市市值大約是全球的3%,中國則大約6%。但是如果看GDP的話,中國GDP是瑞士的將近十倍(五兆美元和五千億美元),而且中國的成長遠快於瑞士。所以市值加權會不會有點怪呢?

Van Eck最近向SEC申請了兩檔ETF的發行:Market Vectors GDP International Equity Index ETF和Market Vectors GDP Emerging Markets Equity Index ETF。

GDP加權相對於傳統的市值加權有不少吸引人的地方。首先,我們先來談談所謂的free-float weighting(自由流通加權)。以目前最受歡迎的全球股市指數MSCI所編纂的ACWI(All Country World Index)為例,這個指數就是去把目前全世界自由流通的所有股票市值加總,然後除每一個公司的市值,就知道那個公司在指數中應該佔多少權重,但是這樣的算法只會算到市場自由流通的股數,內部交易者(Insider)和政府機關的持股並不包含在內。這樣的自由流通市值加權方法很簡單而且很有說服力,所有投資人都會取得平均的報酬,不會高於市場,也不會低於市場,而且可以用很低的成本進行投資,像是ACWI這檔ETF。

但是這種加權並不是完美的,這樣的指數會有兩種偏差。首先,這樣的指數會把大部分的資產都分佈在已開發市場,像是美國、英國等,這些市場會佔據指數成份遠超出這些國家本身的經濟規模,而像是中國和巴西這些新興市場在指數中的比例卻遠小於這些國家本身的經濟規模。第二,這樣的指數會造成那些內部交易者佔多數的國家被嚴重低估,因為只計算自由流通的股數,像是中國、俄羅斯這些國家的主要大公司都是國營單位民營化的,自由流通股數並不多。

這就是一些主要國家以市值加權和以GDP加權的兩個情況下,佔指數的成份百分比,大家可以發現差異很大,尤其是中國和美國。這個表的數據,市值加權是來自MSCI的ACWI指數而不是真正的市值去算,GDP加權則是來自2009 CIA Factbook

根據過去的資料來看,GDP加權的指數表現都比市值加權好,而其實MSCI已經從1988年就提供GDP加權指數,而從指數開始編纂的時候一直到2009年11月,MSCI的GDP-weighted ACWI年化報酬為7.4%,而MSCI的market-cap wighted ACWI則只有4.7%。

而如果比較新興市場的話,差異甚至更大,GDP加權的新興市場指數年化報酬有14.5%,但市值加權則只有9.6%。那麼報酬差異這麼大的情況下,風險呢?只有增加一點點而已。GDP加權的指數在類股和股票的類型上會比市值加權偏差明顯一點,


而這個表或許可以解釋市值加權和GDP加權兩個指數的差異來自於哪裡:


像是瑞士、台灣、澳洲、英國、美國和加拿大,股市的市值佔GDP的比例相當高。但是土耳其、波蘭、印尼、俄羅斯、墨西哥和中國則又相當低。GDP加權的指數會很明顯偏重在新興市場,而壓低成熟市場所佔的權重(其實台灣也會被壓低,精確來講是拉高市值佔GDP比例低的那些市場的權重,壓低拉高市值佔GDP比例高的那些市場的權重。)

而以下這是我之前文章提過GDP加權的一些好處:

  1. 參與經濟的發展:以目前中國和日本的GDP都佔大約10%,但是日本接近零成長,而中國的GDP則還有8-10%的成長,以這種情況下,十年後的落差就會很可觀(中國的GDP會變成日本的兩倍以上),因此如果以GDP而不是以市值進行資產配置,就更能夠掌握實際的經濟成長變化。但是要注意的是,經濟成長不等同於股市的獲利(見「成長的幻想」一文)。所以如果希望資產配置隨著經濟成長而變動,又希望找到一個被動的參考指標,那麼GDP是一個不錯的參考數據。
  2. 買入多一點的被低估的股市:像是德國、義大利、墨西哥等國家,其實股市市值和GDP比起來是明顯被低估了,當然這個比值並沒有一定要在哪一個數值左右才算合理,不過比值偏低的確就是可以以比較低的價格買到比較多的GDP,因此用GDP數據做資產配置,德國、義大利這些國家的持股就會比市值加權還要多很多,而如果這些國家有機會讓股市市值成長到跟其他國家一樣,獲利就會很可觀。當然,一定要再度強調,這不是預測未來會怎樣的一種作法。

有興趣的可以閱讀MSCI的比較報告,但正如報告的結論,過去40年GDP加權的指數表現比市值加權好的確實原因目前還不清楚,而將來能否維持過去的好表現也無法確定。只是以我的想法來看,我樂見這樣的指數型ETF上市。但是上市後我會先觀察的一兩年,同時也會評估費用率是否過高。

2010年3月22日

被動投資工具的市佔率節節上升!?

根據晨星的資料顯示,主動管理基金的市占率從十年前就開始下降,這十年總共降了11%。在2009年底,主動管理的基金市值有六兆美元,而被動管理的基金則有1.7兆美元。

而如果以不同資產來看的話,美股市場從15%變成27%,而國際股市的投資也從6%增加為25%,因此至少在股市投資的部份,大約有四分之一是藉由被動投資工具所進行的。但是商品投資,則已經達到77%是由被動投資工具所完成,這大概是GLD、DBC等ETF的功勞了,也顯見目前商品投資,被動投資工具反而是主流。

上圖為被動型的類股基金市占率走勢圖,到2009年底,已經有920億美元的資產是使用被動管理的類股基金進行投資,有高達35%的市占率。這比美國股市中被動工具的市占率(27%)還要高了,但是如果是被動投資人,應該還是以投資股市的大盤為主阿!怎麼反而類股投資的被動工具市占率比較高?

被動管理的基金這幾年來之所以能快速成長,其實ETF的蓬勃發展功不可沒,但是正因為ETF本身容易交易的性質,卻也使得被動投資工具在大多數時候被投資人以主動擇時的方式在利用,也就是被動投資工具的興盛,其實是主動投資人在挑選工具時,多了很多選擇所促成的。而被動投資人,其實在被動的情況下,工具本來就不需要很多,因此對被動投資工具成長的貢獻度其實是很有限的。而主動投資人選擇被動投資工具,至少也享受了降低交易成本的好處。

單從這些數據,我們其實無法判別被動投資工具的市占率在十年內從2%上升到35%,這種快速成長到底有多少是被動投資者所貢獻的,至少單從一些主要的ETF交易量來看,恐怕大多還是主動投資人,使用被動投資工具而已。因此,被動投資人恐怕依舊是市場上的少數,只是使用的工具流行了起來而已。

2010年1月13日

各種指數大比拼

請先閱讀「ETF持股的加權方式」一文。

本文中所用來比較的ETF有以下這些:
  • VTI:代表美國股市全市場的ETF。
  • SPY:S&P 500指數的ETF,沒有VTI那麼全面,集中在大型股,但是因為所持有的股票市值夠大,所以也有很高的美國市場代表性。
  • PFF:追蹤S&P U.S. Preferred Stock Index,持有優先股
  • RSP:也是持有S&P 500指數的成份股,但是不是用市值加權,而是平等加權(Equal Weighting),也就是無論市值大小,都在ETF裡面佔0.2%。
  • SDY:S&P所挑選出來的高股息類股(2010 List)。
  • PRF:基本面加權指數的ETF,關注的是公司的現金流量、淨值、銷售額、股利,不過要注意的是這個ETF所追蹤的指數FTSE RAFI US 1000 INDEX是小型股ETF。
  • RWJ:以公司的「收入」進行加權的ETF,追蹤的指數也是小型股。


比較的時間是以上次的高點,2007年10月開始,一直到2009年底,中間剛好有一個很大幅度的下跌和很大幅度的上漲。RWJ最晚發行,所以僅供參考。其實這兩年來,大多數的ETF其實沒有太大的差異,但是傳統的市值加權指數,包括VTI和SPY表現的確是比較落後的。我們分段來看,先看看下跌的時候:



在整個過程中,優先股的PFF下跌最多,而如果把收入加權的RWJ加入比較,從發行日開始,則其實表現最差的會變成是RWJ,而市值加權的SPY和VTI其實和高股息的SDY一樣,在下跌過程中,跌最少(但是也超過50%)。接下來看看上漲的時候



上漲時的表現差異就很大了,跌最少的SDY、VTI和SPY也漲最少(但也有60%以上),而基本面加權和平等加權則算是表現比大盤好不少的,都逼近100%的績效。而第二名則是收入加權的ETF,有超過120%的表現。第一名,是優先股,從谷底爬升超過140%!(巴菲特是神!? XD Just Kidding!)

所以SDY、SPY、VTI這三檔ETF,跌得少,漲得也少,算是比較穩定的指數。而優先股和收入加權,則是跌得多,漲得也多,波動比較劇烈的指數。而基本面加權和平等加權則位於中間。

不過因為只歷經一次多空循環(而且還沒結束),所以這樣的規律是否會是常態尚不得而知,因此僅供參考。如果在下跌過程中,持有SDY、SPY、VTI這三檔ETF的人會比較不那麼痛一點,但是在上漲過程中也不會太爽。而如果可以抓到大概的趨勢,在低點買進優先股和收入加權這種ETF,獲利或許會更漂亮(以這次為例,VTI的+70%和PFF的+140%是一倍的差距!)。

對了,PRF和RWJ其實應該和小型股ETF比較,例如VB,以2009年來看,中型股表現最好,小型股次之,大型股最差,所以其實PRF和RWJ的績效優勢有可能是來自於小型股,比較的時候要注意一下,我這邊只是想看各種不同指數的差異,所以沒有做太細部的比較。

2010年1月8日

[Book] 基本面指數投資策略

基本面指數投資策略:降低風險成本、增長投資回報的金融創新典範
The Fundamental Index: A Better Way to Invest
作者:勞伯.阿諾特、許仲翔、韋斯特.約翰
原文作者:Robert D. Arnott、Jason C. Hsu、John M. West
譯者:張竣堯
出版社:財信出版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05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6602696



1990年諾貝爾獎得主哈洛.馬可維茲(Harry M. Markowitz)專序推薦

指數型基金是多麼吸引投資人的投資概念,不過指數型基金採用了市值權重法,這就是很嚴重的錯誤。因為我們採用市值權重投資組合,投資在一間公司的規模會直接與股票市價相關,結果就是在高估的股票投資過多,在低估的股票投資過少,也導致投資組合報酬率會有績效被拉低的情形。如果對於可投資領域相關的結構,能從以市場為主的觀點轉換為經濟為主的觀點,那麼,偉大的指數投資組合將可大大地提升,而且帶給投資人的效益也會非常顯著。



第一章 為缺乏效率的市場建立有效率的指數
第二章 基本面指數概念起源
第三章 投資人致命之誤
第四章 指數型基金的優點
第五章 指數型基金之死穴
第六章 基本(面)上比較好的指數
第七章 以美股來看基本面指數的績效
第八章 越界:全球基本面指數績效
第九章 理論將專業帶往迷途?
第十章 基本批評:特性投資與規模的傾向
第十一章 其它一般批評: 成與敗
第十二章 為什麼我們相信基本面指數概念
第十三章 在低報酬率的世界裡找機會
第十四章 運用基本面指數策略


Comments:先前有寫過Vanguard的Gus Sauter對基本面指數的看法,當然他對基本面指數是比較不認同的。最先開始的指數都是市值加權指數,而如果指數編纂只有這樣一種方法,不但指數發行公司沒新產品、基金發行公司也沒有那麼多樣的產品可以拿來讓投資人喜新厭舊,所以市面上就會開始出現把公司按照規模分大型、中型、小型(反正市值本來就是主要編纂依據)、價值型、成長型、高股息指數、Equal weight、Revenue weight和這本書所要介紹的基本面加權,這些我已經在「ETF持股的加權方式」都已經介紹過了。


目前美股市場比較主要的兩檔基本面ETF分別是美國市場的PRF和新興市場的PXH,而這兩檔ETF全名中的RAFI就是Research Affiliates Fundamental Index,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Research Affiliates這家專門編纂基本面指數的公司一些相關的期刊文章。不過這兩檔ETF目前的市值都才幾百萬美元而已,可見還不受市場青睞,而過去一年,PRF和VTI相比,績效的確比較好,差距大約10%,而PXH和VWO則差不多,甚至如果稍微拉長一些時間,PXH還落後VWO,所以至少目前來看,基本面指數未必全面獲勝。


而這就是有趣的地方了。其實所有的新指數都是想要擊敗市值加權指數,但是目前為止仍然互有勝負,而市值加權的優勢更在於投資人所接觸到的市場資訊絕大多數本來就是市值加權指數,因此熟悉度相當高,如果沒有很明顯的獲利優勢,恐怕也很難吸引投資人去接受別的指數了。


而還有一個有趣的地方,那就是跟隨指數本身是一種被動投資的思考模式,但是依舊有許多人試圖主動去找出更好的被動機制,這樣一來,到底是主動還是被動呢?當然,以商品本身來看,都是跟隨某些選股機制去被動決定股票與權重,然而問題在於那些選股機制本身可能已經參雜了過多的「人為」因子。例如以市值加權來看,很多公司會想進辦法灌水該公司的市值,但是市值再怎麼大,本身仍然是個爛公司。同樣的,股利高的也未必是賺錢的公司,說不定股利年年升,股價年年掉。而以基本面指數來說,作為指標的四個因子真的就能挑出對的公司嗎?或是過幾天,乾脆來個巴菲特指數,專挑ROE高的股票,也一樣可以編纂指數,設計出ETF,但是這樣可以獲得跟巴菲特一樣的成績嗎?一定勝過市值加權指數嗎?我不認為「一定」,當然,我也沒有說市值加權會是最好的。


以目前來說,市值加權還是有很多優勢的,包括ETF的市值大、交易量大、費用率低以及benchmark隨時隨地都可以看得到資訊。以SPY來說,隨便打開台灣的電視新聞都有機會看到主播告訴你今天的漲跌,翻開報紙也一定有。但是什麼時候其他的指數才會有這種「普及」呢?台灣沒有全市場的ETF,只有台灣五十的ETF和指數,而每天看盤和關心台股的人,有多少人可以說得出現在台灣五十的指數是多少?其實投資指數,對於benchmark的選擇還是相當重要的。


不過這本書我還是建議看,畢竟多瞭解總是好的,我想ETF市場這麼熱的情況下,將來基本面指數的商品只會越來越多,或許有哪一天在流動性、績效等方面都會非常具有吸引力也說不定。而台灣今年就要發行基本面指數的ETF了,也可以看看到底這樣的商品,有什麼優點和缺點,基本原理又是什麼?

2009年12月20日

與巴菲特理念相合的基本面指數創始人

北京新浪網 (2009-12-07 01:08)

  ■嘉實視點

  ⊙嘉實基本面50指數基金

  擬任基金經理 楊陽

  每個投資者在剛剛進入股市的時候都想成為下一個巴菲特,甚至想超越巴菲特,特別是在2007年的大牛市中,很多股民都認為投資是非常容易的。我們看見很多諸如『巴菲特已經過時』的言論。

  經歷了2008年金融危機洗禮後,更多投資者開始認識到投資應該理性,應該回歸公司的根本價值也就是其盈利能力,而同時認識到巴菲特的神話無法複製。

  2006年,美國著名的財經雜誌評出了本世紀最有影響力的30人,包括全球所有投資者的偶像『股神』巴菲特,以及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等中國廣大投資者所熟知的金融界重量級人物,其中還包括基本面指數投資策略的創始者羅伯特‧阿諾德(Robert Arnott)。

  巴菲特的名言是『好的企業比好的價格重要』,也就是說用公司的財務指標衡量公司價值進行投資,而不受市場價格影響。同時巴菲特認為非專業投資者應該投資於簡單的指數基金。他有個原則就是從不推薦股票和基金,唯獨例外的就是指數基金。

  從1993年到2008年,巴菲特先後八次推薦了指數基金,如1996年巴菲特在致股東的信中指出:『大部分投資者,包括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早晚會發現,最好的投資股票的方法是購買管理費很低的指數基金。』

  2004年,巴菲特在致股東的信中再次強調:『通過投資指數基金可以輕鬆分享美國企業創造的優異業績。但絕大多數投資者很少投資指數基金,結果他們的投資業績大多平平甚至虧得慘不忍睹。』

  指數基金以低廉的費用、整體市場參與、紀律化的投資過程,長期業績戰勝主動管理基金,所以自上世紀70年代推出後發展迅猛。

  但是,如何把指數基金的優勢和巴菲特式的投資理念相結合一直是困擾金融理論和投資界的難題。

  很多研究諸如等權指數、紅利權重指數都是為了在保留指數基金的優勢的同時,降低股票價格偏離價值給投資帶來的負面影響,但是都存在種種缺點:如等權指數因為權重相同而帶來更多的交易成本和流動性風險;紅利權重指數因為過于注重紅利而忽略了增長性,使得收益不盡如人意。

  2002年,在經歷了互聯網泡沫之後,美國金融學術界和投資界開始反思如何克服傳統市值加權指數的局限。

  美國學者羅伯特‧阿諾德在經過潛心的研究後于2005年4月在美國金融分析期刊(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發表了《基本面指數投資策略》一文,率先提出基本面指數投資策略,拋棄由股票價格定義的公司市值,以公司的賬面值、營業額、現金流和分紅等最能反映公司經營和盈利能力的指標,計算公司的基本面價值並構造指數進行投資,從而有效地降低股票價格偏離公司價值對投資收益帶來的負面影響。

  此論文一經發表就受到金融理論界和投資界的廣泛關注,並引發巨大爭論。支援者認為基本面指數是指數化投資和主動管理的完美結合,而其反對者認為基本面指數投資不是真正的指數投資,不應叫做指數。

  無論是支援者還是反對者都承認基本面指數策略基於噪音市場假說和長期股票價格回歸價值的現象,理念清晰,理論基礎雄厚,是金融投資的重大創新。

  幾十年來,自從馬克維茨提出了資產組合理論以後,無論是金融理論界和投資界都認為市值加權指數是市場的代表,而忽略了股票價格偏離價值為市值加權指數帶來的負面影響,馬克維茨也因此理論被譽為現代金融理論之父並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但是我們也應該清楚看到,馬克維茨的理論在有效市場假說的前提下無懈可擊,引領了現代金融的發展,然而真實的市場是充滿噪音的,短期內股票價格會受各種因素如宏觀預期、資金流向、市場情緒等的影響而偏離價值。在噪音市場環境下,馬克維茨理論有其局限性。

  羅伯特‧阿諾德提出的基本面指數投資理論認為,以公司基本面指標計算權重在噪音市場環境下要優於以股票價格決定市值權重,更加適合真實的市場情況,馬克維茨本人也認同基本面指數投資策略在真實噪音市場的有效性,並成為羅伯特‧阿諾德創建的基本面指數策略投資公司美國銳聯公司首席顧問,為基本面指數投資策略背書。

  我們都知道巴菲特的神話無法複製,而羅伯特‧阿諾德提出的基本面指數投資策略,將其強大的理論基礎和清晰的投資理念以指數化形式表現出來,可以被投資者以投資基本面指數基金的形式輕易採用,所以基本面指數產品一經推出就受到廣大投資者的青睞,是近年來發展最為迅猛的指數產品,並獲得眾多獎項。羅伯特‧阿諾德也因此重大創新被譽為與巴菲特齊名的在金融界最具影響力的30人之一。

  現在,嘉實公司在經過認真研究和探索之後,和美國銳聯公司聯手把基本面指數投資策略引入中國內地市場,以推動中國指數化投資的創新發展。

2009年12月10日

ETF的追蹤誤差怎麼來的?


指數型的ETF是透過各種方式來追蹤某一個指數,所以會有追蹤的誤差,可能是正的誤差(ETF的表現比指數還好),也可能是負的誤差,而這些誤差是怎麼出現的呢?最先要考慮到的其實就是ETF的管理費所造成的負誤差,雖然ETF的管理費很低,但是還是會造成ETF因為管理費而落後給所追蹤的指數。以下就介紹幾種可能造成ETF追蹤指數的誤差原因:
  • 高費用率:像是槓桿型ETF等這些費用率較高的ETF,就會有較大的追蹤誤差,例如1%的費用率,理論上就會上ETF落後給指數1%,因此費用率越高,可能造成的誤差就越高,而這種誤差通常都是負的。
  • 投資組合最佳化:有時候ETF並不是持有所追蹤的指數所有的成份股,而是採取抽樣的方式,只持有一部分的成份股,雖然這種方法通常也能夠很成功的追蹤指數,但是因為不是完全持有成份股,所以追蹤的誤差就會發生,而這種誤差則有正有負。
  • 證券借貸費:有些ETF會把持有的證券借給一些避險基金作放空的交易,因此就會有一些借券的收入,所以也會產生追蹤指數的一些誤差,而這種誤差通常是正的。
  • 分散持股的限制:這種誤差通常會出現在單一類股的ETF,因為ETF通常不能投資單一個股超過25%,但是有一些類股裡面的龍頭卻很有可能佔了該類股的一半市值,因此就會持股的比重不同於指數而產生追蹤誤差,而這種誤差也是有正有負。
  • 現金部位:ETF還是要保留一點現金來買賣股票,雖然可能只有少於5%的現金,但是因為沒有100%持股,所以也會產生誤差,而這種誤差也是有正有負。
  • 期貨型的商品ETF:因為操作期貨而產生的正價差和逆價差而產生誤差,這幾乎是期貨型的ETF無法避免的問題,但是也要一段時間的累積才看得出明顯的誤差,而這種誤差通常是負的。
  • 資本利得分紅和避險風險所產生的誤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