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8日

投資SPY長達20年 Part 1-單筆持有


SPY在1993年1月22日發行,但是當年1月29日才是第一個交易日,當天以43.9375收盤,如果計算到2013年1月28日的收盤價為150.07,則價差報酬為241.55%。

不過為了要和後面的投資策略進行比較,這一系列的文章,都將會以1993年2月1日作為投資起始的日期,並且以2013年1月31日作為投資終止的日期。雖然這樣就不是以第一個交易日開始,但也是第二個交易日。而後續將會討論用各種策略投資SPY長達二十年的報酬。

價差報酬

1993年2月1日,SPY的收盤價為44.25,2013年1月31日,SPY的收盤價為149.7,交易日總共為5,038天。如果只看價差的話,以20年來計算,報酬為238.3051%,年化報酬為6.2834%。

股利累積報酬

不過投資人不會只有價差報酬,如果從投資一開始持有到結束,則會收到81次的配息(,季配息,分別在3月、6月、9月和12月配息,但因為2004年11月多配一次,所以總共81次。),總計每一股可以收到37.508931元的現金股利。

所以如果股利以現金持有,則到投資結束後將持股賣掉,每一股的SPY,可拿回149.7的股價金額和37.508931元股利現金,總計187.208931元,報酬率為323.0710%,年化之後為7.4783%。

計入股利之後,年化報酬已經增加了超過一個百分點,累積報酬也增加了將近85%。但是過去這20年,股利的年平均殖利率只有1.8432%。

股利再投資(總報酬)

那麼如果拿到配息之後,馬上就再拿來買股份呢?這稱為股利再投資,雖然股利的再投資比例很低,例如SPY第一次配息,每股只配0.213191美元,以隔天的收盤價來算也只能買到0.00475股,但是有複利的效果,會讓投資人持有的股數越來越多。

因此在20年後,經過81次的配息以及再投資,投資人的一股SPY將會變成1.4445股,也就是有216.238089美元的價值,因此SPY的總報酬為388.6736%,而年化報酬有8.2557%。

通膨調整總報酬

因為通膨,相同金額的購買力其實是一直減少的,所以在1993年的44.25美元,在2013年要71.2082美元才有相同的購買力(以CPI來算,從1993年二月的143.1增加為2013年一月的230.28,平均的物價年增率為2.4073%。)。所以在考量通膨之後,計入股利再投資的SPY總報酬會剩下203.6703%,年化報酬則只有5.711%。

2013年2月25日

綠角的投資組合範例分析-Part 4



在第三個範例中,每個月可以投資六萬元,用六檔ETF來組成投資組合,比較注重投資股市的投資人用VTI+VGK+VPL+VWO、BWX+IEI,比較注重債市的投資人用VEU+VTI、BWX+IEI+WIP+TIP。

因為ETFreplay的免費版本只能回測五檔ETF,所以六檔ETF就沒辦法全部回測了,我將會稍微修改一下,測試以下兩種投資組合:
1. 比較注重投資股市的投資人用VTI+VGK+VPL+VWO、BWX
2. 比較注重債市的投資人用VT、BWX+IEI+WIP+TIP

而比例將會從股債比各半開始。先看股市為主的投資組合,VTI、VGK、VPL、VWO各持有12.5%,BWX持有50%:


我們可以看到,報酬為15.2%,比VT的11.2%好,波動則只有16.4%,比VT的29.7%也好上不少。這個投資組合跟第一個範例比較接近,而第一個範例的報酬為16%,波動也是16%,看來是第一個範例比較理想,不過差異不大,在不同的時間尺度下可能就會有不同的結果。


這個投資組合和第一個範例很像,所以就不多做討論了。不過在最下面的地方,因為將全世界分成四個區域,所以我們就有機會觀察各區域的ETF表現。

VGK因為歐債危機,所以是唯一呈現負值的ETF,而波動風險的部份,BWX最小,VWO這檔新興市場最高,而歐洲也不低。在報酬的貢獻度方面,BWX還是貢獻最高的,VTI則次之。

接下來看看債券為主的投資組合,BWX、IEI、WIP、TIP各持有12.5%,VT持有50%:


可以看到,過去這段期間債券的表現的確比股市好很多,所以這個以債券為主的投資組合,有17.8%的報酬,波動卻只有14.2%。



我們可以看到,在這五檔ETF中,其實報酬率的貢獻度相當平均。而報酬率與波動性,以TIP表現最好,有31.23%的報酬,波動卻只有7.7%。而相較之下VT的報酬率只有11.21%,但波動性卻高達29.7%。

有趣的是,之前大部分的投資人可能都認為股票資產的波動風險雖然高,但是報酬也比較高,而這邊看到的卻是,過去四年半的時間裡面,債券資產不但波動風險比股票低,連報酬都比股票高很多。

看過了股債各半的配置,接下來我們看看特別著重在股票資產和債券資產的兩種情況。一般如果特別著重在債券資產,不太會是用四檔ETF來投資債券資產,但是每檔ETF只投資12.5%,而應該是平均分配,也就是BWX、IEI、WIP、TIP、VT各持有20%,這樣下來的股債比例就會變成是20:80。


由於過去這段期間的債券表現很理想,所以可以看到這種配置的效果相當好,波動風險只有7.8%,但是報酬卻有21.7%,幾乎是VT的兩倍,但是波動卻只有約四分之一,整個投資組合的走勢就是緩步向上,起伏也不大,最大下跌幅度只有17.6%,年化報酬卻有4.5%。

那麼如果是VTI、VGK、VPL、VWO、BWX各持有20%,股債比為80:20呢?


我們可以看到,其實和單獨持有VT其實沒有太大的差異。


從過去兩年的相關性矩陣中,以最下面的VT作為主軸做觀察,我們可以看到與股市ETF都比較相關,而與債券ETF的相關程度比較低,因此股市ETF分散成許多檔ETF的必要性並不高,除非想要自己調配投資比例,例如想要大量投資新興市場,才有需要持有很多檔ETF來調配,不然持有VT就可以了。另外,如果有退稅顧慮的投資人,則可以用VTI持有美國股市,這部份無法退稅,但是用VEU或VXUS持有美國以外股市,這部份屬於美國以外的收入,可以退稅。

總結一下,如果在股債各半的情況下,VTI+VEU、BWX+IEI+WIP+TIP這個投資組合會是比較理想的作法。

至於綠角書中的第四個範例,因為和本文中的第三個範例差不多,而且檔數太多也無法回測,所以就不再進行分析了,這系列的文章也就寫到這裡。

2013年2月21日

綠角的投資組合範例分析-Part 3




在第二個範例中,每個月可以投資四萬元,用四檔ETF來組成投資組合,分為美國和美國以外的全球市場,股市就是VTI和VEU,債市則用BWX和IEI來組成。

綠角在書中提到,可以參考股債比為80:20或是40:60,不過我在這邊還是先用股債各半的50:50來分析,也就是每一檔ETF各持有25%,回測時間則是2008年七月到2012年這四年半的時間,基準指數為VT所代表的全球股市指數。


這是結果,前面分析VT和BWX所組成的投資組合,在這段期間內報酬率為16%,波動率也是16%。而這個由比較多ETF所組成的投資組合,則有18.7%的報酬率,以及13.7%的波動率,報酬比較高,風險比較低。


投資組合的年化報酬為3.9%,比第一個範例的3.4%還高,當然也高於VT的2.4%。相關性則和第一個範例一樣都是0.94,至於最大下跌幅度,則只有25.87%,是VT的一半,也比第一個範例的30.20%要低。

每年的表現上跟第一個範例情況一樣,在2008、2011年都比VT還好,而這兩年恰好VT都是負報酬。所以可以看到投資組合在市場不好的時候,會出現保護效果。但是在2009、2010、2012這三年,則投資組合都落後給VT。

而在個別ETF的表現部份,VTI有26.88%,表現最好,IEI也有26.21%,也就是美國股市和每國債市的表現不相上下。而在美國以外的國際股市,VEU只有1.12%而已,但是波動率卻是最高的32.9%,表現實在不理想,而國際債市的BWX則有20.69%。如此看來,再過去這段期間內,國際股市是高風險、低報酬,而美國股市則是低風險、高報酬。


接下來來分析一下不同的配置比例。這是綠角書中的股債比80:20的配置結果,VTI和VEU各持有40%,BWX和IEI則各只有10%,而整個投資組合的報酬則為15.9%,波動為21.9%,報酬被拉低、波動被拉高,主要都是因為持有很多的VEU所導致的。


這是綠角書中的股債比40:60的配置結果,VTI和VEU各持有20%,BWX和IEI則各有30%,而整個投資組合的報酬則為19.7%,波動為10.7%,報酬被拉高、波動被拉低,主要都是因為持有很多的IEI所導致的。

所以可以看到,即使都是使用相同的四檔ETF,但是不同的配置比例就會產生很大的差異,然而我們卻也只有事後分析才會知道怎樣的比例最好,如果四年半之前就「早知道」這個情況,應該100%持有IEI這檔ETF,可以有最低的波動和最高的報酬。但是如果現在持有IEI四年半,會得到相同的結果嗎?很難!

前面有提到,不應該用報酬來思考自己的配置比例,而應該用波動風險的程度。以這四檔ETF的波動率低從4.7%、高到32.9%這麼大的差距來看,投資人其實在調整出適合自己風險承受度的投資組合時,其實會比較有彈性。

ETF 波動風險 最大下跌
VTI 26.80% -48.01%
VEU 32.90% -53.62%
BWX 10.40% -14.30%
IEI 4.70% -5.97%


將風險程度整理成上面這樣的表格之後,投資人就可以思考一下,自己那100%的資金,要怎麼進行分配?

至於為什麼用IEI而不是BND這種綜合債券ETF來當成美國債券資產的投資工具,綠角的說法是:「我想要純粹的公債,不要有Agency bonds。」

2013年2月20日

綠角的投資組合範例分析-Part 2



在第一個範例中,每個月可以投資兩萬元,就只用最簡單的兩檔ETF來做配置,分別是代表全球股市的VT和美國以外全球債市的BWX。而投資比例則根據投資人自己的需求進行調整,股債比可以是80:20、60:40、50:50、40:60、20:80這五種情況。先以最中性的50:50來分析,資料範圍則是2008年7月8日開始,因為那是VT第一個交易日,而回測到2012年12月31日,約四年半的時間。


若在2008年7月8日各持有50%的VT和50%的BWX,而基準指數以VT做代表(因為這個投資組合是投資全世界為主,因此用全世界的股市指數當基準比較恰當),則這個投資組合可以拿到16%的報酬,但VT只有11.2%,而多出來的報酬則是來自於BWX(後面會有數據)。波動風險方面,這個投資組合的波動風險只有16%,低於VT的29.7%。


從最上面開始解釋。CAGR代表的是年化報酬率,投資組合的數據比VT多出1%,而投資組合和VT的相關性有0.94,並不低。但是VT最多曾下跌達49.76%,而投資組合則只有30.20%。這是因為金融海嘯的緣故。

而在每年的表現上,投資組合在2008、2011年都比VT還好,而這兩年恰好VT都是負報酬。所以可以看到投資組合在市場不好的時候,會出現保護效果。但是在2009、2010、2012這三年,則投資組合都落後給VT,這是因為投資組合的另一個成份會抵銷VT的績效。

最後一個部份,則是投資組合中兩個ETF的表現,VT有11.21%,BWX有20.69%,所以投資組合的總報酬率為16%。此外,VT的波動風險為29.7%,BWX為10.4%,所以投資組合的波動風險為16%。至於對績效的貢獻,VT貢獻了5.6%,BWX貢獻了10.35%。債券表現還比股市理想。


那麼,如果是持有80%的股票,和20%的債券呢?如上圖,因為這段期間債券的表現比股票還好,所以跟股債各半的配置相比,總報酬從16%降低為13.1%,但波動風險則從16%提昇為23.5%。


如果是持有20%股票和80%債券呢?報酬會有18.8%,但波動則只有11.3%。這是因為持有比較多低波動的債券所導致的現象。

如果回測起來,就會發現在這段期間中,應該100%持有BWX最理想,可以拿到20.69%的報酬,但是只有10.4%的波動,真的是高報酬、低風險。但是問題是我們事情並不知道會如此,而現在看到了過去有這樣的例子,但也沒有人能保證將來也可以這樣。也就是說,在我們無法得知未來報酬的情況下,其實要用多少比例來進行配置,不應該考慮報酬,因為那是沒有參考價值的。

但是波動性則會一直跟著那個資產,雖然不是不會變,但是每一個資產在每一個環境下都會有其特定的波動性,例如股市的波動會明顯高於債券,所以波動性才是拿來進行配置的重要參考依據。

我們已經知道VT的波動風險為29.7%,BWX為10.4%,而這兩者之間有0.35的正相關,所以這兩個ETF拿來配置,不太會有波動性互相抵銷的效果,則投資人的波動風險承受範圍就會在10.4%到29.7%之間,而投資人必須要評估自己可以接受的波動範圍,才能決定到底要持有多少比例的股和債。例如,如果投資人希望有20%的波動風險,那麼經過試算之後,就知道應該持有35%的BWX和65%的VT。但這也只是用過去的資料推估,未必在未來就真的是20%的波動風險。

而另一個可以留意的是最大下跌幅度。VT最多下跌49.76%,BWX最多下跌14.3%。如果投資人不希望投資組合的最多下跌幅度超過20%,則可以調整VT和BWX的比例,根據試算,這個比例會是股債比為20:80。以上這就是兩種透過風險來決定自己資產配置比例的參考方法,但也都是以過去的資料來推估,未來表現通常不會一致,這是要特別提醒大家的。(待續)

2013年2月19日

綠角的投資組合範例分析-Part 1


這是綠角的新書,主題是美國券商的介紹,對於想要在美國券商開戶的投資人來說,是很不錯的一本實戰手冊,從開戶到交易都只要按部就班即可完成,省去許多自己摸索的時間或語言障礙所產生的問題或困惑。光是這樣,買這本書就值得了。

不過對已經開戶的投資人來說,這本書還有其他的參考價值,那就是Part 8的投資組合範例,綠角根據不同的金額來進行區分,提供了幾個投資組合的範例讓讀者參考,分別是每個月可以投資兩萬元、四萬元、六萬元以及八萬元新台幣這四個情況。

在這些範例中,投資人每個月可以投資的金額越高,則綠角所提供的投資組合中,ETF的檔數就越多,例如每個月可以投資兩萬元,就只用最簡單的兩檔ETF來做配置,分別是代表全球股市的VT和美國以外全球債市的BWX,而每個月可投資四萬元,就用四檔ETF來組成投資組合,分為美國和美國以外的全球股市,股市就是VTI和VEU,債市則用BWX和IEI來組成。

如果每個月可以投資六萬,那麼就是六檔ETF,比較注重投資股市的投資人用VTI+VGK+VPL+VWO、BWX+IEI,比較注重債市的投資人用VEU+VTI、BWX+IEI+WIP+TIP。至於每個月可以投資八萬的投資人,就可以用八檔ETF,也就是VTI+VGK+VPL+VWO、BWX+IEI+WIP+TIP。

當然,如果每個月只能投資兩萬,要用八檔ETF組成投資組合也是可以的,不過要考量到的是交易成本和資金與股價之間的比例。綠角所挑出來的這些ETF,如果都是在TD Ameritrade交易的話,則只有VPL一檔ETF需要手續費,其餘都是免手續費的ETF,所以交易成本倒是不會太多。

但是資金和股價的比例就很重要了,例如以每個月投資兩萬,大約是670美元,要分成八等份,則每一檔ETF大概只能投資83美元而已,但是像是IEI或TIP,一股的股價都超過120美元,可能根本買不到,而像是VGK、VPL這些ETF,雖然價格都在50美元左右,但是可能也只能買一股,但是又會剩下很多錢,結果很難按照原來設定的比例去投資。

因此以VT和BWX來配置的話,股價分別為52和60美元,每個月有670美元,股債各半的情況下,等於每個月各可投資335美元,則VT可以買到6股,BWX可以買到5股,共花了612美元,剩下了58美元,但股債比則很接近原來設定的50%:50%。至於真的想投資八檔ETF,就可能要累積到一年24萬元,每年投資一次,每檔ETF有大約一千美元左右的額度,也比較容易讓持股接近原先設定的比例。這是十檔ETF最近的股價,以及一千美元所可以買到的股數和剩餘款:

VT:52(19股,餘12)
BWX:60(16股,餘40)
VEU:47(21股,餘13)
VTI:80(12股,餘40)
IEI:123(8股,餘16)
VGK:51(19股,餘31)
VPL:56(17股,餘48)
VWO:45(22股,餘10)
WIP:63(15股,餘55)
TIP:120(8股,餘40)


接下來,會分析四個範例投資組合,在過去的表現以及特性。(待續)

2013年2月15日

從P/E和P/B看全球股市



這是由UBS整理的資料,分成兩張圖,以本益比(P/E)和股價淨值比(P/B)來評估全球主要股市的投資價值,台灣和美國均在裡面,共有20個市場,分為32個類股或產業,並且有整個市場以及全球股市的資料。

紅色代表該市場或該類股已經太貴,深藍色則表示該市場或該類股很便宜,但要注意的是,這個貴或便宜的評估準則並不是一個特定數字來區分,例如15倍以上的本益比表示很貴,15倍以下表示很便宜,不是這樣的,因為每個市場或每個產業的情況都不同,用單一數據去評估會有很多詭異的情況出現,所以這是UBS的評估準則:

  • Dark blue (very cheap) = current relative valuation < -1.5 standard deviations from historical average
  • Light blue (cheap) = current relative valuation between < -1.5 and <-0 .75="" average="" deviations="" from="" historical="" li="" standard="">
  • No colour (neutral or N/A) = current relative valuation between > -0.75 and <+0.75 standard deviations from historical average
  • Peach (expensive) = current relative valuation between > +0.75 and <+1.5 standard deviations from historical average
  • Red (very expensive) = current relative valuation between > +1.5 standard deviations from historical average

也就是以歷史平均值和標準差來判斷,如果現在的數值比歷史平均的本益比還要低1.5個標準差,那麼就表示目前的股價是很便宜的,但是如果比歷史平均的本益比高1.5個標準差,就是很貴的。如此一來就可以讓不同市場以及不同產業根據自己的特性來做評估,是很理想的作法。

上圖為本益比的數據,UBS這邊用的是12-month forward P/E,是以未來一年預估的EPS來算本益比。全球股市的本益比為12.7倍,美國為13.5倍,台灣為14.4倍。雖然本益比數據不同,但都還在中性範圍,不算貴也不算便宜。要注意的是,一向被台灣認為是競爭對手的南韓,本益比才只有8.5倍,而且是深藍色的「非常便宜的市場」。而俄羅斯和中國市場也被認為是「便宜市場」。

另外,英國除外的歐洲市場和義大利市場,雖然本益比數值並不高,在11到12之間而已,但是卻是紅色的「昂貴市場」。

那麼,最近很紅的日本股市呢?有很多產業或類股都還是很便宜,只有一個例外:房地產市場。

而在類股方面,其實最近美國的銀行股已經上漲了不少,不過卻還是淺藍色的便宜市場,而且除了歐洲以外,幾乎全市場各市場的銀行股都還算便宜。不過要小心的是,這可能是因為金融海嘯之前銀行股的本益比拉高了平均。


接下來看的是股價淨值比的圖,可以很清楚看到,若以股價淨值比作為評估指標,則很多市場都已經太貴了,紅色的格子相當多,但其實深藍色也不少,這是因為本益比的EPS變化範圍很大,但是股價淨值比的淨值變化比較小,所以分佈比較收斂,比較容易就超過平均值上下1.5個標準差的範圍。

以市場來看,則南韓還是屬於非常便宜的市場,此外多了新興市場,而台灣、美國和全球股市則都是中性市場,只有德國和瑞士是昂貴市場。從這個指標來看,便宜市場還不算少。


最後,我把兩張圖的數據整理成一個表格,並且相乘。根據葛拉漢的評估準則,本益比在15倍,股價淨值比在1.5以下都算合理,或是相乘在22.5以下。因此上面的表格中,我將相乘超過22.5的數值以紅字標示。看來無論是美國、台灣或全球股市,其實都已經超過22.5了。而含、俄羅斯和中國三個市場不但在股價淨值比或本益比都還算是便宜市場,兩個數值相乘也都沒有超過22.5。

全球金融資產的解析

以下的兩張圖表是來自Deutsche Bank,對資產配置有相當的參考價值。


若以指數的編制來看,則市值加權是目前的主流,也是被動投資者最能接受的一種方式,無論在理論上或是在實際操作面上都有其優點。但是那是在單一資產的指數上,如果擴大到整個金融資產,例如全世界有多少股票資產?有多少債券資產?除了最基本的股債各半的配置,能不能也從實際的資產比例來當成參考呢?

根據上圖,預估在2012年,全球金融資產的總價值為209兆美元,其中全球股市市值為52兆美元(24.9%)、公債為45兆美元(21.5%)、金融機構債券則有37兆美元(17.7%)、非金融類公司債券有9兆美元(4.3%)、證券化貸款有14兆美元(12.8%),非證券化貸款規模則為51兆美元(24.4%)。

當然,這裡的資產並沒有包括房地產和商品,所以像是REIT或黃金等資產還要另外考量。不過就純粹的「紙上」資產來說,可以發現其實股市的資產並不多,大約只佔全部金融資產的四分之一而已,其餘四分之三都是以「債」的形式存在。所以就算是保守的股債各半的配置,其實也還偏離實際的市值權重相當多。

另外,比較有趣的是2007年的情況,其實當時全球金融資產的總價值為197兆美元,與現在其實差異不大,但當時全球股市市值為65兆美元(33%),不但權重高,市值比現在還多了13兆美元,而公債為29兆美元(14.7%),則比現在少了16兆美元。另外還有金融機構債券則有38兆美元(19.3%)、非金融類公司債券有7兆美元(3.55%)、證券化貸款有15兆美元(7.6%),非證券化貸款規模則為43兆美元(21.8%)。我將資料轉換成%的形式作圖如下:


當然,我們很難光從這些有限的資料來判斷2007年是不是股市被過度高估而有泡沫,或是現在的債券市場是不是被過度高估而有泡沫,不過現在的全球公債(Public Debt)市值佔全球金融資產的權重處於1990年到現在的相對高點。

那麼,這些金融資產佔全球GDP的比例又是多少呢?請看下圖:


目前全球金融資產佔全球GDP的比例為293%,高於2008年的低點281%不多,距離2007年的高點353%則還很遠。另外,股市的部份,巴菲特指標認為股市市值佔GDP的比例在70-90%左右是可以買進的,而現在則只有73%,比起2007年的117%的確是還相當低。

相較於股市看起來是可以投資的,債券市場則要留意。以全球公債(Public Debt)佔全球GDP的比例來看,63%看起來其實不高,但是卻也已經與1990年的36%或2000年的48%增加了許多了。

2013年2月6日

怎麼逃離22K?


本文刊載於商業周刊的專欄部落格,題為「一次解決22K困局的方法」,這裡是未經編輯的原始版本。

過去幾年,政府的錯誤政策造成了台灣新鮮人起薪的定錨效應,而在雇主大多認為給社會新鮮人22K的薪水是很合理的情況下,我們要怎麼去跳脫這種狀況呢?其實政府只要做一個很簡單的動作就可以了:公開各企業的薪資結構。

在投資上,有一個效率市場假說,認為投資人在交易股票的時候,會盡可能獲得所有的訊息以研判合理的股價,而市場上所有會影響股價的消息,都會以最快的速度反應在股價上,價格的變化將會取決於最新的資訊,例如財報的公佈。財報優於預期,股價就會上漲,反之則會下跌。

所以想要獲利的人,就必須努力去挖掘那些沒有人發現的資訊,並早他人一步,在股價還沒反應那個消息之前先進行交易。也就是說,資訊不對稱之所在,就是利潤之所在。

你可以用自己的分析技術或獨到的研究方法去獲得獨家的資訊,並用來在股市中賺錢,這沒問題。但是你可不能透過關係,取得內線消息,比市場上的投資人更早知道某一家公司即將獲得一張大訂單,股價即將大漲,你就搶先買進,這是有問題的。為了資訊揭露的公平性,所以台灣證券交易所還特別設置了「公開資訊觀測站」,揭露所有可能影響股價的事件。

資訊的透明程度會影響一個市場的健康程度,如果一個市場的資訊越不透明,就越容易讓掌握資訊的一方有可趁之機,對資訊弱勢的一方上下其手,吃盡對方的豆腐。這也就是為什麼房價的實價登錄要實際運作那麼困難,遇到那麼多的阻力,因為台灣的房地產市場有太多資訊的不對稱,而這個不對稱讓許多人取得了龐大的利潤,因此既得利益者當然不希望這個優勢的消失。

即使困難重重,房地產交易價格的實價登錄終究還是上路了,而且帶來許多顯而易見的影響。以前買房子,你並沒有什麼權威性的參考依據,可能可以看到一些媒體的成交均價統計,或是一些房仲業者的網站也會提供周圍房價的成交概況,但是一條馬路的兩旁,一邊是電梯大廈的新社區,一邊是公寓式的舊社區,你會發現你所獲得的資訊根本沒有參考價值。

你只知道那附近均價每坪20萬,但是新社區不可能以20萬買到,舊社區也沒有20萬的價值。而舊社區可能會用這個均價20萬當作開價,實際成交可能只有15萬,但是如果真的有人用18萬或是20買,賣房子的人就賺到了。就因為資訊的不透明,導致房價套利空間大,懂行情、會談價的專業投機客,就可以用很低的價格買進,再賣給不懂行情又以為開價就是成交價的人。

現在,有了實價登錄之後,經過一段時間的資料累積,你會開始知道,舊社區的房子大約值15萬,合理的成交區間在14-16萬之間,就算遇到20萬的開價,你也知道這是有問題的價格。於是,房價不見得會變便宜,但是房地產交易會變得更公平,開價和成交價不會一差就差個幾成,年輕的夫妻為了成家而第一次買房,也不容易被老謀深算的投機客佔便宜,仲介和建商更沒有辦法為了賣房子而以沒有根據的報價和成交率來誇大房地產市場的熱絡景氣。一切,就讓數據說話吧!

這些和22K有什麼關係呢?當然有,因為台灣的人力市場,是一個相當資訊不透明的病態市場。資訊不透明,你就會以為你沒有選擇,你就很容易被有心人以沒有根據的數據誤導,你就會陷在一個低薪的泥沼裡,不知道怎麼爬出來?又該爬到哪裡去?

還記得之前在談論基本薪資是否調高的時候,許多的經濟學家和資方代表紛紛站出來反對嗎?他們言之成理,說薪資應該回歸市場機制,政府不應該干預,貿然提高基本薪資將衝擊人力成本,而導致勞工失業。也就是說,最好一切交由自由市場的供需來決定,當勞工供不應求的時候,薪資自然會提高,而勞工供過於求的時候,薪資自然就會降低。

其實薪資本來就是市場機制來決定的,但是現在的問題是,因為資訊不對稱,所以市場機制失靈了,而基本薪資並不是市場機制失靈的原因,它的目的是確保勞工的勞動所得高於生存成本。如果一個人一個月要兩萬元才活得下去,卻只給得起一萬,這樣的經營不善的企業應該關門才對,而不是以低薪聘了員工,但是卻入不敷出。

一直以來,人力市場都處於資訊不對稱,當資方收到一大堆履歷的時候,可以得知市場上大多數勞方的開價,並誤以為勞工供不應求,就選了開價低、能力好的人,以降低自己的成本。但是真的是勞工供不應求嗎?其實是勞方無從得知市場上大多數資方對於自己是如何開價的?於是資方就利用這個資訊的不對稱,壓低薪資成本來獲得鉅額的利益,並且操控市場往有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22K,甚至是15K?

要改變這個現況,我們必須要求政府,公開所有企業的薪資結構,也就是每一家公司在每一個薪資級距聘了多少人,而這遠比房價的實價登錄還要容易多了,因為政府早就有這些資料,所以我們能定期看到平均薪資的公佈,並從主計總處的資料庫查得各行業、各種學歷、不同性別與年齡的薪資統計與起薪數據,甚至薪資還分為經常性薪資和非經常性薪資。

為什麼必須要公開所有企業的薪資結構呢?試想一個情況。有一萬名考生要考一百所大學,用考試的成績來競爭進入最好的學校。這個時候,如果你是考生,你會不會希望可以看到目前所有大學現在的學生平均成績,來幫你判斷哪些大學是好學校嗎?然後根據成績去競爭最好的學校,競爭不過才退而求其次,選擇次好的學校。或者是,你不希望知道每個學校的學生入學成績,而是打算拿著自己的成績單去一間一間試,如果學校願意收你,你就心滿意足了?

目前我們的人力市場,就是不告訴你整個市場上所有公司的薪資結構,萬一你求職的過程中遇到一家薪資條件很差的公司,因為無從比較,你也就以為這是你的歸屬了,尤其你對失業的恐懼,將迫使你接受其實不合理的待遇。

但是當政府將所有企業的薪資結構都揭露之後,一切就會不一樣了。你會知道哪些公司的薪資條件最好,並且優先去應徵那些公司,如果你的條件好,你就能進入待遇最好的公司,而條件不那麼好,也沒關係,在市場競爭的結果下,你會落在薪資待遇與你能力條件相符合的公司,就像是入學考試的落點預測那樣。如果你有五萬元薪水的能力,你不會莫名其妙去接受一個22K的工作並且心滿意足,你會先去試試看開價六萬的公司,然後慢慢降低到符合身價的公司。

要靠市場機制來決定薪資,不能只有資方掌握了所有資訊,勞方卻什麼都不知道,這是假的市場機制,或許說是剝削機制還比較貼切。然而,可以想見的是,要政府公開所有企業的薪資結構,必定會面臨相當大的阻力,因為這樣一來,就是要將資方利用這個資訊的不對稱來獲得鉅額的利益的能力給剝奪了,也無法再操控人力資源市場。

揭露所有企業的薪資結構之後,勞方在找工作的時候,就可以先知道,在自己的就業領域,有哪些公司的薪資是比較好的,讓願意開好待遇的公司或產業可以找到最好的人才,同時也淘汰那些不願意或無法提供合理薪資的公司或產業。同樣的,能力不好的人,現在因為競爭落敗而只能拿到差強人意的薪水,但是知道了市場的情況,所以會敦促自己更努力一點,培養自己的專業與能力,來想辦法獲得更好的薪水。這對於勞方和資方其實都是有利的。

當資訊不透明的時候,你就會以為你只有被選擇的餘地,沒有選擇公司的機會,你也會被像是人力銀行這樣的有心人以沒有根據的數據或不科學的問卷調查結果誤導就業市場情況很糟糕,你不但怕找不到工作,更害怕失業。金融銀行,會想辦法讓你覺得把錢存在裡面會越變越有價值,但是人力銀行,卻朝相反的方向去操作,於是勞工陷在低薪的泥沼裡,想爬出來卻又恐懼於失業。

其實政府只要做一個很簡單的動作:揭露所有企業的薪資結構,你就會知道原來你是有選擇的,而且你也知道有哪些選擇。如果你對於你的能力有信心,你就知道你其實能夠獲得好的待遇,或是努力充實自己,來獲得想要的待遇。你會知道應該要努力往上爬,因為你知道井外,有更寬廣的世界、更美好的未來。

甚至,藉由薪資結構的變化,你可以觀察自己所在的產業正在成長或衰退?自己的公司是否比其他的公司更具有競爭力?薪資是很大的成本支出,如果一家公司能在薪資待遇上持續成長,代表體質好,而且對未來也很有信心,能夠、也願意在人力資源上投資。

或許,大家都怕失業,所以該進行的改革很難推得動,像是調整基本薪資。然而也就因為怕失業,所以忍受領低薪,甚至景氣不好還要承擔無薪假,雖然企業因此能苟延殘喘一段時間,但犧牲勞工來換取低利潤的企業繼續生存,合理嗎?產業也就因此而遲遲無法轉型或升級了。

我們就從最簡單的開始做起吧!揭露所有企業的薪資結構,不會一下子就造成嚴重的失業問題,但是會慢慢淘汰掉一些沒有競爭力的公司或產業,並且也幫助有競爭力的公司可以找到更好的人才。相較於副作用明顯但成效不確定的許多薪資改善政策,揭露薪資結構的副作用小,但對於勞方與資方卻都有相當的正面效益。

如果你在找工作之前,想先知道自己所在的產業中,有哪些公司的薪資待遇是最好的,那麼我們就應該一起反應這樣的想法給政府知道,你可以寫信給總統、勞委會、主計處、你所在選區的立委,也可以轉寄這篇文章給朋友,越多人發聲,人力市場的資訊不對稱就越有機會解決,台灣的勞工才有機會跳脫22K的泥沼。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IGQ4R7CgQo

上面這是最近一個很紅的影片,一隻猴子,原本可以接受拿石頭給人的工作,報酬是一塊小黃瓜。但是當牠發現另一隻猴子做相同的工作,卻可以換來更好吃的葡萄之後,牠就不願意接受小黃瓜了。猴子都知道在待遇不對等的時候要有所行動了,或許我們之前都因為不知道還有什麼可能性,所以安於接受現在的待遇。所以我們必須要先知道,我們在市場上拿到的,是小黃瓜?還是葡萄?難道,你會不想知道,你其實可以有更好的待遇嗎?什麼都沒做,就什麼都沒有,動筆寫信吧!

總統:http://www.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222&step=write
勞委會:http://kmvc.mol.gov.tw/qDocPCase/index.html
主計總處:http://www.dgbas.gov.tw/sp.asp?xdURL=bossmail/mail.asp
立委:http://www.ly.gov.tw/03_leg/0301_main/legList.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