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31日

August ETF Performance Report


如果對ETF Trends熟的應該都會知道他們會整理每個月的ETF表現,其實這是一份很好的資料。打開PDF檔案之後,你會看到一個大表格,如果整個表格都是紅的,表示跌得很慘,去年就是如此。而今年其實大多數月份表格都是綠的,其實就是整體趨勢都往上的多。

怎麼用這個表格其實要看投資人自己的心態,這是很重要的。我想大多數的投資人可能是眼睛睜大大地去找哪些ETF漲最多,如果真的這樣做,千萬小心會變成買高賣低的投資人。而我是怎麼看的呢?尤其在現在一片綠油油幾乎所有ETF都漲的時候,我的眼光反而會放在紅色的部份。

表格按照時間長短分成兩大欄,short term performance都在一個月以下,個人覺得很沒參考性,因為如果是短線操作的投資人看這個表格意義不大,而長線投資人看短線也沒什麼意義,所以我都直接跳到中間的long term peformance,尤其是一個月和三個月的部份。其實並不是說我真的不看綠色的部份,尤其是如果一個月內漲超過10%,其實是要評估是否超漲了,如果持有這種ETF就要比較小心。像是這個月的EWO和EWK這兩個國家都漲超過10%,不過我並未持有,所以大概有個印象就好。

而這個月跌最兇的就是-16%的UNG和TAN,都是能源產業,天然氣UNG是我所看好的,雖然這種連結期貨的ETF要特別小心,但是在沒有更好的ETF之前也只能將就了。TAN是太陽能,則是一直以來我都不看好的,包括太陽能、綠能、生技產業我都並不看好,這個有機會我再寫我的看法,尤其我自己算是生物領域的,真的建議大家在投資生技產業之前要好好三思。

而Cycle High那一欄則是上次的高點是什麼時候,價格多少,目前距離多少,也可以參考看看,其實大多數的高點都在2007年十月底,可是如果看商品那一區的話則都是2008年七月,而債券則大多是2008年12月,房地產則是2007年二月,所以也可以大致看出一個趨勢。我想對長期投資人來說,這些趨勢和資料是很值得花時間仔細推敲的。

The Cost of Active Investing by Kenneth French

這是柏格新書「夠了」裡面提到唯一一篇他找到關於談論投資成本的學術文章,我就找來看了一下。摘要如下:
I compare the fees, expenses, and trading costs society pays to invest in the U.S. stock market with an estimate of what would be paid if everyone invested passively. Averaging over 1980 to 2006, I find investors spend 0.67% of the aggregate value of the market each year searching for superior returns. Society’s capitalized cost of price discovery is at least 10% of the current market cap. Under reasonable assumptions, the typical investor would increase his average annual return by 67 basis points over the 1980 to 2006 period if he switched to a passive market portfolio.結論就是主動投資會比被動投資每年多出0.67%的成本。

每年0.67%很少嗎?20年下來就是15%的差異了!

Summary and Conclusions:
在1980年的時候,主動投資人平均的投資成本大約是0.82%,而被動投資人則大約0.18%。到了2006年,主動投資人的平均投資成本大約是0.75%,被動投資人則只有0.09%。而在被動投資的狀態下,年轉換率只有10%而已。

實際股市和被動投資之間的差異就是主動投資的成本,而這個差異在1980年到2006年之間是0.67%,也就是說每年主動投資多付出的成本佔了報酬的至少10%。如果沒有其他考量,那麼也就是說被動投資者每年比主動投資者多了0.67%的正報酬。

在2007年,避險基金的平均費用是4.63%,而組合基金(fund of fund)則是1.85%,而如果是避險組合基金,那麼這種基金至少要獲得高到不尋常的4.63+1.85=6.48%的報酬才算有獲利。在2007年初有4586億美元投資在避險基金,也就是至少要有297億美元的報酬。而同時間美國股市有16.53兆美元市值,換句話說這297億使得整個市場減少了0.18%的報酬。

為什麼主動投資人會持續參與這個負和遊戲(negative sum game)呢?也許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對投資機會的誤解。大多數的主動投資人並未意識到如果他們變成被動投資人可以有更高的獲利。當然,金融企業增長了這個問題,雖然也有些公司推廣指數型基金,但是在華爾街普遍的訊息是主動投資比較簡單也比較有利。而這種訊息甚至被金融刊物給加強了,因為這些印刷品一再的提供被低估的股票以及成功基金經理人的故事。

過度的自信也或許是為什麼投資人願意付出更多的費用而使用主動投資的策略。當然也有一些傑出的投資人的確能在主動投資的狀況下獲得傑出的報酬,但是主動投資本身仍然是一個負和遊戲,也就是說傑出的主動投資人賺到的錢其實一定增加其他主動投資人所損失的錢。

2009年8月30日

今天我們來談談定期定額(四)

這是SPY從2008年八月起到2009年七月底,剛好一年的SPY走勢圖。下面是Slow Stochastic,也就是KD指標,K和D參數分別是15,5,完全用Yahoo! Finanace預設值不改變。假設K值小於20為超賣(Oversold)指標,當K值回升到超過D值為進場訊號,那麼這一年內總共有七次進場時機:

日期 SPY收盤價
20081013 101.35
20081028 93.76
20081124 85.03
20090127 84.53
20090306 72.17
20090625 92.08
20090713 90.1
平均 88.43

而這一年如果以定期定額(DCA)投資的話,每個月進場一次,平均成本為92.88。而這一整年的SPY平均價位以年線SMA(250)來看的話,則大約在93。

如果只計算下跌區間,也就是2008年八月到2009年一月這半年,KD進場四次,平均成本為91.17,DAC平均成本98.82,半年線SMA(125)約在100。而另外半年大多是上漲趨勢,KD進場三次,平均成本為84.78,DAC平均成本86.94,半年線SMA(125)約在87。整理成表格:

狀態 平均價位 DCA平均成本 DCA進場次數 KD平均成本 KD進場次數 時段
有漲有跌 93 92.88(-0.13%) 12 88.43(-4.91%) 7 2008.8-2009.7
一路下跌 100 98.82(-1.18%) 6 91.17(-8.83%) 4 2008.8-2009.1
一路上漲 87 86.94(-0.00%) 6 84.78(-2.55%) 3 2009.2-2009.7

這只是舉個例子,其實還有很多類似的指標可以使用,不過我認為越簡單越好。以KD來講,公式和概念都很簡單,也幾乎所有的網站都提供這個技術指標。這種方式進場次數會比DCA每個月一次少,所以其實可以扣兩倍的錢,例如預計定期定額每個月1000美元,用KD指標則變成每次2000美元。而下跌時期KD會比較有機會低於20,所以下跌期間KD的進場次數可能會多一點。

這種進場方式其實並不少見,也有許多變形,大多數的使用者都是長期投資人,為了要降低持有成本而使用。以下稍微整理一下各種變形規則,大家可以參考:

(1) KD值未回到50則視為同一次超賣事件,只是在小範圍盤整而已,如果K再次低於20不需要再投入。不過有的人認為如果K值升超過D值又往下降,其實代表市場是走一個比較短中期的低檔盤整,在低點多投入無妨。這可以看上面例子中的20081013-20081028,20081028就是KD值未回到50,但也有再投入的例子。

(2) KD指標很容易鈍化,這算是技術分析的常識,所以在一個大跌幅的時候可能會有兩三個月KD值都在20以下,2008年六月到七月就是一個例子。同樣的,在一個大漲幅的時後也會有兩三個月KD值都在80以上,2009年三月到五月就是一個例子。在低檔的鈍化可能在鈍化一開始就會有K值大於D值而買入,等鈍化結束後可以再加碼投入以拉低持有成本。而在高檔的鈍化就放著別理他,因為這時候就是讓已經持有的股票或基金持續上漲幫投資人獲取報酬,甚至可以趁高檔鈍化結束的時候視為出場的機會。

(3) 搭配年線使用,如果股價在SMA(250)以上,即使KD指標達到進場標準也不買進。這種方法可能會根本找不到進場機會,例如2004到2008年這五年大牛市,股價幾乎沒有低於年線過。但是如果是一個固定大區間上下的市場(例如台股),這種方法則可以壓低進場成本至少兩成,也幾乎可以確保只在熊市買股票。

(4) 以更嚴格的K值,例如K<15為超賣(oversold)指標。

對了,使用KD指標要注意網站給的是週KD還是日KD。不管使用的是什麼週期的KD,也不管你有沒有更改KD的參數,只要計算出來的KD循環週期符合需求即可。像是Fast stochastic可能低於20和高於80的頻率高兩三倍,這有時候是太短期的波動了。而如果以比較長週期的KD來看,可能一年進場的次數只有一兩次,那麼持續投入的平均效果就會比較差。所以比較理想的是大約兩個月左右投入一次。

這種技術指標進場的方法,其實投資人在選定規則之後要自行遵守,維持紀律。如果說指數型投資是被動追蹤指數而不主動選股,那麼這種方法也是被動讓某一種規則找出進場的時間點而不是主動且主觀的受情緒影響去擇時進出市場。定期定額也有被動買進的功能,但是問題在於定期定額獲得的持有成本約略等於市場的平均價位,但技術分析的進場指標卻可以透過被動的規則取得低於定期定額的平均成本。如果一個在意主動投資與被動投資大約1-2%投資成本差異的投資人,因為費用成本而選擇被動的指數型投資,其實也應該找到一個可以降低持有成本的技術指標,被動地找出進場時間點,而這種技術指標的進場規則可以降低的買進成本甚至可以超過主動投資和被動投資差異的兩倍以上。如果以上面的例子來看,KD指標可以降低持有成本在2.55-8.83%,而一年下來平均降低的成本就比定期定額低4.91-0.13=4.78%,這差異甚至已經是許多保守投資人心中預期的年化報酬率了!如果再加上選擇指數型基金,那麼和主動投資的差異已經快要達到6%,其實都快要達到美股的平均年報酬了。當然,進場太多次會面臨成本的問題,這也是要考量的。以Firstrade為例,基金定期定額不額外加算手續費,進場成本算是零。而如果這種不定期進場的方式,一年進場六次就是6*6.95=41.7美元了,一年進場要超過4170美元才能把這個成本壓在1%以下。如果一年進場六次,每次只有695美元以下,可能還是使用定期定額比較方便省事,因為如此一來成本的差異就沒有差太多了。

PS:我並未使用這種方法,就像我並未使用槓桿型ETF一樣,但還是介紹給大家知道,算是我自己的讀書筆記,未必會用上,但是有用到的一天找資料起來就容易多了。若以完全被動的投資技巧,選擇指數型基金搭配技術指標決定投資的時間點,不選股也不擇時,又可以降低持有成本,是可以考慮的懶人投資法。至於我,指數沒有跌超過高點的36%或十年線我並不會考慮進場,所以上次的SPX高點是1576.09,跌36%是1008.7,我是到SPX跌破1000點才開始找進場點的。所以買股票的時間很短,交易次數也很少,但是可以買得很便宜,也減少手續費上面的花費。我無法預測股價走勢,但是我盡量買便宜貨,這是一種降低風險最直接的方法。至於35%和十年線怎麼來的,是我從台股的經驗學來的,我不知道能否成功應用在美股,但至少這一次金融海嘯因為跌得夠深,讓股價跌破這兩個其實不容易觸及到的進場指標,也就讓我有機會以非常便宜的成本持有股票,不是最低點的666.79,但是在金融海嘯的大多數時間我的投資組合報酬都可以維持正值,甚至四月以來報酬大多都超過兩位數,是讓人很可以睡得著覺的投資方法,當然不如很多大師可以翻倍再翻倍,但我很快樂地學柏格說:Enough!

買高賣低的笑話一則


這或許是短線進出、買高賣低的投資人最佳典範了吧!看了會覺得很蠢對不對?不過卻有很多投資人會有這種"經驗",只是時間未必是一週內就進出四次市場,可能是拉長成一兩週或一兩個月進出一次。

有些人用技術分析,有些人則是以肉眼觀察,不過這個圖可能是怎樣的狀態所造成的呢?藍色的兩條橫線是技術分析裡面的支撐線和壓力線,買進的時機可見得都是往上漲的中途,確認了趨勢向上就買進,但是如果很確認這是一個箱型整理的格局,其實應該在突破壓力線就應該賣出,可是卻變成是跌破支撐線停損賣出,當然就賠。

而最後一次交易更是有趣,是在突破壓力線買進,結果果然買在最高點,賣在最低點,買高賣低也就算了,還是損失最慘的情況。你以為不會有人這麼蠢嗎?就是很多人這麼蠢。所以如果有人用不同的策略呢?跌破支撐線就買進,漲破壓力線就賣出,其實不見得比較聰明,因為如果變成跌破支撐線表示下殺的開始,這樣投資人一樣會死得很慘,或是漲破壓力線表示大漲的開始,那麼賣掉的投資人就完全無法參與真正的牛市。更別提最大的難題:你怎麼畫出對的線?

所以,這不就是一種投機嗎?柏格在他的新書「夠了」裡面其實說得非常好:投資,就是長期持有事業。投機是買賣,投資是持有。這種"買賣"行為,就是投機罷了,即使你用的是指數化的工具,也是指數型投機(Indexing speculation)而不是指數型投資(Indexing Investing)。

PS:我個人也會使用技術分析,請不要誤會我對技術分析是完全排斥的。只是技術分析也有"投資"的用法,不見得只有"投機"的用法。如同指數型工具可以用來投資,也可以用來投機,技術分析也一樣,工具在那裡,端看投資人怎麼使用罷了,心態正確,工具就可以獲得最好的效果,如果只以為技術分析就是投機,其實只是以偏見去拒絕一個好工具罷了。我不否認技術分析的工具很容易誤導投資人變得更投機,就像ETFs在柏格或巴菲特眼中因為買賣太容易而不如指數型基金,但是這是心態問題,不是工具問題。所以我也建議在使用技術分析的工具前,要清楚分辨自己的目的,而使用後也要再檢視是否自己誤入了投機的歧途。

2009年8月28日

How Low Can Natural Gas Prices Go?


UNG之前我已經貼過兩篇文章了:United States Natural Gas (UNG)Will Curbs On Futures Hurt ETFs?

在第二篇文章之後的進展是SEC已經同意UNG發行新的單位,但是UNG暫時還不打算發行,因為CFTC對期貨ETF的規範還沒有完全明朗。目前看來CFTC應該會對期貨ETF採取比目前嚴格的管制,這也造成了UNG目前的溢價甚至已經達到了16%左右,因為市場上想買的單位遠少於想賣的單位,但是即使如此,其實UNG還是持續在往下跌,因為從我開始留意UNG以後,天然氣的價格從3.8美元跌到現在已經低於2.8了,其實這是很有趣的現象,因為同樣是很主流的能源,甚至歐洲為了天然氣還差點發生戰爭,結果天然氣並不像石油那樣已經反彈。

當然有很多文章在討論天然氣價格的下跌原因,其實並沒有太明顯的結論,所以大多數的說法會認為是因為生產天然氣的技術突飛猛進所導致的,但是跌到2.8這種價位也實在有點誇張了,因為開採成本大約是2.0美元,甚至平均的營運成本要在5.0美元左右,也難怪天然氣的採氣井已經關閉了快要五成。

這其實也很符合我第一篇文章裡面的設定價位,UNG最低應該就是在10.0左右了,而如果目前的市價扣除溢價,其實UNG的價格也差不多達到這個設定價位了。並不是說UNG不會再跌下去,市場是無法預測的,但是UNG的價位是非常可口的。

根據過去資料的統計,平均一年中天然氣最低的是八月,最高的是十二月,因為西方國家的暖氣都是使用天然氣作為能量來源,而平均的差異是20%,所以也有不少投資人企圖賺取這個季節差異進行價差,但這是統計後的趨勢,並不保證一定每年都可以有這樣的獲利,況且天然氣從高點跌下來已經只剩下20%了($14-$2.8),跌掉八成的環保能源真的有待伯樂投資人把眼光停留在這匹千里馬。

當花旗1.0美元一下的時候,很多投資人恐懼到不敢買,甚至原本持有股票的投資人也認賠殺出,可是花旗現在已經漲到5.0了。BAC也一樣,如果3.0美元買進,現在已經是500%以上的獲利。所以很多人以為現在市場漲翻天,甚至有人認為市場已經達到超買的狀態,似乎沒有便宜貨可以撿了?其實UNG不就是便宜貨嗎?

當然,千萬別忘了CFTC對UNG這種期貨ETF的影響力,這是目前有打算投資UNG的投資人最應該留意的,而且影響並不只限於UNG,包括USO或是連DBC都要注意。

今天我們來談談定期定額(三)

今天談論的主題是,定期定額在什麼情況下會有效降低平均投資成本?

以SPY為例,從1995年一月到1999年十二月總共60個月,進行定期定額,透過buyupside.com的Dollar-cost Averaging Calculator計算可得平均成本為75.37元,而這段期間的260週EMA則是86,所以成本降低了13%左右。

接下來以2000年四月到2003年三月總共36個月進行定期定額,計算得平均成本為100.37,而這段期間的156周EMA則是95,所以在下跌的市場中,定期定額的平均成本反而高出了5%。


以2000年四月到2007年三月總共84個月進行定期定額,計算得平均成本為106,而這段期間的364周EMA則是107,所以在先下跌再上漲的市場中,定期定額的平均成本和均線是差不多的。

以1997年四月到2003年三月總共72個月進行定期定額,計算得平均成本為98.87,而這段期間的312周EMA則是93,所以在先上漲再下跌的市場中,定期定額的平均成本反而高出了6%。

最後計算超過十年的尺度,如果以1997年五月到2008年十二月總共140個月進行定期定額,計算得平均成本為107.49,而這段期間的600周EMA則是104,其實差異約3.3%,並不算大。這12年間總共經歷兩次完整的多空循環,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定期定額的平均成本並未明顯低於均線,甚至還略高了一些。

所以其實只有在完美持續上漲的市場,定期定額才能有效降低平均投資成本,其餘狀況可能是接近平均,甚至還高於平均。

2009年8月27日

評綠角的「股海勝經」一書

我一直是綠角部落格的忠實讀者,因此綠角出書我也在第一時間就在網路訂書,金石堂也很有效率在出版那天就把書送到樓下的便利商店了。

先談談書名好了,很遺憾的指數化投資法變成了副標,反而是「股海勝經」這種爛到想推薦這本好書,卻也不知道怎麼開口跟朋友說的書名。這個書名讓我訝異的程度不亞於Stocks for the Long Run這本書翻譯成「散戶投資正典」,只是或許Siegel不知道這個很恐怖的書名,讓出版社就這樣亂搞了,而綠角不知道為什麼會妥協這種奇怪的書名?摒除個人對「勝經」這類書名的不良偏見,將來如果一個投資人想找指數化投資的書籍,結果網路書店、圖書館未必會把副標納入書名那一欄,可想而知就無法搜尋到這難得一見介紹指數化投資的書了。以下是每個章節的討論,紅字部份是我個人的comments。

翻開書的第一章第一頁,其實就很值得討論了。選股的困難在選擇指數的時候同樣會面臨到,尤其現在指數越來越多的情況下。而面對琳瑯滿目的指數型基金,投資人同樣不知如何下手。同樣的,指數型基金也很可能在買進後過去的好表現就終止了。而投資標的和市場漲跌幅同步大概是指數型投資最大的特點了,這不會有什麼問題,除非投資人挑到的指數無法代表市場,會發生嗎?其實也會。而即使數型投資也已經有了許多趕流行的商品出現,例如黃金ETF、能源ETF等,這些大家一致看好的產業並不會因為採取指數型投資就可以避免泡沫的破滅。最後,進場時機點的問題跟投資人的哲學或策略比較有關係,其實跟是否採取指數型投資並沒有太大的關係。如果一個投資人的投資心理就是追高殺低,即使他因為體認到自己沒有選股的能力而採取指數型投資,可是他一樣以追高殺低的方法,其實下場一樣悽慘。所以綠角說指數化投資可以徹底解決這些問題,其實我並不認為。指數化投資可以獲得和市場平均幾乎一樣的報酬,但是並不是所有投資困境的萬靈丹。

而第二章談的是「整體無法高於平均」,這句話是對的,但是舉例則有待商榷。綠角其實在書中一直認為會有一半的人高於平均,而另外一半的人低於平均,只是股市中賺錢的人和賠錢的人是呈現常態分佈的嗎?其實在學術界已經有不少研究證實了股市的報酬分佈(Return distribution model)並不是常態分佈(Normal distribution),而是多數不對稱的拉普拉斯分佈(Asymmetric Laplace distribution),在學術研究中報酬低於平均值比高於平均值多,所以並非一半一半。其實我認為只需要強調指數型投資可以達到市場的平均報酬就可以了,並不需要一再的在書中強調「一半」,因為這並不是正確的,尤其是30頁的圖其實連常態、拉普拉斯分佈都不是,雖是示意圖,但果使用對稱拉普拉斯也比目前的圖貼近實際情況。指數化投資可以獲得等同於市場平均的報酬,但這個平均並非贏了一半的人,輸了一半的人這麼簡單。

PS: 32頁的王建民大名打錯了,變成王建名。

第三章談的是選股,是能力還是運氣呢?(其實我一直覺得從書名到章節的副標都比主標好)其實綠角在談這個問題之前應該先定義書中所認定的指數型投資範圍究竟在哪裡?例如書中37頁和38頁的兩個表,如果換成目前美國市場的ETF去做表,我想結果也會是一樣的。所以這時候不就變成了投資人要問:選指數,是能力還是運氣呢?當我們以股票為投資標的的時候,面臨選股的問題,如果投資基金就要煩惱怎麼選基金,同樣的,除非投資人只看最簡單的各國大盤代表指數,像是S&P 500、台灣的加權股價指數,不然廣義的指數型投資並無法解決如何選擇的這個大問題,甚至只看各國大盤也會再面臨到要投資哪些國家的抉擇。不知道一個投資日本(面臨失落的十年,長期向下的代表市場)的指數型投資人和一個投資美國(長期向上的代表市場)的指數型投資人,他們所面臨的損失和獲利是能力還是運氣呢?主動型投資才有展現能力的機會,而被動型投資的所有表現都不是來自於能力的展現,那全都是運氣嗎?主動型基金的獲利都是運氣,因為無法證實是從選股能力而來的。同樣的,指數型投資的被動基金獲利也是靠運氣,因為在被動的狀態下根本無從施展能力。既然如此,選股只是一種作白工的行為,不如就用被動的指數型投資,至於獲利與否,就讓運氣決定吧!

第四章談的是挑選基金,其實應該是挑選"主動"型基金才是,其實這一章的重點只要用一句話表示即可:過去績效不代表將來的表現。

第五章綠角則再度談起「一半」。其實大多數投資人並不在乎超越多少人,而是在乎自己的投資有沒有正值的報酬,獲利越多當然越高興,但是如果投資績效超越了六七成以上的投資人,扣除通膨後資產實際上卻反而是縮水的,我想投資人一點都高興不起來。只是投資人的無奈在於:因為選股能力並不存在,所以採取指數型投資穩穩獲取市場的平均報酬,而這個平均報酬是+20%、+6.8%、或是-13%,似乎就是運氣來決定了。所以指數型投資的獲利表現用運氣決定,那跟自行選股或選基金其實也面臨相同的情況,你的選擇將全然由運氣來決定結果。而62頁起綠角以一個班上的考試成績舉例,只是考試成績是有能力的成份在裡面的,這個例子舉得並不恰當。在第三章綠角已談到主動投資是一種運氣而不是能力,那麼我們就用跟運氣比較相關的擲骰子來舉例吧!如果一個班上九個同學一起擲骰子一千次,每個人的平均會是多少?其實都會貼近骰子的平均值3.5。所以主動型基金的問題並不在於落後平均,因為這些主動型基金可能有時候贏過平均,有時候輸了平均,但是長期下來會趨近於平均值,其實跟指數型的被動基金是一樣的,問題在於主動型基金的高成本所造成的劣勢,而且這個劣勢會隨投資時間的拉長而擴大。如果再回到47頁上半部那個表,或是找其他相關資料,都可以發現主動型基金的平均和指數的差距幾乎剛好等於主動投資的成本費用。投資市場並不會給指數型投資任何的優待,指數型投資完全不保證獲利,唯一能保證的只有兩點:因為被動追蹤指數所以指數型投資成本可以壓低、投資人所獲得的報酬貼近所投資的指數,不論正負。

第六章是跟指數型投資無關的章節,在討論投資人是否有能力擇時進出市場。買高賣低當然是註定賠錢的作法,真正賺錢的作法是買低賣高,所以這其實是一個投資人的心態問題,大多數的人在牛市貪婪,而決定進場,在熊市恐慌,而決定出場,然而如果反過來呢?這也就是巴菲特所說的:「在別人恐懼時貪婪,在別人貪婪時恐懼。」擇時進出市場的投資人並不代表他們能夠或是嘗試去預測市場未來的走向,綠角在83頁引用了巴菲特、彼得林區、和葛拉漢的話其實很有趣,因為這三位都是選股聞名的人,所以理論上作法和綠角在書中推廣的指數型投資是不一樣的。而巴菲特他們是不是擇時投資?是的。我們再看一次這句話:「在別人恐懼時貪婪,在別人貪婪時恐懼。」2008年底到2009年中,算得上是一個難得一件的大熊市,巴菲特可是數度發言寫文章建議投資人應該在這個時候買進股票!這是擇時嗎?是的!巴菲特有預測未來嗎?沒有!為什麼擇時?因為可以把投資成本壓低!如果指數型投資人對主動投資的個位數百分比投資成本差異都這麼斤斤計較,是否也應該對於投資的時間點斤斤計較呢?畢竟這可不是幾個百分比的差異,而是幾成的差異。投資人並不需要有任何繁雜的分析技巧,只需要瞭解現在股市是否哀鴻遍野,媒體競相報導負面消息,大家都在談損失了多少,連擦鞋童都知道是熊市的時候,就放心買股票吧!是否擇時並不是指數型投資的條件,擇時進出市場也不代表想要預測市場,要降低投入成本,投資人應該把握市場打折的時候進入市場。

第七章是探討投資的真義,這一章很不錯,只是綠角並沒有太強調投資和投機之間的差異,而是一再強調透過指數來參與市場,但是對於某些觀念有偏差的投資人來說,就會變成是「指數型投機」而不是「指數型投資」。這一章我想可以讓大多數的人瞭解投資的真正意義,但是其實可以更加強砲火來避免投資人陷入投機的情境,我想綠角對主動型投資砲火之猛烈,應該也要以相當的火力來對付投機才對。至於在94頁綠角談到了低點持續買進,似乎與前一個章節否定擇時進出市場的立場相衝突了,我想對某些讀者可能會造成困惑。其實第六章綠角的主題是:1. 不要買高賣低。2. 不要試圖預測市場,因為沒有人做得到。而把握這兩個主要觀念之後,我想就不會疑惑為什麼綠角在第七章怎麼提起「選擇」在低點的「時候」買低的策略。至於綠角認為即使高點也應該持續買進,其實這就看投資人自己的投資哲學了。買進策略其實和指數型投資並沒有關係,指數型投資只是一個工具,怎麼買進則是另一門學問,有的人選擇只在低點買進以求大幅降低成本,有的人選擇定期定額以求獲得市場的平均成本,在一個起伏的市場上我想低點買進會大大提高獲利的機會和程度,而我也在這個部落格的定期定額系列文章(&...)中談到了其實定期定額並不是一個很理想的買進策略,但是定期定額的確是在克服投資情緒上面有卓越的效果。指數型投機與指數型投資應該要有能力辨別,尤其在指數型商品越來越多元的時候更應該清楚瞭解投資的本意,以免陷入指數型投機的陷阱。而指數型投資只是一種工具,要採取低點買進或定期定額其實端看投資人的選擇,並非指數型投資一定要以定期定額的方式進行。

PS:其實我覺得「投資的風險」應該獨立成一章。好文!

第八章我覺得104頁的表格應該以下面這種方式呈現比較好,2001-2002因為有基金沒有資料,就省略吧!從2003年起,假設投資人在每個基金投資100美元,到2008年底會變成怎樣?

Vanguard 聯博 富達 富坦 貝萊德 施羅德
2003 158 152 149 152 154 158
2004 199 193 180 186 191 186
2005 263 250 259 235 258 244
2006 340 320 344 299 331 320
2007 472 429 492 382 462 450
2008 223 186 198 180 213 215

這樣投資人可以一目了然知道100美元投資在每個基金會變成多少,當然最好是直接以趨勢圖表示,可以發現其實Vanguard的指數型基金在每個年度都名列前茅,當然在2008熊市也同樣不能避免下跌。

再者綠角把主動投資人和被動投資人一刀兩半分割得非常明顯,但是其實也有不少投資人是兼行這兩種策略的,我就是其中一個。我個人的看法是以被動投資為起始,在有足夠的準備之後以價值投資的方式進行主動選股,因為價值投資的確需要費心作功課。我想在投資策略上保有相當的彈性不是壞事,奉行被動投資的人也可以在確定有理想的標的、時機和價位時以主動投資的方式把握住機會,並不需要像是政治那樣藍綠黑白一定要分得清清楚處,好像只要一丁點不認同我的就是敵人,這種意識形態的自我強化其實在投資上面不是好事。再者,主動投資人未必成本就比較高,關鍵在於持有的時間而不是主動與被動。如果是主動型基金,成本當然比指數型基金高,但是如果是主動選股並長期持有,成本和指數型投資是一樣的。而112頁綠角再度提起其實和指數型投資不相關的是否擇時,這部份前面已經提過了。投機和投資不同,不是主動投資都要被看成投機,主動投資和被動投資是投資有沒有選股的差異,是否長期持有則是投資人投資週期長短的差異,定期定額或低點買進則是投資人怎麼買進的策略差異,這三部份的差異都應該要有清楚的分別。

終於來到第二部份了,休息一下。

第九章和第十章介紹指數型投資的工具,其實很簡單,但這裡補充兩點:一、主動型基金近年來也未必成本會高於被動型基金,因為很多被動型基金因為指數編製、流動率等的影響,會讓成本升高,而主動型基金可能以某種公式化的方式選股(其實跟指數編製很類似),加上要吸引投資人,而盡量把收取的費用壓低。二、ETF未必是被動型投資的工具,因為近來也開始有一些主動管理的ETF了(綠角在132頁有提到)。所以投資人應該要留意,並非指數型基金成本都很低,也並非ETF都是被動管理。

第十一章到第十三章是ETF發行公司、商品以及資訊的查詢介紹,沒有什麼好討論的,不過145頁的鄧氏法則那邊很值得一讀,這部份其實關注的人不多,但卻是指數型投資人應該瞭解的,甚至是我個人覺得這本書最有價值的地方。

第十四章則是關於指數型投資工具的基本原理,是非常重要的基本知識,對指數型投資的新手來說是很棒的入門文章。

第十五章關於ETF和指數型基金的選擇,其實沒有談到柏格和巴菲特的想法其實有點可惜,有興趣可以回顧這篇文章,算是對這個章節的補充。對我來說,如果能夠克服情緒而長期持有,ETF並不比基金差,而基金對我來說唯一好過ETF的是定期定額的功能。

第十六章則是槓桿型、反向型和產業別的各種指數型投資的變形,有興趣可以看我的這篇文章當成槓桿型ETF補充。

第十七章,我個人推薦應該要回到綠角的部落格看「資產配置」那一系列的文章,投資組合和資產配置只花三頁實在太少太少了。指數型投資、資產配置、長期持有這三項其實都是我認為綠角應該在書中極力推廣的。

第三部份,則是台灣的指數型投資環境以及海外券商的介紹,其實我還是認為應該回到綠角的部落格看海外券商的系列文章。在這裡就不多討論了。

Comment:以綠角的長期讀者來看,這本書精彩程度完全不及部落格的文章,尤其部落格的文章還有留言的互動,更提供許多珍貴的資訊。但若以提供給新手去認識與瞭解指數型投資的資訊,那麼整理過的書的確會比部落格更有系統。所以如果是綠角部落格的長期讀者,我並不會特別推薦要購買這本書,當然以行動支持綠角也是很棒的。對於指數型投資的新手,我認為這本書是非常值得推薦的,但是也別忘了,在看完之後要再拜訪綠角的部落格取得更完整的資訊,同時也要有自己的投資邏輯,因為即使是巴菲特的投資方法都不見得適合每一個人,同樣的,綠角的投資方法也不見得適合每個投資人。所以在作功課的同時,也記得多吸取各方的看法,整理出最適合你自己的投資策略。(Wow!5270字,這是本blog最長的文章嗎?Anyway, 就獻給辛苦的綠角吧!)

2009年8月26日

華爾街最危險的一句話:危機已經結束

鉅亨網編譯郭照青 綜合外電
2009 / 08 / 27 星期四 05:27

將今日耐久財訂單數據,加到優於預期經濟報告的名單上,更讓許多投資人,經濟學者及主管官員相信,最壞情況已經過去。
但是這種危機已結束的自滿感覺,「是目前市場裡,最利空的事情之一,」分析師Todd Harrison說。

做為一位交易員,Harrison放空科技股,並設2%為停損點--儘管他承認S&P指數再漲10%,也無法突破長期下降趨勢線。

但是他相信1120點可能代表自3月低點開始上漲的上限,而後重大的災情可能隨之。

有多重大?

Harrison並未使用崩盤字眼,但卻與1929年行情相比。他說大跌的條件因素已經存在,尤其每個人都認為政府已經讓市場止跌了。殊不知,這項風險較投資人認定的要高得多。

他更擔憂美元的大幅修正。

Comments:從三月開始多空論戰就沒有停過,只是看多的一方越來越強勢罷了,強勢到連末世博士之類的空軍司令們也轉空喊多,但是真的這麼美好嗎?當美股大盤漲了50%之後,還能夠繼續漲多少?本益比已經破百的情況下,你會期待本益比繼續升到多少?失業率持續攀高的狀況下,你能期待整個消費市場會有怎樣的好轉?更別提通膨也好像打算來參一腳要重擊可能復甦的經濟成長。我目前對市場的看法其實是非常保守的,雖然我並不打算撤出市場,但是我逐漸提高看到市場再次跌回三月低點的可能性,目前是盡可能抓緊增加投資資金的機會,如果真有再一次的便宜入手機會,那時候才能夠高喊:我還有點錢。然後大買便宜的好股。

2009年8月25日

標準普爾比較主動與被動基金的報告


主動投資和被動投資的論戰一直以來沒停過,被動投資由於跟隨指數,所以一定有落後主動投資的情況出現,但是問題在於當你選擇了主動投資的基金時,你怎麼知道你選擇的基金是落後給指數的還是領先指數的?如果照機率來看的話,主動基金有多少會勝過指數呢?假如主動基金有九成的機會勝過指數,那麼自然選到落後給指數的基金機率就很低了,然而實際情況是怎樣呢?

Standard & Poor's其實一直都有對主動和被動投資做比較,大約半年會有一份報告,最新的這一期報告才剛出,調查的時間則是到2009年六月底往前推五年這段期間。報告大約會延遲六到八週才完成、發表。以下是報告的結論:

在過去幾年,主動投資的股票型基金大約或稍微領先基準指數,但是主動投資的固定收益基金則遠遠落後基準指數。最近五年的資料讓主動投資和被動投資都有得炫耀。被動投資者可以大聲地說指數表現得比主要的主動投資都還要好,不論是美國國內或國際性的股票型基金都是如此,如了不動產這個例外。而主動投資的支持者則可以宣稱在中型股票基金或新興市場基金上面,他們表現得比較好。

而在固定收益基金方面,主動型基金有超過四分之三落後給基準指數。

過去一年的這場風暴,9%的美國國內股票基金,5%國際股票基金和6%的固定收益基金被合併或清算。


Comments:其實如果以上面的表格來看的話,主動投資在大多數情況還是有六七成的機率會輸給基準指數,而如果是固定收益則會輸得更明顯。不過如同WSJ的報導說的,在那些比較缺乏資訊或是流動性比較低的市場和類股或許就是主動型投資比較能有所發揮的地方,例如小型股票基金或新興市場的資訊透明度較低,不動產市場的流動性較低。

不過被動投資最近面臨的一個問題是:這些被動管理的基金追蹤的指數是否是一個好指數?因為主動管理雖然未必可以打敗指數,但是如果被動管理所追蹤的指數本身的編製就有一些主動管理的概念或是該指數本來就無法代表市場,那麼被動投資也同樣會出現問題的。

舉例來說,S&P 500、Dow是美股市場最著名的兩個指數,可是這兩個指數的編制方法差距非常的大,代表市場的程度也不一樣,真正想投資美股市場的人很少會選擇Dow這個指數或是追蹤Dow指數的DIA,反而是觀察S&P 500指數,投資SPY這檔ETF。

所以美股這個大市場都會有這種指數的差異出現了,那麼一些小型市場或類股所追蹤的指數就很有可能讓投資者誤以為被動投資就可以真的貼近市場的表現,並且也不必費心去觀察和管理。所以你在進行指數型投資之前,最好先瞭解你所投資的指數是什麼。在挑選主動投資的基金時,你應該要瞭解該基金的經理人怎麼進行主動投資,以及他的操作方法和哲學是什麼,這是一定要做的功課。同樣的,被動投資並不是只需要知道你所投資的基金是追蹤哪一個指數就好,而應該要更清楚去瞭解那個指數的編制方法以及該指數是否真的貼近指數所想要呈現的市場。舉個簡單的例子,投資中國,你要選哪個指數?

被動投資可以很簡單,只是你要先做好應該做的功課。不然當你想要投資中國的時候,你會看到一堆指數,像是在美國市場至少就有FXI和GXC兩檔ETF,而在台灣也有寶滬深、恆中國兩檔ETF,如果你在香港或中國開戶,更可以找到將近十檔ETF都是號稱投資中國的ETF。沒錯,看起來很複雜,但是這些都是被動投資喔!但是當你在挑選這些ETF的時候,你是用什麼樣子的評判標準去篩選你所想要的被動投資基金?

當指數越來越多,甚至ETF的發行公司為了發行ETF而創造更多的指數的時候,其實你所以為的被動投資可能也是被包裝過的一種主動投資。

2009年8月24日

Pimco發行新的短期抗通膨ETF

Pimco今天發行新的短期抗通膨ETF:Pimco 1-5 Year U.S. TIPS Index Fund (STPZ),是Pimco進入ETF市場的第二檔ETF,和第一檔同樣都先把焦點放在短期債券上面,只是第二檔以抗通膨為主題,所謂的TIPS就是Treasury Inflation-Protected Securities。

目前市場上對於金來面臨通膨還是通縮仍然有許多的爭議,看來似乎無法達成共識。通膨的最大動力之一就是房地產,但是房地產即使到目前也還沒有看到任何的曙光,價格仍然處於往下掉的階段,即使已經逐漸減緩。如果這次半年接近50%的股市反彈仍然以崩跌作為結束,再次引爆危機和衰退,那麼通縮將會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油價則告訴我們另一種情況,原物料價格又開始蠢蠢欲動,油價從最低點漲到今天甚至已經漲幅達到100%了,如果股市持續維持牛市,而大量發債的情況導致美元下跌,那麼油價會因為美元的貶值以及經濟的復甦而再度狂飆,在這種情節下,通膨將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情況可能會遠比我們所能想像的更加嚴重。

當然,市場上已經有三檔連結TIPS的ETF,分別是iShares Barclays TIPS Bond Fund (TIP)和SPDR Barclays Capital TIPS ETF (IPE)這兩檔中期債券的ETF(大約八年左右),以及SPDR DB International Government Inflation-Protected Bond ETF (WIP),主要對象是國際而且較為長期的債券(超過九年)。

而新商品STPZ則是連結大約三年左右的短期抗通膨債券,費用率和TIP一樣都是0.20%,好處是短期抗通膨債券和通膨有更高成度的連結。

此外,Pimco其實還打算發行另外兩檔抗通膨ETF:The Pimco Broad U.S. TIPS Index Fund (TIPZ) 和The Pimco 15+ Year U.S. TIPS Index Fund (LTPZ),預計下個月初就會發行了。許多投資人都認為Pimco在債券市場有其獨特的吸引力,就有如Vanguard在指數型ETF一般,因此有許多投資人會將股票以Vanguard發行的ETF為主要配置工具,而債券擇以Pimco為主。等Pimco一連串的ETF上市之後,這種情況或許會更明顯,尤其Pimco也打算壓低費用率來吸引投資人。

另外,由於Pimco操作債券的績效向來非常傑出,因此也會推出主動管理的ETF,至於績效如何,可能要等推出後觀察一兩年再看看了。

2009年8月21日

今天我們來談談定期定額(二)

這一篇來分享一些學術研究對定期定額的看法:

1. Nobody Gains from Dollar Cost Averaging Analytical, Numerical and Empirical Results-JR Knight, L Mandell, Financial Services Review, 1993

Abstract:
Dollar Cost Averaging is an investment system that is widely advocated by brokerage firms and mutual funds. In its best known form, an investor seeking to put a lump sum into risky assets is counseled to invest the money over a period of time in equal installments in order to avoid the devastating effect of a market fall immediately after a single, lump-sum investment. Using graphical analysis, historical stock market returns, and Monte Carlo simulations, this article demonstmtes that no such benefit accrues to a Dollar Cost Averaging Strategy. Two alternative strategies, optimal rebalancing and buy and hold achieve better performance in all three analyses.

這一篇文章比較了三種投資策略:定期定額(Dollar Cost Avemging)、單次投入(Lump Sum),單次投入又分為最佳化再平衡(Optimal Rebalancing,單筆買進後會執行再平衡)和買進持有(Buy and Hold)。三種策略比起來,定期定額不如其他兩個策略。


2. Mathematical Illusion: Why Dollar-Cost Averaging Does Not Work-by John G. Greenhut, Journal of Financial Planning, 2006

Executive Summary
  • In spite of the weight of evidence provided in academic literature against the strategy of dollar-cost averaging, DCA continues to be practiced by investors and recommended by financial advisors.在學術文獻上並沒有明顯的證據支持定期定額這個策略,但投資人還是繼續使用,金融專家也持續建議。
  • Beyond its psychological appeal, the popularity of the approach can be said to stem from simple illustrations that show DCA resulting in greater stock holdings across a stock market cycle than is achieved by a one-time, lump-sum investment. Alternatively presented, the average cost per share purchased under DCA is demonstrated, by example, to be less than the average price of stock over its cycle.除了心理學上的好處,定期定額之所以盛行是因為這個策略據說在經過一個股市週期之後,可以買到多於單筆投入的股數,或是換個方式說,定期定額的平均持有成本比較低。
  • This paper challenges that illustration. It shows that variations in stock prices should not follow the mathematical pattern assumed in the examples. In fact, the price movement should follow a particular mathematical form that yields the same number of shares purchased, whether by DCA or lump-sum investing.這篇論文挑戰了這個說法。股價的變動並不是像定期定額說明的例子那樣,而是有一個特定的數學形式在變動,因此不管是定期定額或單筆投入,買到的股數應該都是一樣的。
  • Absent any benefit from stock price volatility in reducing average cost, the performance of DCA rests on the trend in stock prices, with DCA outperforming in downward markets and lump sum outperforming in upward markets. Since the latter case is the norm over time, customary empirical findings in the finance literature of underperformance by DCA are explained.既然定期定額本身並沒有辦法降低持股的平均成本,那麼這兩個策略的績效差異其實是來自於股市的趨勢,在往下走的股市定期定額表現得比較好,而在往上走的股市單筆投入表現得比較好。因為過去長期以來市場大多往上走,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在財經文獻裡面定期定額的績效都比較差。
  • The theory in this paper is confirmed by examining a broad sample of stocks, contrasted over the high-growth trend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990s against the general market malaise over the following half-decade. In the absence of this trend, DCA and lump sum provide equivalent results.這篇論文用很多的股票和很長的時間(1995-2004)來檢驗理論,有五年的上行和五年的下行,如果沒有這些趨勢,其實定期定額和單筆投入的結果是一樣的。
Conclusion:Whether DCA is practiced by investors should be based on their psychological makeup (for example, aversion to regret) and their outlook for stocks, not on an overly simplistic and misleading representation of how stock prices vary.

「股價的變動並不是像定期定額說明的例子那樣」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定期定額最常引用的是Bierman and Hass (2004)這篇文章中的例子。假設起始價位為100元,上漲和下跌50%的機率各為一半,如果戶頭裡面有9000元可投資,那麼單筆投入就是以100元的價位買了90股,而定期定額的話就是各花3000元在三個時間點買,價位分別為100, 150, 50,所以總共買到30+20+60=110股,平均價格約為82,比單筆投入的90少。

可是股價是這樣變動的嗎?如果股價是先漲50%,再跌50%,那麼每一期的股價其實是100, 150, 75,總共買到30+20+40=90股。這個狀況下是不是跟單筆投入一樣呢?平均持有成本都是100元。那麼你認為哪一種情況比較接近股市的價位變化呢?作者認為是第二個情節,因為股價的變化大多是以前期價格,而不是以起始價格的百分比去變動,況且50-150這種高低點的差異太大了。


3. Dollar-cost Averaging:An Investigation-Wei Fang's Dissertation, 2007

Abstract:
Dollar-cost Averaging (DCA) is a common and useful systematic investment strategy for mutual fund managers, private investors, financial analysts and retirement planners. The issue of performance effectiveness of DCA is greatly controversial among academics and professionals. As a popularly recommended investment strategy, DCA is recognized as a risk reduction strategy; however, the advantage was claimed as the expense of generating higher returns.

The dissertation is to intensively investigate the performances of DCA in light of the literatures comprehensively researched by previous thinkers. Using Monte Carlo simulation, the reviewed outcomes are confirmed by scientifically tests that DCA strategy is superior to reduce risk, but it is inferior to LS strategy in terms of effectiveness to produce returns. Although providing outperformances by investing in less volatile assets, it is more suitable to be applied for more risky investments in comparison with LS.

這是一本研究生的論文,他找出定期定額相關的文獻(27篇),並自己做模擬分析。結論是定期定額可以降低風險,但是和單筆投入在報酬上比起來是比較差的。在他回顧的文獻中,有41%認為定期定額不如單筆投入,有22%認為定期定額比單筆投入好,剩下的37%是Mixed opinions on DCA。因為這些特性,所以作者認為可以對風險高的做定期定額,風險低的就單筆投入。

Conclusion:
  • DCA strategy is reducing risk strategy. But it is inferior to LS strategy in terms of effectiveness to generate returns.
  • Generally, DCA strategies have better performance by investing in less volatile assets. However, compared with LS, DCA is suitable to be applied for investments with more risky underlying assets due to its significant ability to hedge risk.
這個表是以S&P 500過去的資料,用軟體以蒙地卡羅的統計方法跑一千次模擬單筆投資(LS)和定期定額(DCA),結果顯示單筆投資會比定期定額獲得更好的年報酬。原文還有幾個類似的表,用不同的資料,但結果都很類似。不過定期定額的風險則是比單筆投入小。

在他回顧的文獻中,有41%認為定期定額不如單筆投入,有22%認為定期定額比單筆投入好,剩下的37%是Mixed opinions on DCA。

在他的論文裡面,在附錄有整理他索引用的文獻,把這些研究的假設、研究方法、結論和評論都作成表格,非常值得一看。

Comments:所以投資人在使用定期定額之前,最好先瞭解自己的投資需求是否真的適合使用定期定額。我的建議是,如果你已經存有一筆打算用來投資的資金,不妨趁熊市單筆投入壓低成本,像是今年三月那種機會十年才一次!而現在價位S&P 500在1000左右雖然已經從最低點漲了50%,但是距離歷史高點也還有50%的空間,並不算貴。

至於如果才準備要開始,那我會建議不要把所有的投資資金都用定期定額!投資需要一點耐心來等待機會,而機會總是在不經意的時候出現,所以即使在牛市,也會有機會讓投資人撿到便宜的,而如果在熊市,更是要想辦法讓自己滿手現金大買便宜貨。我想去年很多銀行都缺錢缺到快瘋了,其實很多投資人也是,但是如果有人能夠說出:我還有點錢,那個人現在一定很快樂。知道我說的是誰了吧?是的,就是巴菲特,他的現金多到甚至可以去借給高盛,拿到條件很好的優先股,還有固定10%的收益。我們不必像股神那樣,但是如果我們手頭也都隨時還有點錢的話,機會來臨的時候,我們才有辦法掌握。

如果S&P 500還有機會來到666這種低點,你會高興還是難過?我會很高興,因為可以買到這麼便宜的好貨,除非我沒有錢可以買了,那我就真的會很難過了。

很多投資人按照固定比例的資產配置,然後乖乖的定期定額買入,這其實是很簡單的投資策略,沒有不好,但是可以更好。因為既然做了資產配置,就表示你的各資產之間一定有相關性之間的差距,如果沒有,那麼配置也沒什麼作用了。現在簡單假設你的配置很簡單,只有股、債兩種,而這兩個資產之間剛好是負相關,也就是股漲了,債就跌。那麼你要乖乖的定期定額買?還是使用資產配置的再平衡方式去買?也就是說在股漲的時候少買一點,而債跌的時候多買一點,如此交替,長期下來你的平均持有成本將會降低很多。

所以又到我前面說的,市場上不管牛市、熊市,永遠都可能突然冒出機會,例如來了超級大牛,債券沒人要了,跌得一塌糊塗,你還要去追高買很貴的股票?還是買五折大出清的債券,然後等大牛過去的泡沫破滅,熊市來臨時,你逢低買進的債券變得很有價值,而你繼續維持著還有點錢的狀態,等著買大熊市五折大出清的股票。會省錢買東西的人,都是趁著打折拍賣的時候掃貨的。

不過並不是只有熊市才可以買股票,有些類股在牛市也可能被遺忘,尤其是那些在熊市被當作防禦類股的,可能在牛市的時候反而可以趁機撿到便宜的好股票,這都是經過一些時間的累積就可以看得出來的規律。對了,這裡講的是很長期的操作,時間尺度都是以年為單位的,也記得以投資一家好公司的概念去買股票,而不是投機性的只想賺一個漲跌的波段或是在經濟循環的過程中衝浪。

所以,你現在還有點錢嗎?定期定額可以用,但是我建議你,最好手邊也要留點錢,除了當好的投資機會來臨時,你有現金才能抓住機會,也是當市場不如預期的時候,你有點現金還可以做點避險的動作。

2009年8月19日

股神:印鈔救市 恐爆美元效應

2009-08-20 中國時報 【黃文正/綜合報導】
 「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十九日在《紐約時報》意見版撰文指出,美國經濟已走出急診室,似乎正緩慢康復中。不過美國須正視巨額經濟振興措施的副作用,狂印鈔票救市、過度的「美元排放」(greenback emissions),未來恐對美國經濟造成更大傷害。

 在這篇名為《美元效應》(The Greenback Effect)的投書中,這位投資大師表示,不僅是自然界,金融世界也有所謂的「蝴蝶效應」(the butterfly effect),他將之稱為「美元效應」。他說,「美元效應」的連鎖反應,此刻雖還看不出來,甚至可能會潛伏很久,但其威脅不容忽視,因它足以引發另一波金融危機。

 過度美元排放 憂引發新危機

 巴菲特說,今年美國預算赤字將飆升至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一三%,達一兆八千億美元,創下非戰爭時期史上新高。由於巨額預算赤字,美國政府的「淨負債」(net debt,即政府的債務中扣除社會福利所剩餘的負債部分)正快速膨脹,在本會計年度中,每個月將增加GDP一個百分點以上,從目前占GDP的四一%爆升至五六%。

 他說,聯邦政府有三種方式填補預算赤字:向外國政府、美國百姓借錢,或自己印鈔票。其中,中國等政府購買的美國國債,今年約可達五千億美元;假設今年美國人儲蓄總額達四千億美元,且都拿來買財政部發行的公債(部分透過銀行);即便如此,財政部還是缺九千億美元,必須狂印鈔票才可能湊足。

 經濟緩慢復甦 負債問題待解

 巴菲特表示,今日聯邦政府支出已超過收入的一八五%,大刀闊斧修改稅制和政府支出乃勢在必行,這需要極大的政治意志配合。只是,對國會議員而言,不論增稅或刪減政府支出,都可能危及下屆選舉,為此,他們寧願選擇較高的通膨,因它較無政治風險。

 他指出,目前美國最迫切的問題是讓美國重振旗鼓並恢復繁榮,「不計代價」的振興措施仍然有其必要。不過,當經濟開始復甦之後,美國國會必須終止「負債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debt-to-GDP ratio)上升之勢,並維持債務增長符合財力成長的情況。

 巴菲特說,未經檢查的碳排放可能導致冰山融化,而未受管束的「美元排放」必將使貨幣購買力銷融。美元未來命運如何,取決於國會諸公。

巴菲特專欄/狂印美鈔 當心掀經濟災難

【經濟日報╱編譯劉道捷】
2009.08.20 03:43 am

自然界有一種「蝴蝶效應」現象,意思是說每種行動都會有影響,影響的大小和行動規模還不見得會成比例。例如,釋放到大氣層的二氧化碳倍增,為社會帶來的問題可能遠不只兩倍。知道這一點後,世人理當擔心溫室氣體排放問題。

金融界也有蝴蝶效應,美國正把一種可能有害的物質──美元──排放到美國經濟體系中。

說實話,這樣做的理由深得我心。去年秋季,我們的金融體系瀕臨崩潰、把經濟體系拖到蕭條邊緣,這種危機需要政府展現智慧、勇氣與果斷。幸好聯邦準備理事會、布希與歐巴馬政府的主要經濟官員能力高超,因應極為妥善。

官員當然也犯了錯誤,但經濟結構的中流砥柱在他們身邊紛紛崩潰時,你還能有什麼要求?不過我們的確在聯邦政府拋出極多金援下,避開了徹底崩潰的厄運。

美國經濟似乎已經走出急診室,開始緩慢復甦,卻仍然繼續服用超大劑量的資金藥品,因此我們不久之後,就要面對其中的副作用。目前大部分副作用還隱而不見,也可能長期潛伏。不過這種副作用的威脅可能像金融危機本身一樣可怕。

為了了解這種威脅,我們必須回顧歷史,除了1942到1946年間的二戰歲月外,從1920年起,美國聯邦赤字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率,最高只占到6%。本會計年度裡,這個比率大約升到13%,是承平歲月紀錄的兩倍以上,換算成美元,等於1.8兆美元。從財政觀點來說,我們踏進了從來沒有人到過的天地。

因為赤字驚人,美國的「淨負債」(公共債務總額)不斷膨脹。本會計年度內,公共債務總額每個月會增加一個百分點以上,從占GDP的41%,升到56%。沒有人知道這種比率升到多高,美國才會失去債信,但多過幾年像今年這樣的日子,我們就會知道了。

聯邦債務增加,可以用三種方法融通:向外國人借錢、向國民借錢、或迂迴印鈔票。我們分別評估三種方法,再綜合起來一起評估。

今年美國經常帳赤字--我們強迫其他國家接受的美元--會達到4,000億美元上下。假設情勢相當平順,收到這些錢的國家都直接把所有的錢拿來美國公債,不過別國不一定會這樣做,有些國家可能會買美國股票、不動產或整個公司。

第二種情形是向美國國民借錢,假設美國人超越常態,每年儲蓄5,000億美元,最後假設國民把全部儲蓄都拿來買美國公債。

即使這麼誇張的假設實現,財政部還得再找9,000億美元,融通1.8兆美元公共債務中剩下的部分,華盛頓的印鈔廠只好加班。

放慢印鈔速度需要超卓的政治意志,以政府入不敷出比率高達85%的情況來看,租稅和支出兩方面都需要真正的改革,就算經濟復甦,也不太能夠彌補這麼大的差額。

國會議員一定很清楚,加稅或削減支出都會威脅他們連任的機會。因此他們可能選擇較高的通貨膨脹率,這種選擇不會顯現在國會投票紀錄上,選民也不能怪罪他們。很久以前,凱因斯就為政客點出在經濟慘劇中的生存之道:「政府靠著繼續推動通貨膨脹過程,可以在不知不覺中秘密沒收國民的大部分財富…這種過程動用經濟法則中所有秘密的毀滅性力量,能夠察覺這種作法的人,100萬人中不到一個人。」

我希望強調:負債如果能夠比照所得和資產增加而增加,既不邪惡,也沒有毀滅性;個人、組織和國家的財力增加,可以應付的債務自然增加。美國還是世界最富有的國家,將來承受債務的能力會像過去一樣提高。

聰明人會說:「我只想知道我會死在什麼地方,這樣我永遠都不會去那裡。」我們不知道美國會不會變成凱因斯所說的香蕉共和國。

我們的迫切問題是讓美國重新站定腳跟,重新繁榮起來。「事在人為」仍然有理。然而,一旦經濟復甦確立,國會必須阻止國債占GDP的比率繼續上升,確保債務的增加符合財力的成長。

無限制排放溫室氣體可能造成冰山溶解,無限制排放美元一定會造成美元購買力熔燬,美元的命運掌握在國會諸公手中。

(作者Warren E. Buffett是波克夏公司董事長,素有美國股神美稱)

【2009/08/20 經濟日報】


The Greenback Effect

By WARREN E. BUFFETT
Published: August 18, 2009

IN nature, every action has consequences, a phenomenon called the butterfly effect. These consequences, moreover, are not necessarily proportional. For example, doubling the carbon dioxide we belch into the atmosphere may far more than double the subsequent problems for society. Realizing this, the world properly worries about greenhouse emissions.

The butterfly effect reaches into the financial world as well. Here, the United States is spewing a potentially damaging substance into our economy — greenback emissions.

To be sure, we’ve been doing this for a reason I resoundingly applaud. Last fall, our financial system stood on the brink of a collapse that threatened a depression. The crisis required our government to display wisdom, courage and decisiveness. Fortunately, the Federal Reserve and key economic officials in both the Bush and Obama administrations responded more than ably to the need.

They made mistakes, of course. How could it have been otherwise when supposedly indestructible pillars of our economic structure were tumbling all around them? A meltdown, though, was avoided, with a gusher of federal money playing an essential role in the rescue.

The United States economy is now out of the emergency room and appears to be on a slow path to recovery. But enormous dosages of monetary medicine continue to be administered and, before long, we will need to deal with their side effects. For now, most of those effects are invisible and could indeed remain latent for a long time. Still, their threat may be as ominous as that posed by the financial crisis itself.

To understand this threat, we need to look at where we stand historically. If we leave aside the war-impacted years of 1942 to 1946, the largest annual deficit the United States has incurred since 1920 was 6 percent of gross domestic product. This fiscal year, though, the deficit will rise to about 13 percent of G.D.P., more than twice the non-wartime record. In dollars, that equates to a staggering $1.8 trillion. Fiscally, we are in uncharted territory.

Because of this gigantic deficit, our country’s “net debt” (that is, the amount held publicly) is mushrooming. During this fiscal year, it will increase more than one percentage point per month, climbing to about 56 percent of G.D.P. from 41 percent. Admittedly, other countries, like Japan and Italy, have far higher ratios and no one can know the precise level of net debt to G.D.P. at which the United States will lose its reputation for financial integrity. But a few more years like this one and we will find out.

An increase in federal debt can be financed in three ways: borrowing from foreigners, borrowing from our own citizens or, through a roundabout process, printing money. Let’s look at the prospects for each individually — and in combination.

The current account deficit — dollars that we force-feed to the rest of the world and that must then be invested — will be $400 billion or so this year. Assume, in a relatively benign scenario, that all of this is directed by the recipients — China leads the list — to purchases of United States debt. Never mind that this all-Treasuries allocation is no sure thing: some countries may decide that purchasing American stocks, real estate or entire companies makes more sense than soaking up dollar-denominated bonds. Rumblings to that effect have recently increased.

Then take the second element of the scenario — borrowing from our own citizens. Assume that Americans save $500 billion, far above what they’ve saved recently but perhaps consistent with the changing national mood. Finally, assume that these citizens opt to put all their savings into United States Treasuries (partly through intermediaries like banks).

Even with these heroic assumptions, the Treasury will be obliged to find another $900 billion to finance the remainder of the $1.8 trillion of debt it is issuing. Washington’s printing presses will need to work overtime.

Slowing them down will require extraordinary political will. With government expenditures now running 185 percent of receipts, truly major changes in both taxes and outlays will be required. A revived economy can’t come close to bridging that sort of gap.

Legislators will correctly perceive that either raising taxes or cutting expenditures will threaten their re-election. To avoid this fate, they can opt for high rates of inflation, which never require a recorded vote and cannot be attributed to a specific action that any elected official takes. In fact, John Maynard Keynes long ago laid out a road map for political survival amid an economic disaster of just this sort: “By a continuing process of inflation, governments can confiscate, secretly and unobserved,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wealth of their citizens.... The process engages all the hidden forces of economic law on the side of destruction, and does it in a manner which not one man in a million is able to diagnose.”

I want to emphasize that there is nothing evil or destructive in an increase in debt that is proportional to an increase in income or assets. As the resources of individuals, corporations and countries grow, each can handle more debt. The United States remains by far the most prosperous country on earth, and its debt-carrying capacity will grow in the future just as it has in the past.

But it was a wise man who said, “All I want to know is where I’m going to die so I’ll never go there.” We don’t want our country to evolve into the banana-republic economy described by Keynes.

Our immediate problem is to get our country back on its feet and flourishing — “whatever it takes” still makes sense. Once recovery is gained, however, Congress must end the rise in the debt-to-G.D.P. ratio and keep our growth in obligations in line with our growth in resources.

Unchecked carbon emissions will likely cause icebergs to melt. Unchecked greenback emissions will certainly cause the purchasing power of currency to melt. The dollar’s destiny lies with Congress.

以範例來說明槓桿型ETF的特點

 

下面是假設兩隻ETF兩週內(10 days)每天的漲跌幅,槓桿型ETF則是以2X的槓桿為例:

普通 槓桿
2.00% 4.00%
3.00% 6.00%
-5.00% -10.00%
5.00% 10.00%
-6.00% -12.00%
1.00% 2.00%
2.00% 4.00%
-3.00% -6.00%
6.00% 12.00%
-2.00% -4.00%

那麼假設第一天起始的價位都是100元,每天的收盤價就會是:

普通 槓桿
102 104
105.06 110.24
99.807 99.216
104.7974 109.1376
98.50951 96.04109
99.4946 97.96191
101.4845 101.8804
98.43996 95.76756
104.3464 107.2597
102.2594 102.9693

所以第一天很理想,槓桿型ETF的確比普通的ETF多賺了一倍(2X),第二天更是超過,因為有複利效果。可是第三天是下跌的,槓桿型ETF馬上把所有獲利都吐光了。現在我們直接跳到最後一天,在這兩週的交易裡面,普通ETF整體的報酬是+2.26%,但是槓桿型ETF並不是兩倍的+4.52%,而是和普通ETF很接近的2.97%,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槓桿型ETF的每天歸零重算(reset daily)以及複利效應(effects of compounding)。

那麼,如果十天都漲呢?我們如果把第一個表格的負號全部拿掉,重新計算會得到:

普通 槓桿
102 104
105.06 110.24
110.313 121.264
115.8287 133.3904
122.7784 149.3972
124.0062 152.3852
126.4863 158.4806
130.2809 167.9894
138.0977 188.1482
140.8597 195.6741

因為複利效應,所以普通ETF十天獲利40.86%,槓桿型卻是95.67%!但是連續漲十天這是很難遇到的機會,而且你也不可能事先得知。大多數的市場都是漲跌交錯的,所以就會變成第一個範例那種結果。而槓桿型很常拿來避險,我們來看看一個反向的槓桿ETF效果如何?

普通 反向槓桿
102 96
105.06 90.24
99.807 99.264
104.7974 89.3376
98.50951 100.0581
99.4946 98.05695
101.4845 94.13467
98.43996 99.78275
104.3464 87.80882
102.2594 91.32117

如果單看最後一天似乎效果不錯,但是如果仔細看每一天就會發現效果也很差,例如第八天普通ETF收盤價98.44,也就是這八天跌了1.56%,那麼反向槓桿型卻並不是漲了3.12%,反而也跌了0.32%。接下來看看不斷下跌的市場,反向槓桿ETF表現如何?

普通 槓桿
98 104
95.06 110.24
90.307 121.264
85.79165 133.3904
80.64415 149.3972
79.83771 152.3852
78.24096 158.4806
75.89373 167.9894
71.3401 188.1482
69.9133 195.6741

因為複利效應,所以普通ETF十天下跌30%,槓桿型卻是上漲95.67%!有沒有發現,槓桿型ETF似乎只能用在單一趨勢的時候,如果有漲跌交錯,效果就馬上被抵銷了。那麼我們來假設一下如果我們買的是Weekly Leveraged ETF呢?

-1.50% -3.00%
3.80% 7.60%

價格為:

98.5 97
102.26 104.37

是不是就比較符合兩倍槓桿所想要的效果了?那是因為其實只有兩週,複利效應並未有機會展現效果。因為每天漲跌交錯是市場的常態,所以目前的Daily Leveraged ETF玩法除非跟當沖一樣,不然就是要預知會有一個連續數天的漲勢或跌勢,但這都是很高難度的。而雖然Direxion在三月就說要發行40檔Monthly Leveraged ETF,卻到現在都還不見蹤影。其實如果再度遇到去年那種跌勢,Monthly Leveraged ETF就是長期投資人非常好的避險工具,而且投機風險也低很多。至於Daily Leveraged ETF,就盡量別碰吧!當然,也有人說Weekly或Monthly時間更長更難預測,這也是風險之一,所以請投資人自己要很有把握大趨勢的時候才使用這個工具。關於槓桿型ETF,有興趣可以看這一篇文章,寫得很好。

2009年8月18日

官方對槓桿型和反向放空的ETF提出警告

我向來就不鼓勵這種ETF,因為這是比較投機和短期操作的領域。美國證券管理委員會(SEC)和金融業監管機構(FINRA)的聯合聲明:

“These products are complex and can be confusing. Investors should consider seeking the advice of an investment professional who understands these products, can explain whether or how they’ll fit with the individual investor’s objective and who is willing to monitor the specialized ETF’s performance for his or her customers.”

翻譯:這些產品非常複雜而且可能會讓人困惑,投資人應該考慮徵詢瞭解這些產品的投資專家,請他們提供建議,並且解釋這些商品是否可以或是要如何達到散戶投資人想要的目標,並且由這些專家為客戶去監控這些特別的ETFs。

其實FINRA在六月就已經聲明過這些ETFs是危險的商品,雖然後來有改口說這些ETFs主要應該由專業的投資者來使用。

其實重點在於投資人買之前應該要徹底瞭解這些槓桿型的ETF是怎麼運作的,因為這些ETF的運作模式和購買的投資人操作模式都和一般的ETF不一樣,但這不代表這些ETF就不好,只能說這些ETF很明顯並不適合所有人去購買,甚至可以說大部分的投資人都不適合購買這些ETF。

近來ETF市場的新商品


Van Eck Global發行了越南的ETF:Market Vectors Vietnam (VNM) ,對越南有興趣的投資人可以留意。越南的特點:九千萬人裡面有一半在25歲以下,這是經濟發展非常有潛力的人口結構。勞動口每年成長五十萬人,也促使越南要努力創造工作機會。即使在2009年,越南依然預估有5%的成長。


北歐我想是很多投資人想投資的地區,現在終於也有ETF了:Global X FTSE Nordic 30 ETF (GXF)。不過要注意,這是一檔主動管理的ETF,跟大多數的被動追蹤指數的ETF不一樣。雖然是主動管理,但是費用率只有0.50%,也比一般的共同基金低,而持股則是北歐市值最大的30家公司。這是一些北歐的大公司:Nordea Bank (10%, 丹麥北歐銀行), Novo-Nordisk (8%, 諾和諾德藥廠); Nokia (8%, 諾基亞); Ericsson (8%, 愛立信) and Norway’s Statoil Hydro (7%, 挪威能源公司)。


可轉債的ETF,第一檔是四月發行的SPDR Barclays Capital Convertible Bond ETF (CWB),費用率0.40%,Holding首位是BAC的可轉債。這四個月以來,這檔ETF的特性是走勢跟SPX很接近,但是波動率比較低,而如果考慮到年收益的話,那麼就是不錯的標的,可以當成風險比較高的債券配置,或是收益比較高的股票配置。

2009年8月17日

霸榮:藍籌股優於景氣循環股

2009-08-17 工商時報 【鍾志恒/綜合外電報導】

 在經濟改善下,金融、原物料、零售和工業等景氣循環股帶動美股自3月低點反彈,標準普爾500指數並且已大漲逾50%。但最新一期霸榮周刊指出,對經濟興衰具高敏感度的景氣循環股目前漲幅已大,接下來上揚的應是包括微軟、沃爾瑪、寶僑等漲勢落後的大型藍籌股,預期這類股明年有20%的上漲空間。

 對於投資人要追高漲多的景氣循環股,還是強調漲幅落後的大型藍籌股,霸榮選擇後者。霸榮指出,景氣循環股其實已經提前反應美國經濟趨穩的情況,像福特股價今年來已飆漲逾3倍至8美元附近,然而福特等汽車業情勢要真的轉好,卻很可能要等到明年。波士頓GMO資產管理公司首席投資策略師葛蘭漢(Jeremy Grantham)認為,目前美國藍籌股應是全球最佳投資標的。

 霸榮挑選包括巴菲特的柏克夏海瑟威、艾克森美孚、微軟與沃爾瑪等12檔藍籌股,認為潛力雄厚。霸榮指出,這些股票都是本益比偏低、成長前景不錯和財務體質強勁。

 不計算柏克夏海瑟威的話,以它們目前股價和明年預計獲利目標計算,平均本益比僅12倍,低於標準普爾五百大企業的15倍,大部份的股利率在2%以上。即使經濟意外疲弱讓股市大幅回檔,它們也相對安全。

 像柏克夏海瑟威的保險與公共事業獲利豐厚,以80億美元購買高盛和奇異的優先股,每年殖利率達10%,投資績效高,霸榮形容這是巴菲特去年最明智的投資決定,看好柏克夏海瑟威A股在一年內,股價上看12.5萬美元。

 微軟因為Windows 7作業系統想像空間大,擁有310億美元流動現金,與雅虎合作搶攻網路廣告市場,霸榮看好微軟明年股價表現是美股前30名。

 沃爾瑪提出龐大庫藏股計劃,提高股利,第二季獲利優於預期,明年表現可期。

 至於其他8檔股票分別為醫藥股Abbott實驗室和Novartis、食品股雀巢和百事可樂、電信業AT&T、電視頻道業Comcast、家用品製造商寶僑、和零售商Safeway。

Beware the Buffett Effect


  • When you listen to Buffett and talk about bonds, you would think they are the worst investments ever, and that everyone should be investing in 100% stock all the time. The truth of that matter is that Buffettt does not like bonds, but he is never 100% invested in stocks. Buffettt prefers cash over bonds, and when you step back for a second there is not a huge difference between bonds and cash when you are stock investor. Both have an inverse correlation to stocks and are relatively safe, but cash is even safer.Comments:不過巴菲特最近轉向公司債了,最近他的一舉一動跟往常都不太一樣,要留意這些舉動的一些隱藏小訊息。
  • When it comes to market timing if you listen to Buffett you would think that he is dead set against it. Nevertheless, his fortune has been built on being patient and waiting for the market to take a big drop, and then going in and buying everything cheap. Is this not market timing? You better believe it is!Comments:很多人在批評擇時投資人,但是如果不擇時使用的會是什麼買進策略?定期定額?定期定額在學術界、實際應用等各方面來說都沒有很強力的證據證明這是一個好的策略,頂多只是剋服投入心理的一種好策略。但是相對的,買便宜貨卻是一個五歲小孩都懂的策略,只在於哪時候才是真正的便宜?巴菲特用價值分析來判斷,有很多投資人用技術分析來判斷,不論什麼方法,其實如果認定股價是便宜的,在那個時候用力買進,就會勝過定期定額,關鍵在於你有沒有足夠的耐心。定期定額十年只能買到十年平均的股價,但是在十年之間找股價便宜的時候買可能會輕鬆降低自己的投資成本超過兩成。這種方法不必技術分析,也不必摸底,就是在熊市的時候才買股票就好了,買了之後長期持有,可能牛市的時候光是股息股利的報酬就是成本的10%-20%。至於很多擇時投資人在多頭時作多,空頭時放空的,那就不是這裡要談論的了,因為那是投機,不是投資。巴菲特想的是投資一家公司,所以去買股票,請假設你很看好中華電信,想買股票當大股東,你會在中華電信一股60的時候買?每個月買一張?還是等跌到剩下一股40的時候用力買?
  • Market timing is really one of those things where most people are either on one end or the other. They either feel that is impossible or that is the only way to invest. Nobody can predict what is going to happen in markets consistently time after time, but when you close your mind to market timing you lose the flexibility necessary to be a good investor.
  • Buffett is much more of a mystery than he would lead people to believe, and although he called derivatives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he himself has owned them. If you are looking for black and white investing tips, Buffett is not the place to start, like he has said “Investing is not complicated, but it is far from easy.

2009年8月13日

投資中國和台灣的ETFs

先說在前面:現在不是投資中國的時間!投資中國不一定賺錢!

如果在美國開戶,投資中國的選擇其實不多,當然可以藉由VWO等新興市場或是BRIC的ETF投資,但是對於想單純投資或是對中國加強投資的投資人來說,也只有少數幾個ETF可以考慮,這我在前面文章有整理,而我認為真正可以考慮的只有FXI和GXC。而中國大概就是上證指數和深圳及香港恆生這幾個主要指數,其中以上證最有指標意義,所以我就用上證來和ETF做比較。

$SSEC:FXI的結果可以看得出來其實FXI這個ETF並不是真的那麼完全反應上證指數的走勢,甚至上證指數可以在兩個月內從FXI市價的50倍跳到100倍,老實說這個距離實在是大到有點誇張。當然,那可能是波動率過大的時候會出現的情況,最近半年來則是好多了,大多為持在70到90倍之間(其實還是有不小的差距)。假設正常狀態上證指數是FXI股價的80倍好了,那麼上證指數3200點對應的就是40元的FXI,可是如果上證暴跌到2400點,那麼應該對應到30元的FXI,但未必如此。例如前面有提到的50-100倍,FXI在2400點的上證股價可能的價格範圍可能就是24-48,你會想要哪個價格?當然是24元!所以如果以80倍為常態指標,上證指數和FXI的比值超過80倍的時候等於就是FXI打折拍賣了,100倍的話,那就是打八折,90倍的話則大約是打九折。那麼再來看看GXC:

圖形很像對不對?幾乎可以完全照抄上面那一段,改一下數字就好。$SSEC:GXC的結果可以看得出來其實GXC這個ETF並不是真的那麼完全反應上證指數的走勢,甚至上證指數可以在兩個月內從GXC市價的35倍跳到60倍,老實說這個距離實在是大到有點誇張。當然,那可能是波動率過大的時候會出現的情況,最近半年來則是好多了,大多為持在45到55倍之間(其實還是有不小的差距)。假設正常狀態上證指數是GXC股價的50倍好了,那麼上證指數3200點對應的就是64元的FXI,可是如果上證暴跌到2400點,那麼應該對應到48元的GXC,但未必如此。例如前面有提到的35-60倍,GXC在2400點的上證股價可能的價格範圍可能就是40-70,你會想要哪個價格?當然是40元!所以如果以50倍為常態指標,上證指數和GXC的比值超過50倍的時候等於就是GXC打折拍賣了,60倍的話,那就是打八折,55倍的話則大約是打九折。那麼兩個ETF之間又是什麼關係呢?


有沒有發現在去年九月全球大恐慌的時候真的是震盪得很嚴重?這並不是只有這兩個ETF才這樣,很多ETF都有相類似的情況,只是中國的ETF真的比較劇烈一點就是了。長期下來可以發現GXC:FXI的長期平均比例大約在1.6左右,最高約1.8,最低約1.4。所以除了上面提到的打折指標,這也可以當一個指標,如果比例在1.6以上,那麼就是GXC比較貴,或是FXI打了折比較划算。

其實從趨勢來看的話,這兩檔ETF都還算有接近上證指數的走勢,但是相關性並不高:

SSEC
FXI 0.820697
GXC 0.863314 0.993831
SSEC FXI GXC

所以我的建議是,找便宜貨買,哪個打折比較多就買哪個。當然現在上證幾乎已經從谷底漲了100%,是不建議進場的。而還有一些可以考慮的:費用率GXC(0.60%)比FXI(0.74%)低,但是FXI成交量比較大,GXC持股比較多而廣泛,大型股和小型股都有,FXI只有25個大型股公司的持股。和上證指數的相關性GXC比FXI高。根據這些考量,我會選擇GXC。那麼台灣呢?


MSCI台灣指數和台灣加權指數的比值從去年八月就一直往上升,從500一直升到680,直到三月觸底反彈後才持平並稍微下滑。而這段期間台股都一直在下跌,比值會出現變化是因為WWM跌得比TWII還猛,而那時候外資大舉撤出台灣,MSCI的台股權重則一直下降,所以會有這個情況並不意外。如果以"高原"區來看的話,$TWII:$WWM比值大約在640左右,不過因為沒有太大的差異和波動,所以也很難看到WWM有打折的情況出現。而追蹤WWM的是EWT這檔ETF:

比值大約在640左右,如果高於這個比值,就是打折的時候了,什麼時後會打折呢?因為EWT在美國的交易所交易,所以當美股大跌的時候,EWT也可能會跟著大跌,但是台股卻可能處於大漲的狀態,這時候就是打折的時候了,例如達到700的那兩條大黑棒。不過打折除了機會難得,重點還是在價格是不是真的便宜,不然100元的東西打八折,還不如等到可以花50元就可以買到的時候再買。當然,如果跌到剩50元的市價,又有打八折的機會,別猶豫阿!(同樣的,看達到700的那兩條大黑棒)。對了,EWT和台灣加權指數的相關性大約是0.95,挺高的。不過如果在台灣,當然直接選擇0050就好了。

2009年8月12日

投資成功的五關鍵


1. A Method

你必須有一個定義完整的投資策略,當別人問你怎麼對交易做決定的時候,你可以很快而且簡單的解釋給他們聽。更重要的是,如果六個月後問你相同的問題,你的答案應該要一樣。這並不是說你的方法不可以改變或改進,但是應該在執行策略之前就先把策略發展好。

2. The Discipline to Follow Your Method

有紀律地執行你的投資策略已經廣為人知了,看起來像是陳腔濫調。雖然如此,這卻是不能被忽略的陳腔濫調。如果沒有紀律,其實你的策略有跟沒有一樣,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成功的交易者都有從軍的背景,因為那正是強調紀律的地方。

3. Experience

要成功必須要有經驗。現在有些人認為虛擬交易可以當成學習的工具,虛擬交易可以用來測試方法論,但是對於學習交易並沒有任何價值,甚至反而有害,因為這樣做會罐輸出學者對股票的錯誤感覺。一個人在虛擬交易裡面成功了六個月之後,他會相信他自己在真實的市場也可以如此。事實上,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像真實市場那麼有教育功能,為什麼?因為真實市場不只是智力上的考驗,同時也是情緒上的考驗。

4. The Mental Fortitude to Accept that Losses Are Part of the Game

你要有接受賠錢是投資一部分的心理勇氣。成功投資最大的障礙就是去承認賠錢是投資的一部分,賠錢這件事情必須被投資人接受。只允許賺錢的完美交易系統並不存在。期待或希望完美就是失敗的保證。交易就像打棒球,一個打擊者的打擊率如果有0.300,就是好打擊者了,如果有0.400就是偉大的打擊者。但是即使偉大的球員也有60%失敗的機會。請記得,你不需要完美地贏過市場。

5. The Mental Fortitude to Accept Huge Gains

你要有接受賺大錢的心理勇氣。為了在投資中獲勝,請確定你瞭解為什麼你要投資。市場上大賺錢的機會一兩年才只有一次,而這罕見的機會就可以支付你其他長時間的努力、恐懼和惱怒。不要因為你策略以外的任何理由而讓你自己錯失了這些好機會,也不要讓你自己無意識的限制了賺錢或賠錢的範圍。如果你真的這樣做,那麼當這些大好機會出現的時候,你將會缺乏賺取這些鈔票自動送上門來的信心。而也因為你這樣做,你遺棄了你的策略和紀律。

長期投資已經不再流行了?


根據上面這個圖顯示,紐約證交所的平均股票持有時間從幾十年前的五六年以上一直下降到現在的五六個月!整個股市目前是短期交易和投機的世界了。

"我們可不可以不要再假裝那些基金經理每天在做的事情叫做投資?持有股票只有六個月一點都不算是投資行為!"這句話說得真好,不是嗎?

所以長期投資死了嗎?嗯!你知道的,大家都採行的策略通常就不是好策略,所以你怎麼想呢?

一些主要金融公司的CDS變化


CDS在過去半年變成是金融公司的指標,CDS越高股價就跌得越慘,那麼現在各主要金融公司的CDS是在什麼狀態呢?
這是從CDS最高的時候掉到現在的狀況,MS、GS都已經降了超過八成了,連狀況最糟的C都也快減少了六成,所以從這裡看來金融類股的災難似乎已經遠離了。但是別忘了,危機依舊沒有走遠!我們再看看去年CDS怎麼飆高的:
真的回到地面了嗎?+1443%之後再減少90%,也還有+144.3%!而如果再來個信用危機,根本還沒從重傷復原的金融業能撐得過去嗎?大概也只能繼續盼望有沒有第二次的紓困了。

PS:CDS似乎沒有簡單的查詢方法,但是從各家公司的Q2財報都找得到就是了。對於自己想要或是已經投資的公司,還是要去看財報,而如果只想知道大概的,那麼三不五時找一下Seeking Alpha就好了,或是出了什麼大事,新聞也會報的。閒資訊太慢嗎?放心,投資需要的是耐心,不是快的資訊。

投資全球的策略(七)資產配置的驗證-續

上一篇文章有提到即使按照效率前緣分析進行配置,也會因為時間而產生偏離。那麼如果把2008年下半年的效率前緣曲線上的幾個配置都在2009年上半年做驗證呢?複習一下下圖就可以知道,我們在2008年下半年找到八個效率前緣的點作成曲線,分別是預期報酬從-0.21%到-.039%,每隔0.03%一個點。

2008年下半年

我們把這八個點的資產配置拿到2009年來看,作成圖會變成:
黃色的八個點就是2008年下半年的那八個效率前緣的點,從左到右分別是-0.21%到-.039%的資產配置,雖然不是平滑曲線的變化,但是大方向還是有出來的(請看黑色指數趨勢線)。所以可以看得出來,低報酬的依舊低報酬,高風險的依舊高風險。效率前緣的確會因為時間而產生變化,但是投資組合的成份特性卻並沒有因為時間而改變!所以效率前緣也因為這個特性而有參考的價值。即使你並沒有太過頻繁去按照時間調整你的資產配置來對當時的效率前緣做最佳化,你的資產配置風險也會大致上維持它該有的狀態,不會因此而減少風險,也不會增加風險。而預期報酬可能會有些許變化,但是大方向還是維持在一定的趨勢:高風險帶來高報酬。

PS:雖然2008下半年的效率前緣因為預期報酬是負值而無法求得Market Portfolio,但是-0.33%的預期報酬大概就是Market Portfolio附近了,而這個點在2009年上半年也獲得非常好的成績,而且是非常接近新的效率前緣曲線的,這是巧合嗎?大家或許可以去驗證看看!

July's ETF Winners and Losers


看圖說故事,iShare還是ETF的發行王者,State Street第二,受到關心投資成本的投資人熱愛的Vanguard第三。但是這一年來,主要發行公司成長最多的是Vanguard。不過趨勢看起來還是大者恆大,而如果比起效益,Vanguard的ETF數量和iShare等差很多,但是卻都很受投資人青睞,可看他們的投資理念還是非常受歡迎的。

今年最熱的槓桿型ETFs看來七月因為一些報導已經開始有點退燒了,當然有些報導和討論是錯的,不過我也並不建議大家選擇槓桿型ETFs就是了。會玩槓桿型ETFs的投資人,請優先考慮期權吧!

而商品當然也是今年成長最多的一類,尤其是UNG,成交量爆增,但是CFTC究竟會下什麼結論呢?也只能等待了。

Vanguard Files To Launch Seven Index Funds & ETFs

這些新的基金將在今年年底以前發行。總共申請了七檔債券的指數型基金和相對應的ETFs。Vanguard從2007年開始發行債券ETFs後,加上這七檔,總共已經12檔債券ETFs了,費用率都是0.15%,非常低。

2009年8月10日

ETF Portfolios for Every Purpose

ETF Portfolios for Every Purpose

ETF Portfolios for Every Purpose
You can pursue any goal with nothing more than exchange-traded funds.

LONG-TERM GROWTH: For those who believe in stocks
為了相信股票的投資人設計的長期成長投資組合

Designed for an investor with a healthy tolerance for risk, this package is 90% in stocks and 10% in a fund that tracks commodity prices. The two Vanguard FTSE funds cover foreign companies, large and small. The WisdomTree fund invests only in small firms that are currently profitable, and Vanguard REIT buys 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s.(股票90%:商品10%,用Vanguard的兩個ETFs包含大資本和小資本公司,而WisdomTree以小資本公司為主,還有Vanguard的不動產ETF)

40% iShares Russell 3000 (symbol IWV)
20% Vanguard FTSE All-World ex-US (VEU)
10% PowerShares DB Commodity (DBC)
10% Vanguard FTSE All-Wld ex-US Sm Cp* (VSS)
10% Vanguard REIT (VNQ)
10% WisdomTree SmallCap Earnings (EES)
*Less than one year old.

VANGUARD ONLY: For fans of the low-cost specialist
只有Vanguard,為了著迷低成本的投資人設計的投資組合

Vanguard, which is known for its traditional index funds, has been making a big push into ETFs, bringing its low-cost philosophy to a market that already has low costs. The average annual expense ratio of this portfolio is just 0.13%. This mix, which is 65% in stocks and 35% in bonds, is appropriate for an investor who can tolerate moderate risk.(這個組合總開銷只有0.13%,股債比為65%:35%。)

35% Vanguard Total Bond Market (BND)
20% Vanguard FTSE All-World ex-US (VEU)
20% Vanguard Large Cap (VV)
15% Vanguard Small Cap (VB)
5% Vanguard Emerging Markets Stock (VWO)
5% Vanguard REIT (VNQ)

GROWTH AND INCOME: For those who want good yield
為了想要有高收益投資人設計的投資組合

This package produces a surprisingly high current yield of 5.8%. The fixed-income part includes a fund that buys high-quality corporate bonds (LQD), one that focuses on foreign government bonds (IGOV) and one that owns junk bonds (HYG). DVY was out of favor last year because it had a large position in banks, but it is much better diversified now.(以目前的年收益來看,這個投資組合有5.8%。)

20% iShares iBoxx $ Inv Grade Corp (LQD)
20% iShares DJ Select Dividend (DVY)
10% iShares S&P/Citi Intl Treas Bond (IGOV)
10% iShares iBoxx $ High Yld Corp (HYG)
10% SPDR S&P Intl Dividend (DWX)
10% Utilities Select Sector SPDR (XLU)
10% Vanguard Dividend Appreciation (VIG)
10% Vanguard REIT (VNQ)

ALL ABROAD: For a 100% foreign package
投資美國以外的投資組合

Major foreign markets closely tracked the U.S. during the bear market and subsequent rebound. But investing overseas still makes sense because you gain access to faster-growing countries, and you diversify your portfolio among different currencies. The PowerShares fund invests in companies involved i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 emerging markets.

35% iShares MSCI EAFE Index (EFA)
15% SPDR S&P Intl Dividend (DWX)
15% WisdomTree Intl SmallCap Div (DLS)
10% iShares FTSE/Xinhua China 25 (FXI)
5% iShares MSCI Australia (EWA)
5% iShares MSCI Brazil Index (EWZ)
5% PowerShares Emerg Mkts Infrastr* (PXR)
5% WisdTree Dreyfus Emerg Currency* (CEW)
5% WisdomTree India Earnings (EPI)
*Less than one year old.

MAXIMUM INCOME: For those seeking fat yields
為了追求收益極大值設計的投資組合

Because of their low fees, ETFs are a fine way to invest in bonds. Plus, with the number of bond ETFs expanding rapidly, you now can build fixed-income portfolios to suit just about any taste. This package has 65% in bonds -- spread among conservative investments, such as laddered Treasuries, and some riskier things, such as junk bonds -- and 35% in stocks. It recently yielded 6.4%.(這個投資組合股債比為35%:65%,以目前年收益來看有6.4%。)

25% iShares iBoxx $ Inv Grade Corp (LQD)
15% iShares iBoxx $ High Yld Corp (HYG)
15% PowerShares Em Mkts Sov Debt (PCY)
15% Vanguard REIT (VNQ)
10% iShares DJ Select Dividend (DVY)
10% PowerShares 1-30 Laddered Treas (PLW)
10% Utilities Select Sector SPDR (XLU)

ODDS AND ENDS: For those who want alternatives
其他有的沒的選擇

Traditional stuff bore you? Through DBE, GLD and DBA, a little more than one-third of the portfolio is in commodities -- energy, gold and agricultural, respectively. The Timber, Agribusiness and Water Resources funds invest in stocks tied to those sectors. TIP, which owns Treasury inflation-protected bonds, is the conservative anchor. This package shouldn't track stocks too closely.

20% iShares Barclays TIPS Bond (TIP)
15% PowerShares DB Energy (DBE)
15% SPDR Gold Shares (GLD)
15% WisdTree Dreyfus Emerg Currency (CEW)
10% Claymore Glbl Timber Index (CUT)
10% Market Vectors Agribusiness (MOO)
10% PowerShares Water Resources (PHO)
5% PowerShares DB Agriculture (D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