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World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World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1月16日

1996-2013每年度的流行投資主題

流行的題材每年都不同,大家覺得2014年會是什麼呢?而過去流行的這些題材,能紅多久呢?紅之前,有多少人就知道會爆紅而先買?還是大多是紅了之後才買?買了之後,在漸漸不紅之前,還來得急賣掉嗎?跟隨這些投資的流行,能賺錢嗎?

【表格版】
年度
流行投資主題
1996
IPOs(初次公開發行股票)、小型啤酒廠、非理性繁榮
1997
威而鋼、雪茄、電信電纜
1998
電子零售、創業投資(VC)、傳統商業網路化
1999
B2B網路、Y2K(千禧蟲)、追蹤股票、股權分離
2000
無線網路、光纖網路、新興區域型電信公司(CLEC
2001
舊經濟、防禦性股票
2002
安全科技、國防工業
2003
生物科技、光纖到府、更多生物科技
2004
網路電話、3G無線上網、中國
2005
石油、建商、印度、保單貼現
2006
住宅不動產產、綠色科技、槓桿收購、電視遊戲
2007
私募股權、避險基金、金磚四國、商業不動產
2008
黃金、槓桿型ETFs、放空
2009
美元套利交易,新興市場,商品
2010
行動網站,金屬和礦業股,平板電腦與智慧型手機,創業投資
2011
社群媒體IPOs、外匯交易、追逐風險或規避風險、高股息
2012
追逐收益、建商與裝修類股、蘋果痴迷、指數化
2013
庫藏股、艾隆馬斯克、比特幣、作多日股/放空日圓、智慧貝塔

【圖表版】


2014年1月14日

J.P.Morgan 2014第一季市場報告-Part 4 國際市場

接續Part 3

2013年全球的股市表現其實都不差,尤其成熟市場表現遠勝新興市場。以美元計價的話,美股在2013年上漲了32.4%,歐澳遠東成熟市場也有23.3%,而英國以外的歐洲更有28.7%,如果只看股市表現的話,很難再說歐洲還沒脫離之前的債務危機了。而相較之下,日本除外的太平洋以及新興市場,表現就很弱了,金磚四國分別是中國漲了4%,印度跌了3.8%,巴西跌最多,15.8%,而俄羅斯小漲了1.4%。

有意思的是,之前我最看好的國家分別是美國和德國,而在2013年,這兩個國家的績效都剛好是32.4%。

那麼,各國的股市報酬來自哪裡呢?股利都佔很小一塊,而英國和新興市場的盈餘甚至還是負的,盈餘表現最好的是日本。而即使表現最好的美國,盈餘佔股市報酬的比例也不大,這個在Part 1已經提過了。

經過金融海嘯之後,先是新興市場大漲,去年輪到了成熟市場大漲,那麼各國距離2007年高點還有多遠呢?結果只有美股創新高,而且距離2007年的高點又多漲了快要10%,其餘國家則還有努力的空間,尤其加計匯率的貶值的話還要上漲一大段才能回到前高。

歐澳遠東指數,現在的本益比相對來說並不高,只有13.3倍,價格在956點,距離2007年七月的高點1212還有27%的空間,如果是跟2000年三月的高點相比的話,從本益比與股息殖利率兩個指標來推算,則還有一倍左右的上漲空間。

至於全球的GDP成長率,最高的還是中國,其次是印度,灰色代表過去四季,淺藍色代表未來四季的預測,其中中國、印度都沒有太大的差別,不過南韓在未來一年預期會有不錯的經濟成長表現,比去年好很多,南非和墨西哥也都越來越看好。而金磚四國的巴西和俄羅斯,成長率則相對來說低很多,在預期中將不再高成長,取而代之的會是南非、墨西哥,這也是為什麼會提出薄荷四國(MINT):墨西哥、印度、奈及利亞、土耳其。

至於在成熟市場,數據上當然不如新興市場亮眼,不過並不是GDP成長率高就會有好的報酬,重要的是看經濟成長的趨勢以及是否優於預期。在未來四季,成熟市場的GDP還是逐步向上的,尤其美國、英國、德國、加拿大其實都值得留意,而日本則比較悲觀,只會好到2014年第一季,後面兩季的成長率就會大幅下降。

過去兩年的採購經理人指數表現,綠色代表高於50的樂觀,紅色代表低於50的悲觀。全球去年大多在50以上,而且逐步向上,其中美國、加拿大、英國都表現不錯,尤其是英國的的PMI高達57.3,成熟市場中唯一比較悲觀的只有法國。

而新興市場則是台灣表現最好,墨西哥其次,其餘國家則都在50上下,不好也不壞,也沒有出現什麼明顯的趨勢。就這樣看來,2014年度還是成熟國家主宰市場。

在新興市場,出口是不少國家經濟主要的命脈,以金磚四國來看,其實俄羅斯最依靠出口,佔GDP總值的25.8%,中國也差不多,有24.9%,至於印度和巴西就比較低一點了,分別是16.1%和10.8%。至於出口到哪裡去呢?俄羅斯主要是出口到歐洲(能源),而中國則比較多元一點,但還是以美國和歐洲市場為主。

那麼成熟市場呢?德國算是最依賴出口的成熟市場,佔GDP總值達33.5%,甚至高於俄羅斯和中國,而義大利也有24.3%,法國有21.3%,英國有17.4%,不過這些歐洲國家的主要出口市場也都還是在歐洲。以這些資料來看,金磚四國的消費力或許已經不輸給美國了,而消費能力最強的反而是歐洲。

右側的圖表則是顯示新興市場對於美國、歐洲和日本這些成熟市場的敏感度,泰國、台灣和新加坡算是最敏感的三個新興市場,而影響最大的是歐洲,其次是美國,最後才是日本。以我們台灣自己為例,歐洲的GDP成長1%,台灣的GDP就會跟著成長0.6%,而美國成長1%,台灣也能成長0.5%左右,而日本成長1%,帶給台灣的影響則大約只有0.1%。

左側圖表的橫軸是都市化的比例,資料日期在1961到2012年,美國在一開始的都市化程度就跟現在沒有差太多了,而南韓逐漸成長到現在,也跟美國差不多了,不過都市化程度最高的是日本,達90%以上。而中國則正在迎頭趕上,現在大約是50%,距離美國已經超過80%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印度就更低了,只有30%。

而在縱軸人均GDP,美國高於日本,但都屬於相當富有的國家,南韓其實距離日本還有很遠一段距離,而中國也還距離南韓相當遙遠,而印度距離中國也又是另一個階層。

至於全球的消費能力,新興市場在2007年左右已經超越美國,並且權重不斷上升,目前已經接近40%,而美國消費佔全球的比重則持續下降,現在只剩25%左右而已。

左側表格的上半部是成熟市場,人均GDP都在三萬美元以上,以美國的52,839最高,德國居次,義大利墊底,只有33,909美元。下半部則是新興市場,最高的是南韓的23,838,其實跟台灣差不多,而巴西、墨西哥和俄羅斯也都有超過一萬美元以上了,中國現在還只有6,569美元,所以真的有錢起來的還是很少數人,至於印度就更低了,只有1,414美元而已。

右側的兩個圖表,則是公開發行公司的價值佔GDP的百分比以及私募股權投資佔GDP的百分比,英國都是最高的,美國則都是第二高。以美國為例,公開發行公司的價值佔GDP的比例有141%,而私募股權投資佔GDP有0.85%,所以公開上市還是投資的主流。有意思的是中國各種經濟指標都顯示比起印度有更高度的發展,但是因為管制的關係,所以在公開發行公司佔GDP的比例,卻只有22%而已,反而落後給印度的49%一大段距離。

資金流入會對該國的匯率有什麼影響呢?這張圖表的橫軸是資金進出金額佔GDP的比例,右側為正值,左側為負值,縱軸則是匯率的績效,正值為升值,負值為貶值。右上角三個國家:匈牙利、中國、南韓,是資金流進,匯率升值,左下角則是資金流出、匯率貶值的國家,包括巴西、印度、印尼、土耳其、南非,這五個國家也就是華爾街所說的脆弱五國(BIITS)。

比較值得留意的是,台灣和新加坡的資金流入量都很大,將近20%,但是卻沒有造成匯率升值,反而小幅貶值,這應該是明顯的匯率控制證據。

這個圖表的橫軸為負債佔GDP的比例,中心點為100%,縱軸則是GDP成長率,中心點為0%。此外,圓圈的大小表是的是該國10年期公債的殖利率,代表借貸成本,而紫色代表新興市場,灰色代表成熟市場。

以趨勢來看,可以看出負債越多的國家,經濟成長就越慢,而成熟市場偏向分佈於右下角,也就是負債多、成長慢(甚至在右下象限的歐洲PIG三國經濟成長都是負值),新興市場則是分佈於負債少、成長快的左上角。不過有趣的是,新興市場雖然負債少、成長快,但是借貸成本卻比成熟市場高。

左上角為美國、日本與歐盟三大央行的資產佔名目GDP的比例,其中日本和美國一樣都是在金融海嘯以來就不斷上升,尤其是日本,並不是在安倍晉三上台之後才有大幅度增加。不過美國已經開始縮減量化寬鬆的額度了,這個上升的趨勢可能在未來一兩年內開始反轉。值得留意的是歐洲央行,在歐債危機之後,資產佔GDP的比重已經下降了不少,而且其實這段期間歐洲的GDP還在負成長,這其實對歐洲來說是個好現象。

右上角則是新興市場與成熟市場的實際政策利率,新興市場的實際政策利率不斷下降,這應該是降息加上CPI上升的雙重效應。而成熟市場則已經處於負利率狀態長達四年以上了,不過情況有逐漸好轉的趨勢。

下面的圖則是各國目標政策利率、通膨年增率和實際政策利率的情況,左側是成熟市場,右側是新興市場。在成熟市場的部份,幾乎都處於負利率,尤其香港最為嚴重。而新興市場則是印度最嚴重,目標利率有7.5%,但是通膨年增率卻高達10%,也就是負利率達2.5%左右。而相反的則是巴西,目標利率有10%,通膨年增率則是6%左右,所以實際利率約4%,是新興市場中最高的。

左上角的圖表在顯示歐洲的失業率,美國在金融海嘯之後已經往下降了,不過歐洲後來又發生了債務危機,所以失業率再度上升,現在還維持在12%的位置,也是1970年以來最高紀錄。左下角則是通膨情況,在歐債危機之後通膨數據就不斷下降,CPI年增率只有0.9%,核心CPI年增率也只有1.1%,如果繼續降下去,都快要變成通縮了。

右側圖則是財政拖累的情況,分為兩個時期:2010-2013和2013-2016。在2010-2013,歐元區的財政拖累佔GDP3%,不過預計2013-2016將會降到1%,而希臘則會從7%降到3%,德國也會從4%降到1%,這兩個國家的情況好轉比較明顯,其他國家則好轉的情況有限,甚至義大利將來的財政拖累還會從1%上升到2%。

這張圖表中,我們可以看到90年代末期歐元發行之後,各國的借貸成本(10年公債殖利率)就趨於一致,大約在3-5%左右,一直到金融海嘯爆發之後才又各走自己的路,其中德國算是最佔便宜的,目前的借貸成本只有1.94%,而希臘在歐債危機爆發時曾經高到30%以上,現在也好轉許多,但也還在8.26%,次差的則是葡萄牙,現在是6%,其餘PIIGS成員則大約在3.44-4.18%左右。

接下來看看日本。日本政府公債,有13%由日本央行持有,79%由日本國內持有,只有8%是外國所持有,名目10年公債殖利率長期維持在1%左右,但是CPI年增率則長期維持在0%左右。

右上角則是日圓走勢和日股走勢的比較,從走勢的圖來看,相關性很高,當日圓貶值,日股就上漲,日圓升值,日股就跌。右下角則是日本政府的財政平衡,過去三年大約都維持在GDP的-8%到-10%,上次正值已經是90年代初期的事情了,而IMF則預估未來幾年赤字應該會逐漸減少,但也還很難看到正值。

中國呢?從2010年開始,雖然是在全球開始擺脫金融海嘯的時候,不過卻也是中國成長開始減緩的開始。有意思的是,其實淨出口對中國的GDP來說並不太重要,甚至在2009年是-3.5%的拖累,近兩年也都是負值,代表中國其實進口比出口還要大量。而對GDP主要的影響因素其實是消費和投資,消費情況還算穩定,但是投資則是逐年減少,這是比較大的警訊,也是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現象,但是出口看來不太可能再上升了,而投資則勢必會不斷下降,消費卻又很難完全承擔投資與出口兩者所減少的成長,所以未來中國的經濟成長率,大概就是從7%緩慢降到5%左右。

右側的圖則可以看得出來,過去10年,中國的GDP高速成長,其實也被通膨侵蝕掉了很大一塊(紫色),而曲線所代表的信貸餘額,在2004到2008這幾年的走勢跟GDP很接近,但是在金融海嘯飆高之後,兩者的相關性就消失了。2013年,信貸餘額有下降的情況。

左上角為全球30個國家的股市相關性,在2011年歐債危機之後到達最高點,之後就不斷下降,從0.7左右下降到現在的0.42,但是在過去20年中也只算中等而已,1994到1997那段期間,曾經低到只有0.2左右。

左下角則是新興市場佔MSCI全球指數的比重,柱狀圖為盈餘,紫色菱形為市值。2013年,新興市場佔MSCI全球指數的市值比重下降了不少,從13%下跌到11%,而盈餘則是連續五年沒有太大的變化了,大多維持在14%左右。市值的減少或許可以說是熱錢從新興市場撤出所導致,不過盈餘在全世界的比重沒有增加,卻是讓投資人想看好也很難。

右上角是MSCI全球指數的權重分佈,美國佔了48%最高,歐洲則佔了24%次之,新興市場如同剛剛提過的,只佔11%,日本佔8%都快跟新興市場差不多了。右下角則是全球GDP的權重分佈,新興市場已經過半數,達到51%了,美國則只有19%,歐洲也一樣19%。由此看來,股市市值和GDP很明顯並不相稱。

在MSCI新興市場指數中,中國佔了19%,南韓佔了16%,巴西有12%,而歐洲新興國家則只佔了10%。以類股來看,則金融股佔了27%,商品類股佔了21%,消費類股佔了17%,科技類股佔16%。

而在六個比較重要的新興市場國家中,每個國家的類股權重都有自己的特點,像是巴西的商品類股和金融類股都將近30%,而俄羅斯光是商品類股就佔了63%,其中大多數都是能源相關產業,中國則特別著重在金類股,有38%,墨西哥則是消費類股34%最重要,而南韓則是有37%的科技類股。所以俄羅斯最大的風險就是能源商品的崩盤,而中國最大的風險則是自己發生金融危機。在類股的分佈上,最為平均的只有印度。

在成熟市場的投資價值評估上,各國距離長期平均差距並不遠,也就是股價都算合理。不過如果以實際數據來相比,則目前德、英、法三個歐洲主要國家還是相對來說比較便宜的,本益比只有12.5倍左右,股價淨值比也只有1.7左右,都低於全球股市,而股息殖利率則有3%左右,也算是很不錯的,成熟市場中大概只有落後給澳洲高達4.5%的股息殖利率。

而美國、瑞士、日本的股市則是偏貴的,尤其美國的本益比15.4倍、股價淨值比2.7都是成熟市場中最高,而股息殖利率只有1.9%也只比日本的1.7%高一點。不過如果跟過去10年的平均相比,則目前的美股稍貴,但還不至於是貴得太誇張。

這種圖應該怎麼看呢?其實就看淺藍色的菱形,位置在咖啡色平均值的上面,越高就表示跟過去平均相比,該國股市已經偏貴了,而如果在平均值下面,則越低表示該國股市越便宜。

在新興市場的投資價值評估上,目前屬於相對便宜的股市有俄羅斯、中國,而昂貴的市場則有南韓、南非和墨西哥。以昂貴的墨西哥為例,本益比高達17.8倍,股價淨值比也有2.8,但是便宜的俄羅斯,本益比則只有4.8,股價淨值比更是低於1.0,只有0.7。

而大家應該都很關注台灣和南韓的比較。在這邊的資料中(與證交所的資料不同),台灣本益比14.2倍,比南韓的8.6倍高了不少,股價淨值比台灣是1.8,南韓則是1.1,因此看起來南韓股市要比台股便宜。

不過這其實是市場的特性,而不是現況的貴或便宜。如果跟過去10年的平均來比,則台股現在處於合理價格,並不算貴,也不算便宜,而南韓跟歷史平均相比,現在反而是稍嫌昂貴的股市。所以在衡量的時候,不要只看數字,因為數字所顯現的可能不是該國股市的真正價值,而是市場的特性。


2013年6月5日

Vanguard Total International Bond ETF

以下資訊來自公開說明書,也非常建議各位在購買ETF之前,要詳閱公開說明書等相關文件。


Vanguard這檔新的ETF填補了該公司在國際債券的空缺,於昨晚掛牌開始交易,代號為BNDX。其費用率如上表,年度管理費為0.15%,加上0.05%的其他費用,總費用率為0.20%。其投資策略為追蹤以下指數:Barclays Global Aggregate ex-USD Float Adjusted RIC Capped Index (USD Hedged),因為是持有國際債券,因此有做美元匯率避險,投資非美國發行、非美元計價的投資級債券。

涵蓋到期日超過一年的政府債券、政府機構債券、公司債券和各種證券化的固定收益型投資商品,該ETF以採樣的方式追蹤指數,這對於流動性不佳的債券市場來說是可以理解的,不過基本所持有的債券到期日會跟指數保持一致,也就是在5到10年之間,以最後的統計資料來看,持有的債券到期日為8.2年。

主要的風險包含以下:利率風險、收益風險、信用風險、贖回風險、國家或地區性風險以及過度集中風險、匯率避險的風險和指數採樣的風險。各風險的程度如下:


關於匯率避險,基金會花費成本進行匯率避險,但通常不可能對基金的外匯暴險部位進行完美避險,基金有可能會因為在某個幣別弱勢的時候避險不足,或是某個幣別強勢的時候過度避險而產生損失。不過在基金的評估中,避險風險並不高。

以2013年3月31日的指數資料來看,持有債券的國家分佈如下:

由以上可以看到,都是以成熟市場為主,因此如果對新興市場的國際債券有特別的興趣,請參考同一天發行的VWOB。

2013年2月15日

從P/E和P/B看全球股市



這是由UBS整理的資料,分成兩張圖,以本益比(P/E)和股價淨值比(P/B)來評估全球主要股市的投資價值,台灣和美國均在裡面,共有20個市場,分為32個類股或產業,並且有整個市場以及全球股市的資料。

紅色代表該市場或該類股已經太貴,深藍色則表示該市場或該類股很便宜,但要注意的是,這個貴或便宜的評估準則並不是一個特定數字來區分,例如15倍以上的本益比表示很貴,15倍以下表示很便宜,不是這樣的,因為每個市場或每個產業的情況都不同,用單一數據去評估會有很多詭異的情況出現,所以這是UBS的評估準則:

  • Dark blue (very cheap) = current relative valuation < -1.5 standard deviations from historical average
  • Light blue (cheap) = current relative valuation between < -1.5 and <-0 .75="" average="" deviations="" from="" historical="" li="" standard="">
  • No colour (neutral or N/A) = current relative valuation between > -0.75 and <+0.75 standard deviations from historical average
  • Peach (expensive) = current relative valuation between > +0.75 and <+1.5 standard deviations from historical average
  • Red (very expensive) = current relative valuation between > +1.5 standard deviations from historical average

也就是以歷史平均值和標準差來判斷,如果現在的數值比歷史平均的本益比還要低1.5個標準差,那麼就表示目前的股價是很便宜的,但是如果比歷史平均的本益比高1.5個標準差,就是很貴的。如此一來就可以讓不同市場以及不同產業根據自己的特性來做評估,是很理想的作法。

上圖為本益比的數據,UBS這邊用的是12-month forward P/E,是以未來一年預估的EPS來算本益比。全球股市的本益比為12.7倍,美國為13.5倍,台灣為14.4倍。雖然本益比數據不同,但都還在中性範圍,不算貴也不算便宜。要注意的是,一向被台灣認為是競爭對手的南韓,本益比才只有8.5倍,而且是深藍色的「非常便宜的市場」。而俄羅斯和中國市場也被認為是「便宜市場」。

另外,英國除外的歐洲市場和義大利市場,雖然本益比數值並不高,在11到12之間而已,但是卻是紅色的「昂貴市場」。

那麼,最近很紅的日本股市呢?有很多產業或類股都還是很便宜,只有一個例外:房地產市場。

而在類股方面,其實最近美國的銀行股已經上漲了不少,不過卻還是淺藍色的便宜市場,而且除了歐洲以外,幾乎全市場各市場的銀行股都還算便宜。不過要小心的是,這可能是因為金融海嘯之前銀行股的本益比拉高了平均。


接下來看的是股價淨值比的圖,可以很清楚看到,若以股價淨值比作為評估指標,則很多市場都已經太貴了,紅色的格子相當多,但其實深藍色也不少,這是因為本益比的EPS變化範圍很大,但是股價淨值比的淨值變化比較小,所以分佈比較收斂,比較容易就超過平均值上下1.5個標準差的範圍。

以市場來看,則南韓還是屬於非常便宜的市場,此外多了新興市場,而台灣、美國和全球股市則都是中性市場,只有德國和瑞士是昂貴市場。從這個指標來看,便宜市場還不算少。


最後,我把兩張圖的數據整理成一個表格,並且相乘。根據葛拉漢的評估準則,本益比在15倍,股價淨值比在1.5以下都算合理,或是相乘在22.5以下。因此上面的表格中,我將相乘超過22.5的數值以紅字標示。看來無論是美國、台灣或全球股市,其實都已經超過22.5了。而含、俄羅斯和中國三個市場不但在股價淨值比或本益比都還算是便宜市場,兩個數值相乘也都沒有超過22.5。

全球金融資產的解析

以下的兩張圖表是來自Deutsche Bank,對資產配置有相當的參考價值。


若以指數的編制來看,則市值加權是目前的主流,也是被動投資者最能接受的一種方式,無論在理論上或是在實際操作面上都有其優點。但是那是在單一資產的指數上,如果擴大到整個金融資產,例如全世界有多少股票資產?有多少債券資產?除了最基本的股債各半的配置,能不能也從實際的資產比例來當成參考呢?

根據上圖,預估在2012年,全球金融資產的總價值為209兆美元,其中全球股市市值為52兆美元(24.9%)、公債為45兆美元(21.5%)、金融機構債券則有37兆美元(17.7%)、非金融類公司債券有9兆美元(4.3%)、證券化貸款有14兆美元(12.8%),非證券化貸款規模則為51兆美元(24.4%)。

當然,這裡的資產並沒有包括房地產和商品,所以像是REIT或黃金等資產還要另外考量。不過就純粹的「紙上」資產來說,可以發現其實股市的資產並不多,大約只佔全部金融資產的四分之一而已,其餘四分之三都是以「債」的形式存在。所以就算是保守的股債各半的配置,其實也還偏離實際的市值權重相當多。

另外,比較有趣的是2007年的情況,其實當時全球金融資產的總價值為197兆美元,與現在其實差異不大,但當時全球股市市值為65兆美元(33%),不但權重高,市值比現在還多了13兆美元,而公債為29兆美元(14.7%),則比現在少了16兆美元。另外還有金融機構債券則有38兆美元(19.3%)、非金融類公司債券有7兆美元(3.55%)、證券化貸款有15兆美元(7.6%),非證券化貸款規模則為43兆美元(21.8%)。我將資料轉換成%的形式作圖如下:


當然,我們很難光從這些有限的資料來判斷2007年是不是股市被過度高估而有泡沫,或是現在的債券市場是不是被過度高估而有泡沫,不過現在的全球公債(Public Debt)市值佔全球金融資產的權重處於1990年到現在的相對高點。

那麼,這些金融資產佔全球GDP的比例又是多少呢?請看下圖:


目前全球金融資產佔全球GDP的比例為293%,高於2008年的低點281%不多,距離2007年的高點353%則還很遠。另外,股市的部份,巴菲特指標認為股市市值佔GDP的比例在70-90%左右是可以買進的,而現在則只有73%,比起2007年的117%的確是還相當低。

相較於股市看起來是可以投資的,債券市場則要留意。以全球公債(Public Debt)佔全球GDP的比例來看,63%看起來其實不高,但是卻也已經與1990年的36%或2000年的48%增加了許多了。

2013年1月11日

過去十年資產配置的效果


過去十年(2003到2012年),各種資產的表現有好有壞,其中表現最好的是途中淡紫色的新興市場,十年總報酬高達376%,年化則有16.9%,再過去十年中,有四年拿下最佳資產。次佳的則是紫色的REITs,累積有204.6%,年化有11.8%,過去十年中有五年拿下最佳資產。這兩個資產就包辦了九年的最佳資產,唯一的例外是金融海嘯的2008年,是由綜合債券以5.2%的報酬成為最佳資產,而在這一年新興市場和REIT反而是墊底的。

所以在這個圖中,我們可以發現,幾乎很難出現總是表現很好的資產,而白色所代表的資產配置,幾乎總是在中間,不曾最好,也不可能最差,當然,本來就不可能,因為資產配置後就是平均,平均值不會是最高也不會是最低。很剛好的,十年下來有四種資產的表現勝過資產配置,也有四種資產表現輸給資產配置(含現金的話則是五種)。而資產配置表現排名最好的時候,就在2008年,這顯示了穩定波動的效果。

我們可以看到,過去十年資產配置可以取得117.7%的總報酬,年化後還有8.1%,比起S&P 500的年化7.1%還要好,所以就算持有現金,也還能勝過S&P 500指數。而債券表現也不差,年化有5.2%的報酬,排在S&P 500後面,但勝過商品的4.1%。

註:資產配置的比例如下

  • S&P 500:25%
  • Rusell 2000:10%
  • MSCI EAFE:15%
  • MSCI EME:5%
  • Barclays Agg:25%
  • Cash:5%
  • Market Neutral:5%
  • DJ USB Cmdty:5%
  • REITs:5%


2012年1月3日

EPFR報告顯示全球股基去年 失血 1700億美元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匯資訊) 2012-01-04

美國新興市場投資基金研究公司(EPFR)12月30日披露的數據顯示,全球股基2011年被監測到累計1715.52億美元的資金凈贖回,其中新興市場股基資金凈贖回規模為477.12億美元,發達市場股基資金凈贖回規模則達1238.40億美元

在債基方面,全球債基2011年累計吸引了1106.65億美元的資金凈流入,其中,新興市場和美國債基分別吸引172.92億和623.42億美元,“吸金”規模均低於2009年。

美股資金流入兩頭高

在2011年的最後一周,全球金融市場平淡收尾,資金流向也延續著最近數月來的配置特征,即美國股基和債基吸引大量資金凈流入,而歐洲市場和新興市場的風險資產類別則繼續保持著失血狀態

EPFR表示,美國股基的資金流向呈現出典型的兩頭高中間低的特征,美股基在2011年第一季度累計吸引了資金凈流入,是自2008年3季度以來的最佳表現,隨后在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中出現了較大規模的資金凈贖回。而到了2011年的第四季度,由於機構投資者開始建倉美股藍籌股,EPFR追蹤的美國股基累計吸引了36.88億美元,但是由於個人投資者仍對美國經濟復甦表現出信心不足,機構投資者建倉力度也有所保留,這使得美股基四季度的吸金規模較小,而該股基2011年全年則被監測到759.48億美元的資金凈贖回。

資金撤出歐洲市場

歐債無疑是2011年也是未來一段時間內影響全球經濟的最大不確定性。EPFR追蹤的西歐股基在2011年被監測到158.67億美元的資金凈贖回,規模略小於2010年的228.37億美元。

受此影響,衡量歐洲績優股表現的FTSEurofirst 300指數2011年整體跌幅達10.7%,是自2008年以來的最差表現,其中,歐元區銀行股累計跌幅達37.6%。

數據顯示,大型新興經濟體股票基金2011年都被監測到資金凈贖回,其中印度和巴西股基資金累計凈流出規模分別為40.88億和23.40億美元。由於在四季度受外圍經濟不確定性的影響,俄羅斯2011年被監測到4.33億美元的資金凈流出,終結了今年前三季度的資金連續凈申購的態勢。

Comments:

1. 成熟市場的贖回規模比新興市場高,這和ETF的情況差不多,只是ETF出現了資金從貴的EEM轉移到便宜的VWO,所以資金流出最高的是新興市場的EEM,但是流入最高也是新興市場的VWO。


2. 股市流出的資金大約只有三分之二流入債市,而美國債市的資金流入還是遠大於新興市場債市。

2011年各主要資產的相關性變化

上一篇是以矩陣和多種資產的相關性,這篇則要一對一對的資產來分析時間軸上的相關性變化。資料來源是一樣的。

先來比較美國以外的國際股市(VXUS,因發行時間,所以不是真正一整年的比較)和國際債市(BWX)相關性。除了第一季以外,剩下三季的相關性都超過0.5,算是中度正相關了,因此如果藉由持有國際股票和國際債券而想分散風險,很可能會發現效果不怎麼好,因為相關性並不低,這或許是因為國際熱錢在流動的時候並不太留意資產的區分,有什麼可以持有就持有,遇到問題就集體撤退所導致的。

但是如果只持有美國的債券(BND)和股票(VTI)的話,兩者的相關性就是很明顯的負相關了,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做最基本的股債各半配置,效果就會很理想,可以降低整體資產的波動性,這在下一篇文章中會有證明。

若只持有美國綜合債券,但是股市則是以VT投資全世界的話,則同樣也有不錯的負相關,這樣搭配是不錯的。

美國的房地產(VNQ)和美國以外的國際房地產(VNQI)相關性挺高的,但是要注意去年兩者的報酬差很多(+5%和-18%)。

一般來說,如果升息對債券和房市都會有不利的影響,而降息則有利,因此這兩種同時受到利率影響的資產,相關性也是相當值得觀察的。不過已經很長一段時間沒有調整利率了,加上兩種資產的特性差異很大,因此以2011年來看,兩者的負相關也很明顯,而這對資產配置來說其實是好事。

房地產和股市的相關性就非常高了,而且相關性幾乎沒有太大的波動。

商品和股市的相關性中等,而且相關性有波動,這對資產配置也是有利的。

商品和債券負相關。

商品和房地產的相關性中等,而且相關性有波動,這其實也顯示了2011年股市和房地產的相關性真的很高,連和其他資產的相關性波動情況都很像。

黃金(GLD)是2011年相當熱門的投資標的,但是在資產配置中不應該有太大的比重。如果把黃金和全部商品資產來比,則大約是中度相關,但相關性的波動幅度很大,這也顯示了黃金並無法取代商品資產,尤其商品資產有相當大的比例是能源商品,而在行情不好的時候,能源商品通常會下跌,但黃金卻可能因為避險而上漲。這種負相關的現象在2011年七八月就很明顯。


比較石油和黃金,其實跟商品與黃金差不多,這也顯示了商品資產中,能源佔了相當關鍵的權重。

抗通膨債券(TIP)和綜合債券的相關性算中高程度。

美元和美股的相關性非常的低,也就是美股跌,美元反而升值,這的確說明了2011年下半年,美元逐漸取代黃金而成為避險資產的過程。而對台灣投資人來說,美股跌美元漲,損失看起來就不會那麼大了。

正常來說,原油價格和股市會負相關,因為石油上漲會造成企業成本升高,獲利下降。但是2011年並無法用這個角度解釋,而要換另一種說法:原油價格和美元負相關,如此一來產油國才不會因為美元貶值而減少獲利,而美元和美股又是負相關,所以原油價格當然和美股是正相關。

美股和黃金的相關性波動程度相當高,一下子負相關一下子正相關,但如果不看時間軸上的變化,就會看到美股和黃金的走勢是完全的不相關,這對資產配置也是很不錯的,只是相關性的波動程度這麼高,有時候投資人在正相關的時候看到一起漲、一起跌,會有情緒上的影響。

黃金若作為避險資產,和美元相較之下,為了維持購買力的恆定,則美元貶值黃金就會上漲,因此會成現負相關,不過從2011年的情況來看,負相關只在年末出現,而且相關性的波動程度很大。有不少人分析黃金會參考美元走勢,但是從相關性來看,這樣的參考可能反而只會看到很多沒有意義的雜訊。

黃金和白銀的相關性很高,這沒有什麼特別的。

許多人會因為商品持有太多能源,因此會特別再持有農產品來調整比例,不過從相關性來看,農產品和整體商品的相關性還算挺高的。

道瓊工業平均指數和標普五百指數的相關性,幾乎可說完全正相關。

相較之下,那斯達克指數和標普五百指數的相關性就沒那麼高了,但還是非常高度正相關。

上一篇文章有提到,股市和房地產的相關性未必都像是2011年這麼高,但以過去五年來看,其實相關性還挺高的。因此是否要在資產配置中將房地產獨立出來,就看投資人自己的想法了。

最後,過去五年的股債相關性變化,平均值為-0.4,這對資產配置來說已經夠理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