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4日

2012 Investment Company Fact Book-Part 2

在2011年,有66%的封閉式基金(CEF)是投資債券的基金。 CEF 會有折溢價的問題,也就是每一單位淨值可能有100美元,但是市價卻只有80美元,折價20%,但是如果一年配息2%,則殖利率會從淨值計算的2%變成市價計算的2.5%,殖利率的升幅比折價幅度還高。這也是為什麼 CEF 在固定收益商品上比股票更流行。

這邊把債券和股票的 CEF 規模分開來顯示,可以看得出來2001到2007這幾年,總規模是不斷增長的,但2003-2007債券型的CEF規模幾乎不太變化了,股票型的 CEF 則持續維持成長,到了2008年因為金融海嘯,股票型CEF的規模腰斬,包括了持有的股票股價下跌,以及投資人的撤出。債券型的CEF則也有33.5%的規模消失,這對「穩定」與「保守」的債券資產來說其實也跟股價的腰斬是同等的受創程度了。金融海嘯過後,債券CEF的規模已經差不多回來了,但股票CEF則沒有什麼進展。如果比較股價的回漲,其實可以看得出來,是資金撤出CEF的市場,但也不見得是債券CEF吸引了資金,因為目前債券的價格其實並不低,所以整體來說,CEF對投資人來說還沒回到過去的水準,但2007那時候的水準或許其實是一個泡沫的水準。

35%的CEF資產都是投資美國本土的市政債券,20%投資在本土的應稅債券,再加上6%的國際債券,有超過六成都是債券資產。還有25%的美國本土股票以及14%的國際股票。

CEF在數量上的變化,同樣也是分為債券和股票型的CEF來看,不過在金融海嘯過後,CEF的發行檔數變化不大,資產的變化比較大。

CEF的投資人也會持有其他的投資工具,但是直接持有股票的比例有73%,直接持有債券的比例則只有27%。

去年股票型基金投資人平均支付的總費用為0.79%,過去十年來已經減少了20%,如下圖從1990年的0.99%降到2011年的0.79%。

其實債券基金的費用降更多,從1990年的0.88%降到2011年的0.62%,降了30%。混合型基金的費用率和股票型基金差不多,而債券型基金則是最低的,從長期趨勢來看,費用率是不斷下降的,這對投資人來說是好事。

基金的費用率和總資產規模為負相關,當規模增加的時候,費用率就會下降,所以在2002和2008可以看到有兩個資產下降的谷底,以及兩個費用率的高峰。

上述的費用率是投資人實際繳付的數據,理論上的費用率則會高上許多。以2011年為例,應該繳付的費用率為1.43%,實際上卻只有0.79%,幾乎是減少了一半。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是投資人偏好低費用的基金,如下圖:

不管是股票型基金、主動管理的股票型基金或指數型股票基金、目標日期基金,低費用的基金都會吸引比較多的投資人。以全部的股票型基金為例(最左側的圖),2011年最低費用率的那25%的基金,吸引了72%的資產,而剩下那些75%比較貴的基金,則只吸引了28%的資產。

有趣的是,從圖中可以看出會買主動管理型基金的投資人,會比較不在乎費用高低,但主要的資產還是很明顯集中在便宜的基金上,而最在乎費用高低的,則是那些持有目標日期基金的投資人。

指數型基金的檔數以及總資產都創新高,2011年指數型基金總資產為一兆零九百四十億美元,達383檔,其中股票與混合型指數基金佔了8670億美元,債券指數基金佔了2270億美元。

主動管理型的股票基金,總費用率從1997年的1.04%降到2011年的0.93%,主動管理型的債券基金,總費用率從1997年的0.82%降到2011年的0.66%。

而指數型基金則明顯低了許多,股票型指數基金,總費用率從1997年的0.27%降到2011年的0.14%,債券型指數基金,,總費用率也從1997年的0.21%降到2011年的0.13%,幾乎是腰斬了。

由左至右依序為最低總費用率的10%基金 、總費用率的中位數、最高費用率的10%基金、經過資產平均加權以及簡單平均的總費用率。如果要買基金,可以用10th percentile那一欄作為基準,例如股票型基金總費用率不要超過0.78%、債券基金不要超過0.50%、貨幣市場基金不要超過0.13%。如果更細分的話,國際型股票基金的總費用率不要超過0.94%、類股基金不要超過0.86%。

基金的資產規模和基金的平均帳戶餘額是相關的,也就是資產規模越大的基金,平均的帳戶餘額也越多,例如資產最大的10%基金,規模為41.9億美元,平均的帳戶餘額則高達155.5萬美元。

2011年,免佣基金的資金流入為1330億美元,而需要佣金的基金則流出880億美元,所以投資人不但在乎基金本身的各種費用率,交易的佣金或手續費也是非常在意的。

前面那一張圖是每年的資金流進或流出,這一張圖則顯示總資產的變化,以2011年為例,免佣金基金的總資產已經達到5.227兆美元,而需要佣金的基金總資產則只有2.442兆美元,和2001年兩者總資產的不相上下,已經有了非常大的差距。投資人會越來越瞭解費用對長期投資的傷害,然後盡量去避免使用有佣金的基金。即使是專業的機構投資人,在免佣基金上的資產也從2001年的5710億成長到2.33兆美元。

81%持有共同基金的家庭,持有股票型基金。

其實從2000年以後,持有共同基金的家庭百分比就沒有太大的變化了,大多為持在45%左右,約五千萬戶。

共同基金的投資人有些什麼特性呢?他們的家庭資產中位數為二十萬美元,有68%的家庭把他們家庭資產的一半以上投資於共同基金,有65%有IRAs(個人退休帳戶),78%有DC退休計畫帳戶(DC:確定提撥),持有共同基金的中位數為4檔,共同基金資產的中位數為12萬美元,有81%的家庭持有股票型基金。

以年齡來看,則35-54歲有52%的家庭持有共同基金,55-64歲也還有50%,即使65歲退休後,也還有37%,比35歲以下的年輕人還多。

以全美國的年齡結構來看,則1994年和2011年沒有太大的差異,但是如果是持有共同基金的家庭,則差異還不小,包括35歲以下持有共同基金的人明顯少了許多,而35-44歲也有相當明顯的下降,這顯示了青壯年族群對共同基金的投資出現了疑慮,抑或是這個年齡層的人不再像過去那麼有投資的能力。不過45-64歲的族群,則反而在投資共同基金是增加的,這可能是他們已經養成了投資共同基金的習慣。

美國家庭的收入結構還挺平均的,而投資共同基金的家庭,以年收入在10-20萬美元的為最多,有31%,其次是5-7.5萬以及7.5-10萬美元,也就是年收入在5-20萬美元的家庭,就佔了共同基金持有家庭的將近70%。而即使年收入只有2.5萬美元的家庭,也還是佔了共同基金持有家庭的7%。

不過如果看該收入級距的家庭有多少比例投資共同基金,則很明顯收入越高的級距,投資共同基金的比例也越高,例如年收入在10萬美元以上的家庭,有81%會投資共同基金,但年收入少於2.5萬美元的家庭,則只有12%會投資共同基金。

共同基金的總資產為11.6兆美元,其中有23%是貨幣市場基金。家庭投資人則是共同基金的主要投資人,佔了總資產的89%,其中18%投資載貨幣市場基金,而機構投資人則只佔了共同基金11%的資產,其中有65%都放在貨幣市場基金!從此可以看出,機構投資人把共同基金當成資金停靠工具,而非主要的投資工具,畢竟管理這些投資機構的專家可能比共同基金的經理人更厲害,投資共同基金反而會產生「經理人」這個不確定性,而且共同基金也相當貴。唯一的例外是非營利組織,只有36.4%的資產放在貨幣市場基金。

IRAs(個人退休帳戶)在不同的年齡會有不同的配置。以30歲的投資人來說,會有52.2%配置在股票與股票型基金,21.8%配置在貨幣市場基金,12.4%配置在目標日期基金,6.2%配置在債券及債券基金,以及6.2%在非目標日期的混合式基金。

但是60歲的投資人,則股票持有的比例減少,債券持有比例會增加。會有40.3%配置在股票與股票型基金,24.5%配置在貨幣市場基金,20.6%配置在債券及債券基金,8.6%在非目標日期的混合式基金,以及2.9%配置在目標日期基金。

整理來說,美國退休帳戶的資產達到4.68兆美元,其中有40%投資在本土股票基金,12.8%投資在國際股票基金,21.4%投資在混合型基金,16.9%投資在債券基金,還有8%投資在貨幣市場基金。但如果分為IRA和DC兩類的話,則略有不同。

IRA帳戶有38.1%投資在本土股票基金,12.9%投資在國際股票基金,20.1%投資在混合型基金,18.9%投資在債券基金,還有10%投資在貨幣市場基金。

DC退休計畫帳戶有43.3%投資在本土股票基金,12.8%投資在國際股票基金,22.5%投資在混合型基金,15.1%投資在債券基金,還有6.3%投資在貨幣市場基金。

在目標日期基金中,有很大一部份是透過像是401(k)這種DC退休帳戶來投資的,而其他的投資人反而很少。

表格部份:

這個表格可以看到1993年第一檔ETF(SPY)發行以來,每年ETF總資產規模的變化情況,也有分成不同資產,像是股市基準指數、類股指數、國際股市指數、商品、債券、指數型、主動管理型ETF的資產變化。

這個表格與上面的表格一樣,只是把資產改成ETF的檔數。可以看出2008年才有第一檔主動管理的ETF、2004年才有商品ETF、2002年才有債券ETF...

全球共同基金在每年年底的資產規模,黃色框為台灣市場的情況,若以30作為換算匯率,則在2011年底有1.6兆台幣,佔全球的0.225%。

與上圖類似,只是換成共同基金的檔數。台灣本土共同基金有534檔,佔全球的0.73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