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9日

J.P.Morgan 2014第一季市場報告-Part 2 總體經濟

接續Part 1

過去50年,美國的平均實質GDP年增率為3.1%,而從2013年第三季的GDP來看,有68.2%來自於消費,18.6%來自於政府支出,13%非住宅投資,以及3.2%的住宅支出,在進出口部份,則是淨買超3%。值得留意的是,2013年第三季的GDP季成長有4.1%,這是相當不錯的表現。

在景氣循環部份,左上角圖表顯示輕型車輛的銷售已經復甦,目前略高於平均值,這也是為什麼2013年的汽車股有那麼好的表現。右上角的圖表則是製造業與貿易的情況,曲線代表的是銷售的天數,越短表示景氣越好,可以看到在金融海嘯的時候有一個很明顯的突起,從38天增加為45天左右,而目前算是回到常態,大約39.2天。

左下角圖表則是新屋開工數據,在金融海嘯期間不斷下跌,現在則還在緩慢復甦的階段,如果以長期平均為目標,則還有一段距離大約,還要兩三年才能回到平均水準,不過總是正面的展望。而右下角圖表顯示的是飛機以外非防禦性的資本貨物訂單,現在已經高於長期平均,不過如果跟前兩次泡沫的高點相比,則還有一段距離。從這四個指標來看,美國的景氣的確是在復甦的過程當中。

房市泡沫的後遺症。左側的圖表是三個不同的房價指數,不過趨勢其實很一致,在2011年後已經連續上漲兩年了,不過距離2007年的泡沫高點還有很長一段距離。右上角的圖表則是房貸佔家庭收入的比重,過去三十幾年的平均是20.5%,而那也差不多是次貸危機前的高點,現在則只有13.2%,幾乎是歷史低點左右。以目前的房貸利率來看,房貸應該不算太大的負擔。右下角則是目前待售的房屋數量,在2013年11月的數據是230萬左右。已經從谷底爬升,但距離之前高點還很遠。由這三個圖來看,美國房地產已經開始復甦,且如果跟次貸危機之前相比,目前沒有泡沫化的跡象。

左邊則是消費者的資產負債表,在資產的部份2007年第三季有83.3兆美元,而2009年第一季只剩下69.8兆,現在則又已經回到90.9兆美元了。而這些資產中,房屋佔24%,存款佔10%,退休基金佔21%,其他金融資產佔39%,其他有形資產佔6%。

債務的部份總額為13.7兆美元,其中房屋貸款佔了70%,信用卡等循環性債務佔了6%,汽車貸款也同樣佔6%,學貸佔9%,也難怪有不少分析認為下一個債務風暴會是學貸索引起的。

右上角是負債佔個人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在2007年第四季達到最高,為13.5%,但是金融海嘯發生後就不斷下降到現在,只剩下10%,還沒有起來過,由此看來消費者還是很保守。而右下角則是家庭財富,早已經超越2007年第三季,並且不斷創新高。

看完了消費者,現在來看政府的預算與支出。在預算方面,支出總額為3.5兆美元,其中健保與醫療經費佔了25%,社會安全經費佔了23%,國防經費佔了22%,是最主要的三個部份。而在收入的部份,有39%是政府收入,8%來自企業,還有28%是社會保險的收入,不過這顯然不夠,因此還要額外借貸19%,也就是6,420億美元。

因此在右上角盈餘與赤字的地方就不會太好看,其實也只有2000年前後有盈餘。2013年,則預估增加了GDP約4.1%的赤字,過去幾年中是不斷下降的。右下角所顯示的則是累積赤字,在2013年的累積赤字佔GDP達72.8%,過去幾年的成長幅度相當驚人,不過根據預測,這個增加的趨勢將會停止。

在就業數據方面,失業率從2009年十月的高點10%降到2013年11月只剩下7%,但是距離金融海嘯發生前不到5%還很遙遠,而過去50年的平均失業率有6.1%。在金融海嘯期間,總共損失了880萬個工作機會,而金融海嘯結束後,工作機會不斷增加,但是到目前卻也只增加了810萬個工作機會。

這邊來看看其他的勞力利用指標。從2012年11月到2013年10月,總共有5300萬人就職,但是也有5100萬人離職,也就是有200萬個新增的工作機會。看起來好像很不錯,不過如果去算勞動參與率(15歲以上有工作或正在找工作的人佔總人口的比例),卻是降到最低點,2013年11月只有63%,金融海嘯之後還是不斷下滑,沒有回升的跡象。不過每小時的工作產值年增率則有回升,2013年11月有2.2%。

美國失業率或收入跟學歷有很明顯的關係,大學以上的失業率只有3.4%,曾經上過大學的有6.4%,高中學歷的則是7.3%,而沒有高中學歷的失業率則是10.8%。薪資部份也有很大的差距,高中畢業的年薪只有32,493美元,大學學歷則有59,415美元,研究所以上則有87,981美元,每往上一個階層,年薪就增加27-29K美元,差異非常大。

接下來看的是消費者物價指數,過去50年的平均年增率是4.2%,而2013年11月則是1.2%,甚至從趨勢來看,通膨的情況是逐漸下降的,許多人擔心量化寬鬆會造成通膨,不過現在看來,如果再繼續降下去甚至會出現通縮。此外,扣除一些波動比較大的項目所組成的核心物價指數,年增率最新數據則是1.7%,也還距離聯準會的預期很遠。分成細項來看,過去12個月,在服飾和交通的物價是下降的,而醫療、房屋和教育則是上漲比較多的,其中房屋所佔權重有41%。至於非核心物價部份,能源下降了2.5%是比較值得注意的。

美國在開採頁岩油氣之後,造成了能源市場很大的衝擊。以主要生產國來看,沙烏地阿拉伯的13%排名世界第一,美國和俄羅斯12%分列第二、第三,而中國5%排名第四,加拿大和伊朗的4%排名第五、第六。消費國則以美國排名第一,佔了21%,相當大量,中國11%也不低。2005年的時候,美國能源消耗量有將近30%是進口的,現在已經降到低於20%了,預計還會持續下降。

最後,來看看密西根大學的消費者信心指數,歷史平均為85.3,現在其實很接近平均值,不過也跟金融海嘯前股市高點的時候差不多。整體來看,消費者信心指數是在上升的趨勢。

最後,大家可以思考一下,過去50年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平均為4.2%,而實質GDP年增率平均為3.1%,那麼名目GDP年增率的平均會是多少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