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續Part 2。
先看最右邊兩個欄位,過去10年,高收益債的累積報酬率是最高的,有128.6%,年化有8.6%,而新興市場債次高,有126.9%,年化為8.5%。而資產配置則是根據以下比例:抵押貸款債10%、公司債20%、市政債15%,新興市場債10%、高收益債10%、公債25%、抗通膨債10%,這樣的組合過去10年有72.3%的累積報酬,年化報酬則是5.6%,表現最好的年度是2009年,有15.3%,表現最差的年度就是2013年,為-2.0%。這樣的配置在過去10年的表現算是很不錯。
不過這樣的資產配置對一般投資人來說,可能比較難複製,比較有機會直接用ETF投資的應該是Barclays的綜合債券指數,過去10年累積報酬為56%,年化為4.5%。
在各種債券的年化報酬,除了剛剛提過表現最好的高收益債和新興市場債,依序為公司債的5.3%,抗通膨債的4.8%,市政債的4.6%、抵押貸款債的4.6%、公債則是最低,只有4.2%。
不過高收益債和新興市場債的波動也很劇烈,在2008年,新興市場債下跌14.7%,高收益債下跌26.2%,而2009年新興市場債上漲34.2%,高收益債上漲58.2%。這兩類債券不但波動劇烈,而且跟股市相關性也很高,所以並不適合拿來當成資產配置降低風險的角色。
這邊可以看到10年公債的名目殖利率和實際殖利率,1958到2013的平均名目殖利率有6.36%,而扣除通膨的實際殖利率則只有2.53%。最高點發生在1981年9月30日,名目殖利率高達15.84%,之後就一路往下降,到2013年最後一天,只有3.04%。
如果以1981的最高點分為兩個階段,之前為升息階段,則1958-1981這幾年,債券的年化報酬為3%,S&P 500年化報酬為8.6%,但是通膨為5%,此時持有債券,購買力反而以每年2%的速度不斷減損,而持有股票的實際年化報酬約為3.5%。
1981-2012如果看成是降息階段,則債券的年化報酬為10.1%,S&P 500年化報酬則有11%,通膨則為3.1%,所以無論持有股票或債券報酬都是不錯的,年化之後的債券報酬率為6.8%,股票報酬率為7.7%。
現在不知道的是,接下來會不會又是長期的升息階段?如果是,那麼債券可能就不是理想的長期投資標的了。尤其大家可以看到,在1975年左右和1980年左右,灰色那條曲線所代表的實際殖利率有不少時間是處於負值,雖然名目殖利率不低,但是通膨更高。從圖形來看,在升息階段,名目殖利率和實際殖利率其實有負相關的關係,在降息階段則是正相關。
在2013年各年期公債的表現,兩年期公債的報酬為0.3%,五年期為-2.47%,10年期為-7.81%,抗通膨債券(10年期)為-8.61%,30年期為-15.03%。年期越長,跌得越兇。右邊有對應的表格,每1%的利率變化,會造成多大的價格衝擊,很值得參考。
至於其他類別的債券,則在表格的下半部。如果跟10年期公債做比較,可以看得出來有四類的債券是呈現負相關的,分別是高收益債、浮動利率債、可轉換債和資產擔保債,所以如果投資這四類債券的投資人,可能要特別留意這些債券的特性,跟一般從公債去瞭解的債券特性會有所不同。而抵押貸款債券跟10年公債的相關性則有0.82,並不低,甚至還高於抗通膨債的0.60與2年期公債的0.67。至於市政債和公司債,跟10年期公債則只有0.48的相關性。
另外,年期的地方也值得留意,綜合債券的平均年期為7.6年,抵押貸款債也有7.8年,而市政債和公司債則大約在10年左右,高收益債市6.6年,浮動利率債則為2.7年最短,資產擔保債3.4年。
以這些債券類別來看,去年是可轉換債券的表現最好,有23.9%,高收益債也不差,有7.44%,沒有受到市場預期量化寬鬆會退場的影響。
最後,來看一下殖利率的部份。綜合債券指數的平均殖利率為2.48%,而市政債、抵押貸款債和公司債則都跟10年期公債差不多,在3-3.26%左右。浮動利率債和可轉換債則都只有1%左右。殖利率最高的,還是高收益債的5.64%。
這個圖表揭露各種債券的總報酬來源,分別由三個部份所加總:公債基本利率報酬(A)、該債券跟公債利差的報酬(B)以及票面利率報酬(C)。公債沒有(B),所以就是(A)+(C),以10年期公債來看,就是-9.9%加上2.1%,總報酬為-7.8%。
其餘非公債的債券則多了(B),以高收益債券為例,分別是-9.3%、9.4%、7.3%,前兩者幾乎抵銷,所以總報酬主要都來自票面利率報酬,為7.4%。
公債基本利率報酬跟該類債券的年期有關,而利差報酬則跟殖利率有關,這兩部份可以參考前一張圖表(31)的資料。至於票面利率報酬,則跟年期以及信用風險有關,同樣10年期,市政債就比公債高一倍以上。
在貨幣供給的部份,可以很清楚看到在2007年之前聯準會的資產負債表都很穩定,但是金融海嘯發生後就有了劇烈的變化。在左上角的圖表中,美國公債和機構抵押貸款債券的資產隨著量化寬鬆,持續增加,原本還在一兆美元以下,現在已經累積到四兆美元了。在創造資產的同時,負債總額也同等增加了(左下角),不過都算是超額準備金,這也使得過去很穩定在8倍以上的貨幣乘數,在數次的量化寬鬆之後,現在只剩下3倍(右上角)。至於聯邦基金利率,則還是維持在0-0.25%,不過預期將會升息到4.0%。
左上角是核准抵押貸款的信用積分FICO走勢,FICO的範圍介於300-850之間,一般來說650以上算是信用良好,但是當流動性不足或是風險增加的時候,就會調高核准貸款的FICO分數,所以可以看得出來在2006年左右只要690分左右就可以貸到款,但是金融海嘯發生之後,甚至要750分才能貸到款,而目前略為降低到737分,但也還不是很低的狀態。
右上角則是呆帳率,藍色是商業與工業貸款,灰色是消費者貸款,橘色是住宅抵押貸款,在金融海嘯之後都已經下降了,尤其前兩者甚至都降低到比金融海嘯之前更低的水準(這也可以推測高收益債,也就是那些非投資等級的公司債違約率不會太高,因為其實企業都還還得起錢)。而最主要的住宅抵押貸款呆帳率雖然已經從兩位數往下降,但是現在還有8.6%,距離次貸危機之前的2%還有很長一段距離。
左下角是抵押貸款的放款金額,從金融海嘯之後已經增加了77%,2013年第三季已經有1,840億美元,不過在2006年左右的高點則是將近4,000億美元,現在還距離很遠,這或許可以當成是一個判斷是否有過度放貸的指標。
右下角則是股票佔總資產的比重,平均值為7.6%,不過在1990年代後期就不曾低於平均值了,而2012年的數據則是11.1%,跟1934那時候的高點其實是差不多的,現在的數值是過去半世紀以來最高紀錄。
上圖的Defaults Rates為高收益債券的違約率,已經降到0.7%了,正如前面所說的,其實企業都還得起錢。而槓桿貸款利差也降低到3.2%,高收益利差則是4.4%,這三個數據都已經低於平均許多,尤其是違約率。利差的縮小也有助於違約率的降低,在利差沒有再度擴大之前,違約的風險不至於擴大,不過兩者幾乎是同時反應就是了。
左下角的圖則是高收益債的違約回復率,意思是在違約之後,該公司經過清算或重整,可以還回多少金額,市場情況越差則違約回復率也就越難看,平均值是每一美元的回復率為40.7分錢,目前則大約有52分錢左右,可以取回一半也算是不錯了。
右下角的圖則是資金流向,從2009年開始,就有大量的資金流進高收益債和槓桿貸款的基金,2013年尤其特別多,達到706億美元,而且特別集中在槓桿貸款,高收益債反而少了,剩下不到100億美元。
10年期市政債的殖利率跟10年期公債變化趨勢很接近,不過都略高大約1-2%,尤其是2013年,市政債的殖利率已經來到5%左右了。而州或地方政府的債務佔總支出的比例其實並不低,在2013年第三季有9%,是2000年那時候低點的兩倍多,而在金融海嘯後,大約都維持在8-9%左右,還沒有回到相對低點。2013年,市政債的總發行量大約是3,000億美元。
全球的固定收益市場,美國有35兆美元,其他成熟市場有50兆美元,而新興市場則只有6兆美元,所佔的權重分別是42.1%、54.2%和3.7%。在殖利率的部份,成熟市場大約都在2-3%左右,而新興市場大約都在5%以上。
至於2013年的表現,義大利、西班牙兩國已經脫離歐債危機,所以分別有11.56%和15.52%的表現,而日本和澳洲的表現則不理想,分別下跌了15.87%和7.99%,匯率應該也佔了一部分功勞。至於新興市場,無論是美元計價或當地幣別計價,都是下跌了4%以上。
新興市場債券的部份。左上角的圖表,在政府債券部份,亞洲佔18%,歐洲佔34%,拉丁美洲佔36%,中東和非洲佔12%,公司債券部份,則亞洲佔多數,達41%,歐洲只佔16%,拉丁美洲佔28%,中東和非洲佔15%。至於這兩類債券的利差,過去政府債券的利差比較高,不過金融海嘯過後反而是比公司債券低了。而最新的數據兩者皆為3.3%。
左下角則顯示,新興市場債券的信用評等不斷改善,在2013年11月是BBB-的等級。而右下角則是資金流向,從2010年到2012年,每年都有至少150億美元以上的流入,但是2013年是過去10年資金首度流出新興市場債券,金額為22億美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