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0日

投資風險承受度 別被問卷誤導了

【經濟日報╱文/Buffettism】 2012/03/04

金融消費者保護法第9條規定:「金融服務業與金融消費者訂立提供金融商品或服務的契約前,應充分瞭解金融消費者的相關資料,以確保該商品或服務對金融消費者的適合度。」也就是要求業者要做好KYC的動作(瞭解客戶;Know Your Customer)。

而對於KYC,業者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讓消費者做一份風險屬性評估的問卷,用來判斷商品與消費者的適合度,如果評估的結果是保守型投資人,就不能投資高風險的商品。但是問題在於,風險屬性的評估可靠嗎?

我從網路上隨便搜尋一分某銀行的投資風險承受度問卷,以十個問題來評估投資人的風險屬性,並以此作為提供投資商品的參考依據。

這十個問題分別是:年齡(愈高齡愈保守)、教育程度(愈低愈保守)、備用金儲蓄多寡(愈少愈保守)、月收入可用於投資的比例(愈少愈保守)、曾持有的投資商品(債券型表示保守;商品、選擇權表示積極)、目前持有的投資商品(同上)、目前持有的資產有多少比例具有價格波動性(愈少愈保守)、投資具有價格波動性的資歷(愈少年愈保守)、投資具有價格波動性商品的持有期間(愈短愈保守)、可以接受的價格波動程度(愈小愈保守)。

設計大有問題

不知道你有沒有看出問題在哪裡?首先,備用金儲蓄愈多的人,可能代表這個人愈無法接受財務上的任何風險衝擊,但是問卷卻認為他的儲蓄代表他可以接受更多的風險。

再來,其中有兩題問你曾經以及目前持有的投資商品,只要曾經碰過高風險的投資人就被認為是高風險屬性,而如果現在還持有的投資人,還可以再往上加權一次。結果,一個極度保守的投資人因為持有公司配股選擇權,或是結婚當時留下的黃金,就因此變成穩健型投資人了。

這個問卷設計最大的問題就是把過去錯誤的嘗試也拿來當作參考。最後,投資商品的持有期間愈短愈保守,這還真的是大錯特錯。一來只有積極型炒短線的投資人才會不斷進出市場,二來保守型投資人其實更應該拉長持有期間,來減緩短期的劇烈波動對資產的影響。

然後這份問卷用一個可笑的問題做總結:如果你真的知道你可以接受多少價格波動,還要做屬性評估嗎?

難怪華爾街日報的專欄作家Jason Zweig說風險問卷有三大愚蠢:一、在不同金融機構會得到不同風險屬性,有時甚至看過不同的股價走勢圖,風險屬性就變了;二、問卷的問題大多假定你已經瞭解自己的風險屬性;三、每一個人只有一個固定不變的風險屬性嗎?

克服投資情緒

很多投資人其實沒有真的仔細思考過到底自己是什麼屬性的投資人或金融商品消費者,而在銀行做了問卷之後,看到結果是什麼,就相信並認為自己是保守型或積極型的消費者。其實你自己會最瞭解自己,只要你好好靜下心來思考一下就知道了。

況且,每個人都會隨時空環境的不同而調整自己對風險的情緒,而這個時候可能最好的作法不是順應情緒投資,反而是要克服情緒所造成的不理性。例如:股市大跌的時候感到恐懼,但這時候賣出反而不如買進,畢竟低買、高賣才會獲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