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日

把大盤當個股操作,靠ETF賺全球財

撰文 / 葉揚甲
出處 / 今周刊793期  2012/2/29


二十八歲時因為買保險,而開啟通往理財知識殿堂的李柏鋒,從完全不懂理財,到成為財經專欄作家,只用了五年的時間,相較於一般人,他對投資的獨到觀念及對事的追根究柢精神,都值得學習。

很難想像,一個沒有金融背景,且未曾接觸投資這門學科的理財門外漢,能夠精準地在二○○九年初,金融海嘯正淹得眾人快不能呼吸時,大膽進場撿便宜,但李柏鋒就是做到了。

頂著台大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博士高學歷的李柏鋒,在校時主修海洋生態,專門研究鯊魚,平常的生活不外乎提著保冷箱到各大漁港採集鯊魚樣本,每月領著兩萬多元的助學金,雖然不多,李柏鋒的生活倒也還算愜意,因此儲蓄,或甚至理財都不被他所重視。

這樣的生活直到五年前,李柏鋒要幫太太及小孩購買保險時,才開始出現微妙的轉變。雖然從小到大都不曾為錢煩惱,但想到要將錢用在不甚了解的金融商品上,李柏鋒認為,與其花時間找值得信賴的保險業務員,不如發揮研究精神,徹底了解保險。所以他就用半年的時間瀏覽完PTT(批踢踢實業坊)保險板所有文章。

李柏鋒認為,自己主動研究有兩個好處,除可清楚了解何種類型的產品是符合所需外,另一方面,也能順便得知哪位業務員,可明確針對需求做詳細的介紹。「當然,研究過後,全部的保險規畫都是由我來主導,這算是我理財的第一步吧!」李柏鋒笑著說。

對於二十八歲正式踏上學習理財的路,李柏鋒認為一點都不遲,何況每個人的人生歷練不同,「如果我的人生是這樣的走法,就不應該用其他人的經歷來論斷,二十八歲開始理財是否太晚。」從接觸理財至今不超過五年,李柏鋒的投資部位已涵蓋海內外ETF(指數型基金),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他目前還是PTT海外投資板及全方位理財規畫顧問板的板主,並同時在其個人部落格「USA STOCK」不定期發表文章,每個月還會在《經濟日報》撰寫基金專欄。

「很多人可能每年花五、六萬元買保險,但這些人一輩子花時間研究保險商品的時間,可能不到五小時,這是滿詭異的一件事情。」李柏鋒頗有感慨地說,而投資當然也是同樣的道理,在把錢放進金融市場前,最好花點時間研究,千萬別只聽理專的一句話,或是報紙利多就照單全收。

資訊透明成本低 從指數投資起步

回想起小時候,看爺爺與父親買賣個股,最重要的參考依據卻是加權指數的漲跌,李柏鋒不禁在心中暗自覺得,何不直接投資指數就好,這個疑慮,在李柏鋒開始認識ETF後得到了解答。

恰巧當時適逢○八年金融海嘯,哀嚎抱怨聲此起彼落,但李柏鋒卻認為,這可能是難得的機會,因而再度發揮學術研究的精神。他覺得,大盤的分析資料相較於個別股票來得完整,甚至在網路上多數都是免費的,「只要把大盤當作是一檔個股來研究,勝算其實不低。」若以「價值型」投資為出發點,台灣高股息ETF會是不錯的選擇。

不過,台灣ETF檔數寥寥可數,追蹤的成分股重疊性亦有過高之虞,萬一碰到台股長期表現不佳的情況,不如將投資標的涵蓋範圍擴大到全球,因此李柏鋒在去年將目光瞄準到海外ETF。

「在去年九、十月時,德國股市因南歐國家債務問題連累而往下掉。」李柏鋒看準德股只是跟跌,並非實質經濟轉弱,遂在十八及二十美元時各承接一次EWG(MSCI德國指數型基金),當時EWG最低本益比只剩八倍,目前EWG價位回到二十三.一九美元,帳面獲利超過二○%。

至於要如何判斷是否可以進場,李柏鋒認為首先要考慮的是巴菲特指標,即市值占GDP(國內生產毛額)的比重,其次則是整體股市的股價淨值比,如果兩項皆靠近歷史低點,就是買進的好時機。

比如EWG跌到二十美元時,德國股市的本益比只剩八倍,市值占GDP比重跌到六○%至七○%,當時台股本益比還高達十多倍,顯示德國股市已經因為投資人信心恐慌而超跌,因此買台股還不如買德股。

預留一成資金 待突發事件進場

信仰價值投資的李柏鋒其實也買過個股,「不過那家公司的名字已想不起來了」,之所以印象不深,是因為那筆錢李柏鋒完全以投機的心態投入,雖然最後獲利兩成,但篤信巴菲特的李柏鋒並未食髓知味。現在的他只留有一○%的資金專做「事件投資」,換句話說,就是預留一小部分的錢,專門等待突發利空「撿便宜」的好時機。

舉例來說,一○年英國石油公司(BP)在墨西哥灣漏油,還有一一年美國政府控告高盛集團時,李柏鋒都分別進場撿過便宜,而這兩次戰果雖然皆高達三○%至四○%,但這類特殊事件可遇不可求,也無法百分之百確定利空過後,股價就會開始漲,最好進場前預設停利(損)點,並嚴格執行。

李柏鋒的這一成資金,在不到三年的時間就成長一倍,「但就算這筆錢全部被吞噬,大概也不會影響到我的情緒。」畢竟,李柏鋒的核心著重在長期投資。另外,對海外券商的選擇,李柏鋒建議若是投資收息類型的標的,擁有自動退稅機制的Firstrade會比較方便;而交易手續費低廉的Sogotrade則較適合短線進出。

不過短短五年的時間,從保險入門,到台股ETF,再投資到海外市場,李柏鋒持續地精進自己的金融知識,特別的是,他還是波克夏公司的股東,從李柏鋒在部落格的暱稱「Buffettism」,也可看出他對巴菲特的認同感。

接下來,李柏鋒看好美國房市將從谷底回溫,而目標鎖定房貸業務多,且壞帳率低的富國銀行,顯見想要跟上股神腳步的積極心態。

一瞬間的頓悟,讓李柏鋒與「理財」再也脫離不了彼此,而篤信巴菲特哲學的他,雖然目前對指數投資較為嫻熟,但未來的目標仍是朝深入分析公司的核心價值邁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