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4日

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概述


沒有任何方法可以預測未來幾天或幾週的股票、債券價格,但是如果是要預知這些資產價格的長期走勢大概怎麼走,卻相當有機會,像是未來三到五年的時間。這些發現看起來相當令人訝異並且好像互相矛盾,不過這就是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三位得主的分析所獲得的。

從1960年代開始,Fama和幾位同事就證明了短期的股價非常難以預測,任何的新資訊都會很快反應到股價上,這些發現不只深刻影響了學術研究領域,同時也改變了市場的運作。全球股市紛紛出現了所謂的「指數型基金」就是其中一個經典的例子。

如果幾天或幾週內的價格幾乎不可能預測,那麼是不是意味著要預測好幾年之後的價格就更難呢?答案是否定的。Shiller在1980年代發現,股價比公司的股息更容易波動,而股價和股息的比例在股價上漲的時候會下降,在股價下跌的時候則會上升,這不只發生在股票,債券和其他資產也是如此。

有一個途徑可以解釋這種理性的投資人在面對價格的不確定性時,會怎麼反應。未來的高報酬被視為是一種在非常態時間持有高風險資產的一種補償。Hansen發展出一套統計方法,特別適合用來測試各種資產定價理論,有了這套方法,Hansen和其他研究者發現可以透過修正那些定價理論,而有機會更清楚的解釋資產的價格。

另一個途徑則是專注在非理性投資人的行為,也就是所謂的行為金融學,目前已經對金融機構的各種限制發生影響力,像是借貸限制,防止聰明的投資人在任何錯誤定價的市場進行交易。

得獎人對於目前了解的資產定價已經奠定了基礎,資產的價格一部分是由風險的波動程度以及投資人對風險所採取的態度而決定,另一部分則是來自於行為偏差以及交易所存在的難度,又稱為市場摩擦。

原始圖文來自:http://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economic-sciences/laureates/2013/press.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