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0日

關於「勞退自選投資方案」的六點建議

photo credit: Alex E. Proimos

去年盈正案爆發後,我寫了一篇「當自己的退休金操盤手」文章討論勞工的退休金,除了由政府管理並保證收益以外,也應該開放讓勞工能夠自由選擇如何運用。而這回政府很有效率,還不到半年就已經開始著手規劃了。

其實我相當建議,如果不是入不敷出的情況,應該盡量透過勞退自提來累積自己的退休金,但大部分的人總是分不清楚勞工退休金和勞保年金兩者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一聽到勞保快要破產了,結果連「個人帳戶制」、有政府擔保,不會破產的勞工退休金也不敢提撥。這其實很可惜,就這樣放棄了一個很不錯的退休金規劃。關於勞退自提的好處,有興趣的讀者請參考:「猜猜看!那種退休金最有保障?」這篇文章。

根據金管會所公佈的資料,目前有33萬名勞工自願提繳退休金,其實這個比例並不高,平均的提繳率則是為5.3%。而目前雇主強制提撥6%到員工的勞退帳戶大約有六百萬個,一年的規模有1,200億元左右,但勞工自提的規模則小多了,金管會希望可以鼓勵勞工更重視自己的退休規劃,因此設定勞工自提的規模能達到600億元,而開放讓勞工可自選投資,則是達成這個目標的主要政策。

當然,我對這個規劃是樂見其成的,能夠讓更多的勞工不需要再只能依賴快要破產的勞保年金當作退休生活的唯一收入,而能透過勞退自提來掌握自己的退休規劃。而我想金融業者也一定認同這個規劃,因為這意味著市場上將每年增加數百億規模的資產,而這麼大的規模能帶來相當龐大的商機。

但是我也擔心這個規劃,如果只朝業者的利益著想,而沒有顧及到勞工的投資權益,那麼就與原本開放的本意背道而馳了。目前勞委會先規劃建立一個勞退投資平台,打算納入國內外基金、銀行所發行的信託商品,以及保險公司的保單。而能否加入投資平台,則會評估金融機構的資本額、清償能力、違規紀錄等。

或許是目前正在研議階段,所以有許多細節都還不清楚,然而對於勞工來說,這個投資平台要確保勞工的投資權益,應該要考慮以下幾項重點:

1. 投資成本:以共同基金來說,申購的手續費至少就要1.5%,而海外基金更可能會高達3%,再加上目前國內的基金總費用率平均是在2.5%左右,這麼高的投資成本,一定會對長期的退休規劃造成相當大的影響。

政府提供勞退帳戶兩年期定存的保證收益大約是1.4%左右,以申購1.5%手續費、總費用率2.5%來計算,則投資共同基金就至少要預期獲得5.4%的年化報酬,才能勝過政府的保證收益了,但這談何容易?

在勞退自選的投資平台上,商品的總投資成本不應該超過1%,而一些低成本的投資工具則應該優先考慮被納入,例如ETF。投資成本如果一年差2%,累積三十年的複利效果,最後勞工所能拿到的退休金,差距是相當巨大的!因此高費用、高週轉率的商品不應該出現在勞退投資平台。同時,也應該限制投資人的交易次數,以免付出太多手續費。

2. 投資績效比較與強制停損:勞退投資平台的投資績效與勞工退休金息息相關,因此在投資績效的比較就顯得更為重要,勞工必須要時時能得知自己的投資績效與基準的差異,例如是否表現不如加權指數?又或是有沒有明顯優於政府所代操的績效?如果勞工自己的投資表現不好,那其實應該要建議勞工選擇回歸到由政府代操。甚至投資造成損失已經達到一定的程度,例如50%,則應該強制停損,以免原本希望勞工能自行規劃退休金的本意,反而造成勞工因為投資不當,而賠光了所有的退休金。

3. 三大稅務優惠:要吸引到足夠的勞工選擇自提勞退,稅務優惠是相當重要的政策性誘因,包括目前已經實施的自提薪資不列入所得稅課徵範圍,以及未來應該實施的投資所得不課徵資本利得稅或利息所得稅、年金提領也應該免稅。這些退休金制度的稅務優惠,國際上行之有年,成效相當顯著。

4. 針對中低收入勞工的協助:從目前勞保局所公佈的資料中可以看出,其實目前願意自提的勞工,高所得的比例比較高,一來是高所得的勞工比較有避稅需求,二來是中低收入的勞工,可能收入與支出差異很小,只能過好當下的生活,根本沒有能力再進行自願提撥,為將來的退休生活做規劃。

然而,這些沒有足夠資源規劃未來生活的勞工,才是政府真正應該重視和協助的族群,因此政府應該要針對中低收入的勞工,額外提出自提勞退的獎勵,例如所得在中位數以下的勞工(以目前的數據大約是32,000元),願意自提6%的勞工,政府額外再提撥3%,跟政府在勞保的部份負擔一樣。

5. 投資平台應該針對長期投資的各種機制進行規劃:這個平台主要是用來累積退休金的,資金無法提領,因此投資規劃會是以長期投資作為主軸,而跟目前金融機構所提供的短期波段投資或追逐流行標的全然不同。因此這個平台所提供的投資工具,應該更著重於資產配置。而操作上,除了定期定額以外,也應該提供其他能夠讓投資人逢低買進的策略,像是資產配置的再平衡,或是更進階的定期定值或金字塔策略。

而投資商品的部份,應該避免那些沒有歷史紀錄可參考的新商品被納入平台。過去績效不代表未來表現,但是歷史紀錄卻能夠讓投資人瞭解該商品的特性,包括波動性或是與其他資產的相關性。如果沒有這些紀錄可以參考,投資人根本無法理性規劃。

6. 不應區分自提或雇主提撥:金管會打算初期只開放自願提繳的部份,但其實無論是勞工自願提繳或雇主提繳,都同樣屬於勞工的個人帳戶資產,不應因為來源的不同而有差別待遇。

金管會與勞委會這次能主動積極的規劃勞退的自選投資平台,是相當值得稱許的。但是在規劃的過程中,也應該多瞭解目前國外制度,像是香港的強積金、美國的Roth IRA、401k作為借鏡。最重要的是,不能只找業者參與規劃,而應該同時讓勞工也能參與,如此才能促成一個理想的勞工退休金投資平台早日出現,而不只是金融業眼中的一塊大餅。

2 則留言:

  1. 這個新聞稿是證期局投信投顧組發的,想必未來走向應該也會偏向現行透過銀行通路或直接向投信投顧投資基金的方式進行...

    回覆刪除
  2. 關於稅務優惠,我有些想說的,
    請看:http://goo.gl/oYoET,可以知道目前勞退收益目前也是免稅的,所以勞退的稅務優惠是很不錯的。但是仍有改進的空間,例如:
    1.如Buffettism大所說的,應該要開放像Roth那種提領時免稅的帳戶
    2.為了讓自營、醫師和律師等通常無雇主無法參加勞退的人也能儲蓄退休金,應要讓個人可向金融機構開設退休帳戶並提供稅務優惠
    以上是我的一點想法,請勿見笑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