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定值投資 獲利新思維
【經濟日報╱Buffettism】
相信幾乎所有的基金投資人都聽過定期定額的投資策略,也就是每個月選一天,從銀行帳戶中扣繳固定金額申購基金,例如設定每個月的16日買入3,000元的A基金和5,000元的B基金。採取這樣的投資策略,投資人可節省很多時間和精神。
事實上,就算花了時間研究如何投資基金,也未必有更好的報酬。我曾問過一個每天花一個小時研究基金投資的網友,他的研究成果在投資報酬率上如果換算成時薪,每個小時的所得是多少,他算了一下,沒跟我說答案,不過從此就只使用定期定額的投資策略了。
當然,願意嘗試自己找到最佳買點和最佳賣點的投資人,沒有人會阻止你去嘗試,只是我也建議你算一下自己在研究投資上的「時薪」到底值不值得。搞懂自己所要投資的東西是絕對應該的,但是想要找到最好的買賣時機,恐怕就不見得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事情了。
所以對於不知道買點和賣點的投資人來說,定期定額其實是一個不錯的方法,但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呢?或許大家也可以嘗試一下定期定值的策略。
我用買米來舉例。假設米價就像股價一樣每天有所波動,那麼應該怎麼買米比較好呢?定期定額的方式就是每天固定買一定金額的米,所以米很貴的時候也買100元(例如一斤50元,只能買兩斤),米很便宜的時候也買100元(例如一斤20元,可以買到五斤),而一年累積下來所花的成本就會趨近於這一年的平均米價。
但為什麼要在米很貴的時候買那麼多?而卻不在米很便宜的時候買多一點呢?所以就有人提出了定期定值的方式,也就是每天固定讓家中米的總價值增加100元,例如第一天米價一斤50元,只能買兩斤,此時家中米的總價值為100元。第二天米價跌到20元,而家中米的總價值應該要變成200元,但因為家中的兩斤米只剩下40元的價值,所以要買下160元的米才能讓總價值變成200元,因此第二天要買下八斤的米。
這個方法會讓你在米價便宜的時候多買一點,米價貴的時候少買一點,甚至還要賣出一點米才能讓家中米的總價值維持在預期的金額,而長久累積下來,買到米的平均價格就有機會比每天固定買100元的策略還要低(並不是絕對,可以思考一下如果米價不斷上漲的話,又會如何?)。
這樣的策略也可以運用在基金投資上,只是一般的共同基金只有定期定額和單筆買入兩種方式,因此定期定值如果要用在共同基金的話交易成本會很高,但對於像是台灣50這種跟股票一樣交易方式的ETF基金來說,就很適合。
若以台灣50上市開始到今年6月底,剛好滿七年的資料來驗證的話,設定每個月最後一個交易日的收盤價作為買入價格,則定期定額取得的平均價格為49.19元,而定期定值策略取得的平均價格則為44.36元。很明顯的,即使投資人只被動地投入資金,但使用不同的進場策略也會有高達一成的成本差異。
當然,採取這個策略會比較麻煩,也有其缺點,但一個由哈佛金融學院教授Michael E. Edleson所推薦的方法卻少為人知,我覺得很可惜,因此特地介紹給大家。而如果真的要詳細了解,建議閱讀該教授的學術研究論文或「Value Averaging」一書(中譯版書名為定期定值投資策略)。
我用盈富基金(2800.HK)回推投資恆生指數績效
回覆刪除投資十年 從2000/12/31開始 每年年末買進 共買入十次
分三個策略 分別計算1.投入資金 2.目前現值 3.年化報酬率
(1) 每年固定投入十萬元-->100萬 180萬 10.6%
(2) 投資組合每年增值十萬元 當年股息於本金之外再額外投資
-->33萬 109萬 12.9%
(3) 投資組合每年增值十萬元 當年股息折抵應投入本金
--> 17萬 107萬 15.6%
不過 碰到市況極度波動的2008和2009年
2008年需要一次拿出49萬再投資 來達成定值成長目標
不見得有那麼多閒錢可投資 相反的2009年就會回收37萬本金變成閒置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