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日

投資全球的策略(四)美、歐、亞、新興在多空市場的走勢


這一波熊市的起點如果訂在2007年十月8日美股最高點(DOW:14000),但是其實一直到2008年九月才真正明顯下殺。從圖中可以明顯發現,全世界市場的走勢非常的接近,不過新興市場比其他市場早一點下跌,而跌幅也最深。相反地,美國市場比較晚下跌,跌幅也最淺。整個一年半的熊市,到2009年的三月9日跌到最低點,歐洲市場下跌65%最慘,新興市場最低點則是在2008年11月就已經出現了,但整個熊市也下跌了65%左右。而美國市場和亞洲市場則大約下跌55%。

所以其實2007年十月到2008年八月都是盤跌狀態,花了十個月下跌了20%,這段先不看。我們把Charts縮小到2008年八月中一直到2009年三月9日,這短短的半年,VT代表的全球市場下跌了將近五成,跟VTI代表的美國市場差不多(當然,VT的美國市場持股佔了將近一半),而代表亞洲太平洋市場的VPL跌幅最小,"只有"43%。同樣的,VWO代表的新興市場領先下跌,下跌幅度也領先了大半場,直到比賽結束前一刻才被代表歐洲市場的VGK超越。為什麼?因為新興市場中,佔了20%的中國已經開始上漲了,而12%的台灣也不再狂跌破底,新興市場的主要股市低點都在2008年11月,2009年3月新興市場幾乎不再創新低了。

我們再來看看2009年3月9日以後的牛市(或是熊市反彈也可以,總之已經上漲將近五成了),漲幅幾乎一路遙遙領先的是新興市場(最高有70%!),而跌很慘的歐洲市場也漲很多(最高有60%!),跌比較少的亞洲太平洋市場也漲得比較少(最高有45%!),而全球市場則已經脫離美國市場,被新興市場和歐洲市場拉高,漲幅也有45-50%。整體來說表現最差的是美國市場,"只有"上漲40%,幾乎只有新興市場漲幅的六成。

這次熊市美國是主要的災區,但是下跌幅度最小,而觸底反彈的上漲幅度也最小,一方面是美國市場比較大也比較成熟,二方面是救市政策連貫而積極,因此很明顯的其他市場有過度恐慌的情況出現,而恐慌過後迅速回升的股價也比較能反應各市場的主要價值。新興市場主要還是依靠美國市場的消費力才得以成長,因此即使已經上漲了70%,並不表示新興市場的經濟已經好轉。半年上漲超過五成已經是非常難得一見了,因此最近也看到有資金撤出或是已經開始獲利了結的情況。

在來看看歐洲和亞洲,歐洲則是這次熊市的次災區,因此下跌幅度第二也很合理,亞洲地區其實主要就是日本市場,這次比較像是避險策略的市場,下跌幅度相對來說就沒有那麼強。

所以在做資產配置的時候,新興市場是變動幅度比較大的,美國市場則是比較穩定的,而歐、亞市場則介於中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