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6日

華爾街的泡沫機器 -- 別忘了買方

鉅亨網編譯郭照青 綜合外電  2010-05-27


隨著國會即將通過對銀行體系與金融市場更新更廣的監督法案,美國是否正立法阻止了2008年金融危機重演?

「情況根本不是如此,」金融時報編輯John Authers說。「我們的立法還沒有到讓危機永不再發生的程度。」(看看周二股市的表現,擔憂瀰漫了全球股市。)

事實上,承擔風險及嚇唬投資人,在華爾街仍是根深蒂固。一如Authers在他的新書「股市驚驚漲」所描繪:「2007至2009年的金融災難,並沒有消除當下的各種因素,這些因素導致市場糾結,漲幅過度,並危及了經濟。」

是什麼原因?為何有這麼多泡沫?包括網路,信用市場,原油與中國等。

機構投資人崛起

一個主要理由:買方崛起,即機構投資人,如共同基金,退休基金與保險公司。約50年前,紐約證券交易所,有逾90%股票係由散戶持有。今日該數據已下降到了三分之一,散戶對單日股市的影響,也由絕對到了最低,甚至是零。」

儘管法律改革焦點主要在華爾街的賣方,亦是如CDO與CDS等投資工具所交易的場所。「但是如果沒有人買這些商品,就不會有泡沫,」Authers說。

「如果要解釋買方為何如此操作,為何做出這些市場決策,值得注意的不是散戶投資人,而是投資機構,」Authers解釋道。

例如,共同基金經理人為獎金而累積資產,目的不必然是打敗大盤。「要累積資產,追隨群眾也就難免,」Authers說。


換言之,當每個人都參與風險性金融賭注,或搶進最熱門股票,那為何不加入戰局?當每個人都做同樣的交易,則情況將大幅動盪,因為鉅額資金進出相同的資產,而且是同一時間。


除了機構投資人以團隊方式尋求安全港外,另一項泡沫因素是報酬。Authers說,華爾街的報酬結構,每年均鼓舞

交易員「傾家蕩產」。

加上一旦公司陷入困境,總認為政府將為大型企業紓困,因而押注也就難以抗距。Authers表示2008年紓困案,只是讓道德風險的鐘擺進一步偏向錯誤方向。

※John Authers的FT專欄文章列表
※John Authers的新書:The Fearful Rise of Markets(驚驚漲的市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