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31日

Golden Cross vs Death Cross

所謂的Golden cross(黃金交叉)指的是50日均線與200日均線交叉後,50日均線位於200日均線上方,而Death cross則剛好相反,是指50日均線與200日均線交叉後,50日均線位於200日均線下方,其實看上面的圖就很清楚了。近三年來只有兩次死亡交叉,一次黃金交叉,而其中一次死亡交叉還是發生在這個月初而已。

使用這種方式判斷行情的人,主要是認為50日均線代表短期行情,200日均線代表長期行情,而當短期行情表現不好而使得50日均線一直無法高於200日均線時,也意味著正處於熊市。而如果50日均線所代表的最近一季50個交易日的均價都高於200日均線所代表的最近一年200個交易日的均價,那麼就意味著行情持續不斷往上漲,正處於牛市。

如果僅看2008年初那次死亡交叉就馬上賣出股票,以持有SPY為例,會是賣在$145的價位,也就能夠完全避開金融海嘯的損失,而一直到2009年八月,才會遇到黃金交叉,此時買進股票,其實已經距離谷底有五個月的差距,而SPY從最低的$65也漲到了$95了,幾乎都快漲了50%才進場。當然,$95也不算貴,因為後面還有漲到$120,還有25%的獲利空間,然而接下來一直到今年七月初才又遇到死亡交叉,當時S&P 500為1100左右,也就是高點下跌一成左右,與2008年初的死亡交叉差不多,所以此時賣股也距離高點不算太遠,但這會不會是個假訊號則很難斷定。例如S&P 500已經出現死亡交叉了,但SPY其實還沒,而或許這次的下跌只是一個股價的修正,並不是熊市的開始,因為S&P 500在七月初死亡交叉後,七月底又出現了黃金交叉,而這以往也經常出現,只要是幅度稍大的修正或是反彈就可能會出現假訊號,而假訊號也只有事後才能看得出來。


那麼,如果用這種訊號來投資,效果如何呢?根據MarketSci Blog的計算,如果從1930年開始,遇到黃金交叉就買進,遇到死亡交叉就賣出,投資績效可能跟一開始就單筆投入然後完全不動來比幾乎不相上下,甚至還略為落後:


結果均線作為進場市場的指標,年化報酬為9.2%,還略輸給單筆投資然後完全不動的9.3%,而以這種方式投資的話,有64.4%的時間會留在市場上,而大約有另外三分之一的時間持有現金。但這樣作是有一些好處的,例如可以避開大跌。

可是如果有投資人以完全相反的方式去使用這個指標呢?也就是如果投資人在死亡交叉的時候買進,黃金交叉的時候賣出改持有現金,情況又會如何呢?


從上圖就可以發現在黃金交叉之後持有股票遠比死亡交叉之後持有股票來得更好,而且好很多,而死亡交叉之後持有股票的平均年化報酬竟然只有0.8%,

如果黃金交叉作為進場指標,則1930到現在,平均每年會有1.14次進場機會,而使用SMA會比EMA績效好一點(9.2%>9.0%年化報酬率),但都不如買進持有的9.4%。不過如果是以不同的均線來看,則其實差異並不小:

Source

根據上面的表格,以兩個月和十個月的均線黃金交叉作為進場指標效果最好,年化報酬率有9.9%。而有趣的是,一般越長期的投資人會看越長週期的均線,例如短期投資看日線,中期投資看週線,長期投資看月線,但這個表格則告訴我們其實在相同的季、年均線情況下,使用哪一種均線其實差異不會太大。

對於相關議題有興趣的投資人,可以參照這個Blog的幾篇相關文章:Roundup: Trading the Golden Cross

2 則留言:

  1. 這個比較方法是假設一開始有一筆錢,然後 buy and hold 就是一下子全部投入,而看訊號就是全部進去又全部出來是吧。只不過一般人的可投資資金是慢慢累積的吧(例如每月省下的錢),方法是新的資金先放定存,然後看黃金交叉全部投入,死亡交叉出場,下一次黃金交叉再連同等待期間存的錢一併投入。這樣跟定期定額的方式每月全投入然後持有來比較,會比較合乎實際的狀況。只是頗複雜哩~~~

    回覆刪除
  2. 其實你說的也有作過測試,其實差異是不大的,你可以想像成每一筆後來增加的資金都是一筆單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