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市場上很明確的一個特性就是,如果有一個策略很賺錢,那麼當整個市場都知道那個策略的好績效之後,那個策略也就正是宣告死亡了。全世界將近一百萬個專業投資人才無時不刻在尋找最佳策略,有的真的找到了,如果他不公佈,自己慢慢賺,或許才是最好的處理方法。但大多數找到最佳策略的人為了名或為了證明自己的聰明才智,會公佈那好不容易找到的寶藏,結果就是策略過不久就失效了。
在指數型投資中,大多數都以市值加權的基準指數作為標的,但可想而知也一定有不少人並不滿足於僅拿到和基準指數一樣的報酬,因此許多基於基準指數所變形而誕生的策略指數也就不斷出現。S&P 500的策略指數大概就是以等權重指數最為有名,畢竟S&P 500本身的市值加權會讓投資人有一個質疑:市值越大的持有越多,但是市值越大未必表現越好阿!而還可以繼續延伸出另一個質疑:那麼會不會權重很大的那些公司股價已經漲得太高了,結果市值加權就變成是一種不自覺的買高賣低?
當然上述兩個質疑都有其盲點。市值大小的確和表現好壞之間的關係很難有所定論,尤其是如果能夠預測市場,那大概就不會成為指數投資人了,而如果深信市值大小與報酬高低成反比,那更簡單的方法就是買小型股指數就好了。再者,市值加權並沒有追高殺低,而是在持有過程中,某些持有的個股因為股價上漲而增加權重,某些個股則因為股價下跌而權重在指數中降低了,這過程是被動產生的,指數本身並沒有因為股價的漲跌而做任何動作。
總之,既然有質疑,就會有人想要解決,而最簡單也最公平的方法就是大家齊頭式評等,以S&P 500指數有500家公司的成份股為例,每家公司都一樣權重的話,就是各佔0.2%的加權比率。
上圖就是兩個指數的比較,很明顯的等權重加權的RSP比市值加權的SPY表現要好得很多,正如推出指數以及發行ETF的公司所宣稱的那樣完美而卓越。
但,試著思考一下。RSP的總資產規模若在一千億美元左右,除以五百家成份股,等於每個成份股都要持有兩億美元,這其實已經是不小的規模了,整個S&P 500成份股最小市值的公司市值只有12億美元,那麼RSP這單一一檔基金就持有這家公司六分之一的股份!結果只有兩個:推升這家公司的股價、降低這家公司未來的報酬率。
因此這種策略很有可能會慢性自殺,即使過去的表現真的很好,但是當RSP的好表現被所有投資人發現,然後紛紛持有RSP之後,RSP會因為規模的增加而不得不在小市值的公司持有更高比例的股份,就算小公司真的表現比大公司還要好,但也承受不起這麼大量的看好。
所以以RSP這種策略來說,要不就更局限於大企業,例如以S&P 100美國百大企業指數作為標的,要不就規模不要再擴大,不然哪天資產規模大到五千億美元,那不就幾乎要把最小市值公司給全部買下來了嗎?這麼過度的持股不但違反投資公司法規,也會讓市場上的股份供需失衡,造成股價失真。
疑...我從Yahoo那看到RSP的Net Assets : 3.26B
回覆刪除淨值是32.6億,總資產1000億怪怪的...
謝謝Yaskawa,一千億是我舉例的,文中語意不當會引起誤解,已經修正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