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 2010年02月05日
即使你已經跟風買進外國股票做分散投資﹐你對投資世界的看法仍有可能是失真的。
1976年某期《紐約客》(New Yorker)雜志上﹐斯坦伯格(Saul Steinberg)畫過一幅有名的封面畫。畫中曼哈頓的幾個街區看上去很大﹐而世界其他地方都顯得微不足道。
放到今天﹐斯坦伯格這幅畫可以起名為“美國人投資組合畫像”。美國股票在全球股票市場的總值中只佔42%﹐但美國投資者平均把72%的股票資產都投在美國國內。這就是所謂的“本土偏向”(home bias)﹐即對本國公司的偏愛。
而當美國人真的“走出去”時﹐他們眼中的世界是一邊倒的。據晨星公司(Morningstar)數據﹐2009年美國人投進國際性基金的250億美元資金中﹐約95%都是投往專攻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等新興市場的基金。截至年底﹐美國投資者直接投往發展中國家的資金略低於3,000億美元﹐另外經由擁有一定新興市場資產的基金﹐可能向發展中國家間接投資了1,100億美元。
在所有基金投資者的股票資產中﹐平均約68%投資於美國﹐6%投資於新興市場﹐剩下26%投資於世界其他各地。但總部設在發達外國經濟體、而不是新興市場的企業﹐佔據了全世界股票市值的45%。美國人重倉投資於國內﹐少量投資於澳大利亞、英國、法國和日本等國﹐然後徑直涉入了新興市場。
有什麼不對嗎?在自己最瞭解的市場上為什麼不多投點呢?美國大公司三分之一的銷售收入、近四成的利潤都來自國外﹐美國股票不是很好地反映了世界其他地方的情況嗎?而如果你投資國外﹐為什麼不投資回報率最高的地方?
之所以要“走出去”過去是因為國內外股市關聯度較低﹐或者說是當美國股市下跌時外國股市往往上漲(反過來也一樣)。在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關聯度通常低於50%﹐每逢美國股市往這個方向走時﹐外國股市就朝那個方向走。但在2008年﹐國內外股市同步下跌﹐2009年﹐全球股市又幾乎是不約而同地上漲。外國股市與美國股市的關聯度已經超過了90%。
美股與幾乎各種市場都已趨同﹐包括大宗商品和對沖基金。但還有另外一些更好的理由﹐支持你在全世界範圍內投資。
或許你對美國公司最為瞭解﹐但這並不一定就意味著投資國內公司風險更低。在美國生活、把多數股票資金都投資在美國﹐很像是在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和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工作﹐並大批持有這些公司自己的股票。另外﹐持有以外幣計價的股票﹐或許有助於你在將來對沖美元幣值的下跌。
至於在新興市場﹐更快的經濟增長並不一定帶來更好的股市表現。美國在19世紀的擴張速度超過20世紀﹐但股市回報並沒有相應提高。在過去10年﹐亞洲經濟增長超過拉丁美洲﹐但拉美股市的表現比亞洲好三倍。原因何在?在於股市回報不僅取決於明天的增長速度﹐也取決於投資者在今天願意為這種增長速度付出多少。另外﹐新興市場的股價已經不像2008年年末、2009年年初那樣便宜。沒有理由急著沖進去。
還是做個深呼吸吧﹐冷靜一下。
如果你是剛開始在美國市場投資﹐那麼你會怎樣在不同種類的股票中分配資金?合理的第一步是看看其他投資者的資金如何配置。在美國市場中﹐小型股不足10%﹐中型股佔20%﹐大型股至少佔70%。快速上漲的“成長股”與價格更低廉的“價值股”之間基本上平分秋色。除非你有充足的證據認為多數其他投資者都沒有發現某樣東西的時候﹐否則你沒有理由不按照這種一般的配置方法去配置資金。
指數提供商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公司的MSCI Barra的指數研究負責人尼爾森(Frank Nielsen)表示﹐在全球範圍內分配投資資金的時候﹐你也應該遵循同樣的原則。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所有國家全球指數(MSCI All Country World Index)中的權重分配﹐基本上等同於全世界投資者已配置資金的分配比例:42%在美國﹐45%在發達外國市場﹐13%在新興市場。
把這些數字視為你的基準線。如果你在美國分配資金的比重超過42%﹐在發達外國市場的比重少於45%﹐那麼你的投資就是有問題的。你對全球經濟有何洞見﹐而數億其他投資者都或多或少地忽視了?
Jason Zweig
(編者按﹕本文作者Jason Zweig是《華爾街日報》的個人理財專家﹐他在這裡向不知如何打理投資的讀者介紹一些理財小竅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