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2日

市場預測到底準不準

每年一月份﹐成群的高薪專家都試圖預測本年的經濟前景和市場走勢﹐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幾乎所有的預測都被證明是錯誤的。

我們在這裡想提供一點與眾不同的東西:即一個如何有效利用這些預測結果的藍圖式方法﹐即使你懷疑預測不準確也沒關係。從整體來看﹐這些預測有助於指出本年你能合理預期的最好結果和最壞結果——並告訴你是否應該對未來抱有信心。

市場預測與市場本身一樣古老。根據歷史學家愛麗絲•斯羅特斯基(Alice Louise Slotsky)的研究﹐古代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的文字記錄中有很多都是關於預測商品價格徵兆的資料﹐如“烏鴉代表市場價格穩定”等。

事實上﹐從那時起﹐權威人士就一直在做出各種預測——並屢屢失手。回顧2010年﹐被稱為“興登堡凶兆”(Hindenburg Omen)和“死亡交叉”(death cross)的技術指標預示股市即將崩盤﹐很多市場專家預測中國股市將繼續走高﹐美國經濟可能遭遇“二次探底”。而至少到現在為止﹐所有這些預測都未能成為現實。

如果專家能準確預測2011年﹐則根據他們的說法﹐美國股市將上漲10%左右﹐十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約為3%﹐通貨膨脹率略低於2%﹐經濟增長率將在3%左右。不過﹐如果靠這些預測來押注市場走向﹐那你就太天真了。

為什麼擁有多年從業經驗、專業知識豐富、能隨意接觸海量資料的人﹐會如此頻繁地錯誤預測未來的市場走勢呢?

第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未來充滿著意外。無論有多專業﹐一個人不可能準確預見到未來發生的事情﹐以及人們將如何做出反應。經濟學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von Hayek) 於1974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他在獲獎演說《似乎有知識》(The Pretence of Knowledge)中說過這麼一句話:市場作為一種複雜的現象﹐其走勢取決於許多個體的行為﹐其結果取決於所有因素的綜合作用……對市場的研究很難揭示全部的面目﹐難以做出準確的度量。

預測失誤的原因還在於﹐它們要麼流於平庸﹐要麼過於極端。對預測者來說﹐做出與主流意見相差不大的預測毫無意義。他們既不會因為跟大部隊站在一起而遭到解雇﹐也不會因為比同行稍微好一點而名利雙收。因此﹐如果預測者想脫穎而出﹐可能就得走向極端。

因此﹐大多數專家都傾向於圍繞一個安全的共識意見抱成一團﹐而一小撮專家從事風險大但潛在收益高的買賣﹐做出極端看多或極端看空的預測。如果他們的預測正確﹐則奇跡般的準確性將令其一夜成名﹔而如果預測錯誤﹐人們大多很快就會忘記。

另一個問題在於:專家分析複雜資料的方式並不始終如一。給同一專家多次提供類似資訊時﹐他們會得出迥然不同的預測。有一個結論至少從1954年以來就為人所知﹐但幾乎從未在華爾街公開發表過——即根據專家預測方式建立的簡單電腦模型比專家本身的預測更準確。這是因為專家知道模型中的哪些變數比較重要﹐於是過於頻繁地對各種變數做出主觀調整。

就像廚師瞎折騰一個成熟的烹飪配方容易搞砸一樣﹐預測者太多的微調也會導致自己預測失敗。一項研究發現﹐一個股票分析師用於預測未來收益的固定電腦模型在72%的情況下比分析師本身更準確。在2011年1月末的一份報告中﹐滙豐銀行(HSBC)在倫敦的外匯策略師大衛•布魯姆(David Bloom)批評專家的預測前後不一﹐僅僅因為近期歐元上漲﹐就紛紛改變觀點看好歐元。

因此﹐市場權威人士不僅會錯過沒人能夠預見到的大意外﹐也很容易會因為一些小意外而做出過度調整。美國北方信託公司(Northern Trust)的首席經濟學家保羅•卡斯瑞爾(Paul Kasriel)說﹐市場預測者往往陷於一種我稱之為“顧此失彼 (currentitis) ”的狀態﹐他們看到一些不符合自己預期的數字﹐於是想彌補自己的失誤﹐根據最新的資料做出調整﹐結果反而再次預測錯誤﹐就這樣來回折騰。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現在有一點都是顯而易見的:你應該進一步端正態度﹐以更謹慎的態度對待各種市場預測。

不過﹐你也可以利用好這些預測﹐方法如下:

1、不要相信專家對一年後情況的預測。

專家的短期預測比長期預測更準確一些。費城聯儲銀行(Federal Reserve Bank of Philadelphia)數十年來一直在進行一項“專業預測者調查”(Survey of Professional Forecasters)﹐收集幾十位專家對於經濟前景以及各種金融變數的個人預測和整體中位值﹐從而形成一個資料庫。

與預測最新市場趨勢相比﹐該調查在預測通貨膨脹、失業率和經濟增長(以實際國內生產總值的變動來衡量)等變數方面要準確得多——但只限於最近一兩個季度。管理費城聯儲銀行這個資料庫的湯姆•斯塔克(Tom Stark)和其他研究人員表示﹐在此後的幾個月﹐大多數預測的準確性將直線下降。

在預測未來一年的情況時﹐專家幾乎沒有任何優勢﹐而只是對近期趨勢的簡單推測而已。

2、坦然面對預測失誤。

斯塔克說﹐沒有經濟學博士頭銜的大眾往往認為專家預測十分準確﹐就好像能直接拿去銀行兌現的支票一樣。人們不懂得這些預測背後隱藏著大量的不確定性。

舉例而言﹐市場預測2011年美國的新屋開工數量為70萬﹐比2010年預測的554,000有所上升。然而﹐根據費城聯儲銀行收集的歷史預測準確性資料﹐你可以有80%左右的把握認為﹐最終結果將在40萬到100萬之間。也就是說﹐你將明智地預計到會有意外資料出現﹐無論或高還是或低。

這並不意味著預測結果毫無價值﹐恰恰相反:通過觀察預測失誤的潛在區間﹐你可以調整自己的預期﹐避免做出過分自信的決策。與此同時﹐喜歡對沖風險的投資者可以更準確地估算自己所需要的保障。

在根據任何經濟變數預測做出決策前﹐先流覽一下費城聯儲銀行網站上的“預測失誤資料”(forecast error statistic)頁面﹐看看以往的相關預測有多准。

3、聽聽市場的聲音。

沃頓商學院(Wharton School)教授、《預測原理》(Principles of Forecasting)一書的作者斯考特•阿姆斯壯(J. Scott Armstrong)說﹐如果一個市場里頭有許多交易者﹐那就不要試圖去猜透市場。

股市似乎不像一個能夠預測未來的風向標﹐但與其它替代方式相比﹐還是要好上一些。標準普爾500指數(S&P 500)往往能相當準確地預測到未來短期內出現的經濟衰退和復蘇﹐比如該指數在2007年末開始下跌﹐而2009年出現大幅上揚。過去幾週來﹐股價走勢暗示經濟將在2011年持續復蘇。

4、取不同的預測結果的平均值。

提高預測品質的最有效工具也許就是把從各個獨立管道取得的預測結果簡單地整合起來。不要只看“專業預測者調查”的結果以及華爾街經濟學家或策略師對於市場的共識﹐你應該撒一張更大的網。

一般而言﹐來自不同管道的預測者所獲取的資訊以及使用的預測方法都不盡相同﹐因此其失誤往往可以相互抵消。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管理學教授理查•拉瑞克(Richard Larrick)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假設有兩個預測﹐一個說股市會上漲20%﹐一個說會上漲4%﹐結果股市漲了12%。第一個假設過於樂觀了八個百分點﹐第二個假設過於悲觀了八個百分點﹐而兩者的平均值剛好是12%﹐雖然兩個預測都很不準確﹐但其平均值卻剛好說得分毫不差。

Jason Zwei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