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日

「資產配置之唬爛理論」的唬爛

最近網路上有一篇名為「資產配置之唬爛理論」的文章,內容卻是對資產配置的概念充滿了誤解。很有趣的是,我們在投資市場上看到的專業,到底代表著什麼?例如一個擁有博士學位,甚至還寫出投資學教科書的人,夠不夠專業?當然很專業!但是他的投資績效會不會是市場上的頂尖呢?通常不是。

相反地,一個沒有什麼顯赫學歷、沒學過什麼投資僅憑感覺或土法煉鋼,但是因為績效很好,很快就被捧成股神了。但是這種股神,可能連年化報酬率是什麼都不知道,或許也無所謂,反正會賺錢才是王道。

不過更有趣的是,如果投資銀行要聘人,一個是投資學博士,一個是過去五年每年投資績效都超過大盤10%以上的投資人,你認為會聘哪一位?績效表現不錯的投資人並不少見(至少不少理財雜誌每一期都可以找到一兩位來訪問,就應該不算少了。),但是這種「在現實中培養實戰智慧」的「強者」,有哪一個有機會到真正專業的金融機構去任職呢?難道這些人都已經強到大賺特賺賺到翻掉,連千萬年薪都看不上眼了?

回歸正題。為什麼資產配置被認為是烏托邦理論,是唬爛的?

這是MSCI新興市場指數權重在2000、2005和2010的變化。如果看到這張圖,然後說2000年中國只配置6%,而到了2010年卻成長到18%,是高達三倍的成長,所以這樣的配置很笨。如果在2000年就重壓中國,到了2010年不就大賺了嗎?所以按照指數的權重來做配置是完全錯誤的,是很可笑的。


這種說法有以下的錯誤:

1. 市值加權的指數,權重反應的是該市場的市值,而非對該市場的看好程度。
2. 如果沒辦法預測未來,不管怎樣比例的配置都沒有對錯可言。在2012年看著2000到2010年指數權重的變化來嘲笑的人,難道是已經預測到了十年後指數的權重了?
3. 如果心中對於投資標的有想法,當然就可以根據看好的程度來做不同的配置,例如很看好的標的配置20%,普通看好的標的配置10%,但是這種作法並不是資產配置的典型作法。資產配置的作法是找到走勢相關性不相關或是負相關的投資標的,然後進行等權重配置、風險特性配置或根據該資產在市場上的市值權重進行配置。
4. 本來就沒有所謂的最佳資產配置,除非可以預測未來。對於投資人來說,資產配置能提供報酬,除了資產本身的成長,還有資產在市場上的波動所造成的失衡,當投資人為了校正這種失衡而進行再平衡動作時,就會賣出漲高了的資產,同時買進跌到很便宜的資產,透過低買高賣來獲利。
5. 資產配置會持有不懂的資產,這是肯定的。例如持有全球股市指數ETF的投資人,難道成份股都透徹瞭解?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是因此就不持有?並不是這樣。我們當然應該要持有我們所瞭解的,但是在資產配置的投資過程中,應該瞭解的是納入投資組合的那些資產,特性是什麼,以及投資人所使用的投資工具有什麼特質。

時常看到有人不瞭解指數,就說指數是追高殺低。不瞭解效率市場認為市場會即時反應所有資訊所以無法選股、選市,然後挑選特定的標的來證明效率市場理論的錯誤。而這一篇,則又是不瞭解資產配置,卻又自以為專業的說這個理論是在唬爛。

5 則留言:

  1. 該文作者或許是財務相關領域出身的,但他讀書的方式我看是沒讀透吧!

    之前也曾在他的部落格留過言,但都被他刪了 ( http://hoamon.blogspot.com/2011/04/blogger-google.html ),也算是個沒肚量的傢伙。

    就由他去吧! 愛獻曝的人又不是只有他。如果板主看到笨蛋都得回的話,那時間會不夠用地。

    回覆刪除
  2. 該BLOG的文章品質差異頗大,而且文章風格差距大,有些甚至與今週刊上呂大師的文風相近。
    令我懷疑是有許多人共筆經營的。

    回覆刪除
  3. 版大說出此張文章有錯的地方,第四點最忠肯,很多人都沒辦法克服心理障礙,如過度自信,稟賦效應等等之類的,資產配置就是一個機械化的模式讓人們可以克服心中的障礙,但資產配置的部分還有待商榷,以標準差,變異數,負相關等等的統計東西,真的試用在股市上嗎?
    之前小弟看了一本股價、棉花、與尼羅河密碼一書,書中就指出數學化的財務有哪些錯誤之處了,而資本定價模型也存在和世界有落差之處
    板大的BLOG小弟以觀看很久了,若小弟發言有誤之處請板大多加指教。

    回覆刪除
  4. 每一種資產的標準差以及不同資產之間的相關性本來就不是固定的,從我年初紀錄的那幾篇文章就可以看得出來。因此這些分析本來就只是用來協助投資人瞭解該資產的特性,例如某些資產波動比較大,某些資產在恐慌時期和其他資產的相關性會變低,所以有避險效果。但是並不是根據統計某種資產過去30年平均每年10%的報酬率,未來也會如此。所以如果想藉由過去的數據,然後期望將來也會如歷史數據那樣表現,這就是誤解了資產配置的功能。所以像是效率前緣所求出來的最佳化資產配置,只是一個概念而已,並不是要投資人照做,因為丟進去分析和計算的時間區間都是歷史資料,無法推論未來。但是瞭解各資產的特性後,規劃好自己的投資組合與比例,就只要定期再平衡就好,不需要靠什麼複雜的量化模型。

    回覆刪除
  5. 沒想到看到B大會提出反駁的文章,我也在他的留言區提出不同的意見,雖然他回應的我不是很滿意,但我也沒有繼續追究下去,畢竟觀點不一樣,到時只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我只認同他說必需要了解一個資產再投資,但是他下的結論我就不是很認同,他所舉的例子也不是很明確,集中投資和分散投資我認為觀念並不會互相牴觸。

    看B大部落格很久了,希望B大多分享這樣客觀的見解。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