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5日

Buffettism專訪寶來投信劉宗聖總經理-04

問:如何看待寶來富盈債券ETF(006202)高達25%的折價?


劉宗聖總經理:這個產品當初我們在規劃的時候,就遇到一些問題,我們很想作G7或G8的債券ETF,他們的十年期平均公債殖利率大概3.5-4%,這個產品投資人應該會有一定程度的接受,但債券指數本身是一個主動的投資組合,而不是被動的,什麼債就有什麼評等,一般股票不會去分評等,股票就做兩層篩選,一個是市值,一個是流動性。債券指數則是這個籃子裡面要放哪些債,有些債是要剔除的,這其實是很主觀的。

我們當時要作G7或G8,覺得效果應該會不錯,但是因為要交易到海外多幣別,它本身的投資組合所可能產生的問題會顯得比較複雜一點,所以後來我們選了台灣的債券,而台灣基本上有兩年期、五年期、十年期、二十年期和三十年期的公債,因為兩年和三十年的成交量太低,我們把他們剔除,留下五年、十年、二十年,這三個平均起來大概殖利率1.2-1.3%。

但是我們當時在發行的時候,認為債券ETF應該還是視同債券,只是一個掛牌的債券組合,但是我們的看法不被認同。我們遇到大部分的投資人的反應,第一個,基礎的十年期公債殖利率太低了,只有1.2%,如果再扣一個千分之一(證交稅),再加上買、賣來回的千分之1.425手續費,那我拿到的東西其實是不多的。

其實一般投資人把它作成是一個money market的ETF,我們叫做現金化管理的工具,但他們也覺得交易成本太高了,於是我們當時也敦促券商看看能不能為了這個東西零手續費,但這牽涉到整個券商公會對現有券商在管理上,不能有這種類似補貼的原則,因為事實上零手續費就是補貼投資人的收益。

所以第一個,我們在證交稅上沒有解,第二個,手續費又不能降,第三個,我們在保管銀行那邊是希望IPO的過程能夠多找一些散戶進來,因為ETF如果IPO只找到券商的種子基金,沒有找到散戶,那種子基金會多殺多。但是因為當時債券在一般銀行的保管系統裡面,不被視為是一個具吸引力的商品,所以當時沒有順利IPO,只有保管,這是第三個問題。

因此我們上市的時候有大概十億的規模,但幾乎全部都是 種子基金 ,一發行之後沒有足夠的散戶,有一家券商贖回,一但贖回,淨值就呈現折價,一旦折價,另外一家券商就會再贖回套利,因為當你呈現折價的時候,ETF是便宜的,裡面的投資組合是貴的,」那我就拿到市面上賣掉,因為ETF的淨值比較高,市價比較低。所以一贖再贖,就呈現明顯的折價了。

基本上淨值還是漲的,但市價因為沒有買盤,我們一開始的投資組合裡面沒有足夠多元的結構,散戶沒有進來。我們講ETF,規模大多是法人給的,但是流動性大部分都是散戶給的,散戶會交易,台灣50也是如此,散戶不到三成,法人佔了七成,但那不到三成就能帶來一定的交易量。

我們當時也希望說,每一次債券在標售的時候,都被郵匯局或壽險公司標走,標完之後他們也都持有到期,這也導致on the run(熱門券),新增的發行的就很熱,殖利率就慢慢壓低,而因為熱就壓得更低,低了還可以再低,但和off the run(冷門券)就沒有流動性。我們當時希望如果有這三個年期的債券,就拿來跟我們換成債券ETF,你可以拿去作hedge,也可以順勢帶動債券期貨的市場,當時有這樣想。

或者是債券ETF如果被認為是債券的話,我可以拿去作貨幣型基金RP(債券附買回)的擔保品,但這個也不被接受,因為一旦作成ETF就被認為是ETF,所以我們沒有辦法在債券市場熱絡交易的同時,透過市場垂直的供輸系統,像台灣50早年大多是in-kind,我們叫做實物的申購,然後在次級市場去做賣出,或者作避險,所以我們這個管道也沒有辦法把它打通,才會導致它的折價關不起來。

沒有錯,就像你講的,缺乏造市,因為對造市者來講,沒有足夠的工具跟流動性,所以這個我們一直在檢討。但主要還得仰賴有更多的投資人,能以資產配置的角度來看待這檔債券ETF,因為散戶願意進來,開始買多於賣,就能把市價慢慢推升到接近淨值,如果接近淨值,又具備其他像是擔任RP擔保品、或是給郵匯局作現金化管理的工具,那或許就有機會了。

問:即使折價25%,現在的殖利率看起來也不夠吸引人阿!

劉宗聖總經理:因為基礎的條件相對來講就不好。其實當時設計時,想藉此債券ETF引進外資資金,但外資持有的債券成數有一定比率限制,加上現存的問題在流動性尚未放大與規模無法達到機構投資人的標準的層層考量下,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2 則留言:

  1. 這邊看得不太懂,
    他的意思是說,債券型ETF,在實物交易機制上有怎樣的問題呢?

    回覆刪除
  2. 因為台灣的債券市場流動性不如股市,所以如果要湊到一籃子的債券去換ETF發行單位,並不是那麼容易。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