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討論指數投資、價值投資與長期投資的美股部落格,介紹全球投資市場的最新訊息、各種投資哲學與資產配置方法
A Long-Term Investor shares his opinions about USA stock market, ETFs, asset allocation, value investing and Index Investing.
2012年4月28日
定存其實無可取代
本文刊登於4月22日的經濟日報,以下為原文,可能和刊登的文章略有差異。
現在的定存利率幾乎處於歷史低點,但是通膨卻逐漸加劇,如果簡單比較一年期定存利率和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的年增率,就會發現如果把錢存在銀行,購買力是會下降的,這種情況稱為「負利率」。例如物價每年漲3%,但是100元存在銀行一年只拿到2元利息,那麼的結果就是儲蓄可以買的東西就越來越少了。
在這種情況下,有許多人都在幫自己的儲蓄尋找更好的出路,希望能有利率比定存高的金融商品。的確,有不少和定存很類似的金融商品可以選擇,像是定存股、儲蓄型保險、外幣定存,但到底能不能取代定存呢?
要思考其他的理財工具能不能取代定存之前,我們要先瞭解一下定存到底有什麼特性,如果這些特性都被保留了下來,那就是足以取代定存的金融商品了。首先,定存的第一個特性就是本金不會有損失,再來就是隨時可以解約,只是利息打折,而不需要任何解約賠償。
我們先從定存股來看,通常定存股的特性就是企業規模大,股價變動小,最重要的是殖利率要高。其實所謂的定存股,通常是不錯的投資標的,但是並不是能夠取代定存的理財工具,因為股價會變動,就無法滿足定存本金不會有損失的特性,即使股價跌2%,股息配了5%,還有3%的資產增長,但是股價的波動會造成投資人的心情起伏,這種不安全感是定存股無法取代定存的主要原因,更何況如果股價是跌20%的話,那麼殖利率再高也彌補不了損失。
那麼,儲蓄險能不能取代定存呢?儲蓄險其實是一種「把錢借給保險公司」的商業合約,保險公司如果跟銀行借錢,可能要付比定存利率高1%以上的貸款利率,但是以儲蓄險的形式跟保戶借錢,可能只要比定存利率高0.5%,就會有很多人買帳了。但是如果保戶想解約,甚至可能面臨超過10%的本金損失,這種風險甚至可能比定存股的股價波動更可怕。因此儲蓄險也無法取代定存。
最後,外幣定存呢?如果台幣定存的利率只有1%左右,但是某些國家的貨幣定存利率卻可能高達5%,看起來很明顯勝過儲蓄險,甚至跟定存股做比較也不見得差。但是匯率是會波動的,像是台幣的匯率從33升值到30,就是10%的變化了,同樣也有可能面臨賺了利息卻賠了匯差的處境。
當然,將自己的資產往更高收益的方向移動,以確保購買力不被通膨所傷害,並企圖讓資產可以增長,是合理而且應該做的動作。但是在讓儲蓄活化之前,應該要先確定自己的儲蓄是否已經夠安全了?總不能手邊沒有任何緊急用的現金,全部都拿去投資呀!
如果工作很穩定的情況下,或許可以保留個半年的「生活支出」,作為因應突發狀況的財務保障,但如果個性比較保守或工作穩定度不高的人,則甚至應該讓存款累積到一年的「收入」以上,才算是有能力可以開始去規劃投資或其他理財。
如果銀行戶頭裡面已經除了足夠的緊急準備金,還多了不少存款,那麼其實就可以考慮透過上面談到的這些工具來抗通膨或讓資產可以增長。如果可以承受波動,定存股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時間點的選擇就很重要了。例如股價一百元,每年配五元股息的定存股,殖利率是5%,但是如果等股市大跌的時候,也許可以用80元的價格買,這時候配五元就等於有6.25%的殖利率了。
那麼什麼時候又適合買儲蓄險呢?如果在利率很高的時候,則透過儲蓄險將利率鎖在高點也是很合理的作法,例如不到十年前,市場上還有利率高於5%以上的儲蓄險,在和保險公司簽訂合約時,利率就已經固定到現在。但是以目前的低利率來看,則買儲蓄險反而是不智之舉,只會把利率鎖在最低點,如果將來升息,儲蓄險原本比定存高的利率,甚至可能反而會大幅落後。
因此千萬別為了高一點點的利率而捨棄定存,利率也許真的很低,甚至通膨還讓存款的購買力不斷下降,但這都不是遠離定存的理由,因為定存有其獨特的功能和特徵,其他的理財工具並無法完全取代。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一般反對儲蓄險的人,大都是錯誤使用或是錯誤理解,以版主這段:那麼什麼時候又適合買儲蓄險呢?如果在利率很高的時候,則透過儲蓄險將利率鎖在高點也是很合理的作法,例如不到十年前,市場上還有利率高於5%以上的儲蓄險,在和保險公司簽訂合約時,利率就已經固定到現在。但是以目前的低利率來看,則買儲蓄險反而是不智之舉,只會把利率鎖在最低點,如果將來升息,儲蓄險原本比定存高的利率,甚至可能反而會大幅落後。
回覆刪除>>說明得很貼切與中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