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3日

基金的所有費用、支出和成本

在SSRN的這篇文章“Mutual Funds and the New Total Expense Ratio”中,作者整理了SEC的基金總費用率細目的規範,所有基金的費用大概如下:

A. Management fees管理費用
        1. Investment advisory fee投資顧問費(怕經理人太遜或亂搞,基金公司會找顧問來諮詢,同時也可以表彰基金操作的專業度和經過大師指點。)
        2. Administrator expenses行政支出(這應該很好理解,這一項還包括第三公正機關的績效檢驗和基金的會計查核。)
        3. Service provider fees to adviser affiliates顧問相關的服務提供費(這包括很多,包括推廣或廣告費,也包括資產保管費、投資組合設定以及交易等相關費用,還有法律諮詢費、官方規則檢視(才不會不小心違反規定,被SEC請喝咖啡)、客服諮詢.....還有基金註冊費、文件印刷費....天阿!好多,我其實只選了一部份來打。
        4. Adviser fall-out benefits from revenue-sharing payments (see distribution fees)顧問的獲利分享給付(後面會提到)
        5. Adviser rebates from soft-dollar trades (see distribution fees)顧問的非金錢交易退費(後面會提到)

B. Distribution fees管銷費用
        a. Selling group payments銷售團體給付(簡單說就是佣金)
          1. Dealer (broker) concessions券商或經銷商的優惠
          2. Account servicing fees帳戶服務費(一般約0.05-0.15%)
        b. Revenue-sharing payments, net of adviser fallout benefits收入分成支付(這個費用學問很大,基本上原本是用來讓銷售券商行銷基金,並盡量維持基金的持有單位,因為基金被持有越多單位,基金公司就賺越多,所以鼓勵銷售單位的基金持有越高,可以拿到的回饋金就越多。但是實際情況,基金管理者卻是用銷售出去的單位數來算,所以原本是基金公司用來鼓勵基金被持有,但卻變成鼓勵基金被交易,而既然基金被持有的狀況不好,這個費用就應回到基金淨值,但並沒有,反正現況是基金公司和銷售單位都有賺頭,這些錢可都是投資人的,因此這情況應該要被禁止。這類費用有:
          1. Broker marketing pools銷售券商的行銷費,依年度銷售額或持有單位算
          2. Broker bonus compensation給Top-Sellers的分紅
          3. Syndicated distributions (indirect payments)聯合銀行管銷
          4. Sub-transfer agency fees客戶帳戶轉移費用
          5. Networking fees付錢給銷售券商取得客戶的帳戶和交易資料
        c. Adviser soft-dollar trades net of rebates有時候券商等銷售單位會跟基金公司有合作,消費者買基金時可以用很低的手續費買到基金,而手續費的差額由基金公司來補,這樣的給付稱為非金錢交易的退費,金額甚至達到券商手續費收入70%

C. Other expenses其他支出
        1. Service provider fees to other than adviser affiliates其他的顧問相關的服務提供費
        2. Residual fees and expenses剩餘費用和支出(想不出名目的就放這邊,反正還是可以拿到錢)

D. Transaction costs交易成本
        1. Total transaction costs, net of adviser rebates from
           soft-dollar trades總交易成本(就是基金買賣股票所產生的交易手續費,付給券商,而且不要求打折。所以基金公司真是好夥伴,反正這些錢也都是買基金的投資人出。這好像自己開車出去,要找車位,會多繞點路找便宜的,但如果公司買單就停最近的。很貴?沒關係!又不是自己出錢。)
        2. Flow-induced trade transaction costs流動性交易成本(基金持股的投資組合和基金本身買賣所產生的流動性問題,當基金持有人賣出基金但卻沒有足夠資金給基金持有人時,要創造流動性所產生的費用。)
        3. Discretionary trade transaction costs全權委託交易成本(基金經理人委託更有效率的資產管理券商實施投資組合策略所產生的費用,也就是說經理人出一張嘴,然後事情交給別人作。)

這是美國證券管理委員會SEC最新的基金總費用率分類,如果看過台灣基金的財報,應該會發現台灣名目其實沒這麼複雜。但,所有的每一個小項目都比美國的基金多出一點。Well....如果覺得這些費用不算什麼,基金有賺錢就好的,那就買吧!

內扣費用要不要管?台灣的基金平均內扣每年2%以上,最高有12%,我們只看平均就好。你選的基金賺了20%,但是有2%的內扣,也就是你的獲利被吃掉10%,要不要管,自己想一下。當然,大多數情況是想管也沒得管,內扣不是你決定的,市場上也大多都那麼多,想選便宜的也沒得選。

內扣費用重要還是交易手續費重要?短期交易交易手續費重要,長期投資內扣重要,但能兩者都考慮最好。

那麼知道內扣費用又能怎樣?如果投資人有選擇的機會,例如A基金內扣每年1.5%,B基金內扣每年2.0%,那麼請選擇1.5%的。因為持有十年的情況下,A和B被扣掉的費用就至少差距5%,而基金公司都很聽話轉告大家金管會的話:「所有基金績效,均為過去績效,不代表未來之績效表現,亦不保證基金之最低投資收益。」都不保證未來表現了,投資人也因為不會選股而投資基金,那也不知道怎麼選基金(就算知道,選出來的基金也沒有人能保證績效,連基金經理人都不敢保證。),所以選一個現賺5%的有什麼不好?而且其實每年0.5%的差異,在淨值裡面是有複利效果的,換句話說,十年下來差距不只5%。

那麼內扣費用我們能改變嗎?如果所有投資人都不關心,我們什麼都改變不了。而美國這樣的改變已經發生很多次,像是美國共同基金市場的免佣基金崛起。最近的例子是新興市場的VWO和EEM,前者0.27%,後者0.72%(這樣便宜的股票基金台灣買不到,連台灣五十都要0.35%),這兩檔基金因為費用的差距,造成資產總額的消長,顯示了投資人的確會在乎費用,而這兩檔基金追蹤的指數一模一樣,追蹤效率也都很好,所以的確是費用造成的消長。

不關心基金費用的人就不關心我是無所謂,反正不是我的錢被扣,而基金公司也樂意賺更多。這篇文章是給想要關心基金費用的人看的,在你無從選擇的時候,你只能抉擇買,或不買。我決定不買,轉而去國外找低費用的基金。而當你有所選擇的時候,我建議你應該要把費用列為重要考量,因為過去績效不代表未來表現,經理人也隨時會被換掉,換經理人後持股、資產配置、投資策略什麼都變了,這些不穩定、不確定的東西拿來選基金,那結果也就是不確定。很多好基金變成爛基金,這有太多例子了,有名的基金變爛只是被罵得更慘,廣告多的基金變爛會讓投資人看到公車開過去都對著車上廣告罵,這些其實才是真的不重要的。

而我其實無法理解投資基金的人去看持股內容,甚至還去看該國經濟或持股公司的經營表現,因為看這些資料可能乾脆自己選股就好了,這種功課做了意義也不大,因為經理人隨時會讓持股大風吹,有沒有看過基金週轉率超過1200%的?這種天天買來賣去的情況,看持股只能說真的是看心酸的,更何況很多台灣市場上的基金持股比例公開的實在是很少。

國內基金各方面其實差異都不大,所以比較好的指標是週轉率,或是看交易手續費,這兩者越高的,長期下來表現越差,有興趣請去查國內碩士論文的證明。管理基金,或許真的應該找秉持著不做不會錯觀念的人。


PS:原文發表在PTT的FUND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