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8日

今天我們來談談定期定額(三)

今天談論的主題是,定期定額在什麼情況下會有效降低平均投資成本?

以SPY為例,從1995年一月到1999年十二月總共60個月,進行定期定額,透過buyupside.com的Dollar-cost Averaging Calculator計算可得平均成本為75.37元,而這段期間的260週EMA則是86,所以成本降低了13%左右。

接下來以2000年四月到2003年三月總共36個月進行定期定額,計算得平均成本為100.37,而這段期間的156周EMA則是95,所以在下跌的市場中,定期定額的平均成本反而高出了5%。


以2000年四月到2007年三月總共84個月進行定期定額,計算得平均成本為106,而這段期間的364周EMA則是107,所以在先下跌再上漲的市場中,定期定額的平均成本和均線是差不多的。

以1997年四月到2003年三月總共72個月進行定期定額,計算得平均成本為98.87,而這段期間的312周EMA則是93,所以在先上漲再下跌的市場中,定期定額的平均成本反而高出了6%。

最後計算超過十年的尺度,如果以1997年五月到2008年十二月總共140個月進行定期定額,計算得平均成本為107.49,而這段期間的600周EMA則是104,其實差異約3.3%,並不算大。這12年間總共經歷兩次完整的多空循環,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定期定額的平均成本並未明顯低於均線,甚至還略高了一些。

所以其實只有在完美持續上漲的市場,定期定額才能有效降低平均投資成本,其餘狀況可能是接近平均,甚至還高於平均。

2 則留言:

  1. 這篇文章討論的主題很有意思也很有意義!不過因為數據相差不多,而且不是很理解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是否這個結果有可能只是巧合(定期定額扣款日期股價較高或低)而不是跟大盤走勢有關。請問版主您是否有其他例子的數據?謝謝!

    回覆刪除
  2. 其實一開始我是用台股當例子,也得到差不多的結果。這篇文章中所有的例子都是超過30個月,因為這是統計要求的最低樣本數,當然扣款日期如果是每個月的1日、11日、21日這種差異可能會對結果造成些許影響,不過這部份在學術論文已經有不少討論了,差異其實並不顯著,如果顯著那就一堆人要去找哪一天扣款最好了,就像是九月賣股的效應一樣。

    我這篇文章其實並不嚴謹,並沒有重複樣本,也沒有統計檢驗,甚至我當時寫文章的時候一直在考慮是否應該用均線來當平均股價,要用SMA還是EMA。不過看了這五個情節之後,我突然想到我根本無法預知將來是照哪個情節走,所以我不想在這上面多做努力,就把這非常簡略的結果做個結尾,貼出來如果將來有需要可以當參考用的資料。畢竟定期定額大概就是取得趨近於市場的平均值罷了,但是高點不減碼,低點不加碼,就很難把長期投入的成本壓低,我的重點還是在於希望可以找到降低投入成本的方法,所以才會去找KD法和價值平均法的資料來看,不過同樣都各有優缺點和侷限就是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