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0日

美國經濟大蕭條80年後再來一次?

2009年10月20日08:13 華爾街日報

編者按:這是自薩姆特堡戰役(譯者注:美國內戰爆發一役)以來美國所經歷最糟糕的事情。1929年10月﹐華爾街陷入崩潰﹐推動美國經濟陷入了大蕭條。大蕭條給美國經濟和精神帶來了嚴重沖擊﹐影響了三代美國人。80年後﹐美國正在努力走出另一次崩潰後的嚴重後果﹐《華爾街日報週日版》兩名撰稿人就此進行了辯論﹐分析了縈繞在所有人心頭的問題:上世紀三十年代的一切又捲土重來了嗎?

正方:撰稿人Brett Arends

市場和經濟看起來沒有今年早些時候那麼糟糕透頂。在一系列激進的寬鬆貨幣政策之後﹐這也本該如此。

但這不代表好日子又回歸了。

如果你想徵求更多意見﹐就別去看道瓊斯工業股票平均價格指數。不妨看看其他三個市場:債市、黃金和美元。這三個市場都亮起了黃燈﹐或是紅燈。

以債券市場為例:美國國債收益率已經下跌至歷史低點。30年美國國債收益率略高於4.2%﹐明顯低於長期平均水平。這通常是預示未來面臨艱難時刻的強烈信號。我們幾乎不可能將這種情況和從股票市場看到的經濟迅猛回升的向好情況聯繫起來。

與此同時﹐美元已經在全球市場急劇下滑。將近一個世紀的時間里﹐美元一直是全球經濟的基石﹐但目前其信用正在迅速下降。難怪黃金正取而代之﹐價格不斷飆升﹐連創新高。

這些不祥跡象應當不會讓我們感到驚訝。儘管華盛頓和華爾街是一片歡欣鼓舞﹐但我們幾乎還沒有開始解決當初導致我們陷入危機的基本問題。

美國人(還有很多其他西方人)正在大舉借貸。與美國經濟規模相比﹐美國的債務水平正高得離譜。

美國的政府、企業和普通家庭都面臨著這個問題。30年前﹐美國家庭的平均負債大概相當於32個星期的收入﹐如今則是相當於59個星期的收入。

這就是為什麼對比此前經濟衰退的舉動變得意義不大的原因。美國走出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和九十年代初經濟衰退的時候﹐當時經濟擁有更為強勁的資產負債狀況。家庭和企業借款和支出的能力也更為強勁。

上一次美國在背負沉重債務負擔的情況下試圖走出嚴重經濟衰退的情況就是上世紀三十年代。

此外﹐美國經濟還面臨著進一步的憂慮。不管你怎麼看﹐事實上﹐美國中產階級收入增長跟不上通貨膨脹的情況已經有30年了。

美國經濟一直在空洞化:越來越多的工作崗位轉移至海外﹐為了保持經濟增長﹐過去六十年美國背負了越來越多的債務。

當前的實際失業率正處於歷史高點。失業數據只反映了問題的一部分。如果你再考慮數百萬因為找不到全職工作而只能兼職的人員﹐還有那些已經放棄求職的人員﹐那麼美國每六名工人中就有一個屬於失業和就業不足。

這些情況加劇了一場遠未結束的住房危機。實際上﹐情況看起來是每況愈下。抵押貸款違約和止贖前拍賣的情況正在不斷上升﹐而不是下降。這將使得更多的房產進入市場。未來兩年還有巨額的重設過的抵押貸款將到期。

問題是﹐在此次經濟復蘇中﹐我們可能也無法對資產價格日益走高抱有過多期望了。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住房價格按照長期標準來看非常便宜。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股市和債市價格也是如此。唯一的走向就是上漲。

現在這些資產定價合理﹐債券價格甚至過於昂貴。因此﹐我們很難看到像過去那樣﹐價格不斷上升的浪潮輕鬆推動所有資產走高。對比此前二戰後衰退的舉動再次顯得意義不大。

簡而言之﹐我們有充足的理由對此次經濟復蘇持非常謹慎的態度。


反方:Dave Kansas

過去幾個月﹐不少經濟學家甚至一些決策者紛紛宣佈大蕭條結束。相關數據佐證了這一觀點。主要指數上揚﹐房屋銷售好轉﹐第三季度經濟增長預計也會為正。

然而﹐唱衰者也不會偃旗息鼓。股市的上漲被嘲弄地稱為“熊市反彈”。經濟或許有所好轉﹐但很快就會再度陷入衰退。就業狀況只會惡化。

沒完沒了地咕噥著黑暗前景的那些家伙認為﹐我們陷身於大蕭條的重演之中﹐那是一個充滿黎明假象的時代。

唉﹐拜托!

別搞錯了:當前的低迷幾乎肯定是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高失業率、因房價崩潰而損失的個人淨資產、節節下滑的股市﹐這一切令本輪低迷對許多人來說都痛苦萬分。

一年前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崩潰之後﹐低迷就從金融系統蔓延開來﹐從那時起﹐人們就翻來覆去地將本輪低迷與上世紀30年代進行比較。在那次股市大崩盤80週年之際﹐這樣的比較很可能愈演愈烈﹐雖然本來不應如此。

大蕭條期間﹐逾1萬家銀行倒閉。人們對銀行擠提司空見慣﹐對於聖誕經典影片《美好人生》(it's a wonderful life)中關鍵的銀行擠提場景早已有了本能的瞭解。

自2008年以來情況如何?僅有125家銀行倒閉。

大蕭條期間﹐股價自1929年崩盤後三年里下跌90%﹐國內生產總值(GDP)下降30%。相比之下﹐當前股市在反彈前較2007年高點下跌55%左右﹐GDP降幅不到5%。

最近的數據表明經濟正在好轉。預測者已經宣佈衰退結束。主要指數自4月以來逐月上漲。股市較低點上漲50%左右。公司利潤預期上揚。領取失業救濟人數自3月以來減少13%。消費者節約開支、增加儲蓄。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不久前宣佈﹐就業和資本開支好轉……公司的自我約束似乎看起來減少了過剩﹐為可持續的經濟增長打下了基礎。

其實只有一點美中不足:就業狀況。

9.8%的失業率處於20年來的最高水平。已有逾700萬人失業﹐大多數經濟學家預期﹐在經濟恢復增長的同時﹐2010後就業狀況還將惡化。這些數字不如人意﹐但還沒糟糕到30年代失業率高達20%的程度﹐雖然幾十年來衡量失業的標準已經出現變化﹐難以進行對比。

我們一點也沒達到30年代那種充滿失望和破壞的程度。過度地將現狀與30年代進行對比﹐唯一從中得到好處的是債券投資者、黃金投資者和罐頭食品生產商。

可別上當啊。

Brett Arends / Dave Kansa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