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6日

基民須提防基金管理費的障眼法

華爾街日報 2009年10月22日09:10

在大舉買進債券基金的瘋狂熱潮中﹐投資者忽視了其中涉及的管理費。今年以來已經有2,000億美元的資金湧入了債券基金。這些新流入市場的資金中﹐大多數都沒有流向非常便宜的指數基金﹐而是流向了較為昂貴、積極管理型的投資組合。

據晨星公司(Morningstar)統計﹐持有一家應納稅債券基金的年均成本是投資資產的1.03%﹐最高可達到2.98%。鑒於當下美國國債收益率介乎3%-4%﹐再考慮到利率上升後面臨的損失風險﹐這些費用顯得很突出。

支付過高費用的個人投資者還不在少數。

舊金山咨詢公司Callan Associates的一項調查顯示﹐即便是職業投資者也會受到忽視費用問題的影響﹐隨著市場回升﹐他們對成本的敏感性似乎在下降。

今年春末﹐Callan調查了退休金計劃、捐贈基金、基金會以及其他機構投資者對管理費的態度。半數投資者未來一年沒有計劃評估他們向外部資金管理者支付的費用﹔很多投資者從未評估過費用問題。

在這些大型投資者中﹐有50%的人認為他們支付的成本是合理的﹐只有33%的人認為其他投資者支付的費用合理。Callan還向這些大型投資者聘用的外部資金管理者詢問了類似的問題﹔結果﹐83%的人認為他們收取的費用是有道理的﹐但只有56%的人認為他們競爭對手的收費合理。

這是一個典型的“自我中心偏見”範例﹐即在評估事實依據的時候傾向於附和我們自己的觀點﹐令自己站在最好的出發點。這樣的理論基礎使得即便是職業人士也會假裝出好像一直是別人在支付過高費用的樣子。

Callan此前進行的調查顯示﹐當市場一直上揚的時候﹐機構投資者更有可能認為自己支付的成本是合理的。回溯到2006年的牛市﹐當時有71%的人認為他們支付的費用是有道理的﹐而今年年初這一比例只有50%。

多倫多大學心理學家斯坦諾維奇(Keith Stanovich)是研究自我中心偏見問題的專家﹐他曾著有《智力測試缺失了什麼:理性思維的心理學》(What Intelligence Tests Miss: The Psychology of Rational Thought)一書。他對此解釋道﹐不斷走高的市場會使得人們告訴自己:我真的擅長於此﹔從而令投資成本不由自主地顯得更加合理。

當投資回報持續低位的時候﹐投資者自然會更為關注管理費問題。如果市場上漲1%﹐那麼你投資一家收取0.5%年費的基金﹐就剩下0.5%的淨利潤﹔但如果你投資的基金收取1.5%的年費﹐你就會遭受0.5%的淨虧損。這樣來看﹐年費相差兩倍的兩家基金之間就像是隔了一道鴻溝。如果市場上漲20%﹐那麼投資者在費用較低基金獲得的19.5%回報率和在費用較高基金獲得的18.5%回報率看上去就不是那麼顯著了。

管理費盲目症也折磨著我們所有人。在一個案例中﹐沃頓商學院MBA學生中﹐只有19%的人最後在四家基本相同的指數基金中選擇了費用最為便宜的基金。在美國退休人員協會(AARP)進行的一項調查中﹐只有39%的投資者在兩家只存在費用差別的基金中傾向於費用較低的基金。

共同基金投資者可以採取兩個步驟克服這種管理費盲目症。

首先﹐以現金來衡量你的支出。如果你轉用美元而不是百分比來衡量你的投資成本﹐那麼你會更為關注這個問題──這會讓你感覺投資成本就像是弗吉尼亞大學營銷教授威爾考克斯(Ronald Wilcox)所說的“赤裸裸的交易”一樣。

你應該查詢你投資基金的年費比率﹐再乘以你的投資總額。所得結果就是以美元衡量的每年投資這家基金的成本。這大致就是每年自動從你帳戶中扣除的金額。問問你自己﹐如果是你必須開一張上述金額的支票﹐然後寄給基金公司的話﹐你會有什麼感覺。這和你獲得的投資業績相比是否物有所值?

其次﹐創建一個“影子投資組合”。借助一個網絡投資組合跟蹤器﹐創建一個假設的一籃子低成本指數基金﹐投資比例和你實際持有的基金規模一樣。比如說﹐你將20%的資金投資到一家應徵稅債券基金中﹐該基金收取行業平均水平的1.03%年費。那你可以在影子投資組合中﹐將20%的資金投資到像Vanguard Total Bond Market Index Fund那樣只收取0.22%年費的基金公司。堅持這麼做一年時間﹐然後看看你成本較高的基金投資表現有何不同。

很有可能﹐你會發現自己一直在支付過高費用﹐實際上卻沒有獲得更多回報。

Jason Zweig

(編者按:本文作者Jason Zweig是《華爾街日報》的個人理財專家﹐他在這裡向不知如何打理投資的讀者介紹一些理財小竅門)

Comments:如果債券基金如此,那麼股票基金這個問題可能更加嚴重了。而如果將來主動管理的ETF越來越多,我想也會拉高ETF的平均費用率,所以投資人不要以為債券ETF的費用就比較低,也不要再有ETF費用一定比基金低的概念了,不管買什麼投資商品,都要先看看費用是否合理?我並不認為直接選最低費用的就好了,畢竟還有許多要考量的,例如同樣的ETF,如果費用最低的卻幾乎沒有成交量,或是追蹤指數的績效很差,折溢價動不動就超過3%,那我也是不會選擇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