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5日 華爾街日報
不把雞蛋全放在一個籃子﹐這是最基本的投資法則﹐可能也是最難掌握的法則。
很久以來﹐股票經紀師和理財規劃師都在告訴投資者﹐要適當分散股票投資組合﹐你只需要持有10到40家公司的股票。著名投資分析師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也勸大家進行“不多不少的分散化”﹐按他的說法就是投資10到30種證券。
很多研究已經顯示﹐從投資1家公司到投資20家公司﹐回報的波動性至少可以下降40%。但當一個投資組合包含20或30只股票之後﹐如果進一步增加股票數量﹐長期來看﹐對於降低財富的波動性並沒有多大幫助。
但這種針對分散化進行的研究﹐是根據由計算機隨機產生的大量投資組合的平均結果而展開的。
如果讓有血有肉的人類來一個一個地組建投資組合﹐就會有一些完全不同的事情發生。
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商學院金融教授錢斯(Don Chance)﹐讓202位學生選擇1只自己希望持有的股票﹐然後再加進第2只﹐第3只﹐直到每位學生持有一個包含30只股票的投資組合。
錢斯教授想向學生證明分散投資是會有效果的。所有學生作為一個整體﹐經過把1只股票分散為20只﹐投資組合的風險度下降了大約40%﹐跟上述研究的預測一致。錢斯教授說﹐就像是耍魔術﹐班上同學們得出的圖表跟課本上一模一樣。
然後錢斯教授一個人一個人地對學生得出的結果重新進行了分析﹐結果他發現﹐分散化投資常常遇到慘敗。很多學生把手中持有的股票從1只分散為30只過後﹐風險沒有變小﹐反而加大。30只股票組合的風險高於起初第1只單一股票的﹐概率為九分之一﹔而30只股票組合的波動性高過5只股票組合的﹐概率達到23%。
這說明﹐一般規律並不一定適用於某個別投資者。錢斯說﹐我們傳出的信息是﹐你並不需要分散成那麼多股票﹐但這種信息根本不對。這些結果怎樣解釋?哪怕是隨機的流程﹐也可以產生看似意外的結果﹐這用不著一位叫錢斯的教授來展示。由電腦產生的投資組合中﹐20只股票組合的風險高於1只股票組合風險的概率為13%。
人類比電腦更容易犯錯。錢斯的學生選股時﹐首先選的是他們熟悉的那些名字: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沃爾瑪(Wal-Mart Stores)、蘋果(Apple)、星巴克(Starbucks)、耐克(Nike)等等。選了幾個過後﹐家喻戶曉的名字都選光了。到第5只股票時﹐他們所選公司的市值已經不及所選第一家的一半。加進這些風險更大的小股﹐他們的投資組合變得更加波動。而有五分之一的學生選擇了1-800-Flowers.com作為第一家﹐可能是因為錢斯教授佈置作業的時候﹐正好臨近情人節。
在科羅拉多州Wealth Logic公司理財規劃師羅斯(Allan Roth)看來﹐這些結果並不意外。他說﹐人類的思維不可能是隨機的﹐人們一想到埃克森美孚﹐就更有可能想到雪佛龍(Chevron)或另外一只石油股。對於很多投資者來講﹐分散投資不過是在做詞匯聯想遊戲。
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金融教授休伯曼(Gur Huberman)指出﹐人們傾向於選擇符合自己風險信條的股票。認為自己屬於避險型投資者的人﹐會把看上去全都保險、同時高度相似的股票放在一個組合里。而結果正好是把雞蛋全放一個籃子的高風險組合。銀行股投資者在去年就曾領教過﹐增加同類公司股票的數量﹐並不是分散化。
美聯儲(Federal Reserve)《消費者財務狀況調查》(Survey of Consumer Finances)顯示﹐84%的家庭直接持股不超過9只﹐36%的家庭只持有1家公司的股票。
這也太少了。但30只或40只同樣不夠。如果想直接選股﹐那就不妨把90%到95%的資金投進一只股指型基金﹐把剩餘的資金投進最多三五只股票﹐然後就可以緊盯盤面﹐耐心持有。要是進一步增加股票數量﹐就很有可能降低投資組合的分散程度。
Jason Zweig
Comments:巴菲特是反對分散投資的代表,雖然他的持股也有41家公司,但是其實大多數資金都集中在前幾家主要的公司而已,這是因為真正符合價值投資的公司其實並不多,而且如果你真的發現了一家便宜的好公司,集中火力去投資也不為過。但是如果不是價值投資人,而是指數投資人,那麼其實本身就已經分散投資了,像是道瓊指數有30檔成份股,台灣五十有50檔成份股,台灣高股息也有30檔。但是這樣真的就是分散了嗎?如果只投資美國或是只投資台灣,其實也是非常集中的,因此又要以國家為單位進行分散,到最後就乾脆買VT這種全球股市的ETF就好了。其實價值投資和指數投資有許多根本上的不一樣,而我其實一直在找尋兩者之間的最佳融合方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