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的內容主要來自於Value Averaging(2006)一書中的前兩個章節。
價值平均法其實可以說是兩種策略的衍生物,一個就是定期定額,一個則是資產配置的再平衡。定期定額是在一個固定時間(月、季、年)投入特定數目的金額,這樣可以在股價低的時候買到比較多的股數,而股價高的時候買到比較少的股數。再平衡則是調整資產配置到原始設定的狀態,所以會增持下跌的資產,減持上漲的資產(減持未必是賣出,可能只是買比較少),也達到了買低、賣高。
而價值平均法也是固定時間買入資產,只是會隨股價而調整投入金額的多寡,股價越低投入越多資金,股價高則投入比較少。所以比起定期定額更好的是不會在低點無法加碼多買一點來拉低平均成本,也不會在高點也要投資那麼多的資金買到價格太高的股票。
所有方法都會有缺點,像是資產再平衡如果遇到長期熊市或長期牛市就會失效,例如1990年開始的美國和日本,因為再平衡的作法會迫使投資人買入過多持續下跌的資產,同時減持持續上漲的資產,而這個問題同樣也會發生在價值平均法。
而相對於定期定額大多是以一個月投入一次資金,價值平均法因為進場成本比較高,所以一季投入一次資金的頻率是比較適合的。
許多人已經意識到了主動選股和選基金的不切實際,因此採取被動投資指數的策略。只是當你選定了被動投資的策略時,主動投資所使用的分析方法將無法應用在被動投資上,尤其是如何買進、何時買進等這些問題就無法解決。也因為被動投資人不但認清了沒有選股的能力這個事實,也認清了無法擇時投資的這個事實,所以大多數被動投資人的買進也都採取被動的方式進行,例如定期定額的方式,這種公式化的投資方式提供了一種可以克服對市場股價和情緒過度反應的策略,稱之為Formula Strategies,讓投資人可以不必主動決定何時買進、買進多少股票。
定期定額是最受歡迎的被動公式化投資策略,其原文定義如下:Invest the same amount of money each time period, regardless of the price.如果嚴格遵守紀律,這種投入資金的方式可以讓你避免市場恐慌的時候離開市場,當然這種方式也會讓你暴露在市場本身波動所造成的風險,只是如果在長期投資的情況下,風險會隨著投資時間的拉長而降低。
定期定額(DCA)和單筆投資其實不能拿來做比較,因為單筆投資可能是你突然中樂透、拿到親人的遺產、公司給了一筆大額的獎金等狀況。而定期定額則是以固定時間有固定收入,把收入的其中一部份拿來進行投資,例如月薪或是年終獎金。所以如果你有一筆一百萬的資金,分成一百個月,每個月投入一萬,這樣做反而不好,不如讓資金早點全部進入市場。而如果你一個月的月薪裡面有一萬可以投資,那麼最好是採用定期定額的方式。
所以定期定額比較適合的比較對象是CS(constant share)買進策略,也就是不論股價多少,每個月買進一定的股數,例如一股,而CS法買進的成本就剛好是市場的平均成本。如果比較DCA和CS兩個買進策略,以一年為時間尺度去做分析,會發現在1926年到1991年這66年之間,DCA報酬比CS高佔了51年,兩年差不多,13年CS高於DCA。當DCA比CS高的那51年,DCA平均提供投資人9.97%的報酬,而DCA比CS的報酬高出0.71%。而在這66年之間,DCA獲得平均每年12.61%的報酬,CS則是12.02%,比DCA低0.56%。
那麼把時間拉長一點,如果以五年為時間尺度做分析呢?(1926-1930到1987-1991)在62個時間尺度裡面,DCA比CS高52次,而CS比DCA高只有10次。而同樣的,DCA比CS的報酬高了0.89%。不過不管如何,其實DCA對報酬的影響都不算很大,當熊市來臨的時候,並不會因為DCA就讓你的資產不會有損失。
定期定額如果應用在長期投資,會有一些問題出現。看起來好像不管一年或五年的尺度,DCA的報酬都比CS高,但是如果從1926年開始每個月投資一美元和每個月投資一股來做比較,CS的年報酬11.24%就會勝過DCA的11.03%。而更糟糕的是,如果投資人真的維持這麼長期的投資,那麼在1926年投資一美元,到1991年也投資一美元就顯得很不合理了。而相較之下CS每個月買一股就有機會隨著時間而增加投資的金額,例如1926年一股才一美元,但到了1991年一股可能已經是100美元了。所以長期投資人使用定期定額的策略時,應該要把通膨因素考量進去,可以照實際的數字做調整或是很簡單的把每年定期定額的金額增加3%,例如去年每個月投入100元,今年就投入103元。不過即使經過通膨調整,定期定額的報酬也只有11.09%,還是不如CS的11.24,為什麼呢?
長期投資的定期定額策略,除了通膨以外,也要在一段時間之後,檢視一下是否投入的金額已經趕不上市場的成長了。例如一個市值一千億的股市,每個月投入一百元,投入的資金就佔了總市值的十億分之一,但是當市值成漲到一兆,每個月投入的金額卻沒有跟著成長,那麼投資人的報酬也就無法跟上市場的成長。假設1926投資一元買到的一股,到1991年已經成長為533.64元一股了,但是1926年每個月投資一元的定期定額投資人,在隨著通膨增加投資金額之後,到1991年已經是每個月投資八元,但是卻只能買到533.64的0.015股而已。那麼市場的成長要大概是多少呢?長期下來大約是每年7.96%左右,而市場成長通常也已經包含了通膨的調整,所以如果考慮到每年的通膨和市場成長,投資人每隔一年要增加的定期定額資金就應該成長8%。在考慮這兩個調整之後,DCA策略在1926-1991年的年報酬是11.46%,比CS還高了,而到1991年的時候,DCA每個月投資的金額則成長為155.44元。
所以長期使用定期定額策略的投資人,應該考慮通膨以及投資的金額是否有跟上市場的成長。被動的公式化投資策略並不是意謂著就完全不必調整和定期的檢視,反而更需要投資人隨時留意市場已經產生偏離,當然不需要每天看,一兩年檢視一次就夠了。
定期定額是一種簡單而有效的策略,可以在一段時間之後累積出相當的財富,投資人不需要知道市場是高還是低,這個策略本身就會讓投資人在低點買多一點的股數,在高點買少一點的股數,但是也因此無法降低平均持有的成本。而定期定額策略的另一個問題是沒有出場策略,尤其是應用這個策略的投資人大多就是無法或是不信任擇時交易的人,所以當定期定額只提供被動買進的策略,卻沒有涉及賣出策略,就很可能讓投資人在不好的時機點出場而蒙受損失。所以投資人除非是定期定額出場,勢必要另外找到一個也包含有賣出策略的被動公式化投資策略,或是另尋一個策略用在賣出持股的動作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