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2日

ETF持股的加權方式

台灣的大盤指數通常稱為「加權指數」,意思就是這個指數的成份股在指數中並不是全部都有相同的影響力,而是透過某一種方式進行加權(Weighting),權值比較重的個股漲跌對指數的影響就比較大。

一般的加權有三種:價格加權(price-weighted index)、市值加權(market-value weighted)、股數加權(market-share weighted index)。價格加權指數的代表就是道瓊工業平均指數(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在這種指數裡面,價格越高的權值越重,對指數的影響就越大。而台股和S&P 500則都是市值加權,股數加權則很少看到,而現在則越來越多指數採取的是浮動調整加權(float-adjusted weighting)。

然而ETF發行的公司可能會讓ETF追蹤某一個指數,但卻採用不同的加權方式,而在這種情況下,ETF和指數的持股會一樣,但是每個個股在投資組合裡面的比例則會因為加權方式的不同而產生差異,或甚至連持股都只是指數的成份股的一部分而已。以下則是幾種比較常看到的ETF:
  1. Equal weight:這種方法最簡單,例如S&P 500指數的接近500家成份股公司,因為市值不一樣,在S&P 500裡面的權重就會不同,市值越大的對指數影響就越大。而所謂的Equal weight就是所有的成份股公司,並不按照市值來加權,而把每一個成份股都看成是一樣的權重,所以大公司和小公司對指數的影響力都一樣,更簡單一點的說法,如果指數有500個成份股,則每個成份股在指數中各佔0.2%。。因為大公司股價波動性通常會比較小,小公司則反之,所以如果依照市值加權,則指數會因為大公司的穩定而讓市場看起來波動的幅度沒有實際上那麼大。所以如果在熊市持有市值加權的指數,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減緩熊市衝擊的效果。而Equal weight則會讓小公司的影響力凸顯出來,所以小公司波動較大的特性就會影響這類的指數,如果在牛市持有Equal weight的指數,則漲幅會比市值加權的指數更好。這類ETF的代表有RSP、XBI、XSD等。但這類ETF的缺點在於波動性較高、股息收益較差,ETF的費用率也比較高,而整體的本益比也會比較高,股價淨值比也高,ROE則較低,所以其實在「價值」上不如市值加權。
  2. Dividend & Earnings Weighted:WisdomTree發行很多這類以股息和盈餘做加權的ETF,對於喜歡有更高股息收益的投資人,選擇這類的ETF是預期從股息獲得固定收益,並且透過股息投投入計畫來獲得長期投資後的豐碩成果。像是DTN、EPI都是這一類的ETF。股息收入對於長期投資的確是有利的,但是近幾年來美國市場的股息逐年遞減,因此這一類的ETF能否獲得預期的成果沒有人可以確定。
  3. Revenue Weighted:以成份股的收入作為加權的指標,也就是收入越高的成份股,在指數裡面的權值越重,因為一般收入越高的公司,預期報酬也會比較高,RWJ則是這一類ETF的代表,至於是否真如預期能夠獲得比較高的報酬,也是需要投資人自己去觀察和比較的。
  4. Fundamentally Weighted:所謂的基本面加權指數,台灣也即將發行這一類的ETF,以四個指標進行加權:現金流量、淨值、銷售額、股利。而在美股市場,則以PRF、PXH為代表。
這些加權方式都企圖取得比市值加權更好的投資報酬,而投資人也可以從這加權方式的邏輯以及歷史紀錄試著去判斷是否這些加權方式有相當高的機率可以獲得比原始的指數更好的報酬?不然這些加權方式的管理所造成的較高費用率以及高週轉率,其實就是一種先天成本較高的投資工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