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7日

今天我們來談談定期定額(七)



這篇文章的內容主要來自於Value Averaging(2006)一書中的第三章。

定期定額並沒有徹底解決買高賣低的問題,而只是高點買,低點買更多,而價值平均法則反而是高點減少投入金額或甚至賣掉持股,低點大量買進持股。如果嚴格按照紀律執行,那麼價值平均法可以讓你避免在市場高點的時候,因為市場一片樂觀的氣氛而大量買進,也可以避免你在市場底部因為恐慌而拋售持股。只是如果遇到長期向上的市場,這個策略就會面臨拋售過度的問題。

價值平均法在1926-1991這66年間,贏了定期定額58次,只輸了8次,平均下來VA平均年獲利13.77%,比DCA的12.61%高1.16%(見下圖)。而價值平均法甚至在1932年獲利25.86%,即使當年市場下跌了9%,而那一年CS表現是+3.73%,DCA則是+11.25%。

如果以五年為時間尺度做分析呢?(1926-1930到1987-1991)在62個時間尺度裡面,VA比DCA高52次,VA(11.33%)比DCA的報酬(10.20%)高了1.33%。為什麼VA在五年的尺度表現會輸給一年的尺度呢?因為一開始每個月投入100元對全部的資產佔很大的比例,可是隨著時間的累積,每個月所投入的金額同樣是100元,影響力卻減少了。要解決這個問題可以設定value paths。

那麼在長期投資的狀況下,VA表現如何呢?如果是最單純的價值平均法和定期定額比較,在1926-1991的這段期間,其實整體表現是輸給了CS和DCA這兩種策略,這跟DCA長期輸給CS的原因一樣,如果在66年這麼長的時間,每個月都只有讓價值增加100元,那麼將無法追上市場的快速成長,甚至如果一個長期向上的市場,就會因為市場的向上而減少了投資的金額(因為股價上漲而不需要投入那麼多資金就可以讓整個資產增加100元。),結果因此更無法追得上市場。

下面兩張圖是定期定額和價值平均法以五年為投資週期的比較。定期定額每個月投入固定的金額,而所擁有的股票價值也緩步上揚。而價值平均法每個月擁有的股票價值固定金額增加,但是投入的金額卻或多或少。所以在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價值平均法的資產整體價值會落後給定期定額,但所投入的資金也比較少。當市場穩定成長的時候,價值平均法的每個月固定價值成長反而會讓投資人越來越落後給市場,而且這種落後不必超過十年就可以看到,相對來說至少每個月買一股的CS投資策略會隨著市場成長。


由上圖可以看出價值平均法最大的問題是,當一開始的時候,因為手中沒有持股或持股很少,所以每個月價值固定要增加的100元大多來自於額外資金的投入,但是過了一兩年之後,因為持股已經不少了,這時候每個月固定增加的100元價值可能就是來自於手頭持股的上漲,甚至你還從股市領出錢來,這種狀況並不是投資人想要見到的。

所以如定期定額的固定時間增加投入的金額,對於價值平均法來說也需要這樣做,例如本來每個月預期增加的價值為1000元,在十個月後可以調整為1100元。而如果跟定期定額一樣考慮了通膨和市場成長兩個因素,則應該把VA的價值每年提昇9.9%。例如第一年每個月價值增加100元,第二年就是每個月價值增加110元。不過相對定期定額是把每年的投入金額提高8%,VA的價值提高10%卻未必是投入金額的提高,因為股市的成長也會讓投資人需要投入的金額不需要提高10%就可以達到價值的10%提昇。而在這種調整之後,VA從1926-1991的平均年報酬已經達到12.56%,遠超過CS和DCA了。

價值平均法比起定期定額的策略更彈性,但是也更複雜,但是不論定期定額或價值平均法,長期投資的人都應該跟上市場的成長,而不是就以為只要簡單的讓戶頭有錢可以扣款就好。長期投資並不意味著可以完全不管,定期定額是簡單的策略,但是投資人也要用其他輔助的調整步驟去克服定期定額的缺點。作者雖然出書推廣價值平均法,但是他並未全盤推翻定期定額這個策略,因為定期定額簡單、便宜(多數券商有共同基金的定期定額免佣金計畫),而價值平均法比較彈性,卻也稍微複雜一點,並不見得適用於所有投資人。

而以上都是用1926-1991的資料,作者在2006第二版的書中也把1992-2005的資料加進去了,結果也差不多。

那麼如果想使用價值平均法,但是每個月投入資金一次又會有手續費成本的支出,要怎麼辦呢?或許把投資的頻率拉長為一季是可行的

最後,書中的一句話推薦給大家:Being flexible is good, but being flexible with a plan is bette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