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8日

又是一條不歸路! 投資人轉瘋債券 專家:泡沫化破裂是遲早的事

鉅亨網李家如 綜合報導  2010-01-18

Christopher Van Slyke 是位金融規劃師,近來他面臨一些不尋常的困境:他發現,近來許多潛在的顧客,都想要購買那些他不出售的投資產品。

大約一年以前,許多他的潛在客戶大量的湧進他位於洛杉磯的辦公室,希望能購買「無風險」的債券投資組合。

雖然 Van Slyke 本身並不反對投資債券,但近幾個月來他開始採取看淡這項單調卻穩定的投資產品作法。然而,客戶的要求卻滾滾而來,陸續有人向他提出要購買地方政府公債、企業債券或債券基金。

堅持立場的 Van Slyke 只好極力向這些人說不,甚至要求當地網路券商 TD Ameritrade 停止推薦客戶給他,並一再對顧客強調:「我不會要你聘僱我做不好的投資組合。」

根據《SmartMoney》報導,在 90 年代末期,當時最受歡迎的投資為科技股,近十年來為房地產,如今投資債券成了最新潮流,安全性成為吸引這些人的最主要原因。

在 2009 年的前 10 個月,至少有 3130 億美元資金湧進債券基金,這項驚人的數字,相當於同一時間內投資人從股市撤出的金額。

在不久之後,許多人對投資債券的美好想像卻已消失,目前債券收益率只有去年夏天時的一半。在那時候,把資金投入企業債、地方政府公債或國債的作法,相對優於把資金存在銀行戶頭裡。

話說回來,為何投資人這股熱情在短時間內消失?主要就在於,許多債券的風險其實更高,當這些人開始看到債券市場的投資利弊。FPA New Income基金經理人Thomas Atteberry 更直指:「它已經出現泡沫了」。

當然,這種方式並非適用於看待所有投資的利弊,許多國債仍繼續被置於應列入的投資組合中。但債券界也開始流傳著許多謠言,有人甚至擔心,距離債券泡沫破裂的那天已經不遠了。

當然,債券泡沫化破裂所帶來的影響,當然不及 2000 年網路泡沫化引發股市暴跌的情況。但若成真,還是會在無形之中對人們造成許多影響。

舉例來說,如果利率上揚,許多分析師認為,債券價格可能因此一敗塗地,即使是相對「安全」的政府國債和地方政府債券,價格可能會下滑30%以上。

在未來幾年內,如果利率飆升,一些公司債的價格可能下滑更多。美國金錢管理公司的 Carol Clark 指出:「人們似乎忘了,即使可靠的政府基金,它還是有可能會讓你賠錢。」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債券價格下滑,而不是在虧損中出售債券,投資人能夠穩坐並支領它所支付利息。

但多數人並非如此,根據統計資料指出,許多個人投資者買進的是長期債券,代表投資人還會持有債券好幾年,甚至是幾十年。

以 20 年期國債目前年利率 4.7%來看,遠較將錢放置於銀行定存佳,但若未來5 年內利率上揚,銀行可能會將定存利率調升至7%。不幸的是,你的債券卻得等到 2030 年才到期。

事實上,最佳的債券交易時期早已過去,但現今債券投資熱潮卻仍未間斷。到去年 10 月為止,甚至有越來越多投資者不斷打電話給經理人,要求購買債券,根據統計,一個月內國債基金購買額高達 880 億美元,相當於每小時便購進 1.18 億美元。

這些人當中也包括一名維吉尼亞州的神經學家 Hemang Shah,他一直把債券當作未來能夠安全退休的方式,但他承認:債券的確有許多風險,對他來說並不具備很大的吸引力。

但他最近告訴他的理財專員,為他增加 50% 的債券持有,因為 Shah 實在無法接受他的積蓄在其他投資市場中因各式風暴而付諸東流:首先是 2000 年的網路泡沫,之後又碰到房地產泡沫化,最近又碰到整體市場崩跌。「這些錢,是我認真工作,一天一天辛苦賺來的,但我卻輸在這些上面。」

平心而論,債券絕非最簡單的投資方式,尤其看著自己的債券價格向下滑,一樣較人難受。儘管如此,許多人還是會考慮以債券作為投資方式,甚至有人在年輕時把美國儲蓄債作為首次投資的組合:因為債券是可預測的,而且風險較股票來的低。

波士頓五月花顧問公司 (Mayflower Advisors) 管理顧問 Lawrence Glazer 卻指出:「多數債券投資人並不預期風險存在,而且美國聯準會 (Fed) 維持低利率越長,這些人就越自鳴得意。」

對許多投資狂熱者來說,去年年初也有些很好的理由可投入債券市場。在 2008 年底金融危機期間,許多避險基金和金融機構發現自身的危機,並盡快出售各種債券以籌募資金。

在當時,債券價格大幅下跌,精明的投資人嗅到投資的機會來臨。2008年12月,專業人士就購入一些的體質強健公司債券,如強生 (Johnson & Johnson) 等企業,每年可支付7-10% 利息。

其他願意承擔更多風險的人,也可以購買財政拮據國家的債券,其可提供 11%的稅後收益。或是那些投資評等為「垃圾」債券,年收益率在 20% 以上或更多。

在當時,理財規劃師與經紀公司同樣建議投資人可以增持債券。總體而言,2009 年前 10 個月的公司債券回報率為 10%,垃圾債券則上升 51%。

但現今垃圾債券的收益率已經普遍減少一半以上,而 10 年期美國國債的收益率也僅有過去 50 年平均值的一半,這讓大型債券投資人正努力要擺脫出售這些債券。

去年秋天,保險公司 Allstate 就賣掉 10% 的 230 億美元地方政府債券投資組合。Allstate 首席執行長 Tom Wilson 指出,其實 2009 年地方政府債券表現出色,但他相當擔心各州與城鎮的財政赤字情況。

不過,它可觀的短期收益仍持繼續吸引投資人前撲後進的湧入。

金融業也開始招攬顧客投資債券,例如富達 (Fidelity) 信託管理公司日前就寄電子郵件給客戶,詢問他們是否考慮新興市場債券投資組合。

摩根士丹利全球固定收益主管 Greg Peters 在接受電視專訪時卻指出,有經理人會推薦投資人購買最危險的垃圾債券,雖然這有可能讓你輕鬆賺到錢,但也可能讓你瞬間血本無歸。

當然,這些經理人出售債券時,可從中賺取傭金,通常抽成約在 1-1.5% 之間,往往高過股票交易,成為另一種快速致富方法。以 2009 年的數據來看,不管這些經理人售出的債券是賠或賺,基金公司至少能夠靠著傭金賺進 26 億美元以上的獲利。

吊詭的是,卻沒人知道,這些經理人出售債券給客戶時,會否詳細解釋其中風險給客戶了解。

投資人必須真正了解,除了未來利率調升對債券價格所造成的影響,當一些企業陷入困境時,也可能就無法支付所印發債券的利息或本金,讓投資人可能失去一半或更多的投資。此外,有些國家和地方政府的稅收收入也是模糊不清。

但這些知識的缺乏,加上經理人的疏忽,可能會讓投資人在無形中忽略了必須正視的風險。

在某種程度上,理財專員是帶動這股債券熱潮的推力,雖然有經理人可能是採取誘騙的方式,鼓勵客戶購買高風險債券。但還是有些理專試圖淡化客戶的債券狂熱,仔細分析當中利弊得失。

你所必須謹記的是:「不管在任何時刻,債券的價值可能會在一瞬間歸零。」



PS:原文為這一期的SmartMoney封面報導:The Big Bond Bubble





Comments:本來要翻譯這篇的,有事耽擱了,然後就看到鉅亨網已經貼出來了。很多投資人都以為債券風險很低,可是債券的風險正在逐漸升高。很多投資人都以為債券和股市相關性很低,但是2009年股市漲,債券也漲。美國公債可能是目前風險最低的債券,但是如果升息或是真的有債券泡沫的破裂,也難保不會有超過兩成的下跌。而至於高報酬的那些新興市場債券、高收益債券、垃圾債券等,恐怕特性和股票會非常相似,所以腰斬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有時候挺佩服國外的媒體,能夠在適當的時機提醒投資人一些應該注意的市場動態,而不像台灣的財經雜誌,只會不斷喊多,而每每看到雜誌上市後的12個月,報導變成笑話,就很感慨,不知道有多少人因此受害?總之,請多注意債券的狀況,投資可以多點耐心,不一定要趕流行,追求一些目前市場最熱門和過去一兩季獲利最豐厚的標的。

而更有趣的是在這篇「爆導」下面接的廣告是:


嗯!寶來,好樣的!

1 則留言:

  1. 更新兩張圖,後來才發現寫文章的時候忘了放。

    回覆刪除